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 生物与环境.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142291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1.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编辑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 生物与环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编辑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 生物与环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编辑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 生物与环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编辑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 生物与环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编辑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 生物与环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编辑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 生物与环境.docx

《编辑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 生物与环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编辑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 生物与环境.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编辑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 生物与环境.docx

编辑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材目录

生物与环境

1、种子发芽实验

(一)

2、种子发芽实验

(二)

3、观察绿豆芽的生长

4、蚯蚓的选择

5、食物链和食物网

6、做一个生态瓶

7、改变生态瓶

8、维护生态平衡

1、光和影

2、阳光下的影子

3、光是怎样传播的

4、光的反射

5、光与热

6、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7、做个太阳能热水器

8、评价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地球表面及其变化

1、地球表面的地形

2、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

3、坚硬的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4、土壤中有什么

5、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6、什么样的土地容易被侵蚀

7、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8、减少对土地的侵蚀

运动和力

1、我们的小缆车

2、用橡皮筋作动力

3、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

4、测量力的大小

5、运动与摩擦力

6、滑动与滚动

7、运动与设计

8、设计制作小赛车

 

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

第1课植物新生命的开始

【备课时间】: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五年级上册始业教育课

【备课时间】: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由“生物与环境”“光”“地球表面及其变化”“运动和力”四个单元组成。

《生物与环境》单元从内容上分三个部分:

通过“绿豆种子发芽和生长”、“蚯蚓的选择”研究生物的生存和非生物环境的关系。

第二部分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态群落中生物之间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并通过生态瓶的制作、观察,探究生物群落中生物和生物、生物和非生物相互依存的关系。

第三部分内容,是把以上认识拓展到自然界,通过典型事例的分析,认识到保护大自然、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光》单元首先引导学生们观察光的传播(直线传播和反射)特点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运用;接着指导学生认识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阳光下物体得到的热与受到的光照强弱有关系,也与物体本身的性质有关系。

最后通过制作太阳能热水器综合运用相关知识。

《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认识地球表面总的地形概貌,以及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地形及特点;二是地形地貌变化及发生原因。

《运动和力》单元内容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了解重力、弹力、反冲力。

第二部分学习测量力的大小,认识力的单位,为研究摩擦力大小做好技能准备。

第三部分认识摩擦力,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一些因素,研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第四部分动手实践,设计和制作一个小车。

【学情分析】:

1、五年级整体学习状况:

学生整体学习比较认真,对科学实验比较感兴趣,不喜欢死记硬背的知识,理解不甚深刻,运用能力差。

2、已有知识、经验:

独立探究能力和主动探究意识不强。

家长和学校偏重于语、数、英教学,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情感。

3、儿童心理分析:

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教学目标】:

1、回顾和总结小学科学的学习方法,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基础;

2、初步了解本学期的学习任务和内容,讨论本学期的主要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

3、通过趣味小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教学准备】

蜡烛在水面下燃烧的实验器材:

蜡烛、水、空盆一个

【教学过程】

1、自由谈话,了解学生:

师:

我们学习科学已经有两年了,在这两年中,大家对什么活动有比较深刻的印象?

说说。

师:

真没想到,大家对科学这么有兴趣。

那么,在两个多月的暑假里,大家经历过许多事,其中有哪些是跟科学有关的呢?

师:

刚才大家说了许多跟科学相关的事,我们可以把这些事写下来,这就是很好的科学小论文,到时候老师会组织大家参加全国小学生科学小论文比赛。

2、了解教材,明确任务:

师:

从今天开始,我们又要一起探索科学奥秘了。

那么,五年级科学有哪些内容呢,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

组织学生看封面:

一个孩子正在观察生态瓶,特别突出的一点是这个孩子正在记录,强调科学探究活动中求真、记录的重要性。

旁边的四幅小图,分别代表着本册的四个单元,生物与环境/光/地球表面及其变化/运动和力。

让学生自由看目录和里面的内容,然后自由发表自己的想法。

3、制定制度,选课代表:

说明平时学习以4人小组为基本单位,小组长每月轮换。

推选各大组科学组长和科学课代表,明确相关责任和权利。

讲解每月科学之星评选方法(从作业、器材准备、上课、合作等方面加星)

4、做小实验,激发兴趣:

师:

刚才大家学习的非常认真,这让老师非常高兴,为此我想跟大家一起做一个小实验,实验的名称是:

在水面让蜡烛燃烧。

出示实验器材(蜡烛、水、空盆一个),问学生能不能做到,并可以让学生进行尝试。

教师进行演示:

先把蜡烛牢固地竖立在一个空盆的底上,点燃后轻轻地往盆里倒凉水,直至与蜡烛边缘相平为止。

一会儿,蜡烛的火焰就降到水面以下了(如图所示)。

基本原理:

燃烧,水降温,使周边的蜡烛不能达到溶点溶化,通过蜡芯支持燃烧。

小结:

在我们这册科学教材中,也有许多这样的活动和实验,需要我们细心观察、思考才能发现其中的奥秘。

【作业布置】:

预习种子发芽实验及发芽条件

【板书设计】:

1、自由谈话,了解学生

2、了解教材,明确任务:

3、制定制度,选课代表:

4、做小实验,激发兴趣:

【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

第1课种子发芽实验

(一)

【备课时间】:

【教材分析】: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因此,小学科学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分析、把握本学科课程特点,把课内资源与课外资源相结合,为学生创造亲身经历科学探究过程的机会,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科学学习,发展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勇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建构基本的科学概念的原理,使学生乐于用所学的科学知识和技能适应、改善周围的生活环境。

本年级学生们已有种植凤仙花的经验,对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也有所了解,但对于种子的发芽条件进行过研究的学生并不多。

哪些是必要的条件,哪些是可要可不要的条件,他们多数没有做过科学的研究。

所以这节课就从熟悉的绿豆发芽所需条件实验开始研究。

在本课中,学生要学习提出问题、根据所要研究的问题控制实验条件、设计实验、动手做实验、观察记录这几个过程。

学生将第一次接触对比实验,改变条件和控制条件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

在学生讨论实验时,要提示他们注意实验的公平性。

学生还要交流实验设计,交流的目的是为了吸取别人的长处,改进自己的不足,完善、调整自己的实验计划。

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听取别人的发言,比较自己与别人的不同之处,找到自己计划的缺陷。

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同时要记录种子的发芽情况,通过文字记录他们的发现。

这个过程需要学生每天去观察,看一看种子从种下去,到长出叶这段时间要经历哪些阶段。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科学进入课程实验的新阶段,通过两年的学习,学生有了自己的科学思维方式,对科学探究过程有所了解,并能运用这一方法解决问题。

但与前两年的学习相比,本学期课外实践活动明显增多,对观察和记录的要求很高,还需要长时间地观察和记录,这就要求学生要有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

新教材中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和学生以前所学相比,难度较大。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

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对实验观察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习运用对比实验中控制某个条件的方法,研究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教学难点】:

能根据要求设计出自己的实验计划。

【教学准备】:

绿豆种子若干,实验计划单(参考书3面),实验记录表(参考书4面)。

【教学过程】:

一、讨论种子发芽的条件:

1、谈话导入:

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

那么,你觉得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呢?

2、学生自由讨论,教师摘要板书。

(预设:

要种到土里获得养料,需要浇水,需要合适的温度,需要阳光,需要空气等。

这时候教师不要给予取舍,保留学生的各种观点)

3、进一步引导(拿起一颗绿豆种子):

这是一颗完好的绿豆种子,如果要让它发芽,刚才大家说的这些条件是不是都需要呢?

哪些是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呢?

(说明:

从种子发芽过渡到具体的绿豆种子发芽,这样的讨论更有针对性,而且更合理,因为不同种子需要的条件是有些区别的。

4、师:

大家的意见不一样,看来我们必须通过实验来判别了。

二、设计种子发芽实验:

1、师:

该怎样用实验来证明呢?

大家说说要注意什么?

(预设:

制订周密的实验计划,只能改变一个条件等。

2、师点拨:

为了把实验做好,建议大家选择自己最想研究的一个条件进行研究,而且在研究之前要设计好实验方案。

3、学生自由选择研究内容,及时进行统计。

(预设:

水组,光组,温度组,土壤组等,可在此适当排除不适合课堂研究的内容。

4、以其中一个组为范例,集体讨论如何设计实验计划。

(1)你们想研究什么问题,你们计划怎样做?

(2)你们预测结果会是怎样的?

(3)你们的研究中,改变了什么条件?

(4)哪些条件是没有改变的?

(5)怎样知道改变的条件是不是对种子发芽产生了影响?

(6)在实验研究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什么?

5、分发实验计划单,学生完成自己的实验方案设计,教师巡回指导,鼓励选择相同条件的同学互相交流。

三、阅读书4面种子发芽实验内容:

1、进一步阅读教材上的举例,教师引导关注其中的注意点,比如绿豆的大小应该差不多,为什么要在每个盒子分别放入2-3颗绿豆,为什么要垫纸巾等。

2、教师提供表格,共同讨论如何进行记录。

【作业布置】:

1、鼓励学生回家认真完成实验,并做好观察记录。

2、下节课将对我们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请大家准备好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将对认真完成实验的同学加星评价。

3、有能力、有条件的同学还拍摄绿豆种子发芽各个变化的照片,尝试撰写研究报告。

【板书设计】:

一、讨论种子发芽的条件:

二、设计种子发芽实验:

三、阅读书4面种子发芽实验内容:

【教学反思】:

 

第2课种子发芽实验

(二)

【备课时间】:

【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

整理分析实验信息教科书中先以研究“水”这个条件的小组为例。

“我们小组的实验中,实验组里的绿豆种子全部发芽了,对照组的绿豆种子都没有发芽。

”“这种实验现象说明什么呢?

”这样的问题是提示学生要对自己组的实验进行观察和初步的分析。

教科书又提示学生和其他组的同学交流从实验中获取的信息。

收集做相同实验小组的实验信息,共同分析。

教科书设计的几个问题“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有什么不同?

”“从实验数据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吗?

”“实验结果和我们实验前的猜测一致吗?

”引导学生进一步讨论,注意从同一类、多组数据中分析研究的这个条件是否影响了种子的发芽。

第二部分:

交流实验信息教科书要求每种实验都要汇报,同时要求其他的同学认真倾听。

交流和倾听不仅是获取更多信息的一种方法,而且是相互质疑的一个过程。

这里是引导学生对每一组实验得出的结果检查它的可靠性,弄清是怎样用实验数据来解释实验结果的。

如果发现实验结果和预测不一致,还要反思实验的过程或是对先前的预测进行质疑。

最后一定要在全班汇报和讨论的基础上,对绿豆种子发芽的条件作出一个肯定的结论。

第三部分:

种植绿豆芽。

这个活动是一个探索植物生长需要条件的活动。

可以将移植绿豆芽放在课后,在这里教师一定要讲述移植的方法,还要鼓励学生做这个事情。

【学情分析】:

学生们将要经历整理分析实验结果,用实验数据说明问题的过程。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过程,是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个阶段。

另外,学生在整理自己实验数据的基础上,还要与做同一类实验的其他同学交流。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会发现不是所有的种子都会发芽,有些种子不发芽可能是由于外界条件不具备,也有可能是由于种子本身的原因。

由于每个学生只研究了一个问题,还有一些问题是别人研究的,所以对于自己没有研究的问题就需要倾听别人的汇报了。

另外,学生还将经历种植绿豆芽、照料绿豆芽的过程。

这个活动的设计将引发学生去发现新的问题,经历提出问题、根据所要研究的问题控制实验条件、设计实验、动手做实验、观察记录、整理分析实验结果、用实验数据说明问题的科学研究过程。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

过程与方法:

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对比实验、严格控制实验、重复实验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知道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

【教学难点】:

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教学准备】:

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实验信息统计表(参考书5面)

【教学过程】:

一、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1、我们种下的绿豆种子都发芽了吗?

其他小组的绿豆种子呢?

二、整理分析实验信息:

1、教师分发实验信息统计表,由组长负责收集相同实验小组的实验信息。

2、分析实验信息:

(1)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有什么不同?

(2)从实验数据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吗?

(3)实验结论和我们实验前的猜测一致吗?

三、交流实验信息:

1、认真听取其他不同实验小组介绍他们的实验方法和获取的信息。

2、和其他的小组交流,了解他们在实验中有什么发现,听听他们怎样用数据来解释实验结果的。

3、汇集全班同学的实验,分析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

对大家有异议的内容进行辨析。

4、小结:

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需条件是温度、水分和空气。

四、种植绿豆芽:

1、引导:

已经发芽的绿豆芽怎么处理?

2、确定任务:

把绿豆芽种植在花盆中,放到适合的地方,让绿豆芽生长一段时间。

3、预测哪些条件会影响绿豆芽的生长。

4、建议对绿豆芽的生长做观察日记或者记录。

参考资料:

种子发芽的基本条件是:

一是温度。

种子萌发的最低温度为6-7℃,12-14℃能正常发芽,最适温度为20-25℃,最高为35℃。

二是水分。

一般需吸收相当于种子自身风干重的120-140%的水分才能萌发。

三是充足的氧气。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3课观察绿豆芽的生长

【备课时间】:

【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

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吗?

教科书一开始就提出:

“观察我们种下的绿豆芽生长得怎么样了。

怎样才能让绿豆芽生长得更好一些?

”这个问题是引导学生思考植物的生长需要哪些条件。

以前面的研究结果——绿豆种子发芽不需要阳光作为导线,提出“绿豆芽的生长需要阳光吗”。

围绕这个问题设计一个对比实验。

教科书中的对话再次提醒我们在设计实验时要注意的问题。

第二部分:

绿豆芽生长对水的需求。

这个活动建议由老师来做,让学生来观察实验的结果。

所以在上课前老师要提前几天把这个实验准备好。

这个实验的现象是绿豆芽的根都向纸潮湿的一端生长,体现了植物适应环境的能力。

第三部分:

讨论动植物的身体结构与生活环境的关系。

教科书中提问到:

“这三种植物生活在什么样的地方?

它们的叶同它们生存的环境有什么关系?

”香蕉生长在热带、亚热带,那里阳光充足、雨水多,所以叶子宽大。

松树生长在温带地区,针形叶有利于减少水分蒸发。

仙人掌原产于热带荒漠地区,叶变成了刺,茎肥厚多汁,能贮存大量的水,同那里缺水、酷热、干燥的环境有关。

这三种植物的形态说明植物的器官是适应生存环境的结果。

【学情分析】:

学生将先来对绿豆芽的生长进行观察。

细心的学生会发现,并不是种到土壤中的绿豆芽都长得一样好。

这就意味着学生又将经历一个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动手做实验,观察记录,整理分析实验结果,用实验数据说明问题的过程。

另外,学生将要研究一个比较“特殊”的实验——绿豆芽生长对水的需求。

这个实验目的在于让学生体会植物在适应环境方面的能力。

然后分析自然界植物在适应环境方面的例子,进一步建立生物的形态构造、生活习性与环境之间的联系。

学生们经历的活动将为他们进一步发展对生命的认识奠定基础。

因此,需要教师克服困难,积极为学生创设探究生物与环境关系的机会,并引导他们不断提出新的、有价值的问题,以促进探究活动逐步深入下去。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植物的生长需要合适的环境条件。

当环境条件改变的时候,植物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设计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的实验,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植物生长的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思到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是相适应的。

【教学重点】:

设计对比实验。

【教学难点】:

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教学准备】:

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三四天前做好的绿豆芽对水的需要的实验。

【教学过程】:

一、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1、说说自己种下的绿豆芽生长的怎样了。

2、为什么大家的绿豆芽生长的不一样呢,怎样才能让绿豆芽生长的更好呢?

3、讨论影响绿豆芽生长的因素,教师随机板书。

二、实验一:

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吗?

1、讨论:

绿豆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那么绿豆芽的生长需要阳光吗?

2、该怎样来设计对比实验呢?

重点指导:

(1)我们只能改变哪些条件?

不改变哪些条件?

(2)两组的绿豆芽需要一样多吗?

(3)改变了条件是不是对绿豆芽生长产生了影响,我们怎样才能知道?

3、学生完成实验方案,交流。

4、提供实验记录表,引导学生做好观察记录。

(采用图画和文字记录下绿豆芽的高度、茎叶的颜色,茎的粗细等)

三、实验二:

绿豆芽生长对水的需求

1、拿出事前做的绿豆芽对水需求的实验,让学生进行观察。

教师介绍实验:

在一个盘子里铺上几层吸水纸,把5粒刚发芽的绿豆并排放在吸水终上,保持吸水纸一端湿润。

2、讨论:

这5粒绿豆种子的生存的环境有什么不同?

不同的环境对绿豆种子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为什么我们这样推测?

仔细观察还有什么发现?

3、概括:

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的适应环境的变化。

四、观察更多的植物适应环境的图片(书8面):

1、比较香蕉、松树、仙人掌的叶的不同。

2、香蕉、松树、仙人掌分别生长在什么地方?

3、这三种植物的叶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

4、说说平时还看见有关植物适应环境的例子。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4课蚯蚓的选择

【备课时间】:

【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

蚯蚓与环境。

在这一部分中,学生先要谈谈自己对蚯蚓生活环境的了解,做出自己的猜测,然后用对比实验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测。

把蚯蚓放入半边明半边暗的纸盒里,观察蚯蚓往哪边爬。

在这个实验中,盒子里的温度、湿度条件都一样,只有光的条件不一样。

然后请学生猜测实验结果,并观察、记录实验。

在这个实验中,蚯蚓会爬向纸盒阴暗的一边。

另一个实验是把蚯蚓放在干土和湿土之间。

在这个实验中,只有土的干湿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

请学生猜测实验结果,观察、记录实验。

在这个实验中,蚯蚓会爬向湿土的一边。

第二部分:

动物对环境的需要和适应。

这个部分是让学生具体分析一些动物的生活需要,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动物生活也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

体会到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学情分析】:

学生通将过对比实验,了解蚯蚓生活需要的环境条件。

学生将经历两个实验。

第一个实验是把蚯蚓放入半边明半边暗的纸盒里,观察蚯蚓往哪边爬。

在这个实验中,盒子里的温度、湿度条件都一样,只有光的条件不一样。

第二个实验是把蚯蚓放在干土和湿土之间,观察蚯蚓往哪边爬。

在这个实验中,只有土的干湿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

通过以上两个实验,学生可以发现蚯蚓需要黑暗、潮湿的环境。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动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

过程与方法:

掌握对比实验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教学重点】:

设计对比实验。

【教学难点】:

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教学准备】:

每组一份:

长方形扁纸盒两个,黑布、塑料薄膜、玻璃片、蚯蚓15条、干土、湿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见过蚯蚓吗?

一般在什么地方见到它们?

你们觉得蚯蚓喜欢怎样的环境?

2、学生自由发表。

二、实验一:

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

1、我们先来研究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该怎样设计实验呢?

2、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引导他们进行对比实验,并注意控制条件。

3、出示实验器材,讨论实验步骤:

(1)把长方形盒子一端剪去一部分,盖上玻璃片,再在另一端用黑布包住。

(2)在盒底放入塑料薄膜,以保护蚯蚓,方便它爬行。

(3)把5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

(4)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做好观察和记录。

(5)再做2次。

4、分发记录单和相关实验材料,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5、收回材料,组织交流,概括:

蚯蚓喜欢黑暗的环境。

三、实验二:

蚯蚓喜欢干燥还是湿润的环境?

1、过渡:

那么,蚯蚓喜欢干燥还是湿润的环境呢,让我们也来设计一个对比实验。

2、学生设计实验,自由发表。

3、教师随机出示材料,在交流中概括出比较合理的实验步骤:

(1)在另外的盒子两端分别铺上同样土质的泥土,不同的是一边干燥,一边湿润。

(2)把10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

(3)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观察,记录。

(4)再做2次。

4、分发记录单和相关实验材料,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5、收回材料,组织交流,概括:

蚯蚓喜欢湿润的环境。

四、动物对环境的需要和适应:

1、让学生归纳:

蚯蚓适合怎样的生活环境?

2、过渡:

跟蚯蚓一样,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3、学生看书11面的图片,说说这些动物是怎样适应环境的?

4、拓展:

当环境不适应动物生存的时候,它们会重新选择合适的环境生活,否则它们将难以生存。

谁能说说相关的例子吗?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5课食物链和食物网

【备课时间】:

【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

谁吃谁。

教科书的图中有蔷薇、草、树叶、蚜虫、瓢虫、蚯蚓、鸟等动植物。

要求学生按照谁被谁吃的关系在图中的圆圈中填入动植物的名称。

它们的基本关系是:

蔷薇或草→蚜虫→瓢虫→鸟。

生物之间这样一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称为食物链。

在这条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产者是蔷薇和草,直接或间接地吃别人制造的食物的消费者是蚜虫、瓢虫和鸟。

蔷薇花丛这个生态系统中还可以找出的食物链是:

落叶→蚯蚓→鸟。

教科书中的卡通图暗示了大多数食物链应该从植物开始,希望学生能记住这个规律。

第二部分:

水田的食物网。

教科书图画中水田里的生物有:

水稻、稻螟虫、蝗虫、蜘蛛、螳螂、蜻蜓、小鸟、蛇、老鹰、青蛙、白鹭、鱼、虾、田鼠、黄鼠狼、猫头鹰,等等。

显然,这里面存在着多条食物链。

教科书中卡通人的讨论暗示学生,像这种由多条食物链组成的网状结构叫食物网。

通过图文,学生们可以直观地认识了解水田中复杂的食物联系。

【学情分析】:

学生们对森林、花园、草地、池塘等环境越来越熟悉,对环境方面的科学研究也会越来越感兴趣。

在对环境的进一步观察中,他们会发现一些更加有深度和具有科学意义的问题。

有可能在活动的基础上进行科学推理,进一步体验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认识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特别是认识到一种动物或植物可能就是另一种动物或植物生存所依赖的条件,进而在学生的心目中建立起初步的生态系统的概念,形成“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的认识。

建立这样一种看待生命世界的观点,需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