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二轮高考总复习语文文档第01部分 专题01 论述类文章阅读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167846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69.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二轮高考总复习语文文档第01部分 专题01 论述类文章阅读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大二轮高考总复习语文文档第01部分 专题01 论述类文章阅读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大二轮高考总复习语文文档第01部分 专题01 论述类文章阅读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大二轮高考总复习语文文档第01部分 专题01 论述类文章阅读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大二轮高考总复习语文文档第01部分 专题01 论述类文章阅读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二轮高考总复习语文文档第01部分 专题01 论述类文章阅读 Word版含答案.docx

《大二轮高考总复习语文文档第01部分 专题01 论述类文章阅读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二轮高考总复习语文文档第01部分 专题01 论述类文章阅读 Word版含答案.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二轮高考总复习语文文档第01部分 专题01 论述类文章阅读 Word版含答案.docx

大二轮高考总复习语文文档第01部分专题01论述类文章阅读Word版含答案

专题一 论述类文章阅读

提升1 养成4种读文习惯——读得准、读得快

目的

三、四分钟准确把握文本要点思路,准确锁定解题信息区间,为比对选项正误做准备。

建议

二轮复习,在一轮复习已基本熟悉做题套路的基础上,就论述类文章而言,重在提高解题速度,而读文的速度和信息获取的准度又是提高解题速度至关重要的一环。

考生在二轮复习时应重点培养以下4种读文习惯。

一、逆向阅读——从试题到文本,考查点决定了读文的关注点

选文的篇幅一般都超过1000字,涉及的内容往往超出学生的知识面,如果先读文章,读了也记不住,读了也不懂,做题的时候还得回过头来再读,很耽误时间。

所以不能再按常规去阅读,而应先从题目入手,边读边分析,然后带着题目去阅读文本,阅读就会很有针对性,能够很快达到目的。

这就是逆向阅读的好处。

所以考生必须适应应试阅读的特殊情况,养成“从试题到文本”的逆向阅读习惯。

因此,下面我们的设题都是按照先选项后文本的方式进行的。

二、勾画筛选——勾画关键词句,筛选文本信息

具有“勾画筛选意识”就是在阅读文本过程中,根据试题题干中的关键词,边阅读边勾画关键词句,进而筛选文本信息。

1.关键词

(1)年代时间(多次出现时间)、数据(多个数据)及其概语(如多数、少量、部分、凡、凡是、所有、都、全、几乎、仅仅、之一等表范围的词语)

(2)重要的修饰限制词语(基本、根本、重要、最、十分、非常、总共等表程度的词语)

(3)已然未然词(迄今为止、到目前为止、现在所见的等表时间的词语),或然必然词(如果、可能、也许、一定、必然等表判断的词语)

(4)有助于理清文章思路,避免逻辑错误的词语(因为、因此、……的原因是、因而、由于、从而、但是、反而、其实、实际上、也、又、不再是……而是、不仅……还等)

(5)表示举例子的词(例如、如)

(6)解说性的词语:

“换句话说”“也就是说”“所谓”“即”“说得正确些”表明前后意思相同。

(7)文章重点阐述的概念、术语、人名,指代词等。

2.关键句

(1)从内容上来看,能体现作者观点、态度、倾向的句子;

(2)从表达上来看,议论抒情性的句子,“可见”“因此”“所以”“由此可见”等作为语言标志的语句;

(3)从结构上来看,揭示行文脉络的句子,如起始句、过渡句、收束句、指代句等。

勾画出的这些关键词句,能够帮助我们迅速把握文意,甚至会出现某个选项的内容刚好与我们勾画的词句相对应的情况,加快我们判断选项正误的速度。

1.比对下列选项与原文信息,然后得出结论。

[选项] (2017·全国卷ⅠT1-C)气候正义中的义务问题,是指我们对后代负有义务,而且要为后代设定义务。

[原文信息] 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

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

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比对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选项中“为后代设定义务”不合文意,原文说的是“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三、文脉整合——理清思路,把握大意

1.读文本时,思考的四个问题:

(1)文本主要谈的是什么问题或就什么事情阐述道理?

(2)作者的基本立场、观点、情感和态度是怎样的?

(3)本文依照怎样的顺序布局谋篇、组织文章的,其段落之间的关系如何?

(4)行文中为论述观点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段和材料?

2.读完文本后,可以这样理清思路:

(1)各语段之内,句与句比较,筛选出重要语句;

(2)重要语句内,词与词比较,把握重要词语;

(3)连缀重要词语,把握语段大意和文章思路。

根据勾画的关键词句和连缀的重要词语,迅速串起各段内容,从而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本大意,为阅读各题的四个选项时能迅速找出该内容在文章中的大致位置做准备。

四、“关系”突破——读出“3关系”

“关系”是指概念之间的关系、句与句之间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三种情况。

1.读出“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

既要读出文本中的一些概念之间的关系,注意它们自身内涵以及与其他概念之间的区别。

当然,这里所说的“概念”比较宽泛,是指语境中的概念(称陈述对象也可),因为有些选项会着意考查特殊语境造成的同义“概念”现象。

2.比对下列选项与原文信息,先找出对应原文的三组概念,然后得出结论。

选项

原文

(2016·全国卷ⅡT1-A)讲故事的人不一定是小说家,小说家在讲故事的时候,不像传统的故事讲述者那么依赖亲身经历和耳闻目睹的事。

人们常说“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但故事不等于小说,故事讲述人与小说家也不能混为一谈。

就传统而言,讲故事的人讲述亲身经历或道听途说的故事,口耳相传,把它们转化为听众的经验;小说家则通常记录见闻传说,虚构故事,经过艺术处理,把它们变成小说交给读者。

三组概念:

比对分析:

答案:

三组概念:

第一组是“小说”“故事”,第二组是“故事讲述人”“小说家”“讲故事的人”,第三组是“听众”“读者”。

比对分析:

通过读文,能读出文章中“故事讲述人”与“讲故事的人”内涵是一样的,“听众”与“读者”的相对内涵也是一致的,“故事”与“小说”不是同一概念,所以“讲故事的人”与“小说家”就不是同一概念,选项也是把这二者当成了两个概念,从而可以确定本选项是正确的。

2.读出“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阅读文本时,注意语句之间存在的因果、转折、条件、并列等各种关系。

有的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根据勾画时的关联词基本能判断出,但是有的句与句之间没有关联词,需要格外注意,在阅读时要根据语意来分析判断。

特别注意的是因果关系,在论述类文本中,以果求因,以因推果,是常见思维模式,含有因果关系的语句比较密集。

3.比对下列选项与原文信息,先分析对应原文的句间关系,然后得出结论。

选项

原文

(2016·全国卷ⅡT2-B)传统的故事讲述者大多会讲述那些为听众喜闻乐见的事,小说家则会根据自己的写作意图审慎构思,创作新的故事。

①虚构的加强使小说和传统故事之间的区别清晰起来。

②小说中的故事可以来自想象,③不一定是作者亲历亲闻。

④小说家常闭门构思,作品大多诞生于他们离群索居的时候。

⑤小说家可以闲坐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图书馆中,或者在巴黎一间终年不见阳光的阁楼里,杜撰他们想象中的历险故事。

⑥但是,一名水手也许要历尽千辛万苦才能把在东印度群岛听到的事带回伦敦;一个匠人漂泊一生,积攒下无数的见闻、掌故和趣事,当他晚年坐在火炉边给孩子们讲述这一切的时候,他本人就是故事的一部分。

⑦传统故事是否值得转述,往往只取决于故事本身的趣味性和可流传性。

⑧与传统讲故事的方式不同,小说家一般并不单纯转述故事,他是在从事故事的制作和生产,有深思熟虑的讲述目的。

句间关系:

比对分析:

答案:

句间关系:

第①句与其他各句是总分关系;第②③④⑤句与第⑥⑦句,通过关键词“但是”,可以看出是转折关系;第⑥句与第⑦句虽然没有因果连词,但属于因果关系;第②~⑦句与第⑧句又是分总关系。

比对分析:

B项前一句是讲传统故事讲述者,后一句是说小说家,二者语意相反,是转折关系,符合第②③④⑤句与第⑥⑦句的关系,因此,属于正确理解语意,可以判断选项B是正确的。

关系读明白,选项正误就容易判断。

3.读出“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

从语句关系来说,论述类文本中前后语句之间存在着论据与论点的关系。

论据部分,既是对论点的例证,也是对论点语意的丰富。

论据部分的意义大于论点部分。

论点有时在前,有时在后。

阅读时,我们要抓住这样的语句,搞清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

4.比对下列选项与原文信息,找出对应原文的论点句、论据句,然后得出结论。

[选项] (2017·全国卷ⅡT2-A)文章第一段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

[原文信息] ①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

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

②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

③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

④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

⑤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论点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对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论点句:

⑤是论点句,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

论据句:

第①②③④句都属于论据句,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论证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对青花瓷的影响。

比对分析:

选项中“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说法错误,文章第一段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证明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

阅读时关注这些关系,很多情况下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往往要同时进行。

同样,阅读时的“4习惯”也要在阅读时同时进行,这样能快速把握文意,也能快速解题。

提升2 明确10大命题陷阱——辨得清、做得准

考生因不能准确锁定选项陷阱,往往导致答案“不准确”。

下面我们就错误选项的10大陷阱来复习,以便考生在答案的“准确”上有所突破。

命题陷阱1 以偏概全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表示程度轻重的词语干扰考生,主要包括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等。

从而使考生做出错误的判断。

请比对原文信息,分析下列选项表述是否正确。

[选项] (2017·全国卷ⅢT1-B)乡村记忆是居民情感所系和乡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完好保存下来。

[原文信息] 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

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留住他们,才能留住乡愁。

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

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的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比对分析] 通过比对发现,选项以偏概全。

原文中“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留住他们,才能留住乡愁”“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综合甄选”等句子说明乡村记忆要有选择地保留,并非要求“必须完好保存下来”。

[判定技巧] 要判断“以偏概全”干扰项,在阅读文章时,一要特别注意重要词语前边的修饰与限制词,看一看选项句与原文中的指代内容是否存在范围、程度以及频率上的差异。

二要注意原文表述是涵盖全部还是有所针对,是特称还是全称。

1.请把下面选项与原文进行比对,指出其命题陷阱并陈述理由。

[选项] (2017·天津高考T5-A)“阴历”也称“农历”“旧历”,即我国自夏代开始使用的“夏历”,是以月球围绕地球旋转周期为参照物的太阴历。

[原文信息] 世界现行历法最为普遍的有:

以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周期作为参照物的太阳历或称阳历,我国当今使用的公历就是这一历法,作为我们传统时间制度组成部分的二十四节气的制定,实质上也是以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周期作为参照物的;还有以月球围绕地球旋转周期为参照物的太阴历或称阴历;我国自夏代开始使用、后经汉武帝太初元年修订的兼顾太阳历和太阴历确定的历法是阴阳合历,即所谓“夏历”“农历”,或俗称的“阴历”“旧历”。

这样说来,我们的夏历是既参照了对月亮的观察,又参照了对太阳的观察而制定的。

命题陷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判断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命题陷阱)以偏概全

(判断理由)由原文可知,“夏历”“农历”,或俗称的“阴历”“旧历”,是“我国自夏代开始使用、后经汉武帝太初元年修订的兼顾太阳历和太阴历确定的历法是阴阳合历”,“是既参照了对月亮的观察,又参照了对太阳的观察而制定的”。

选项曲解了文意,以偏概全。

命题陷阱2 混淆时态

命题者故意把“未然”(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已然”(既成事实),或者把“或然”(可能发生的情况)转述为“必然”(必定发生的情况)。

也可能反之,将“已然”说成“未然”,将“必然”说成“或然”。

请比对原文信息,分析下列选项表述是否正确。

[选项] (2012·山东高考T6-A)围棋发源于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河图洛书和周易八卦,其形制弈法等都饱含着文明母体的基因和特征。

[原文信息] 围棋极可能源自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河图洛书和周易八卦,因为其形制、内涵与中华文明的源头相符。

[比对分析] 混淆时态,选项A删去了原文中的“极可能”,把“或然”变成了“必然”。

[判定技巧] 要判断“混淆时态”干扰项,在阅读文章或选项句时,要特别注意表示时间的词语。

2.请把下面选项与原文进行比对,指出其命题陷阱并陈述理由。

[选项] 在商代晚期的青铜器纹饰中,华丽而饰有眼翎的长尾鸟形状的凤纹还没有出现。

[原文信息] 在商代早期和中期的青铜器纹饰中,只有鸟纹而没有凤纹,真正的凤形直到殷商晚期才出现,而且此时是华冠短尾鸟和华丽而饰有眼翎的长尾鸟同时出现,可见“凤”是由鸟演变而来的。

命题陷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判断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命题陷阱)混淆时态

(判断理由)由原文“真正的凤形直到殷商晚期才出现,而且此时是华冠短尾鸟和华丽而饰有眼翎的长尾鸟同时出现”可知,华丽而饰有眼翎的长尾鸟形状的凤纹在商代晚期已经出现,选项混淆了时间。

命题陷阱3 混淆是非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性质上设置干扰,有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的事物加以肯定。

请比对原文信息,分析下列选项表述是否正确。

[选项] (2017·全国卷ⅡT1-B)原料本土化等因素使青花瓷发展进入新阶段,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

[原文信息]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

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

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比对分析] “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说法错误,从文本第二段中的“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可以看出,青花瓷发展的新阶段与外来文化有着重要的关系。

[判定技巧] 要判断“混淆是非”干扰项,在阅读文章或选项句时,要注意区别作者对每一种事物的观点态度,特别注意含有作者观点态度的语句。

更要格外关注出现含有肯定和否定的关键词。

3.请把下面选项与原文进行比对,指出其命题陷阱并陈述理由。

[选项] “求价意志”是“社会世界”的实质,求真意志、求权意志、求爱意志并非社会世界中的人类追求。

[原文信息] 如果说“社会世界”是按照人的意志来运行的话,那么这个意志的实质不是一些人所说的“求真意志”“求权意志”“求爱意志”,而是“求价意志”,即追求“价值”的意志。

其他的意志都是这种意志的具体表现形式。

因此可以说,“价值”要素是“自然世界”和“社会世界”的分水岭。

命题陷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判断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命题陷阱)混淆是非

(判断理由)原文中说“这个意志的实质不是……而是‘求价意志’”“其他的意志都是这种意志的具体表现形式”,所以“求真意志、求权意志、求爱意志”的实质都是“求价意志”,都是人类所追求的,原文是肯定的。

选项“求真意志、求权意志、求爱意志并非社会世界中的人类追求”,是否定的。

命题陷阱4 偷换概念

命题人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迷惑考生,使考生误入歧途。

命题者暗中将两个概念的内涵(如属性、作用、发展趋势等)进行了调换、改变或混淆,乍看与原文的说法一样,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实际上并不是一回事。

请比对原文信息,分析下列选项表述是否正确。

[选项] (2017·山东高考T6-C)在审美移情说看来,人的审美体验是主体在对客观对象的欣赏中,触生出千种情绪、万般感受,从而体验到审美对象所具有的独特的审美价值。

[原文信息] 审美移情作为一种审美体验,其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

这就是说,审美体验作为一种审美享受,所欣赏并为之感到愉快的不是客观的对象,而是自我的情感。

在审美享受的瞬间,是人把自我的情感移入到一个与自我不同的对象(自然、社会、艺术中的事物)中去,并且在对象中玩味自我本身。

[比对分析] 通过比对可知,选项偷换概念。

由原文中“审美主体体验的是自我的情感和自我本身”可知,选项所说审美体验是主体“体验到审美对象所具有的独特的审美价值”错误。

[判定技巧] 要判断“偷换概念”干扰项,在阅读原文时,一定要关注事物的对象,在做题时,应注意看选项中是否存在信息错误对接的现象,尤其看命题的主语、谓语与原文是否一致。

4.请把下面选项与原文进行比对,指出其命题陷阱并陈述理由。

[选项] (2015·全国卷ⅠT1-A)宋代的信用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借贷、质、押、典、赊买赊卖等信用形式的产生是宋代金融的一个新特点。

[原文信息] 宋代在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方面都呈现出新的特点。

信用形式有借贷、质、押、典、赊买赊卖等多种形式。

借贷分为政府借贷和私人借贷。

政府借贷主要表现为赈贷的形式,在紧急情况下通过贷给百姓粮食或种子的方式,帮助他们度过困境。

私人借贷多为高利贷,它可以解决社会分化和“钱荒”带来的平民百姓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满足特殊支付和燃眉之急的需要。

质、押是借贷的担保形式,由质库、解库等机构经营。

命题陷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判断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命题陷阱)偷换概念

(判断理由)原文说“宋代在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方面都呈现出新的特点。

信用形式有借贷、质、押、典、赊买赊卖等多种形式”,而选项中表述为“借贷、质、押、典、赊买赊卖等信用形式的产生是宋代金融的一个新特点”,将“信用形式”的新特点偷换为“宋代金融”的新特点,意思发生明显变化,与原文不符。

命题陷阱5 因果混乱

一般有两种情况:

一是因果颠倒,指选项在因果(或条件)关系上,故意把原材料中的“因”(或条件)变成了“果”,或把“果”变成“因”(或条件)等;还有一种情况是强加因果关系,即把本无因果关系的两个事物硬说成有因果关系。

请比对原文信息,分析下列选项表述是否正确。

[选项] (2017·全国卷ⅡT1-D)中外文明交融推动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从而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

[原文信息] 明代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时期,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

正是中外文明的交融,成功推动了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的转型,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

[比对分析] “从而”一词强加因果。

从原文最后一段的最后一句话可知,青花瓷“从单色走向多彩的转型”,只是“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而不是“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的条件。

[判定技巧] 要判断“因果混乱”干扰项,在遇到涉及因果关系的选项时,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比较一下:

注意选项句中的“因”与“果”在原文中是否在同一位置;注意一些改换因果关系的关键词,如“之所以”“就只要”等。

注意选项的因果关系在原文中是否存在。

5.请把下面选项与原文进行比对,指出其命题陷阱并陈述理由。

[选项] (2017·天津高考T7-B)阴阳合历是我们确定传统节日体系的依据,这是因为我国的传统节日有的依据太阳历,有的依据太阴历。

[原文信息] 我们的民间传统节日体系,例如春节、元宵节等都是依据过去千百年来通行的阴阳合历而确定的。

这种历法在我们的实践活动中依然占有重要地位。

命题陷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判断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命题陷阱)强加因果

(判断理由)由原文可知,我国民间传统节日体系“都是依据过去千百年来通行的阴阳合历而确定的”,选项强加因果。

命题陷阱6 曲解文意

选项中的观点与原文不一致,错项故意更换个别关键字词或说法,造成一字、一词之差或说法相异,从而背离原文意思,歪曲作者观点。

请比对原文信息,分析下列选项表述是否正确。

[选项] (2017·全国卷IT1-B)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

[原文信息]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遏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比对分析] 由原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遏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等句可知,把国际国内公平问题,粗暴地归纳为“限制排放的问题”表述不当,曲解文意。

[判定技巧] 仔细比对原文,充分理解文意。

要特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少儿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