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备考之百题精炼系列 04.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154311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323.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备考之百题精炼系列 0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高考语文备考之百题精炼系列 0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高考语文备考之百题精炼系列 0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高考语文备考之百题精炼系列 0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高考语文备考之百题精炼系列 0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备考之百题精炼系列 04.docx

《高考语文备考之百题精炼系列 0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备考之百题精炼系列 04.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备考之百题精炼系列 04.docx

高考语文备考之百题精炼系列04

【试题6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凡音由于人心,天之与人有以相通,如景之象形,响之应声。

故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恶者天与之以殃,其自然者也。

 

故舜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纣为《朝歌》北鄙之音,身死国亡。

舜之道何弘也?

纣之道何隘也?

夫《南风》之诗者生长之音也,舜乐好之,乐与天地同意,得万国之欢心,故天下治也。

夫《朝歌》者不时也,北者败也,鄙者陋也,纣乐好之,与万国殊心,诸侯不附,百姓不亲,天下畔之,故身死国亡。

 

而卫灵公之时,将之晋,至于濮水之上舍。

夜半时闻鼓琴声,问左右,皆对曰:

“不闻”。

乃召师涓曰:

“吾闻鼓琴音,问左右,皆不闻。

其状似鬼神,为我听而写之。

”师涓曰:

“诺。

”因端坐援琴,听而写之。

明日,曰:

“臣得之矣,然未习也,请宿习之。

”灵公曰:

“可。

”因复宿。

明日,报曰:

“习矣。

”即去之晋,见晋平公。

平公置酒于施惠之台。

酒酣,灵公曰:

“今者来,闻新声,请奏之。

”平公曰:

“可。

”即令师涓坐师旷旁,援琴鼓之。

未终,师旷抚而止之曰:

“此亡国之声也,不可遂。

”平公曰:

“何道出?

”师旷曰:

“师延所作也。

与纣为靡靡之乐,武王伐纣,师延东走,自投濮水之中,故闻此声必于濮水之上,先闻此声者国削。

”平公曰:

“寡人所好者音也,愿遂闻之。

” 

一奏之,有白云从西北起;再奏之,大风至而雨随之,飞廊瓦,左右皆奔走。

平公恐惧,伏于廊屋之间。

晋国大旱,赤地三年。

 

太史公曰:

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

故乐音者,君子之所养义也。

夫古者,天子诸侯听钟磬未尝离于庭,卿大夫听琴瑟之音未尝离于前,所以养行义而防淫佚也。

夫淫佚生于无礼,故圣王使人耳闻雅颂之音,目视威仪之礼,足行恭敬之容,口言仁义之道。

(选自《史记·乐书》,有删改)

1.下列句子中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景之象形,响之应声响:

响应

B.舜乐好之,乐与天地同意乐:

爱好

C.百姓不亲,天下畔之畔:

通“叛”背叛

D.与纣为靡靡之乐靡靡:

萎靡颓废

【答案】选A。

【解析】响:

名词,回声、回音。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故为善者天报之以福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

B.乃召师涓曰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C.因端坐援琴,听而写之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D.所以养行义而防淫佚也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音乐是源于人心的,晋平公爱好濮水之上的靡靡之音,司马迁认为他不是个有德之君。

B.师旷认为师涓所作之乐为亡国之音。

劝晋平公不要欣赏,可是平公没有采纳他的意见。

C.师涓、师旷同为乐师,但师旷能发现师涓琴声中的问题,可见师旷在琴艺上比师涓高一筹。

D.司马迁把国家兴亡和音乐联系起来,表面上谈的是音乐,其实谈的是仁、礼之类的治国之道。

【答案】选C。

【解析】“师旷在琴艺上比师涓高一筹”无中生有,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恶者天与之以殃,其自然者也。

译文:

(2)臣得之矣,然未习也,请宿习之。

译文:

(3)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

译文:

【解析】第一句重点是“为”的含义和对句中判断句的判断。

第二句重点是实词“习”“宿”的翻译。

第三句重点是判断句式以及“动荡”“通流”“和正”的使动用法。

【答案】

(1)所以,行善的人,上天用福祥回报他,作恶的人,上天给予他灾祸,这是自然的事。

(2)我记下(得到)了这首曲子,但是(还)没有练习,请允许我多留一晚练习这首曲子。

(3)音乐,是可以用来使血脉动荡,使流通精神,使内心平和的东西。

【参考译文】

所有的音乐都是从人的心性上产生的,上天和人(的心性)有相通的地方,如同影子像(原来的)形体一样,回响和原来的声音相应和一样。

所以,行善的人,上天用福祥回报他,作恶的人,上天给予他灾祸,这是自然的事。

所以舜弹奏五弦之琴,唱《南风》之诗,而天下升平;纣王制作《朝歌》北方鄙野的歌曲,结果是身死国亡,舜治理国家的方法为什么那样的宽宏?

纣的治理国家的方法为什么却又那样狭隘呢?

大概就是因为《南风》之诗的主题是属于生长蕃育之音,舜非常爱好这种音乐,爱好与天地自然的心意相同,能得到天下万民的欢心拥戴,所以天下大治。

至于《朝歌》,时间上就很不适合,而且“北”有败北的意思,“鄙”是粗鄙的意思,但是纣却非常喜欢这种音乐,与万国人民的心意不同,于是诸侯不愿附从,百姓不愿亲近,天下所有的人都背叛他,所以结果必然是身死国亡。

在卫灵公的时候,他要去晋国,到了濮水的上游住宿,半夜时听到弹琴的声音,询问身旁的侍从,都回答说“没有听到”。

于是就找来师涓说:

“我听到弹琴的声音,询问侍从,都说没有听到。

这种情形好像鬼神(在弹奏),替我仔细听并记下来。

”师涓说:

“好的。

”于是就端正地坐好,手抚在琴上,一面仔细听,一面写下来。

第二天,回报卫灵公说:

“我记下(得到)了这首曲子,但是(还)没有练习,请允许我多留一晚练习这首曲子。

”卫灵公说:

“行。

”再住一晚。

第二天,师涓说:

“我弹熟了。

”这才离开濮水去晋国,朝见晋平公。

晋平公在施惠台摆酒为卫灵公接风。

酒喝到痛快的时候,卫灵公说:

“我来的路上,听到一支新曲子,请让我的乐工为您演奏它。

”晋平公说:

“行”。

(于是)就叫师涓坐在师旷的旁边,拿来琴演奏起来。

还没弹完,师旷就按住琴弦阻止他说:

“这是亡国之音,不能再演奏了。

”晋平公说:

“有什么道理吗?

”师旷说:

“这是师延谱写的曲子,是为昏庸霸道的纣王谱写的靡靡之音。

武王伐纣的时候,师延朝东逃跑,自投濮水而死。

所以,你这支曲子一定是在濮水河上听到的,先听到这支曲子的,国家就要被剥削。

”晋平公说:

“我平生所好就是一个音乐,希望让我遂愿听完吧。

演奏第一乐章,就有白云从西北方面升起来,演奏第二乐章时,大风就来到了,大雨随后也到了,掀翻了门廊揭开了房子上的瓦片,身旁随从都四散逃开了。

晋平公害怕了,趴在门廊和堂屋之间。

晋国大旱,土地荒芜三年。

太史公说:

“音乐,是可以用来使血脉动荡,使流通精神,使内心平和的东西。

所以爱好音乐,这是君人用来培养仁义的方法。

古代的天子诸侯必须要听钟馨之声,所以钟磬从来没有离开过庭院;卿大夫必须要听琴瑟之声,所以琴瑟从未离开过自己的眼前,这是用来培养仁义防止淫靡荒唐的方法。

淫靡荒唐的事,往往出现在没有礼节的地方,所以圣明的君主要让人听到高雅、催人上进的音乐,眼睛看到严正威仪的礼事,脚下的行动必须保持恭敬的容态,口中讲论的事是仁义的道理。

【试题6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蒋济字子通,楚国平阿人也。

建安十三年,孙权率众围合肥。

时大军征荆州,遇疾疫,唯遣将军张喜单将千骑,领汝南兵以解围。

济乃密白刺史,伪得喜书,云步骑四万已到雩娄。

权信之,遽烧围走,城用得全。

拜济丹阳太守。

民有诬告济为谋叛主率者,太祖闻之,曰:

“蒋济宁有此事!

有此事,吾为不知人也。

此必愚民乐乱,妄引之耳。

”辟为丞相主簿西曹属。

关羽围樊、襄阳。

太祖以汉帝在许,近贼,欲徙都。

济说太祖曰:

“刘备、孙权,外亲内疏,关羽得志,权必不愿也。

可遣人劝权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

”太祖如其言。

权闻之,即引兵西袭公安、江陵。

羽遂见禽。

文帝践阼,出为东中郎将。

帝问曰:

“卿所闻见天下风教何如?

”济对曰:

“未有他善,但闻亡国之语耳。

”帝忿然作色而问其故,济具以答,于是帝意解。

明帝即位,迁为中护军。

时中书监、令号为专任,济上疏曰:

“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蔽。

古之至戒也。

”诏曰:

“夫直臣,人主之所仗也。

济才兼文武,服勤尽节,每军国大事,现有奏议,忠诚奋发,吾甚壮之。

”景初中,外勤征役,内务宫室,怨旷者多,而年谷饥俭。

济上疏曰:

“陛下方当恢弘前绪,光大遗业,诚未得高枕而治也。

凡使民必须农隙,不夺其时。

夫欲大兴功之君,先料其民力而燠休之。

”诏曰:

“微护军,吾弗闻斯言也。

齐王即位,迁太尉。

是时,曹爽专政,丁谧、邓飏等轻改法度。

以随太傅司马宣王屯洛水浮桥,诛曹爽等,进封都乡侯,邑七百户。

济上疏曰:

“太傅奋独断之策,陛下明其忠节,罪人伏诛,社稷之福也。

夫封宠庆赏,必加有功。

今论谋则臣不先知,语战则非臣所率。

”固辞,不许。

是岁薨,谥曰景侯。

(选自《三国志蒋济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权闻之,即引兵西袭公安、江陵引:

率领

B.太祖以汉帝在许,近贼,欲徙都徙:

迁移

C.凡使民必须农隙,不夺其时夺:

改变

D.微护军,吾弗闻斯言也微:

如果没有

【答案】选C。

【解析】“夺”是“耽误”的意思。

2.以下六个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蒋济是“刚直之臣”的一组是()

①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

②未有他善,但闻亡国之语耳

③凡使民必须农隙,不夺其时

④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蔽。

古之至戒也

⑤诚未得高枕而治也

⑥进封都乡侯,邑七百户

A.①③⑤⑥B.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⑤D.②④⑤⑥

【答案】选B。

【解析】①说明他有远见;⑥是皇上对他的赏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权带兵围攻合肥,而此时曹操正带兵攻打荆州,加之军中发生瘟疫,能派的救兵很少;蒋济用计让孙权主动撤兵,合肥得以保全。

B.蒋济为人刚直,敢于直言。

文帝问天下“风教”,他大胆进言,以“但闻亡国之语耳”回答;齐王时,他以“诚未得高枕而治也”告诫皇上要爱惜百姓。

C.凭着跟随太傅司马宣王诛杀曹爽等人的功劳,皇帝加封蒋济为都乡侯,邑七百户,他坚决推辞,皇帝没有答应。

D.蒋济文武兼备,忠诚奋发,在太祖、明帝、齐王等数位人主手下任职,提出恳切建议,深受器重。

【答案】选B。

【解析】“明帝”时,他以“诚未得高枕而治也”告诫皇上要爱惜百姓。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济乃密白刺史,伪得喜书,云步骑四万已到雩娄。

权信之,遽烧围走,城用得全。

译文:

(2)济对曰:

“未有他善,但闻亡国之语耳。

”帝忿然作色而问其故,济具以答,于是帝意解。

译文:

【参考译文】

蒋济,字子通,楚国平阿人。

建安十三年,孙权率兵围攻合肥。

这时,太祖的大军正在攻打荆州,军中发生了瘟疫,只有派遣将军张喜一个人带领一千骑兵,领汝南的士兵来解合肥之围。

蒋济于是秘密禀报(报告、向……汇报)刺史,假称得到了张喜的书信,说前来救援的步兵骑兵共有四万人,现在已到雩娄。

孙权相信了,立即(马上)烧毁围城的营阵就撤离了,合肥城因此得以保全。

后来任命蒋济为丹阳太守。

有一个人诬告蒋济是谋叛主要策划人,太祖听说后,说:

“蒋济难道会做这种事!

如果做了这种事,那我是不了解人了。

这一定是愚蠢的老百姓故意扰乱,道听途说罢了。

”征召蒋济担任丞相主簿西曹属。

关羽带兵围攻樊城和襄阳。

太祖认为汉献帝在许都,离关羽的军队比较近,想要迁都。

蒋济劝阻太祖说:

“刘备、孙权,表面关系亲近,实际上却各有打算,关羽军事上得势,这是孙权一定不希望看到的。

可派遣人去游说孙权,劝他在后面偷袭关羽,许诺割让江南来赐封孙权,这样樊城的围困就自动解除了。

”太祖按照他的话去做。

孙权听了后,立即带兵向西偷袭公安、江陵。

关羽于是被孙权擒获。

文帝即位,蒋济从京城出来,担任东中郎将。

文帝问他说:

“你所看到的天下风俗教化好不好?

”蒋济回答说:

“没有听到其他的好话,只(仅仅)听到要亡国的话罢了。

”文帝显出愤怒的神情,并问他其中的原因,蒋济都一一(详细、具体)地回答,于是文帝的怒气消解了。

明帝即位,蒋济升为中护军。

当时中书监、令专有大权,蒋济上疏说:

“大臣权力太大,国家就有危险;左右的人太受宠幸,皇上就会受蒙蔽。

这是自古以来最大的警诫啊。

”明帝下召表扬说:

“刚直的大臣,是国君所仰仗的。

蒋济文武兼备,任职勤劳,极尽节操,每有军国大事,当场有提出建议的奏议,对朝廷忠诚,做事奋发努力,我非常欣赏他的勇敢。

”景初年间,对外征战频繁,国内大建宫室,长期分离的人很多,并且连年饥荒,谷物匮乏。

蒋济上疏说:

“陛下正当发扬前人的事业,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功业,实在还未到高枕无忧地治理的时候。

”凡是要役使老百姓时,一定要在农闲时候,不能耽搁他们耕作的时间。

那些想建立伟大功业的国君,先要估计老百姓的能力并安抚他们的疾苦。

”明帝下诏表扬说:

“如果没有护军(蒋济),我就听不到这样的话。

齐王即位,蒋济升迁为太尉。

这时,曹爽专政,丁谧、邓飏、等随意改变法律法规。

凭着跟随太傅司马宣王屯兵洛水浮桥,诛杀曹爽等人的功劳,加封为都乡侯,邑七百户。

蒋济上疏说:

“太傅独自决断,想出高明的计谋,陛下彰显他的忠心和节操,罪人伏法,这是国家的福气。

分封、宠爱、庆贺、赏赐,一定要给予有功之人。

现在,说到谋划,我事先并不知道,说到打仗,并不是我亲自统率的。

”坚决地推辞,齐王不答应。

这一年蒋济死了,谥号是“景侯”

【试题6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雪琴与沅弟嫌隙已深,难遽期其水乳。

沅弟所批雪信稿,有是处,亦有未当处。

弟谓雪声色俱厉。

凡目能见千里,而不能自见其睫,声音笑貌之拒人,每苦于不自见,苦于不自知。

雪之厉,雪不自知;沅之声色,恐亦未始不厉,特不自知耳。

曾记成丰七年冬,余咎骆文耆①待我之薄,温甫则日:

“兄之面色,每予人以难堪。

”又记十一年春,树堂深咎张伴山简傲不敬,余则谓树堂面色亦拒人于千里之外。

观此二者,则沅弟面色之厉,得无似余与树堂之不自觉乎?

余家目下鼎盛之际,余忝窃将相,沅所统近二万人,季所统四五千人,近世似此者曾有几家?

沅弟半年以来,七拜君恩,近世似弟者曾有几人?

日中则昃,月盈则亏。

吾家亦盈时矣。

管子云:

“斗斛满则人概之,人满则天概之。

”余谓天之概无形,仍假手于人以概之。

霍氏②盈满,魏相概之,宣帝概之;诸葛恪盈满,孙峻概之,吴主③概之。

待他人之来概而后悔之,则已晚矣。

吾家方丰盈之际,不待天之来概,人之来概,吾与诸弟当设法先自概之。

自概之道云何?

亦不外“清”、“慎”、“勤”三字而已。

吾近将“清”字改为“廉”字,“慎”字改为“谦”字,“勤”字改为“劳”字,尤为明浅,确有可下手之处。

沅弟昔年于银钱取与之际不甚斟酌,朋辈之讥议菲薄,其根实在于此。

以后宜不妄取分毫,不寄银回家,不多赠亲族,此“廉”字工夫也。

“谦”字存诸中者不可知,其著于外者,约有四端:

曰面色,曰言语,曰书函,曰仆从属员。

沅弟一次添招六千人,季弟并未禀明,径招三千人,此在他统领所断做不到者,在弟尚能集事,亦算顺手。

而弟等每次来信索取帐棚子药等件,常多讥讽之词,不平之语,在兄处书函如此,则与别处书函更可知矣。

沅弟之仆从随员,颇有气焰,面色言语,与人酬按时,吾未及见,而申夫④曾述及往年对渠之词气,至今饮憾!

以后宜于此四端,痛加克治,此“谦”字工夫也。

每日临睡之时,默数本日劳心者几件,劳力者几件,更竭诚以图之,此“劳”字工夫也。

余以名位太隆,常恐祖宗留诒之福自我一人享尽,故将“劳”“谦”“廉”三字时时自惕,亦愿两贤弟用之以自惕,且即以自概耳。

(选自《曾国藩家书》,有改动)

注:

①骆文耆:

清末重臣骆秉章。

②霍氏:

汉代大将军霍光一族。

③吴主:

三国时吴国君主孙亮。

④申夫:

曾国藩的慕僚。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难遽期其水乳遽:

立刻,马上

B.余忝窃将相窃:

谦词

C.而申夫曾述及往年对渠之词气渠:

第三人称“他”

D.时时自惕惕:

勉励

【答案】选D。

【解析】惕:

警惕,谨慎小心。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均相同的一项是()

A.待他人之来概而后悔之/拔剑撞而破之

B.不待天之来概/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C.则与别处书函更可知矣/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D.余以名位太隆/焉用亡郑以陪邻

【答案】选A。

【解析】A连词,均表承接。

B均为助词,取独/的。

C均为连词,那么/转折。

D均为连词,因为/来。

3.下列各组中,均能体现曾国藩“修身自惕”的一项是()

①每苦于不自见,苦不自知

②余则谓树堂面色亦拒人于千里之外

③吾家亦盈时矣

④吾与诸弟当设法自概之

⑤以后宜于此四端,痛加克治

⑥常恐祖宗留诒之福自我一人享尽

A.①②④B.①③⑤C.③④⑥D.②⑤⑥

【答案】选C。

【解析】①说明自知之难的现象。

②是作者举他人不自知的例子。

⑤是教导他弟弟的话。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雪琴和沅弟之间出现了很深的嫌隙,原因在于他们的声音和脸色表现拒人千里之外,而自己却一点也感觉不到。

作者现身说法,给他们讲清了这个道理。

B.虽然曾家正处鼎盛之际,但作者居安思危,他借管子的话把“斗斛满则人概之,人满则天概之”的规律告诉子弟,表示与他们一起以“廉、谦、劳”持家。

C.沅弟花钱随意,大手大脚;季弟不作汇报,擅自招兵;书信来往,言词不和;仆从随员的面色言语,颇有气焰。

所有这些,作者都直接给予了批评和教育。

D.本文虽然有避害远祸、自保富贵的倾向,但作者提出的“廉、谦、劳”始终是值得肯定的做人之德、为官之道,体现出来的是一种深沉的传统文化内涵。

【解析】“沅弟花钱随意,大手大脚”错,作者批评的是沅弟在银钱的支取与使用方面不慎重、不廉洁,而不是批评他不节俭。

故选C。

5.把上面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目能见千里,而不能自见其睫。

译文:

(2)观此二者,则沅弟面色之厉,得无似余与树堂之不自觉乎?

译文:

(3)余谓天之概无形,仍假手于人以概之。

译文:

【参考译文】

雪琴和沅弟之间的嫌隙已很深,短时间难以使他们水乳交融。

沅弟所批的雪琴信稿,有对的地方,也有不当之处。

沅弟说雪琴声色俱厉。

凡是眼睛,都能看到千里,却不能看见自己的睫毛。

声音面貌方面表现出拒人千里之外,往往就苦于自己看不见自己,苦于自己不了解自己。

雪琴的严厉,雪琴自己不知道;沅弟的声色,恐怕也未尝不严厉,只不过自己不知道罢了。

曾经记得成丰七年冬天,我埋怨骆文耆待我太薄,温甫说:

“哥哥的脸色,也常常给人难堪。

”又记得十一年春,树堂深怨张伴山简傲不敬,我就说树堂脸色也拒人于千里之外。

看这两个例证,那么沅弟脸色的严厉,不是跟我与树堂一样,自己不明白自己吗?

我家正处鼎盛时刻,我又窃居将相之位,沅弟统率的军队近两万人,季弟统率的军队四五千人,近代像这样情况的,曾经有过几家?

沅弟半年以来,七次拜谢君恩,近世像老弟你的又曾经有几个人?

太阳到中午便要西落了,月亮圆时意味着会缺,我家也正是圆的时候了。

管子说:

“斗斛满了,那么人去刮平;人自满了,天就去刮平。

”我说天刮平是无形的,还是假借人的手来刮平。

霍氏盈满了,由魏相刮平,由宣帝刮平;诸葛恪盈满了,由孙峻刮平,由吴主刮平。

等到他人来刮平然后再后悔,那就晚了!

我家正在丰盈的时际,不等天来刮平,也不等别人来刮平,我与各位弟弟应当设法先自己刮平。

自己刮平的道理怎么讲?

也不外乎“清”、“慎”、“勤”三个字罢了。

我近来把“清”字改为“廉”字,“慎”字改为“谦”字,“勤”字改为“劳”字,尤为明白浅显,确实有可下手做的地方。

沅弟过去对于银钱的收与支,往往不很慎重,朋友们讥笑你看轻你,那根子就在这里。

以后应该不随便取分毫,不寄钱回家,不多送亲族,这是“廉”字工夫。

“谦”字存在内心的别人不知道,但表现在外面的,大约有四方面:

一是脸色,一是言事,一是书信,一是仆从属员。

沅弟一次添加招兵六千人,季弟并没有报告明白,自招三千人,这在别的统领是断断做不到的,在弟弟尚能做到,也还算顺手。

而弟弟每次来信,索取帐棚、火药等物,经常带讥讽的词句,不平的话语,对愚兄写信还这样,那么给别人的书信就更可见一斑了。

沅弟的仆人随员,很有气焰,脸色言语,与人应酬接触之时,我没有看见,而申夫曾经说过往年对他的语气,至今感到遗憾!

以后宜在这四个方面痛加改正,这就是“谦”字功夫。

每天临睡之时,要默默的数一下当天有几件事操心,几件事费力,而更要努力地去做,这是“劳”字的工夫。

我因名声太大、地位太高,经常害怕祖宗积累遗留给我辈的福泽,由我一个人享受殆尽,所以用“劳”、“谦”、“廉”三字,时刻警醒,也愿两位贤弟用以警醒,并且就用它们来刮平自己。

【试题6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

苏辙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渡海。

葺茅竹而居之,日啖荼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在于胸中。

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

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

“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

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

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

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

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

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

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

如其为人,实有感焉。

渊明临终,疏告俨等:

‘吾少而穷苦,每以家贫,东西游走。

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①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

’渊明此语,盖实录也。

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嗟夫!

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人,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

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入进退,犹可考也。

后之君子,其必在以处之矣。

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

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

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

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略有删节)

注:

①黾勉(mǐnmiǎn):

努力。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

B.独喜为诗,精深华妙

C.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

D.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

【答案】选B。

【解析】A项古义:

古代的一种器乐合奏,即“鼓吹乐”,在文中代指音乐;今义:

宣扬提倡,吹嘘。

B项古今义同,指学问或理论精密深奥。

C项古义:

在文中指得意之作,感到满意的作品,用作名词;今义:

感到非常满意,用作形容词或动词。

D项古义:

推辞世事,指隐居不仕;今义:

去世,谢世。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答案】选A。

【解析】A项相同,均为结构助词“的”。

B项介词,从;介词,对于。

C项连词,因为;介词,在。

D项代词,他的;语气副词,表诘问,难道。

3.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引用苏轼的话介绍他追和陶诗的情况,着重谈了他晚年谪居儋耳、深服渊明、并立志学陶的原因。

B.苏辙对苏轼的上述情况略加评论,其中说到了苏轼半生为官,频遭屈辱而不知悔,议论中流露出对其兄遭遇的不平之慨。

C.苏轼认为陶诗的艺术特点是“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认为陶渊明的人是“性刚才拙”,自己能够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D.这篇序言引用苏轼的原话来介绍其创作动机等相关情况,这种写法有利于缩短读者与苏轼的距离,让人感到亲切可信。

【答案】选C。

【解析】“性刚才拙”非苏轼的评价。

4.

(1)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

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从句意上看所断句子是将东坡先生与其他一些古代诗人进行比较,断句时可以从此入手。

【答案】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