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docx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第六单元
【单元导读】
爱,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爱,使人间充满温暖。
古今中外流传着无数颂扬人间真情的故事。
让我们随着本组课文的学习,去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
我们还要由课文内容想开去,了解发生在身边的动人故事;学着关心、帮助他人。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要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关心、帮助他人,做一个富有爱心的人和热爱生活的人。
20 古诗两首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背诵并默写。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结合注释,来理解全诗的意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感受朋友依依惜别的情谊。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古诗所描述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三、教学难点
感悟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阅读古诗的兴趣。
四、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导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导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二年级学过一首古诗《赠汪伦》,是唐代诗人李白和好友汪伦离别时写下来的。
在千年以前交通工具非常不便,离别容易相见难,所以送别诗成了诗人们表达深情厚谊的一种常用的表达形式。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送别诗,看看作者和好友分别时是怎样抒发情感的。
(二)预习要求
1.通读全诗,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同桌交流已懂的知识和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三)学情检测
1.初读题目
师:
自己读题目,你们都知道了什么?
(预设:
一首送别诗,知道送别的地点、人物)
2.自学古诗
回忆方法:
我们都用过哪些方法来理解古诗的意思?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总结、归纳学习古诗的好方法(通过查字典、看注释、看图、想象等方法来理解诗句的意思)
3.学生汇报,指导朗读。
①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杨州。
预设:
比较难理解的词语。
西辞、烟花三月、下
教师总结归纳:
扬州是唐朝最繁华的地方,在这繁花似锦、柳树成荫的季节里,孟浩然就要乘船去扬州了,李白就要和他的老朋友孟浩然分离了。
指名朗读,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不舍。
②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学生试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预设:
比较难理解的词是“孤帆”。
教师总结归纳:
孟浩然所乘的小船渐行渐远,最后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尽头。
船消失了,只剩下滚滚东去的江水。
③情感升华,再读古诗
学生配乐自由读,教师指名读整首诗,读出浓浓的深情。
(三)课堂练习
1.读、背古诗。
2.把整诗的意思讲给同桌听。
第二课时
一、课时目标
学习《送元二使安西》。
二、导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另一首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
(二)预习要求
1.自读全诗,结合注释理解全诗的意思。
2.同桌交流已懂的知识和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三)学情检测
1.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①学生试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②教师总结归纳:
这清晨如酥的小雨把细小的尘埃湿润,让柳叶更加清新。
2.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①学生试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②教师总结归纳:
这一路上陪伴元二的只有那荒漠和无尽的野草,所以王维劝元二再喝一杯酒。
元二这一走,不知何时才能再相见。
3.再读古诗,比较两首诗的异同。
本课的两首诗都是送别诗,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
预设:
①都在春天送别。
在这美好的季节中,送别了朋友,更让人伤感。
②两首诗中都有“故人”“尽”。
无论在诗的开头还是结尾,老朋友都已离去。
③都有描写景色的诗句,有表达情感的诗句。
④两位老朋友去的地点不同。
一南一北,路途遥远,牵动朋友的心。
(三)课堂练习
1.读、背古诗。
2.积累有关人间真情的诗句。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元二使安西
李白王维
烟花三月柳色新
孤帆远影无故人
在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我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想象“烟花三月”的情景,简要介绍扬州在古代的繁华景象,由“孤帆远影碧空尽”来引导学生体会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在导学《送元二使安西》一、二句时,我边朗读边让学生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初读古诗后,就让学生想象在春天看到的景色,朝雨、柳树、旅馆……想象渭城的景色,与后面安西的凄凉的景色形成鲜明的对比。
同时我补充了安西的图片来辅助理解,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对真挚友情的向往。
课后习题答案
习题2
(1)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诗句的意思:
我伫立在江边,目送友人的小舟越行越远,渐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只看见浩浩荡荡的江水流向天际。
从中可以体会出诗人目送朋友远行的惆怅及对朋友的依恋之情。
(2)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诗句的意思是:
朋友,请再痛饮一杯醇香的美酒吧,等你西行出了阳关之后,就再也没有一个交情深厚的老朋友了。
从饱含深情的劝酒中,可以体会出朋友间的那种依依不舍与牵挂。
课后习题答案
1.多音字。
朝
舍
更
2.近义词。
辞——别 孤——独
故——问唯——只
3.反义词。
辞——聚朝——夕
轻——重新——旧
故——新
4.古诗中心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通过写春天送别好友时的情景,表达了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之情。
《送元二使安西》通过写细雨中设宴为好朋友饯行劝酒的情景,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朋友恋恋不舍之情。
21 搭石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汛期、清波漾漾”等词语。
2.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课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本课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二、教学重点
让学生们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其中的人性美。
三、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四、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整体感知全文。
二、导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见过各式各样的桥,你们见过搭石吗?
这是一种极简易的桥,却又有其不凡之处。
下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搭石》,去领略小溪间的搭石桥吧!
(二)预习要求
1.自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提出几个有价值的问题。
2.利用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
3.同桌交流学习的收获及自己不懂的问题。
(三)学情检测
1.初步感知
(1)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思考:
什么是搭石。
明确:
搭石就是用石头搭成的桥。
(2)作者是如何写搭石的?
学生发言,教师总结,明确:
先介绍什么是搭石,后写摆搭石的人。
人们走搭石,最后指出搭石是乡亲们美好情感的纽带。
2.整体感知
(1)了解了什么是搭石后,说一说搭石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明确: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2)山洪过后,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必须脱鞋挽裤。
①引读:
如果没有搭石,人们出工就必须——(脱鞋挽裤),人们走亲访友就必须——(脱鞋挽裤)。
一句话,人们来来往往都必须——(脱鞋挽裤)。
②一次又一次“脱鞋挽裤”你体会到了什么?
明确:
不便、麻烦、辛苦。
(3)出示句子,引导学生感受心灵美。
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面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①这句话描写了什么人来走搭石?
学生:
上了点年岁的人,即老人。
②当他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时,他是怎么想的?
又是怎么做的?
学生畅谈,教师总结:
助人,这是家乡的一道风景。
(4)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
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①一行人走搭石,有人抢路吗?
动作是怎样的?
明确:
没有;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来。
②理解“协调有序”。
第二课时
一、课时目标
质疑探究,总结全文。
二、导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搭石以及它的作用,欣赏到一行人走搭石的美景,下面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二)质疑探究
1.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
(1)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有抢着过吗?
(没有)那他们是怎么做的?
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这样的举动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明确:
谦让美,这份美好的情感也是家乡的一道风景,这对于他们来说是非常平常的事情。
但这平常的小事却感动了我们。
(2)我们该怎样去朗读。
自由读、指名读,然后齐读。
2.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1)自主练读,抓住重点词语想象画面。
(2)“理所当然”是什么意思?
(本来就应该)换个词语说就是“应该”。
(3)课文讲老人走搭石时,年轻人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从中可以体会到一种村风、民风,道德的美。
3.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山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1)“任人走、任人踏”,又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什么呢?
明确:
默默无闻、无私奉献。
(2)透过这一排排搭石,你感受到了什么?
明确:
排排搭石,象征着村民们一颗颗善良的心,是传递村民们情感的纽带,更是家乡人无私奉献精神的写照。
(3)反复朗读最后一自然段,提升情感。
(三)课堂小结
在农村山野溪流中,一块块普普通通的石块,一次次理所当然的搭石,是那么平常,但作者没有粗心放过,反而用笔写出了一篇滋润心田的文章。
这不仅是因为作者仔细观察生活,更主要的是他善于捕捉生活中平凡而精彩的美的事物。
作为我们小学生,也应记住美就在身边,只要善于发现,我们的生活将会美得无与伦比。
搭石
《搭石》这篇课文结构清晰,重点描写了家乡人摆搭石、走搭石的情景,反映家乡人助人、和谐、谦让、敬老等美好品质。
本课的教学,我要求学生紧扣文本语言,反复诵读,体会语言文字的美,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美。
同时,采用引读、对读、表演读,变成诗歌形式读等多种方式的朗读,使学生切身体会到“协调有序”,体会到“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的节奏美以及人与人之间的默契。
课后习题答案
习题2 文中看得见的具体的“美”有: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
前面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
文中看不见的心灵“美”有:
①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平整方正的石头摆放在小溪中;②急忙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③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④若是谁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
作者就是通过这一幅幅和谐的画面,让我们感受到乡亲们的美好心灵。
1.多音字。
涨
发
结
2.近义词。
懒惰——懒怠 平称——安稳
满意——满足唯独——唯一
谴责——斥责协调——调和
平整——平坦理所当然——天经地义
3.反义词。
懒惰——勤劳平稳——摇晃
满意——失望谴责——赞许
无名——著名美好——丑恶
大概——确切理所当然——岂有此理
4.段落结构。
第一段(第1自然段):
写在汛期,家乡的人们都会在小溪里摆上搭石。
第二段(第2-4自然段):
写搭石成了家乡一道亮丽的风景。
第三段(第5自然段):
写搭石联结着家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的美好情感。
5.课文中心。
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