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 红参 黄精 黄柏 黄连 丹参 枸杞子 赤芍 葛根 三七 酒军 五味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135928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59 大小:95.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芪 红参 黄精 黄柏 黄连 丹参 枸杞子 赤芍 葛根 三七 酒军 五味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黄芪 红参 黄精 黄柏 黄连 丹参 枸杞子 赤芍 葛根 三七 酒军 五味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黄芪 红参 黄精 黄柏 黄连 丹参 枸杞子 赤芍 葛根 三七 酒军 五味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黄芪 红参 黄精 黄柏 黄连 丹参 枸杞子 赤芍 葛根 三七 酒军 五味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黄芪 红参 黄精 黄柏 黄连 丹参 枸杞子 赤芍 葛根 三七 酒军 五味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黄芪 红参 黄精 黄柏 黄连 丹参 枸杞子 赤芍 葛根 三七 酒军 五味子.docx

《黄芪 红参 黄精 黄柏 黄连 丹参 枸杞子 赤芍 葛根 三七 酒军 五味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芪 红参 黄精 黄柏 黄连 丹参 枸杞子 赤芍 葛根 三七 酒军 五味子.docx(5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黄芪 红参 黄精 黄柏 黄连 丹参 枸杞子 赤芍 葛根 三七 酒军 五味子.docx

黄芪红参黄精黄柏黄连丹参枸杞子赤芍葛根三七酒军五味子

黄芪红参黄精黄柏黄连丹参枸杞子赤芍葛根三七酒军五味子

人参

【出处】《神农本草经》

【来源】五加科植物人参PanaxginsengC.A.Mey.的干燥根和根茎。

【产地】主产于吉林、辽宁、黑龙江、朝鲜半岛等地,而以吉林抚松县产量最大,质量最好,因而称吉林参(产朝鲜者称朝鲜参或别直参)。

野生或栽培。

野生者称野山参,人工栽培者称园参,均须生长5~7年后方可采用。

【采集】野山参,7~9月间采挖,用骨针拔开泥土,小心挖取,尽可能保持支根和须根的完整,去净泥土、茎叶,即称“野山参水子”;园参,9~10月间采挖,用镐细心刨起,防止断根或伤根,去掉泥土,即称“园参水子”。

【药材性状】均以根粗、体丰、纹细、芦头长、坚韧不断、气香、味微苦者为佳。

【炮制】洗净晒干者称为生晒参;经沸水浸烫后,浸糖汁中,取出晒干者称为糖参;蒸熟晒干或烘干者称为红参;支根和须根蒸熟并干燥者为参须。

野山参,一般不去支根,极为精细地将整体晒干,即为“生晒山参”,用时直接粉碎或捣烂入药。

【历史】

人参,古本作“人瞊”。

《本草纲目》云:

“瞊字从瞋……瞋即浸字”。

浸,渐近之意。

人参,根如人形,5~7年逐渐长成,因此得名。

本品的异名有:

人衔、鬼瞏(《神农本草经》),人微、土精、血参(《名医别录》),地精(《广雅》),百尺杵(《图经本草》),金井玉阑、孩儿参(《本草纲目》),棒槌(《辽宁主要药材》)等。

若将幼小的野山参移植于田间,或将幼小的园参移植于山野而长成的人参,称“移山参”;产于吉林者习称吉林参,产于朝鲜者习称朝鲜参、高丽参或别直参,产于日本者习称东洋参。

人参入药历史悠久,在公元前36~32年西汉元帝时代黄门令史游所撰的《急就章》记事里已有记载。

在出土的武威汉简《治百病方》中已作为常用中药使用。

《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谓“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

《名医别录》加以补充,谓其“疗肠胃中冷,心腹鼓痛,胸胁逆满,霍乱吐逆,调中,止消渴,通血脉、破坚积,令人不忘。

”唐·《药性论》言其“主五脏气不足,五劳七伤虚损痿弱,吐逆不食,止霍乱烦闷、呕哕,补五脏六腑,保中安神”,“消胸中痰,主肺萎吐脓及痫疾,冷气逆上,伤寒不下食,患人虚而多梦纷纭。

”《海药本草》增入“主腹腰,消食,……止烦躁,变酸水。

”《日华子本草》谓其“调中治气,消食开胃。

”明·陈嘉谟《本草蒙筌》谓“人参补虚,虚寒可补,虚热可补;气虚宜用,血虚亦宜用。

”增入“定喘嗽,通畅血脉,泻阴火。

滋补元阳。

”《本草纲目》言其“治男妇一切虚证,发热自汗,眩晕头痛,反胃吐食,痎疟,滑泻久痢,小便频数淋沥,劳倦内伤,中风中暑,痿痹,吐血嗽血下血,血淋血崩,胎前产后诸病”;并引张元素“治肺胃阳气不足,肺气虚促,短气少气,补中缓中,泻心肺脾胃中火邪,止渴生津液”的综述。

缪希雍《本草经疏》谓人参治“真阳衰少,肾气亏绝,阳道不举,完谷不化,下利清水,中风失音,产后气喘,小儿慢惊,吐泻不止,痘后气虚,溃疡长肉”等证。

清·汪昂《本草备要》言其“大补肺中之气,泻火益土,生金明目。

”吴仪洛《本草从新》言其治“虚咳喘,心腹寒痛,伤寒,瘟疫”,“痘科险证,外科阴毒”。

明清以来本草学著作,逐渐总结出本品具有大补元气,补脾益肺,安神益智,生津止渴,益气生血,益肾助阳,强身延年,扶正以祛邪的功效。

【性能】甘、微苦,微温。

主归脾、肺、心、肾经。

【功效】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安神益智,生津止渴,益气生血,益肾助阳,强身延年,扶正祛邪。

【临床应用】

一、脱证

人参味甘性微温,大补元气,挽救虚脱。

“能回阳气于垂绝,却虚邪于俄顷”(《神农本草经疏》),为治虚劳内伤第一要药,“阳气虚竭者,此能回之于无何有之乡;阴血崩溃者。

此能障之于已决裂之后”(《本草正》)。

凡大汗、大吐泻、大失血,以至一切疾病所致元气虚极欲脱之证,均可以本品为主,益气固脱。

1.气虚欲脱证:

单用本品即效,如《十药神书》独参汤。

2.气虚亡阳证:

配以附子回阳救逆,如《校注妇人良方》参附汤。

若亡阳虚脱,危在顷刻,配伍制附子、炙甘草、炮姜,益气回阳救脱,即《景岳全书》四味回阳饮。

现制成参附注射液,用于中医急救。

3.气虚亡阴证:

配以麦冬、五味子,以益气生津,养阴固脱,如《内外伤辨惑论》生脉散。

现已配制成生脉注射液,治疗心源性休克。

4.血虚气脱证:

配以熟地,补血养阴,如《景岳全书》两仪膏,

二、脾虚证

人参甘温入脾,能“调中益气”(《汤液本草》),“和中健脾”(《本草汇言》),为补脾要药。

凡饮食劳倦,湿邪困脾,思虑过度,所致脾虚之证,均可用本品加味应用。

1.脾气虚证: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四君子汤,此方为健脾益气的基础方。

2.中气下陷证:

如《脾胃论》补中益气汤、《景岳全书》举元煎。

3.脾不统血证:

如《校注妇人良方大全》归脾汤。

4.脾阳虚证:

《伤寒论》理中丸,《金匮要略》大建中汤。

5.脾阴虚证:

人参“性禀中和,不寒不燥”(《本草求真》),既能益气,又能生津,用于脾阴虚证,配伍山药、莲子等药,健脾养阴,如《不居集》理脾阴正方。

三、肺虚证

人参“专入肺”(《本草求真》),“能补肺中之气”(《本草纲目》),“定喘咳”(《本草蒙筌》),“消胸中痰”(《药性论》),为补肺要药。

凡久咳伤肺,燥热伤阴,所致肺虚或肺肾两虚者,均可用本品配伍应用。

1.肺气虚证:

如《千金要方》补肺汤。

2.气阴两虚证:

如《类证活人书》五味子汤,《医门法律》清燥救肺汤。

3.肺肾两虚证:

《济生方》人参胡桃汤,《卫生宝鉴》人参蛤蚧散,《景岳全书》人参固本丸。

四、不寐健忘证

《神农本草经》谓人参“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开心,益智”。

人参大补元气,元气充则心气得养,心神得宁,心智得聪,而具安神益智之功效。

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定志丸,《摄生秘剖》天王补心丹,《济生方》归脾汤,《医学心悟》安神定志丸。

五、津亏证、消渴证、血虚证

人参大补元气,气足则津液充盈而口不渴,故人参能生津止渴,用于津亏证、消渴证。

《伤寒论》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内外伤辨惑论》生脉饮,《仁斋直指方》玉壶丸。

人参“惟其气壮而不辛,所以能固气;惟其味甘而纯正,所以能补血(《本草正》),“补气生血,助精安神”(《本草汇言》)。

用于血虚证,气血双亏证。

如《正体类要》八珍汤,《伤寒论》炙甘草汤。

六、阳萎证、虚损证

人参大补元气,益肾助阳,用治肾虚阳萎,单用本品泡酒服用,即可显效。

常与鹿茸、熟地等药配伍,效力更强,如《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参茸卫生丸、人参鹿茸丸。

人参既能大补元气以养先天,又能健脾益气以培后天,强身延年。

小儿禀赋不足,肾元亏虚者,《景岳全书》大补元煎。

小儿脾胃素弱,食少而瘦者,《幼科发挥》万氏肥儿丸。

七、邪实正虚证

人参能固护正气,与祛邪药物配伍,有扶正祛邪之妙。

若气虚外感风寒,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人参败毒散、参苏饮。

若内热里结,气血虚弱,如《伤寒六书》黄龙汤。

若疮疡溃后,正虚不敛,如《外科正宗》保元大成汤。

【用法用量】

3~9g,宜文火另煎,将参汁兑入其它药汤内服。

若挽救虚脱,当用大剂,15~30g,煎汁分数次灌服,或使用人参注射液、生脉注射液、参附注射液静脉输液,以挽救虚脱。

亦可研末吞服,每次2g,每日2次。

亦可切薄片含化,每次3~4片,最后细嚼咽下。

亦可泡茶饮用,每次3~7片,放入茶杯,冲入沸水,加盖,10分钟后饮用。

亦可泡酒服用,取人参1支,浸入2000ml白酒中,半月后即可饮用,每次30ml,每日1~2次。

亦可作菜肴进食,或切片,或研粉,合鸡、鸭、鸽子等食物炖食。

人参由产地、加工方法、药用部位不同,功效不同。

野山参补力较大,以生长年代久远者,功效最佳,但产量小、价格贵,非症情严重者不用;园参较野山参补力稍弱,但药源广,以产于吉林、辽宁及朝鲜者较优;参须力量较弱。

红参偏温,适用于气弱阳虚者,生晒参适用于气阴不足者,糖参药力较弱,肺气虚者宜用。

【使用注意】

一、反藜芦,畏五灵脂。

二、实证、热证而正气不虚者忌服。

三、人参毒性很低,口服3%人参酊剂100ml,仅有轻度不适;如果服用200ml,或大量的人参根粉,可致中毒,出现玫瑰糠疹,瘙痒、头痛、眩晕、体温升高、出血等。

国外曾有1例内服人参酊500ml而致死亡的报道;国内亦有1例成人内服40g人参煎剂和1例婴儿内服大量人参煎剂致死的报道。

长期服用人参(1月~2年),可发生人参滥用综合征(10%),主要表现为血压升高、咽喉刺激感、欣快感、烦躁、体温升高、皮疹、出血、晨泻、水肿,少数病人表现为性情抑郁。

【讨论】

一、关于人参药性的讨论

考人参药性,《神农本草经》谓人参性“微寒”,《名医别录》谓人参性“微温”,从此后世众说纷纭。

有言其性“微寒”、“小寒”者,如《吴普本草》、《太平御览》、《本草纲目》、《神农本草经读》;有言其性“微温”、“温”者,如《海药本草》、《本草从新》、《本经逢原》、《中药大辞典》、《中药学》教材,《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有将“微寒微温”四字并列者,如明·缪希雍《神农本草经疏》;有言其性“生用气凉,熟用气温”者,如李闻言《月池人参传》、汪昂《本草备要》、沈金鳖《要药分剂》、严西亭《得配本草》等;清·张秉成《本草便读》第一次言其性“平”,《中药辞海》,亦用此义;张山雷《本草正义》认为“辽参……微寒”,“高丽参……微温”。

二、关于人参扶正祛邪治疗虚实夹杂证的讨论

人参与祛邪药配伍,能扶助正气,祛邪外出。

自仲景以来,历代医家,无不用人参与它药配伍,灵活应用,治疗多种虚实夹杂病证。

然时医不知此理,或不辨虚实寒热,单用人参造成弊端,或不敢用参,以为杀人。

故应对此进行讨论。

张仲景《伤寒论》113方,用人参者,就有17个方剂,自此以来,历代医家,应用人参与它药配伍,扶正祛邪,治疗虚实夹杂病证的方剂上千首,病证上百个。

对其归纳,配伍特点有九个方面。

1.人参与解表药配伍,扶正解表:

外感风寒未解,正气已虚的病证,运用人参配伍发汗解表药,能扶正解表,如人参败毒饮、参苏饮等方剂。

诚如喻嘉言所说:

“若元气虚弱之人,药虽外行,气从中馁,轻者半出半不出,留连致困,重者随元气缩入,发热无休,所以虚弱之人,必须用人参入表药中,使用得力,一涌而出。

2.人参与泻下药配伍,扶正泻下:

里实内结而兼正气内虚证候,人参配伍大黄等泻下药,攻补兼施,扶正祛邪,如黄龙汤、新加黄龙汤等。

3.人参与清热药配伍,扶正清热:

热盛津伤,正虚邪实者,人参与清热药配伍,清热生津,益气祛邪。

如人参白虎汤、竹叶石膏汤等。

近人将人参用于热盛伤津,正虚邪实的大叶性肺炎、乙型脑炎等,有清热生津,益气强心,扶正祛邪的作用。

4.人参与温里药配伍,扶正散寒:

中焦虚寒者,人参配伍干姜等温里药,补中散寒,健脾温胃,如理中丸、大建中汤等。

5.人参与消食药配伍,扶正消食:

脾胃虚弱,饮食积滞者,人参与消食药配伍,健脾和胃,消食化积,如资生健脾丸、健脾丸、万氏肥儿丸、失笑丸等。

6.人参与降逆药配伍,扶正降逆:

中气虚弱、痰湿内阻、胃失和降者,胃虚有热、气逆不降者,胃气虚寒、气逆不降者,肺气虚弱、气逆不降者,人参与降逆药配伍,扶正降逆,如旋覆代赭汤、橘皮竹茹汤、丁香柿蒂汤、参赭镇气汤等。

7.人参与消积药配伍,扶正消结:

瘕积聚日久,正气渐衰者,人参与消积药配伍,扶正散结,寓消于补,如鳖甲煎丸、厚朴生姜甘草人参汤等。

现代用此配伍治疗肿瘤,确有疗效。

8.人参与生肌药配伍,扶正敛疮:

疮疡溃后,正虚不敛者,人参配伍生肌药,扶正敛疮生肌,如保元大成汤、归芍六君煎、生肌散等。

9.人参与和解少阳药配伍,扶正和中:

邪在少阳者,人参与柴胡、黄芩配伍,既能和解少阳,驱半表半里之邪,又能和中养正,如小柴胡汤、柴胡桂枝汤等。

诚如《本经逢原》所言“和解药中,有人参之大力居间,外邪遇正,自不争而退舍。

人参通过配伍,能广泛应用于多种虚实夹杂证候,然而实证、热证应当忌用,亦不可过量过长服用,不然,轻者造成人参滥用综合征,重者致死,不可不慎。

【化学成分】

人参的化学成分主要为人参皂甙、人参多糖、挥发油,以及氨基酸、微量元素、有机酸、酯类、甾醇、生物碱、维生素、多肽等多种成分。

其中人参皂甙、人参多糖为主要有效成分。

人参皂苷主要有齐墩果酸类、原人参二醇类、原人参三醇类。

人参多糖主要为38.3%的水溶性多糖和7.8%~10.0%的碱性多糖,其中80%左右为人参淀粉,20%人参果胶,少量糖蛋白。

人参挥发性成分中已经鉴定出90余种化合物,其中榄香烯,金合欢烯等8-9个化合物是活性成分。

【药理作用】

1、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人参能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的平衡。

人参或人参皂甙,小剂量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兴奋作用,大剂量则转为抑制。

人参皂甙Rb1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人参皂甙Rg1对中枢神经系统有轻度兴奋作用。

人参皂苷Rb1具有营养神经的作用,能作为脑细胞和神经细胞的保护剂。

2、促进学习记忆

人参皂普Rg1和Rb1,是人参益智的主要有效成分,其中的Rg1效果更好。

主要途径是通过促进RNA及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促进神经递质的传递,增强动物的抗缺氧能力来实现。

人参皂昔Rgl、Rb;对学习和记忆的促进作用与其剂量有关。

若人参皂普的剂量超过一定范围,则不但对记忆功能无益,甚至还会产生抑制作用。

3、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人参皂苷具有明显的强心作用,能增加心肌的收缩力、减慢心率、增加心输出量和冠脉血流量。

这与抑制Na+,K+-ATP酶的活性,促进儿茶酚胺的释放及提高心肌cAMP/cGMP的比值有一定关系。

人参对血管,小量收缩,大量扩张,或先收缩后扩张。

人参对血压有双向反应,多数动物血压先降而后微升,少数动物先升后降,这是人参总甙对不同血管作用不同所致。

人参总皂甙对心肌梗塞和再灌注损伤均具有保护作用。

人参皂苷对血管新生有双向作用,其中Rg1可引起血管新生,Rb1可抑制血管新生。

4、降血糖的作用

人参皂苷Rb2的降血糖作用是通过抑制肝脏G-6-磷酸酶活性,同时增强葡萄糖激酶的活性使糖酵解途径得以顺利进行来实现的。

Rb2对链脉佐菌素糖尿病大鼠的高脂血症也有改善作用。

人参皂苷Re能增强胰岛功能,起到类胰岛素作用。

人参皂苷Rb1有类似胰岛素增敏剂的作用。

人参多糖和人参多肽对试验性糖尿病也有降血糖功效。

5、调节免疫功能

参皂甙和人参多糖能提高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升高血清补体和免疫球蛋白含量。

人参皂甙能促进淋巴细胞转化和特异性抗体形成,促进天然杀伤细胞的活性,诱生干扰素和白细胞介素Ⅱ。

6、抗衰老作用

人参的抗衰老作用是通过增强物质代谢、提高抗体免疫功能、调节内分泌、抗氧化等多种作用形式来实现的。

人参皂苷和一些酚酸化合物是人参抗衰老主要活性成分;不同人参皂苷抗衰老作用强弱不同;人参皂苷Rbl和Rg1,在抗衰老方面是最有希望的先导化合物。

7、抗肿瘤增效作用

人参皂苷、人参多糖、人参烯醇类、人参炔三醇和挥发油类物质,对肿瘤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人参皂苷Rg3具有选择性抑制肿瘤细胞浸润和转移的作用。

8、对内分泌的作用

人参无性激素样作用,而能促进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加速大鼠的性成熟过程,或使性已成熟的雌性大鼠的动情期延长,摘除卵巢后此作用消失。

人参皂苷有明显的抗应激作用,可明显地抑制小鼠肾上腺、胸腺、脾、甲状腺等器官在应激反应中质量的变化。

人参短时大量服用,可增强兔甲状腺功能,长期应用则抑制大鼠甲状腺功能。

【在糖尿病中的应用】

1.对于化学成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参皂苷,其中Rb1、Rg1、Re为主要研究成分。

有通过磷酯酰肌醇3酶(PI3K)(即IRS/PI-3K途径)和有丝分裂原激活蛋白激酶(MAPK)两个信号转导途径进行研究者。

2.通过观察胶原交联程度,来反映持续高血糖引起机体多种蛋白质非酶糖基化及由此形成的晚期糖基化终产物(AGEs)在体内的蓄积情况。

可反映防治糖尿病并发症中的作用。

3.人参皂苷Rg3,有良好的抗血管生成作用,此外其还具有抗缺血再灌注损伤、清除氧自由基、抗氧化、阻滞钙通道等多种生物学效应。

可观察其对糖尿病血管病变的并发症的作用。

 

黄芪

【出处】《神农本草经》

【来源】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Astragalusmebranceus(Fisch.)Bge.var.mongholicus(Bge.)Hsiao或膜荚黄芪Astragalusmembranceus(Fisch.)Bge.的干燥根。

【产地】蒙古黄芪主产于内蒙古、吉林、黑龙江、河北、山西、新疆等地。

膜荚黄芪主产于山西、黑龙江、吉林、辽宁、甘肃、内蒙古等地。

栽培或野生。

【采集】春秋两季挖根。

【药材性状】均以根条粗长、皱纹少、质地坚而绵、粉性足、味甜者为佳。

【炮制】去根泥土,切去根头及须根,晒干生用或蜜炙用。

【历史】

黄芪之名,李时珍《本草纲目》曰:

“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养之长,故名。

今俗作黄芪”。

黄芪大多为褐黄色、浅黄色、淡黄白色,然亦有赤褐色或赤色,黑褐色或黑色之不同,不可一概而论。

本品的异名有:

戴糁(《神农本草经》),戴椹、独椹、芰草、蜀脂、百本(《名医别录》),王孙(《药性论》),羊肉(《日华子本草》),绵黄耆、白水耆、赤白耆、木耆(《图经本草》),箭芪(《医学集成》),口芪(《药材手册》)等。

《神农本草经》将该药列为上品,谓其“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

朴实地记载了本品的主治范围。

其后《名医别录》加以补充,言其疗“妇人脏风邪气,逐五脏间恶血,补扶虚损,五劳羸瘦,止渴,腹痛,泄痢,益气,利阴气。

”唐·《药性论》增入“治发背”,“主虚喘、肾衰、耳聋”,“疗寒热”。

《日华子本草》认为本品“助气壮筋骨,长肉,补血,破瘕”,治“瘰疬瘿赘,肠风,血崩,带下,赤白痢,产前后一切病,月候不匀,消渴,痰嗽”,“并治头风,热毒赤目”等。

继后,金元医家加以发扬,张元素指出本品,甘温纯阳,其用有五。

补诸虚不足,一也;益元气,二也;壮脾胃,三也;去肌热,四也;排脓止痛,活血生血,内托阴疽,为疮家圣药,五也。

“无汗则发之,有汗则止之”;王好古曰:

“治气虚盗汗并自汗,即皮表之药;又治肤痛,则表药可知;又治咯血,柔脾胃,是为中州之药也;又治伤寒尺脉不至,又补肾脏元气为里药,是上中下内外三焦之药”;李杲道:

“黄耆温分肉,益皮毛,实腠理,不令汗出,以益元气而补三焦”;朱震亨曰:

“黄耆补元气,肥白而多汗者为宜”(引自《本草纲目》)。

明·倪朱谟《本草汇言》增入“贼风之疴,偏中血脉,而手足不随者,黄芪可以荣筋骨。

”明·缪希雍《神农本草经疏》谓:

“黄芪在补中益气汤甘温能除大热,为治劳倦发热之要剂”。

清·张璐《本经逢原》认为黄芪“能调血脉”,“同白术防风,则运脾湿;同防己防风,则祛风湿;同桂枝附子,则治卫虚亡阳汗不止”。

张秉臣《本草便读》说黄芪炙用能治“阳虚血脱”。

清以前对黄芪功用的认识趋于完善。

现代对该药的功效应用,认识更为深入。

【性能】甘,微温。

主归脾、肺经。

【功效】补气升阳,益卫固表,托毒生肌,利水退肿,生津养血,行滞通痹。

【临床应用】

一、脾虚证

黄芪味甘微温,入脾经,善于补益脾气,升举中阳,“中气不振,脾土虚弱,清气下陷者最宜”(《本草正义》)。

黄芪又能补气生血、摄血、温中、除热,用于气血两虚证、气不摄血证、中焦虚寒证、气虚发热证。

1.脾气虚证:

单用本品熬膏服即效,若与党参(或人参)合用,补气健脾之力更强,如《全国中成药处方集》参芪膏。

2.中气下陷证:

《脾胃论》补中益气汤,《医学衷中参西录》升陷汤、升麻黄芪汤。

司听失聪,如《脾胃论》调中益气汤。

眼睑无力,常欲垂闭,眼昏不明,如《审视瑶函》助阳活血汤。

3.气不摄血证:

《校注妇人良方》归脾汤,《景岳全书》举元煎。

4.气虚发热证:

《脾胃论》补中益气汤。

二、汗证

黄芪能“甘温补气,禀升发之性,专走表分而固皮毛”(《本草正义》),“补肺健脾,实卫敛汗”(《本草汇言》),凡阳气虚衰之自汗,阴虚内热之盗汗,营卫壅闭之黄汗,均可用本品补脾肺,温分肉,固表止汗。

1.自汗: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牡蛎散,《丹溪心法》玉屏风散。

2.盗汗:

《兰室秘藏》当归六黄汤,《小儿药证直诀》黄芪散。

3.黄汗:

《金匮要略》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

三、气血两虚证。

《内外伤辨惑论》当归补血汤,《证治准绳·类方》养心汤。

四、疮疡

黄芪甘温升补,又能托毒生肌,《神农本草经》首言“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本草备要》称为“疮痈圣药”,善治疮疡日久不溃,或溃后久不收口。

亦可用于体虚阴疽,流注、瘿疬等阴证。

《医学心悟》透脓散,《外科正宗》托里消毒散,《医宗金鉴》黄芪内托散,《外科正宗》保元大成汤。

五、水肿

黄芪既能补气,又能利水,为治疗气虚浮肿尿少之要药,单用即效。

若与健脾利水之品同用,疗效更佳。

如《金匮要略》防己黄芪汤,防己茯苓汤。

六、血痹证

黄芪补气力强,气足则血旺而运行有力,可用于血痹之证。

正如《本草汇言》所言“贼风之疴,偏中血脉,而手足不随者,黄芪可以荣筋骨”。

气虚血亏,血行不畅致血痹,肌肤麻木不仁者,《金匮要略》黄芪桂枝五物汤。

风寒湿痹,手足麻木者,如《百一选方》蠲痹汤。

中风后遗症,正气亏虚,脉络瘀阻,体失濡养,而见半身不遂,口眼斜者,如《医林改错》补阳还五汤。

七、消渴证

黄芪既能补气,还能生津,气津两伤之消渴证,单用熬膏服用即效。

若气虚水精不布,胃燥耗津,而见口渴引饮,小便频数者,如《医学衷中参西录》玉液汤。

若气津两伤,《千金要方》黄芪汤。

若消渴并发疮疡久不愈合者,《医学衷中参西录》滋瞕汤。

【用法用量】

9~30g,大剂量可用至30~60g。

补气升阳宜蜜炙用,对其它方面宜生用。

亦入丸、散剂,熬膏服,或切片,合鸡、鸭、鸽子、猪蹄等食物炖服。

【使用注意】

一、凡表实邪盛、气滞湿阻,食积内停,阴虚阳亢、疮痈初起或溃后热毒尚盛等证均不宜用。

二、临床报道,黄芪过量,引起头晕、胸闷、失眠等症,或引起皮疹、瘙痒等过敏反应,重者出现过敏性休克。

临床应用时应加以注意。

【讨论】

一、关于黄芪“发汗”和“止汗”作用

张元素谓黄芪有“无汗则发之,有汗则止之”的功效,明清本草著作,多照录此说。

清·《本草求真》还加以解释,认为黄芪“无汗能发,有汗能收,是明指其表实则邪可逐,故见无汗能发;表固则气不外泄,故见有汗能止耳。

”清·《得配本草》认为“使升柴,发汗。

”明清以来,认为黄芪为发汗止汗的专药。

二、关于黄芪用量与不良反应

《本草害利》谓黄芪有“极滞胃口”的副作用。

耿鉴庭谓黄芪服用过量,则“胸满气闷,不思饮食”〔中西医结合杂志,1989,9(6)∶329〕。

临床报道,黄芪诱发胆囊炎、胆结石引起的头痛〔中医杂志,1986,(9)∶68〕;黄芪用量过大,引起头昏、潮热〔新中医,1986,(9)∶49〕,身感气往上冲,头重脚轻,周身不适,血压上升〔湖南中医杂志,1988,(5)∶45〕等副作用;以及黄芪引起过敏性药疹〔中药通报,1984,

(1)∶34〕和过敏性休克的不良反应〔临床皮肤科杂志,1988,

(2)∶108〕。

所以,黄芪的用量不在大,而在精,只要能切中病机,防病治病即可。

不要以为黄芪为大补剂之品,多多益善,反生弊端,造成不良后果。

三、关于黄芪减肥作用

黄芪既能益气,又能利水,治疗气虚肥胖症多为要药。

中医认为,肥胖症多为本虚标实。

本虚以气虚为主,标实以膏脂、痰浊为主,常兼水湿。

黄芪为益气健脾、利水渗湿之品,且具降血脂作用。

故气虚肥胖症每多选用。

如《金匮要略》防己黄芪汤,现代用黄芪与防己、白术等药配伍,益气健脾,利水消肿,现代用于脾虚不运,聚湿而成肥胖者。

如现代临床研究报道,郑州市管城红十字会医院用黄芪、五味子、泽泻等配伍;益气健脾、利水减肥,治疗肥胖病393例,治疗5天,体重减轻0.5kg以上者占95.85%;北京积水潭医院用黄芪与茯苓、山楂、草决明等配伍,健脾利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案例设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