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3单元 第11课《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同步练习含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172485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3单元 第11课《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同步练习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3单元 第11课《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同步练习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3单元 第11课《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同步练习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3单元 第11课《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同步练习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3单元 第11课《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同步练习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3单元 第11课《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同步练习含答案.docx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3单元 第11课《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同步练习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3单元 第11课《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同步练习含答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3单元 第11课《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同步练习含答案.docx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3单元第11课《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同步练习含答案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第11课《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选出下列文学常识表述完全正确的一项()

A.《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是一篇事物说明文,课文标题是个设问句,它起着三个方面的表达作用。

一是抓住人们所熟知的花的特征提出问题,有助于提示文章的中心;二是以设疑激趣,富有吸引力;三是文章主体部分从六个方面说明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原因。

B.《陋室铭》的作者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诗人借陋室表达一种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其中的“铭”和《木兰诗》的“诗”,《竹溪记》的“记”及《诗词曲三首》的“首”都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C.《敬业与乐业》是一篇讲演稿,可分为引论——本论——结论三个部分。

作者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任,清代维新派领袖学者。

D.《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是一篇由果到因、从现象说到本质的事理说明文。

答案:

D

解析:

分析:

A项应为事理说明文;B项“首”不是古代的一种文体;C项梁启超号冰室主人。

故选D。

点评: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掌握情况。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玄奘岛欤蓄养B.弋壁蔚蓝干燥

C.原故魔鬼倒映D.吹拂磨蹭抽搐

答案:

D

解析:

分析:

A项中的“欤”应为“岛屿”,B项中的“弋”应为“戈壁”,C项中的“原”应为“缘故”。

故选D。

点评:

此题考查学生对平时容易写错的汉字的掌握情况。

3.下列加点的字的注音全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僧侣(shēn)玄奘(zàng)蓄养(xù)

B.戈壁(gē)蔚蓝(wēi) 戳穿(chuō)

C.折光(zhé)岛屿(yǔ)凹形(āo)

D.遵循(xún)骆驼(tuó)海市蜃楼(shēn)

答案:

C

解析:

分析:

A项中的“僧”应为sēng,B项中的“蔚”应为wèi,D项中的“蜃”应为shèn。

故答案选C。

点评:

此题考查学生对常用字的字音的掌握情况。

4.下列句子表达妥当的一项是()

A.男男女女便在鸣沙山上聚会,然后顺着山坡纷纷滚落下来。

B.中国科学院的工作人员已经好几次横渡新疆塔克拉马干大戈壁。

C.沙漠里边虽然光线会作怪,声音也会作怪。

D.这样由于光线折光和反射的影响,人们产生了错觉。

答案:

D

解析:

分析:

A滚落一词适用于石头等落下,男男女女用滚落含贬义。

B横渡一般是河流,用于沙漠不合适。

C“虽然……也”关联词语运用不正确,正确的应该是“不仅……也”。

所以表述妥当是D。

故选D。

点评:

语言表述能力是语文学习的基本能力,一定要注意用词要得当,语言得体。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括号中的关联词语,恰当的是()

(  )要我感谢什么人,(  )只能感谢一次,(  )我想把着一次感谢奉献给那些为人类创造出美妙音乐的人们,()没有音乐,我们的生活将变得多么沉闷可怕。

A.无论因为所以但是

B.如果而且那么假如

C.如果那么而且因为

D.假如然而那么由于

答案:

B

解析:

分析:

根据前后分句间的关系,正确使用关联词语即可。

故选B。

点评:

此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关联词语。

6.下列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A.19世纪初叶,法国孟奇解释了“魔鬼的海”之谜,从此这一魔鬼的幻术被戳穿,这一现象有了科学的解释。

B.“魔鬼的海”这一现象在大戈壁夏天中午是常见的,因为夏天中午地面被太阳晒得酷热,旅行其中的人们渴不可耐,于是就产生了一种错觉,看见一个很大的湖,里面蓄着碧蓝的清水。

C.“魔鬼的海”和“海市蜃楼”这两种现象都是在近地面的空气温度上层与下层相差很大的情况下出现的。

D.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任何一种奇异现象的产生都能找到科学的解释,我们要破除迷信,相信科学,努力探索宇宙的一个又一个奥秘。

答案:

B

解析:

分析:

“魔鬼的海”是由于光线折光和反射的影响,人们产生一种错觉。

故选B。

点评:

此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文语句的分析。

7.下列文字括号中依次填入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据一些专家的意见,()沙漠西部的沙子是细沙()干燥,含有大量石英,被太阳晒得火热后,经风的吹拂____________人马的走动,沙粒移动摩擦起来,____________会发出声音,这便是鸣沙。

A.如果……而……或……便B.只要……且……和……便

C.只要……而……和……就D.只要……而……或……便

答案:

D

解析:

分析:

该句主要写“鸣沙”形成的条件,“经风的吹拂、人马的走动”中间应该是“或”。

故选D。

点评:

考查学生关联词语的运用。

8.选出填入下面句子中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①由于光线折光和反射的影响,人们产生一种错觉,空中的乔木看来像____________在地面上。

②蔚蓝的天空____________在地上,便看成是汪洋万顷的湖面了。

③那便可把地平线下寻常所见不到的岛屿、人物统统____________在天空中,成为空中楼阁。

A.①倒映②倒栽③倒影B.①倒栽②倒影③倒映

C.①倒挂②倒映③倒影D.①倒栽②倒影③倒映

答案:

D

解析:

分析:

倒影的主语是“天空”,是“影子”在地上;“倒映”是映射在空中,修饰对象不同。

故选D。

点评:

主要考查学生词语的运用。

9.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向沙漠进军》和《沙漠里的奇怪现象》的作者都是竺可桢。

B.《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是以时间为顺序从古而今写来的。

C.《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一文主要是驳斥东晋僧人《佛国记》的错误说法。

D.《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较多地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答案:

A

解析:

分析:

B错在不是时间顺序,而是逻辑顺序;C错在不是驳斥古人的说法,而是说明沙漠里的奇怪现象的,是说明文;D不是较多地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而应是设问诠释。

故选A。

点评:

主要考查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10.沙漠地区空气干燥,日光的照射特别强烈。

那里日照时间又特别长,一年达到三千小时,而长江流域只有一千五百小时,华北地区也不过两千五百小时。

日光可以用来发电、取热、煮水、做饭。

沙漠湖水含盐,日光使水蒸发,可以取得蒸馏水和盐。

日光变为热能和电能最良好的工具是半导体,估计将来有可能在沙漠里用便宜的半导体做屋顶,人住在里边冬天不冷,夏天不热。

给这段文字分层,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

答案:

B

解析:

分析:

该语段主要写了①说明沙漠地区日光照射强烈和日照时间长的特点。

②指出人类利用沙漠日光的特点造福人类的美好前景。

故选B。

点评:

此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文逻辑顺序的分析。

11.那里日照时间又特别长,一年达到三千小时,而长江流域只有一千五百小时,华北地区也不过两千五百小时。

这句话所用的说明方法为()。

A.下定义、列数字B.分类别、列数字

C.作比较、列数字D.摹状貌、列数字

答案:

C

解析:

分析:

该语段主要拿沙漠日照时间跟长江流域、华北地区作比较,得出沙漠日照时间长。

故选C。

点评:

考查学生对说明方法的认识。

1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是一篇由果到因、从现象到本质的事理说明文。

B.茅盾的《白杨礼赞》运用象征的手法,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线索,借物抒情,赞美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军民,歌颂他们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C.散文诗《海燕》是苏联作家高尔基写的“幻想曲”《春天的旋律》的结尾部分,原题“海燕之歌”。

文章抒发了对席卷一切腐朽势力的革命风暴的热情讴歌。

D.北宋韩愈的《马说》、郭沫若的《石榴》都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来表达作者思想。

答案:

D

解析:

分析:

韩愈是唐朝文学家。

D

点评:

考查学生对课文的全面理解。

13.选出没有语病的一句()

A.钱钟书的小说《围城》和散文《窗口》,分别展示了他在这两类文学样式上的创作功力。

B.国家教委就199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范围发出通知,指出物理学科初中

教学内容部分不作要求。

C.国际社会认为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人类走出当前人口剧增、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的困

境和未来发展的重要出路。

D.为什么对这种浪费人才的现象,至今没有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呢?

答案:

A

解析:

分析:

B.表意不明C.搭配不当D.主客颠倒。

故选C。

点评:

考查学生病句的辨析修改。

14.选出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

①辐照加工技术具有许多传统加工工艺无法比拟的优点

②早期的辐照加工,是利用射线的杀菌灭虫性能来达到消毒、保鲜等目的

③本世纪50年代发展起来的辐照加工技术,是继上述四大加工技术之后,正在崛起并逐渐成熟的一种加工工艺技术

④现代的辐照加工技术已突破上述范围

⑤众所周知,机械加工、热加工、电加工和化学加工,是通用的材料加工技术

A.①③②④⑤             B.⑤①③②④

C.①⑤③④②             D.⑤③①②④

答案:

D

解析:

分析:

该语段主要介绍“辐照加工技术”,由“通用材料”到“辐照加工技术”的优势。

根据句子间的逻辑关系,答案选B。

点评:

考查排列语序的能力。

1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京剧中,几个演员相互碰一下手中的木枪,吆喝几声,就表示打过一仗了,这对外国人来讲,是不可理喻的。

B.这些具有穿云裂石之功的大力士一上场,就把观众的目光吸引了过去。

C.这些故事或许已经支离破碎,或许已经面目全非,但它们留给了我们无穷无尽的猜测和遐想。

D.对于"和平号"的坠落,美国人应该高兴,因为强大的对手销声匿迹了,他们可以放下多年压在心头的石头了。

答案:

C

解析:

分析:

“不可理喻”指没法跟他讲道理。

形容蛮横或固执。

“穿云裂石”指穿破云天,震裂石头。

形容声音高亢嘹亮。

“销声匿迹”指隐藏起来,不公开露面。

根据语境,结合词语意思。

答案为C。

点评:

考查词语的使用(搭配)。

二、填空题

16.竺可桢(1890-1974),家 、 家和   家,我国近代气象事业创始人之一,著有 。

答案:

气象学|地理学|教育学|《物候学》

解析:

分析:

背诵默写一定的文学常识。

点评:

主要考查对文学常识等考点的掌握。

17.写出描写沙漠的古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解析:

分析:

多积累诗歌名句,注意分类。

点评:

考查学生诗句积累归类能力。

18.沙漠地区利用日光的有利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日光照射强烈|日照时间长

解析:

分析:

整体感知课文,概括和梳理后会得到正确答案。

点评:

学生要熟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

19.沙漠地区可以利用日光取得的资源有。

答案:

电蒸馏水盐

解析:

分析:

通读全文,筛选整合相关信息。

点评:

考查学生对说明文的阅读理解。

20.沙漠地区空气干燥,日光的照射特别强烈。

那里日照时间又特别长,一年达到三千小时,而长江流域只有一千五百小时,华北地区也不过两千五百小时。

日光可以用来发电、取热、煮水、做饭。

沙漠湖水含盐,日光使水蒸发,可以取得蒸馏水和盐。

日光变为热能和电能最良好的工具是半导体,估计将来有可能在沙漠里用便宜的半导体做屋顶,人住在里边冬天不冷,夏天不热。

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

答案:

沙漠地区空气干燥,日光的照射特别强烈。

解析:

分析:

这段话主要写沙漠地区特有的“日光的照射特别强烈。

那里日照时间又特别长”的特点。

点评:

考查学生对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三、阅读理解

21.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当时法国士兵在沙漠中见到这“魔鬼的海”极为惊奇,就去问孟奇。

孟奇深深思考以后,便指出这是因为沙漠中地面被太阳晒得酷热,贴近地面一层空气温度就比上面一两米的温度高许多。

这样由于光线折光和反射的影响,人们产生了一个错觉,空中的乔木看来好像倒栽在地上,蔚蓝的天空,倒映在地上,便看成是汪洋万顷的湖面了。

若是近地面的空气温度下面低而上层高,短距离内相差七——八度,像平直的海边地区有时所遇见的那样,那便可把地平线下寻常所见不到的岛屿、人物统统倒映到天空中,成为空中楼阁,又叫做海市蜃楼。

 

(1)“孟奇深深思考以后”一句中“深深”的言外之意是。

答案:

揭示事物奥秘并非易事,科学发现需要付出艰苦的脑力劳动。

解析:

分析:

“深深”一词体现了孟奇认真严谨的求知态度。

点评:

主要考查句子的言外之意。

(2)这里主要采用了哪一种说明方法?

答案:

作诠释

解析:

分析:

该语段主要揭示了“魔鬼的海”形成的原因。

点评:

主要考查说明方法。

22.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在沙漠里边不但光线会作怪,声音也会作怪。

唐玄奘相信这是魔鬼在迷人,直到如今,住在沙漠中的人们,却也还有相信的。

群众把会发出声音的沙地称为“鸣沙”。

在现宁夏自治区中卫县靠黄河有一个地方叫鸣沙山,即在今日沙坡头地方,科学院和铁道部等机关在此设有一个治沙站,站的后面便是腾格里沙漠。

沙漠在此处已紧逼黄河河岸,沙高约一百米,沙坡面南座北,中呈凹形,有很多泉水涌出。

此沙向来是人们崇拜的对象,据说,每逢夏历端阳节,男男女女便在山上聚会,然后纷纷顺着山坡翻滚下来。

这时候沙子便发生轰隆隆的巨响,像打雷一样。

两年前我和五、六个同志曾经走到鸣沙山顶上慢慢下来,果然听到隆隆之声,好像远处汽车中行走似的。

据说,只要沙漠面部的沙子是细沙而干燥,含有大部分石英,被太阳晒得火热后,经风的吹拂或人马的走动,沙粒移动磨擦起来便会发出声音,这便是鸣沙,古人说“见怪不怪,其怪自败”,沙漠里的一切怪异现象,其实都是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说明的。

“见怪不怪,其怪自败”这句话的意思是 ,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

答案:

指见到怪异现象,要镇静对待,不必大惊小怪。

|引用法  

解析:

分析:

结合语境解释词语。

点评:

正确解释词语。

引用法一般不能写作引用,以便与修辞手法相区别。

23.阅读文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森林是人类的朋友,尤其是维护生态环境方面更是功劳卓著。

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止水旱灾害的作用非常大。

据专家测算,一片10万亩面积的森林,相当于一个200万立方米的水库,这正如农谚所说的:

“山上多栽树,等于修水库、雨多它能吞,雨少它能吐。

”森林因这种特殊的“吞吐”功能而被科学家称之为“吞水吐雨器”。

它用另一种“能吞能吐”的特殊功能孕育了人类。

因为地球在形成之初,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很高,氧气很少,气温也高,生物是难以生存的,大约在4亿年以前,海里的先进植物登陆,陆地才产生了森林,森林慢慢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同时吐出新鲜氧气,调节气温,这才具备了人类生存的条件,地球上才最终有了人类。

所以科学家又称森林是“吞碳吐氧机”。

森林,是地球生态系统的主体,是大自然的总调度室,是地球的绿色之肺。

森林维护地球生态环境的这种“能吞能吐”的特殊功能是其他任何物体都不能取代的。

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植树造林,并且保护好森林-目前,值得我们每个人关注的是地球的绿色之肺在日益萎缩,近200年间,地球上的森林已有三分之一以上被采伐和毁掉。

而另一方面,由于地球上的燃烧物增多,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在急剧增加,此消彼长,使得地球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主要表现为全球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着巨大的影响,甚至威胁人类生存因为全球气候变暖,水分蒸发加快,改变了气流的循环,使气候变化加剧,从而引发热浪、飓风、暴雨、洪涝及干旱。

为了使地球的这个“能吞能吐”的绿色之肺恢复健壮,以改善生态环境,抑制全球变暖,减少水旱等自然灾害。

我们应该大力植树造林,使每一座荒山都绿起来。

(1)阅读全文,简洁地回答森林的两大功劳。

①吞水吐雨器:

 

②吞碳吐氧机:

答案:

①雨水多了,森林能贮水;雨水少时,人们可利用森林涵养的水源。

②森林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吐出新鲜空气。

解析:

分析:

精读有关部分,捕捉信息,提炼要点。

点评:

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阅读分析能力。

(2)将“森林“说成“地球的绿色之肺”,这是使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____________。

答案:

形象、具体地说明森林“能吞能吐”的特征和在维护生态环境中的作用。

解析:

分析:

说明文中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主要起到形象、具体说明事物的作用。

点评:

学会分析说明文语言的运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