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生物化学实验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164261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76.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食品生物化学实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食品生物化学实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食品生物化学实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食品生物化学实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食品生物化学实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食品生物化学实验教案.docx

《食品生物化学实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食品生物化学实验教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食品生物化学实验教案.docx

食品生物化学实验教案

食品生物化学实验教案

实验一、激活剂、抑制剂、温度及pH对酶活性的影响(3学时)

一、目的要求通过实验加深对酶性质的认识,了解测定α-淀粉酶活力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酶是生物体内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质,通常称为生物催化剂。

酶催化的反应称为酶促反应。

生物催化剂催化生化反应时具有:

催化效率好、有高度的专一性、反应条件温和、催化活力与辅基,辅酶,金属离子有关等特点。

能提高酶活力的物质,称为激活剂。

激活剂对酶的作用有一定的选择性,其种类多为无机离子和简单的有机化合物。

使酶的活力中心的化学性质发生变化,导致酶的催化作用受抑制或丧失的物质称为酶抑制剂。

氯离子为唾液淀粉酶的激活剂,铜离子为其抑制剂。

应注意的是激活剂和抑制剂不是绝对的,有些物质在低浓度时为某种酶的激活剂,而在高浓度时则为该酶的抑制剂。

如氯化钠达到约30%浓度时可抑制唾液淀粉酶的活性。

酶促反应中,反应速度达到最大值时的温度和PH值称为某种酶作用时的最适温度和PH值。

温度对酶反应的影响是双重的:

一方面随着温度的增加,反应速度也增加,直至最大反应速度为止;另一方面随着温度的不断升高,而使酶逐步变性从而使反应速度降低。

同样,反应中某一PH范围内酶活力可达最高,在最适PH的两侧活性骤然下降,其变化趋势呈钟形曲线变化。

食品级α-淀粉酶是一种由微生物发酵生产而制备的微生物酶制剂,主要由枯草芽孢杆菌、黑曲霉、米曲霉等微生物产生。

但不同菌株产生的酶在耐热性、酶促反应的最适温度、PH、对淀粉的水解程度,以及产物的性质等均有差异。

α-淀粉酶属水解酶,作为生物催化剂可随机作用于直链淀粉分子内部的α-1,4糖苷键,迅速地将直链淀粉分子切割为短链的糊精或寡糖,使淀粉的粘度迅速下降,淀粉与碘的反应逐渐消失,这种作用称为液化作用,生产上又称α-淀粉酶为液化淀粉酶。

α-淀粉酶不能水解淀粉支链的α-1,6糖苷键,因此最终水解产物是麦芽糖、葡萄糖和α-1,6键的寡糖。

本实验通过淀粉遇碘显蓝色,糊精按其分子量的大小遇碘显紫蓝、紫红、红棕色,较小的糊精(少于6个葡萄糖单位)遇碘不显色的呈色反应,来追踪α-淀粉酶作用于淀粉基质的水解过程,从而了解酶的性质以及动力学参数。

三、激活剂和抑制剂对唾液淀粉酶活力的影响

(一)试剂及材料

1、1:

30唾液淀粉酶配置用蒸馏水漱口,1min后收集唾液,以1:

30倍蒸馏水稀释。

2、0.2%可溶性淀粉称取可溶性淀粉0.2g,预加20mL蒸馏水调匀,然后倒入80mL沸水中,继续煮沸至溶液透明,冷却后补水至100mL。

3、1%NaCl溶液称取1.0g氯化钠,加水溶解稀释至100mL。

4、1%CuSO4溶液称取1.0g硫酸铜,加水溶解稀释至100mL。

5、标准稀碘液称取11g碘,22g碘化钾,置研钵中,加入适量的水研磨至碘完全溶解,并加水稀释定容至500mL。

吸取2mL上述碘液,加入10g碘化钾,用水稀释至500mL。

(二)仪器设备电热恒温水浴锅。

(三)操作方法

取试管3根,编号后按下表配置实验样液。

试管序号

0.2%可溶性淀粉

1%NaCl

1%CuSO4

蒸馏水

混匀,放入37℃水浴中保温10min。

立即加入唾液淀粉酶。

1:

30唾液淀粉酶

1

2.0mL

1.0mL

/

/

1.0mL

2

2.0mL

/

1.0mL

/

1.0mL

3

2.0mL

/

/

1.0mL

1.0mL

用点滴管并不断从试管中吸取样液于比色白瓷板,用稀碘液检验试管内淀粉被淀粉酶水解的程度,记录各试管内样液遇碘不显蓝色的先后顺序,解释实验现象的原因。

四、温度与PH值对α-液化淀粉酶活力的影响

(一)试剂与材料

1、2%可溶性淀粉溶液称取可溶性淀粉2.0g(预先在105℃烘干),预加20mL蒸馏水调匀,然后倾入80mL沸水中煮沸至溶液透明,冷却后定容至100mL。

2、PH4.0、5.0、6.0、7.0、8.0磷酸氢二钠–柠檬酸缓冲溶液

(1)0.2mol/mLNa2HPO4称取35.60gNa2HPO4.2H2O,用水溶解定容至100mL。

(2)使用酸度计,用柠檬酸调整至所需的PH值。

3、供试酶液的制备称取固体α-液化淀粉酶1.00g,加入PH6.0磷酸氢二钠–柠檬酸缓冲溶液100mL(缓冲液的加入量视酶活力大小而定,控制酶解反应在5-10min内完成),于40℃恒温水浴中活化0.5小时,然后用3000rpm/min离心机离心分离5min,酶提取液于冰箱保存,供试验用。

4、标准比色液

甲液:

称取氯化钴(CoCl.6H2O)40.2439g、干燥重铬酸钾0.4748g,溶解并定容至500mL。

乙液:

称取铬黑T40.00mg,溶解并定容至100mL。

使用时取甲液40.0mL、乙液5.0mL,混合。

混合比色液宜放置冰箱保存,使用7天后5、标准稀碘

(二)仪器设备电热恒温水浴锅。

(三)操作方法

1、用滴管吸取一定量标准比色液于白色瓷比色板空穴中,作为判断酶解反应终点的标准色。

2、不同温度对α-液化淀粉酶活力的影响

取4根25×200mm试管,按下表配制反应溶液。

试管序号

1

2

3

4

2%可溶性淀粉

20.0mL

20.0mL

20.0mL

20.0mL

PH6.0缓冲液

5.0mL

5.0mL

5.0mL

5.0mL

把四根试管分别放入50℃、60℃、70℃、80℃恒温水浴中预热10min

分别加供试酶液

0.5mL

0.5mL

0.5mL

0.5mL

反应完成时间记录(min)

50℃

60℃

70℃

80℃

加入供试酶液后,立即用秒表或手表记时,充分要匀,定时用点滴管从各反应试管中分别吸取1-2滴反应液,滴入预先盛有2/3稀碘液的比色白瓷板孔穴内,从淀粉遇碘显色的变化情况,跟踪淀粉在淀粉酶作用下被水解的过程,当穴内颜色反应由紫色逐渐变为红棕色,与标准比色液的颜色相同时,即达反应终点,记录酶解反应完成所需时间。

3、不同PH值对α-液化淀粉酶活力的影响

取5根Φ25×200mm试管,按下表配制反应溶液。

试管序号

2%可溶性淀粉

缓冲溶液

 

恒温水浴60℃预热10min。

供试酶液

反应完成时间记录(min)

1

20mL

PH4.05.0mL

0.5mL

3

20mL

PH6.05.0mL

0.5mL

5

20mL

PH8.05.0mL

0.5mL

其它操作与温度对酶活力影响实验相同。

五、结果计算和讨论

淀粉酶活力单位定义为在一定条件下,1g酶制剂1小时内液化可溶性淀粉的克数。

酶活力单位(U/g)=

式中:

20——可溶性淀粉的用量(mL);

t——酶解反应完成所需的时间(min);

0.5——测定时稀释酶液用量(mL);

0.02——可溶性淀粉溶液的浓度(g/mL);

n——酶制剂稀释倍数

1、不同温度对α-液化淀粉酶活力影响的结果记录

实验结果

50℃

60℃

70℃

80℃

酶活力(U/g)

 

2、不同pH值对α-液化淀粉酶活力影响的结果记录

实验结果

pH4.0

pH6.0

pH7.0

pH8.0

酶活力(U/g)

 

分别以PH值、温度为横坐标,以酶活力单位为纵坐标,绘制PH值—酶活力单位、温度—酶活力单位图。

讨论分析实验结果。

六、思考题

1、从实验操作技能方面考虑,做好本实验的操作要点是什么?

2、实验过程中若激活剂或抑制剂的作用不明显,如何调整实验方案?

3、进行酶的生化实验必须考虑控制哪些条件?

为什么?

4、生化反应用酶前对酶进行活力进行测定,对实验有何实际指导意义?

5、酶在干燥状态下与在水溶液中保存,它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是否相同?

实验二、卵磷脂提取、鉴定及乳化特性试验(2学时)

一、目的要求学习提取卵磷脂的方法,了解卵磷脂的乳化特性性质。

二、实验原理

磷脂是分子中含磷酸的复合脂,分为磷酸甘油脂和鞘氨醇磷脂类,其醇类物质分别为甘

油和鞘氨醇。

磷脂酰胆碱属磷酸甘油脂,俗名为卵磷脂,在生物体内以及食品工业应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卵磷脂是一种在动、植物中分布及广的磷脂,如植物的种子、动物的卵、脑及神经组织

均含有之,其中大豆中含量约为2.0%、卵黄中含量高达8%—10%、。

卵磷脂在细胞中以游离态或与蛋白质结合成不稳定的化合物存在,易溶于乙醇、乙醚、氯仿等有机溶剂,不溶于丙酮。

本实验采用乙醇提取蛋黄中的卵磷脂。

纯卵磷脂为白色的蜡状物,与空气接触后,因结构含不饱和脂肪酸被氧化后而呈黄色至黄棕色,粗制品中色素的存在可使之呈淡黄色。

卵磷脂中的胆碱基在碱性条件下可分解成三甲胺,三甲胺有特异的鱼腥味,利用此性质可鉴别卵磷脂。

在生物体中的作用是保持细胞膜的通透性,控制动物体内脂肝代谢,防止脂肪肝的形成。

在食品工业中广泛充当乳化剂、抗氧化剂和营养添加剂。

使互不相溶的两种液体中的一种呈微滴状分散在另一种液体中的作用称为乳化剂。

这两种不同的液体称为“相”,在体系中量大的称为连续相,量小的为分散相,能使互不相溶的两相中的一相分散在另一相中的物质称为乳化剂。

由卵磷脂的分子结构可知:

卵磷脂分子中的R1脂肪酸为硬脂酸或软脂酸,R2脂肪酸为油酸、亚油酸、亚麻酸及花生四烯酸等不饱和脂肪酸。

脂肪酸残基端具有憎水性,其胆碱残基端具亲水性,因此是一种天然的乳化剂。

在乳化过程中,当少量的油与乳化剂一起在大量水中用高速搅拌混合机混合,油滴将以微滴状分散在水相中,在细滴的表面上乳化剂以亲油的非极性端相对,而以其亲水的极性端伸向水中。

由于极性相斥,体系中微滴之间的斥力比相互间的引力要大,因而形成稳定的乳浊液。

乳浊液的稳定性与系统中各组分间的比例、乳化剂种类及其用量、乳化的机械条件等密切相关。

食品工业中可从大豆油精练过程中获得廉价卵磷脂。

三、试剂及材料

1、95%乙醇

2、10%NaOH溶液称取10g氢氧化钠,用蒸馏水溶解并稀释至100mL。

3、鸡蛋

4、花生油

四、仪器设备

1、电热恒温水浴锅

2、磁力搅拌器

3、高速电动搅拌机

4、摄像显微系统(由电脑、摄像头、显微镜、摄像控制软件组成)

五、操作方法

(一)卵磷脂的提取

选新鲜鸡蛋一个,轻轻在鸡蛋两头击破一小孔,让蛋清从小孔流出,破壳取出蛋黄置小烧杯内,捣烂,搅拌下加入50℃95%乙醇60mL,,保温提取5min,冷却过滤,将滤液置于瓷蒸发皿,水浴蒸干,残留物即为卵磷脂。

(二)鉴定卵磷脂

1、三甲胺试验:

取少量本实验提取的卵磷脂于试管内,加入2mL10%NaOH,混匀,水浴加热,嗅之是否产生鱼腥味。

2、丙酮溶解试验:

加入约5ml丙酮于装有卵磷脂提取物的瓷蒸发皿,不断用玻棒搅拌卵磷脂观察其在丙酮中的溶解情况。

同时也是提纯卵磷脂的过程。

(三)乳化试验:

取5克卵黄蛋白加入250ml的烧杯中,加入95ml水,0.5g氯化钠,用电动搅拌器搅匀后,在不断搅拌下滴加植物油10ml,滴加完后,强烈搅拌5min使其分散成均匀的乳状液,静置10min,待泡沫大部分消除后取出10ml,加入少量水浴性红色素染色,不断搅拌直至染色均匀,取一滴乳状液在显微镜下仔细观察,被染色部分为水相,未被染色部分为油相,根据显微镜下观察所得到的燃料分布,确定该乳状液是属于水包油型还是油包水型。

六、实验结果讨论分析

七、思考题

向卵磷脂粗品添加丙酮的作用是什么?

可去除何种杂质?

3、使用生物显微镜的操作要点是什么?

实验三、生物氧化与电子传递(2学时)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1.掌握电子在电子传递链中的传递过程;

2.了解体外实验中研究电子传递链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生物氧化过程中代谢物脱下的氢由NAD+或FAD接受生成还原型NADH或FADH2,再经一系列电子传递体传递,最后与氧结合生成水。

这些存在于线粒体内膜上的氧化还原酶及其辅酶依次排列,顺序地起传递电子或电子和质子的作用,称为电子传递链或呼吸链。

在体内,代谢中间产物琥珀酸在线粒体琥珀酸脱氢酶(辅酶FAD)的作用下脱氢氧化生成延胡索酸,脱下的氢使FAD还原成FADH2,再经电子传递链传递,即FADH2→Q→细胞色素(b→c1→c→aa3),最后与氧结合生成水。

在体外实验中,组织细胞生物氧化生成琥珀酸的量可采用在琥珀酸脱氢时伴有颜色变化的化合物作氢受体来研究。

本实验以2,6-二氯酚锭酚(DPI)为氢受体,蓝色的DPI从还原型黄素蛋白(FADH2)接受电子,生成无色的还原型DPI·2H,蓝色消失,其反应过程如下:

琥珀酸+FAD→延胡索酸+FADH2

DPI(蓝色)+FADH2→DPI·2H(无色)+FAD

根据褪色时间可测定生物氧化过程中各代谢物与琥珀酸之间在代谢途径中的距离。

三、试剂及材料

磷酸钾缓冲溶液(PBS,50mmol/L,pH7.4):

0.2mol/L磷酸二氢钾溶液500ml和0.2mol/L氢氧化钠溶液395ml混合加水至2000ml。

猪心,2,6-二氯酚锭酚(1.5mmol/LPBS),葡萄糖溶液(90mmol/LPBS),琥珀酸溶液(90mmol/LPBS),乳酸溶液(90mmol/LPBS),NAD+(5mmol/L磷酸盐缓冲溶液)。

四、仪器设备

绞肉机,纱布,细砂,研钵,冰浴,恒温水浴。

五、操作方法

1.心肌提取液的制备

称取绞碎的心肌糜3g,置250ml烧杯中,加冰冷的去离子水200ml,搅拌1min,静置1min,小心倾去水层,同法洗涤3次后,以细纱布过滤并轻轻挤压除去过多液体。

将肉糜转移至冰冷的研钵中,加等量细砂和PBS5ml,在冰浴中研磨至糊状,再加PBS15ml,抽提(至少5min),双层纱布过滤,滤液收集于试管,置冰浴中备用。

2.底物的氧化

取6支试管编号,按下表依次加入各试剂(单位ml)

管号

1

2

3

4

5

6

DPI

0.5

0.5

0.5

0.5

0.5

0.5

葡萄糖溶液

0.5

0.5

琥珀酸溶液

0.5

0.5

乳酸溶液

0.5

0.5

NAD+

0.5

0.5

0.5

PBS

0.5

1.0

0.5

1.0

0.5

1.0

将试管摇匀后于37℃中保温5min,加已经37℃水浴预保温5分钟的心肌提取液各1ml,混匀并继续保温。

3.观察

观察各管颜色变化,记录各管褪色时间,30min不褪色者记为不褪色。

分析实验结果所说明的问题。

六、注意事项

1.无色(还原型)DPI·2H与氧接触可重新氧化成蓝色的(氧化型)DPI,所以观察本实验结果时切勿振摇试管。

2.体外实验亦可用甲烯蓝作为受氢体,再类似实验条件下蓝色的甲烯蓝(氧化型)受氢还原成无色甲烯蓝(还原型)。

七、思考题

1.名词解释:

电子传递链;氧化磷酸化作用;解偶联作用;高能化合物

2.实验结果记录及分析

3.讨论下列问题:

常见的呼吸链电子传递抑制剂有哪些?

它们的作用机制是什么?

实验四、肝组织核酸的分离与鉴定(3学时)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验证核酸的分子组成,掌握核酸部分组分的鉴定方法。

二、实验原理

组织细胞中的核酸(RNA和DNA)大部分以核蛋白的形式存在,遇酸(三氯醋酸)后核酸和蛋白质均被沉淀下来,弃去上清液。

沉淀中的核酸又可溶于热的10%NaCl(生成核酸钠),而蛋白质不溶,再弃去沉淀,在上清液中加入乙醇使核酸钠以沉淀形式析出。

RNA与DNA均可被硫酸水解成:

磷酸、有机碱(嘌呤碱和嘧啶碱)及戊糖(核糖或脱氧核糖),这三类化合物可用下述方法鉴定。

磷酸与钼酸銨作用生成磷钼酸,后者在氨萘酚磺酸作用下生成蓝色的钼蓝。

嘌呤碱与硝酸银产生灰褐色的嘌呤银化合物。

核糖经浓硫酸脱水生成糠醛,后者再与地衣酚(3,5-二羟基甲苯)缩合成绿色化合物。

脱氧核糖经浓硫酸脱水生成ω-羟基-γ-酮基戊醛,它与二苯胺作用生成蓝色化合物。

实验方法及步骤

1.制备肝匀浆:

将1只小白鼠用拉断颈椎的方法处死,剖腹取出全部肝组织,用清水洗净血污,并用滤纸吸干,然后用剪刀剪碎,加0.9%NaCl溶液2ml于研钵中制成匀浆。

2.提取核酸:

将全部匀浆置于小试管中,加入2%三氯醋酸2ml,用玻棒搅匀,静置3分钟。

然后离心(3000r/min)3分钟,弃上清液,于沉淀中加入10%NaCl溶液2ml,充分混匀,置沸水浴中加热8分钟,用玻棒边加热边搅拌(防止玻管底破裂),使之充分生成核酸钠。

取出放冷,离心(3000r/min)3分钟。

将上清液倒入另一试管内,逐滴加入95%冷乙醇2ml,边加边搅拌,待析出白色沉淀。

静置5分钟后,再离心(3000r/min)5分钟,倾去上清液,留沉淀备用。

3.水解核酸:

在上述沉淀(核酸钠)中加入5%H2SO44ml,用玻璃棒搅匀,在沸水中加热10分钟,即得核酸水解液。

4.核酸组分的鉴定:

取大试管8支,编号,依次加入下列各试剂:

管号试剂(滴)

1

2

3

4

5

6

7

8

核酸水解液

20

10

4

20

5%H2SO4

20

10

4

20

浓氨水

10

10

5%AgNO3

10

10

钼酸銨试剂

5

5

氨[基]萘酚磺酸

20

20

3,5-二羟基甲苯

6

6

二苯胺

30

30

摇匀后除3、4两管需放置3分钟后再置于沸水浴加热3分钟外,其它6管直接置于沸水浴5分钟。

比较1管与2管、3管与4管、5管与6管、7管与8管颜色的差异,并予以解释。

颜色(记录)

注:

1.单号管为测定管,双号管为对照管

2.试剂的配制

⑴2%三氯醋酸溶液

⑵0.9%NaCl溶液

⑶10%NaCl溶液

⑷95%乙醇

⑸5%H2SO4

⑹5%AgNO3

⑺钼酸銨试剂:

在20ml蒸馏水中溶解2.5g钼酸銨,加5mol/LH2SO430ml,用蒸馏水稀释至100ml。

此试剂可在冰箱中保存30天。

⑻氨[基]萘酚磺酸:

取15%NaSO3溶液195ml(必须透明),加入0.5g纯化的氨[基]萘酚磺酸(纯白色)及20%NaSO3溶液5ml。

并在热水浴中搅拌使固体溶解(如不能全部溶解,再加20%NaSO3溶液数滴,但加入量不得超过1ml),置冷处可保存2~3周,如颜色变黄时,要重新配制。

氨[基]萘酚磺酸(1,2,4-Aminonaphthal-Sulfonicacid)的纯化方法:

在100ml热水(90℃)中溶解15gNaHSO4及1gNa2SO4,加1.5g商品氨[基]萘酚磺酸(暗红色),搅拌使其大部分溶解(仅少量杂质不溶解),趁热过滤,再迅速使滤液冷却。

加1ml浓盐酸(12mol/L)有白色氨[基]萘酚磺酸沉淀析出,过滤并用水洗涤固体数次,再用乙醇洗涤,直至纯白色为止,最后用乙醚洗涤,并将固体放置在暗处,使乙醚挥发,将此提纯的氨[基]萘酚磺酸置棕色瓶中保存。

⑼二苯胺试剂:

取纯化后的二苯胺1g溶于100ml冰醋酸(AR)中,加入2.75ml浓硫酸,混匀。

此试剂见光变绿色,应装入棕色瓶置冰箱备用。

此试剂须用前临时配制。

二苯胺的提纯方法:

在70%乙醇中重结晶两次。

⑽3,5-二羟甲苯试剂:

取比重1.19HCl100ml加入FeCl3·6H2O100mg及纯化后的二羟甲苯100mg,混匀溶解后,置于棕色瓶中备用。

此试剂亦须用前临时配制。

3,5-二羟甲苯的提纯方法:

将市售品溶于煮沸的苯中,加少量活性炭脱色,过滤,再加少量己烷重结晶。

实验五、果蔬过氧化物酶活力测定(3学时)

一、目的要求了解过氧化物酶的生物氧化作用,学习过氧化物酶的测定方法。

二、实验原理

过氧化物酶属氧化还原酶,能催化底物过氧化氢对某些物质的氧化。

反应中的供氢体可为各种多元酚(对–甲酚、愈创木酚、间苯二酚)或芳香族胺(苯胺、联苯胺、邻苯二胺)以及NADH2NADFH2。

其作用机理可分为以下几步:

第一步形成酶–底物复合物Ⅰ

过氧化物酶+H2O2→酶•复合物Ⅰ

第二步酶•复合物Ⅰ转变成褐色的酶•复合物Ⅱ

酶•复合物Ⅰ+AH→酶•复合物Ⅱ+A

第三步酶•复合物Ⅱ被还原,释放酶

酶•复合物Ⅱ+AH→过氧化物酶+A+H2O2

AH表示还原形供氢体。

在一定条件下,酶•复合物Ⅱ可生成产物(P)同时释放出酶,亦可与过量的过氧化氢形成稳定的复合物Ⅲ:

酶•复合物Ⅱ+H2O2→酶•复合物Ⅲ

本实验以愈创木酚为供氢体,H2O2为氢的受体,愈创木酚在过氧化物酶催化作用下被氧化后,生成褐色的有色产物,根据酶活力大小与有色产物颜色的深浅成正比,在波长下测定其吸光值,可求出过氧化物酶的活力。

以每分钟吸光度的变化值表示过氧化物酶活力大小,即以A470/min.g鲜重计算。

测定过氧化物的实际意义在于,过氧化物广泛存在于植物组织中,在果蔬加工过程中的主要作用包括两个方面:

(1)过氧化物酶氧化作用与果蔬原料,特别是非酸性蔬菜在保藏期产生不良风味有关;

(2)过氧化物酶属最耐热的酶类,在果蔬加工中果蔬中过氧化物酶活力大小常被用作衡量果蔬热处理灭酶是否充分的指标,因为当果蔬中的过氧化物酶在热烫中失活时,表明其它酶以活性形式存在的可能性以达到最小。

三、试剂及材料

1、30%过氧化氢。

2、愈创木酚

3、20mmol/L磷酸二氢钾溶液称取2.72g磷酸二氢钾,用蒸馏水溶解并定容至100mL。

4、100mmol/L磷酸PH6.0缓冲溶液吸取6.3mL磷酸加水至100mL,用氢氧化钠调整至所需的PH。

5、反应混合液取25mL磷酸缓冲溶液于烧杯中,加入愈创木酚140μl,于磁力搅拌器中搅拌至愈创木酚溶解,加入30%过氧化氢95μl,混匀置冰箱保存备用。

6、新鲜白菜梗。

四、仪器设备可见光分光光度计。

五、操作方法

1、酶液提取取白菜梗10g,加入磷酸盐溶液30mL,置于研钵中充分研磨,用磷酸盐溶液定容至100mL,过滤备用。

2、取两根试管,其中一根试管加入反应混合液3.0mL,磷酸盐溶液1.0mL,作为光度计调零对照;另一试管加入反应混合液3.0mL,酶液0.1mL,补充磷酸盐溶液至总体积为4.0mL,迅速混匀。

1分钟后使用1cm玻璃比色皿,在470波长条件下测定其吸光值,连续测定5次,间隔时间均为1分钟。

记录测试结果。

测试时间(min)

0

1

2

3

4

5

A470nm

0

3、求吸光值y=ΔA470t+b回归方程。

4、温度对过氧化物酶活力的影响实验分别取10g白菜梗置于70℃、80℃、90℃、100℃

温度条件下热烫处理3min,再按1操作方法置备酶液。

按上述方法测定各吸光值,比较热处理前后酶活力大小。

六、结果计算与讨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