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教版一轮复习讲座第七讲常见的天气系统气候的形成和变化.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154243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7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人教版一轮复习讲座第七讲常见的天气系统气候的形成和变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新课标》人教版一轮复习讲座第七讲常见的天气系统气候的形成和变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新课标》人教版一轮复习讲座第七讲常见的天气系统气候的形成和变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新课标》人教版一轮复习讲座第七讲常见的天气系统气候的形成和变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新课标》人教版一轮复习讲座第七讲常见的天气系统气候的形成和变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标》人教版一轮复习讲座第七讲常见的天气系统气候的形成和变化.docx

《《新课标》人教版一轮复习讲座第七讲常见的天气系统气候的形成和变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人教版一轮复习讲座第七讲常见的天气系统气候的形成和变化.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课标》人教版一轮复习讲座第七讲常见的天气系统气候的形成和变化.docx

《新课标》人教版一轮复习讲座第七讲常见的天气系统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新课标》高三地理(人教版)第一轮复习单元讲座

第七讲常见的天气系统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锋面、气旋、反气旋、锋面气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及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2.从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入手,分析气候的特点及分布规律,根据气候特点了解气候判读的方法

3.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表现和特点;了解全球气候变化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并了解防御变暖的对策

本讲重点:

1.锋面、气旋、反气旋、锋面气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2.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及适应对策

本讲难点:

1.各类天气系统的特点及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2.气候的特点及分布规律

考点点拨:

第一课时

一、锋与天气:

锋面系统是影响天气变化的主要因素,对世界和我国降水量的变化及旱涝灾害的发生有着深刻的影响。

复习关键是把握锋面活动的特征。

冷锋

暖锋

准静止锋

概念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方向移动的锋

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方向移动的锋

冷暖气团势力相当,使锋面来回摆动的锋

气团势力

冷气团强,暖气团弱

暖气团强,冷气团弱

势均力敌

移动方向

冷气团的移动方向

暖气团的移动方向

来回摆动

锋前锋后

暖气团在前,冷气团在后

冷气团在前,暖气团在后

锋面力度

较大

较小

雨区位置

锋前锋后均有,以锋后为主

锋前

延伸到锋后很大范围

雨区范围

图示

锋图

简图

天气图

雨区

过境前

单一暖气团控制,温暖晴朗

单一冷气团控制,低温晴朗

单—气团控制,天气晴朗

过境时

暖气团被冷气团抬升,常出现阴天、下雨、刮风、降温等天气现象

暖气团沿冷气团徐徐爬升,冷却凝结产生连续性云雨

暖气团平衡抬升或爬升,形成持续性降水

过境后

冷气团替代了原来暖气团的位置,气压升高,气温和湿度骤降,天气晴朗

暖气团占据了原来冷气团的位置,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单——气团控制,天气晴朗

天气实例

我国大多数降水天气,北方夏季的暴雨,冬春季节的大风、沙暴、寒潮

华南“清明时节雨纷纷”

江淮地区的梅雨季节

贵阳冬半年“天无三日晴”,

二、低压、高压与天气

低压(气旋)

高压(反气旋)

气流方向

垂直方向

上升

下沉

水平

方向

北半球--逆时针辐合

南半球—顺时针辐合

北半球--顺时针辐散

南半球--逆时针辐散

天气

中心

云层增厚,形成阴雨天气

天气晴朗

对我国

的影响

夏秋季节,影响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台风就是热带气旋强烈发展的一种形式

夏季:

长江流域的炎热干燥的伏旱天气—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

冬季:

寒冷干燥的天气—蒙古高压

 

示意图

(北半球)

[经典例题1]读某地四种不同天气系统过境前后气压变化示意图(图7-1),完成1--3题。

1.关于四种天气系统的判断,正确的是:

()

A.甲是暖锋过境B.乙是低压过境C.丙是冷锋过境D.丁是高压过境

2.在图中②时段中,天气以晴好为特点的是()

A.甲B.乙C.丙D.丁

3.四种天气系统与其影响下可能出现的天气现象的组合正确的是()

A.甲------寒潮

B.乙-------长江流域的伏旱

C.丙------台风

D.丁-------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天气

【解析】本题要求考生通过对气压变化规律的分析来把握各类天气系统的特征。

旨在考查考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地理事物的逻辑思维能力。

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气旋、反气旋、冷锋、暖锋的动态气压变化。

从图中①、②、③三阶段的日期内的气压特征的变化中可以看出:

甲是低压(气旋)系统过境的气压变化过程,而乙、丙、丁则依次为高压(反气旋)、冷锋、暖锋系统。

【答案】1.C2.B3.B

[经典例题2]下图为“我国华北某地区秋末冬初的一次锋面活动示意图”。

该锋面移动速度是30千米/小时,A城市目前是12时,回答下列问题:

 

(1)按锋的类型,此图是锋天气图。

(2)该锋面活动形成的灾害性天气是。

(3)这种锋面夏季在我国北方可能位于下列气压场中的(代号)位置。

(4)该锋面将于(时间)移动到A城市上空。

(5)未来48小时之内,A城市天气将如何变化?

 

【解析】本题由生活中的一次锋面过境说起,要求学生根据方向、速度和季节判断锋面的类型,锋面过境前后的天气状况等,相对综合性强。

这要求学生能熟悉锋面的类型和特征,而且能判断不同气压形势下不同位置的风向,还要求学生能关注主要的气象灾害及其发生的季节和条件。

本题中的计算相对简单。

一般冷锋过境前后的天气变化如下表:

冷锋天气

过境前

过境时

过境后

天气变化

气温相对较高,气压较低,天气晴好

出现较大的风,云层渐

厚,可能有雨雪天气

气温下降,气压升高,天气转晴

【答案】

(1)冷

(2)寒潮(3)a(4)次日上午8时(5)前20小时,锋面逐渐向该城市移动,出现较大的风,云层逐渐增厚,并可能出现雨雪天气;以后锋面继续向东前进,冷空气占据城市上空,气温下降,气压升高。

天气转晴

三、锋面对我国东部地区降水的影响

我国大部分地区处在中纬度,是冷暖气流交锋的重要场所,所以我国锋面活动非常活跃。

而且由于锋面在我国东部有规律的南北移动,使降水有规律的南北变动。

某些年份的异常会导致东部的旱涝灾害,因此是我国季风区的重要大气系统,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有较大影响,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1.锋面的移动:

 

2.锋面雨带移动的结果

(1)正常年份,锋面雨带的移动是北进慢、南撤快,所以造成:

①我国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降水多而且比较均匀;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降水少而且集中。

②我国东部地区各大河流自南往北相继入汛,而且汛期一般也越往北越短。

③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六月中旬至七月中旬,因锋面雨带的徘徊停留出现梅雨;七、八月份盛夏时节又因雨带北进出现伏旱。

(2)我国东部地区在夏季风强的年份,锋面雨带北进快,则会出现北涝南旱;若在夏季风弱的年份,锋面雨带北进偏慢,则又会出现南涝北旱。

[经典例题3]读“中国东部雨带示意图”(图7-4),回答

(1)~

(2)题。

(1)根据雨带在Ⅰ、Ⅲ地区的时间,可以推断,在一般年份,雨带推移至上海地区的时间大致是()

A.4~6月B.6~7月

C.6~8月D.5~8月

(2)如在7月以后,雨带仍未推移进入Ⅰ地区,我国东部地区将可能产生灾害的状况是()

A.南旱北涝B.南北皆旱C.南涝北旱D.南北皆涝

【解析】我国东部的锋面雨带是当夏季风的暖湿气流登陆北上时,与北方南下的冬季风的冷干气流相遇而形成。

由5月份开始,由于夏季风势力的增强,该锋面雨带在南部沿海登陆并北进,雨带也随之北移,7、8月份到达华北、东北地区,并把降水也带到那儿。

(1)题就可依此规律判断雨带在长江中下游的时间即是5月份之后,7、8月份之前,一般应是6~7月份,即是该地区的梅雨时期。

(2)题雨带是从南向北推进的,7月后未进入华北地区,即长时期徘徊停留在长江中下游,可能产生涝灾,而北方地区受单一大陆气团控制,可能发生旱灾。

【答案】

(1)B

(2)C

第二课时

四、气候的形成

1.影响气候的因素

纬度

因素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及其季节移动

纬度是影响气候的基本因素

(纬度不同、热量不同)

大气

环流

季风环流

洋流

因素

同纬度陆地与海洋比夏季温度高,冬季低,内陆降水少

同纬度海洋比陆地冬季气温高

夏季低,近海一般降水多

海陆

因素

地形

因素

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背

风坡降水少,迎风坡降水多

暖流:

气温较高,降水较多

寒流:

气温较低,降水较少

 

2.气候类型分布及形成示意图

3.判断世界气候类型:

(1)判断所属南北半球。

根据气温曲线图判断该地是在南半球还是在北半球。

由于南北半球季节相反,因此气温的变化也是相反的。

七月左右气温高,则可推断为北半球;反之一月左右气温高,则可推断为南半球。

(2)根据最冷月或最热月均温值(指北半球),确定热量带。

(3)根据降水量和降水季节分配(主要雨季)确定降水类型,最后确定气候类型。

判断指标如下:

少雨型:

全年少雨或无雨。

年雨型:

全年降水量较多,季节分配均匀,没有明显的雨季和旱季。

夏雨型:

夏雨较多,且降水集中于夏季,冬季降水较少。

冬雨型:

冬雨较多,且降水集中于冬季,夏季降水较少。

4.气候类型的非地带性分布

(1)四处热带雨林气候

马达加斯加岛的东侧、澳大利亚的东北部、巴西高原东南沿海和中美洲的东北部,虽远离赤道,却形成了热带雨林气候,这主要是因为它们均处于来自海洋的信风的迎风地带,附近海域有暖流流经,再加上地形的抬升,丰富了地形雨,从而发育了热带雨林气候。

(2)东非高原的热带草原气候

地处赤道附近,却形成了热带草原气候,这是因为这里地势较高,改变了气温和降水状况,形成了气候凉爽、降水较少的热带草原气候。

(3)巴塔哥尼亚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巴塔哥尼亚高原位于南美洲南部安第斯山脉的东侧,这里东西距海均较近,且处于西风带范围内,却形成了温带大陆性气候,这是因为该地处于山脉东侧的背风坡地带,受山地的阻挡,这里雨水稀少,因而形成了温带大陆性气候。

(4)南北美洲西海岸各种气候

这些气候的分布范围仅局限在沿岸地带,形成南北延伸、南北更替的分布特点,这些气候区之所以南北延伸,是因为受高大的南北走向的科迪勒拉山系阻挡,各气候不能向东深入,局限于沿海一带,从而形成了上述分布特点。

[经典例题4]下表是三个城市的气候资料,据此回答

(1)~(3)题。

城市

平均气温

(℃)

1月

5

11

2l

7月

29

27

26

平均降水量(mm)

1月

47

75

5

7月

150

5

610

(1)城市①、②、③可能分别是()

A.上海莫斯科孟买B.上海罗马孟买

C.北京罗马雅加达D.北京莫斯科雅加达

(2)城市②所属的气候类型主要分布在()

A.大陆西岸B.大陆东岸C.大陆内部D.赤道地区

(3)城市①所处自然带的典型植被类型是()

A.热带雨林B.亚寒带针叶林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解析】本组题主要考查气候类型及特征、气候分布与自然带分布的规律。

解答的关键是根据气候统计资料判断气候类型。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三个城市都是1月气温较低,7月气温较高,三地都位于北半球;①地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少雨,最冷月气温在0℃以上,是雨热同期的亚热带季风气候;②地夏季炎热少雨,冬季温和多雨,是雨热不同期的地中海气候;③地全年高温,降水集中,雨旱两季分明,是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

【答案】

(1)B

(2)A(3)D

五、全球气候变化

1.全球气候变化对比:

时期

含义

气候(气温)变化特点

地质时期

时间跨度最大,变化周期最长的时期

冷(寒冷期)暖(温暖期)交替

历史时期

距今——万年以来的时期

气温波动上升

近代

最近—二百年的时期

气温升高

2.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

后果及表现

成因

海面

上升

改变海岸线

海水升温,海水热膨胀,

沿海低地被淹

极地增温,冰川融化

农业

变化

低纬国家农作物减产

温度升高,蒸发加剧,干旱加重,供水不足

高纬国家农作物增产

温度升高,积温增加,生长期延长

水资源不稳定与供需矛盾

旱涝的频次、强度增加

蒸发加大,改变降水量及降水分布格局,降水极端异常事件增加

径流减少

蒸发增强

3.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

[经典例题5]

读下图,回答下面

(1)、

(2)题。

(1)下列各时段中,气温变化幅度最大的是()

A.1880~1900B.1920~1940C.1958~1978D.1978~1998

(2)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

A.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

B.全球平均海平面升高,山地永久积雪的下界上升

C.全球平均降水量持续增加

D.南极地区降水量增加,大陆冰川面积扩大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从图中读取数据的能力。

1978~1998年气温差值约0。

7℃,远大于其他几个时段的变化幅度。

(2)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山地永久积雪的下界上升。

【答案】

(1)D

(2)B

 

[能力训练]

2006年入夏以来,高温天气主要出现在我国中东部及其以南地区,高温日数普遍多于常年同期,特别是陕西南部、四川东部、重庆及湖北西部等地高温日数较常年同期偏多8-15天。

持续高温天气对人们日常生活造成很大影响。

阅读上述材料并读下列四幅气流形成图,判断1~4题:

1.造成上述罕见高温天气的天气系统是()

A.aB.bC.cD.d

2.我国东南沿海夏季常易出现大风、暴雨天气,其有关的天气系统是()

A.aB.bC.cD.d

3.材料中罕见的高温天气形成的原因是()

A.准静止锋长期控制该范围,从而造成湿热的高温天气

B.受副热带高压长期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造成天气晴朗和高温

C.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导致大范围内普遍高温

D.受台风影响,从西太平洋带来大量湿热的空气形成高温天气

4.若此后有一股势力一般的冷空气南下,将对我国的天气造成的影响是()

A.给我国东部带来降温减湿天气B.给我国东部带来降温降雨天气

C.给华南地区带来寒冷干燥天气D.给华北地区带来寒冷干燥天气

读我国东北地区某一时刻的天气系统图,判断5~6题。

5.下列气压场中,与右图所示天气系统相应的是

6.最能反映P地气温垂直分布状况的是

读右图,回答7~8题。

7.如果该图是等压线图,而且甲地气压值大于乙地,则该天气系统是

A.北半球的反气旋B.南半球的气旋

C.北半球的台风D.南半球的反气旋

8.如果甲地气压值小于乙地,气压中心在北太平洋西岸上,该天气系统带来的影响是

A.让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出现寒潮

B.使我国西部地区受到湿润气流的影响

C.影响我国东部地区的台风,带来暴雨和狂风

D.是我国东部地区受到温暖湿润的夏季风影响

读下图(abc代表单元格),回答9~11题。

9.有关a气候的叙述,正确的是

A.我国特有B.雨热同期

C.盛夏伏旱D.冬雨夏干

10.b地肯定位于

A.北半球大陆东岸B.北半球大陆西岸

C.南半球大陆东岸D.南半球大陆西岸

11.abc三种气候类型分布的纬度从低到高依次为

A.a—b—cB.b—c—a

C.c—a—bD.c—b—a

树木年轮是气候变化的历史证据。

读某地树木年轮示意图,回答12~13题。

12.该地近百年气候的变化是

A.寒冷——温暖——寒冷交替变化

B.温暖——寒冷——温暖交替变化

C.暖干——暖湿——暖干交替变化

D.湿冷——干冷——湿冷交替变化

13.在M时期,该地最可能出现的自然现象是

A.雪线上升B.暖冬频繁C.海平面下降D.河流水灾发生频繁

14.地质时期的大冰期气候,气温呈现:

A.上升趋势B.下降趋势

C.不变D.变化不定

美国权威的华盛顿地球政策研究所专家预言,如果地球环境继续恶化,在50年之内,由9个小岛组成的图瓦卢将全部没入海中,在世界地图上永远消失。

据悉,基里巴斯、库克群岛、瑙鲁和西萨摩亚等低地岛国也面临着和图瓦卢一样的威胁。

据此回答15~17题。

15.近百年来气候因素是造成海平面上升的最主要原因,而气候变化归结于()

A.城市热岛效应B.地质天文原因

C.地区现代战争D.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

16.专家估计,到21世纪末,全球气温将比现在增加0.8℃至4.6℃,这会导致海平面上升,如何有效控制海平面上升()

A.全球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B.营造生态住宅和绿色家居

C.降低人类社会工业化程度D.城市有序扩张和人口迁移

17.全球变暖对局部地区能带来一些好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高纬度地区会变得适宜于温带作物分布B.全球变暖,能源消耗总量减少

C.全球变暖利于美国小麦带的农业生产D.冰川大量融化,淡水资源增多

18.读右图,回答问题。

(1)图中A、B、C、D四地中,目前在暖气团

控制下的是_____。

(2)此时A、C两地各吹什么方向的风?

(3)A、B、C、D四地中,目前最可能发生降水

的是_____。

(4)未来一段时间内,B、D两地的天气将

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19.下图是近现代全球年平均气温变化曲线。

图中阴影代表的是仅考虑自然变化得到的模拟值,实线代表的是实际气温变化曲线。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所示的有气象观测记录时期的气候变化属于(大、小)尺度的气候变化。

从图中数据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是。

(2)单纯考虑自然因素得到的气温模拟结果,能否解释近50年来的气候变暖问题?

原因是由此你得出的结论是

(3)近现代气候变化主要受和两方面因素的影响?

对于近50年来的气候变暖,因素起主导作用?

收集相关资料,说明该因素是通过什么方式促使气候变暖的?

 

(4)你认为近百年来的气候变化将会给沿海城市带来什么影响?

 

参考答案:

1.B2.A3.B4.B5.B6.C7.A8.C9.B10.C11.D

12.B13.C14.B15.D16.A17.A

18.

(1)B、C

(2)西北、西南

(3)A、D

(4)B将降温、刮风、降雨;D将天气转晴、气温升高、气压降低

19.

(1)小气温升高

(2)否因为模拟值与实际气温不一致除自然因素外,还有人为因素影响气温变化。

(3)自然因素人为因素人为因素由于人类活动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再加上森林大量被砍伐,导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与日俱增,二氧化碳能够强烈地吸收地面的红外线长波辐射,故使气温升高。

(4)世界气候变暖,极地冰川融化,海水受热膨胀,造成海平面上升,导致沿海城市被淹,影响沿海地区经济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