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河南省高考适应性练习语文试题二加精.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156482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44.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河南省高考适应性练习语文试题二加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届河南省高考适应性练习语文试题二加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届河南省高考适应性练习语文试题二加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届河南省高考适应性练习语文试题二加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届河南省高考适应性练习语文试题二加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河南省高考适应性练习语文试题二加精.docx

《届河南省高考适应性练习语文试题二加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河南省高考适应性练习语文试题二加精.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河南省高考适应性练习语文试题二加精.docx

届河南省高考适应性练习语文试题二加精

河南省普通高中毕业班高考适应性练习(省统考二)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全球治理委员会在《天涯成比邻》中提到:

“今天的人民比以前有更大的力量来铸造他们的未来。

与此同时,民族——国家发现它们无力处理面临的许多老的和新的问题,只有与别国进行合作,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

它们必须通过承担共同的义务和分担努力,以确保自己的未来。

”这一表述成为学术界的基本共识。

为了应对全球性问题,维护人类自身的利益,“全球治理”应运而生。

学者们对于全球治理价值的讨论,整体上就是基于“全球治理的价值共识客观上是存在的”这一认知。

那么,依靠什么样的价值来指导全球治理呢?

基于问题和视角的全球性,从全球共同价值或类文明的角度去解答,成为理所当然的方法论自觉。

从全球共同价值的角度看,全球治理渗透着人类追求美好世界的重要价值和道德目标,有效全球治理的核心原则包括更多治理主体的参与、更加重视社会公正、更为集中的可持续性。

为有效地协调国家或区城之间的利益和行动,有必要确立以民主为基础的普遍性原则。

从类文明的视角来看,全球治理是人类社会的共识性文明,是全球一体化时期新型的文明形态。

类文明不是一国的文明,也不是世界文明的整体,其基本价值理念存在于各种文明体之中,中华文明所蕴含的核心价值理念则构成了其主要成分,而这种成分就是“和而不同”。

全球治理变革根据这一价值理念应突出三个基本价值取向:

协同、包容、共享。

然而,要找到让不同区域接受的人类价值共识存在着种种困境。

这些困境不仅表现在不同区域对“什么价值才是人类价值共识”的认知分歧上,也表现为各种价值主张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对立和冲突。

这是因为:

全球治理是价值支配下的协调活动,然而在不同时代,即便是同一时代对全球治理价值的理解也是不一样的。

在当今全球治理的价值枢架之中,人权、民主、正义等价值理念得到广泛的认同,但是这些价值理念的基本内涵,在全球层面和不同的治理主体层面,均存在着较大的认知分歧和解读分歧。

全球治理的来临本身就意味着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一个价值理念更加多元化的时代,不同民族与国家的主流价值观、各个非政府组织的价值观等将会长期共存。

这些困境导致全球治理呈现出事实与价值之间的纠葛。

因此,要促进全球治理的进一步发展,就必须使全球治理摆脱各类价值困境。

从发生学的角度看,基于西方与非西方的价值分歧和价值碰撞,全球治理要建构具有世界通约性的共识性价值,必然要探究能够兼容全球不同价值传统的终极价值理念。

从秩序建构的角度看,全球治理是一个协商的过程,是一个参与和身份重塑的过程。

为了应对全球治理失灵的现象,就要建构一种全球身份认同,而这种身份认同将以多元主义的世界观、伙伴关系的思维方式、过程参与的实践活动为主要特征,即全球治理的价值是概括提炼多元价值的事实发现,而不是先验推理得出的必然结论。

(摘编自刘勇、王怀信《全球治理的构成要素评析》)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全球治理是为了应对全球性问题,维护人类自身利益,渗透着人类对美好世界追求的理念。

B.在全球治理过程中确立以民主为基础的普遍性原则,有助于协调国家之间的利益和行动。

C.从类文明的视角来看,“和而不同”是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理念,也是人类文明的主要成分。

D.不同区域的人们对人类价值共识存在认知上的严重分歧,导致了各种价值主张之间的对立和冲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围绕全球治理价值,从必要性、价值取向、存在困境及解决路径等方面展开论证。

B.文章从全球共同价值和类文明两个角度对比论证,以突出全球治理的三个基本价值取向。

C.文章指出要找到让不同区域接受的人类价值共识存在困境,并就困境的表现及原因进行分析。

D.文章结尾在指出因境带来的纠葛的基础上,从发生学和秩序建构两个方面提出摆脱困境的建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虽然在全球层面和治理主体层而人们存在较大的认知分歧,但并不形响全球治理的快速发展进程。

B.全球治理的提出,标志着人类社会进入一个价值理念更多元化的时代,不同价值观将长期共存。

C.全球治理价值应是在治理实践中提炼概括的终极价值理念,能够接纳包容世界不同价值传统。

D.随着多元化时代的到来和全球性问题的急剧增多,全球治理已成为广泛共识,并得到稳步发展。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2018年12月第一期《科学》杂志封面,向人们介绍了史上最强棋圣“阿尔法零”——两年前惊艳亮相的“阿尔法狗”进化版。

“阿尔法”系列人工智能不仅在棋牌领域打遍人类无敌手,最新的“阿尔法折叠”还能有效预测蛋白质的三维结构,并在12月初的一个国际竞赛中击败众多对手夺冠。

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超级计算和脑科学等新理论新技术的驱动下,问世60余年、遭遇多次质疑的人工智能迎来新一轮发展热潮,真正进入了落地实践阶段。

从科研成果和应用层面看,人工智能正在众多领城“开疆辟土”。

专家们相信,未来人工智能将会像水、电一样无所不在,颠覆和变革医疗、金融运输、制造服务、体育和军事等各个行业。

那么,人工智能将来到底会有多“智能”?

会不会威胁到人类?

其实,人工智能有强弱之分,当前乃至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它都将处于“弱智能”阶段,只能局限在特定的封闭领城。

业界的一致看法是,人工智能会放大并提升人类智能,但不能取代人类。

至于未来人工智能是否会形成独立人格,专家们认为,按照现有技术模式,其可能性为零,机器人革命甚至毁灭人类完全属于好莱坞式的杞人忧天。

而且,人工智能对未来就业的影响也并不如想象的那样,根据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报告,未来5年,尽管7500万份工作将被机器取代,但1.33亿份新工作将同步产生。

(摘编自《迎接“新智能时代”》新华社新媒体2018年12月17日特稿)

材料二:

最近几年,人工智能在中国特别火,无数技术人投资者、企业家转移阵地,投身其中。

有专家认为这种跟风是一个很危险的势头,当下人工智能火爆,更多的是盲目跟风造成的虚假繁荣。

我国人工智能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受应用和产业的驱动,实际上,人工智能的科学基础是数学,在现有模式下,所有的人工智能都必须转化为计算问题。

“第一步就是如何建立合适的数学计算模型。

”欧洲科学院院士王东明说,“如何解决很难的数学问题、证明数学的猜想、发现数学的理论,这是目前人工智能仍然难以触及的。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乔俊飞表示,人工智能基础研究要获得根本性的突破,需要数据重组能力和计算能力的提高。

另外,一项技术的应用落地与发展,关键是人才,但有关数据显示,我国人工智能人才目前缺口超过500万。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蒋昌俊认为当前的研究是“跟着任务走,‘快餐式’的研究”,人工智能的应用只有架构在夯实的基础之上,才会繁荣。

(摘编自《中国人工智能的“近忧”》中国科学报2018年12月13日)

材料三:

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曾出品了一个名叫诺曼的“暗黑版AI”,它会以负面想法来理解它看到的图片。

团队希望通过诺曼的表现提醒世人:

用来教导或训练机器学习算法的数据,会对AI的行为造成显著影响。

但其实,当人们谈论人工智能算法存在偏差和不公平时,罪魁祸首往往不是算法本身,而是带有偏差、偏见的数据。

偏见、刻板印象、歧视这些人类社会的痼疾,已经深入社会肌理。

在这样的语境中产生的数据,携带着大量复杂、难以界定、泥沙俱下的观点。

如果研究者没有意识到或着手处理这一问题,机器学习的偏见几乎无解。

真正的“公正算法”或许是不存在的。

但通过正确地校准标签、数据的均衡和可靠等,机器出现偏见、谬误甚至失控的可能会相应减少。

此外,研究者也应该着手建立一种预防的机制,从道德约束技术标准的角度对人工智能进行价值观的干预。

还有一个更真实可感的忧虑关乎隐私。

我们每天的吃住行都已经充分数字化,与之相伴的隐私暴露风险也呈指数级上升。

目前,国内从消费电子领域到安保、数字金融等领域都在逐步引入人脸识别技术,用户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等身份信息,甚至用户在不同情境状态下的情绪等信息都被机器收集。

这些信息如果得不到妥善保管而被泄露,用户个人信息就处在“裸奔”状态。

但在人脸识别技术领域,我国目前尚无相应的安全监管机制。

(摘编自《年终盘点:

这一年,人工智能在争议中前行》科技日报2018年12月24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阿尔法”系列人工智能虽然智能超群,但其优势局限于某些领域,例如“阿尔法零”只能在棋牌领域打遍人类无敌手。

B.人工智能已经有60多年的历史,其间遭遇重重质疑,但近年来发展迅猛,正在向众多领域扩张,并真正进入落地实践阶段。

C.依托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超级计算和脑科学等新理论新技术,人工智能获得了迅速发展,但它仍处于“弱智能”阶段。

D.人工智能可以放大提升人类智能,但它毕竟是人类创造的,无论怎样发展,都不可能超越人类智能,更不可能替代人类。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工智能经历了一个由科研走向实践应用的过程,随着各种新理论新技术的出现,它将无所不在,并给各行各业带来颠覆性影响。

B.我国的人工智能发展主要受应用和产业的驱动,基础研究相对薄弱,虽然因盲目跟风而火爆一时,但这种虚假的繁荣很难持久。

C.人类社会的弊端会对数据产生不可避免的负面影响,如果不消除这些影响,算法就会存在偏差和不公平,人工智能就有可能作恶。

D.人工智能自问世以来备受质疑,对于它会不会威胁人类未来这一问题,材料一持乐观态度,材料二未涉及,材料三持悲观态度。

6.要保证人工智能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还需要做哪些方面的努力?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画家

马晓红

高速公路在山间蜿蜒几十公里,满眼大大小小的山,浓淡相宜,宛如一幅山水画。

我就在这山沟沟里“爬”了十几年,“爬”进了县城的中学,“爬”进了省城的大学,“爬”进了大都市的高楼大厦。

工作近十年,每天忙忙碌碌,却总觉得前路迷茫。

整天对着灰蒙蒙的天,冷冰冰的楼,真真假假的网络,有时不免会想起家乡的青山碧水父老乡亲。

暮春,我请了几天假,回老家探望一下。

汽车越过一道山梁,眼前豁然开朗,山下就是我生活了六年的县城。

但眼前的县城却不是记忆中的样子了。

在我遥远的记忆里,说是县城,也就两横一竖三条街,街窄房矮树多。

每天早读,总是伴着鸡鸣狗吠开始。

早读完,跑到街尾买两根油条还能跑回来上第一节课。

现在,撞进我眼帘的,俨然一座发展中的现代化城市。

宽阔大气的广场,周围矗立着高楼大厦。

四五条宽阔的水泥路,以广场为起点,向四周延伸。

路两旁,是一排排新建的大楼。

远处,有高高的塔吊在云端旋舞。

白云的间隙,隐隐约约露出些青绿色。

走到广场中央,想好好打量一下这座新城,却被一位老人吸引住了。

老人身着长袍,满头白发,面前撑着画架,专注地在画布上涂抹着。

夕阳穿过远山,穿过高楼,落在老人身上,泛起一层淡淡的金黄。

看老人如此专注,我不忍打扰他,默默地站在一旁看他画画。

画的内容很是奇怪。

眼前,高楼耸立,尘土飞扬;身边,车水马龙,人来人往。

而画布上,却是青山巍然,苍松挺立,绿水环绕,茅舍俨然。

老人有时抬头看看高楼,低头画上一棵古树;有时对着柏油路凝视良久,在河面描上几圈涟漪;有时四下望望匆匆的路人,在田间添上几个农夫……

良久,老人搁下画笔,后退两步,欣赏着自己的作品。

只见阡陌交通,河面白鹭翻飞。

一叶扁舟,漂于青山碧水之间。

舟尾立一老人,青衣白发,弯腰摇橹,河面水波微起,游鱼相伴。

船头坐一女子,红裙青丝,手挽竹篮,篮中红荷初绽,娇艳欲滴。

仔细一看,那老人的衣着神态,赫然就是画家自己。

突然,我在画上看到了自己:

田间小路,布衣草鞋,戴笠荷锄,牵一头褐色水牛,驻足欣赏路边绿油油的水稻和彩蝶似的蚕豆花。

“老人家,您画的是……”看着眼前的画,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我画的就是这里。

”他在稻田旁又画上一棵杏树,“几十年了,变化太大,有些东西也记不清了,只能靠想象了。

“那画里的人……我迟疑了一下。

“划船的是我,摘荷花的是我妻子,田埂上牵牛的人就是照你的样子画的。

”老人笑了笑,“我妻子一直向往这样的田园生活,但直到去世都……我现在带她回来了,可惜家乡却变了……”

“您就是南山先生吧。

”我去年参观过他的画展。

他的山水油画带着浓浓的中国风,画展的主题就是“自然和谐,天人合一”。

他不置可否,开始收拾画架。

“我也是这里的人,家就在那边的山里。

”我指指远处的群山。

老人停住手,看着我。

“我也好几年没回来了,变化真是太大了!

”我看着眼前的大厦,“整天对着灰蒙蒙的天,冷冰冰的楼,挺怀念家乡的山水,可现在……”

“社会总要发展的嘛!

”老人继续收拾画架,“不过……”

“总是破坏了才知道补救!

”我指指周围,“你看,这小小的山城都在不断地扩张。

“是该觉醒了!

”画家抬起头,背起画架,慢慢走远了。

天色尚早,我想到广场中心大厦看看。

大堂正在布置图片展,一张名为“伟大启航”的图片上,建筑设计师一手拿着规划图,一手指着远方的群山。

图片下的文字说明,介绍了这位驰名中外的建筑设计师,赞扬他“感思故里”“回报乡梓”。

这位建筑设计师,赫然就是广场上的那位老画家——南山先生。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中写“我”是从山村“爬”进大都市的,“爬”字凸显出“我”进人大都市的不易,但近十年的大都市生活并没有给“我”带来归属感。

B.老人画里的青山碧水、田园生活和眼前的高楼、尘土、车水马龙形成鲜明对比,自然而然地引出“我”和老人的攀谈,也引发读者阅读的兴趣。

C.“白云的间隙,隐隐约约露出些青绿色”,既是快速发展的县城中青绿色越来越少的真实写照,也透露出“我”对面目全非的故乡的失望。

D.县城是”我”和老人的连接点,小说由此切人“我”看老人作画的场景,彼此对话中流露出渴望城市建设“自然和谐,天人合一”的愿景。

8.小说中的南山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请简要分析。

(6分)

9.小说的结尾揭示了老人的另重身份是建筑设计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陶侃,字士行,早孤贫,为县吏。

鄱阳范逵称美之,庐江太守张夔察为孝廉。

刘弘为荆州刺史,辟侃为南蛮长史,遣向襄阳计贼张昌,以军功封东乡侯。

陈敏之乱,弘以侃为江夏太宁,侃备威仅。

迎母官舍,乡里荣之。

敏遣其弟恢来寇式昌,侃与诸军并力距恢,所向必破。

侃戎政齐肃,凡有虏获,皆分士卒,身无私焉。

后以母忧去职,服阙,参东海王越军事,迁武昌大宁。

帝使侃击杜弢,令振威将军周访、广武将军赵诱受侃节度,击贼,破之。

王敦表拜侃为使持节、宁远将军。

弢将王贡精卒三千以舟师断官运径向武昌侃使郑攀及伏波将军陶延夜趣巴陵潜师掩其不备大破之斩千余级降万余迁都督荆、雍、益、梁州诸军事,领荆州刺史,楚郢士女莫不相庆。

侃勤于吏职,阃外多事,千绪万端,罔有遗漏,自南陵迄于白帝数千里中,路不拾遗。

既苏峻作逆,京都不守,侃子瞻为贼所害。

平南将军温峤要侃同赴朝廷,推为盟主。

于是戎服登舟,星言兼迈。

瞻丧至不临,与温峤、庾亮等俱会石头。

诸军即欲决战,侃以贼盛,不可争锋,当以岁月智计擒之。

乃从长史殷羡言,与峻战陈陵东,贼众大溃。

侃寻以为侍中、太尉,封长沙郡公,加都督交、广、宁七州军事。

命张夔子隐为参军,范逵子珧为湘东太守,辟刘弘曾孙安为掾属,凡微时所荷,一餐咸报。

平襄阳,拜大将军,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

上表固让。

咸和七年六月疾笃,又上表逊位。

薨于樊溪,时年七十六。

侃遣令葬国南二十里,故吏刊石立碑画像于武昌西。

成帝策谥曰“桓”,祠以太牢。

(节选自《晋书·陶侃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弢将王贡/精卒三千/以舟师断官运/径向武昌/侃使郑攀及伏波将军陶延夜趣巴陵/潜师掩其不备/大破之/斩千余级/降万余/

B.弢将王贡/精卒三千/以舟师断官运/径向武昌/侃使郑攀及伏波将军陶延夜趣/巴陵潜师掩其不备/大破之/斩千余级/降万余/

C.弢将王贡精卒三千/以舟师断官运/径向武昌/侃使郑攀及伏波将军陶延夜趣/巴陵潜师掩其不备/大破之/斩千余级/降万余/

D.弢将王贡精卒三千/以舟师断官运/径向武昌/侃使郑攀及伏波将军陶延夜趣巴陵/潜师掩其不备/大破之/斩千余级/降万余/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孝廉,意为“孝顺亲长、廉能正直”,是汉朝设立的察举考试科目,亦指被推选的士人。

B.服阕,指守丧期满除去丧服。

古代父母去世后要守丧三年,三年丧满,称之为服阕。

C.使持节,魏晋南北朝时直接代表皇帝行使地方军政权力的官职,权力与持节相同。

D.国外,指京城或朝廷以外,亦指外任将吏驻守管辖的地域,与朝中、朝廷相对。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陶侃为人敦厚,受人恩惠必报。

当年他出身寒微,范逵、张夔、刘弘等对他有知遇之恩;封长沙郡公后,他提拔重用恩人的子孙以为回报。

B.陶侃公允无私,受到吏民爱戴。

凡有缴获,他全部分赏士卒;为平叛,连儿子的丧仪都没有参加;升任武昌太守时,当地百姓欢庆,旧部为他立碑画像。

C.陶侃勤于吏职,为官政绩显著。

任荆州刺史时,公府内外事务千头万绪,他都处理得从无遗漏;他管辖的南陵到白帝一带,民风淳朴,路不拾遗。

D.陶侃忠勇为国,多次平定叛乱。

他先后平定张昌、陈敏、杜弢、苏峻之乱,为稳定国家政权立下战功;成帝赐他益号“桓”,准以太牢礼祭祀。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敏遣其弟恢来寇武昌,侃与诸军并力距恢,所向必破。

(2)诸军即欲决战,侃以贼盛,不可争锋,当以岁月智计擒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水龙吟·浮翠山房拟赋白莲

唐珏

淡妆人更婵娟,晚奁净洗铅华腻。

泠泠月色,萧萧风度,娇红敛避。

太液池空,霓裳舞倦,不堪重记。

叹冰魂犹在,翠舆难驻,玉簪为谁轻坠。

别有凌空一叶,泛清寒、素波千里。

珠房泪湿,明珰恨远,旧游梦里。

羽扇生秋,琼楼不夜,尚遗仙意。

奈香云易散,绡衣半脱,露凉如水。

[注]元灭宋后,词人参加西湖吟社在绍兴浮翠山房的吟咏活动,写下这首词。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淡妆”二句以花喻人,与周敦颐《爱莲说》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异曲同工。

B.“娇红敛避”,将娇媚红花与洗净铅华腻粉的白莲相比,进一步衬托白莲的清雅之美。

C.词的下阕主要写白莲凋落之后的萧索景况,秋天月夜,露凉如水,白莲凋残悲凉至极。

D.本词“赋白莲”,而不明写“白莲”二字,构思精巧,曲折往复,开合多变,意境清幽深远。

15.这首词借赋白莲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请结合词中相关语句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荀子《劝学》中“       ,      。

”两句指出了学习与自省在人生成长中的重要性。

(2)陶潜的《桃花源记》中“       ”-句,写出散落在地上花瓣的杂乱繁多,而“          ”一句,则点出桃花源人的平静快乐之态。

(3)杜甫《登高》中“       ”一句,从高处着笔写夔州的特定环境,“       ”一句,写出了飘泊无定的悲苦生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2018年10月24日,“世纪工程”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

港珠澳大桥跨越珠江口伶仃洋海域,是以公路桥的形式连接香港、珠海及澳门的大型跨海通道,路线总长为55公里。

港珠澳大桥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也是中国交通史上技术最复杂、建设要求及标准最高的工程之一,被誉为“世界新七大奇迹”,可谓     。

它的建成通车标志着中国从桥梁大国走向桥梁强国,具有里程碑意义。

由于地质结构复杂、施工环境恶劣、技术标准高、环保要求高,从开工建设到完工通车,港珠澳大桥面临着       的困难与挑战。

海上人工岛和海底沉管隧道是整个工程中实施难度最大的部分,其中,6公里的深埋沉管隧道是公认的“当今世界上最具挑战性的工程”。

另外,这片海域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白海豚的自然保护区。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也为了更好地满足工程质量、工期和安全,这座大桥全部采用了“搭积木”的方式。

港珠澳大桥的所有构件,(    ),像“搭积木”一般拼装在一起,实现了精密制造、安装,体现了我国的整体科研水平和装备实力。

实际上,港珠澳大桥通车的意义,早已超出了大桥本身。

虽然大桥背后那些故事     ,但中国桥梁建设者们     的奋斗历程和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必将永载史册。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为了满足工程质量和安全,也为了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这座大桥全部采用了“搭积木”的方式。

B.为了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也为了满足工程质量和安全的需要,这座大桥全部采用了“搭积木”的方式。

C.为了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也为了满足工程质量和安全的需要,这座大桥全部采用了“搭积木”的方式来建造。

D.为了满足工程质量和安全的需要,也为了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这座大桥全部采用了“搭积木”的方式来建造。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都是在岸上工厂整件制造,然后运至海上,不论大小   

B.不论大小,都是在岸上工厂整件制造,然后运至海上

C.整件制造都是在岸上工厂,然后运至海上,不论大小  

D.整件制造不论大小,都是在岸上工厂,然后运至海上

19.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项是(3分)

A.举世瞩目  空前绝后  默默无闻  艰苦卓绝    

B.惊世骇俗  空前绝后  鲜为人知  坚苦卓绝

C.举世瞩目  前所未有  鲜为人知  艰苦卓绝    

D.惊世骇俗  前所未有  默默无闻  坚苦卓绝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5分)

潮汐是海洋水面周期性涨落的一种自然现象。

古人把发生在白天的叫潮, ,潮汐之名由此而来。

潮汐主要是由月球、太阳对地球的引力而形成的,其他天体也会产生引潮力,但因距离远或质量小,  。

除了引力因素,  ,如钱塘江口的杭州湾呈喇叭口状,加之泥沙淤积在江底形成沙坎,潮势汹涌澎湃。

21.下面是某网络购物平台提供的售后补偿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个字。

(6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1954年,北京建工胡耀林等18名团员,在北京展览馆工地举起了全国第一面青年突击队旗帜。

65年来,从新中国十大建筑到奥运工程到“一带一路”建设,一代又一代青年突击队创造了一项又一项奇迹。

1986年,26岁的王继才接受了开山岛守岛任务。

开山岛位于黄海前哨,条件艰苦,很多人都不愿长期值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