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长宁县梅硐镇平桥村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172388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长宁县梅硐镇平桥村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四川省长宁县梅硐镇平桥村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四川省长宁县梅硐镇平桥村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四川省长宁县梅硐镇平桥村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四川省长宁县梅硐镇平桥村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川省长宁县梅硐镇平桥村发展规划.docx

《四川省长宁县梅硐镇平桥村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长宁县梅硐镇平桥村发展规划.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川省长宁县梅硐镇平桥村发展规划.docx

四川省长宁县梅硐镇平桥村发展规划

四川省长宁县梅硐镇平桥村发展规划

(2007—2011)

平桥村位于梅硐镇北部,是县城进入梅硐镇的门户村,根据新农村建设要求,结合平桥村的实际情况,立足当地资源条件和发展潜力,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制定本规划。

一、基本情况

平桥村属深丘类平坝地貌,幅员面积6.25平方公里,辖10个村民小组,368户农户,1401人,劳动力910人,建卡贫困户21户62人。

全村耕地面积1657亩,其中水田1057亩,林地面积463亩,人均耕地(含林地)面积1.51亩。

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双梅公路穿村而过,社级机耕道晴雨畅通。

农用电网完备,光纤电视、电话已进入90%农户家庭,梅硐河沿村而过,河床低、灌溉近2/3的农田。

粮食种植以水稻、玉米、红薯、大豆为主,种植面积1542亩;养殖业以家畜、家禽为主,年均出栏生猪1200多头、家禽6000多只。

2005年底农民人均纯收入2910元,人均占有粮600公斤;农民收入主要来自种养业和外出打工为主,常年在外打工350余人。

(一)有利条件

——基础好,发展快。

随着党的惠农政策的实施,特别是退耕还林、通村工程、粮食直补及综合补贴等的落实到户,群众的生产积极性高涨,经济发展较快,生产生活条件改善较快。

一是群众的思想、科学文化素质普通提高,集体主义、大局意识不断增强,乐于打破自耕自足的自然经济和安于现状的思想,思变求新谋发展成为主流;二是基础条件相对完善,全村共有泥石路12公里,有线电视、程控电话、手机普及率达90%,全村农网改造全部完成。

具备多功能活动室120平方米,灌溉水源方便,建有灌溉面积200亩的提灌站一个。

——经济作物种植早,外出务工人员多,劳务输出收入可占人均纯收入的26%,务工人数占总人数的30%以上。

该村2、3等社土地肥沃,现有蔬菜种植面积300余亩、土烟种植面积400余亩,群众对经济作物种植积累丰富的经验,经济效益好,积累收入占人均收入的8%。

农民外出打工较早,外出打工的农民在学到各种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的同时,已经有一定的积蓄为回乡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班子强,作风硬。

村班子具有较强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开拓创新意识强。

全村农民具有若干实干的优良传统,奉行“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建自己的家”的信念,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出现可喜的变化。

(二)主要制约因素

——耕地肥力不均,农作物种植不平衡。

在本村10个村民小组中,4、5、6、7社属深丘地貌,沙壤土质,贫脊缺水,不宜农作物生长。

粮食产量低,畜用粮少,制约家畜和生猪的发展,1、2、3、8、9社水田多,土肥,便于农作物的生长,产量高,经济作物种植效益好,其养殖业相应发展快。

——传统农业比重大,发展潜力小。

该村仍然以传统农业为主,产业结构调整乏力,尚未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主导产业,其农作物(经济作物)的种植仍然是以家庭经营为主,规模小,种类杂,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弱,养殖业以散养为主,没有规模化,抵御风险能力低,全村新造退耕还林480亩,除政策性补助外还不能产生经济效益,新种植的柑桔等亩水果还没挂果。

——“老小”留守,壮力打工。

全村外出打工都是壮年主要劳动力,外出的打工者平均年龄文化低,大多缺少专业技能,务工苦力多,收入低,平均纯收入4000元左右,留守在家的主要是50岁以上老人,妇女人口病残和儿童文化低,体力差,对本村发展不利。

二、指导思路、原则与目标

(一)基本思路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生产发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要求,遵循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群众自愿的原则发展主导产业,强化科技支撑,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着力推进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以市场为导向,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和扶持专合经济组织,发展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农民加强农民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培养新型农民,强化农民工培训力度,提高民工收入水平,高起点搞好村社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培养、引进、回引各类人才,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注重取得实效和群众满意为目的。

(二)建设原则

——优化产业结构,培育主导产业,走“一村一品”之路,打牢产业基础。

——循序渐进,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从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抓起,切实让农民得到实惠。

——从实际出发,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抓住特点,发挥优势,多办实事、好事,不搞形式主义,不搞一刀切,持之以恒,杜绝“一股风”。

——尊重农民意愿,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广泛征求农民的意见和建议,不强迫命令,不代替包办。

(三)发展目标

通过5年的努力,加大退耕还林、天然林管护,改造残次林,使森林面积达到700亩,以土烟、蔬菜为主的经济作物1100亩,主导产业基本形成;外出务工人员从苦力型向技能型转变,收入明显增加,引导组建并具备各种具技术水平的综合农村住房建筑队一个,组建养殖协会、水果种植协会、蔬菜协会、建筑预制件生产加工协会4个,惠及农户200户以上。

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重点在建筑预制件生产、畜禽产品加工方面,到2010年人均纯收入近4000元。

强力推进沼气池配套工程建设,基本消除脏乱差现象,住宅美观实用,农民具有良好的卫生习惯,组织健全,管理民主,农村和谐,富足文明。

具体目标如下:

——种植土烟600亩,无公害商品蔬菜500亩,笋竹两用林示范500亩。

——改变人畜混居的养殖方式,改良生猪品种,壮大养殖规模;培育100头以上的生猪养殖户5户。

——农民技能培训3000人次,每个农民劳动力至少掌握一项实用技能,外出务工人员稳定在400人左右。

——新建沼气池250口,沼气户100%实现改厨、改圈、改厕,修建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农作物秸秆资源化率90%以上,生活垃圾、污水资源化处理利用率达到90%以上,构建资源循环利用的生态新村。

——改造中低产旱地200亩,改建灌溉面积600亩的提灌站1个;引导农民整治泥结碎石路16公里,便民路35公里。

——危房基本消除,旧房得到改造,违规建房全部拆除;新房建设实现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美观大方,保存特色。

——建机井150口,水窖80口,全村基本达到饮用卫生水。

三、建设内容与布局

(一)建设布局

以产业结构调整为重点,培育主导产业着力发展种植业、预制件加工业,即:

沿桔子岭至牛眼睛一带培植林业,实行林下种草,发展草食牛羊;沿梅硐河灌区的平桥坝、龙王坝至两合水一带实行土烟与水稻种植,同时沿一路(双梅路)发展预制件加工业。

在全村适宜农户中建设农村沼气池,带动改厨、改厕、改圈、改院坝,修建污水、垃圾处理设施,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加强对农民住房建设的规划管理,立足现有的10个村民小组,基本保留已形成的居住区,合理布局村庄设施。

(二)建设内容

1.加大退耕还林、残次林、天然林的管护力度,大力发展林下养畜,充分利用坡脊地种草养畜,森林面积达700亩,养家禽家畜3万头(只)左右,户均年增收2000元。

建立种植专业合作组织,通过提供生产资料购置、技术指导和产品销售的一体化服务,降低生产成本,利用当地的生态环境优势和区位优势,发展无公害蔬菜500亩,带动农业发展。

2.养殖业依托畜禽品种改良、科技入户等项目,采取政府引导、农民自愿的方式,扶持养殖户300户,年出栏家禽20000只、生猪8000头,人均年增收800元。

建立养殖专业合作组织,从饲料、药品供应、技术培训到经销的一体化服务,降低养殖成本。

3.改造农田基础设施,推广适用技术重点改造200亩的中低旱地,加强农田灌溉设施建设,整治山平塘4个,推广稻田养鱼等生态种植技术,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培肥地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4.建设沼气新建沼气池258口,使100%的沼气户实现改厨、改厕、改圈,改变人畜混居的养殖方式。

5.培训农民依托新型农民培训项目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力争每年培训农民300人次以上,每户培养一个种养能人,外出务工农民达到400人左右,农民工熟练地掌握1-2门职业技能,显著提高外出务工农民的工作稳定程度和工资水平,年人均务工收入达到8000元。

6.完善服务建1个村级医疗服务站,建1处300平方米左右的农民活动场所,建1处规模为100平方米的农民文化体育活动中心,建1个科技书屋,建5个机耕队,普及闭路电视和户用电话,把农村信息网络延伸到户。

7.改建村级公路按照统一规划,新建碎石路6公里。

通过“一事一议”方式,建便民路35公里,整治16公里。

8.整治村庄按照村庄建设规划和公路沿线民房整治的总体要求,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选择适宜的村庄建设模式。

对民房进行综合整治,引导散居农户集中建房,解决农民建房占地过多问题,实现节约使用土地。

鼓励农民绿化、美化村庄,改变村容村貌。

四、实施进度安排

(一)2006年建设内容

根据长宁县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要求,经本村群众充分讨论,2006年具体建设以下内容。

1.建卡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增加不低于150元,非贫困民用工业人均纯收入增加不低于200元。

2.养殖采取政府引导,农民自愿的方式,推广应用良种和适用饲养技术,新培育养殖户,种植土烟150亩,蔬菜200亩,笋竹两用林150亩,实现户增均收1000元。

3.农民培训依托新型农民培训项目,培训农民500人次,科学种田普及率达95%。

依托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使100名农民工熟练地掌握1-2门职业技能

4.沼气建设新建沼气池108口,使100%的沼气户实现改厨、改厕、改圈。

5.中低产田(土)改造改造中低产旱地80亩,其中桔子岭改造中低产田60亩,沙子坎20亩。

建微型水池5口,主要分布在缺水的地方。

6.村路建设整治公路9公里,修建便民路14公里。

建机井40口,水窖26口。

7、完成四建五改411项,整治无危房户6户,维修房屋79户。

8、建立和完善各种村级制度,狠抓三支队伍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组织保障。

(二)2007-2010年建设内容

根据2006年建设情况,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逐年确定建设项目,并制定实施方案。

建设内容主要包含以下各方面:

1.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发展无公害蔬菜300亩,土烟350亩,笋竹两用林350亩,带动农业发展。

2.改善农业基础设施重点改造120亩的中低产旱地,加强农田灌溉设施建设,整治山平塘4个,推广稻田养鱼等生态种植技术,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培肥地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3、新建沼气池150口,机井110,水窖54口。

4.继续培训农民依托新型农民培训项目培训农民2500人次,使每户培养一个种养能人;依托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培训外出农民工专业技能,使外出务工农民保持400人左右,年人均务工收入达到8000元。

5.完善社会服务建1个村级医疗服务站,建1处300平方米左右的农民活动场所,,建1处规模为100平方米的农民文化体育活动中心,建1个科技书屋,建5个机耕队、1个农建队,普及闭路电视和户用电话,把农村信息网络延伸到户。

6.建设村级道路农民筹资建便民路21公里,新建碎石路6公里,整治7公里。

7.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选择适宜的村庄建设模式,对村庄进行综合整治,引导散居农户集中建房,解决农民建房占地过多问题,实现节约使用土地。

鼓励农民绿化、美化村庄,改变村容村貌。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班子建设

以“班长抓班子、班子带队伍”,搞好村级班子建设,努力把群众拥护、大家公认,有能力带领群众致富的人员选进村两委班子,做好群众的领头羊。

(二)强化民主管理

建立和完善村党支部民主管村的领导权、村民代表大会对民主管村的决策权、村民委员会对民主管村的执行权、村民监督委员会对民主管村的监督权。

本着群众自愿原则,坚持“一事一议”,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对在家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三)创新工作机制

实行责任目标“四到位”,即职责到位、服务到位、考核到位、奖惩到位;实行工作方式“三分三合”,即职责分、目标合,工作分、力量合,角色分、心气合;建立共识共谋、共荣共耻、立足自身、负重加压的工作机制。

(四)拓宽投入渠道

建立政府引导、农民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采取“五个一点”的方式积极筹措资金,即农民集一点、村组筹一点、能人投一点、政府补一点、银行贷一点。

(五)营造良好氛围

组织开展“和谐农家”评选活动和“富裕、文明、法制、卫生”四进农家活动,创建“六好”(组织领导好,经济发展好,基础设施建设好,人居环境整治好,社会事业发展好、民风淳朴治安好),着力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

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回乡创业,引导他们自力更生、投资投劳建设美好家园。

(六)发扬优良作风

用优良的作风推进新农村建设。

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建设,切实维护农民利益,不折不扣地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帮助广大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难事、急事,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把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注重实效,量力而行,防止脱离实际、做表面文章,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

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引导农民树立“宁可苦干,不愿苦熬”的思想观念,不等、不靠、不要,建设美好家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广告传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