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论试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179999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8.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理论试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教育理论试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教育理论试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教育理论试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教育理论试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理论试题及答案.docx

《教育理论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理论试题及答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理论试题及答案.docx

教育理论试题及答案

第一套

  一、单项选择题

  1.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  )。

  A.教师、学生、教材B.教师、学生、教学内容 C.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 D.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环境

  2.在教学中,初入学儿童的注意状态取决于(  )。

  A.个体知识经验  B.内容的直观性和形象性C.个体需要兴趣  D.情绪状态

  3.最早研究群体动力的心理学家是(  )。

  A.勒温  B.苛勒C.华生  D.斯金纳

  4.学校的产生,一般地说,是在(  )。

  A.原始社会  B.原始社会末期C.奴隶社会  D.封建社会

  5.(  )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保证,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要求。

  A.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  B.加强和改进法制建设C.加强和改进硬件建设  D.加强和改进道德建设

  6.5岁的玲玲想吃糖,她认为自己的玩具娃娃也想吃糖,这说明其思维具有什么特征?

(  )

  A.属单维思维  B.不可逆C.自我中心  D.具体逻辑推理

  7.“遗传决定论”的创始人是(  )。

  A.华生  B.霍尔C.高尔登  D.洛克

  8.“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思结合思想最早出自(  )。

  A.《学记》  B.《论语》C.《孟子》  D.《中庸》

  9.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不墨守成规,不钻牛角尖,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

这说明其思维具有(  )。

  A.指向性  B.流畅性C.变通性  D.独创性

  10.对《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规定的教师为人师表内容可以概括为(  )。

  ①教师的行为示范②教师的语言示范③教师的衣着、仪表示范④教师的举止示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1.学习“直角、锐角、钝角、平角”等概念时,各种概念的相互影响称为(  )。

  A.水平迁移  B.正迁移 C.顺向迁移  D.一般迁移

  12.教育的最基本途径是(  )。

  A.教学  B.课外活动 C.社会实践  D.校外活动

  13.根据教学评价的功能,可将其分为(  )。

  A.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 B.常模参照评价与标准参照评价 C.配置性评价与诊断性评价 D.正式评价与非正式评价

  14.学生伤害事故的责任,应当根据相关当事人的(  )依法确定。

  A.损害程度B.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因果关系 C.行为后果 D.损害过程

  15.下列教育形式中属于狭义教育的是(  )。

  A.家庭教育  B.学校教育 C.社会教育  D.自我教育

  16.小学低年级儿童想象的形象往往具有模仿性和(  )。

  A.复制性  B.新颖性 C.创造性  D.具体性

  17.为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学校应当(  )。

  A.让司法机关代劳 B.让居委会、村委直接负责 C.让政府部门开展 D.聘任从事法制教育的专职或兼职的教师

  18.小学生容易把“b”写成“d”,这说明小学生的(  )还不成熟。

  A.感知能力  B.注意能力 C.记忆能力  D.思维能力

  19.3~5岁的儿童的言语掌握能力和记忆能力往往优于成年人,这表明儿童发展具有(  )。

  A.阶段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个别差异性

  20.学生已经掌握了“哺乳动物”的概念,再去学习新概念“鲸”时,很快予以接受。

这一掌握概念的形式是(  )。

  A.概念同化  B.概念形成 C.概念顺应  D.概念类比

  二、多项选择题

  1.教育的特质至少有哪几方面?

(  )

  A.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有意识活动 B.教育是人类与动物共有的生存活动

  C.教育是人类特有的认识活动 D.教育是人类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E.教育是以培养人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2.教育民主化向纵深发展的主要表现有(  )。

  A.教育普及化的开始  B.提出“教育机会均等”的口号 C.教育法制化的形成  D.强化教育的国家控制

  E.教育精英化的实现

  3.影响问题解决的个人因素有(  )。

  A.问题的呈现方式  B.功能固着 C.知识储备  D.反应定势 E.认知特性

  4.课程的基本类型有(  )。

  A.学科课程  B.经验课程 C.活动课程  D.潜在课程 E.核心课程

  5.王刚英语考试得了90分,他将原因归结为是自己持久努力的结果,这种归因是(  )。

  A.可控的  B.不可控的 C.稳定的  D.内部的 E.外部的

  二、填空题

  1.小学生的思维以(  )思维方式为主,这是(  )小学教学中必须贯彻教学原则的依据。

  2.历史上曾出现过两种相互对立的教学方法思想,即(  )和(  )。

  3.世界卫生组织于1986年提出健康的概念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身体健康、(  )健康、(  )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

  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反映的教学原则是(  );“夫子教人,各因其材”反映的教学原则是(  )。

  5.自我认识包括自我观察、和。

  得分评卷人

 三、名词解释

  1.隐性课程:

一般指学校范围内除显性课程之外的,按照既定的教育目的及其具体化的培养目标规范设计的校园文化的统称。

  2.课程资源:

也称教学资源,就是课程与教学信息的来源,或者指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

课程资源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和教学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与教学的直接因素来源。

  3.程序教学:

是一种个别化的教学方式,根据对学习过程的设想,把教材分成许多小项目,按一定程序加以排列,对每个项目提出问题,通过教学机器或程序教材呈现,要求学生作出选择反应,然后给予正确答案以便核对。

  4.道德修养:

是指人们按照一定社会阶级的道德要求,在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等方面,为磨炼自身、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而进行的“求外”与“省内”相结合的活动。

 四、简答题

1.简述用教材教学有哪些策略。

[答案要点

(1)比较——比较学习材料和学生已有经验之间的关联;

  

(2)还原——把抽象的教学知识还原成具体、可感的形象;

  (3)转化——将课堂中的随机事件转化为教学资源;

  (4)开发——开发周边资源,对教材内容进行个性化、生活化、活动化再加工;

  (5)调整——运用更换、增删、归并等手段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

  (6)挖掘——充分挖掘教材含蕴,发现教材新意义。

2.简述观察法的主要优点和不足。

.[答案要点优点:

能收集到被观察者客观、真实的第一手资料。

不足:

(1)观察者处于被动地位。

(2)观察结果难以重复。

(3)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容易受到观察者的预期和偏见的影响。

3.简述课堂气氛的类型。

.[答案要点在通常情况下,课堂气氛可分成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的三种类型。

  

(1)积极的课堂气氛是恬静与活跃、热烈与深沉、宽松与严谨的有机统一;

  

(2)消极的课堂气氛通常以紧张拘谨、心不在焉、反应迟钝为基本特征;

  (3)对抗的课堂气氛则是失控的气氛,学生过度兴奋、各行其是、随便插嘴、故意捣乱。

4.分析教学对象可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答案要点

(1)学生的年龄、学段情况;

  

(2)学生的知识基础情况;

  (3)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情况。

  五、案例分析题

  1.在实际的教学中,有的教师对学生作业采用“漏一补十”、“错一罚十”的做法。

你怎样看待这一现象?

请运用记忆的有关规律加以分析。

[答案要点这种做法违背记忆规律,也是行之无效的。

学生识记的效果和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有关,在一定的时间不宜过多,否则,易引起学生过度的疲劳,降低记忆的效果。

同时,“漏一补十”、“错一罚十”的做法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和记忆的信心和主动性,对进一步学习制造一些心理障碍。

  2.课堂上有位学生指出老师对某个问题的解释有错误,老师当时就恼怒起来:

“某某同学,算你厉害,老师不如你,以后老师的课就由你来上好了!

”全班同学随老师一起嘲笑这位学生,该生从此在课堂上不能发现问题,不能主动回答问题了。

请你从该实例,评价该教师的做法有哪些不当之处,这种行为违反了哪条教学原则?

[答案要点该老师对待提出质疑的学生的行为,严重挫伤了该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这种行为违反了“教师主导性与学生自觉性相结合”的原则,特别是违反了“创造民主的教学环境”。

民主的教学环境,能使学生的思维经常处于积极的活动之中,主动地探索新知,能使学生的聪明才智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从而使启发的效果处于最佳状态。

  六、论述题

1.教学互动常见的形式有哪些?

试作简单评析。

答案要点常见的教学互动有以下三种形式:

  

(1)双向型。

在这种互动方式中,师生之间信息互送、互收、互相反馈。

在课堂上主要表现为师问生答或生问师答等的师生对话形式。

  

(2)多向型。

这种互动形式与双向型互动不同的是,互动过程中除了师生之间有相互作用之外,学生之间也有相互作用和信息的双向流通。

它强调信息的多向传递反馈。

在课堂上的常见形式有:

同桌讨论、小组合作学习、小组竞赛等。

  (3)网状型。

在这种互动中,学生和教师构成一张紧密联结的网,每位学生、每位老师都是这张网的一个结点。

能够牵一点而动全网,互动的辐射范围非常广。

这种互动强调师生平等参与学习活动,信息全面开放,教师不再是唯一的学习源。

这种互动的载体往往是大型的教学游戏或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网上互动活动。

  在实际教学中,这三种互动往往交织在一起,缺一不可。

就教学效果来说,在这三种互动形式中,双向互动的效果比较差,多向互动的效果比较好,但效果最好的是网状互动。

2.教师指导学生完成课堂作业时应注意什么?

[答案要点

(1)当学生对人名、地名等事实性的问题不能理解时,教师可以给以直接指导,将正确答案直接告诉学生。

因为事实性的问题不能依靠知识经验和思维加以推理。

  

(2)对于与学生经验有关的逻辑性问题,可以提供间接指导,即给学生一定的暗示或提示,鼓励学生自己进一步推理而求得答案。

  (3)在进行间接方式指导时,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而采用不同的方法,对能力强、个性独立的学生,给以较少指导;对能力较弱、个性依赖的学生,给以较多指导,直到得到正确答案为止。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解析略。

2.B[解析在教学中,初入学儿童的注意状态取决于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和形象性。

刺激物只要是生动的、新异的,就能引起他们的注意。

3.A[解析美国心理学家勒温最早研究群体动力、场理论和力学概念,说明群体成员之间各种力量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4.C[解析人类最早的学校出现在埃及,我国最早的学校产生于商代。

5.A[解析略。

6.C[解析前运算阶段的儿童思维具有单维性、不可逆性和自我中心等特征。

认为其他人或物的思维与自己的一样是自我中心的表现。

7.C[解析“遗传决定论”的创始人是高尔登,他的典型论调是:

“一个人的能力是由遗传得来的,它受遗传决定的程度,正如一切有机体的形态及躯体组织受遗传决定一样。

”8.B[解析略。

9.C[解析思维的特点有流畅性:

个人在面对问题情境时,在规定的时间内产生不同观念的数量的多少。

变通性:

即灵活性,指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不墨守成规,不钻牛角尖,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

独创性:

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能独具慧心,想出不同寻常的、超越自己也超越前辈的意见。

10.D[解析略。

 11.A[解析水平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抽象和概括水平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正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顺向迁移是指先前的学习对后来学习的影响;一般迁移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其他学习中去。

 12.A[解析略。

13.C[解析从实施教学评价的时机而言,可分为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根据教学评价资料的处理方式,可分为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

从教学评价的功能看,可分为配置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

根据教学评价的严谨程度,可分为正式评价与非正式评价。

14.B[解析略。

15.B[解析狭义的教育就是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16.A[解析小学低年级儿童想象的形象往往具有模仿性和复制性,创造加工的成分不多。

17.D[解析略。

18.A[解析感知就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各种事物的直接认识。

19.C[解析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不平衡的,表现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甚至同一方面的发展是不平衡的。

人的感知、思维、记忆、想象等都存在不同的关键期。

20.A[解析略。

  二、多项选择题

  1.ADE[解析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教育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传递社会生活经验的活动。

  2.ABC[解析教育民主化向纵深发展的主要表现:

(1)教育普及化的开始。

(2)“教育机会均等”口号的提出。

(3)教育法制化的形成。

(4)教育民主化的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3.BCDE[解析影响问题解决的个人因素包括

(1)功能固着:

是指人看到某件制品时,思维常被其惯常的用途所束缚,很难想到它别的方面的功能。

(2)反应定势:

它是指人们由于先前影响,以最熟悉的方式做出反应的倾向或心理准备状态。

(3)知识储备:

有效的问题解决是以某一问题领域的丰富的知识存储为基础的。

(4)智慧水平:

解决问题的成败常常决定于智慧水平的高低。

(5)认知特性:

认知上的许多特性都明显地影响问题解决的进行。

  4.ACDE[解析学科课程:

学生在原来具备的一定的直接经验的基础上,主要借助书本知识,通过概念和推理来掌握前人留下的间接经验。

活动课程:

通过学生亲身参与各类实践活动,获得对自然和社会事物的大量的直接经验。

潜在课程:

是指学校教育的总体环境。

包括物质环境、文化环境和人际环境。

核心课程:

既指所有学生都要学习的一部分学科或学科内容,也指对学生有直接意义的学习内容。

  5.AD[解析一般从三个纬度对归因进行归类:

内在性(内部和外部因素),稳定性(稳定和不稳定因素),可控性(可控和不可控因素)。

努力是内部的不稳定的可控的归因。

  二、填空题

  1.具体形象 直观性  2.启发式 注入式

  3.心理 道德  4.启发性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

  5.自我分析 自我评价

.第二套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代码填入括号内。

每小题1分,共20分)

  1.前苏联(  )主编的《教育学》对中国影响最大,流传最广。

  A.叶希波夫·冈察洛夫  B.斯米尔切诺夫C.凯洛夫  D.申比寥夫

  2.小学生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关键年龄是(  )。

  A.8~9岁  B.9~10岁  C.10~11岁  D.11~12岁

  3.“人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

”这说明教育是(  )。

  A.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B.使人得以生存的活动 C.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D.保存人类文明的活动

  4.儿童道德性发展的自我中心阶段是在(  )。

  A.2~5岁  B.6~7岁 C.8~10岁  D.11~12岁

  5.世界上最早实施义务教育的是哪个国家?

(  )

  A.英国  B.法国 C.德国  D.日本

  6.概念的结构不包括(  )。

  A.概念名称  B.概念定义  C.概念特征  D.概念水平

  7.“无论我们选教何种学科,都必须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

”这是(  )的观点。

  A.布鲁纳  B.克伯屈 C.赞科夫  D.怀特海

  8.教师的根本任务是(  )。

  A.传授知识  B.开发智力 C.教书育人  D.为人师表

9.柯尔伯格道德判断发展的最高阶段是(  )。

 A.惩罚和服从定向  B.权威和维护社会秩序定向 C.社会契约定向  D.普遍道德原则定向

  10.教师角色扮演的先决条件是(  )。

  A.教师角色认知  B.教师角色体验 C.教师角色期待  D.没有正确答案

  11.较有影响的非文字智力测验有(  )。

  A.比奈智力测验  B.韦克斯勒成人智力量表 C.韦克斯勒幼儿智力量表  D.瑞文标准推理测验

  12.问题解决的“试误说”的奠基人是(  )。

  A.桑代克  B.苛勒 C.纽厄尔和西蒙  D.布鲁纳

  13.小学生的思维(  )。

  A.正处于具体思维与抽象思维并行发展阶段  B.正处于抽象思维向具体思维过渡阶段

  C.正处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  D.完全属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

  14.《学记》中提出的“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的主张对应的教学原则应是(  )。

  A.因材施教原则  B.循序渐进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启发性原则

  15.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中教师对待教育事业的较高道德目标是(  )。

  A.献身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B.忠于职守,为人师表,积极进取 C.不为金钱,自甘寂寞  D.自强不息,无私奉献

  16.《教育法》规定,明知校舍或者教育教学设施有危险,而不采取措施,造成人员伤亡或者重大财产损失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追究(  )。

  A.民事责任  B.刑事责任  C.一般责任  D.行政责任

  1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于(  )起开始施行。

  A.1995年9月10日  B.1994年1月1日 C.1986年4月2日  D.1995年9月1日

  18.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规定,对未成年人犯罪一律不公开审理的年龄是(  )。

  A.14周岁以下  B.14周岁以上不满16周岁 C.16周岁以上不满17周岁  D.18周岁以下

  19.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

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的(  )规律的反映。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20.某寄宿小学派车接送学生,途中有学生提出要上厕所,司机在路边停车5分钟,5分钟过后,司机没有清点人数就将车开走。

小学生王某从厕所出来发现车已经开走,急忙追赶。

在追赶过程中摔倒在地,将门牙跌落三颗,王某的伤害由谁承担责任?

(  )

  A.司机负责  B.某寄宿学校负责 C.司机和某寄宿学校共同负责  D.司机和王某共同负责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至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代码填入括号内。

错选、多选、漏选均不得分。

每小题2分,共10分)

  1.课外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有(  )。

  A.群众性活动  B.以学生为核心  C.小组活动  D.个人活动 E.班级授课制

  2.法律责任的类型有(  )。

  A.民事法律责任  B.行政法律责任  C.刑事法律责任  D.违宪责任

  3.教育在人的发展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但影响这一主导作用发挥的主要条件是(  )。

  A.教育的自身状况  B.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调动 C.家庭环境  D.社会发展的状况 E.气候条件

  4.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是(  )。

  A.连续性  B.顺序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E.不均衡性

  5.品德中最主要的构成部分分别是(  )。

  A.道德意识  B.道德动机  C.道德情感  D.道德认识 E.道德行为方式

三、名词解释

  1.依法治校:

是指学校以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和文件规定为依据,完善内部各项管理制度和纪律,使学校管理的各个方面都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2.课外活动:

是中小学为实现学校教育目的,与课堂教学相配合,在课堂教学以外对学生身心实施多种影响的正规教育活动。

  3.精细加工策略:

是将新学习的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

  4.教学:

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5.学习迁移:

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迁移广泛存在于各种知识、技能、行为规范与态度的学习中。

  四、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答案要点

(1)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

(2)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3)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4)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5)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2.简要回答学校的法定义务。

[答案要点

(1)遵守法律法规;

  

(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执行国家教育教学标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

  (3)维护受教育者,教师及其他职工的合法权益;

  (4)以适当方式为受教育者及其监护人了解受教育者的学业成绩及其他情况提供便利;

  (5)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收取费用并公开收费项目;

  (6)依法接受监督。

3.促进知识保持的方法有哪些?

[答案要点

(1)深度加工材料;

(2)有效运用记忆术;(3)进行组块化编码;(4)适当过度学习;(5)合理进行复习。

4.组织和培养班集体的方法有哪些?

答案要点

(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5.简述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

[答案要点

(1)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2)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为学校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

  (3)文字的产生和知识的记载与整理达到了一定程度,使人类的间接经验得以传递;

  (4)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教育机构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

 五、案例分析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小王是班上出了名的“调皮鬼”,上课不专心,课后追逐打闹,乱花钱,无节制,甚至连回家的钱都向老师借,老师找他谈话后他答应改过,但并无实际行动。

假如你是小王的老师,将如何运用有关德育规律的知识来解决这一现实问题。

答案要点

(1)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过程;既要提高小王的道德认识,又要重视其道德情感、意志和行为的培养;

  

(2)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的,教师应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来提升小王的思想品德修养;

  (3)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是一个思想内部的转化的问题;

  (4)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是一个长期和反复的过程,教师要长期不懈,坚持长期抓、反复抓。

  2.请分析下面教学片断中体现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于漪老师在上一节语文公开课时,当她讲到课文中“一千万万颗行星”时,一个同学发问:

“老师,‘万万’是什么意思?

”惹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

于老师见状便问大家:

“大家都知道‘万万’等于‘亿’,那么,这里为什么不用‘亿’而用‘万万’呢?

”全班同学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过来,没有人再发笑了,大家都认真地思考起来,并且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在大家讨论完后,于老师进行了总结。

最后老师又问了一句:

“请大家想想,今天这一‘额外’的收获是怎么来的呢?

大家要感谢谁呢?

请让我们用掌声表达对他的谢意!

”大家把目光转向那位同学,对他鼓起掌来。

[答案要点

(1)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该教学案例体现了教学的启发性原则,即在教学中教师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该原则的一个基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司法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