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143505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3.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比较文学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比较文学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比较文学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比较文学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比较文学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比较文学复习提纲.docx

《比较文学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比较文学复习提纲.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比较文学复习提纲.docx

比较文学复习提纲

一、填空(定义、可比性、学科话语、三同一原则)

1.比较文学的基本特征是:

跨越性(跨国、跨文明、跨学科);四大研究领域是:

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总体文学研究。

2.三大学派及其主要代表人物、代表作和代表观点:

(1)法国学派:

影响研究。

四大代表人物:

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卡雷、基亚。

巴尔登斯伯格:

《比较文学:

名称与实质》,加强实证性,加强科学性,使比较文学研究落到实处,强调用具体材料支持研究。

第一个系统地采用严密的考证方法研究外国文学对法国文学影响的学者。

梵·第根:

《比较文学论》,“比较”两个字应该全部摆脱美学含义,取得一个科学的含义;将比较文学研究划分为“物质”和“形态”两类,由此产生“流传学”、“媒介学”和“渊源学”。

第一个从理论上全面阐述法国学派观点的学者。

卡雷:

《比较文学评论》,比较文学“精确化”工作,比较文学不是并列的平行比较,而是实证性的关系研究,是文学史的一个分支。

基亚:

《比较文学》,坚持比较文学是“国际文学关系史”,重视不同民族作家之间的精神联系,这种精神联系必需是事实上存在而不是任意猜测。

(2)美国学派:

平行研究。

代表人物:

韦勒克、雷马克、韦斯坦因。

韦勒克:

《比较文学的危机》,对法国学派只注重事实联系的研究方式发起攻击,主张进行跨学科和平行研究,把文学史、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综合在一起,正视“文学性”问题。

雷马克:

《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用》,提出一个关于比较文学的定义,全面而集中地代表了美国学派的主张;批判法国学派“实证主义”保守态度,主张开展“跨学科研究”。

韦斯坦因:

《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建立发展以“比较诗学”、“类型学”、“跨学科比较”为主,并拓展原属于影响研究的“主题学”、“文类学”等领域,扩展比较文学研究领域。

并未完全否定法国学派,将两者相结合,形成由“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构成的欧美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经典模式。

(3)中国学派:

跨文明研究。

代表人物:

卢康华与孙景尧、陈挺、乐黛云、谢天振等。

卢康华、孙景尧:

《比较文学导论》(我国第一部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专著,1984年出版)

乐黛云:

《中西比较文学教程》(1988年高等教育出版社),比较文学是一门不受语言、民族、国家、学科限制的开放性文学研究学科。

在世界文学的背景上,通过比较寻求各民族文学特点和文学发展的共同规律。

陈惇、孙景尧、谢天振主编:

《比较文学》,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

3、发生发展历史(略,参考):

(1)德国学者、作家歌德最早提出“世界文学”观念(1827)

·作为一门学科,比较文学兴起于19C下半叶

·1877年,梅茨尔在匈牙利的克劳森堡创办世界上第一本比较文学杂志《世界比较文学报》

·1887年德国科赫创办比较文学杂志《比较文学杂志》,被视为德国比较文学的正式开端。

·【英】波斯奈特于1886年发表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比较文学理论的专著《比较文学》

·1895年,丹麦勃兰兑斯完成《十九世纪文学主流》,成为一部比较文学巨著

(2)作为一门现代学科在中国出现是20C20年代末30年代初

·1931年傅东华从英文转译法洛里哀《比较文学史》,1937年戴望舒翻译梵·第根著作《比较文学论》

4.世界比较文学大致可以分为法国学派、美国学派、中国学派三大学派

5.英文中的“比较文学”一词是1886年由波特奈特在《比较文学》一书中给予确定并使用的

6.形象学研究内容包括外部研究和内部研究两方面

7.当代文类学把文学作品分抒情类、叙事类和戏剧类

8.中国大陆第一步比较文学概论性著作是1984年卢康华、孙景尧所著的《比较文学导论》

9.渊源学分为笔述的渊源、口传的渊源、印象的渊源、孤立的渊源和集体的渊源

10.比较文学的可比性由文学性、跨越性和相容性三个条件组成

11.比较文学的变异研究包括文学变异和文化过滤、译介学、形象学、接受学和文化的他国化研究

12.管锥编的作者是钱钟书

13.梵第根的代表作是《比较文学论》,1931年将流传学引入比较文学

14.《原始文化》的作者是泰勒

15.比较文学研究的四大领域:

实证性的文学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总体文学研究

16.流传学研究的模式,从影响的方式的关系量上区分为“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从影响的路线来看“直线式、辐射式、焦点式、交叉式、循环式影响”。

17.渊源学的研究方式:

追溯研究、口传渊源研究、笔述渊源(影响的方式)孤立的渊源和集体的源流(影响的发送者)

18.类型学的研究范畴分为:

内容题材、人物形象、表现手法、思潮流派四个方面。

19.主题学在美国的发展作为里程碑的是1968年美国著名学者哈利?

列文发表的专论《主题学和文学批评》

20.主题学的研究范畴:

母题、情境、意象研究

21.跨文明研究提供的研究途径:

归类法、附录法、引证法、混用法和融合法

22.跨文明阐发研究作为一种具有自觉学科意识的研究类型,是中古偶比较文学界的创造。

包括作品阐发、理论阐发、科际阐发和综合阐发。

遵循跨文明原则、对等互动原则、有效性原则。

23.跨文明的比较诗学研究方法:

诗学术语、概念、范畴研究,诗学著作的比较研究,诗学文类比较研究,诗学话语比较研究

24.我们依据阐发过程当中相关对象的不同,可以把跨文明阐发研究分为四种主要方式:

作品阐发、理论阐发、科际阐发和综合阐发。

26.跨文明对话研究的主要方式有共同话题的对话、共同语境的对话、话语互译的对话、杂语共生的对话与激活的对话这五种方法。

27.影响的三环节:

放送者——媒介——接受者

二、名词解释

1.阐发研究:

阐发研究即将不同民族的文学观念、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中的一些具有内在可比性的基本问题加以互相印证,相互发现,相互阐释,并相互运用,以求把握文学的普遍规律。

即在互相参照中找到共同问题,证实共同问题,证实共同性,以达到近一步的沟通和理解。

2.影响研究:

法国学者提出至今仍在使用的一种研究方法,它探究文学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影响的关系,影响研究在早期以法国学派的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卡雷、基亚等人为代表,确立了流传学、渊源学、媒介学等研究方法,它注重的是被比较对象之间的实证性和同源性的关系要素。

3.平行研究:

由美国学者提出,至今仍在运用的一种研究方法。

平行研究是对没有事实联系的不同国家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进行比较研究,论述其异同,总结出文学发展带有的规律性的东西,或将文学与其他学科进行比较研究,揭示人类知识体系的共通性及文学的独特性。

对象是彼此毫无直接影响和亲缘联系的不同国家或民族间的文学,或文学以外的其他学科。

与影响研究相比,平行研究的范围更广。

4.流传学:

流传学也称誉舆学,由梵·第根引入比较文学学科理论,是传统的影响研究模式之一。

是从给予影响的放送者出发,去研究作为终点的接受者的“他者”情况,包括文学流派、文艺潮流、作家及文本等在他国的际遇、影响及被接受的情况。

是比较文学实践中被广泛应用的基本方法。

5.渊源学:

渊源学又称源流学或源泉学,属于影响研究的范畴,它是指以文学接受者为出发点,去探寻放送者的影响,揭示某一文学现象或作家的主题、题材、人物、情节、风格、语言等的外来因素,是一种对跨国影响渊源的实证性追溯和研究。

从影响的方式看,分为印象、口传和笔述等研究方式;从影响的发送者角度来看,分为孤立的渊源和集体的渊源两种。

三、简答(主题学、意象、套语)

(一)主题学

试叙述主题学发展历程。

主题学的产生主要是德国的民俗学研究。

法国学者梵?

第根总结了德国学者的民俗学研究方法。

主题学在美国的发展作为里程碑的是1968年美国著名学者哈利?

列文发表的专论《主题学和文学批评》。

美国著名学者韦斯坦因在其专著《比较文学和文学理论》中专门辟出“主题学”一章。

对主题学的历史、内容和形式作了全面论述。

之后弗朗索瓦?

约斯特在其专著《比较文学导论》中对主题学专门进行了深刻论述。

主题学在美国比较文学学界立住脚。

主题学在国内的发端也是民俗学。

1924年,顾颉刚在《北京大学歌谣周刊》上发表《孟姜女故事的转变》文章。

母题与主题区别

母题是具体的,主题是抽象的;母题具有客观性,主题具有主观性;母题是基本叙事句,主题是复杂句式。

(参考书177页)

主题与母题之间的区别联系:

区别:

母题是作品中不能再分解的组成部分,是文学作品的最小单位,浓缩不可分,具有客观性,不提出问题,不带任何主观色彩,是具体的,数量有限。

(人物的心态、人物的感情、人物的行为、情绪、社会现象),一般由字词、基本的叙事句组成。

主题是从母题中产生的抽象观点,具有主观性,对母题进行加工处理,赋予主观色彩后,可以成为主题,数量无限、抽象。

往往是短语和一些复杂句式。

联系:

主题是母题的具体体现,是母题可能的表现形式,是母题的组合,是带倾向性的母题。

母题是潜在的主题,是主题换以生长的基础,又在主题中获得新生。

主题学与一般意义主题研究区别

具体而言,一般的主题研究探求的是某-一部作品或某一个人物典型所表现的思想,重点在于研究对象的内涵,而主题学研究讨论的是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不同作家对同一主题、题材、情节、人物典型的不同处理,重点在于研究对象的外部——手段和形式。

什么是主题学?

答:

主题学是比较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认为“是在19世纪从德国的民俗学热衷培育出来的一门学问”。

主题学研究文学作品中内容的某些基本问题在不同国家、不同时代文学中的表现方式,和不同国家的作家对这些问题的态度和看法。

它既可以对某种题材、人物、母题或主题在不同民族文学中的流传演变作历史的追寻,也可以对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学中类似的题材、情节、人物、母题、主题作平行研究。

主题的特征:

1、具有抽象性,它是对故事中的人物、情节的抽象。

2、丰富性,文学作品的形象性本身提供了丰富的内涵,这不仅表现在一些篇幅浩大、多线条发展的长篇小说中,也表现在一些具有哲理的短篇小说里。

主题的丰富还表现为某种程度的矛盾性。

主题由不同层次的因素构成,与主题学相关的还有母题、题材、意象这些概念。

母题是主题最基本的成分,歌德认为母题是“人类过去不断重复,今后还会继续重复的精神现象。

”对文学的构成来说,母题具有双重性质,一方面它是主题的最小要素,另一方面母题又具有强大的生成力。

即可以利用的整个母题库相对而言是比较小的,但这些母题可以变换出大量的故事。

主题学的研究范围(狭义)?

答:

从比较文学方法论入手,将主题学的研究范围分为两大类:

题材史与主题学(狭义)。

狭义主题学探讨各国文学间没有联系的相同或相似的内容如主题、题材、人物和环境等因素的异同,属于平行研究。

1、文学中人类永恒的经验。

这是对文学作品中主题思想的研究。

在世界文学史上,爱情、死亡、追求等这些人类永恒的经验常常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或不同民族的文学里经常出现并且不断被不同的作家所采用。

2、文学所表现的人类与社会、自然的冲突。

这是对作品情节的研究,人类与社会、自然的冲突主要包括命运冲突,幻觉与现实的冲突,责任与伦理的冲突等。

命运冲突是古往今来的叙事作品中常见的主题之一,主要表现为主人公受到冥冥之中的命运之神的拨弄,出于不可抗拒、无法逃避的境地。

责任与伦理的冲突不仅是中国古代戏曲、话本经常出现的主题,也是西方古典悲剧的基本冲突之一。

3、常见的相似人物类型。

这是各国作品中人物的比较研究,民族形象、职业形象、社会阶层形象等都属此列。

相似人物的比较研究在中国比较文学论文中颇多。

4、自然现象及其所体现的哲理。

各国作品中的自然现象如天空、高山、海洋和四季的变化等,经过几千年来诗人的吟颂和作家的描写,已经成为各民族的象征,获得某种特定的含义,因而也成为主题学的研究对象。

主题学研究的价值?

答:

了解和运用主题学的理论和方法,无论对于作家作品的研究,还是扩展学术视野,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1、主题学与作家研究。

探讨不同作家对同一或相似主题的处理,可以窥视不同作家的创作思想和创作个性,这是研究主题学的价值之一。

2、主题学与作品研究。

一国文学往往有一些独特的特征,这些特征放在本民族的文学史中也许不太明显,但借助比较文学的视野,用主题学方法探讨,就会使这些特征辉映得更加鲜明,使我们对各自的特点认识得更加清楚。

不仅如此,通过分析不同国家相似主题的作品所呈现的差异,还可以更好地把握不同文本的艺术特征。

3、主题学与文化研究。

主题学的研究不仅仅限于文学,它不可避免地走向文化研究。

主题学的研究不仅帮助我们认识人类文化的特征,而且有助于我们从世界范围认识文学的某些普遍规律乃至人类的某些共同性。

归根结底,主题学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各地多姿多彩的文化和人胜,包括各自的优势和不足,人生的可爱和局限,从而更好地把握人生和享受人生。

(二)意象

什么是意象?

主题学中的意象指某一民族、某一国家中具有特定意义的文学形象或文化形象,可以是某一自然现象、一种动植物、一种想象中的事物,它们在历代文学中都具有深层意义,而它们在不同民族文化里有着截然不同的含义。

主题学中的意象研究着力探讨同一意象在不同民族文学中的文化内涵,比较其变化与差异,揭示出各民族作品中的深层意蕴。

目的在于同一主题不同意象或同一意象不同主题的研究,去探讨各个国家的民族文化心理及各民族的审美情趣差异。

(三)套语

什么是套语?

原意是指印刷业所用的铅板,后延伸出陈规旧套、先入为主的意思,到了形象学中,它是他者定义的载体,指一个民族在长时间后反复使用,描写异国或异国人约定俗成的词组,是文化的缩影,是陈述集体知识的最小单位,被民族文化注入特定内涵的词语。

套语特征

套话有明显的生理特征,以自然特征取代文化特征。

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凝聚了丰富的历史内容,是了解异国异族形象的重要的信息源。

套话也具有意识形态和乌托邦的两种倾向

套话有极强的历史渗透性和承继性,其使用和存活具有一定的时间段和历史期。

四、论述(文化过滤、文学误读、形象学、接受学、比较文学中国化)

(一)文化过滤

1.为什么说文化过滤必然导致文学误读?

请结合两种语言互译中的具体实例来说明。

2.文化过滤的定义是什么,它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文化过滤指文学交流中接受者的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对交流信息的选择、改造、移植、渗透的作用。

也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发生影响时,接受方的创造性接受而形成对影响的反作用。

文化过滤肯定了文化在传播过程发生变异、变形、转化的合理性,以及接受者对文化的误读的不可避免性。

这一认识论上的转变是与20世纪上半叶的学术话语和学术生态联系在一起的。

如接受美学的兴起,确立读者在文学交流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这些理论不仅给文学理论研究带来了新的气象,而且也刷新了传统的比较文学影响研究,更为文化过滤的合理性提供了理论根基。

3.文学变异学研究的内容是什么?

它与文化过滤之间的关系如何?

文学变异性作为一种研究范式进入人们的研究视野之中,其主要内容有:

(1)语言层面变异学,

(2)是民族国家形象的文学变异研究。

(3)文学文本变异学研究重视可比性结构的整体和综合研究(4)文化变异学研究。

那么,文学变异学研究与文化过滤之间的关系概括起来就是:

文化“模子”的不同造成接受屏幕的限隔,透过屏幕的接受必然是一种文化过滤,而过滤就意味着接受的过程必然要留下什么或扬弃什么,它既不是简单的原文学文本主体的被动接受,也不是本我文化主体的简单归化接受。

总之,文化过滤是跨文明语境下贯穿于文学交流和对话过程中的制约机制,也是决定对话和交流之结果和表现的前提条件,而变异性则是文化过滤的显性表现和具体体现。

(二)文学误读

1.什么是误读?

答:

误读是文化交流中一个常见名词。

1)何谓误读,是异质文化在交流过程中通过接收、过滤,进而出现的一种必然现象。

人们在接受外来文化时,即吸收外来文化本身携带的信息,也有接受者所处文化氛围发出的信息,误读正是在这两种不同文化的抗拒和同化的冲突中产生的。

2)从阐释学的观点看,误读在文化交流中是必然的,其根本原因在于读者的接受期待。

3)误读又可分为不自觉的误读和有意误读。

在文化交流中大多数误读是不自觉的,有意误读中则可能有权力和意识形态因素的介入,有时这两种误读交织在一起。

4)尽管人们在接受中存在各种误读,但并不会因噎废食,放弃文化和文学的交流。

随着视域的融合,人们的认识不断深化,会更加接近对象。

在这个意义上,误读又是不断变化的。

2.什么是创造性误读?

答:

1)创造性误读:

是指主体对于对象的有目的的选择,通过吸收和改造异质文化中的某种因素,创造出一些新的形式。

是否产生新的因素是创造性误读与一般误读的根本区别。

2)就文学创作而言,创造性误读是艺术成熟的表现,庞德的意象诗和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就是在吸收中国传统文学和戏曲的基础上的创造性误读。

更多的创造性误读是一种视域融合,即接受者与外来因素的同时改造,是在充分理解外来因素的基础上的贯通,它创造出来的是一种新质。

3.试论述文学翻译中“文化误读”的消极作用和积极意义(跨文明研究)

文化误读是“文化过滤”过程诸因素合力产生的产物,这其中有接受者也有阅读者的主体性因素。

从语言层面来看任何外来文学作品,译者或读者只要是在目标语中加以“再现”、“再生产”原文,就必然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受制于目标语的规范和读者语言阅读习惯。

从理解的历史性来看,一部作品进入另一种文化语言之中,不仅是空间地域上的差异,也同时意味着跨越历史时空的错位。

错位所导致的偏见必然对传入的文学产生误读性影响,这一影响有好也有坏。

1)消极:

“误读”就是对原作的“曲解”、“误解”、“改变”,它自然会导致文学传播中的部分失败,使译作读者看不到异质文化文学的真相;而且翻译界已取得共识,文学翻译应最大程度地在各个层面上忠实于原作,所谓“信、达、雅”,“误读”显然与翻译的宗旨相悖。

举例:

2)积极:

便于外国文学作品在本国传播,促进文化交流;在“误读”中可能阐发出原作中一些为被挖掘的新意,重新发现原作的价值,甚至“创造”出文学名家;“误读”往往由译者自身的文化历史需求造成,因而它也能促进本民族文学的发展。

举例。

(三)形象学

简述形象学中注视者与他者的关系

(1)狂热。

在这种关系形态中,注视者建构的异国形象已完全被理想化,具有浓厚的天堂般的幻象色彩憎恶。

(2)憎恶。

在这种关系形态中,在憎恶心理的驱使下,注视者在极力丑化、妖魔化他者形象时,也建构了一种凌驾于他者之上的无比美好的本土文化的幻象。

(3)亲善。

它与“狂热”要求的对他者的完全顺应不同,也与“憎恶”要求的对他者粗暴的同化不同,它认为他者处于与注视者既不更高、也不更低的地位,二者构成一种相互尊重、平等对话、交流的关系。

形象学的形象与一般形象的差别:

1、范围:

一方面,一般文学形象大于形象学形象研究,一般文学形象以本族的自我形象或他族作品中的他族文学形象为主,而形象学形象是本族作品中的异族形象。

二方面,形象学形象比一般形象学形象大,一般文学形象只以虚构的文本出发,形象学除了文学作品也从真实的历史文献中获取。

2、存在方式状态:

一般文学形象是人物形象,形象学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外可以是景物风俗、观点、言辞和社会

3、研究重点的差别:

一般研究中的形象注重形象的独创性、逼真性,它的典型意义,后者关注的是通过对异族形象的研究挖掘背后的文化差异冲突,关注其作为社会民族形象代言人的身份。

对外国的想象本身虽然往往荒诞不经,但为什么对形象学研究来说,它仍然是很有意义的?

答:

这是因为形象学的研究并不关心一国民众的想象是不是准确地反映了外国的实际,而是主要研究在一国民众对外国的想象中所反映出来的他们的文化、心理、愿望等。

因此,有些对外国的想象虽然荒诞不经,但它们仍然揭示了民众的心理和文化习俗、愿望等,所以它们仍然是很有意义的。

形象的基本特征:

1、最本质的特征,将自我投射于他者,具有主观性、反思性。

2、表现特征:

它是一种趋于单义的社会文化的形象符号,数量十分有限。

3、功能特征:

它是一种具象泛化并取代现实。

形象学研究的两大范畴(论述):

一、1、定义

套话,原意是指印刷业所用的铅板,后延伸出陈规旧套、先入为主的意思,到了形象学中,它是他者定义的载体,指一个民族在长时间后反复使用,描写异国或异国人约定俗成的词组,是文化的缩影,是陈述集体知识的最小单位。

2、混淆方式:

表语与主要部分混淆;自然属性与文化属性混淆;隐含的等级对立和两分法(异教徒、忠实教徒);

3、基本特征:

高度浓缩性;意义的相对稳定性与单一性;一定的时间性与矛盾性

二、社会总体想象物

1、定义:

社会集体想象物指涉的是作家创作的那个年代整个社会对异国的看法,这一“研究代表了形象学的历史层面”。

它是全社会对一个整体、一个社会文化整体所作的阐释,是双向性(认同性和相异性)的阐释。

2、种类:

a意识形态型社会总体想象物。

内涵及特点:

对社会意识形态起到整合作用,是根据本社会模式,使用本社会语言重塑的异国形象,以维护本国的权威地位和保存现实为出发点,强化了自我的存在和身份,否定和消解了他者的存在。

b乌托邦型社会总体想象物。

内涵及特点:

具有社会颠覆功能,它用离心的符合作者对相异性独特看法的话语塑造的异国形象,用一个乌托邦式的他者社会来替代自身所处的文化社会,表达对异国文明的肯定,构成对本土社会持久性和稳定性的威胁。

C实际存在中混合式。

(四)接受学

(五)比较文学中国化

其他:

文学他国化、类型学、文体学、世界文学、总体文学、比较诗学、跨文明研究、跨学科研究

作家及其作品:

波斯奈特、梵第根、卡雷、基亚、艾金伯勒、韦勒克、雷马克、韦斯坦因、奥尔德里奇、刘若愚、朱光潜、钱锺书

1)波斯奈特:

《比较文学》

2)戴克斯特:

《卢梭与文学世界主义之起源》

3)贝兹:

《比较文学目录集》

4)巴尔登斯贝格:

《歌德在法国》、《巴尔扎克所受的外来影响》

5)梵·第根:

《比较文学论》

6)基亚:

《比较文学》

7)韦勒克:

《比较文学的概念》、《比较文学的危机》

8)雷马克:

《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用》

9)艾德礼:

《比较文学论文选集》

10)陈铨:

《中德文化研究》

11)闻一多:

《文学的历史动向》

12)朱光潜《文艺心理学》、《诗论》,

13)钱钟书《谈艺录》、《管锥篇》

14)古添洪、陈慧桦编:

《比较文学垦拓在台湾》

中西比较文学三大群体

1、西方学者:

法艾田伯《中国的欧洲》美孟尔康《比较诗学——东方与西方》

2、港台海外学者:

刘若愚《中国的文学理论》叶维廉“模子寻根理论”叶嘉莹、李达三、古添洪:

阐发法(西方的理论阐释中国文学)《中西比较文学:

范畴、方法、精神初态》

中国学派

3、大陆学者:

王国维、戴望舒、钱钟书《谈艺录》、朱光潜《诗论》

比较文学

定义:

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

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意义:

比较文学打破了民族、学科的界限,具有广泛的意义:

有利于更科学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和考察文学作品;有利于探讨人类文学的共同规律乃至人类文化的基本规律,加强对文学本质的认识;有利于推动世界文化交流,促进民族文化发展。

实证性影响研究

法国学者提出至今仍在使用的一种研究方法,它探究文学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影响的关系,影响研究在早期以法国学派的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卡雷、基亚等人为代表,确立了流传学、渊源学、媒介学等研究方法,它注重的是被比较对象之间的实证性和同源性的关系要素。

流传学

流传学也称誉舆学,由梵·第根引入比较文学学科理论,是传统的影响研究模式之一。

是从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