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科举制的演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151000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66.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宋代科举制的演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宋代科举制的演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宋代科举制的演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宋代科举制的演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宋代科举制的演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宋代科举制的演变.docx

《宋代科举制的演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宋代科举制的演变.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宋代科举制的演变.docx

宋代科举制的演变

摘要

科举是隋唐以来我国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唐王朝的帝王对它做了进一步的完善。

它对当时的社会影响很大,却很少有人知道宋代科举制不仅对当时社会、文化、风俗、婚姻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今天的人才选拔制度也有很好的研究参考价值。

科举影响还波及国外,对朝鲜、越南、日本及欧洲都有影响,甚至影响到了西方各国,为西方文官考试制度的建立提供了经验。

“科举制度后为西方文官制度所借鉴,其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可与四大发明相媲美。

”故此有人称科举是中国文明的第五大发明。

今天的考试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仍是科举制度的延续。

那么,宋代科举制究竟作了哪些变革,使其影响古今中外?

关键词:

科举;分科取士;变革;影响

Abstract

SuiandTangDynastiesImperialChina'sfeudaldynastythroughtheexaminationofficialselectionofasystem.Duetotheadoptionofthedivisionofpeoplegetmethod,socalledtheimperial.TheimperialexaminationsysteminancientChinaoriginatedintheSuiDynasty,TangDynastyemperors,itwasfurtherimproved.Itisthesocialimpactisverybig,butveryfewpeopleknowtheSongDynastyimperialexaminationsystemnotonlyonthesociety,culture,custom,marriageproducedfar-reachingeffect,butalsofortoday'stalentselectionsystemalsohastheverygoodreferencevalue.

Theimpacthasspreadabroad,toNorthKorea,Vietnam,JapanandEuropehaveinfluence,eventothewesterncountries,forthewesterncivilserviceexaminationsystemsetuptoprovideexperience."Theimperialexaminationsystemforthewesterncivilservicesystem,it'scontributiontoworldcivilizationwiththefourgreatinventionsofcomparable."ItissaidthattheChinesecivilizationisthefifthgreatinventions.Today'sexamsysteminacertainextentstillisthecontinuanceoftheimperialexaminationsystem.

Then,theSongDynastyimperialexaminationsystemismadewhatchanges,sothatatalltimesandinallcountries?

Keyword:

ImperialExamination;Branchtakeperson;change;impact

 

前言

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

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次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从西汉开始,选拔官吏的方法主要是“察举”和“征辟”,后来发展成曹魏的“九品中正”制。

“察举”“征辟”或“九品中正”都是以“乡举里选”的办法来甄别人才,是一种选举制度。

从隋开始,历唐宋元明清的科举制,以考试成绩区分高下,是一种考试制度。

“察举”或“九品中正”制的实施,易为门阀士族地主所操纵。

铨选官吏的大权在士族地主手中,不利于封建统治者扩大政权基础和巩固中央集权制度。

因此,到了隋朝,便有科举制的产生。

科举考试是封建统治者对选拔人才方法的一种改进。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

隋朝统一全国后,隋文帝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他令“诸州岁贡三人”参加考试,合格者可以做官。

隋朝灭亡后,唐朝的帝王承袭了隋朝传下来的人才选拔制度,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

由此,科举制度逐渐完备起来。

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

在唐朝,考试的科目分为常科和制科两类。

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为制科。

宋代的科举,大体上沿袭唐朝,分贡举和制举两种。

贡举由礼部主持,由进士九经五经明经明法等科。

投考的士子,先经本周考试及格,报送至礼部,这叫做“发解”。

礼部考试及格,再参加殿试;殿试及格,方为“及第”,而授“官职”。

宋初每隔一年或二年举行一次考试,到英宗时,始定为三年一试。

制举,亦名特科,是贡举的一种补充。

因为贡举三年举行一次,对于优秀分子,仍恐有遗漏,所以由皇帝临时下诏,不定期举行,赴考者亦不必经过地方的保荐。

“宋承唐制,抑又甚焉”。

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

宋代官吏的考选,虽然大体上是沿用唐的科举考试制度,但比较起来却有不少的变化。

宋代“重文轻武”,所以也很重视科举考试,但后期导致选官过冗过滥;相比之下,宋代的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为减少,其中进士科仍然最受重视,进士一等多数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进士科为宰相科。

宋吕祖谦说:

“进士之科,往往皆为将相,皆极通显。

”当时有焚香礼进士之语。

进士科之外,其它科目总称诸科。

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整整一千三百年,对中国以至东亚、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隋唐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人文思想、教育,莫不受到宋代科举制度演变带来的影响。

一、科举考试形式的改革

1、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的范围

宋代进士分为三等:

一等称进士及第;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

由于扩大了录取范围,名额也成倍增加。

唐代录取进士,每次不过二、三十人,少则几人、十几人。

宋代每次录取多达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

对于屡考不第的考生,允许他们在遇到皇帝策试时,报名参加附试,叫特奏名。

也可奏请皇帝开恩,赏赐出身资格,委派官吏,开后世恩科的先例。

2、提高了科举及第后的地位和待遇

唐代科举考试录取后,只是取得做官的资格,还要经吏部再次考核后选优授予官职。

宋代一经考试及第即可授官,不需经吏部考核。

宋代初期,在殿试时还淘汰一些人,后来凡在吏部考核及格者,殿试只是评定他们的等第,一律授予官职。

而且这些科举出身的人,所授的多是高官。

“本朝自太平兴国以来,以科举罗天下士,士之策名前列者或不十年而至公辅。

”东坡送张子平序,以谓仁宗一朝,十有三榜,数其上之三人,凡三十有九,其不至于公卿者,无人而已。

3、“三舍法”的制定

王安石执政时期,重视学校教育,重视学校在培养人才输送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

由其主持,制定了“三舍法”。

具体方法,是将国家最高学府——国子监的学生分为三等,即上舍生、内舍生、外舍生。

考至上舍中等,可以免科举的省试,直接进入殿试。

考至上舍的下等,可以免科举的州、县试,直接进入省试。

它将学校教育、考试制度与科举考试制度结合在一起。

4、宋代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

宋初科举,仅有两级考试制度。

一级是由各州举行的解试,一级是礼部举行的省试。

宋太祖为了选拔真正踏实于封建统治而又有才干的人担任官职,为之服务,于开宝六年实行殿试。

自此以后,殿试成为科举制度的最高一级的考试,并正式确立了州试、省试和殿试的三级科举考试制度。

殿试以后,不须再经吏部考试,直接授官。

殿试后分三甲放榜。

南宋以后,还要举行皇帝宣布登科进士名次的典礼,并赐宴于琼苑,故称琼林宴,以后各代仿效,遂成定制。

宋代科举,最初是每年举行一次,有时一、二年不定。

宋英宗治平三年,才正式定为三年一次。

每年秋天,各州进行考试,第二年春天,由礼部进行考试。

省试当年进行殿试。

5、确立殿试制度

皇帝亲自主持考试称作“殿试”。

殿试在唐代武则天时曾举行过,但未形成定制。

宋太祖开宝六年在讲武殿命题重试,从此以后,殿试便成为定式。

殿试推行之前,全由考官助考,一经取录,考官称为考生的“宗师”或“座主”,进士也成自己为考官的“门生”,私结恩惠。

改由皇帝殿试后,“御试进士不许称门生于私门”,都称为“天子门生”,改变“自唐以来,恩出私门,不复知有人主”的故习。

这也是封建专制皇权加强的反映。

6、限制大官僚及世家子弟的考试

食禄之家子弟初试后还要复试一次。

主考官的子弟、亲戚赴考时,另设考场,另派考官,称为“别头试”。

这种做法唐代已有,但只限于省试,也不是定制。

到宋代,“别头试”成为一种制度,范围为也扩大了,州试、省试,都开始实行。

7、从宋代开始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

从宋代开始,科举开始实行糊名和誊录,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

从隋唐开科取士之后,徇私舞弊现象越来越严重。

对此,宋代统治者采取了一些措施,主要是糊名和誊录制度的建立。

糊名,就是把考生考卷上的姓名、籍贯等密封起来,又称“弥封”或“封弥”。

宋太宗时,根据陈靖的建议,对殿试实行糊名制。

后来,宋仁宗下诏省试、州试均实行糊名制。

但是,糊名之后,还可以认识字画。

根据袁州人李夷宾建议,将考生的试卷另行誊录。

考官评阅试卷时,不仅不知道考生的姓名,连考生的字迹也无从辨认。

这种制度,对于防止主考官徇情取舍的确产生了很大的效力。

但是,到了北宋末年,由于政治日趋腐败,此项制度也就流于形式了。

宋代在考试形式上的改革,不但没有革除科举的痼疾,反而使它进一步恶化。

8、限制知贡举(主考官)的权力

唐代基本上规定吏部考功郎中、吏部员外郎或礼部侍郎为主考官,而宋代的主考官则是临时差遣,年年不同,任何官员均可充当,而且还有“权知贡举”,也就是副主考若干人,使其互相监督。

宋代对主考官的限制,还有一种叫做“锁院”的办法。

太宗淳化三年(公元992年)下令,规定知贡举官一旦接到命令,马上要住进贡院里去,不能回家,避免别人的请托,这叫做“锁院”。

二、科举考试内容的改革

1、王安石对考试内容的改革

宋代科举基本上沿袭唐制,进士科考帖经、墨义及诗赋,弊病很大。

进士以声韵为务,多昧古今;明经强记博诵,而其义理,学而无用。

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对科举考试的内容着手进行改革,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

所谓经义,与论相似,是篇短文,只限于用经书中的语句作题目,并用经书中的意思去发挥。

王安石对考试内容的改革,在于通经致用。

熙宁八年,宋神宗下令废除诗赋、贴经、墨义取士,颁发王安石的《三经新义》和论、策取士。

并把《易官义》、《诗经》、《书经》、《周礼》、《礼记》称为大经,《论语》《孟子》称为兼经,定为应考士子的必读书。

规定进士考试为四场:

一场考大经,二场考兼经,三场考论,最后一场考策。

殿试仅考策,限千字以上。

王安石的改革,遭到苏轼等人的反对。

后来随着政治斗争的变化,《三经新义》被取消,有时考诗赋,有时考经义,有时兼而有之,变换不定。

2、词科之设

宋代科举考试的科目,大都沿袭唐代。

在旧有科目之外,又创制了词科。

宋神宗之前,沿袭唐风,科举考试颇重诗赋。

哲宗上台,重视文学,创制宏词科。

徽宗改宏词科为词学兼茂科。

考试内容为制、诰、檄、布、铭、赞、序等文体,考察考生的文学表达能力与知识结构。

南宋时词科改称为博学宏词科,亦称词学科。

三、科举对古今学子的影响

在宋代,由于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科举制度空前繁荣。

学子不论出身、贫富皆可参加。

这样不但大为扩宽了政府选拔人才的基础,还让处于社会中下阶层的知识份子,有机会透过科考向社会上层流动。

这种政策对维持整体社会的稳定起了相当的作用。

历来千万莘莘学子,俯首甘为孺子牛,目的多亦不过希望能一举成名,光宗耀祖。

可以说,科举是一种拢络、控制读书人的有效方法,以巩固其统治。

科举为中国历朝发掘、培养了大量人才。

一千三百年间科举产生的进士接近十万,举人、秀才数以百万。

当然其中并非全是有识之士,但能过五关斩六将,通过科考成进士者,多数都非等闲之辈。

科举对于知识的普及和民间的读书风气,亦起了相当的推动作用。

虽然这种推动是出于一般人对功名的追求,而不是对知识或灵性的渴望;但客观上由于科举入士成为了风尚,中国的文风普遍得到了提高。

而且由于这些读书人都是在相同制度下的产物,学习的亦是相同“圣贤书”,故此亦间接维持了中国各地文化及思想的统一和向心力。

科举所造成的恶劣影响主要在其考核的内容与考试形式。

科举考试内容僵化,变成只要求考生能造出合乎形式的文章,反而不重考生的实际学识。

大部份人以通过科考为读书唯一目的,读书变成只为做官,光宗耀祖。

另外科举亦局限制了人材的出路。

  

就算在科举被废除以后,它仍然在中国的社会中留下不少痕迹。

另外,时至今日科举的一些习惯仍然可以在中国大陆的高考中看见。

例如分省取录、将考卷写有考生身份信息的卷头装订起来,从而杜绝判卷人员和考生串通作弊、称高考最高分者为状元等等,俱是科举残留的遗迹。

四、科举对婚姻的影响

宋代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

宋代科举,宋英宗治平三年,正式定为三年一次。

公认的可能找到的最好的女婿是科举考试发挥出色、即将担任高官的人。

虽说我们都知道宋代以科举考试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渠道而著称,但在竞争很激烈的政治环境里,特权和个人关系仍然很重要。

随着文官体制的规则逐渐形成,出现了一种持续的趋势即采用各种方式让自己偏爱的人得到特殊、优惠的入仕途径(通过“荫”、“推”、“恩”或考试“回避”制度等)。

因而,有政治抱负的家庭着意安插有用的姻亲,或尽力保持与已证实令自己满意的人的联系,上层社会垄断仕途也就不奇怪了。

五、科举制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

现代西方文官制度源自中国的科举制。

欧美各国在18世纪以前,文职官员的选用,或实行贵族世袭制、君主恩赐制,或实行个人赡拘制、政党分肥制。

这些文官任用办法不可避免都会导致任人唯亲,带来结构性的腐败,使各种无能之辈充斥政府之中,而因政党更迭大批撤换官员还会引起周期性的政治震荡,影响工作的连续性。

而我国的科举制度倡导竞争考试、择优录取,政权向平民开放,标榜公平取士,唯才是举。

因此,当西方了解了我国的这么一种文官制度后,大为赞赏,进而仿效,成为近现代西方文官制度的胚胎。

因为科举制度体现“机会均等”原则,这正适合了在资本主义启蒙时期倡导“自由、平等、博爱”的启蒙思想家的思想,比起贵族等级制、君主赐官制等选官制度,科举选士无疑具有优越性。

由于中国科举考试的示范以及文官考试制度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驱使,西方国家在19世纪前后纷纷建立了文官考试制度。

欧美各国在18世纪以前,文职官员的选用,或实行贵族世袭制、君主恩赐制,或实行个人赡拘制、政党分肥制。

这些文官任用办法不可避免都会导致任人唯亲,带来结构性的腐败,使各种无能之辈充斥政府之中,而因政党更迭大批撤换官员还会引起周期性的政治震荡,影响工作的连续性。

而我国的科举制度倡导竞争考试、择优录取,政权向平民开放,标榜公平取士,唯才是举。

因此,当西方了解了我国的这么一种文官制度后,大为赞赏,进而仿效,成为近现代西方文官制度的胚胎。

因为科举制度体现“机会均等”原则,这正适合了在资本主义启蒙时期倡导“自由、平等、博爱”的启蒙思想家的思想,比起贵族等级制、君主赐官制等选官制度,科举选士无疑具有优越性。

由于中国科举考试的示范以及文官考试制度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驱使,西方国家在19世纪前后纷纷建立了文官考试制度。

1791年,法国首先试行文官考试,到1875年文官系统基本形成。

1806年,英国成立东印度学院,1829年为东印度公司选用文职人员实行公开考试,1855年,英国政府开始推行文官考试,并在1870年使其制度化和正规化。

由于英国当时国力强盛,所实行的文官考试制度又较系统且卓有成效,因而成为其它欧美国家和日本等国效法的榜样。

1883年,美国也建立了文官考试制度,并于1893年进一步完备。

科举制对欧美现代文官制度建立的影响,堪称为我国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

结论

一个国家,一种制度,它的产生都是有其历史必然性的,它的发展也是有其历史必然性的,如果忽视这种客观的历史必然性,那么它最终只能走向失败。

一种制度对社会造成的影响也总是一把双刃剑,既有有利的影响,也有不利的影响。

但纵观整个历史过程,尽管科举制度对社会造成的不利影响是难以治愈的,但我们还是得说科举制度作为一种选士制度,甚至说一种政治制度,它是值得我们去探究的,因为它对中华文明的贡献可以说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对我们的文化产生的影响时时刻刻在影响着我们的思维,这种影响将永远持续下去!

参考文献

[1]陈振:

宋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

[2]陈长琦:

中国政治制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

[3]脱脱:

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第一一册,卷一四三至卷一六〇(志)。

[4]庄昭:

宋史论集[M],中州书画社,1983年8月第1版。

[5]王溥:

唐会要[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6]毕沅:

续资治通鉴[M],线装书局,2009年12月。

[7]王连升:

中国往事——讲述宋朝[M],山西出版集团,2011年12月30日。

[8]关履权:

宋代科举考试制度扩大的社会基础及其对官僚政治的影响[J],中州书画社,1983年。

[9]徐松:

宋会要缉稿[M].中华书局1957年影印本。

[10]马端临:

文献通考[M],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年9月。

[11]李焘:

续资治通鉴长编[M],中华书局,1979年。

[12]王栐:

燕翼诒谋录[M],中华书局,1981年9日。

[13]张邦炜:

宋代婚姻家族史论[M]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1日。

[14]梁沈约:

宋书[M]中华书局,2012年4月25日。

[15]唐群.宋代“榜下捉婿”之风及影响[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4月。

 

谢辞

本论文是在指导老师胡鸣焕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

本论文从选题到完成,每一步都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倾注了导师大量心血。

再在此,谨向导师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同时,本论文的顺利完成,离不开各位老师、同学和朋友的关心和帮助。

在此,致以深深的谢意!

其次,我在写论文的过程中,参考了许多有关的书籍教材、论文和专著,对论文的写作也有很大的帮助,在此对作者们表示感谢。

也对这四年学习中辛勤栽培和无私付出的各位任课老师表示感谢。

此外,还要感谢一直相互帮助和支持的同学朋友们。

最后,在本论文顺利完成之际,再次对所有的老师同学和有关作者们表示我深深的谢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