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商银行拓展非洲市场回顾与展望.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615453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95.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工商银行拓展非洲市场回顾与展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国工商银行拓展非洲市场回顾与展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国工商银行拓展非洲市场回顾与展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中国工商银行拓展非洲市场回顾与展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中国工商银行拓展非洲市场回顾与展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工商银行拓展非洲市场回顾与展望.docx

《中国工商银行拓展非洲市场回顾与展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工商银行拓展非洲市场回顾与展望.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工商银行拓展非洲市场回顾与展望.docx

中国工商银行拓展非洲市场回顾与展望

  

 

  

中国工商银行拓展非洲市场回顾与展望

 

  

 

 

 

 

 

 

 

   

 

 

 

 

 

肇始于2007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在持续发酵中最终升级为全球金融危机,进而又在欧美国家的主权债务风险升级中逐步演化为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

在这一系列的危机演化中非洲也受到了一定冲击。

由于欧盟是非洲的第一大援助体、第一大投资方和第一大贸易伙伴,2010年以来急剧恶化的欧债危机对非洲的冲击要胜于此前的全球金融危机。

但是,作为发展潜力巨大的新兴市场经济体,即使在危机中非洲也实现了持续增长,未来仍将面临较好的发展机遇。

随着中非经贸合作不断跨上新的台阶,包括中国工商银行(以下简称“工行”)在内的中资银行,应顺应全球经济从危机中逐步复苏、中非经贸发展对金融服务需求日益多样化的大趋势,把握长期战略投资的重要机遇,加快推进非洲市场业务开拓。

一非洲金融市场拥有巨大发展潜力

(一)欧债危机对非洲的影响

伴随着欧债危机的持续升级,其对全球经济复苏造成的负面冲击也不断增大,非洲作为日益融入全球经济的一部分也不可能置身度外。

由于大部分非洲经济体的经济增长动力之一在于石油、金属矿产和粮食作物出口,同时外资和国际援助亦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欧债危机对非洲经济造成的一系列影响也有所显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欧债危机减缓非洲的资金流入。

在欧元区忙于“自救”的情况下,未来欧盟对非援助和投资将呈减缓之势,欧盟内部舆论和民意普遍要求政府将有限的财政资源更多地用于“自救”,而非对外“撒钱”。

资金短缺将使非洲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投资面临“瓶颈”制约。

第二,欧债危机的持续扩散也加剧了非洲国家的债务问题。

据统计,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外债2010年达2310亿美元。

尽管这一地区每年接受约100亿美元援助,但同时要偿还140亿美元以上的外债。

南非储备银行统计表明,截至2011年底,南非外债已达到1115亿美元,较2010年底上涨6.8%。

截至2011年8月,赞比亚外债总量较2010年底上升7.7%。

尼日利亚外债从2010年底的45.8亿美元上升至2011年3月底的52.3亿美元,3个月内增长了14.16%。

[1]第三,欧洲经济放缓对非洲出口带来冲击。

由于对欧洲的商品出口占到非洲出口总额的近20%,欧洲经济持续疲软引起的需求下降,以及由此引发的全球经济放缓,将给非洲国家的商品出口带来负面影响,从而恶化非洲国家的经常账户余额,并减少其外汇储备。

第四,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外需下降导致非洲经济下滑增大了当地的就业压力,特别是采掘、出口、制造和建筑行业的失业数量逐步攀升。

此外,除了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叙利亚内战和伊朗核问题等政治因素也导致非洲,特别是北非国家的旅游业和资本流入受到严重冲击。

(二)非洲金融市场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尽管非洲难以在全球金融危机中独善其身,但相对于其他经济体,非洲国家,特别是撒哈拉以南国家的经济表现出较好的弹性,因此受欧债危机影响的程度也相对较轻,非洲银行业市场的巨大发展潜力使其对中资金融机构来讲仍然充满了吸引力。

第一,虽然石油出口国家和南非由于与国际金融市场联系较为紧密而受到明显冲击,绝大部分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与欧元区的金融关联非常有限,并没有大量购买欧元区国家债券,因此受到的影响较小。

第二,新兴市场国家对非洲经济发展的拉动效应逐步显现。

非洲国家持续多元化其出口市场的努力已经获得显著成效,随着向新兴市场出口的增加,非洲国家有效降低了对欧洲的贸易出口占比,目前对欧元区的出口占比已经从20世纪90年代的40%下降到20%左右。

同时,中国、印度等新兴市场国家的大量企业看好非洲未来的发展机遇而走进非洲投资。

在对非洲援助和减免债务上,新兴国家同样表现积极。

2000-2009年,中国已免除35个非洲国家的312笔债务,总计189.6亿元人民币。

[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在减免非洲债务方面也给予不少支持。

第三,非洲国家近年来正加快提高“自力更生”能力,2011年非洲地区一体化进程加速,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东南非共同市场和东非共同体制定了“三方一体化”路线图以共同应对全球经济衰退。

同时,非洲也着力减缓对外援的依赖度,以卢旺达为例,外援占其财政比例已由2000年的86%减少至2011年的41%。

[3]第四,非洲拥有丰富的可利用资源,在未来全球经济“再平衡”的发展过程中所处位置较为有利,因而经济发展潜力巨大。

综合来看,欧债危机还难以对非洲经济造成根本性冲击,即便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缓慢复苏的背景下,非洲,特别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有望保持较快的增长。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2年4月《世界经济展望》中的预测,2012年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整体将实现5.4%的增长。

为了应对欧债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非洲各国政府和企业也积极采取多种措施,并已经取得一定成效。

目前,非洲国家之间的贸易占非洲总贸易额的比率已经提升到13%,非洲国家之间的贸易增长将减少对其他贸易伙伴经济的依赖。

未来,非洲经济不但在调整经济结构、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等方面存在新的机遇,而且其金融市场的发展潜力更是不容忽视。

非洲地区在过去十年中基本维持了较稳定的经济环境,从而为当地金融系统的改善奠定了坚实基础,使其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目前,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仍有超过一半的人口未能享受到银行服务,该地区的银行业发展潜力巨大,因此越来越多的银行开始在该地区扩展分支机构,为银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做好了铺垫。

同时,非洲国家不断加强与外国金融机构的合作,为非洲本土金融业的运转注入新鲜血液。

此外,目前大多数非洲国家正致力于现代化建设,大量当地企业希望通过发债和上市的方法进行融资,这也使非洲证券市场面临巨大的发展空间。

在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非洲金融业将迎来难得的发展良机。

二中国工商银行拓展非洲市场的历程回顾

“追随客户”是金融机构开拓国际市场所遵循的重要原则之一。

近些年来,随着中非双边经贸往来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中资企业“走出去”,积极开拓非洲市场,投资领域涉及能源、矿产、基础设施、电讯等。

为了有效满足中资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产生的对金融服务的巨大需求,工行通过多种方式,持续加快在非洲银行业市场的经营开拓。

2011年11月24日,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非洲代表处在南非开普敦正式开业。

这是工行在非洲大陆设立的首家机构,也是工行继2008年入股标准银行后在非洲市场的又一重大战略举措。

代表处的成立对于进一步深化工行与标准银行的战略合作,并依托南非加强对整个非洲金融市场的开拓具有重要意义。

成立伊始,非洲代表处即积极投入到非洲金融市场的拓展与营销中。

2012年初,非洲代表处参加了在南非开普敦举行的非洲主权基金圆桌会议。

在会议期间,代表处积极营销非洲各国政要,并向与会代表重点推介了人民币业务,取得了良好的营销效果。

(一)工行与标准银行集团的战略合作持续推进

2007年,工行与南非标准银行集团(以下简称“标准银行”)达成股权交易和战略合作协议,工行通过协议安排及认购方式收购了3.05亿股普通股,占标准银行全部已发行股份的20%,成为其最大的单一股东。

根据战略合作协议,两行将在资源银行、公司银行、投资银行、全球资源基金、非洲与国际业务以及全球市场六大业务领域展开全面合作。

双方将致力于实现信息、客户、网络等资源的共享,努力为中非合作打造统一的金融平台。

为了确保合作取得实效,两行分别成立了战略合作委员会,旨在加强战略合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推进。

自此,以股权纽带促实质合作成为两行战略合作持续推进的一大亮点,截至2011年底,工行与标准银行共同开展合作项目已超过百个,涉及公司业务、结算与现金管理、信息科技、金融市场及风险管理等多个领域。

1.股权合作

作为最大的单一股东,工行向标准银行派出了两名非执行董事,其中一人担任副董事长,有效行使工商银行对标准银行的股权管理。

在标准银行召开的董事会、风险与资本管理委员会、信贷委员会及战略研讨会等各种会议中,工商银行的派驻董事通过现场和电话会议方式参加了会议,行使了工行的股东权益,在督促标准银行加强风险管理、提高贷款质量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

在有效管理对标准银行的投资的同时,工行也注重抓住机遇拓宽与标准银行的股权合作范围。

2011年初,标准银行欲出售位于阿根廷的子行——阿根廷标准银行。

工行第一时间与其进行接触,通过高层对话和多次协商,标银银行同意与工行进行排他性谈判。

随后,双方在相互信任、平等互惠的基础上完成了协议谈判和尽职调查工作,标准银行还在工行与小股东家族关于价格和其他条件的谈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1年8月5日,工行与标银伦敦(阿根廷标准银行的直接控股股东)、小股东家族的控股公司签署协议备忘录。

根据协议,交易完成后工行将持有阿根廷标准银行80%股权,成为控股股东。

在随后的监管报批和过渡整合过程中,标准银行也提供了大量的协助。

2.国际项目融资和财务顾问业务

工行和标准银行在非洲、中亚、中东等地区围绕项目融资和财务顾问业务已开展了广泛合作。

其中,博茨瓦纳电站扩建融资项目是两行合作的首个重要成果。

2009年5月,工商银行与标准银行共同取得了战略合作以来的首个大型融资项目——联合为博茨瓦纳莫鲁卜勒B发电站扩建项目提供总价值为8.25亿美元、为期20年的贷款。

[4]为了赢得该项目,工行与标准银行紧密协作,充分发挥各自在中国市场和非洲市场的业务领先优势,向业主提交了涵盖该项目所需的全面金融服务的融资解决方案,得到了高度的认可,从而击败参与竞标的其他国际金融机构,获得牵头安排行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许多非洲国家都面临与博茨瓦纳类似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亟待发展的问题,该项目创立了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将政府财政、世界银行或开发性金融机构担保、中国大宗机电产品出口、商业银行融资等要素通过合理方式加以组合,成功地为博茨瓦纳赢得了大宗项目融资,并有效促进了非洲地区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

此项目的成功,对中国电力企业和工行在非洲地区的声誉具有重要影响。

2009年,工行博茨瓦纳出口信贷项目连获“非洲年度最佳电力项目融资”、“非洲年度最佳融资安排行”等几项国际大奖。

在初次成功战略合作的基础上,工行和标准银行不断探索在项目融资和财务顾问领域可行的合作方式,此后几年,陆续在面向非洲市场的涉及银团贷款、买方信贷、兼并收购等诸多项目中取得了卓有成效的合作成果。

例如,2009年末,由工商银行总行和工银澳门联合担任协调行,成功为标准银行筹组10亿美元的银团贷款,这是中国银行业第一次向非洲银行提供巨额贷款,且正值全球金融危机期间,它充分显示了中国银行业对标准银行和非洲市场的信心。

此外,两行还根据各自往来客户的业务需求,相互推荐客户,充分推进两行客户基础共享、交叉营销的互补合作。

3.国际结算业务

工行与标准银行在延续美元清算方面的合作的同时,不断深入在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业务领域的合作。

2011年9月20日,工行与标准银行签订《关于贸易结算和人民币业务合作的备忘录》,进一步推动了两行在人民币业务方面的合作。

截至2011年末,已有标准银行旗下的数十家子公司或分支机构在工行开立了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账户,或已取得工行的代理行授信额度。

4.现金管理业务

围绕“系统互通,工作对接,客户共享,账户共用”的目标,工行联合标准银行按照业务对接、系统对接、产品对接、优势互补的思路制定了中非现金管理平台建设方案,以进一步创新两行的现金管理业务合作模式,加强两行在中非两地市场营销、服务协调和业务保障领域的协作。

2011年10月13日,工行创新推出了首个服务于中国与非洲跨境直连的金融产品——中非跨境现金管理平台及非洲服务方案。

应用该管理平台,中资企业和中非跨国企业能实时监控在非洲不同国家项目的资金流动和支付管理,有效解决了因非洲各国经济金融法规和税制差异而导致的中资企业难以对项目资金进行统一管理的难题,不仅降低了企业财务风险和成本,而且有助于提升企业财资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借助该平台,工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