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某道路工程施工设计总说明.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615315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8.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某某道路工程施工设计总说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某某道路工程施工设计总说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某某道路工程施工设计总说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某某道路工程施工设计总说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某某道路工程施工设计总说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某某道路工程施工设计总说明.docx

《某某道路工程施工设计总说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某某道路工程施工设计总说明.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某某道路工程施工设计总说明.docx

某某道路工程施工设计总说明

道路工程施工设计总说明

1工程概况

1.1工程范围

川陕路改造工程,位于成都市城北,是一条规划的放射性交通型主干路,路线经过金牛区、成华区、新都区,道路全长14.9公里,南端起点位于三环路口,北端终点位于规划新都鸿运大道路口。

本段为川陕路73+60~83+60段,红线宽69.5米。

1.2主要设计内容

本次道路改造充分利用现有道路,对部分主车道路面进行加铺,同时加宽建设快、慢车道、人行道等,按规划形成红线宽度69.5米。

1.3工程资料

1.3.1道路现状标准屡断面

该段现状道路宽25米,按大件公路标准修建,水泥砼路面,车道宽14.5米,两侧为绿化分隔带和人行及非机动车道。

1.3.2旧路路面调查

(1)路面病害调查

根据路面的破损状况调查,水泥混凝土路面有大量的破碎板和裂缝,板角断裂和边角剥落情况比较严重。

根据《公路技术状况评定标准》(JTGH20—2007)计算路面状况指数PGI来评价路面的破损状况。

左幅路面损坏指数等级评定为为良的路段占22.2%,中的路段占16.7%,为次的路段占22.2%,为差的路段占38.9%;右幅路面损坏指数等级评定为良的路段占11.1%,为中的路段占55.6%,为此的路段占33.3%。

数据表明左幅车道比右幅车道损坏严重,左幅是进城方向,重型货车相对右幅比较多,所以路面损坏和病害比较突出。

(2)路面弯沉值

本段路面检测采用FWD实测路表弯沉,并按弹性地基板理论反算各结构层当量弹性模量,每25m板中弯沉检测结果,每公里统计水泥混凝土弯拉弹性模量和基层顶面当量回弹模量。

(3)板底脱空判断

本段道路检测采用AASHTO指南中判别板底脱空的方法,在同一测点测出3个不同级别荷载与弯沉的相关关系。

如果该位置没有脱空,则荷载弯沉相关直线经过原点或弯沉轴截距小于50um。

否则,如果截距大于50um,则可认脱空。

经检测,本段道路左右幅车道路面板底脱空已经比较严重,局部段落脱空率甚至达到95%。

(4)路面结构参数

水泥混凝土面板厚度:

右幅车道为85.7%未达到水呢混凝土面板设计厚度30cm,左幅车道有66.7%未达到30cm。

左幅车道的水泥混凝土面层厚度的标准值为26.1cm,右幅为24.2cm,表明水泥混凝土面板的厚度偏薄。

水泥混凝土弯拉强度偏低,左幅平均值为4.2Mpa,右幅平均值为4.30Mpa,相比设计强度偏2低。

根据本道路检测结果,整个水泥混凝土路面破坏比较严重,左幅破损现象尤为突出,特别是新都汽车站和绕城高速桥下存在大量的破碎板,行驶质量差。

1.3.3工程地质资料

1.地质特征

成都市辖区位于成都平原,在大地构造体系上通常称为成都坳陷,处于稳定的杨子板块以西最边缘,紧挨青藏板块与龙门山断裂。

其西北缘属松潘~廿孜地槽褶皱及茂汶~丹巴北东~南西向线型褶皱和断裂组成。

市域西北侧为龙门山陷褶断束,为门山~大巴山台缘坳陷之中南段,主要由大水闸复背斜、前龙门山褶断带和茂汶-汶川断裂、北川-映秀断裂和江油-灌县(都江堰)断裂带北川~九顶山断裂,北川~映秀断裂、江油~断裂等组成。

市域东北缘为川北台陷之一部份,主要由成都断和龙泉山穹褶束组成。

市域东北缘为川北台陷之一部份。

市域东南中为川中台拱之南充断陷蓬莱背斜的一部份。

本区西北部龙门山陷褶断束及其西北缘的茂汶~丹巴地背斜区地质构造作用强烈,断裂褶皱发育,岩体较破碎。

其余地区地质构造作用较微弱,一般多由宽缓的背斜组成,岩层缓倾及至水平,断层和裂隙不太发育。

西北部龙门山区新构造活动多沿主干断裂发生,1958~1999年有记载的4.0~6.8级地震共有9次,弱震时有发生,强震对本区的影响强度最高为VII度.2008年5月12日该构造带上发生汶川8.0级地震,成都市区离震中映秀约为73Km,地震时强烈有感.据测算,这次汶川大地震.极震区烈度达11度,都江堰等地的烈度为9~10度,成都主城区烈度为6~7度。

关于5.12大地震对本区的影响在报告4.9节专门论述.综土所述:

成都市区属区域基本稳定区,地质灾害不易发区。

根据区域地质资料,成都市区所处地壳为一稳定板块,不在活动的地质断裂带上,也不属于任何地震还,区内断裂构造和地震活动较微弱,历史上从未发生过强烈地震。

2.地层岩性

根据勘察综合分析研究结果,在钻孔揭露深度范围内,路基上主要为人工填土(Q4ml)及第四系全新统(Q4ai-pi)冲洪积层构成:

1杂填土:

杂色,以灰褐色为主,次为灰白,灰等色。

松散,稍湿~干燥,主要由建筑垃圾(混凝土碎块、碎火砖块、砂卵石等)组成。

该里程段内全线连续分布,层厚约0.8~3.6m。

2素填土:

素填土:

局部位于杂填土以下,灰褐色。

松散,稍湿~干燥,主要由黄灰色粘质土组成,含少量角砾及块石,局部地段顶部含少时植物根系,里程段内呈间断连续分布,层厚约0.8~3.6m。

3粉质中液限粘质土:

黄、褐黄色,稍湿~干燥,可~硬塑,具少量Fe、Mn质浸染含少量钙质结构,有粉砂感,粘附性弱,切面稍具光滑,无摇震反应,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该里程段内呈透镜状分布,层厚约0.6~1.6m。

4不良级配细砂:

灰色。

松散,稍湿~干燥,主要矿特成分为长石、石英。

云母等,该里程段内呈透镜状分布,厚度0.4~0.5m。

5微含细粒土的不良级配砾:

呈透镜状分布,褐灰、灰色,很湿~饱和,含少量粘粒和云母碎片,呈亚圆状,磨圆度中等,级配中等,主要成分卵石含量约占35~37%。

砾石含量约占16%左右,砂粒含量约占40.2~43%,粘粒和粉粒含量约占5.3~6.8%。

夾薄层不良级配细砂。

据颗分试验结果,Cu=68.68~118.1,Cc=0.08~0.19,级配较差,N120动深击数均大于2击,最大厚度约为3.5~6.5m。

6微含土卵石:

黄~黄褐色,稍密~密实,很湿~饱和,卵砾石以花岗石、英岩、砂岩登为主,深色岩浆岩次之。

卵石占60~70%,砾石占18%左右,细砂及少量粘土充填,颗粒呈亚圆~浑圆状,磨圆度较好,分选性中等。

部分石颗粒呈强风化~中风化。

里程段内A-ZK201~A-ZK209号探孔揭露。

密实度要为密实,次为稍密、中密。

2、设计依据

1已批准的初步设计文件

初步设计文件为《川陜路改造工程初步设计》(2009年4月)。

2相关议事纪要

(1)《成都市川陜路改造工程总体组会议纪要》

(2)用陜路改造工程初步设计审查会专家组意见。

(3)《关于川狭路(三环路-新都围城路)改造工程初步设计审查会议纪要(二00九年五月八日)(成建委)【2009】35号)2.3相关单位提供的本工程有关资料和设计任务书

(1)业主提供的川狭路全线测量和地质勘察资料;

(2)川狭路改造工程设计任务书(08D049X)。

3执行初步设计审查情况

(1)道路设计车速应由80km/h调整为60km/h;

(2)补充道路各结构层弯沉检测值;

(3)路缘石采用C30混凝土,不采用花岗石材料;

(4)结合地勘报告确定路基处理方案,提出路基填料强度要求:

(5)新旧路面分界线采取基层搭接、铺设土工布等方式避免不均匀沉降:

(6)明确交叉口施工范围,并设置过渡段与现有道路顺接:

(7)根据交通工程设计怀况确定公交港湾站半面位置及具体尺寸。

4技术规范、标准

4.1技术规范

(1)《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及1998年局部修订条文:

(2)《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

(3)《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

(4)《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06);

(5)《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D40-2002);

(6)《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

(7)《城镇道路养护技术规范》(CJJ36-2006)

4.2技术标准

(1)道路等级:

城市主干路I级:

(2)计算行车速度:

主车道不低于60km/h,辅道和慢车道不低于40km/h;

(3)路面类型:

沥青混凝土路面:

(4)标准轴载:

BZZ-100;

(5)交通饱和设计年限:

20年;

(6)路面结构设计年限:

15年;

(7)最大纵坡,最小纵坡:

0.215%,0.1%;

(8)最大坡长,最小坡长:

510m,170m;

4.3工程施工及验收标准

(1)《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范围》(JTGF40-2004)

(2)《城市道路路基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JJ44-91)

(3)《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2000)

(4)《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

(5)《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30-2003)

5平面设计

5.1平面总体布置

本道路线性控制完全依据规划红线位置和路线线形。

本段道路设计起点73+60,设计终点83+60,设计全长1000米。

本道路规划红线69.5米宽。

5.2港湾式公交停靠站

根据本道路实际情况及交通管理部门、公交部门意见,在适当的位置设置公交停靠站,停靠站形式为港湾式,该处人行道及绿化带作相应压缩。

公交停靠站布设表

站名

位置

桩号

三河场

左侧

74+15

三河场

右侧

74+60

5.3主辅道进出口

根据规委会和初步设计确定的方案,本道路主车道与慢车道之间采用绿化带实现隔离,同事在绿化带内设置进出口实现快慢之间的车流转换。

5.4单位进出口

本道路为既有道路,沿线单位出入口较多,原则上现有单位出入口近期保留,远期应根据规划管理部门意见确定是否继续保留。

5.5行人过街

除道路沿线主要交叉口外,在路段适当位置设置行人过街设施(地面人行横道),具体位置详见交通工程设计文件。

5.6顺接过渡段

对于现状与川陜路相交的各条道路,在社工范围与道路红线外50米之间的范围为顺接过渡段(交叉口施工范围线详见平面设计图)

6纵断面设计

6.1设计原则及思路

本道路为旧路改造加宽工程,纵断面设计应根据现状道路高程和改造加铺厚度来确定。

尤其是绕城以内的路段,两侧的款已经开发,现状道路与两侧建筑结合较好,改造后的道路高程不宜作过多调整。

城市道路纵断面设计,除了要满足一般公路的最大和最小纵坡、坡长限制、合成坡度、平均纵坡、竖曲线最小半径和最短长度、平纵组合的要求以外,还应满足由城市道路的特点所决定的具体要求。

1、参照城市规划控制标高并适应已建的临街建筑立面布置及沿路范围内地面水的排除;

2、为保证行车安全、舒适,纵坡坡度按规范要求尽量缓顺,起伏不宜频繁;

3、充分考虑道路周边地区防洪规划要求和规划河道的设计洪水位;

4、设计时应对沿线地质、水文、气候、地下管线要求综合考虑;

5、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合行驶的车行道,最大纵坡宜不大于3%,以满足非机动车爬坡能力的要求。

6、由于本道路现状路面很平,设计纵坡不足0.3%,采取加密雨水箅子的措施保证路面水的顺畅排出。

7、以满足非机动车行驶,道路纵坡除部分地势较陡路段外均按非机动车爬坡能力控制,非机动车车行道纵坡度宜小于2.5%,大于或等于2.5%时,应限制坡长;

8、结合道路平面线性,考虑沿线环境、景观协调的要求;

9、考虑桥梁、涵洞设置对道路高程的要求。

6.2设计要点

道路纵断面设计标高为道路中线路面标高。

道路纵坡坡度、坡度均满足规范及规划要求,具体情况如下:

最大纵坡,最小纵坡:

0.215%,0.1%;

最大坡长,最小坡长:

510m,170m。

道路纵坡与原有道路坡向基本一致,部分路段纵坡小于0.3%,利用并改造原道路进水井,保证路面水顺畅排出。

7横断面设计

7.1断面形式

根据前期规划方案研究和规委会确定的本道路断面形式,本道路采用四块板断面形式。

具体如下:

2米人行道+4米绿化带+12.5米辅道+3米主辅分隔带+14米主车道+5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