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质量评估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156412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66.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南阳市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质量评估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河南省南阳市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质量评估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河南省南阳市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质量评估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河南省南阳市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质量评估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河南省南阳市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质量评估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省南阳市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质量评估历史试题.docx

《河南省南阳市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质量评估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南阳市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质量评估历史试题.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南省南阳市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质量评估历史试题.docx

河南省南阳市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质量评估历史试题

河南省南阳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质量评估历史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古代雅典不允许公民对城邦的利益漠不关心;哲人和学者不能遁入山野,必须到公民大会投票;任何公民不能拒绝担任官员;法律明确规定,发生政治争论时,公民不得中立,必须追随一派,反对一派,否则将予以严惩。

由此可见,在古代雅典

A.宣扬平等意识

B.政治自由有限

C.强调依法治国

D.必须人人参政

2.罗马法强调,法律承认个人有独立的人格,承认个人为法的主体,承认个人生活中有一部分是不可干预的,即国家在未经个人许可时也不得干预个人生活的这一部分。

这主要表明罗马法

A.维护公民平等

B.限制公权滥用

C.主张法律至上

D.追求司法公正

3.罗马法规定,在财产继承方面,若遗嘱被认为不符合人伦道德,遗嘱人的近亲可以提起“遗嘱逆伦之诉”,以请求撤销遗嘱。

这一规定说明罗马法

A.对市民的财产自由进行限制B.在实施过程中兼顾了社会民情

C.要求在继承关系中近亲优先D.放松了对公民财产的继承保护

4.英国著名历史学家特里维廉在他的专著《1688—1689年的英国革命》中,特别强调荷兰执政威廉入主英国的重要性。

认为它是“欧洲所有的新教各族人民共同会合在一起来帮助和拯救英国,并成为英国历史上重要的转折点”。

这里的“转折点”在此主要是指

A.王权结束B.议会权力高于王权

C.国王和议会之间形成了制衡关系D.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5.当美国国会将参众两院所通过的一项立法议案送交总统时,总统必须在10天之内做出反映:

或者签署这项法案使之生效;或者否决这项法案,把它连同反对意见一起退回到国会下院。

此材料表明

A.总统拥有制约国会的权力

B.美国总统对国会负责

C.国会的立法权是形式上的

D.总统与国会彼此制约

6.恩格斯曾说:

“共和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最终建立毕竟使法国工人有了一个基础,可以组织起来,成为一个独立的政党,并且在将来不是为了他人的利益而是为它本身的利益进行战斗。

”这表明

A.宪法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

B.法国已建立了马克思主义政党

C.法国无产阶级革命的进行

D.工人阶级推动共和政体的建立

7.德意志联邦议会由25个邦派出的58名代表组成,其中普鲁士占有17席。

1871年帝国宪法规定,联邦议会中14票足以否决议案。

以上材料说明

A.德国为君主立宪制,皇帝决策受制于各邦

B.德国是联邦制国家,普鲁士占居主导地位

C.联邦议会通过议案须得到帝国议会的批准

D.地方各邦保留了一些自治权,其权力均衡

8.巴黎公社将会议讨论的重要问题和形成的重要决议等及时刊登在它出版的《公报》上,《公社》的许多法令和施政措施都是经过各倶乐部提出,在得到民众同意的情况下陆续颁布和实施的。

这些举措

A.提高了公社的工作效率

B.有利于巩固工农革命联盟

C.保证了公社政策的正确

D.体现了政权的民主性原则

9.英国著名思想家卡尔波普尔认为:

“马克思试图用所谓‘阶级境况的逻辑’来解释工业体系的运行,尽管有一定的夸张成分,也忽视了这种境况的某些重要方面,在我看来……至少他对工业体系的那个阶级所作的社会学分析,是令人钦佩的。

”这表明

A.西方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学说持肯定态度

B.马克思主义学说是工业社会产生的结果

C.实事求是的态度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核心

D.马克思主义学说在与时俱进中不断完善

10.临时政府新任总理克伦斯基决定继续在协约国阵营里把一战打下去,以一场大规模攻势为俄国作出了选择,攻势的失败,决定了俄国的未来走向。

这说明

A.一战是十月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

B.二月革命没有完成任何革命任务

C.苏俄《和平法令》受到群众拥护

D.临时政府的战争政策推动革命发展

11.20世纪50年代,“(美国)在中近东和东南亚地区散发了许多书籍和小册子,它们都以当地出版机构的名义出版,这些出版机构在经济上得到美国的补贴”;美国还“利用从苏联等人民民主国家逃到美国的叛徒和民族败类写文章进行污蔑”。

美国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A.促进当地民族文化的发展

B.展示美国的文化软实力

C.对苏联、中国进行封锁

D.以文化冷战遏制共产主义

12.1965年,德、意等国提议把欧共体内部决策机制从“一致通过”改变为“多数赞成”,法国总统戴高乐用“缺席政策”来抵制。

“空椅危机”迫使欧共体同意法国提出的决策机制全体一致原则。

上述现象反映了(  )

A.民族国家利益阻碍了欧洲一体化进程

B.西欧各国联合起来以摆脱美国的控制

C.超国家倾向和维护国家利益间的分歧严重

D.德、意与法国争夺欧共体领导权斗争激烈

13.勃兰特政府上台后,改变了之前西德政府的外交政策,致力于改善同苏联及东欧国家的外交关系,先后签订了《莫斯科条约》(1970年)《华沙条约》(1970年)《基础条约》(1972年)《布拉格条约》(1973年),并与苏联等9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这说明

A.世界多极化的格局已经形成

B.民主德国外交出现自主倾向

C.西德谋求相对独立的外交政策

D.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消失

14.尼赫鲁深信印度最有资格成为亚洲的领袖和带头人。

因而在面对两大阵营时,印度以第三世界代言人的姿态追求与美、苏平起平坐的地位。

最能体现该观点的是印度

A.积极参与不结盟运动

B.与中国共同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致力于维护亚洲利益

D.始终与亚洲国家保持和平友好关系

15.“虽然远航的目的是寻找黄金,但客观上却取得了地理上的重大发现,它不仅发现了美洲这块‘新大陆’,而且通过实地考察探明了地球上的海洋是相通的,证明了地球是圆形的,这对科学的发展和人们宇宙观念的更新具有重要意义。

”上述材料突出反映了新航路开辟

A.把美洲纳入世界家庭

B.为欧洲发展积累了原始资本

C.有利于欧洲社会转型

D.有助于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

16.1813年,英国下议院的一个委员会提出关于限制进口谷物的提议,该议案规定当国产谷物低于每公斤80先令时,禁止进口国外谷物。

而到1846年,英国议会在社会压力下,最终又废除了《谷物法》。

该法由立到废的根本原因是

A.工业革命推动自由贸易

B.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盛行

C.工人阶级政治地位提高

D.重商主义经济思想兴起

17.从19世纪后期起,大型工业企业开始在国家经济增长中扮演重要角色。

在所有大型企业的新形式中,制造业无论是在资本构成、生产效率还是在技术进步、知识更新等方面都走在了前头。

这说明

A.手工工场开始退出历史舞台

B.第一次工业革命影响了工业规模

C.制造业承担了大部分的科研工作

D.垄断企业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者

18.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的一个世纪,大约6000万人离开欧洲。

迁出欧洲的移民,1850-1940年间,移入地区有:

加拿大、美国、拉丁美洲、南非、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俄国亚洲部分(如下图,箭头的宽度与移民的人数相对应)。

这一现象产生的重要影响是

A.欧洲丧失世界中心地位B.加速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C.美国确立世界经济霸主地位D.新兴国家掀起民族独立高潮

19.1934年1月,罗斯福签署《黄金储备法案》,将黄金由每盎司20.67美元提升到每盎司35美元,并下令停止美元在因内兑换黄金。

布雷顿森林协定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各国的汇率一旦确定,就不能随意变更。

两次美元政策相同之处在于

A.两者皆为应对经济危机采取的措施B.两者皆推动了美国经济发展

C.两者本质上特为金本位政策D.两者皆巩固了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

20.20.罗斯福政府提高了遗产税,征收赠予税,对数额巨大的个人净收入征收累进税。

同时“关怀那些陷入逆境以至不靠别人帮助就连起码的生存资料也无法获得的公民”,大力兴建公共工程。

这些举措

A.表明国家全面干预经济

B.加剧了美国中下层社会的矛盾

C.促进了民主政治的完善

D.具有抑制与救济相结合的特点

21.在1930年代经济危机的背景下,欧洲出现了—种社会思潮,“企业在自由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之间,寻找“中间路线”。

这种“中间路线”

A.其实质是承认资本主义制度失败

B.企图通过通货紧缩解决经济危机

C.目是用政府权力替代市场机制

D.主张以扩大消费来刺激经济发展

22.以下为某一时期美国军费开支增长率(比上年同期增长%)

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美国经济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着军费支出

B.70年代美国政府的战略调整使增长率走低

C.超级大国军备竞赛导致军费开支居高不下

D.欧洲冷战对峙局面由激烈到缓和再到紧张

23.20世纪70年代,美国与海湾国家相继签订协议:

只用美元进行石油结算,石油价格由美元标注。

这造成原油价格与美元汇率反向运动的逻辑关系。

因此,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为油价上涨提供了充分的理由。

由此可知,当时国际油价上涨的直接原因是

A.美元持续贬值

B.“滞胀”现象的出现

C.石油危机的冲击

D.西欧、日本经济的冲击

24.1966年,美国仅在职人员的养老保险一项支出,就比未成年子女家庭援助计划和食品券这两项最主要的社会救济开支的总和还高出十倍。

这说明美国福利政策的特点是

A.逐渐抛弃弱势群体

B.重点保护劳动人口

C.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D.增多福利保障项目

25.据统计,1996-2005年信息技术产品世界出口额年均增长率8.5%,2005年达到14500亿美元,占世界商品出口总额的14.5%,超过农产品和服装所占比重之和。

这表明90年代以来

A.传统经济结构瓦解

B.发达国家主导全球化

C.知识经济持续增长

D.贸易壁垒逐渐被消除

26.1976年4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理事会在牙买加首都金斯顿通过了《IMF协定第二修正案》,承认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率制并存,成员国可自由选择汇率制度。

同时IMF继续对各国货币汇率政策实行严格监督,并协调成员国的经济政策。

这说明

A.布雷顿森林体系影响不复存在

B.美国丧失了经济霸主地位

C.发展中国家经济获得双重保障

D.各国经济发展独立性增强

27.195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成员国签署《罗马条约》,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1960年,英国与奥地利、瑞典等国签订《建立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公约》,相约“逐步取消成员国内部工业品的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对其他国家的工业品仍保持不同的关税率;不谋求任何形式的政治一体化”等。

英国此举的目的是

A.阻挠欧洲的一体化进程

B.抗衡欧洲经济共同体

C.全力推进欧洲自由贸易

D.巩固其世界霸主地位

28.当前正在兴起的一种“反全球化”浪潮,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此起彼伏的贸易保护主义,到英国脱欧,再到推翻区域自贸协定,乃至退出世贸组织,从纯粹的民间非主流呼声变成“大嘴”特朗普等政客堂而皇之的说法。

这些现象表明

A.全球的经济竞争更加激烈

B.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C.南北方国家之间矛盾重重

D.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弱化

29.1913年俄国农业生产总值占国民收入的34.8%,工业和运输业仅占国民收入的19.3%,到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已达955亿卢布,已占国民收入80%以上。

出现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主义制度的的确立B.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

C.两个五年计划的推行D.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的形成

30.赫鲁晓夫改革时期,国家派出2万名有大学文化水平的干部去当农庄主席,并向农村输送了12万名农庄农机师、农艺师和拖拉机手。

国家大力发展农机工业,使农村拥有的机械数量成倍增加。

赫鲁晓夫这一改革的主要目的是

A.援助集体农庄

B.提高农业人口的素质

C.促进农业的发展

D.改变计划经济体制

31.20世纪70年代,苏联领导人曾说:

“让我们等待西方由于它的内部经济危机和它同第三世界越来越紧张的关系而自行灭亡。

我们应当避免冒风险或采取危险的倡议。

”这表明当时的苏联

A.预见到两级格局崩溃的必然性

B.工业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C.尚未认清与西方国家间的差距

D.重视与不结盟运动的团结斗争

32.智者运动是古希腊史上颇具影响的一股思潮,马克斯·韦伯认为智者运动是“哲学的突破”。

这里的“哲学的突破”表现在

A.对人类自身的探索

B.对道德观念的重视

C.对物质世界的探索

D.对人权应用的创新

33.恩格斯指出,任何新的学说“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源深藏在经济的事实中”。

最能印证其主旨的是

A.商品经济催生了欧洲近代启蒙思想

B.人文主义保留了天主教的神学色彩

C.古典文化孕育了意大利的人文主义

D.人民主权学说丰富了法国启蒙思想

34.德意志神学教授马丁·路德娶了一位修女为妻,打破了欧洲中世纪教会修女不能拥有世俗婚姻的规定,亲身践履自己提倡的正常的婚姻家庭生活。

这一行为表明马丁·路德

A.否定罗马教廷的权威

B.践行“因信称义”

C.抛弃自己的宗教信仰

D.主张政教分离

35.“人们对基督教神学教条开始怀疑的缘由主要有两大发现:

一是新大陆的发现,二是地球在围绕太阳转。

《圣经》居然对这两个事实只字未提!

一下子就发生了信仰危机。

”材料阐述了

A.启蒙运动的原因

B.文艺复兴运动的原因

C.宗教改革的原因

D.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36.伏尔泰对于中国的传统儒学推崇至极。

在他心目中,奉行儒家的中国是开明的专制君主制的典范,那里有真正的信仰自由,佛教、道教、喇嘛教都可以自由传道,大家相安无事,政府只管社会风化,从不规定民间的宗教信仰。

他还说中国人是“所有人中最有理性的人”。

他推崇中国的儒学文化是因为

A.儒家思想宽容B.中国政治制度体现了开明君主专制

C.中国古代社会的辉煌和谐D.利用中国儒学文化批判西欧社会

37.启蒙主义宣示的“价值”和浪漫主义者所追求的“理想”并未实现,人们必项以新的冷静的眼光重新看待现实并思考自己的命运,逐渐形成了一种社会思潮。

下列文学作品反映这一思潮的是

A.《巴黎圣母院》

B.《等待戈多》

C.《人间喜剧》

D.《西风颂》

38.“人生是荒诞的,现实是令人恶心的,人们在生活中充满恐惧感、迷惘感和孤独感。

所以存在主义特别强调个体自由创造性、主观能动性,把人的意义、人的价值归结为人的自由选择与创造。

”下列作品的风格符合上述观点的是

A.

B.

C.

D.

二、材料分析题

39.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经历了由两极走向多极的演变过程。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1943年《星期六晚邮报》发表《罗斯福的世界蓝图》一文,透露了罗斯福在战后建立以美国为核心的世界政治秩序安排的设想。

1945年,杜鲁门总统在致国会的咨文中郑重宣布:

“胜利已使美国人民有经常而迫切的必要来领导世界了。

——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二尼克松在任美国总统期间制订了收缩美国全球义务,调整国际关系的外交新方针,被称为尼克松主义。

主要内容有:

①把建立同盟国的‘‘伴关系”作为美国对外政策的基石,要求盟国在政策上协调一致,共同对付苏联;在经济上相互让步,帮助美国渡过难关;在军事上共同分担军费和防务责任。

②以实力为后盾,以谈判为手段,通过谈判制约苏联,维持美苏之间的均势。

③利用中国制约苏联,积极打开对华关系大门。

④在第三世界缩短战线、加强重点。

《论尼克松均势外交战略构建》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战后美国的战略意图。

结合所学知识,扼要指出当时影响这一战略意图实现的不利因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扼要指出尼克松主义出台的历史背景,列举美国在外交上实行尼克松主义的具体表现。

(3)对两极格局解体后将要形成的世界格局,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更有可能出现的不是一个由自治的区域集团组成的世界,而是一个由若干传统的大国势力范围组成的世界。

”你是否认同上述观点?

说明你的理由。

4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后半期,欧洲工业革命取得成功,随着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劳资之间的对立与冲突不断,德国的工人运动日趋高涨。

俾斯麦政府迫于压力,采取了“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德国的社会保险立法就在这种环境下诞生。

1883年,帝国议会通过了第一部社会保障立法《疾病保险法》,矿工、农工、仆役、船员、教师、手工业者,都必须进行强制保险。

保险费的三分之二由个人承担,三分之一由雇主支付,,一个工人缴纳的保险费很少,仅占每天工资的1.5%。

保险包括免费医疗、医疗护理、死亡丧葬、病中休养等。

1884年7月颁布《事故保险法》,建立起了强制性的工伤社会保险制度;1889年颁布《伤残及养老保险法》,为退休者和伤残人士提供伤残及养老保险。

此后,德国又颁布《孤儿寡妇保险法》《矿工保险法》等法律文件。

一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律网

材料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各国社会保障制度进入了以高福利为特征的全面发展阶段。

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世界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和人口老龄化问题出现,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弊端也随之显现出来,高额的社会福利开支使政府财政不堪重负,社会保险缺口日益扩大,企业也因高福利、高税收和高工资的生产成本负担而被削弱了竞争力。

在福利国家中,贫困并没有完全消除,而依赖社会福利的“懒人”和来自贫困国家的移民却越来越多,以至于令德国总理施罗德大声疾呼:

德国不能再养懒汉了!

……自1977年开始,历届德国政府都被迫通过开源节流等手段努力降低医疗费用,稳定法定医保的缴费率。

——财经纵横《铁血宰相创建社保制度》

(1)根据材料一,分析德国社会保险制度的特点和主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主要趋势和原因。

三、论述题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工业革命”是一个颇有争议的概念。

传统的观点认为工业革命是一场“突变”,20世纪二三十年代,工业革命“渐进论”兴起。

概念之争论体现的是对工业革命总体认识的分歧,这场争论势必延续。

有学者对此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经济发展存在渐进性和连续性,工业革命时期的技术进步及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突破了传统的生产方式,是社会生产力的一次空前飞跃。

工业革命实际上是突变和渐进的结合,它不同于政治革命,但其意义绝不亚于后者。

所以,开始于经济领域,继而发展到社会和政治领域的这场重要变革,完全可以称作是一场革命。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就材料的一个观点进行论述。

(要求:

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1.B

【解析】由材料可知,古代雅典城邦规定公民必须关心城邦的利益,任何公民必须参加城邦的各项政治活动,包括公民大会投票、担任官员、参加政治争论,且规定在政治争论时公民不得中立,否则受到法律的严惩;可见上述规定并没有保护公民自由的权利,表明古代雅典政治自由有限,故选B。

D.项必须人人参政说法错误,在古代雅典,妇女、外邦移民、奴隶均不享受民主权利,故排除。

A、C两项与题无关,故排除。

点睛:

在古代君主专制盛行的情况下,雅典民主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推动了雅典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具有历史进步性。

但是对公民参加城邦政治活动的各种限制也说明了雅典公民的政治自由受到限制。

2.B

【详解】

由“国家在未经个人许可时也不得干预个人生活的这一部分”可知罗马法限制公权滥用,故B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维护公民的个人权利,没有体现公民平等的内容,故A项排除;由“国家在未经个人许可时也不得干预个人生活的这一部分”可知没有强调法律至上,故C项排除;司法公正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故D项排除。

【点睛】

“国家在未经个人许可时也不得干预个人生活的这一部分”是解题的关键。

3.B

【分析】

【详解】

材料信息“若遗嘱被认为不符合人伦道德,遗嘱人的近亲可以提起‘遗嘱逆伦之诉’,以请求撤销遗嘱”说明,罗马法的实施兼顾了社会民情,故B正确;材料说的是“财产继承”不等同于“财产自由”,故A错误;材料信息中没有规定财产继承中近亲优先,故C错误;材料是罗马法对财产继承的规范,这是加强了对公民财产的继承保护,故D错误。

故选B。

4.B

【详解】

根据材料“特别强调荷兰执政威廉入主英国的重要性”可知指的是英国的光荣革命,这次革命的结果就是使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的原则,B选项符合题意;光荣革命后英国的国王仍然有行政权,A选项说法错误;光荣革命后英国国王的权力仍然较大,制衡的说法错误,C选项排除;责任内阁制的形成是在1721年沃波尔首相组阁后,D选项排除。

5.A

【详解】

由“当国会将参众两院所通过的一项立法议案送交总统时,总统必须在10天之内作出反应”可以看出国会的立法是受到总统的制约的,故A项正确;B项说法错误,总统不对国会负责,对选民负责;C项说法错误,国会享有立法权,不仅仅是形式上的;材料没有涉及到国会对总统的制约,故D项排除。

6.A

【解析】

【详解】

根据“共和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最终建立毕竟使法国工人有了一个基础,可以组织起来,成为一个独立的政党,并且在将来不是为了他人的利益而是为它本身的利益进行战斗。

”可知材料中恩格斯强调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建立对法国工人运动的积极影响,故A项正确;材料描述法国工人可以组织一个政党,而非建立马克思主义政党,B项错误;C项无法从材料中判断,排除;材料反映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建立对法国工人运动的积极影响,并非工人阶级推动共和政体的建立,排除D项。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共和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最终建立毕竟使法国工人有了一个基础,可以组织起来,成为一个独立的政党,并且在将来不是为了他人的利益而是为它本身的利益进行战斗。

”紧扣关键信息并联系所学巴黎公社革命的背景分析解答。

7.B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德意志联邦议会由25个邦构成体现出其为联邦制国家;而在25个邦构成的联邦议会中,普鲁士占据了58席中的17席,与此同时,联邦议会中14票足以否决议案,这说明普鲁士拥有对联邦议案的否决权,体现出普鲁士的主导地位;B项正确。

题干内容主要是关于德意志联邦议会的人员构成、否决议案的标准,难以体现出德国的君主立宪制政体,更体现不出皇帝与各邦的关系,排除A。

题干没有关于帝国议会的内容,因而也就体现不出联邦议会议案须经帝国议会批准的内容,排除C。

各邦在议会中的权力并不均衡,普鲁士占据主导地位,排除D。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

8.D

【详解】

根据材料“许多法令和施政措施都是经过各倶乐部提出,在得到民众同意的情况下陆续颁布和实施的”可知体现的是一种民主的决策方式,D选项符合题意。

民主的决策方式不一定会提高工作效率,但是一定会减少决策失误,A选项排除。

巴黎公社是巴黎市民发动的,与农民无关,脱离了革命的主力,B选项排除。

保证了公社政策的正确的说法过于绝对,C选项排除。

9.B

【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卡尔·波普尔个人对马克思主义的客观分析,有肯定也有否定,故A项错误。

根据材料可知,卡尔·波普尔认为马克思主义学说对工业社会的阶级所作的社会学分析是非常有见解的,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学说是工业社会产生的结果,故B项正确。

C、D项材料中均未体现,故排除。

点睛:

材料中的“至少他对工业体系的那个阶级所作的社会学分析,是令人钦佩的”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学说是工业社会产生的结果,是工业革命的产物。

10.D

【解析】

根据“决定继续在协约国阵营里把一战打下去,以一场大规模攻势为俄国作出了选择,攻势的失败,决定了俄国的未来走向”,结合所学,俄国二月革命后,建立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资产阶级继续世界大战,人民反对政府,遭到政府镇压,引起七月流血事件,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布尔什维克党决定武装起义,十月革命爆发,故D正确;一战是十月革命爆发的重要原因,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发展,A错误;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B错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