10篇新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完整含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186673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1.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0篇新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完整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10篇新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完整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10篇新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完整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10篇新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完整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10篇新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完整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0篇新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完整含答案.docx

《10篇新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完整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0篇新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完整含答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0篇新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完整含答案.docx

10篇新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完整含答案

【10篇】新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完整)】含答案

 

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这白鹅,是一位即将远行的朋友送给我的。

我抱着这雪白的“大鸟”回家,放在院子里。

它伸长了头颈,左顾右盼,我一看这姿态,想道“一个高傲的动物!

   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

   鹅的叫声,单调严肃郑重,似厉声呵斥。

它的旧主人告诉我:

养鹅等于养狗,它也能看守门户。

后来我看到果然如此:

凡有生客进来,鹅必然厉声叫嚣;甚至篱笆外有人走路,它也要引吭大叫,不亚于狗的狂吠。

   鹅的步态,更是傲慢了。

大体上与鸭相似,但鸭的步调急速,有局促不安之相;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

它常傲然地站着,看见人走来也毫不相让;有时非但不让,竞伸过颈子来咬你一口。

   鹅的吃饭,常常使我们发笑。

我们的鹅是吃冷饭的,一日三餐。

它需要三样东西下饭:

一样是水,一样是泥,一样是草。

先吃一口冷饭,再喝一口水,然后再到别处去吃一口泥和草。

大约这些泥和草也有各种可口的滋味。

这些食料并不奢侈;但它的吃法,三眼一板,一丝不苟。

譬如吃了一口饭,倘若水盆放在远处,它一定从容不迫地大踏步走上前去,饮一口水,再大踏步走去吃泥、吃草。

吃过泥和草再回来吃饭。

(1)第一自然段中的“这姿态”是指________;第三自然段中的“此”是指________。

(2)鹅吃饭需要三样东西,分别是________。

(3)用“________”画出第三自然段的中心句。

(4)作者在描写鹅的步态时运用了________的写作手法。

(5)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白鹅的高傲?

从这些描写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答案】

(1)白鹅伸长了头颈左顾右盼;养鹅等于养狗,它也能看守门户

(2)水、泥、草

(3)鹅的叫声,单调严肃郑重,似厉声呵斥。

(4)对比

(5)叫声、步态、吃相三个方面。

体会到了作者对白鹅的喜爱。

【解析】【分析】

(1)这是考查指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

感知文本内容,从文章中提炼和概括信息,结合语言环境,联系上下文,找出称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

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

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2)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3)考查找中心句的方法。

中心句是一段文章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句子。

它在全文中起主导作用,是这段话中最重要的句子。

“找中心句”是概括段意的一种形式,有些文章的段落就是围绕中心句写的。

我们在阅读时找准了中心句,也就把握了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概括了段意。

这段话的中心句在段首。

(4)作者在描写鹅的步态时与鸭作比较,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

(5)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故答案为:

(1)白鹅伸长了头颈左顾右盼;养鹅等于养狗,它也能看守门户

(2)水、泥、草

(3)鹅的叫声,单调严肃郑重,似厉声呵斥。

(4)对比

(5)叫声、步态、吃相三个方面。

体会到了作者对白鹅的喜爱。

【点评】

(1)此题考查对指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的把握。

(2)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3)考查学生掌握找中心句的方法并运用。

(4)此题考查对比方法的掌握能力。

(5)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最大的麦穗

   希腊有一位大学者,名叫苏格拉底。

一天,他带领几个弟子来到一块麦地边。

那正是成熟的季节,地里满是沉甸甸的麦穗。

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

“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弟子们听懂了老师的要求后,就走进了麦地。

   地里到处都是大麦穗,哪一个才是最大的呢?

弟子们埋头向前走。

看看这一株,摇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

他们总认为最大的麦穗还在前面呢。

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

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

   弟子们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

   突然,大家听到了苏格拉底苍老的、如同洪钟一般的声音:

“你们已经到头了!

”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

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

   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

“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到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做出准确的判断。

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苏格拉底的弟子们听了老师的话,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我能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语。

沉甸甸的________   苍老的________   准确的________

不失时机地________ 用心地________   一再地________

(2)用横线画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用曲线画出一个拟人句。

(3)瞧,短文怎么没有结尾?

快来试一试给它加个结尾吧!

(4)此时此刻,你想说点什么?

【答案】

(1)麦穗;声音;判断;摘下;挑挑捡捡;错失良机

(2)比喻句:

大家听到了……的声音

拟人句:

无数株小麦……嘲笑他们。

(3)人的一生仿佛也是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

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

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4)略

【解析】【分析】

(1)①②③题从结构上看是“形容词(或限制词)+的+名词”故:

沉甸甸的麦穗、苍老的声音、准确的判断;④⑤⑥题从结构上看是“修饰词语+地+动词”结构,故:

不失时机地摘下、用心地挑挑捡捡、一再地错失良机。

(2)考查比喻和你人。

比喻句:

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

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

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

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

如:

大家听到了……的声音。

拟人句:

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是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如:

无数株小麦……嘲笑他们。

(3)结尾点题,深化主题,给人留下思考的空间,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4)谈自己的看法,我们可以根据文章的主旨和哲理,合理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学以致用。

【点评】

(1)从给出的词语中找规律,掌握词语的结构,做题就容易了。

平时学生还应对这类词进行积累,增加词汇量。

(2)本题主要考查对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掌握及其运用。

平时注意多练。

(3)在主体叙事的基础上,结尾进行由事及理的感悟,突出全文的主旨,这是可取的。

需要注意的是:

点明题旨要自然。

“因为有了这样的事,自然有了这样的理。

”这样才不给人突兀之感。

如果事与理脱节,或者完全是两回事,那就不行了。

点明题旨要少讲空话、俗话、套话。

(4)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生活实际。

表述正确,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

 

3.课外阅读

奇特的峨眉山

     去年暑假,奶奶带我去四川玩。

早晨,当我登上峨眉山“跳身岩”的顶峰时,千山万壑尽收眼底。

那不计其数的奇峰怪石、苍松翠柏,被轻纱般的薄雾妆扮成一座座精巧玲珑的“盆景”,眼前好一个天然的大盆景园。

只见远处有一座迷蒙的巨峰突起,周围还有几十座小山峰。

仔细一看,①那巨峰像手握金箍棒的孙悟空,那些小峰就像抓耳挠腮的小猴。

     我扒在栏杆边往下看,只见雾气不断地上升,慢慢地汇集起来。

这时,云雾已弥漫一片,整个峨眉山似乎浸入了茫茫的海水里,只留下最高的峰尖,像大海中的小舟。

这就是峨眉山著名的“云海奇观”。

云雾徘徊在我周围,伸手可取。

②我踏着云朵走来走去,仿佛到了仙境一般。

再看远处,那云雾扯起厚厚的宽大的白袍子,把一座大山全给罩了起来。

此时的一切都坠入烟海,虚无缥缈,给人新奇之感。

     不知为什么时间过得这么快,天色已近黄昏。

对了,峨眉山的日落可不一般呀。

太阳慢慢地钻进一座山峰,不一会儿,就只能看见一团粉红色,西边天际出现了比胖娃娃的脸蛋还要娇嫩的粉红色。

③红得那样迷人,烧红了半个天空。

一会儿,那红色一层一层逐渐淡下去,直到变成了灰白色。

这时,像谁用一把巨大的刷子,一层一层向空中抹着墨,天渐渐黑了下来,山上一片寂静。

(1)全文主要是抓住峨眉山________的特点进行描写。

为突出这一特点,作者先写________,再写________,然后写________。

短文是按________顺序安排内容的。

(2)找出描写峨眉山山峰奇特的词,抄下来。

________

(3)解释短文中词语的意思。

不计其数:

__________。

精巧玲珑:

________。

云海奇观:

________。

(4)短文中标号的句子,用的是什么修辞方法,写在括号里。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答案】

(1)奇特

;峨眉山“跳身岩”的顶峰

;云海奇观

;峨眉山的日落

;时间先后

(2)千山万壑、奇峰怪石、苍松翠柏、精巧玲珑、巨峰突起

(3)无法计算数目,形容极多

;形容精细、巧妙

;云雾中奇妙的景象

(4)比喻

;拟人

;夸张

【解析】【分析】主要测试学生对课文的掌握,本题涉及课文的理解,包括课文脉络、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重点句子的理解等,在认真领会课文中作者的感情,就会不难填出正确答案。

【点评】对于课文内容的掌握,都是基于读懂课文的基础之上,学生要借助资料等,将课文读懂,才能进行进一步的理解。

4.课外阅读,完成问题。

山沟沟里的报春花

   放学了,一队红领巾扛着扫帚,抱着柴禾,唱着队歌,高高兴兴地走在乡间小路上,他们到哪儿去呢?

   原来,是去奉爷爷家。

奉坤祥老爷爷双目失明,家住文庙村,生活很不方便,全靠少先队员的精心照料。

1983年春天,四川苍溪县远山小学成立了“学雷锋小组”。

奉爷爷家的大小活儿队员们都包下了,他们忙里忙外,给奉爷爷送来温暖,整个村子都热闹起来。

乡亲们说:

“我们村里来了小雷锋啦!

   五个春秋过去了,队员们的活动从没间断,“学雷锋小组”的队伍也壮大了。

他们分成两组,轮流到奉爷爷家帮着抬水、煮饭、洗衣服和打扫房屋。

   一次奉爷爷感冒了。

周跃才摸了下奉爷爷发烫的手,就飞快地跑到乡医院去请医生。

医生开好药方,他们用自己的零花钱给奉爷爷抓了药。

老队长关伯伯闻讯赶来,看到这一切,他流下眼泪,感动地说:

“多好的孩子呀!

”夏天,山里的蚊子多。

奉爷爷的蚊帐坏了,他们找来竹子,动手支起了新蚊帐。

奉爷爷的灶该翻修了,队员们凑在一起,量好了尺寸,设计了灶样,花了一个星期天的工夫,新灶打好了。

在奉爷爷屋后的空地里,他们挥动小锄,翻好土地,种上了菜籽。

过节了,队员们给奉爷爷送来糖果等礼品。

奉爷爷用颤抖的双手拉着孩子们,眼里含着泪花说:

“虽然我看不见世界上的一切,但我的心永远是那么温暖!

   文庙村的乡亲们称他们是“山沟沟里的报春花”。

“学雷锋小组”的队员换了一批又一批,山沟沟里的报春花呀,却水远不败。

(1)用“‖”给文章分四段,概括各段段意。

(2)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时候到什么时候的事?

文中讲的事情发生在什么地方?

哪些内容表现了南方农村当地特点?

(3)文中有些语句直接点明中心,请把它们写下来。

(4)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5)你是怎样理解本文题目的?

【答案】

(1)第一段:

(第1—2自然段)段意:

一队红领巾去奉爷爷家。

第二段:

(第3自然段)段意:

运山小学的“学雷锋小组”给奉爷爷送温暖受到乡亲们的称赞。

第三段:

(第4—5自然段)段意:

少先队员的精心照料使双目失明的奉爷爷感到心中永远是那么温暖。

第四段:

(第6自然段)段意:

文庙村的乡亲们称他们是“山沟沟里的报春花”。

(2)从1983年到1988年的事。

四川省苍溪县文庙村。

奉爷爷的蚊帐坏了,他们找来竹子,动手支起了新蚊帐。

(3)“奉爷爷家的大小活儿队员们都包下了,他们忙里忙外,给奉爷爷送来温暖,整个村子里都热闹起来。

”队长关伯伯感动地说:

“多好的孩子呀!

”奉爷爷眼里含着泪花说:

“虽然我看不见世界上的一切,但我的心永远是那么温暖。

”文庙村的乡亲们称他们是“山沟沟里的报春花”。

(4)本文记叙了运山小学的“学雷锋小组”的少先队员精心照料双目失明的奉爷爷的事,使奉爷爷心中永远感到温暖而受到乡亲们的称赞,赞扬他们助人为乐的精神像山沟里的报春花,永开不败。

(5)借物喻人。

【解析】【分析】

(1)分段就是划分文章的意义段,即在意义上可以构成一个完整单位的部分。

概括段意,可先看看这段有几句话并了解每句话的意思,接着找出每句话中的重点词或中心词语,然后把这些词语连起来,组成一句通顺的话。

(2)、(3)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4)考查概括中心思想。

“中心思想”是对一篇文章的内容和思想做出的确切、扼要的说明,简单说就是作者的写作目的或者作者要告诉人们什么。

(5)理解文题(尤其是文学作品的题目)一定要着眼于全篇,对一些含有比喻、象征性意味的题目,要透过字面把握它内在的含义。

故答案为:

(1)第一段:

(第1—2自然段)段意:

一队红领巾去奉爷爷家。

第二段:

(第3自然段)段意:

运山小学的“学雷锋小组”给奉爷爷送温暖受到乡亲们的称赞。

第三段:

(第4—5自然段)段意:

少先队员的精心照料使双目失明的奉爷爷感到心中永远是那么温暖。

第四段:

(第6自然段)段意:

文庙村的乡亲们称他们是“山沟沟里的报春花”。

(2)从1983年到1988年的事。

四川省苍溪县文庙村。

奉爷爷的蚊帐坏了,他们找来竹子,动手支起了新蚊帐。

(3)“奉爷爷家的大小活儿队员们都包下了,他们忙里忙外,给奉爷爷送来温暖,整个村子里都热闹起来。

”队长关伯伯感动地说:

“多好的孩子呀!

”奉爷爷眼里含着泪花说:

“虽然我看不见世界上的一切,但我的心永远是那么温暖。

”文庙村的乡亲们称他们是“山沟沟里的报春花”。

(4)本文记叙了运山小学的“学雷锋小组”的少先队员精心照料双目失明的奉爷爷的事,使奉爷爷心中永远感到温暖而受到乡亲们的称赞,赞扬他们助人为乐的精神像山沟里的报春花,永开不败。

(5)借物喻人。

【点评】

(1)此题主要考查给文章划分段落及概括段意的能力。

(2)、(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4)此题考查对课文内容及中心思想的能力。

(5)此题主要考查对文题的理解能力。

5.课外阅读,回答问题。

峨嵋道上

   前面没有平坦的路了。

所谓路,就是用一块块两尺见方的石板接连起来的阶梯。

我们一步一步向上爬,非常吃力,停步(仰望 眺望),只见石阶像一架天梯,坚在前面树木葱茏的陡坡上。

我们的旅程,就是要攀登这架长长的天梯。

   在途中,我们遇到了十几个背竹篓的人。

他们把竹篓靠在路旁的岩石上,站在那儿歇息。

走近了才发现,每个背篓里都装着一块大石板。

背着石板攀登天梯,可真了不起!

   我问他们往山上背石板做什么 一位长者指了指脚下的石阶 操着浓厚的四川口音回答说干这个 铺路 我疑惑地说 

   他点了点头,告诉我说:

去洪椿坪的那段路被山洪冲毁了。

他们在十多里外开山取石,凿成了石板,背上山去重铺(pū pù)冲毁的路。

   他们是给峨嵋山铺路的人啊!

   峨嵋山光是游览路线就有200多里。

铺这么长的路要多少块石板呢?

几万、几十万,还是几百万?

这数不清的石板,不都是这样一块一块背上山来的吗?

山路这样狭窄,不能用机械,只有靠人工。

想到这里,我内心感到一阵愧疚。

我们走在别人铺的道路上还嫌吃力,而铺路的人默默地吃了多少苦,流了多少汗,把一块一块石板背上山,铺成路,全是为了别人的方便。

(如果 即使)没有他们的辛劳,没有他们的牺牲,(就 也)没有这用石板砌成的阶梯,就没有脚下的路,也就没有游人的欢乐。

   啊,默默地付出辛劳的铺路人啊,你们是真正的无名英雄。

(1)在文中括号内划去不恰当的读音或词语。

(2)给短文第三段加上标点符号。

(3)把短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改写成用句号的句子,要求意思不变。

(4)短文中有一句话写出了“我”内心愧疚的原因,请写出来。

(5)给短文分成三段,用“‖”在段末标出。

(6)这篇短文通过记叙“我”在登峨嵋山途中的见闻和由此产生的感想,赞扬了铺路人________的精神。

【答案】

(1)眺望;pù;即使;也

(2),。

,:

“!

”“?

”。

(3)这数不清的石板,都是这样一块一块背上山来的。

(4)我们走在别人铺的道路上还嫌吃力,而铺路的人默默地吃了多少苦,流了多少汗,把一块一块石板背上山,铺成路,全是为了别人的方便。

(5)第一节末“‖”,第六节末“‖”,第八节末“‖”。

(6)不畏艰辛和无私奉献。

【解析】【分析】

(1)考查对多音字的辨别能力。

多音字,就是一个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读音,不同的读音表义不同,用法不同,词性也往往不同,当然组词也不同。

考查词语的运用。

应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选词填空,使句中表达更准确。

(2)分析句子中分句之间的关系,根据标点符号各自的作用,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3)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方法如下:

第一步:

问号改为句号;第二步:

删掉疑问词比如:

“难道…吗?

”和“怎能……呢?

”等。

第三步:

否定改为肯定,肯定改为否定。

(4)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5)划分文章的意义段,即在意义上可以构成一个完整单位的部分。

(6)考查概括中心思想。

“中心思想”是对一篇文章的内容和思想做出的确切、扼要的说明,简单说就是作者的写作目的或者作者要告诉人们什么。

故答案为:

(1)眺望;pù;即使;也

(2),。

,:

“!

”“?

”。

(3)这数不清的石板,都是这样一块一块背上山来的。

(4)我们走在别人铺的道路上还嫌吃力,而铺路的人默默地吃了多少苦,流了多少汗,把一块一块石板背上山,铺成路,全是为了别人的方便。

(5)第一节末“‖”,第六节末“‖”,第八节末“‖”。

(6)不畏艰辛和无私奉献。

【点评】

(1)对于多音字,我们读的时候,要根据词语的意思来确定它的读音。

做到认真、细致,如果对某个字不大熟悉,一定要查字典弄明白。

要正确使用词语,要从意义和使用习惯两方面准确理解,这也是积累的重要内容之一。

(2)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的掌握及运用。

(3)掌握反问句改陈述句方法,平时多练,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4)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5)此题考查给文章划分段落的能力。

(6)此题考查对课文内容及中心思想的能力。

6.课外阅读我能行。

失根的兰花

   ①先生一家约我去费城郊区一个大学里看花。

汽车走了一个钟头的样子,到了校园:

校园美得像首诗,也像幅画,依山起伏,古树成荫,绿藤爬满了一幢一幢的小楼,绿草爬满了一片一片的坡地。

除了鸟语,没有声音。

像一个梦,一个安静的梦。

   ②花圃有两片,里面的花,种子是从中国来的。

一片是白色的牡丹,一片是白色的雪球,在如海的树丛里,闪烁着如星光的丁香,这些花全是从中国来的吧!

   ③由于这些花,我自然而然地想起北平公园里的花花朵朵,与这些简直没有两样,然而,我怎样也不能把童年时的情感再回忆起来。

我不知为什么,总觉得这些花不该出现在这里。

它们的背景应该是今雨轩,应该是谐趣图,应该是故宫的石阶,或亭阁的栅栏。

因为背景变了,花的颜色也褪了,人的情感也弱了。

泪,不知为什么流下来。

   ④十几岁,就在外面漂泊,泪从来也未这样不知不觉地流过。

在异乡见过与童年完全相异的东西,也见过完全相同的花草;同也好,不同也好,我总未因异乡事物而想过家。

到渭水滨,那水,是我从来没见过的,我只感到新奇,并不感觉陌生;到咸阳城,那城,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我只感觉到它古老,并不感觉伤感。

我曾在秦岭捡过与香山上同样红的枫叶,在蜀中我也曾看到与太庙中同样老的古松,我也并未因而想起过家。

我曾骄傲地说过:

“我,到处可以为家。

   ⑤然而,自至美国,情感突然变了。

在夜里的梦中,常常是家里的小屋在风雨中坍塌了,或是母亲的头发一根一根地白了;在白天的生活中,常常是不爱看与故乡不同的东西,而又不敢看与故乡相同的东西。

我这时才恍然悟到我所谓的到处可以为家,是因为蚕未离开那片桑叶;等到离开国土一步,即到处不可以为家了。

   ⑥花搬到美国来,我们看着不顺眼;人搬到美国来,也是同样不安心。

这时候才忆起,故乡土地的芬芳与故乡花草的艳丽。

我曾记得,8岁时肩扛小镰刀跟着叔叔下地去割金黄的麦穗,而今这童年的彩色版画,成了我一生中不朽的绘画。

   ⑦古人说“人生如萍”——在水上漂流,那是因为古人未出国门,没有感觉离国之苦。

萍还有水可借,依我看,人生如絮,飘零在此万紫千红的春天。

   ⑧宋末画家郑思肖画兰,连根带叶均飘于空中。

人问其故,他说:

“国土沦亡,根着何处?

”国,就是根,没有国的人,是没有根的草,不待风雨折磨,自行枯萎了。

   ⑨我十几岁就无家可归,并未觉其苦。

十几年后,祖国已破却觉出个中滋味了。

不是有人说,“头可断,血可流,身不可辱”吗?

我觉得,应该是“身可辱,家可破,国不可忘”。

(1)如何理解本文的题目?

(2)读第③段中画横线的句子,作者流泪是因为“背景变了,花的颜色也褪了”吗?

为什么?

(3)第⑥段中“彩色版画”指的是(   )

A. 回忆中的童年生活

B. 回忆中的8岁时跟叔叔割麦的情景

C. 童年时绘制的8岁时跟叔叔割麦的情景的彩色版画

D. 成年后绘制的8岁时跟叔叔割麦的情景的彩色版画

(4)本文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答案】

(1)“根”,祖国;“兰花”,漂泊在外的游子(含作者)。

题目暗含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

(2)不是。

其流泪是因见到故乡的花木,触发了对战乱中故国的无限思念。

(3)B

(4)国,就是根,没有国的人,是没有根的草,不待风雨折磨,自行枯萎了。

【解析】【分析】

(1)理解文题(尤其是文学作品的题目)一定要着眼于全篇,对一些含有比喻、象征性意味的题目,要透过字面把握它内在的含义。

(2)理解句子含义题,一是要抓住关键词语,二是要联系课文内容来理解。

(3)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4)考查找中心句的方法。

中心句是一段文章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句子。

它在全文中起主导作用,是这段话中最重要的句子。

文章的段落就是围绕中心句写的。

故答案为:

(1)“根”,祖国;“兰花”,漂泊在外的游子(含作者)。

题目暗含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

(2)不是。

其流泪是因见到故乡的花木,触发了对战乱中故国的无限思念。

(3)B

(4)国,就是根,没有国的人,是没有根的草,不待风雨折磨,自行枯萎了。

【点评】

(1)此题主要考查对文题的理解能力。

(2)此题主要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能力。

(3)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的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4)考查学生掌握找中心句的方法并运用。

7.重点段落品析。

   记得有一次,作文的题目是《秋天来了》。

教师读了一段范文之后,当大多数同学__________地开始写“秋天来了,树叶黄了,一片一片地飘到了地上”时,我心里忽然掠过了不安分的一念:

大家都这样写多没意思!

我要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秋天,用自己的感受去写秋天。

   我把秋天比作一个穿着金色衣裙的仙女,她那轻飘的衣袖拂去了太阳的焦热,将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