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教育信息及应用资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144828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5.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内外教育信息及应用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国内外教育信息及应用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国内外教育信息及应用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国内外教育信息及应用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国内外教育信息及应用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内外教育信息及应用资料.docx

《国内外教育信息及应用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内外教育信息及应用资料.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内外教育信息及应用资料.docx

国内外教育信息及应用资料

国内外教育信息及应用资料

一、国外基础教育向信息化迈进

  为了适应信息时代的需求,发达国家正采取一系列措施,加速发展信息化教育,为21世纪培养一流入才。

  早在1996年美国国会就决定对中小学和图书馆使用因特网实行一系列优惠。

为此,克林顿总统提出到2000年因特网要通向“每一所学校、每一间教室、每一座图书馆和每一个儿童”,实现四项具体目标:

一是所有教师和学生都能在教室内使用电脑;二是所有学校的教室都与因特网相联结;三是所有学校都用电脑软件和网络辅助教学;四是每一位教师都具有帮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学习的能力。

  联邦通讯委员会据此提出了具体方案,根据地区的贫富情况不同而实行20%-90%的优惠。

为解决经费问题,国会允许动用联邦通用服务基金对中小学和图书馆实行补助,联邦政府还在1998年预算中把学校技术投资增加了1倍,达到5亿美元。

同时把全国分为6个地区,建立了地区教育技术中心,为各种教育机构提供技术支援,为教师提供技术培训。

  美国全国教育统计中心对中小学校联网情况的统计显示,全国公立学校与因特网的联结发展迅速,从1994年以来,与因特网联网的中小学数目增加了1倍多,联网教室数目增加了8倍,1994年全国有35%的学校上了因特网,到1997年则达到78%,有些地区超过了84%,而且目前尚未上网的学校也表示将于2000年前完成联网。

  1998年11月6日,英国首相布莱尔正式为“全国上网学习计划”揭开序幕,从1998年起到2002年,英国计划所有的学校都将拥有上网设备,并且训练教师使用因特网,使学校能方便地从网上获取资料和教材。

用布莱尔首相的话说,“就等于在我们的教室内建立起全世界最好的图书馆”。

  为实施全国学校上网计划,英国政府将分3次投资:

1998年是1.02亿英镑;1999年是1.05亿英镑;2000年到2002年间,政府将拨款4.5亿英镑的新款项以资助上网计划。

  英国政府还根据全国教师中只有20%接受过计算机培训的现状,把培训教师掌握网络技术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为此,政府额外投入2.3亿英镑专门用于教师培训,以确保在2000年以前每一位教师都能从容施教。

  据日本1998年的《通信白皮书》统计,截止到1997年3月,日本的公立中小学里普遍设置了教育用电脑,小学电脑的设置率已经达到90.7%,初中为99.8%,高中已达100%,聋哑学校等特种教育机构内的电脑设置率也超过了90%;公立中小学会用电脑的教师达到了46.5%;到1997年5月,加入因特网的公立中小学占到总数的9.8%。

  为促进信息教育发展,日本文部省计划到1999年日本公立小学每2人拥有一部电脑,初中、高中每人拥有一部电脑,到2001年和203年日本中学和小学普及因特网。

  爱尔兰政府向来重视基础教育和人才培养。

1967年率先在欧洲实行免费中等教育,现在爱尔兰人均受教育程度在欧洲各国中名列前茅,与其令人羡慕的经济增长率相得益彰。

但是,爱尔兰政府清醒地认识到,知识经济目前在爱尔兰只能称得上初级水平。

1997年4月,爱尔兰政府成立了科学技术和创新委员会,并于同年1月宣布,设立教育技术投资基金会,准备通过政府渠道在以后的3年内额外投资2.5亿爱尔兰镑,以改善教育设施,扩展新的研究领域,促进技术创新。

他们还宣布启动“学校与2000年信息技术跨世纪工程”。

准备在5年内投资3oo0万爱尔兰镑投资中小学计算机教育,争取在2000年实现所有中小学与因特网联通,以促使爱尔兰在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走在世界的前列。

  把教育称为“灰色经济”的芬兰早在1995年就制定了《国家信息社会发展战略》,教育机构被列为信息社会投资的重点。

政府把使每一个芬兰人掌握信息社会的基本技能作为目标,要求保障教育机构、图书馆和博物馆的信息技术基本设施的建设经费。

政府把教育体系纳入信息网,保证学校使用有关信息服务,并提出从1995年起,凡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必须具备计算机和因特网的使用技能。

芬兰的这一发展战略明确了教育部门信息化的战略目标和资金保障原则,要求信息社会教育资金投入不得低于国民生产总值的0.2%,同时责成教育部门制定相应的教育战略,调整教育结构以形成培育信息社会人才资源的良好环境。

二、国内教育现状

要分析中国教育现状是十分敏感而且触及政治神经的问题,这里避开教育体制问题而仅从表面现象进行介绍。

  现状之一:

人虽多,而才少。

  知识的教育是人才的根本,是科技发展的基础。

然而光有知识是不够的,要成为有能力的才人,还必须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

我们的人才结构出现严重失衡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现代教育体制思想问题。

因为我们的社会价值取向决定的教育价值取向,而我们的教育取向,就决定了我们的人才结构。

如今我们关注的是把教育和将来的工作、生活、居住、收入以及名声等紧密联系在一起,都认为读了大学,而且是要上名牌大学才是好事,只在乎形式和结果,并不在乎现在的大学教育的实际效果是否理想——这就是嫡传于2000多年前的“升官发财”的思想。

这种思想的结果不仅导致了中国人才结构的不平横,同时也误导学子们的道德价值取向,更是吏政腐败的根源!

  请问当今的学者或官员,有几位有事业心或责任心?

有的恐怕多是“名利心”吧!

“天下熙熙,皆为名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然也!

  于是乎各类高校应市场需要雨后春笋般地纷纷成立,一时间中国大地遍地皆是大学生,然而这些大学生却依旧难以寻找工作,甚至不如高中生。

  这就是商业化中国的必然结果,对于道德的学习或认可基本是否定的,必然是唯利是图,寡情薄义。

  现状之二:

投入低,成本高。

  改革开放的30年,我国注重经济建设而忽视对教育的投入,特别是“211工程”以来,鼓励地方和民间办校,而那些政府学校和教育机构的人却通过“计划外”招生创造收入,试问有几个校长没有名车?

再看有几个教育官员没有高级住宅?

更有举办所谓的“贵族学校”,这就使得中国基础教育出现“良莠不齐”的混乱局面。

  而中国要维持教育这个庞大的机构,需要的成本十分昂贵。

表面上看教育没有被产业化,实际却被商业化了。

这就是中国教育改革艰难结症所在。

这和中国其它国有部门机构改革一样艰难和尾大不掉,因为涉及的范围和利益十分广泛而且里面猫腻甚多,这是中国政府无法正视的严重问题。

因此“忽悠”的“改革”话题,早就烂在茅厕里面了。

  教育资源分配严重失衡,教育经费的使用和分派存在不公平或不公正。

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的差距可直接反映在农村教师的生存状况之上,教师是蜡烛,难道真要“蜡炬成灰泪始干”?

教师是春蚕,难道真要“春蚕到死丝方尽”?

教师是孺子牛,难道就只能吃草,却必须挤出来奶来?

在这样“为人师表”的光辉之下,出现教师为了虚名而出卖自己或是为了利益而出卖灵魂的现象,难道只是教师个人的责任?

为官当权不重视“教育”,这是为官者的耻辱,是当权者的罪恶,是历史的罪人。

——口口声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重视“物质文明”的发展,而“忽悠”“精神文明”的建设,实际变成“追名逐利”或是出“政绩”的“官场作秀”罢了。

  现状之三:

“义务教育”的尴尬。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立法精神,孩子们应当享受义务教育。

可是这义务二字似乎只是落在孩子们家长身上的责任:

为了孩子读好一点的学校,则必须缴纳借读费、捐资助校费或计划外招生等等费用。

所谓就近入学,学校也可以推诿说学生已经收满了,想法帮忙是可以的,那得多交钱。

对于普通百姓人家,这学校的差距是很大的,而学生们到底有多大的可选择性呢?

  几乎每个学生都会面临择校的问题,上重点学校还是普通学校,上民办学校还是公办学校,一要看学生的成绩,更要看一个家庭的经济实力。

相对而言,民办学校的收费较高,需要一个家庭有较好的经济条件,这个条件决定了对孩子教育的投入,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也决定了孩子能享受什么样的教育资源。

  高等学校虽不属于义务教育,但在现代科举制度之下,高校的招生意向仍在客观上影响或制约着义务教育的教学取向。

从中考到高考,几乎都是盯着高校的培养人才目标而行动的。

这也就是为何近年来考研究生或公务员的学生增多的原因了!

  现状之四:

高等学院增加,职业学校虚化。

  随着地方政府的经济发展,各地地方高校迅速猛增,而那些之前是职业技术学校的一下变成了高校,似乎一夜之间,全社会都需要研究型或综合性的人才了,重乎虚名而忽视实际能力的培养。

  教育的社会作用应当服务于现实社会生活,而当我们的经济改革发生巨大变革时,我们却缺少实际可用的人才。

而学校依旧在传统的科举体制下实现“升学率”为唯一目的,并以此来吸引更多的学子来“交钱”就读。

而实际对于普通学生来说,是没有选择余地的。

而那些职业技术学校要么夭折,要么被地方政府收编,成为教育“变相产业化”的工具。

有的地方政府干脆实行校长承包向私有化看齐,实行自负盈亏,还要规定上缴利润。

学校商业化“腐败”也成为一种常见现象。

  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商业化的教育难道能为我们的国家和社会培养出跟多的人才?

相反,不过是为了满足这么多孩子们渴望接受大学教育的需要或渴望罢了,对于家长们来说是了却一桩心愿,对于孩子们则是一种希望,而对于社会来说,则是培养了一大群拥有大学“文凭”的高中生而已。

  现状之五:

应试教育为主,素质教育为虚。

  中学课程改革,表面上是“教育改革”,实际这只是教学内容的变化,实际依旧是陈腐的老路。

我们并不希望能通过“课程改革试点”来“救赎”那些可怜的孩子,毕竟孩子们承载的是我们或国家社会的期待和希望。

可是这一“考”的结果,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依然“考定终身”。

孩子心中压力不堪重负,家长心中忧戚苦不堪言。

  对于学校来说,应试才是重点,至于素质教育,那是可有可无的,至于考试要求,也不过是走过场罢了。

这种“功利性”的教育方式,将会产生出怎样的结果,恐怕这才是“社会道德沦丧”、“社会价值失落”的根源吧!

那么腐败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因为在这样的环境下,试问有几个官员没有腐败?

试问有几个百姓人家没有“贪心”?

  这种教育下的最直接的表现就是:

大学生很多,但我们缺人才;我们有一些人才,但却没有理想和责任心;我们有一部分得力干将,可是却不知道追求什么。

那么,我们又要发展什么呢?

  素质教育,只是忽悠世人的幌子,内骨子里依旧和20年前一样。

中央一群老者,无论如何也是煞费苦心,只是一味地求得内内外外一片和暖的“和谐”气息,这能是改革吗?

实际却是借改革的名,左右逢源地平衡权力矛盾和利益罢了。

如此求得的短暂平和,却由此种下“道德沦丧”的祸根,那么“腐败”就是一种自然了!

  现状之六:

我们在教什么?

  当年文革否定我们的传统文化之后,在后来的30年来,我们注重的是西方传进来的科技知识,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介绍或解读则是遮遮掩掩,羞羞答答的。

对于思想文化的教育,如同中国人对于“性”的教育一样,缺乏或无知。

  先前媒体娱乐界的引导,直接从西方文化娱乐的层面对学生和社会造成巨大的冲击和震撼,对于热衷于“名利”的中国人来说,那个时期,很有些人都想成为“影视歌星”。

而一度出现的各式“超男超女”更是方兴未艾,更多的已经颠覆了人们的价值取向和道德取向。

  于是一个猛然的警醒,才发现先前那些苦苦叫喊的余秋雨、贾平凹等是多么难得和可笑,而后又发现张爱玲居然那么有滋有味,发现易中天、于丹和钱文忠这样一批所谓的文化红人又是多么的可爱可亲。

作为媒体转向这方面的报道,是值得高兴一下的,但这只不过是媒体的一种商业行为,“中国四大名著”可以被一群文化贩子翻来覆去反反复复地“拍戏”,能翻出传统的孔夫子、老子、庄子等,也不足为怪!

  为怪的倒是我们的教育内容中,这样的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介绍或分析是多么的可怜!

这也就是我们和我们的孩子们迷失的根本原因吧!

因为当我们的孩子都能学会反思的时候,孩子们还会“听话”地去走那条早就铺好的所谓“仕途经济”之路么?

  现状之七:

校长推荐,抱薪救火。

 “校长实名推荐制”,这是中国高考制度的新视点。

其实稍微一分析就知道,这种推荐仍旧有一些前提,只是可以降一定的分数优惠,仍需要参加高考。

如此的结果,对于那些“偏才”仍旧是痛苦的事情,而对于那些有优惠条件的学生,相反就可能成为校长腐败的目标。

校长腐败,并非个例,在现实中,校长是十分富有的属于权贵阶层的。

  另一方面,学校教育是大众化的教育,对于偏才,毕竟是少数,因此这个“校长实名推荐制”仅仅是想打破“唯分数论”而采取的“无用之举”,相反更是抱薪救火,成为中国教育问题欲盖弥彰的把柄。

  现状之八:

学生犯错,教师尴尬。

  教育部下发《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中第十六条规定:

“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

  本人以为这样的规定本身就是多余的。

因为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传道解惑,更是教书育人,不然这个为人师表如何为?

只是教知识,现在电子技术越来越发达,这样的教师是可以走人的。

所谓“诲人不倦”,这是教师的责任和义务。

鉴于现实社会风气的变化,一些教师或学生或都学坏了,因此生出许多问题来,学生欺负老师,老师欺辱学生,虽也常见,但还是少数的。

相反,必要的思想情操教育和批评教育,这也是学生心理素质成长的必要过程。

当然,作为教师,心理教育和思想和教育的素质能力也是必要的,否则就不是一名合格的教师。

  现状之九:

教育是不公平的。

  中国法律规定:

公民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

这是我们努力的目标,然而现实是不平等的。

  我们的视角房源一些,进入偏远的山区,那里的孩子们除了教学环境很是简陋以外,教学设施更是稀少,而且山里的孩子们有的衣着依旧褴褛,有的一天依旧保持着吃早晚两餐;再看看城市的近郊,那些农民工的孩子们借读的学校,那是昔年陈旧简陋的校舍,教师更换频繁,学校随时都可能关闭;最后回到城市里,学校被分成全国重点、地方重点和普通学校,还有职业中校,而好的学校里,按学习升学或入学成绩分成竞赛班、实验班、重点班和普通班,而学费就往往按此缴纳,而那些成绩较差的学生缴纳了昂贵的学费之后,享受的却是最低等级的劣质教育。

再看看地域差别,生长在北京、天津的孩子,与地方小县城的孩子,命运自是差别巨大;而生长在沿海开放地区的孩子与生长在内地山野的孩子,哪里有可比性?

  这些不公平,随着社会经济差别的越来越大,将会表现更加明显。

当教育与官帽、职称、工资等等联系在一起时,教育总是躲在冷漠陈腐的黑板后面,不见一丝血痕。

综上所述,中国的教育问题中最严重的问题表现如下:

教育商业化;师生金钱化;外语强制化;学习寒窗化;道德沦丧化;学校行政化;高考应试化;文凭腐败化等等。

而这些问题的关键还是思想文化的缺失。

三、浅谈小学网络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及利用

社会的不断进步,把网络推上了历史舞台,应用在社会生活各领域,成为一种具有现代文化渲染力的新角色。

如何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及建构网络系统,成为小学信息化工程的焦点。

我们要不断挖掘网络潜在的教育性及可利用性,促进小学网络的可持续发展,从而推进小学信息化进程。

2000年教育部提出用5至10年的时间,使全国90%左右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能够上网,使中小学师生能够共享网上教育资源,提高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使全体教师都能普遍达到旨在提高实施素质教育水平和能力的继续教育的目标。

这个目标包含了3个方面的内容:

硬件环境建设,为中小学校建设信息化的网络环境;教育资源环境建设,为中小学生提供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的应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强师资培训。

从全国中小学信息化工作进程来看,硬件建设进展很快,大中城市中小学已建起了城域网和校园网,计算机、多媒体和远程教育设备已经进入部分中小学教室,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制作也取得重大进展。

但这远不能适应中小学信息化工作的需要。

目前,教育教学资源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1、基础教育教学资源从总体上说还不够丰富,特别是符合课程改革要求和理念、适合网络环境特点的、真正能够应用到课堂教学的优质教育资源严重匮乏。

2、教育教学资源的应用还不够广泛。

由于硬件环境、软件环境的制约和一些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等原因,教育教学资源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程度还远不能适应中小学信息化的要求,制约了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

3、教育资源市场不规范,教育资源的征集、遴选、认证制度亟待建立。

现在教育资源存在着低水平重复、盲目追求资源数量、忽视资源质量的倾向。

4、基础教育资源开发投入不足,制约了教育教学资源质量的提高和规模的发展。

小学在教育对象、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与其它各类学校都存在明显差异,信息教育方面也不例外,信息教育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

学校在网络教育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中发现以下难点:

(1)网络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需要利用计算机计算机作为辅助手段引入课堂教学,但计算机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掌握需要一个较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还欠熟练,尤其是小学生,往往因相关同步知识不具备而使辅助教学本身遇到障碍。

(2)从学科的角度需求出发来使用网络,而不是为了用网络而使用,要强调教师的心理学、教育技术学和学科教学基础,要在充分了解传统教学的基础上使用网络教育教学资源,发挥网络教育教学资源的长处,而不是抛开一切只要用网络教育教学资源就行。

关键还是教学设计。

(3)合适的网络课件或工具平台缺乏,使"课程整合"本身难以系统化,显得零敲碎打。

若教师自制,又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耽误本身的教学任务。

(4)缺乏专家和相关理论指导。

(5)信息污染与网络安全。

为此必须探讨一条既合乎教育规律,既促进学习者身心发展,又符合网络特点,能充分发挥网络优势的小学教育之路。

而要达成这一目的,首要的问题是构建一个网络教育的学科教学体系并且以之为基础建立起相对完善的网络课程的实施模式和方法。

简而言之,就是解决"网络教育教学资源如何开发?

网上教什么以及网上如何教、网络上学什么以及如何学"的问题。

解决了上述问题,我们可以做到以下几点:

(1)在教学理念层面,能针对小学比较严重的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花瓶点缀"的问题,树立网络教育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的意识,针对普遍存在的"穿新鞋走老路"的问题,促进广大教师自觉认同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价值取向、基本理念和基本模式;

(2)在技术和资源层面,可以不断完善学科教学的网络环境,解决网络环境和教与学过程相匹配的问题,解决各科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和自主开发问题;(3)在实践和操作层面,能够不断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问题,实现网络环境下学科教学模式的变革,构建虚拟校园,建设校园网络环境文化;(4)在管理和评价层面,能形成网络环境下学科教学的管理机制,建立发展性的教与学评价体系。

学校计算机网络中心的建立,实现了校园联网,教室、办公室,处处可随时登录互联网。

(一)开展网络教研活动,促进教学研究和教师专业发展。

1、创建基于校园网技术的网络教研平台。

2、加强组织管理,建立有效机制。

3、实现网络教育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

尽管网络教育教学资源对于提高教研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传统教研活动中也有许多环节是技术所无法替代的。

(二)加快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步伐。

目前在信息技术应用中,教师普遍反映存在教学资源匮乏的问题,特别是适合新课程的教学资源更是教师所急需,因此加快我校新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成为当务之急。

  

1、依据课程标准建设资源。

资源建设应以课改理念为引导,重点建设开发一批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教与学资源。

如课件、试题、学习成果、教学后记等针对性强的中小学学科课堂教学资源。

1、资源建设要全员参与,共建共享。

每一位教师都是教育教学资源的建设者和使用者。

要组织老师做好资源建设基础性工作,将现有教学资源按学习主题(模块)进行挖掘提炼和重新组合,实现经验、智慧的共享,实现全校优质资源共享。

2、建立表彰奖励机制。

要制定资源建设与应用评估标准,建立资源建设的相应表彰奖励政策和机制,对在资源建设中做出突出成绩教师给予表彰奖励。

具备以上的条件后,我们可以适当地进行网络教育教学资源--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应用。

1、校本课程植根于网络教育资源的开发

以计算机网络为代表的信息化资源具有信息量大、智能化、网络化等特点,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更方便、快捷和更丰富的信息资源,成为校本开发的新资源,是其他教育资源无法替代的。

利用校园网可以搜索教学案例、参考文献,通过信息的共享、交流、反馈等方式为教师提供了大量的教育资源,是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和学校,而是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利用我校现有网络教育教学资源,最大限度的激发教师的潜能,尽力挖掘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于与优化配置。

2、校本课程的实现依赖于多种媒体

信息技术与校本课程整合强调的是整合和融入。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基于全局观和系统观的。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考虑整个课程的整体效果,而不是孤立的知识点。

校本课程充分体现我校的办学宗旨,与教育教学工作相辅相成,形成互补格局,促进学校办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在整个研究过程中,由校长亲自参与课题研究,成立了由各学科骨干教师组成的课题研究组,开展了许多实效的工作。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学习理论的发展,计算机在教育中的用途可以被概括为这样三条:

第一,计算机作为学习对象,学生要学习计算机科学知识、计算机基本技能以及学习计算机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

第二,计算机作为学习工具,如文字处理、电子表格、数据管理、出版中心、通信助手。

学生可以用计算机来获取、处理和存贮信息、表达思想、交流信息和解决问题,从而能进行发现、探索、合作以及问题解决等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

第三,计算机作为教学工具,教师可以用它来进行辅助教学、教学管理、辅助测验以及备课等等。

从以上可以看出校本课程的实践依赖于多种媒体手段。

3、利用网络资源的有效尝试

教师们通过网上查阅国内外中小学优秀的研究课课例,并结合学校实际,编写教案。

让学生围绕某一主题进行收集资料、调查研究、观察实验、分析论证、总结反思等一系列活动。

这些活动都是围绕解决问题而进行的。

其显著特点就是学生为解决问题而积极主动地探索,发现和创造。

这与学校主体发展的培养目标不谋而合,自然我们把研究课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内容。

在一批事业心强,科研能力出色的中青年教师的实验下,通过一年的研究课的开展,我们发现现在的小学生所关注的问题更加时代化、时尚性、实效性,他们的兴趣集中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自然奥秘,人类生存空间的疑问特别多,学生热衷于关心地球环境,探索宇宙奥秘,而这些是与传统教育内容是大不相同,要想开好这门特色课程就需要更广阔的平台,网络首当其冲。

可以说是网络教育带动了课程的飞快发展。

小学网络教育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是一个分步实施、分期实现的软件工程,充分利用网络文化的教育性,不断挖掘网络的潜能,使之服务于教育教学,小学网络教育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指日可待。

四、信息技术在国外教育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欧洲和美国的教育中已经成为变革的推动力,在过去十年中尤为如此。

老师不再仅仅手持粉笔和板擦,而是配备有电脑、视听器材以及各种各样IT设备。

这种巨变就如同一个当今战场上的现代化士兵,由高科技设施全副武装。

在学校和公共的图书馆里,你所见到的不再仅仅是一排排落满灰尘的书籍,随处可见的则是大量的利用IT来进行学习的各种资料、各种视听材料以及无数的计算机软件。

在图书馆里,电脑甚至取代了书籍,成为最重要的教育、教学资源。

而教育本身也一改往昔那种象牙塔模式,由老师把知识灌输给被动听讲的学生。

今天,IT的影响力正在引导教学朝着更具有互动性的模式发展,更多地体现为一种个人自学的过程,它鼓励青少年学生更多地提问、更深入地进行钻研。

IT在英国教育领域里的广泛应用得宜于政府鼓励推广IT应用的政策,以及相应的各种专项基金。

这一切都是基于一个理论,即在以知识为基础的二十一世纪,哪个国家最能有效地推动IT在教育界的应用,那么不论对于教育而言还是商业而言,都将大大加强其竞争力。

教育的作用和市场正在发生演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公共行政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