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安庆市届高三高考模拟考试一模文综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142253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50.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安庆市届高三高考模拟考试一模文综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安徽省安庆市届高三高考模拟考试一模文综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安徽省安庆市届高三高考模拟考试一模文综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安徽省安庆市届高三高考模拟考试一模文综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安徽省安庆市届高三高考模拟考试一模文综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安庆市届高三高考模拟考试一模文综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安徽省安庆市届高三高考模拟考试一模文综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安庆市届高三高考模拟考试一模文综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徽省安庆市届高三高考模拟考试一模文综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安徽省安庆市届高三高考模拟考试一模文综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安庆市2021年普通高中高考模拟考试(一模)

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第I卷

24.国人主要包括居住在国都之内的周及其他诸侯国统治者的亲族,及一部分工、商、农民等。

他们也是西周军队组成的重要部分,受到思想进步的西周统治者的重视。

据此可知,国人

A.政治影响力强B.产生于分封制C.造成政局动荡D.依托于宗法制

25.汉代被举孝廉后在中央以郎署为主,再迁为尚书等官,在地方的则为令、长,再迁为太守等。

而晋朝天位从巧取豪夺而来,若主张以忠治天下,他们的立脚点便不稳,提出“以孝治天下”的政治口号,树立了很多孝的典型,因孝被荐的官员大多委以虚职。

这种不同说明

A.汉晋“独尊儒术”B.晋朝孝文化功利色彩浓厚

C汉朝实行察举制D.晋朝儒道佛“三教并行”

26.李白因为作诗《永王东巡歌》,在永王割据失败后也被捕入狱。

因郭子仪等人以天下动荡、不宜大动干戈为由为他求情,他才免于一死,流放夜郎。

两年后,朝廷因旱灾大赦天下,李白得以重获自由身,从长江一路疾驰而下,写下了那首脍炙人口的《早发白帝犷城》。

材料主要体现了

A.唐朝以民为本的法律文化理念B.唐朝纲常伦理得到强化

C.李白对于唐朝诗歌的突出贡献D.佛教思想影响唐朝司法

27.明朝洪武到万历年间,四川人口增长了约18万户。

与此同时,通过“报官立案、制定章程、农户集资、共建共享”的方式在四川兴修水利的结果如下表,表格的信息说明

A.务实的制度有力促进社会经济发展B.重农抑商的政策保障农业经济稳定

C.水利兴修是人口增长的关键性因素D.人口迅速增加造成严重的人地矛盾

28.双重多数制是罗马人原创的票决制度。

欧盟采用此制度作为决定中等重要事项的程序。

此等事项必须取得赞同国家数和赞同国家人口数两个多数才能通过。

这种制度A.促进了罗马民主制度的巩固B.利于防止“多数人的暴政”

C.成为近代民主国家政权基础D.标志罗马法的成熟与完备

29.卢梭认为,科学使人类走出“自然状态”,同时也担负起重建人类社会秩序的重任。

卢梭对科学的态度极为复杂:

一方面认为科学不利于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另一方面又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的推动。

卢梭

A.反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快速发展B.批判性思考科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C.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坚持“道德优先”D.主张科学发展和社会发展亦步亦趋

30.陈旭麓说:

由于共产党的领导,新式的农民战争不同于旧式的农民起义;由于农民参加了革命,土地革命战争又比辛亥革命具有更强韧的生命力和深厚的社会基础。

该学者的观点说明土地革命

A.是一场农民阶级反封建战争B.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

C.与辛亥革命的性质完全不同D.忽视与城市工人阶级的联合

31.右图为1954年的一幅宣传画,主题为“学好本领,建设祖国”,该画反映出

A.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已基本完成

B.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急切心情

C.为实现工业化培养急需的人才

D.国家发展知识经济的坚定决心

32.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一书中认为,把雅典人不是依据出身门第,而是财产多寡,划分成四种不同的有产阶级,并可出任不同官职,乃是梭伦的杰作。

这一论述表明A.雅典的民主政治得以确立B.勤奋致富有望参与国家管理

C.贵族统治的合法性被否定D.财产等级制的虚伪和讽刺性

33.《十日谈》中讲到巴黎基督徒大商人杨诺奉劝犹太商人好友亚伯拉罕改信天主教,亚伯拉罕到罗马考察一番后,发现天主教会的荒淫、贪婪与腐败,可还是屹然不倒,认为有圣灵在给它做支柱,比其他的宗教更正大神圣,同意改信天主教。

杨诺万想不到他会得出这么一个结论来。

这反映出

A.因信称义是社会主流思潮B.犹太人宗教信仰不坚定

C.对天主教禁欲主义的讽刺D.社会道德的堕落与沦丧

34.新航路开辟之前,波兰和匈牙利贵族要求农民提供最低限度的的劳动,因为不存在增加产量的诱因。

但当面向市场的生产变得有利可图时,贵族很快就做出响应,大幅增加义务劳动的时间。

最终,农民被完全束缚在土地上,从而成为没有迁移自由的农奴。

据此可知

A.贵族转变为新兴资产阶级B.农奴制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C.新航路开辟诱发价格革命D.世界市场推动生产关系变革

35.1945

年英国大选,工党提出了民主社会主义的纲领,击败丘吉尔领导的保守党。

此后工党政府推行一系列的国有化改革,以挽救社会经济危机,没有遭到资产阶级的强烈抵制,得以较为顺利的进行。

上述现象表明

A.英国照搬苏联的经济发展模式B.英国正逐步倒向社会主义

C.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推行D.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建立

第II卷(非选择题共160分)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

材料一在春秋乱世中,礼崩乐坏,风云激荡,社会缺乏严苛的等级限制,从而使人才的迅速涌现、扶摇直上成为可能;同时各国相争的复杂局势使得对于人才招揽和”独占”的需求较一国统治之时大大增加。

在此背景下,客卿制度逐渐形成,识人文化逐渐兴起,并在各国变法改革、私学兴起等动力的推动下迅速走向繁荣。

客卿制度是荟萃、善待人才的缩影,其中折射出的识人文化是当时的盛行之风,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续婧仪《春秋战国客卿制度与识人文化研究》

材料二伴随着科举制的废除,读书人社会流动的上升渠道拓展出各种各样的途径,这些途径有的可能是全新的比如进入军队、有的是以往因其在价值观念中比较低微的事业比如从商、还有的则是一直即有,但参与方式发生了重要改变的如从事地方政治。

他们的职业包括大学教授、大学生、中下级公务员以至高级官吏、军官、编辑、记者、律师、等等。

——摘编自瞿骏《入城又回乡一一清末民初江南读书人社会流动的再考察》

材料三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破除妨碍人才社会性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使人人都有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

……全面取消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的城市落户限制,全面放宽城区常住人口300万至500万的大城市落户条件。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常住人口享有与户籍人口同等的教育、保险、医疗、住房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

——摘编自《关于促进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春秋战国时期识人文化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读书人社会流动的特点。

(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才社会性流动体制机制改革的意义。

(7分)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中国古人有句话,叫做“温故知新”。

普通的解释,就是一面来温故,一面去知新;温故是一事,知新又是一事。

但这句话要应用在史学上,便是一件事。

温故是知新的手段,知新是温故的目的。

改作历史,重新整理历史的材料,都是温故的工夫。

在这温的工作中,自然可以得到许多的新知。

我们还可以把这句倒装过来说,“知新温故”这就是说拿我们日新月异所进步的知识,去重作历史。

“故”的是事实,“新”的是知识。

人们对于实在的事实的认识,终不能完全,所以要不断的温;人们对于事实的认识,是一天一天的进步,所以以此去不断的温故的事实,亦必不断的有些新见解涌现出来。

这样子我们认识了这永续生存的历史。

——摘编自李守常《史学要论》

从材料中提出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要求:

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45.【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15世纪后期和16世纪初期,各国的天主教领袖开始整治教会中的弊病,重新提出一些精神价值观。

但是,这些早期的改革家趋于沉思和高贵,未能唤起民众或赢得罗马高层教会的支持。

直到路德的挑战在德国变得非常严峻时,天主教的改革才成为一个有活力和有效力的运动。

16世纪中后期,教皇保罗三世和继任者采取适当措施,一是召开了“特伦托会议”;二是批准建立了耶稣会。

“特伦托会议”的主要成就是以坚定的反新教派的措辞重申了传统的天主教教义,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消除教会中的弊病和恢复教会纪律。

耶稣会的成员把自己看做是耶稣的战士,其风纪和战斗精神保障了“特伦托会议”改革措施的实施。

许多成员担任了异端裁判所的法官,目的是铲除任何地方出现的异端学说,这使得新教徒感到十分畏惧。

耶稣会会士还将他们的做法扩大到全世界,在亚洲、非洲和南北美洲的异教徒中传播上帝的福音。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巧、16世纪天主教会改革的背景和特点。

(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天主教会改革带来的影响。

(5分)

46.【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苏、土纠纷开始于大战末期。

1945年6月,苏联向土耳其提出缔结苏土新条约的要求。

包括把1921年割让给土耳其的土耳其东部的卡尔斯和阿尔汉达两地归还苏联,苏联在达达尼尔海峡建立陆海空军基地等。

土耳其政府拒绝了苏联的要求,两国关系顿时紧张起来。

美国貌似公允地支持土耳其政府,甚至于1946年2月派遣战舰“密苏里”号访问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耀武于黑海海峡。

接着向土耳其提供货款,抛售船舶,企图通过土耳其去控制海峡。

所有这些行动都是在“遏制”苏联的旗号下进行的。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铁幕”演说出现了。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战后苏、土纠纷产生的背景。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介入苏、土纠纷的目的和手段。

(9分)

47.【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1895年始,二十来岁的杨度在王闿运门学了三年。

其间,他说:

“余诚不足为帝王师,然有王者起,必来取法,道或然与?

”戊戌变法期间,接受康有为、梁启超等改良派的维新思想,反对帝国主义,主张君主立宪。

从清末到民初,杨度始则反对共和革命,继则参加袁世凯的复辟活动。

他的君主立宪救国理论在实践中处处碰壁,最后彻底破产。

五四运动以后,工农革命运动使他看见了中国的未来。

他长期与李大钊等共产党人接触,世界观也有了根本的转变。

1929年,杨度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由潘汉年介绍,伍豪(周恩来)批准,秘密入党,为党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

1931年逝世。

——摘自刘宜庆《杨度,中国近代史上一奇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杨度一生政治立场的变化。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杨度政治立场变化的原因。

(9分)

2021年普通高中高考模拟考试(一模)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

24.【答案】A。

【解析】国人的构成和军队重要组成部分的功能决定其较强的政治影响力,故选A;材料中没有涉及“分封”、“宗法血缘”和“动荡”政治局势,故排除B、C和D。

25.【答案】B。

【解析】材料是汉晋的比较,汉代把尊儒落实到选官中,而晋朝孝文化是“无耐”的选择,并停留在口号上,完全服务于稳定秩序的功利需要,故选B;材料无法体现“独尊”,故不选A;材料主旨是“孝”文化,不选C;道和佛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故不选D。

26.【答案】A。

【解析】李白的减刑和大赦原因皆从天下百姓的福祉出发,故选A;永王割据属于谋逆,严重按违背纲常伦理的情况下,李白重罪轻罚,故不选B;材料仅涉及李白的一首诗歌且不是材料主旨,故不选C;材料没有涉及佛教思想,不选D。

27.【答案】A。

【解析】“报官立案、制定章程、农户集资、共建共享”的方式下,水利工程数量大(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和人口增长快(养活更多人口),反映社会经济发展;材料没有体现“抑商”及其与农业发展的逻辑关系,不选B;C项的“关键”不准确;人地矛盾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不选D。

28.【答案】B。

【解析】在古希腊的民主实践中,单一的人口(成年男性公民人口)多数票决制度常出现“多数人的暴政”,辅助以赞同国家多数的限制条件,减少决策的失误,故选B;罗马不是民主制度,不选A;双重多数制作为一项具体的政治措施,难以支撑整个近代民主国家政权,故不选C;D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29.【答案】B。

【解析】既肯定科学的作用,又担心科学的负面影响,是为批判性思考科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故选B,不选单纯否定科学的A;“道德优先”中的“优先”没有体现,不选C;“亦步亦趋”也没有体现,不选D。

30.【答案】B

【解析】土地革命不是单纯的农民阶级反封建的战争,而是无产阶级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式农民起义不同,土地革命是无产阶级的代表共产党领导,有科学的理论做指导,A项错误;土地革命无产阶级领导,但积极吸收农民阶级的加入,从而让革命有了更强韧的生命力和深厚的社会基础,体现了工农联盟的伟大力量,B项正确;土地革命与辛亥革命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C项错误;土地革命城市工人和农村农民组成的工农联盟为基础,并未忽视与工人结成联盟,D项错误。

31.【答案】C

【解析】国民经济调整是出现三年经济困难后实施的,到1965年基本完成,时间不符,A项错误;1954年三大改造尚未完成,社会主义制度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才建立起来,B项错误;1954年正值一五计划期间,此时优先发展重工业,急需大量工业建设人才,学好本领,就是为实现国家工业化服务,C项正确;知识经济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首先在美国出现,中国此时尚未出现知识经济,D项错误。

32.【答案】B

【解析】财产等级制是梭伦改革的内容,其措施为民主政治奠定基础,但尚未确立,A不选;梭伦的杰作是按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并可出任不同官职,财产越多,等级越高,权力就越大,故能刺激人们通过勤奋致富,提升等级来参与国家管理,B项正确;财产等级制让新兴工商业者与贵族一道参与到国家的管理中,并未完全否定贵族政治特权,C项错误;财产等级制相较于贵族政治,打破贵族垄断政治的特权,具有进步意义,这里不是讽刺,D项错误。

33.【答案】C

【解析】因信称义是16世纪宗教改革提出,时空不符,A项错误;亚伯拉罕这位犹太商人在故事中放弃犹太教改信天主教,是个别现象而不是普遍现象,且情节具有虚构性,不能反映犹太教缺乏活力与吸引力,也不能说明整个犹太民族宗教信仰不坚定,故B错误;作者薄伽丘是想借这个故事反讽天主教会要求信徒圣洁,禁欲苦行,但自身却腐败堕落,贪得无厌,C项正确;故事主要是讽刺天主教会的腐败与堕落,不能反映整个社会道德的沦丧,D项不选。

34.【答案】D

【解析】波兰和匈牙利的贵族在市场刺激下,大幅增加农民劳动时间,使农民变成没有迁移自由的农奴,没有形成资本主义的雇佣和被雇佣关系,没有变成新兴的资产阶级,A项错误;农奴制生产增加产量是通过延长劳动时间,不能反映生产效率的提高,B项错误;价格革命是欧洲市场大量海外财富的涌入,发生货币贬值而引发社会关系调整,材料无法体现,C项不选;欧洲市场需求,使农民变成农奴,被束缚在土地上失去迁移自由,人身依附关系增强,生产关系发生改变,故D项正确。

35.【答案】C

【解析】工党的民主社会主义纲领,推行一系列国有化改革,并未从根本上触动资本主义,并不是照搬苏联模式,二者有着根本区别,A和B项错误;工党的措施是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加大对经济的干预,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战后发展的表象,C项正确;推行一些列国有化改革,并不意味着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社会主义经济需要公有制占据主体地位,材料无法体现,D项不选。

41.【答案】

(1)原因:

分封制、宗法制逐渐崩溃,社会流动性增强;各国相争,产生对招揽人才强烈需求;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推广,井田制的崩溃,社会大变革成必然趋势;“学在官府”被打破,为大量人才的出现提供了可能。

(6分,每点2分,任答三点得满分。

影响:

促进了宗法分封制度的瓦解和中央集权的官僚体制的建立;各国“富国强兵”的改革,加快了生产力的发展和土地改革;助推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对后世影响深远。

(6分,每点2分,任答三点得满分。

(2)特点:

上升渠道的多样性;从业价值观念的突破(如进入传统观念中的“末业”);从事职业的时代性(如大学教授、律师等)。

(6分,每点2分。

(3)有力支撑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进步;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7分,每点2分,答满三点得7分,言之成理,亦可得分。

【解析】第一问从唯物史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和社会转型带来的影响来分析原因;从人才对社会转型的推动角度来分析。

第二问从“上升渠道拓展出各种各样的途径”和从业的类型去分析。

第三问从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综合目标入手,结合材料,言之有理即可。

42.【评分标准】

一等(10-12分)

二等(5-9分)

三等(0-4分)

①紧扣题目要求,观点明确;②史实引用合理,论据充分;③论证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①基本符合题目要求,观点较明确;②能引用史实,有一定论据;③论证较完整,表述较清楚。

①不能符合题目要求,观点不明确;②未引用史实,缺乏论据;③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答案】

示例一:

在温故历史的过程中可以得到许多新知

对于历史史实的重温,就是一个对史料再加工,在理解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对相关的史实会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例如:

史学界对计划和市场的认识,通过我们不断学习和重温,对计划和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会有一个更理性的认识。

在工业革命时期,西方资本主义普遍奉行自由主义,但到了20世纪20-30年代,发生严重的经济危机,自由主义给西方带来严重的经济和社会问题。

与此同时,苏联的斯大林模式在经历了两个五年计划以后,迅速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但随后斯大林模式僵化,也给苏联带来严重的问题,中国在经历了模仿苏联模式,到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系统阐释计划和市场的作用。

当每次在接受新知和回顾过往的历史中,会使我们对相关问题做出更加深入的认识,从而获得新的认知。

总之,在历史学习中,对关联历史的回顾重温会使我们得出更深层次的认知,从而获得新知。

示例二:

人们总是拿日新月异的新知去重做历史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认知能力的提高,人们对过往历史会有一个重新的认识。

过去的儒教习惯于借古讽今,以希构建一个理想中的社会。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认为,随着生产力发展,社会进步,人类社会经历了一个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历程,当今总是超过过往,人类历史是螺旋上升的。

中国儒家总是向往三代之美,向往井田制下均贫富,宗法分封下社会的井然有序,但忽视了这些都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之上的,与生产力不发达的水平相适应的。

儒家渴望结束春秋战国的动荡与纷争,没有认识到这是生产力大发展后社会关系调整带来的阵痛,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给这些历史现象一个更加科学合理的解释和认知。

总之,随着人们认知的进步,对历史就会重新整合,其历史解读也就越科学合理了。

【解析】李守常(李大钊)是十月革命后最早在中国举起马克思主义大旗的学者,他的这段论述充分体现了其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解读了史料解读和历史解释之间的关系,人们在反复的史料研读中,能有新的感受和体会。

历史认识的进步也能帮助我们更新对历史的认识,去重建历史。

历史正是在这样不断的研读解析和认知的进步中保持与时代同步,也保证了历史的活力和永续的生存。

45.【答案】

(1)背景:

天主教传统精神价值的弊病;教会的纪律松弛,腐败;受到新教的挑战(每点2分,共6分)

特点:

改革自下而上:

由各国宗教领袖到教皇;由改革家的沉思转向实效;范围:

从欧洲拓展到世界(每点2分,答对2点给4分)

(2)影响:

重申了传统天主教教义,消除弊病;恢复教会的纪律,整饬腐败;打击异端,冲击了新教运动(答对1点给1分,一点以上,每点2分,共5分,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解析】本题的情境创设是基于课本上的宗教改革,也就是新教改革,新教运动对天主教的冲击,引起天主教会从下到上重视,加上天主教会的思想价值有些与社会发展脱节,还有教会的腐败,这些都对天主教会的生存才生危机。

为挽救天主教会,应对危机,天主教会也来了一场严肃而实效的改革,一方面,整饬自身,另一方面,打击新教对传统教会的冲击,改革取得一定成效,其成果还由欧洲向全世界拓展。

46.【答案】

(1)背景:

苏、土之间历史上的领土争端;二战后,苏联国力上升,向土耳其进行军事扩张;苏联修约要求遭到土耳其拒绝(每点2分,共6分)

(2)目的:

遏制苏联,谋求霸权(3分)

手段:

炫耀武力,军事恫吓;扶持土耳其,对抗苏联;在意识形态领域进行攻击(每点2分,共6分)

【解析】该题涉及到的战争与和平问题,要放到冷战大的时代背景中来分析,这是美苏由战时的盟友向对手过度的一个重要节点。

从相对较小事件苏土纠纷切入,分析纠纷发生的背景,通过对材料的解读和关联所学知识,得出苏土纠纷发生的宏观和微观背景。

关于美国介入苏土纠纷的目的,主要从国家利益决定外交政策入手,苏联成为美国称霸世界的主要障碍,美国自然想通过这次机会打击遏制苏联,其手段可从军事、外交和思想意识形态三个方面着手解答。

47.【答案】

(1)封建君主专制、君主立宪、社会主义。

(2)主观:

杨度个人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观念;

客观:

外部思想文化传入中国并得到宣传发展,李大钊等历史人物的影响。

【解析】第一问从材料中概括,按时间顺序表述;第二问从主、客观两方面概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