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政策.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164276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90.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宏观经济政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宏观经济政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宏观经济政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宏观经济政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宏观经济政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宏观经济政策.docx

《宏观经济政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宏观经济政策.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宏观经济政策.docx

宏观经济政策

第六章宏观经济政策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西方最重要的宏观经济政策,财政理论和货币理论

是宏观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本部分包括财政理论、财政政策、货币理论、货

币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

Ø财政政策

Ø货币政策

Ø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

Ø对外经济政策

第一节财政政策

一、财政政策的内容和政策工具

◆含义:

财政政策一般是指政府通过改变财政收入和支出来影响社会总需求,以便最终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税收

公债

政府购买

转移支付

二、财政政策效应

(一)财政制度的自动稳定器

☞财政政策的自动稳定器:

政府税收与转移支付具有适应经济波动而自动

增减,并进而影响社会总需求的特点,一般称这样的财政政策及其效应为财政制度的自动稳定器(Automaticstabilizer)

Ø具有自动稳定器作用的财政政策工具

1、税收。

在税率体系中,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一般实行累进制度,不同的收入水平

应交纳不同比例的税。

2、转移支付。

转移支付之所以是一种自动稳定器,是因为当总收入发生变动时,它能够影响

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从而有利于减轻总需求的波动。

转移支付的主要内容

有两项:

(1)社会保险。

(2)农产品支持价格。

(二)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

☞含义:

由扩张性财政政策引起利率上升,使投资减少,总需求减少,导致均

衡收入下降,称为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Crowdingout)。

财政政策变化对Y和R的影响

(三)财政政策的整体效应

1、在LM曲线斜率不变时,IS曲线越平坦,斜率越小,利率提高幅度越小,而

国民收入增加得越少,从而挤出效应越大,政策效应越小;反之,IS曲线越陡

峭,斜率越大,利率提高幅度越大,国民收入增加得越多,从而挤出效应越小,

政策效应越大。

如图所示。

2、在IS曲线斜率不变时,LM曲线越平坦,斜率越小,利率提高得越小,收入

增加得越多,挤出效应越小,政策效应越大;反之,LM曲线的斜率越大,曲线

越陡峭,利率提高越大,收入增加得越少,挤出效应越大,政策效应越小。

图所示。

(四)财政赤字与公债

1、财政赤字

◆财政赤字:

财政赤字(Deficitbudget)又称预算赤字,是一国政府财政年度支出超过年度收入的差额。

国家干预主义的财政理论提出,保持财政预算平衡和量入为出,不但是不

必要的,而且在一定条件下是有害的。

在经济衰退时期,政府税收减少,而用

于失业保险、贫困救济的支出增加,出现财政预算赤字,这可以减轻社会需求

的下降,缓和经济波动。

此时,如果单纯为了保持财政预算平衡,而增加税收

或削减政府支出,则势必导致社会需求的猛烈下降,加剧经济危机。

反之,在

经济繁荣时期,政府税收增加,而用于各种救济的政府支出减少,造成财政预

算的盈余,这可以抑制社会需求上升,减轻经济膨胀。

此时,如果为了使预算

平衡,减少征税或扩大支出,就必然扩大社会需求,加剧物价上涨。

因此,主

张实行财政平衡是不必要的。

自从凯恩斯主义为代表的国家干预主义为大多数

西方经济学家和政府接受以来,平衡财政越来越成为一种理想,财政赤字却成

为西方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于是赤字也就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美国的政府债务与赤字

自80年代以来,预算赤字一直是美国经济的一个长期问题。

里根总统1981年入主白宫时,曾承诺缩小政府支出和减税,但由于减少政府支出比减税还难,结果出现了大量预算赤字。

1993年克林顿入主白宫时,提出第一个主要目标是减少赤字,1995年共和党控制国会时,减少财政赤字在立法议程中占有显著位置。

这两种努力极大地减少了政府预算赤字规模,但并未完全消灭赤字。

如联盟政府债务从1980年的7100亿美元,增加到1995年的36000亿美元,人均政府债务达1.4万美元。

如联邦政府财政赤字占GDP比重,1992年为4.9%,1996年为1.6%。

为什么强调减少赤字,反而效果不佳?

主要原因是对如何减少赤字认识上的分歧。

如克林顿支持增税,特别是对较富裕的人群增税,并主张温和地减少预算支出。

国会中的共和党反对增税,主张减税以刺激私人储蓄,并强调应大幅度减少预算支出以减少赤字平衡预算。

2001年财政年度结余720亿美元,2002年财政赤字1590亿美元,较为保守的估计今后每年将有财政赤字2000亿美元。

(根据斯蒂格利茨《经济学》566页,曼昆《经济学原理》下册402页及《经济日报》2002年11月15日《世经述算》资料整理的)。

2、公债

弥补财政赤字的主要形式是举债,即发行债券、向银行借款、向外国借款,其中发行公债是现行西方政府弥补财政赤字的重要手段。

战后西方国家由于奉行凯恩斯主义的赤字财政政策,依靠发行公债来扩大政府支出,以此增加有效需求,刺激经济增长,因此,财政支出呈刚性,预算赤字持续扩大,发行公债也越来越多。

战后西方各国普遍奉行凯恩斯主义,经济一度出现过强劲的增长势头。

但是,进入70年代以后,赤字财政政策不但对经济增长产生不了刺激力,反而导致滞胀。

5100亿元国债推动力有多大

从1998年开始,为了刺激内需,国家连续4年发行5100亿元特别长期国债,主要用于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

在国债资金的有力推动下,农林牧渔水利、电力工业、交通运输业、邮电通信业和公共服务业等受国债项目影响较大的基础设施行业基本建设投资都取得了长足发展。

1998年五大行业的基本建设投资增幅高出同期全国基本建设增幅15.6个百分点;1999年高出4.2个百分点;2000年高出4.4个百分点;2001年高出0.7个百分点。

在地区分布上,国债资金坚持向中西部倾斜。

2001年中西部国债项目个数占60%以上,国债项目计划总投资也占近50%。

国债资金的注入,缓解了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缺乏的矛盾,在这些地区建成了一大批基础设施项目。

13年间,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累计建成投产基建大中型项目1553个,比前11年多1022个。

累计新增固定资产42646亿元,比前11年增长10.1倍。

大规模的投资,使基础产业的生产能力和基础设施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为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农林牧渔水利业:

到2000年底,共兴建水库97000座,总库容5420亿立方米,兴建水闸38000座;整修新修堤防27.4万公里;建设万亩以上灌区5967处,全国有效灌溉面积55496千公顷。

能源工业:

1978年至2001年共新增原煤开采能力46672万吨,天然原油开采29331万吨,天然气开采378亿立方米,新增发电机组容量25417万千瓦。

交通运输业:

1978年至2001年,累计新建铁路交付运营里程18167公里,沿海港口吞吐能力57661万吨,新建公路160937公里。

现已基本形成以铁路为骨干,公路、水运、民用航空和管道组成的综合运输网。

邮电通信业:

以建成包括光纤、数字微波、程控交换、移动通信等覆盖全国、通达世界的公用电信网,并建成了业务种类齐全、网点密布的公用邮政网。

移动通讯、数据通信从无到有,迅猛发展。

(摘自《经济日报》2002.11.12)

3、财政赤字和公债的负效应

(1)挤出效应。

当政府因支出庞大、入不敷出产生预算赤字时,更多的时候是发行公债向公众借款,这是政府筹集财政资金的重要手段。

当发行公债过多时,由于公众出于对国家债券的高度信任而争相购买时,则政府在总储蓄上处于优势,政府储蓄的比重越大,就有越来越多的私人因借不到资金而被挤出货币市场。

同时,财政赤字增加促使利率上升,必然会挤出一部分私有企业的投资,这就是挤出效应。

(2)公债利息支出成为政府财政的沉重负担。

长期推行赤字政策,依靠发行公债来扩大政府支出,而公债是要按期付息的,它构成财政预算中一项刚性支出。

随着公债规模的不断扩大,公债利息支出日益增加,成为政府财政的沉重负担,据有关统计,公债利息支出占每年预算支出的比重,在美国、日本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经达到14%-16%。

长此下去,可能导致预算支出的进一步僵化和预算赤字的扩大化,使财政陷入赤字—发行公债—支出利息—扩大支出—赤字扩大这一恶性循环之中。

(3)给子孙后代造成负担。

向外国举债不同于向国内公众举债。

借外债时,是外国创造的国民收入流入国内,还债时,则是本国创造的国民收入(连本带利)更多的流到国外。

由于向外国举债具有时间较长的特点,所以,需要由下一代甚至下下一代人来偿还。

举借的外债越多,由子孙后代负担的利息量越大。

 

积极的财政政策

我国从1998年开始,改变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

从本质上考察,我国的积极财政政策属于扩张型财政政策,但不是一般的扩张,而是在特定的环境下特殊的扩张型财政政策。

所说特定环境是指我国1996年国民经济实现“软着陆”之后,1998年,社会供求态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形成有效需求不足。

并且,在1996年到1998年7月,六次降低利率效果不明显的条件下,采取的以财政政策为主的扩大内需的宏观经济政策。

我国实行的积极财政政策具有下列特点:

一是中央政府为调节经济总量和结构,而采取的特定范围的扩张型财政政策,其范围是以国家财政投资为主体的经济拉动,地方财政应确保收支平衡,不得层层扩张。

二是主要扩张手段为发行国债、扩大财政赤字,增加基础设施投资以刺激经济增长,不同于发达国家的增加财政支出和减少税收的双重手段的扩张型财政政策。

三是具有明显生产性特征的扩张型财政政策,以增加基础设施投资,直接促进经济增长,不同于发达国家增加公共物品支出,间接促进经济增长。

我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是有条件的,综合考察有四条:

社会总供求失衡,有效需求不足,经济增长较慢。

这是实行积极财政政策的必要条件。

因为只有在有效需求不足,消费又难于启动经济时,才需要实行扩张的财政政策。

财政收入基础好和财政赤字不过大。

这是实行积极财政政策的客观基础和前提条件。

因为国家财政收入没有一定基础,财政赤字已很大时,没有资金可投,无法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

国债规模合理。

这也是制约实行积极财政政策的基本因素。

因为增发国债是有客观限制的,如国债规模已过大,就无法靠发行国债实行积极财政政策。

增加投资的物质资源约束。

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必须耗费一定的物力、人力资源,如果没有这些条件,积极财政政策不会发挥作用。

总之,具备上述条件实行积极财政政策,上述条件变化了,就要改变或淡出积极财政政策。

因此我国积极财政政策应该是一项中期政策,从1998年开始,到“十五”计划的中后期逐步淡出为止。

第二节货币政策

一、货币政策的内容和传导机制

◆含义;货币政策一般是指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来调节货币供给量以实现经济发展既定目标的经济政策手段的总和。

1.货币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货币政策目标和货币政策工具

Ø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

“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2.货币政策是由中央银行代表中央政府通过银行体系实施的

Ø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

“中国人民银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央银行。

中国人民银行在国务院领导下,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对金融业实施监督管理。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上图表明货币政策由三大要素组成:

政策工具、中间目标和最终目标,其作用过程如下:

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贴现率、存款准备率和其他政策工具等,来调节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利率和贷款规模,从而调节全社会的货币供给量,最终影响国民收入、通货膨胀率、失业率和国际收支平衡。

格林斯潘与美国联邦储备系统

美国联邦储备系统,简称美联储,是不受总统和政府部门控制的独立政府机构,起中央银行的作用。

美联储的职责有四:

制定国家金融政策;对金融机构进行监管;预防金融市场体制性风险;提供金融服务。

美联储的最高决策机构为管理委员会,亦称为联邦储备委员会。

在影响美国经济方面,管委会主席被看作仅次于总统的实权人物。

1987年8月11日,根据里根总统提名,艾伦·格林斯潘宣誓就任美联储主席,2001年1月4日克林顿再次任命格林斯潘为美联储主席,至今格氏已连续四任这一要职。

80年代末格氏不顾来自共和党的政治压力,坚持提高利率,以短痛换取金融市场的长远稳定发展。

近年来,他又不顾人们对通胀的担忧,坚持实施低利率,以适应高科技迅猛发展和国际经济几度陷入困境的形势要求,抓住恶性通胀幽灵的喉咙,稳操着美国经济持续发展的舵把,创造了美国经济连续增长时间最长的新记录。

在谈论美国经济从1991年至2001年连续增长时,人们称格林斯潘为“一言九鼎的人”“最令人尊敬的大管家”和“金融教父”。

这是人们对格氏对美国经济命脉的准确把握和市场的宏观调控能力的赞誉。

二、货币政策工具

Ø货币政策工具亦称为货币政策手段,主要包括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率和存款准备率等。

1.公开市场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Openmarketoperations)是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购买或售卖政府债券,以增加或减少商业银行准备金,从而影响利率和货币供应量达到既定目标的一种政策措施。

Ø当经济不景气时,为了刺激总需求,中央银行便在公开市场上买进商业持有的政府债券。

当经济过热,中央银行便在市场上卖出政府债券。

商业银行购买债券后,可以贷出的货币减少,从而中央银行达到了控制货币、控制投资,进而影响经济运行的目的。

2.再贴现率

◆再贴现率:

再贴现率(rediscountedrate)是美国中央银行最早运用的货币政策工具。

通常西方国家把中央银行给商业银行的贷款叫做再贴现,把中央银行给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叫做再贴现率。

我国分别称为再贷款和再贷款利率。

Ø当经济萧条时,中央银行降低再贴现率,以吸引商业银行将手中持有的债券向中央银行贴现,从而增加商业准备金,以鼓励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刺激消费和投资;当经济过热时,中央银行为了控制货币数量和商业银行的放款规模,提高再贴现率,从而减少商业银行的贷款数量。

美联储2001年11次降息理由及其作用

2001年,美联储已连续11次降低利率,将联邦基金利率由6.5%下调至1.75%。

以下是11次降息情况及其结果:

第一次(1月3日):

美联储突然宣布利率由6.5%降至6%,主要理由是销售与生产疲软,消费者信心下降,部分金融市场信用紧缩。

结果,当天股市大涨,道琼斯指数推高300点,以10945.75点报收。

第二次(1月31日):

在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例会中决定降息0.5个百分点,利率降至5.5%,主要理由是消费者及企业信心减弱,市场动力不足,借此激活市场刺激投资,结果股市大幅下跌。

第三次(3月20日):

在例会中决定降息0.5个百分点,利率降至5%,主要理由是证券市场财富效应下降,企业投资开支减少。

结果股市小幅下跌。

第四次(4月18日):

美联储突然宣布降息0.5个百分点,利率降至4.5%,主要理由是资本投资持续下降,企业未来资本支出可能会受到不利影响。

结果股市大涨。

第五次(5月15日):

在例会中决定降息0.5个百分点,利率降至4%,主要理由是企业资本投资持续下降,证券市场财富减少影响消费。

结果股市小幅上涨。

第六次(6月27日):

在例会中决定降息0.25个百分点,利率降至3.75%,主要理由是企业获利及企业资本支出下降,消费疲弱,海外经济增长减缓。

结果股市小幅上涨。

第七次(8月21日):

在例会中决定降息0.25个百分点,利率降至3.5%,理由是企业获利及资本支出持续疲软,海外经济增长减缓。

结果股市大幅下挫。

第八次(9月17日)降息0.5个百分点,降为3%,是为确保美国经济不衰退,对9·11恐怖事件作出的反应。

第九次(10月2日)降息0.5个百分点,降为2.5%,为过去39年来的最低水平,比年初总降幅为4%,即从6.5降为2.5%。

也是为应付9·11恐怖事件对美国经济的冲击。

第十次(11月6日)又降息0.5个百分点,降为2%,为了制止经济陷入衰退,克服第三季度经济出现0.4%负增长,推动经济复苏。

第十一次(12月11日)又降息0.25个百分点,降为1.75%,成为过去40年来的新低,主要是为了制止预期的经济疲软。

结果需求疲软出现一定程度的改观。

总之,一年里,美联储将联邦基金利率从6.5%降到1.75%,降幅达4.75个百分点,使美国经济开始触底回升出现好转迹象,体现出货币政策的作用。

根据《经济日报》、《中国财经报》、《解放日报》、《南方日报》等报刊上有关资料整理

3.存款准备率

◆存款准备率:

存款准备金占商业银行吸收存款的比例称为存款准备率(Reserverate)。

由于这一比例是法定的,所以又称为法定存款准备率。

Ø中央银行可以通过改变商业银行的法定准备率来控制货币供给。

当经济萧条时,中央银行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调低法定准备率。

反之,当经济过热时,中央银行在法律规定的上限以下提高法定准备率,商业银行的贷款数量减少。

什么是稳健的货币政策

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以后,中央银行体制在我国正式确定。

1997年以前,货币政策的主要任务是治理通货膨胀,而1998年以后主要是治理通货紧缩。

从1998年开始基本实现了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的转变。

从1999年开始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其主要内容为:

以币值稳定为目标,正确处理防范金融风险与支持经济增长的关系,在提高贷款质量的前程下,保持货币供应量适度扩张,支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具体内容包括:

灵活运用货币政策等工具,适当增加货币供给量;及时调整信贷政策、引导贷款投向;实行全面的金融稳定计划;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发展货币市场等。

三、货币政策效应分析

1、在LM曲线斜率不变时,IS曲线较为平坦,即斜率较小时,货币政策效应大,即对国民收入影响较大;反之,IS曲线较为陡峭,即斜率较大时,货币政策效应小,即对国民收入影响较小。

如图所示

2、在IS曲线斜率不变时,LM曲线较为平坦,即斜率较小时,货币政策效应小即对国民收入影响小;反之,LM曲线较为陡峭,即斜率较大时,货币政策效应大即对国民收入影响大。

如图所示。

第三节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

1、双扩张政策:

Ø条件:

大部分企业开工不足,设备闲置;

劳动力就业不足;

大量资源有待于开发;

市场疲软。

v扩张性财政政策,减少税收,能够扩大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但会引起利率提高,抑制私人投资,产生挤出效应,减少财政政策对经济的扩张作用;扩张性货币政策,抑制利率上升,扩大信贷,扩大企业投资,减少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挤出效应,扩大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

Ø作用:

同时运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比单纯运用扩张性货币政策或扩张性财政政策有着更大的缓和和衰退、刺激经济的作用。

2、双紧缩政策:

Ø条件:

需求膨胀,物价迅速上涨;

瓶颈产业对经济起严重制约作用;

经济秩序混乱。

v当经济过热,发生通货膨胀时,实施紧缩性财政政策,减少政府支出,提高利率,以压缩总需求,抑制通货膨胀,减少国民收入;实施紧缩性货币政策,减少货币供给量,减缓物价上涨。

紧缩性财政政策在抑制总需求时,使利率下降,紧缩性货币政策使利率提高,抑制企业投资,减少国民收入。

Ø作用:

二者配合使用将对膨胀的经济起到紧缩作用,不过这种政策长期使用,将会带来经济衰退,增加失业。

3、松紧搭配政策:

(1)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配合使用。

Ø条件:

财政收支良好,财政支出有充足的财源;私人储蓄率下降;物价呈上涨趋势。

v扩张性财政政策有助于通过减税和增加支出,克服总需求不足和经济萧条;紧缩性货币政策可以控制货币供给量增长,从而减轻扩张性财政政策带来的通货膨胀的压力。

即综合运用可以在刺激总需求的同时,又抑制通货膨胀。

Ø但注意:

扩大政府支出和减税,并不一定足够刺激总需求的增加,反而会使利率上升,国民收入下降,导致赤字居高不下。

(2)紧缩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配合使用。

Ø条件:

财力不足,赤字严重;储蓄率高;市场疲软。

v紧缩性财政政策可以减少赤字,而张性货币政策则使利率下降,在紧缩预算的同时,松弛银根,刺激投资带动经济发展。

Ø但注意:

这种政策如果使用不当,会使经济陷入滞胀。

 

财政货币政策的内容框架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