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理工大学在职公共管理硕士MPA复试政治考试大纲doc.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143465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连理工大学在职公共管理硕士MPA复试政治考试大纲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大连理工大学在职公共管理硕士MPA复试政治考试大纲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大连理工大学在职公共管理硕士MPA复试政治考试大纲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大连理工大学在职公共管理硕士MPA复试政治考试大纲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大连理工大学在职公共管理硕士MPA复试政治考试大纲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连理工大学在职公共管理硕士MPA复试政治考试大纲doc.docx

《大连理工大学在职公共管理硕士MPA复试政治考试大纲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连理工大学在职公共管理硕士MPA复试政治考试大纲doc.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连理工大学在职公共管理硕士MPA复试政治考试大纲doc.docx

大连理工大学在职公共管理硕士MPA复试政治考试大纲doc

大连理工大学2014在职公共管理硕士(MPA)复试政治考试大纲

【-在职研究生】

  出国留学网在职考研频道讯:

大连理工大学2014在职公共管理硕士(MPA)复试政治考试大纲

  大连理工大学2014在职公共管理硕士(MPA)复试政治考试大纲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一)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含义。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根源、实践基础和思想渊源。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

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发展。

  2.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立场、理论品质以及社会理想。

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意义和方法。

  

(二)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物质世界和实践世界观、方法论和哲学。

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在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物质和运动,运动和静止,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

社会的物质性。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

实践的本质含义、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

实践与人的存在。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分化和统一。

人和自然的关系。

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

  2.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联系的内涵和特点。

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发展的实质。

发展与过程。

唯物辩证法与科学发展观。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及其同一性和斗争性。

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及相互关系。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矛盾分析方法。

事物存在的质、量、度。

事物发展的质变和量变及其辩证关系。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

辩证否定观及其方法论意义。

否定之否定规律原理的意义。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现象与本质、形式与内容及其方法论意义。

  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与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

  辩证思维的主要方法:

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

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3.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规律及其客客观性,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

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

  (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的主体、客体与中介。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及相互作用的过程。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认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与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区别。

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的主要内容。

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及其相互关系。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

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真理与价值

  真理及其客观性。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

真理与谬误、成功与失败。

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实践活动的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

价值及其特征。

价值评价及其特点功能。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

  3.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

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

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认识运动的总规律。

  (四)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社会基本矛盾及时运动规律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构成及作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内容及其意义。

  生产力的含义和结构。

生产关系的含义和内容。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内涵。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社会形态的内涵。

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2.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

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阶级的产生和本质。

阶级斗争的根源和作用。

阶级分析方法。

  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

革命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改革的性质和作用。

  科学技术的含义。

科学技术革命的作用。

科学技术社会作用的两重性。

  3.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

现实的人及其活动与社会历史。

人的本质。

唯物史观考查历史创造者的原则。

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

个人与社会历史。

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方法。

正确评价无产阶级领袖。

  (五)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1.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资本的原始积累。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商品的二因素。

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

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知。

  2.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劳动力商品的特点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所有制和所有权。

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其本质。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及其特点。

剩余价值的实质。

资本的本质。

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区分及其意义。

剩余价值率。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

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资本积累的本质、源泉和后果。

资本有机构成。

相对过剩人口。

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

  资本循环及其职能形式。

资本周转及其速度。

资本循环与周转规律发挥作用的条件。

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及实现条件。

  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和形式。

利润和平均利润。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深化。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根源和周期性。

  3.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资本主义国际的职能和本质。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构成及本质。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进步作用和局限性。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性质和本质。

辩证地分析资本主义意识形态。

  (六)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1.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

生产集中与资本集中。

垄断的形成及本质。

垄断与竞争。

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

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形式及作用。

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的扩展及其后果。

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和实质。

  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

经济全球化的动因和后果。

  2.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新变化的表现和特点。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

  3.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复杂性和长期性。

  (七)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1.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局限性。

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无产阶级革命的特点、形式和发生。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列宁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苏联模式。

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

社会主义制度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巨大贡献。

无产阶级专政

  2.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

  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

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社会主义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社会主义在改革中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3.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马克思主义政党产生的条件和性质。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宗旨和组织原则。

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领导作用。

  (八)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

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2.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共产主义实现的历史必然性。

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事业。

共产主义实现的长期性。

“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

  3.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共产主义的发展阶段。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

  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2.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3.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5.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1.实事求是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确立。

实事求是思路路线的重要确立和发展。

  2.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和意义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

  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坚定不移的走自己的路。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提出。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和动力。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

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经济纲领和文化纲领。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

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及其主要经验。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势。

党的建设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经验。

  (四)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1.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特点。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和基本内容。

  2.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3.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

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五)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

  2.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

  3.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发展才是硬道理。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提出及其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

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

  “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七)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1.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2.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

  改革的全面性。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3.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

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

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4.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调整。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区域发展,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九)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2.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3.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民主政治

  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社会的民主、自由和人权。

  (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2.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发展教育和科学,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十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科学含义和重要意义。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体思路。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十二)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1.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之一。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

  2.从武力解放台湾到和平解放台湾

  台湾问题的由来和实质。

和平解放台湾的方针。

解决台湾问题的重要原则。

  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构想的形成和确立。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

  4.新形势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发展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丰富和发展。

新世纪新阶段的对台方针政策

  (十三)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1.国际形势的发展及特点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2.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形成和发展。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十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各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事业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

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巩固和加强各族人民的团结合作。

  2.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和基本任务。

加强对爱国统一战线的领导。

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要法宝。

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

  3.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人民解放军的性质和作用。

建立巩固的国防。

新世纪新阶段人民军队的历史使命

  (十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1.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2.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最根本利益的基本原则

  3.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

大连理工大学致力于培养国际化的精英人才

【高考热讯】

大连理工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入选“2011计划”国家协同创新中心的大学。

学校成立于1949年4月,是中国共产党面向新中国工业体系建设建立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是新中国“四大工学院”之一。

2017年大连理工大学总招生计划6260人。

其中主校区(含开发区校区)招生计划4910人,覆盖全国31个省区。

盘锦校区招生计划1350人,增加35人,覆盖全国31个省区。

大连理工大学招办主任马吉祥

以下为访谈实录:

主持人:

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锁定新浪网教育频道,这里正在进行的是2017高考大讲堂特别访谈节目。

今天来到我们访谈间的就是来自于大连理工大学招办主任马吉祥,马主任您好。

马吉祥:

您好,主持人。

国家“211”和“985”重点建设高校

面向新中国工业体系建设建立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

主持人:

请您介绍一下学校的基本情况,包括学校的历史、办学理念、特色、优势?

马吉祥:

大连理工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也是入选“2011计划”国家协同创新中心的大学。

学校成立于1949年4月,是中国共产党面向新中国工业体系建设建立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是新中国“四大工学院”之一。

建校以来,学校秉承红色教育家带来的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爱国知识分子带来的科学报国和严谨求实精神、优秀学子铸就的刻苦读书和成才报国精神,形成了特有的红色基因,奠定了进军世界一流大学的坚实基础,赢得了“学在大工”的美誉。

大连理工大学1949年4月建校,时为大连大学工学院;1950年7月大连大学建制撤销,大连大学工学院独立为大连工学院;1960年10月被确定为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1986年4月设立研究生院;1988年3月更名为大连理工大学;1996年启动实施“211工程”建设,教育部、辽宁省、大连市共建大连理工大学;2001年启动实施“985工程”建设,教育部、辽宁省、大连市重点共建大连理工大学;2003年被中央确定为中管干部学校;2012年正式启动领军型大学建设工程。

2012年12月教育部正式批准大连理工大学建设盘锦校区,该校区依照“统筹规划、错位发展、坚持标准、创新模式”的指导思想建设,与主校区同标准、同档次、同水平办学。

2017年ESI中国大学综合排名百强榜位列第17位;2017年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有12个学科跻身世界顶尖学科行列,位列中国大陆高校第17位;在美国最具影响力的USNews2017年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中国大陆高校第20位。

学校以培养精英人才、促进科技进步、传承优秀文化、引领社会风尚为宗旨,秉承“海纳百川、自强不息、厚德笃学、知行合一”的精神,致力于创造、发现、传授、保存和应用知识,勇于担当社会责任,服务国家,造福人类。

2017年招生计划6260人

主校区招生计划4910人,盘锦校区招生计划1350人

主持人:

2017年的招生政策是怎么样的呢?

马吉祥:

2017年大连理工大学总招生计划6260人。

其中主校区(含开发区校区)招生计划4910人,覆盖全国31个省区。

盘锦校区招生计划1350人,增加35人,覆盖全国31个省区。

录取原则方面,大连理工大学的政策与去年相比没有太大变化。

实行“平行志愿”省份,调档比例一般不超过当地招生计划的105%,凡进入调档线的考生,德、体条件合格且服从专业调剂,进档不退。

实行“顺序志愿”的省份及内蒙古自治区,调档比例一般不超过在当地招生计划的120%,对“顺序志愿”省份在学校同批次控制分数线以上,优先录取第一志愿报考大连理工大学考生。

大连理工大学白俄罗斯国立大学联合学院首次招生

大连理工大学莱斯特国际学院首次招生

大连理工大学-日本立命馆大学国际信息与软件学院继续招生

主持人:

2017年的招生专业相比去年有哪些调整变化呢?

马吉祥:

大连理工大学白俄罗斯国立大学联合学院首次招生,是由中国和白俄罗斯两国教育部共同批准,大连理工大学和全球大学排名前2%的白俄罗斯国立大学合作设立。

学院设于大连理工大学主校区,是中白两国在高等教育本科层次合作成立的第一个国际合作办学机构。

设有“应用物理学(中外合作办学)”和“工程力学(中外合作办学)”两个本科专业,在相关省份计划单列。

大连理工大学莱斯特国际学院首次招生,是我校与英国莱斯特大学成立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学院学生可同时注册大连理工大学和英国莱斯特大学的双重学籍,可获得两校学习资源的使用权,享有两校学生的权益,接受两校的管理。

设有“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中外合作办学)”和“应用化学(中外合作办学)”两个本科专业,办学地点在盘锦校区,在相关省份计划单列。

此外,大连理工大学-日本立命馆大学国际信息与软件学院继续招生,是中日两国在高等教育本科层次上设立的唯一合作办学机构,日本立命馆大学创立于1900年,日本一流私立大学之一,不仅是日本文部科学省SGU计划重点投资37所大学之一,也是日本文部科学省G30计划中指定的13所计划大学之一。

设有“计算机类(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大类,办学地点在开发区校区,在相关省份计划单列,采用“2+2”和“4+0”两种模式培养IT领域的国际化精英人才。

学校经过六十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以理工为主,理、工、经、管、文、法、哲、艺术等协调发展的多学科体系,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4个,分别为:

力学、化学工程与技术、水利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8个,分别为:

计算数学、等离子体物理、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结构工程、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环境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技术经济及管理。

在教育部最新一轮全国学科评估中,大连理工大学共有9个一级学科排名全国前10位,其中3个排名前五,分别为化学工程与技术第3位,水利工程第4位,力学第5位,在国际排名中,学校有8个学科领域进入ESI排名前1%,ESI论文总引用数位列国内高校第17名;2个学科领域进入ESI排名前1‰,并列国内高校第7位。

在专业方面学校着眼社会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建设具有特色的大化工、大土木、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