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山西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159774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4.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探究山西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探究山西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探究山西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探究山西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探究山西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探究山西教案.docx

《探究山西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探究山西教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探究山西教案.docx

探究山西教案

第一节“龙城”太原简介

太原市,别称并州,古称晋阳,也称“龙城”。

山西省省会。

下辖6个区、3个县、1个县级市。

市花:

菊花。

  辖区:

太原现辖六区(小店区、迎泽区、杏花岭区、尖草坪区、万柏林区、晋源区)三县(清徐县、阳曲县、娄烦县)一市(古交市)和四个开发区(太原市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太原市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太原民营经济园区、太原不锈钢生态工业园区。

面积:

总面积6988平方千米,市区1460平方千米,建成区(2009)330平方千米。

 人口:

据山西省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太原市4201591人。

其中常住人口398.2479万人,市区户籍人口320多万。

目前太原市登记在册的暂住人口共有75.5万人,占到全市总人口数的1/5核查后,新增人口43.1948万人。

  地区生产总值:

2011年2311.5亿元人民币(占山西省GDP的21.7%)

  时间:

GMT+8北京时间(中国标准时间)。

  市徽:

1985年4月15日,太原市徽正式诞生,是新中国的第一枚市徽。

太原市徽图案内容为双塔、“并”字、煤层和火焰,象征太原市是一座历史悠久、煤炭资源丰富的能源重化工基地的中心城市和四化建设蒸蒸日上的新气象。

近年来,太原在交通、通信、市政和生态环境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已形成航空、铁路、公路的立体交通网络。

太原武宿国际机场是国内干线机场和首都国际机场的备用机场,可起降世界最大的空中客车A380大型客机,已开通国际国内50多条航线。

太原站是南北同蒲线、石太线、京原线等六条铁路干线的中枢,有高速铁路通往石家庄、北京、沈阳、郑州等地,有华北最大的货运枢纽——太原北站和山西最大的货物集散地——太原东站。

将要建成的的太原高铁南站年旅客吞吐量可达4000万,是国内水平较高的新型火车站。

太原城市道路总长度1800千米,公路以太原为中心辐射全省。

第二节“龙城”太原具体介绍

地理位置

太原位于山西省境中央,太原盆地的北端,于华北地区黄河流域中部,西、北、东三面环山,中、南部为河谷平原,全市整个地形北高南低呈簸箕形。

地处南北同蒲和石太铁路线的交汇处。

海拔最高点为2,670米,最低点为760米,平均海拔约800米,地理坐标为东经111°30′~113°09′,北纬37°27′~38°25′。

区域轮廓呈蝙蝠形,东西横距约144公里,南北纵约107公里。

  黄河的第二大支流——汾河,自北向南横贯太原市全境,流经境内约100公里。

市区东有太行山阻隔,西有吕梁山。

自然气候

太原市属温带季风性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昼夜温差较大,无霜期较长,日照充足。

年平均降雨量456毫米,年平均气温9.5℃,一月份最冷,平均气温6.8℃;7月份最热,平均气温23.5℃。

全年日照时数2808小时。

  太原市地处大陆内部,距东部海岸线较远,其西北部为广阔的欧亚大陆腹地。

在全国气候区划中,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类型。

气候的形成主要受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理环境三个因素的综合影响。

太原地区所处的北半球中纬度地理位置和山西高原的地理环境,使之能够接受较强的太阳辐射,光能热量比较丰富,在农业光能利用划分上属于高照率范畴。

同时,受西风环流的控制及较高的太阳辐射的影响,又使其气候干燥,降雨偏少,昼夜温差大,表现出较强的大陆性气候特点。

旅游景区

号称最早的皇家园林的晋祠,走进去是一座座晋派风格浓郁的古建筑和那些铜人,流水和人文完美的结合着,在迎泽大街这个宽度70米的大街上徜徉着,不知不觉到了双塔寺,祈福中,却梦游到了蒙山的大佛之境,这座2700多年的古城,曾经是多少帝王的龙脉发源地,晋阳的千年辉煌伴着龙城的名号,在千里飘香醋园上,诉说着岁月的沧桑,我感叹着山西的辉煌过去,却对此时的廖落飘出一丝神伤……

  太原旅游资源丰富,较为著名的名胜古迹有晋祠、天龙山石窟、永祚寺、纯阳宫、崇善寺、窦大夫祠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处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2处。

名山、石窟、寺院、庙宇、湖泊、森林、温泉、溶洞、峡谷、河流、古建筑、古遗址、名人故居、历史文化纪念地、博物馆等旅游资源的丰富以及高品质的文物的集中,在国内也是非常少有。

其中晋祠圣母殿内宋塑侍女像栩栩如生,姿态各异,在海内外享有盛名。

天龙山的北朝石窟及隋唐造像、崇善寺明代藏经、纯阳宫关羽立马铜像,在中国文学艺术史上均占有辉煌的一页。

此外,唐太宗李世民撰写的“贞观宝翰”《晋祠铭并序》碑文,是现存最早的唯一完好的唐太宗行书碑。

太山、天龙山、龙山、蒙山等名山见证了太原城2500多年的沧桑岁月。

[1]

太原市积淀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如称得上是华夏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的“晋祠”园林、建于明代的永祚寺、中国双塔建筑的杰出代表“凌霄双塔”、被专家传为世界之最的中国最大道教石窟龙山石窟。

 

第三节“煤都”大同

 大同在历史上一直是北方中国的中心城市,素有“三代京华,两朝重镇”之称。

大同自古为军事重镇和战略重地,是兵家必争之地:

“三面临边,最号要害。

东连上谷,南达并恒,西界黄河,北控沙漠。

实京师之藩屏,中原之保障”。

曾发生上千次大小战事。

大同境东的马铺山是汉代刘邦与匈奴奋战七昼夜的战场;金沙滩(今属朔州界)是杨家将血浴沙场的故址。

大同是民族融合的大平台,在促进中华民族大融合上功绩卓著;是都城建设的里程碑,北魏平城的城市建设独具特色;是改革创新的大舞台,北魏平城时代的重大政治、文化改革,影响深远,荫及盛唐;是佛教中国化的先行者,佛教的政治化、本土化是从平城时代开始的;是古都艺术的新模式,无论是北魏时代的云冈石窟,还是辽金时代的华严寺、善化寺等,均堪称旷世精品,开创了大同模式;大同还是军事防御的大前沿。

大同是在中国历史上地位显著的古都、艺都、佛都、军都、融合之都、改革之都。

地理位置

 大同市地处黄土高原东北边缘。

地理坐标为东经112°34′—114°33′,北纬39°03′—40°44′之间。

北以外长城为界,与内蒙古自治区丰镇、凉城县毗邻,西、南与本省朔州市、忻州地区相连,东与河北省阳原、涞源、蔚县相接。

大同最高峰是阳高县六棱山主峰黄羊尖2420米,最低处为灵丘县冉庄河558米,市区海拔1000米。

境内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山地、丘陵、盆地、平川兼备。

土石山区、丘陵区占总面积的79%。

西北部山脉属阴山山脉和吕梁山脉,主要有双山、二朗山、云门山、采凉山等;东南部山脉属太行山脉,主要有恒山、太白山、六棱山等。

全市一般海拔在1000~1500米之间,最高处为阳高县境内六棱山黄羊尖(海拔2420米),最低处为灵丘县境内花塔村冉河出口处(海拔558米)。

桑干河自西南向东北横贯全市,形成了周围高、中间低、两山夹一川的槽型盆地。

除桑干河外,境内主要河流还有属海河水系的御河、南洋河、壶流河、唐河和属黄河水系的苍头河。

  

自然气候

  大同地处中温带大陆性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四季鲜明。

春季里气温回升很快,平均气温7-9℃,总是乍暖还寒;多大风,降雨较少,平均降水量仅为50mm左右,占年降水量的15%,时有飞雪相随,且下且化。

夏季气候温和,平均气温在19-22℃之间,雨水集中,平均降水量近250mm,占全年降水量的60%以上;大同的夏天凉爽舒适,多温和的东南风,旅游者们多于夏季来此避暑胜地观光。

秋季来临后气温便逐渐下降,平均气温在6-8℃之间,这时常碧空万里、天高气爽。

冬季较为漫长,长达四个多月,盛行西北风,日短天寒。

平均气温在零下7-12℃之间。

年日照时数较长,约为2800小时,光能利用潜力十分可观。

旅游景区

  大同市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346处。

  其中世界文化遗产1处。

  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2处。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处。

  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20余处。

  这些文物保护单位中有古建筑188处,古墓葬38处,古遗址66处,石窟寺9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23处(其中革命文物18处),石刻及其他22处。

另外有北岳恒山等知名的自然旅游区。

 

第四节“中共第一城”阳泉简介

阳泉市是山西省东部地区政治、经济、教育、文化中心,山西省第三大城市,是中国能源重化工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市区桃河横贯,境内山川叠翠,矿藏资源丰富,气候宜人,有“煤铁之乡”的称誉。

  阳泉市位于山西中部东侧,太行山中段西侧,东经112°54′~114°04′,北纬37°40′~38°31′。

东与河北省平山县、井陉县交界,西与太原市、寿阳县相联,南与昔阳县相邻,北与五台县、定襄县接壤。

辖区东西最宽82千米(最狭处仅32千米),南北最长106千米,总面积4451平方千米。

截止2003年底,全市总人口128.95万,其中城镇人口60.87万,乡村人口68.08万。

  市人民政府驻城区南大街23号。

邮编:

045000。

代码:

140300。

区号:

0353。

地处黄土高原东缘,属山西东部山地。

境内地貌以山地为主,其面积为3362.1平方千米;其余为丘陵和平原,丘陵面积为627.9平方千米,平原面积为462平方千米。

地势西高东低,最高点海拔为1803.6米,最低点海拔仅为350米。

  1900年前是一片名为沙江口的荒滩。

1903年石太铁路通车后,采矿业随之兴起,1936年形成了3万余人的小镇,属平定县。

1949年建市。

1983年平定县、盂县归辖于阳泉市。

矿藏主要有无烟煤、铝矾土、硫铁矿、石灰石、耐火粘土、铁矿石、大理石、石膏、石棉、石英、云母、长石、硅石、花岗石、蛭石、水晶等,还有镍、铬、锑、铜、钠、磷等稀有元素,尤以黑、白、黄矿著称(黑煤,白铝矾土,黄硫铁矿)。

工业以煤炭开采、炼铁为主,兼有矿山机械、电力、化工、电子仪表、纺织等行业。

农村的乡镇工业成为全市经济的支柱。

石太复线贯穿该市,铁路支线四通八达,公路网遍布。

名胜古迹有娘子关、关帝庙、烈女祠、百团大战纪念碑、清凉寺、摩岩石、蒲台阁、梁家寨温泉等。

 

第五节“中共第一城”阳泉具体情况

阳泉市地处东经112°54'~114°04',北纬37°40'~38°31'

自然气候

  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

由于受大陆性季风及复杂地形影响,市内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较大。

气候特点:

冬夏长,春秋短,四季分明;日照比较充足,昼夜温差较大;春季少雨多风,干旱时有发生;夏季炎热多雨,降水量年际变化大;秋天云高气爽,降温快;冬季干冷,时有风沙天气。

旱灾、洪涝、雹灾、风灾、霜冻等气象灾害频繁。

全市可分为温寒农业气候区,温和农业气候区(包括温和湿润农业气候亚区及温和半湿润农业气候亚区),温暖农业气候区(包括温暖湿润农业气候区及温暖半润农业气候亚区),暖温农业气候区。

旅游景区

古迹

  阳泉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自然风光秀丽宜人,古迹名胜闻名遐迩。

至今尚存有春秋末期赵简子 古 城遗址,汉淮阴侯韩信驻军遗址,唐代平阳公主率军驻守娘子关的遗址等。

在平定境内南部的东浮山,相传女娲在此筑灶炼石补天,使整个东浮山的石头呈褐红色,投入水中后浮而不沉,至今遗灶尚存,还有明代陆深《浮山遗灶记》的碑文。

  市北60公里的藏山,相传春秋时代晋国赵氏孤儿曾藏匿于此,有藏孤洞的传说,藏山之名即演绎于此。

除此,阳泉还保存有北魏石窟,南北朝摩崖石刻,宋代重建的有唐代遗风的林里关帝庙正殿,金元以来的古建筑群体等不少古文化遗址。

纪念地

  1931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平定武装起义的遗址,以及1940年举世闻名的“百团大战”主战场——狮脑山遗址。

此外还有许多古刹庙宇、 刻碑碣、古塔古墓等文物足迹。

  具有医疗价值的梁家寨温泉、药林寺以及娘子关瀑布,北方罕见的大型钟乳岩溶洞奇观——莲花洞、五华洞等,令人流连忘返。

  阳泉还是晋冀两省旅游区的连接点,从阳泉到太原晋祠、佛教圣地五台山、革命圣地西柏坡、左权八路军总部旧址和黄崖洞、井陉苍岩山、正定大佛寺和大观园,均很便利。

其他

  阳泉文化悠久,古有“三晋文化数二定”(平定、定襄)之说,历史上曾有“文献名邦”之美称。

 泉历代重教兴学崇尚文化。

据文献记载,早在北宋末年即建冠山精舍,元代惟吕公冠山书院在山西及华北名声显赫。

明清两代相继建立名贤书院、高岑书院、怀音书院、崇尚书院。

明代的乔宇,清代的窦瑸、张穆,近代史上的石评梅都是阳泉文化的杰出代表。

交通

  阳泉交通便利,通讯发达,是晋东的交通枢纽。

全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复线——石太线横穿市区,东接京广线,西连同蒲线,南连 阳涉线,境内设有10个车站,分射出32条支线或专用线。

公路交通形成了横贯东西,纵穿南北,干支交错,布局合理,以城市为中心向两县三区辐射的公路网。

东去河北,西到太原,南到长治,北上五台,四通八达。

山西省第一条高等级出省公路——太旧高速公路穿境而过,与京深高速公路、京津唐高速公路相互贯通,大大改善了阳泉的投资环境,东出西进十分便利。

目前的阳泉市,县县通柏油路,乡乡通公路,村村通机动车辆。

公路交通正向着宽路基、大吨位、高速度的方向发展。

邮电通讯发展迅速,阳泉在山西省第一家实现了程控联网,到1994年程控电话装机总量已达40000门,实现了国内国际直拨。

磁卡电话、移动电话、传真等通讯设施迅速普及,为外商投资提供了非常便利的通讯条件。

特产

农业产品  阳泉盛产玉米、谷子、高粱等农作物和200余种中药材。

农副土特产品主要有核桃、花椒等,平定的黄瓜干和砂货、铁货饮誉中外,古有“黄瓜干上贡品,龙字砂锅悦帝心”的美称。

 

 煤雕  阳泉还用本地特有的煤精做雕塑,美其名曰“阳泉煤雕”并在第七届第八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连续两次获得“百花杯”金奖。

  

阳泉工人画  阳泉工人画始创于1972年,版画被国家博物馆所收藏。

现今还有一大批人还在从事阳泉工人画的创作。

醋是阳泉市的传统特产,远销国内外,品牌达数十个。

 

本地仅有的一家食用油企业,万和油脂公司主打产品“招财鱼核桃油"坚持原产地自然种值原产地集中收购原产地直接榨取的方式也在2010年提出”打造中国核桃油第一品牌“的口号。

 

第六节“中共第一城”阳泉具体情况历史文化

古代

  昔日阳泉市区有泉五处,终年涌漾,泽润一方,故称漾泉,后演绎为阳泉。

阳泉市历史悠久,地处“三晋要冲”,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早在春秋末期,赵简子为适应军事争雄的需要,在今市区修筑“平坦城”,屯集粮草,驻兵把守,为重要的军事要塞。

公元623年,唐高祖李渊曾在此设州,管辖寿阳、盂县、石艾、乐平等县,是古阳泉历史上第一次升为州级建制。

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在此设置平定军,发兵太原。

  阳泉市历史悠久,据20世纪50年代从平定西北枣烟、大梁丁等地出土文物考证,旧石器时代中期,便有人类在此生息繁衍。

阳泉市郊区西南舁乡西南舁村与五里庄村交界处曾经有人发现大量动物化石。

唐虞夏商时,今阳泉市境相传为古冀州之地。

春秋时,今盂县地有仇犹国。

周贞定王十二年(前457年),晋卿智伯灭仇犹;十六年(前45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市境属赵。

秦属太原郡。

西汉初,于市境置上艾县,县治在今平定县新城村,属并州太原郡。

东汉,上艾县属冀州常山国。

三国时,南北分属魏并州乐平郡、新兴郡。

西晋沿用曹魏旧制。

东晋十六国时,历属前赵、后赵、冉魏、前燕、前秦、后燕、北魏等国。

北魏时南北分属并州乐平郡石艾县和肆州新兴郡定襄县。

后全境属东魏和北齐。

隋时于今娘子关置苇泽县,属井州,后废;于今盂县境置原仇县(后改称盂县),与石艾县同属辽州。

唐初,市境属受州,后受州废,石艾、盂县先后属并州、太原府;天宝元年(742年),石艾更名广阳,徙县治于广阳村。

五代历属后唐、后晋、后汉、北汉。

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改广阳县为平定县,县治迁回平定上城,隶平定军;盂县属并州;之后,平定县、盂县同属河东路。

金升平定州、盂州,属河东路、河东北路。

元属冀宁路。

明,盂州降为县,与平定州同属山西太原府,清雍正二年(1724年),平定为直隶州,增领盂县、寿阳县,属山西省。

民国初为平定县和盂县,属山西冀宁道,后直辖山西省。

近现代

  1905年,正太铁路在阳泉设站。

随着交通运输的发展,一批采掘、冶炼企业相继成立,使阳泉站为山西近代工业的发祥地之一。

随后,以阳泉站为中心,聚集行商坐贾,逐步成为山西东部地区和连结晋冀两省的商品集散地。

1947年5月2日,阳泉解放,正式建制为阳泉市。

  抗日战争时期,平定分置平定(路北)县、平(定)东县和平(定)西县,盂县分置盂(县)平(山)县、盂(县)阳(曲)县、盂(县)寿(阳)县;正太铁路以南的平(定)东、平(定)西二县属晋冀鲁豫边区,以北各县属晋察冀边区。

解放战争时期,平定、盂县逐渐恢复原建置;1947年5月4日,以原平定县的一部分设阳泉市,以后一度改称阳泉工矿区。

阳泉市(工矿区)先后归华北联合行政委员会、华北人民政府、山西省管辖。

  1949年8月1日山西省恢复建制,同时设阳泉专区。

阳泉专区辖榆次、平定、寿阳、祁县、太谷、介休、平遥、昔阳、和顺、辽县、榆社、盂县、灵石共13个县及阳泉工矿区。

同年8月20日,山西省委报华北局、华北人民政府同意,阳泉专区改名为榆次专区。

  新中国建立后,阳泉市(初为工矿区,1952年恢复市建置)数度由晋中(榆次)地区(专署)代管,平定县、盂县则属晋中(榆次)地区(专署)。

先后置城区、郊区和矿区。

1983年9月,实行市管县体制,平定县、盂县划归阳泉市,阳泉市成为由山西省直辖的下辖两县(平定、盂县)三区(城、矿、郊)的城市。

  清末,现今的市中心还是一片荒滩,自1903年石太铁路通车后,煤、铁、硫磺等工业随之兴起,至1936年才形成一个有三万余人的小集镇,属平定管辖。

一九五一年改建为市,由省直辖。

  1949年设阳泉工矿区,属榆次专区。

1951年阳泉工矿区改设阳泉市,由省直辖。

1958年阳泉市划归晋中专署领导。

1961年阳泉市改由省直辖。

1970年阳泉市划归晋中地区领导。

1972年阳泉市改由省直辖。

  1969年1月,正式设立城区、郊区,1970年1月设立矿区。

1983年7月,实行市管县体制,平定县、盂县划归阳泉市。

第七节“晋商故里”晋中简介

晋中位于山西省中部,东依太行,西临汾河,北与省会太原市毗邻,南与长治市、临汾市相交。

位于晋中盆地的中部,是一座文化底蕴深厚,发展潜力巨大,古老而活跃的现代化城市。

其本身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商代后期境内就有大小城邑出现,更在春秋时期开始设立县一级行政建制,境内文化及景观旅游资源丰富,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坐落在晋中市。

晋中是晋商故里,曾经创造过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如今的晋中积极融入太原经济圈,正在实现赶超跨越发展,并将建设成为山西中部最具有活力的经济带和城市群。

简介

晋商故里

晋中市

本数据来源于XX地图,最终结果以XX地图数据为准。

晋中是晋商故里,纵横商界600年。

曾经创造过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

西方学者把山西商人同犹太商人相媲美,实可断言山西商人的开拓进取精神。

太谷、祁县、平遥商人的商号店铺遍设全国各地,三百年前,就有祁、太、平客商的足迹远涉澳门、日本、西亚和俄国、外蒙古,西欧。

他们最大的成就,是1824年,在平遥诞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家金融机构“日升昌”票号,以此为代表的山西票号“汇通天下”、走西口,揽中华,“执全国金融之牛耳”。

创造“海内最富”,平遥城的市楼南大街曾被喻为“中国的华尔街”,也是中国银行业的早期诞生地。

人文晋中

从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的走红,到电视剧《白银谷》《乔家大院》、话剧《立秋》、舞剧《一把酸枣》的轰动;晋商文化似乎是一个不太久远的文化层拉出山西,席卷全国。

承载着晋商文化丰富内涵的“四大城”(太谷城,平遥古城、祁县历史文化名城和榆次老城)“六院”(榆次常家庄园、祁县乔家大院、渠家大院、灵石王家大院、太谷曹家大院、太谷孔祥熙宅院),展开双臂,迎接着全世界爱好诚信,倡导文明,爱好和平的各界朋友。

晋中还是老革命根据地,是抗战时期八路军总部、129师部和中共中央华北局所在地,太行山上,留下了朱德、彭德怀、邓小平、刘伯承、左权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英勇指挥的传奇故事和军民团结浴血奋战的光辉足迹和永恒主题。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昔阳的大寨村,更成为当时全国农业的一面旗帜。

在全国掀起了“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的高潮。

晋中也是民间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集散地:

“寒食节”发源于介休,牛郎织女的传说发源于和顺,寿阳传说是寿星的故乡,左权小花戏,祁太秧歌,榆社霸王鞭等民间文化滋养着在这片土地上生活,劳作的人们。

行政区划

晋中市国土总面积1.6450万平方公里,2012年末常住人口428万,行政区划分为1区(榆次),代管1市(介休),9县(太谷县、祁县、平遥县、灵石县、寿阳县、昔阳县、和顺县、左权县、榆社县)和晋中经济技术开发区,设有118个乡镇,14个街道办事处。

城市精神

“明礼诚信,开放包容;艰苦奋斗,唯实唯先”。

城市荣誉

双拥模范城、国家园林城市、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祁县、平遥县)、2012年度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

 

第八节“晋商故里”晋中历史沿革

古代建制

晋中历史悠久。

据考古发现,在距今约3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已有人类活动。

商代后期,出现城邑。

春秋时期,开始设立县一级的行政建置,境内设有祁(属今祁县)、邬(属今介休)、涂水(属今榆次)、马首(属今寿阳)4县,为晋国统领;东部有白狄族所建肥国(属今昔阳)。

战国时,全境分别为韩、赵、魏三国所据有。

秦统一全国后,实行郡县制,境地属太原郡和上党郡管辖。

东汉时,在今昔阳置乐平郡,始有县以上的郡一级建置,全境分属太原、上党、乐平3郡。

三国时归魏并州统辖,为太原、上党、西河、乐平4郡所领。

北魏统一北方后,改属并州太原郡、乡郡(初治今榆社县社城镇,后迁今武乡县故县镇)、乐平郡、上党郡和汾州西河郡(治今吉县)。

此后相继属于东魏、北齐。

隋初废郡设州,改属并、介、韩、辽(开皇十六年设,治今昔阳)、吕5州。

后废州复郡,属太原、西河(介州改)2郡。

不久,又改属太原、介休、霍山3郡。

唐代建置变化频繁,境地由并、介、吕、韩、太、辽、榆、受、箕、汾、仪等州及太原府相继领属,至883年(中和三年)定型为太原府和汾、辽2州统领。

其中榆次、太谷、祁县、寿阳属太原府,平遥、介休、灵石多属汾州府,乐平、和顺、榆社属辽州。

北宋时期,境地属河东路太原府、汾州、辽州、平定军管辖。

宋金南北对峙期间,属于金。

元代,分属冀宁路和晋宁路。

明清两代,分属于太原、汾州、平阳3府和辽、平定、霍州3个直隶州。

[3]

近代建制

民国初期,全境分属冀宁道和河东道。

1927年(民国16年),废除道制,直属山西省督军府(后改山西省政府、山西绥靖公署)。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晋中境内各县抗日民主政府相继成立,分属于晋察冀、晋冀鲁豫、晋绥边区政府管辖。

1948年7月,晋中全境获得解放,各县暂归华北区太行一专区、太岳一专区和晋中(旋改称太原)一、三专区管辖。

[3]

解放后建制

1949年9月,山西省人民政府设立榆次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为省政府派出机构。

从此,晋中开始成为一个统一的行政区域,称榆次专区。

1950年8月,改称山西省人民政府榆次区专员公署。

1955年2月,更名山西省榆次专员公署。

1958年11月,改名晋中专员公署,俗称晋中专区。

1968年9月,成立晋中地区革命委员会。

1978年5月,改设晋中地区行政公署,仍为山西省人民政府派出机构。

[3]

撤地设市

1999年9月24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晋中地区,设立晋中市(地级市),所属榆次市改为榆次区。

2000年10月,晋中市人民政府正式成立。

 

第九节“晋商故里”晋中历史沿革

地理环境

地形地貌

晋中地处黄土高原东部边缘,地理坐标为东经111°23′─114°28′,北纬36°39′─38°06′,地势东高西低,山地、丘陵、平川呈阶梯状分布,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000米以上。

晋商文化旅游区的6县、市、区正好位于晋中西部平川、汾河谷地。

但这一地区的东部和中部地形仍以山地、丘陵为主。

水文水系

全市河流以太行山、太岳山中脊为界,分属黄河流域和海河流域。

东部河流多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