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力环流原理及等压面的判读.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157395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49.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热力环流原理及等压面的判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热力环流原理及等压面的判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热力环流原理及等压面的判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热力环流原理及等压面的判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热力环流原理及等压面的判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热力环流原理及等压面的判读.docx

《热力环流原理及等压面的判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热力环流原理及等压面的判读.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热力环流原理及等压面的判读.docx

热力环流原理及等压面的判读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

 

《热力环流原理及等压面的判读》

——教学设计

 

一、教材版本………………………………………………………2

二、课标要求………………………………………………………2

三、设计思想………………………………………………………2

四、教材分析………………………………………………………2

五、学情分析………………………………………………………2

六、教学目标………………………………………………………3

七、教学重点、难点………………………………………………3

八、教学方法………………………………………………………3

九、学习方法………………………………………………………3

十、教学过程………………………………………………………3

十一、板书设计……………………………………………………10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

《热力环流原理及等压面的判读》

——教学设计

一、教材版本

湖南教育出版社《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三节第二课时。

二、课标要求

本课“热力环流”是大气受热过程之后的又一个重要的基本原理。

大气热力环流是大气受热不均的结果。

大气受热不均主要由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和下垫面热力性质差异所引起的。

大气不均匀受热是大气运动的主要原因,热力环流是解释很多大气运动类型的理论基础。

小到城市热岛环流,大到世界热力环流,都能够用大气热力环流来解释。

三、设计思想

本节内容属于大气在地理环境形成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教材把理论系统提升到了现实设计层面,以人类在生产生活环境中的所感所悟来应验学生的认知规律。

因而在教学时应突出理论与现实紧密结合的教学思想。

本节课是一节复习课,对于文科学生来说,在理解上有一定难度,为了提升复习效率,本节课主要发动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同伴互助的方式,在教学中拟依据建构主义理论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实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四、教材分析

本课处于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的“二、世界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的第一课时——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

“热力环流”是本单元的基础知识;在学习过程中,以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为依据,寻找本课的最佳切入点,拓宽学生的思维。

本节课是高三复习课,本人视频引入,学生观察,学生合作探究,教师归纳总结,将教材的知识情景化、直观化,并以各节知识点为线索,通过设计问题来将知识逐步联系和展开,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水平。

同时通过增强反馈练习力度,坚固学生本单元基础知识的学习与基本技能的训练。

“热力环流”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关键部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又是大气的水平运动的学习基础。

所以能够通过这部分内容学习来衡量学生掌握大气运动的水准,应倍加重视。

五、学情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

高三学生通过两年多地理知识的学习,已初步掌握了学习地理的一般方法,能够初步根据地图和材料,使用分析、对比的方法,归纳所学的地理知识。

但是,因为文科学生综合分析水平有限,对本部分知识应持续归纳总结,找出规律。

再加上学生的知识面有限,生活阅历较浅、对原理理解不深,通过选择相关地理素材展示图片增加学生对地理原理的感性理解。

本课的知识网络复杂、容量大,学生的抽象思维水平较低,对教材原理的理解比较困难。

所以教学时在设计上尽量贴近教材、复习资料,并有一定的拓展和扩充,方便不同层次的学生自主学习。

高中学生的形象思维水平强,本课以图片、flash等形式展示,并配以丰富的色彩,从而增强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基于高三学生已初具地理思维水平,在教师指导下,有一定的知识迁移水平,因而采用学生所掌握的已有地理知识及观察到的地理现象迁移到本节内容,实行探究学习。

六、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水平

(一)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热力环流问题,画图说明常见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影响。

(二)初步学会等压面的判读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

本课遵循由课件演示获得感性理解→问题→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理解)→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度析、理解、观察热力环流、局地环流和等压面,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培养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

七、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等压面的判读。

(二)教学难点

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八、教学方法

1、知识讲授法

2、情境教学法

3、启发式教学法

4、读图分析法

九、学习方法

1、探究性学习法

2、合作学习法

3、自主学习法

十、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媒体的应用

播放:

MV——《奔跑》版《热力环流》从视频中你看到了和热力环流有关的哪些知识点?

学生观看MV,回答问题。

通过观看MV,提出问题,

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培养

学生的获取知识和观察能力。

 

让学生有目的的学习本

节课

(展示课件)——“目标要求”。

1.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热力环流问题,画图说明常见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影响。

2.初步学会等压面的判读技巧。

一﹑教材助读 

热力环流 

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太阳辐射能的      ,

造成高低纬度间的     。

  

2.热力环流的形成 :

地面间    →空气的   运动

→同一水平面的      差异→大气的    运动→热力环流。

我的疑惑:

请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写下来。

 

---------------------------------------------------------。

 

 

学生熟悉主要目标,完成导学案中的教材助读。

 

新课教学:

一、热力环流

(合作学习)投影“技巧点拨”

1.结合所学,画图说明:

海边有风拍照时,如何站位才能拍到更好效果?

 

2.解释现象:

韦曲某中学的一个地理兴趣小组,在对城乡结合部的经济发展状况做调查时,意外发现该地区的风总是从乡村吹向城市。

这一现象跟什么有关?

 

3.你来评评理:

•A住在山上,专业烧炭,B住在山脚,专卖臭豆腐,可两个人经常吵架:

4.•A:

每天早上都会准时闻到你的脚臭,郁闷!

5.•B:

切,那是臭豆腐的香味!

我才郁闷呢,每天晚上都会被你烧炭的浓烟给呛死!

6.•A:

你真搞笑,烟一般都是往上飘,怎么会往下飘呢?

分组完成,先独立完成,然后同伴互助。

 

(展示成果)各组派代表把成果展示在黑板上。

 

归纳:

一、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

1、海陆风

展示幻灯片,见右侧截图。

 

2、市区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

展示幻灯片,见右侧截图。

 

3、山谷风

展示幻灯片,见右侧截图。

 

(承接)地面冷热不均,导致同一海拔高度处气压有没有变化?

有什么变化?

(补充知识)等压面和等压线的区别:

1、气压:

单位面积上垂直空气柱的重量。

2、等压面:

空间气压值相等的各点所组成的面。

3、等压线:

在同一水平面上气压相等的各点连线。

图中A、B、C三点气压大小。

注意:

(1)气压总是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2)高压和低压是相对同一水平面而言。

投影:

等压线与等压面的剖面线的区别。

(提问)地面受热均匀,等压面有什么特点?

受热不均,等压面有什么变化?

(尝试画图)冷热不均时,等压面有什么特点?

(归纳)展示幻灯片,学生绘图。

二、等压面的判读

(尝试分析)比较图中A、B、C、D四点的气压大小。

不理解的可以参考等压面图的判读技巧。

等压面图的判读技巧

(1)判断气压高低

①由于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不同高度的大气所承担的空气柱高度不同,导致在垂直方向上随着高度增加气压降低。

即PA>PC,PB>PD。

②因地面冷热不均,导致同一水平面上出现气压差异,进而等压面发生弯曲,同一水平面上,等压面上凸处气压高,下凹处气压低,即PC>PD,PB>PA。

③同一垂直方向上,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区类型相反,若近地面为高压,高空则为低压。

④在同一水平面上,等压面凸向遵循“凸高凹低”或“高高低低”的规律。

(讲解)

(2)判断下垫面的性质

(3)•①判断陆地与海洋(湖泊):

夏季,等压面下凹者为陆地、上凸者为海洋(湖泊)。

冬季,等压面下凹者为海洋(湖泊)、上凸者为陆地。

(4)•②判断裸地与绿地:

裸地同陆地,绿地同海洋。

(5)•③判断城区与郊区:

等压面下凹者为城区、上凸者为郊区。

(6)(3)判断近地面天气状况和气温日较差:

等压面下凹者,多阴雨天气,日较差较小,如A地;等压面上凸者,多晴朗天气,日较差较大,如B地。

(承接)学会了等压面的判读,知道了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异,那么如何根据等压面来判断气流运动方向?

尝试画一下。

(组内检测):

比较下图中4点气压的大小;说说甲、乙两地的天气状况如何?

 

自我检测:

1.读北半球因热力原因造成的近地面与高空气压状况图,完成下列要求:

①在A、B、C、D四处用箭头表示出热力环流的方向。

②B地的气温比A地(高或低)

③C处的气压比D处(高或低)

④高空的气压高低往往与近地面(相同或相反)

下图为某地近地面与高空气压状况(热力原因形成),读图回答2~3题。

 

2.与M地相比,N地()

A.气温高、气压低B.气温低、气压高

C.气温高、气压高D.气温低、气压低

3.若图示地区位于北半球,则M、N两地间的风向是()

4.A.东南风B.西北风C.西南风D.东北风

(小结)

•一、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

•1、海陆风

(1)成因分析——海陆热力差异是前提和关键

(2)影响与应用

•2.市区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

(1)成因分析——“城市热岛”的形成是突破口。

(2)影响与应用

•3.山谷风

(1)成因分析——山坡的热力变化是关键

(2)影响与应用

•二、等压面的判读

•在同一水平面上,等压面凸向遵循“凸高凹低”或“高高低低”的规律。

同一垂直方向上,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区类型相反,若近地面为高压,高空则为低压。

你的疑惑解决了吗?

还有什么问题我可以帮你?

布置课后作业:

完成《创新设计》课后习题。

 

在创新设计上画出关键语句。

 

结合图及文字信息,得出答案。

 

启发学生自己总结等压面的判读方法,结合自己理解做题,发现问题。

 

抢答。

 

学生先尝试独立完成,小组互助。

 

学生独立完成。

 

 

 

 

 

 

十一、板书设计

热力环流原理及等压面的判读

一、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

•1、海陆风

(1)成因分析——海陆热力差异是前提和关键

(2)影响与应用

•2.市区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

(1)成因分析——“城市热岛”的形成是突破口。

(2)影响与应用

•3.山谷风

(1)成因分析——山坡的热力变化是关键

(2)影响与应用

•二、等压面的判读

在同一水平面上,等压面凸向遵循“凸高凹低”或“高高低低”的规律。

同一垂直方向上,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区类型相反,若近地面为高压,高空则为低压。

十二、课后反思

这次我讲课的内容是: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三节大气环境——热力环流原理及等压面的判读,是高三复习课。

在教学理念上,我始终坚持新课改理念:

倡导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注重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让课堂充满创新的活力,把教学过程当做师生交流交往的过程,当做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实现课程与教学的整合。

由于高三地理的复习内容量大,难点多,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学生不容易理解,尤其是在复习必修1自然地理部分,所以我在贯彻新课程的理念时,是将新课改的理念用探究、讨论、交流、观察等方式以提问的形式融合在课堂里,在教学环节中,设立了不同难度的问题,例如,在讲热力环流原理时,先让学生观看MV《奔跑》版《热力环流》,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发现和热力环流有关的知识点,总结规律,进一步整理,然后采用小组合作交流,完成热力环流常见三种形式的形成过程,学生绘图,讲解过程,其他学生发现问题,教师总结归纳加深印象。

在讲“等压面判读”时,先补充相关知识点,让学生观察等压面在受热不均时会发生变化,如何绘图,进一步总结出等压面判读的一般方法。

最后合作交流完成导学案练习。

整节课学生反映良好。

基本上能根据相关知识点完成本节课探究任务

本节课最大的不足是原本准备的内容没有讲完,时间安排上前松后紧,后面有点赶课。

上完课后,对高三复习课在今后教学中有了新的认识,以后还需要继续加强理论和实际的联系,我会不断探索,并积极向组内及组外有经验老师学习,不断地完善,提高自己。

使自己的业务能力更上一层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笔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