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市城乡一体化十二五规划1026.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156801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215.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石市城乡一体化十二五规划1026.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黄石市城乡一体化十二五规划1026.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黄石市城乡一体化十二五规划1026.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黄石市城乡一体化十二五规划1026.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黄石市城乡一体化十二五规划1026.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黄石市城乡一体化十二五规划1026.docx

《黄石市城乡一体化十二五规划1026.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石市城乡一体化十二五规划1026.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黄石市城乡一体化十二五规划1026.docx

黄石市城乡一体化十二五规划1026

 

黄石市城乡一体化“十二五”发展规划

(2011——2015年)

(报审稿)

 

黄石市规划局

黄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二〇一一年十月

 

目录

一、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意义2

1、有利于坚持扩大内需方针和实现经济协调发展。

2

2、有利于实现“两型”社会和推进城乡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2

3、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的有效利用。

3

4、有利于推动黄石市城市转型3

二、黄石市城乡一体化建设成就4

1、投资建设迅猛发展4

2、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为城市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5

3、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5

4、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7

5、统筹发展社会事业8

三、黄石市城乡一体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8

1、城镇化建设缓慢8

2、产业结构失衡10

3、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低12

4、村镇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不足12

5、农村地区收入和生活水平与城镇相比仍有较大差距13

四、规划指导思想和目标13

1、指导思想13

2、发展目标14

五、城乡一体化“十二五”发展任务14

六、城乡一体化“十二五”发展措施16

1、建立城乡规划体系一体化16

2、建立城镇体系一体化,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16

3、第二、第三产业发展一体化,实现城市转型20

4、农业产业建设一体化25

5、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27

6、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一体化32

7、公共文化建设一体化35

8、生态和环保建设一体化37

 

一、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特征与意义

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化的高级阶段形式,是社会进步、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产物,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结果,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现象。

纵观世界发展史,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有趋向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趋势。

城乡一体化发展是黄石市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特征有:

1)城乡一体化发生于生产力水平或现代化和城市化水平相当高的时期。

它的发展进程是由乡村人口向城市集聚到大城市的郊区化最后迈向城乡一体化。

它是城市化发展的高级阶段。

2)城乡一体化是一个渐进的动态发展过程,是一种发展理念和思想方法。

3)城乡一体化是城乡互动发展过程,是双向的而不是单向的。

因而在城乡区域经济发展中,应当校正“城市偏向”,将城市与乡村有机结合起来,实施城乡平衡发展战略。

4)城乡一体化是城乡社会现代化的系统演化过程,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等诸多方面。

5)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目标是实现城乡融合,即城市地区和乡村地区的协调发展。

在城乡融合发展中,除城乡经济和社会因素外,还包括了文化因素和生态环境因素。

1、有利于坚持扩大内需方针和实现经济协调发展。

推进城乡一体化,可以使城乡之间的资金、人才、土地等生产要素充分流动,城乡产业发展合理布局。

同时,依托城市的带动和辐射,进一步加快乡镇企业产业升级,促进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这样一方面促进了农产品加工业和物流业发展,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增加了农业效益;另一方面,由于农村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一部分农民转移到二、三产业就业,成为城镇居民,减少了农村人口,农村土地资源就可以相对集中,改变目前土地经营分散的状况,提高农业生产率,为农业的产业化、集约化经营和现代化发展创造条件,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

同时,农民转为城镇居民,变低收入低消费群体为从事其它行业获得较高收入的消费群体,通过买房、投资、置业,会不断形成新的社会需求。

农民进城要创业,要发展,会不断形成新的财富源泉。

此外,城镇建设、农村环境改善,还能创造新的投资需求,从而推动成都经济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状态。

2、有利于实现“两型”社会和推进城乡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

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和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日益拉大,已带来许多社会问题,特别是近年来,由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农民就业不充分,部分失地农民因不满情绪导致上访,带来了社会不稳定的隐患。

同时,我市农村还有部分地方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较差。

通过推进城乡一体化,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和就业体系,可以较好地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生活,也可以改善农村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他们的收入。

此外,推进城乡一体化一方面可以统筹安排城乡社会事业发展投入,使较多的资金投向农村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领域,使城乡居民的教育、医疗保健和文化生活等方面条件更加平等。

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城市文明向农村扩散、辐射、影响,对思想观念相对落后、信息较为闭塞的农村地区产生强烈的正效应,促使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从而对城乡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积极的互动作用。

3、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的有效利用。

推进城乡一体化可以使城乡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得到统筹考虑,避免城乡保护不一致、不同步的问题。

同时,通过依托县城和区域中心镇,推进工业聚群发展,有利于区(市)县工业集中区形成,从而推进小城镇发展,也有利于农村地区道路、排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的集中建设和使用,节约利用资源,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有效利用。

4、有利于推动黄石市城市转型

大冶市(县级市)作为中部地区典型枯竭城市于2008年3月被国务院确定为首批12个资源枯竭型城市之一。

黄石市于2009年3月2日被国务院确定为第二批32个资源枯竭型城市之一。

推进城乡一体化有利于推动三大转型战略。

1、接替产业发展战略

通过“延伸、整合、培植、承接”,加速工业由资源依赖型向综合发展型转变,建设全国特钢和铜产品加工基地,长江中下游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

2、服务业跨越式发展战略

通过“引领、突破、普及”,建立高中低端梯度发展的服务体系,打造长江中下游现代服务业基地、鄂东和赣北的大宗物流中心。

3、中心城区功能再造战略

调整各城区的功能,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推进城市由工矿型向宜居型形象转变。

完善城市空间布局,促进城市空间结构由“带状组团式”向“立体网络化”转变,构建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4、民生战略

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根本,切实改善居住环境,千方百计提高再就业率,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构建和谐黄石。

5、可持续发展战略

转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重视资源节约、环境整治、生态保护和发展循环经济,争当“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

二、黄石市城乡一体化建设成就

1、投资建设迅猛发展

进入新千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我国加入WTO,我市投资再掀高潮,在国家“扩大内需,加大投资力度,以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政策拉动下,全市投资进入快速增长时期。

十年来,我市制定了一系列鼓励投资优惠政策,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大规模实施工业技术改造、电力供水、交通通讯、电网改造、城市道路、水利设施治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呈现规模扩张、主体多元、结构优化的良好格局,并连续多年保持快速增长。

10年间,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00.27亿元,年均增长速度达到25.35%,其中:

完成第一产业投资49.67亿元,完成第二产业投资626.77亿元,完成第三产业投资624.23亿元。

投资总量从1999年的36亿元,到2005年的106.46亿元,再到2009年的343.05亿元。

2009年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投资额30.02亿元,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完成投资额47.15亿元,电力、燃气和水供应业完成投资额21.70亿元,房地产业完成投资额46.29亿元,四项基础设施投资额占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42.31%。

注:

以上资料来源于《黄石统计年鉴2010特刊》。

2、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为城市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城市基础建设长足进步:

境内铁路干线分别与京广红、华东、中南线接轨;公路四通八达,武黄一级公路的建成,拉近了黄石至武汉的距离,长江大桥、长江二桥建成通车后,成为黄石与鄂、赣、皖三省及华北、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的交通运脉。

市政设施飞速发展:

近几年黄石市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70平方公里,城市主次干道43条,道路总长423公里,排渍能力达到80②立方米/秒,年处理污水11025万吨,市区道路纵横交错。

公用事业蒸蒸日上:

城市日供水能力达94②万吨,普及率达100%,日供水能力居全省同类城市之首。

目前全市公交营运车辆已达800多台,并且实施了公交体制的改革和机制的转换。

城市燃气完成了城市管道煤气一期工程,用气普及率达98%。

园林绿化日新月异:

近年黄石评为“国家园林城市”,新建、改建城市公园12个,公园绿地面积达866公顷,建成区绿地总面积2465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9.88%②。

3、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3.1工业经济跨越发展

◆工业持续增长的能力增强

黄石工业通过不断深化改革,牢牢抓住了新一轮发展机遇,生产全面提速,效益大幅提高。

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利润、税收等主要经济指标均呈倍速增长,实现了快速发展。

2009年,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黄石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仍达864.62亿元,比上年略有下降;完成工业增加值269.40亿元,比上年增长11.3%;实现利润35.02亿元;实现利税61.831亿元。

特别是近几年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2000年的全省第八位,上升至2009年的第四位,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工业的高速发展奠定了黄石经济进入全省第一集团军的强大基础。

◆行业竞争优势不断扩大

黄石亿元企业不断增多,骨干企业队伍发展壮大。

2000年,黄石共有产值过亿元的企业26家,5亿元以上企业4家,最大的企业产值不到15亿元。

到2009年,亿元企业增至106家,工业总产值717.1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82.94%,比2000年提高20.4个百分点。

其中,产值过10亿元的企业11家,最大的企业总产值达133.63亿元。

2009年,我市已形成四个产值过百亿元的产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总产值210.68亿元,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总产值144.43亿元,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总产值108.38亿元。

东贝压缩机产量跃居全国首位,劲牌公司已成为我国最大的保健酒基地。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大提高

以现代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名牌产品战略,实现了黄石产品创“中国名牌”“零”的突破。

到2009年,黄石共创中国名牌产品5个,中国驰名商标6个,湖北名牌产品和湖北著名商标58个,名牌产品创建在省内独领风骚。

冶金行业以产品结构调整为重点,实现了产能产量和效益同步提高。

建材行业通过推进集团化、集约化经营,提高黄石水泥行业的国内国际市场竞争力。

机械行业围绕国家引进装备国产化战略,加快技术创新步伐,高精密度的机械加工技术加速发展。

黄石以有色阴极铜、特钢、华新水泥、锻压机床为代表的重工名牌产品群和以东贝压缩机、劲酒、美尔雅、美岛服装为代表的轻工产品群,显示出黄石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3.2服务业快速发展

◆总量规模不断壮大,实力显著增强

“十一五”期间,服务业再创佳绩,与“十五”期末比,经济总量实现翻番,达212.21亿元。

◆现代服务业比重提升,结构进一步优化

2009年全市三大产业比为7.9:

55:

37.1,服务业内部产业层次明显提升。

笔法零售业增加值46.56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22%,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增加值38.7亿元,占18.2%,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15.36亿元,占7.2%。

房地产业增加值19.28亿元,占9.1%,金融业增加值16.24亿元,占7.7%。

◆新型业态层出不穷,社会服务前景广阔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科技、信息、商务、居民服务等社会服务行业竞相发展,需求快速扩张,新型业态层出不穷,已占据服务业的重要地位。

2009年,科技信息服务法人企业99家,实现营业收入2.7亿元;信息服务法人企业209家,营业收入14亿元;商务服务法人企业258家,营业收入5亿元;居民服务业法人企业152家,营业收入3亿元;社会服务行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服务业内部结构优化,其他服务业增加值在服务业中所占比重大幅跃升。

2009年,科技信息、商务、居民服务等其他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22.1亿元,占服务业比重10.4%。

3.3农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新农村示范村镇建设加快推进。

种植业连续7年喜获丰收,畜牧业有了突破性发展,产业规模明显壮大。

农业产业化步伐明显加快,雨润集团家禽养殖加工、永大集团肉鸭加工项目正式投产,中粮集团100万头生猪健康养殖项目加快实施,江北三元猪养殖基地获批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全市畜禽规模化养殖率达68%。

水产品深加工进一步发展。

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47家。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林权制度等各项改革深入推进,涌现出全国种粮大户等典型。

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农村低保水平进一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6%以上。

农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十一五”末,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将达到5525元,年均增长14.5%①,超过同期城镇居民收入增速。

4、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

近几年,新农村建设成就突出,村镇建设步伐加快,村镇的电力、通信、道路、绿化、供水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

先后实施了一大批农村公路、农村安全饮水、水利血防、中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大中型泵站更新改造、灌区改造、扶贫搬迁、村庄整治项目,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新农村示范村和试点镇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一批批农村项目的实施建设,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改善了农村环境面貌。

投资5.36亿元,完成中小水库整险加固、泵站更新改造等各类水利工程1780处,投资3.91亿元实施农村土地整理和低丘岗地改造20.03万亩。

投资1亿元完成通村水泥路455.4公里。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植树造林5.86万亩。

解决了13.2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

循环农业取得新进展,开工建设大冶茗山沼气发电项目。

5、统筹发展社会事业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行动计划扎实推进,投资5928万元,实施农村中小学改造项目104个、面积10.6万平方米,中小学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职教园区建设步伐加快,各级各类教育加快发展,教育质量稳步提高,贫困生资助体系进一步完善。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医疗卫生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6.78%,在大冶市、西塞山区30个试点机构配备了基本药物并实行零差率销售,老百姓看病药费明显降低,重大传染病防治成效明显。

高标准建成了新体育馆、图书馆、科技馆和青少年活动中心等一批标志性文体设施。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新建农家书屋150个,改扩建乡镇综合文化站8家。

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新成效,出生人口性别比有所下降。

三、黄石市城乡一体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城镇化建设缓慢

1999年以后,改革开放进入新一轮高潮,但因为黄石受矿产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困难、区划面积较小、招商引资有限等多种因素制约,同时城市房地产价格大幅上升,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代价太高,中低层就业群体落户受户籍、保险、就学限制等多种原因,最近10年左右城镇人口一直保持平稳,城镇化水平从1999年的49.31%增长至2009年的50.55%,平均年增长约0.1个百分点。

根据城市化一般规律,当城市化水平达到30%左右时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当城市化水平达到70%左右时,进入城市化平稳发展阶段。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9》指出:

1996到2005年,中国每年新增城镇人口数量超过2000万人,2006到2009年,每年新增的城镇人口数量大约为1500万人;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化水平每年保持1.5-2.2个百分点的增长,2009年,我国城镇化水平为46.6%,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

总体来看,全国城镇化发展速度符合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2009年湖北省城镇化水平及主要经济指标比较(表3.1)

项目

全国

中部地区

沿海地区

湖北

湖南

江西

安徽

陕西

河南

广东

浙江

江苏

城镇化水平(%)

46.60

46.00

43.20

43.18

42.10

43.50

37.70

63.40

57.90

55.60

国内生产总值在全国位次

11

10

19

14

17

5

1

4

2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340506.9

12961.10

13059.69

7655.18

10062.82

8169.80

19480.46

39482.56

22990.35

34457.30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元)

25575

22677

20428

17335

16408

21688

20597

41166

44641

44744

地方财政收入(亿元)

32602.59

814.87

847.62

581.30

863.92

735.27

1126.06

3649.81

2142.51

3228.78

黄石市1979-2009年人口数和城市化发展图

黄石的城镇化发展速度低于全国大部分地区,与城市化水平发展较高的广东省发展速度相近。

2、产业结构失衡

黄石市作为一个老工业基地,国有化比重高,历史包袱重,目前,面临资源枯竭,企业设备落后,科技管理水平较低,急需技术改造更新。

第一产业的产业化、集约化和市场化程度低,综合效益不高,2009年黄石市第一产业生产率为1.555万元/人•年,仅为第二产业的28%,农业产业化建设落后是其根本原因。

;第二产业以资源型产业为主导,依托资源加工的企业占全市企业的43%。

高新技术产业未形成规模;第三产业市场体系发育不全,未形成特色、规模,优势不突出。

其次是轻重比例失衡。

据统计,2005年末黄石市的三产比例为8.4:

51.8:

39.8,规模以上工业中的轻、重比例为9.2∶90.8,轻重比例严重失调。

2005年底黄石市区工业基本人口比重超过70%,位居湖北第一,给将来产业转型和就业岗位的提供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再次是产业园区、特色产业带、产业现代化发展滞后。

黄石市提出了未来重点发展“三园一带”的建设目标,即黄金山工业园、大冶城西北工业园、阳新工业园以及黄石沿江经济带,产业建设重点为工业和服务业,主要集中地段为城市新区、近郊区和郊区,对乡镇产业发展和特色产业培育的指导相对薄弱。

在乡镇一级,已经形成东北部城镇为主的工业、大冶湖、保安湖、网湖为主的水产养殖产业、阳新苎麻、柑橘、林业等优势产业,但乡镇产业存在布局散乱、产业链较短、粗放经营等问题,离产业带的现代化发展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

由此看出,黄石市明显存在工业结构过重,资源性行业分布面大,工业企业效益低,经济结构转型难度大,乡镇特色产业培育任务重等问题。

注:

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与《黄石统计年鉴2010特刊》有关工业劳动生产率18.7万元/人年有较大出入。

据分析,本表采用增加值,而统计年鉴采用工业总产值。

3、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低

黄石市第一产业产值以种植业、牧业和渔业为主,三项总计占96%以上。

其中牧业和渔业的规模化经营已形成一定规模,特别是牧业,有一定规模的养殖场所占份额比重逐年上升;渔业方面已经形成较大的渔产区,但与产业化发展依然有较大距离;黄石市的种植业的主要种植作物是蔬菜、柑橘、水稻,依然是以粗放型个体承包责任制为主,与产业化发展有较大距离。

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万元)(表3.2)

黄石市

市区

大冶市

阳新县

总产值

增加值

总产值

增加值

总产值

增加值

总产值

增加值

农业

285547

183574

16163

10673

123694

79710

145690

93191

林业

20486

13275

135

103

1691

1071

18660

12101

牧业

224156

127787

18417

10757

134972

77682

70767

39348

渔业

183171

124341

5471

3946

65873

46392

111827

74003

服务业

8385

3653

129

57

4743

2063

3513

1533

注:

以上资料来源于《黄石统计年鉴2010特刊》。

4、村镇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不足

目前,农村地区虽然经过多年发展,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覆盖率有较大提高,但依然存在诸多问题。

4.1道路等级和道路结构有待完善。

公路等级一览表(公里)(表3.3)

一级高速公路

二级公路

三级公路

四级公路

等外路

合计

3.98

440.22

270.69

3957.26

11.79

4709.75

注:

以上资料来源于《黄石统计年鉴2010特刊》。

2009年,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4709.75公里。

四级公路占比重较大,三级公路相对较小,还有等外路需改造升级。

4.2自来水仅能覆盖城镇一级,还无法实现行政村全覆盖。

主要原因在于水厂投资建设和后期维护成本较高,管道埋设和维护成本高。

村级饮用水源主要依靠自建水塔、蓄水池等,经过初步净化处理后使用,部分村庄仍在使用井水作为主要饮用水源。

4.3农用电保障力度不足。

受供电回路、供电长度等因素影响,村镇地区特别是边远农村地区一直存在供电电压不稳,电力供应得不到保障的情况。

4.4卫生设施投入不足。

4.5村镇一级公共设施覆盖率不足。

5、农村地区收入和生活水平与城镇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近年来,虽然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超过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但由于两者基数相差较大,其比值仍然较大。

2009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2.12倍。

城镇居民的人均消费支出是农村居民的2.6倍,其中教育和娱乐人均支出是农村居民的4倍以上。

四、规划指导思想和目标

1、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城市转型的战略思想,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央关于促进中部崛起发展战略,坚持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协调推进,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注重统筹城乡发展,以市域中心城市、市域副中心城市为龙头,以加快城镇带、城镇聚集区、中心镇提质扩容为重点,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质量,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生态环境建设,建设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幸福和谐的黄石。

2、发展目标

完善城镇体系结构,进一步推进城镇化发展,城镇化水平达到60%以上;提高农业的规模化经营水平;进一步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体系,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初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①。

“十二五”期间,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累计实现新增就业人数达到22.5万人;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达到58①万人;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11%以上,力争达到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五、城乡一体化“十二五”发展任务

1、加强规划引导城乡一体化建设

城乡一体化建设涉及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只有站在全市的角度综合考虑、系统规划,才能发现主要问题,协调城乡发展。

因此,首先要做到规划先行,建立完善规划体系,真正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

1.1建立城乡一体化的规划管理体系

打破城乡规划分割的格局,将农村规划纳入城乡规划管理体系之中,建立城乡一体化的规划建设管理新体制。

按照城乡一体的要求,规划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按照区域空间管治的要求,对农村建设提出引导和控制措施。

1.2完善城乡规划编制体系,建立规划的实施保障机制

在上位规划的指导下,建立以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市域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为主要框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