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风云人物之项羽.docx
《汉代风云人物之项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代风云人物之项羽.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汉代风云人物之项羽
汉代风云人物之项羽
王立群
第1讲霸王出世
项羽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卓越的起义军领袖和杰出的军事统帅,项羽作战勇猛历史上无人能够与他相比,在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里,项羽从一个普普通通的反秦将领一跃成为西楚霸王,然后又自刎于乌江,项羽的一生可以说是经历了大喜和大悲,在项羽的身上他有在战场上所向无敌的千秋霸气,也有和虞姬凄婉缠绵的儿女情长,还有在乌江边上英雄末路的悲壮情怀,这些都是项羽为后人留下的感人故事。
项羽的长相上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就是重瞳子,所谓重瞳子就是一个瞳孔中间有两个瞳仁,这个是在一般人中间非常少见的。
历史上有一些名人比如说大舜,尧舜禹的大舜,再比如说春秋五霸之一的那个晋文公,说他们都是重瞳子。
所以,人们在谈论项羽的时候总爱把项羽的传奇人生,把项羽的崛起和重瞳子联系来,好象项羽的崛起是重瞳子所造成的。
那么项羽的崛起到底和重瞳子有没有关系,他的崛起是重瞳子造成的还是有其他因素造成的我们对这个问题要展开一点分析。
项羽是汉代风云人物中不可或缺的英雄人物,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公元前232年项羽出生在一个世代将门之后的楚国贵族家庭,他的祖父项燕是战国末年楚国的大将,在秦国灭掉楚国的过程中,项燕被秦国的大将王翦包围,项燕最后兵败自杀。
因此在项羽的心中从小就埋下了仇视秦国的种子,关于项羽的父母史书上没有任何记载,人们只知道项羽是被他的叔叔项梁带大的。
从项羽生活的那个时代来看,正是在秦王朝残暴统治的时期,那么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项羽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项羽的长相上除了重瞳子之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身高力大。
据史书记载“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说项羽的身高有八尺多长,秦代的一尺相当于我们今天的23.1厘米,所以他这个八尺长的身高大约相当于今天的一米八四以上的个子。
就是他的力量能够举起一只大鼎,力量非常之大。
项羽年少的时候,项羽就开始让他学读书认字,但是项羽不愿意学,然后项梁又让他学击剑,项羽也不愿意学,所以项梁就发怒了,项梁一生气,项羽呢,就做了一个解释,解释他为什么不愿意学读书学击剑。
因为项羽看来读书它的功用就是记住一个人的姓名,没有更多的作用。
很显然项羽对读书的认识太低了,再一个他认为击剑是一对一的单打独斗,也不值得学,他要学,学能够指挥千军万马的兵法。
但是项羽学习兵法呢?
据史书记载他又没有学完,他学了一点以后,他没有把它学完,但是实际上我个人认为项羽这个兵法学得是很到位的。
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来看,项羽死后,他手下有一员大将后来是叛楚归汉的,这个人叫英布,因为他受过秦代的黥刑,也叫做黥布,黥布在叛乱的时候刘邦去平叛,刘邦平叛的时候就发现黥布摆的军阵和当年项羽布的阵势非常相似。
这个时候项羽已经死过好几年了,但是刘邦看见黥布摆的军阵和项羽当年布的军势相似,刘邦的心里感到了巨大的压力,可见项羽活着的时候项羽的行军布阵刘邦是非常胆怯的。
刘邦从来没有打赢过项羽,这样以来我们可以知道,项羽其实这个“万人敌”的兵法是学得非常到位的。
从上面的这些事情上,我们可以看出来,项羽他是出生在一个楚国将门之后的家庭,他从小就在他的叔叔的培养之下学习了兵法,他深受他的叔叔项梁的影响。
那么项梁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据史书记载,有这么几件事:
项梁在秦朝的时候触犯了秦法,可见项梁并不是一个墨守成规的人,他触犯秦朝法律以后入了监狱,项梁的入狱对项家的影响太大了。
因为大家知道在秦朝灭楚的过程之中,由于项燕是楚国的最后一个抗秦的大将,随着项燕的自杀,项家这个家族受到了重大的损失,项燕死以后支撑项家的就是项梁,可是项梁现在又入了狱。
在这个时候幸亏项家托人说了情,这才算是把项梁给放出来。
但是不久项梁又闹出一个更大的乱子,就是杀人。
秦朝的法律非常苛刻,项梁杀人这就是重罪,但是这一次项梁逃了,带着项羽从他的老家安徽一直逃到了吴中,吴中就是今天的苏州。
而这个时候呢,项梁和项羽刚好又遇见了秦始皇出巡,秦始皇游会稽郡,会稽它大致的位置就在现在的浙江跟江苏这一带。
这一次是项梁跟项羽亲自目睹了秦始皇的风采,项羽脱口而出就说了一句非常有名的话“彼可取而代也”这个人是可以取而代之的。
他这个时候(项羽)已经有取秦始皇而代之的想法了。
当然这个话刚一出口项梁就赶快捂住他的嘴,因为这个话说出来这个是不得了的,如果一旦被人举报的话,项梁说了两句话“毋妄言,族矣”不要胡说,这是要灭族的。
秦代的法律是非常严酷的,因为如果说出来秦始皇是可以取而代之的它是要灭三族的:
父族、母族、妻族都是要被杀光的,但是这件小事也使项梁对他这个亲手带大的侄子刮目相看了。
项梁从这件事情上看出来,他这个侄子不简单。
项羽远大的志向和无人可比的力气,使项梁开始慢慢地注意到他的侄子项羽的不同寻常,但是此时的项羽纵然是浑身本领也是英雄无用武之地。
他和他的叔父项梁虽然出身名门,但现在已经沦落为流落他乡的亡命之人,就连他的先祖项燕被逼自杀的家族耻辱都不能报,哪里还谈得上取秦始皇而代之呢?
这对项羽来说似乎是一个遥远的神话,那么接下来还会有什么样的机会等待着项羽呢?
秦二世元年的七月,也就是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首举义旗,揭竿而起造反了。
陈胜,吴广的造反在当时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而且这个事件一下子引发了全国性的连锁反应。
仅仅过了两个月,到了秦二世元年的九月,项梁,项羽所在的会稽郡的郡守就发现整个长江以北全部起来造反。
因为项梁,项羽所在的会稽郡就是苏州毕竟离大泽乡远一点,当地的郡守就发现两个月的时间整个长江以北全部造反,所以会稽郡的郡守就意识到老天灭秦朝的时候到了,所以这个郡守就萌发了一个想法,就是他也要起兵反秦了。
这个郡守的反秦很明显他有两个目的:
一个目的投机,第二个目的自保。
因为这个郡守知道他也已经了解到响应陈胜,吴广起义的人是怎么起兵的呢?
他们都是把当地的县令杀了,这一个县就起来了,然后把当地的郡守杀了,这一个郡就起来了,会稽郡的郡守知道,如果他不起兵反秦的话,会稽郡一旦有人起兵的话他将是第一个被杀的人,他为了自己的身家性命的考虑,他觉得不如自己也起兵反秦,那么至少可以保住自己的身家性命。
但是这个郡守是一个文官他不懂得领兵打仗,他就想起了在当地非常有名的一个人,这个人是谁呢?
项梁,他想起了项梁,他想起项梁是出于两点考虑,项梁的一家是世代楚将,是将门之后,懂得领兵打仗的事,这是一个原因;另一个原因,项梁到吴中避难期间展示了非凡的才华,深受当地人的拥戴,所以他想借用项梁。
然后他就召见了项梁,把自己要起兵反秦的计划告诉了项梁,项梁一听就明白了,项梁明白什么呢?
他盼望多年的机会遇到了。
当时的会稽郡守实际上要求了两个人,一个是项梁,还有另外一个人,但这一个人当时亡命江湖,没有人知道在哪儿。
项梁就编了一个谎言说项羽知道这个人在哪儿,我让项羽去找他,你问问项羽。
然后这个会稽郡守就召见项羽,项梁出来就跟项羽交待了,自己准备杀郡守举义旗这样一个经过,这个计划,然后就把项羽领进去了,进了郡守的府中项梁使了个眼色,项羽一看项梁的使眼色立即拔出佩剑把郡守的头给斩下来了。
这是项羽一生中间第一次执行斩首行动,而且杀得很利索。
当然,会稽郡的郡是一个大郡,郡守被杀肯定引起了郡守府中间的卫队的激烈反抗,项羽在这一次杀郡守的过程中间他一个人就杀了将近一百个守兵,杀得当时郡守府的人没有一个人敢和项羽较量,这样项梁就自封为会稽郡的郡守,项羽就被封为裨将,所谓“裨将”就是副将。
这样项羽就一跃而成为项梁起义军的副统帅了,这个时候项羽才24岁。
在整个这段历史中间,如果我们把当时的军事家划分一下等级的话,能够谈得上一流的只有两个人:
一个是项羽,另一个就是韩信,至于其他人在军事上不能和这两个人是相提并论的。
但是项羽的崛起就像我们前面所讲的那样,他有自己的一些特殊背景,所以他的崛起就走得非常顺,非常快,可以说他是一步就到了副统帅的位置上。
韩信不一样,韩信开始是投奔项梁的时候,韩信有什么凭借呢?
史书上记载韩信就带了一把剑,仗剑从军,带着一把剑投奔项梁。
项梁当然对这一个仗剑从军的军事天才一无所知,没有重用他。
项梁战死以后,韩信转到项羽的手下,转到项羽的手下做个什么呢?
做个郎中,郎中其实是个侍从,韩信后来在总结自己这段历史的时候,说过一段很伤心的话“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这段话是韩信做了齐王以后,占领齐国以后,项羽派了一个人去游说他,劝他中立或者是叛汉,他很伤心说了,他说我在项羽的手下做了一个什么官呢?
做一个郎中的官。
位不过执戟,我的爵位不过是执戟,执戟是一个爵位,就是我做了一个很低的侍从“言不听,画不用”说什么话别人都不信任。
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一句成语叫人微言轻,一个人地位低了,说的话别人也不重视。
他后来看在项梁,项羽手下没有发展前景,他跳槽跑到了刘邦手下,刘邦给了他一个官粮草的小官。
后来还犯了法差点被杀,经过刘邦手下的,他的一个太仆就是他的管车马的官,这个人叫夏侯婴,夏侯婴推荐他以后,给他升了一个从低级军官升为中级军官,还是不信用,所以他最后就逃,韩信逃了以后,萧何就追,追回来以后刘邦说了一句很伤韩信心的话,说的什么话呢?
就是我看在你萧何的面子我再给他升个官,他不是冲着韩信的才华给他升官,是看着推荐人萧何的面子我再给他加点官。
所以韩信的起步走得是如此艰难,他换了三个主子项梁,项羽,刘邦,每一步走得都很艰难,所以我们如果把这两个一流的军事家作为一个对比,你可以看出来,项羽可以说是一步登天啊!
一下子就是副统帅,24岁。
而韩信转辗了三个主人,经历了那么多曲折,最后才算是被刘邦所认识,所以两个人相比以后,我们可以看出来,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上,在一生中间办一点事情,他有一个起点的问题,如果起点太低,你可能一生会被埋没掉,或者说你会走一个非常艰难,漫长的路。
如果说你的起点比较高,那么你可能在你的人生中间走得比较顺,你可以在比较年轻的时候,就可以办成一些人很难办到的事情,所以从这个对比中间,我们可以看得出来,项羽比韩信要走得顺利得多。
项羽跟随叔父项梁杀郡守的举动,使项羽从一个无名小卒一下成为一支重要反秦武装的副将,这对项羽来说确实是一个很高的起点,它是项羽后来获得巨大成功的一个重要凭借。
但是,这次通过**和武力夺取的政权会牢*吗?
项羽仅凭这些就能够站稳脚跟吗?
项羽凭借什么力量来凝聚士气呢?
就在这时发生了一件事把项羽名正言顺地推向了起义军的中心地位。
因为那个陈胜造反以后,天下纷纷响应。
其中有一个地方叫东阳,就是安徽的一个县,这个县的年轻人也起来造反,聚集了几千人,但是他们在年轻人中间找不到一个可以做首领的人,他们找来找去就发现东阳县的令史,也就是县的一个下级官员东阳令史,这个人叫陈婴,说陈婴这个人有威望,有才干,所以他们就找到陈婴,非逼着陈婴做他们这几千反秦起义军的首领。
陈婴这是坐到家里人家找上门来让他当首领,陈婴推不掉就做了东阳县起义军的首领。
由于陈婴在当地很有名望,很有才干,陈婴一做首领具有很强的号召力,所以当地的起义军一下子从几千人发展到两万多人。
人多了,当地的年轻人又产生想法了,说干脆,你啊就干脆做王吧,我们现在已经有了两万多人了,你干脆就做个王。
陈婴回去就把这件事情给他母亲讲了,他母亲是一个很有政治经验的老人,他母亲说:
自从我嫁到你们陈家以来,据我所知你们陈家祖祖辈辈没有一个大富大贵的人,而现在你呢?
暴得大名,你突然中间一下子做了个王是非常不吉利的,你不如找一个有名望的人,你呢带着这个军队归到他的名下,成功了,你可以封侯,不成功,由于你不是为首的人,名气不大你也便于逃亡,不是“世所指名”就是人家指名道姓要捉拿的那个首恶,首恶必办,胁从不问,你千万不要当那个首恶。
这是陈婴的母亲对陈婴的一番告诫,老太太一番话一说,陈婴一下子就明白了,他决心把这个王位让出来,陈婴要让王。
他就对他手下的人说:
他说我们现在要做大事,一定要找一个有名望的人家,而楚国有名望的是谁呢?
是项家,项家世世代代做楚将,是名门,如果我们依*这样的名门,我们一定能够成大事。
陈婴把他的意见告诉了他的手下的人,他手下的人完全拥戴。
我们可以想想“陈婴让王”的这个故事,陈婴让王当然是出于一种趋利避害的考虑,这是人之常情。
但是让王以后要带领这支部队投*一个人,这就是民心所向的一个问题了,投谁?
他提出来投奔老项家,而当时的所有的起义军的人都赞成,这说明项氏在楚地是非常有声望的。
这个项氏家族的巨大声望,项氏世世代代为楚将的这样一个家族背景,其实就是项羽崛起的第二个凭借。
项羽凭借着天下反秦的声浪,杀死了郡守,成为了起义军将领,又凭借着家族的威望赢得了士气项羽一路走来可以说是一帆风顺,但是事情不可能都是事事如意,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刚刚六个月,陈胜被杀,陈胜的死对于天下反秦武装来说是一次严重的打击,一下子群龙无首了,那么这对于刚刚崛起的项羽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呢?
接下来还会有什么突发事件在等待着项羽呢?
陈胜战死以后,楚地的反秦武装以项梁为中心,举行了一次重要的军事会议,这次会议的主题是讨论陈胜死了以后怎么办,当然召集人是项梁,参加会议的有项羽,也包括刘邦。
就在这个会议上有一个人,也就是我们楚汉战争中间以后不断会提到的项羽惟一的谋士范增,也来参加了。
史书记载范增这个人是“年七十,素居家,好奇计”说范增是七十岁的老人了,爱出一些很高明的计谋,他也来参加会议。
范增在总结陈胜战死的原因的时候,他提出一个理由,就是说陈胜自己立了王,而没有立楚国王族后人为王,所以陈胜战败。
这个建议得到了当时很多人的支持,这个道理我们可以想得通,你想想我们刚才讲过像项梁这样世代做楚将的人,当时在楚地都很有号召力,但是项氏毕竟还是战国时期楚国的一个臣子啊,那么作为楚王的后人在当时会有更大的号召力,这就是范增提出这个建议的根据。
在范增的这个建议之下,项梁就开始寻找(楚王的后人),最后找到了一个楚怀王的孙子,这个时候楚怀王的孙子已经在民间沦落成一个放羊娃了,所以当时找到这个人以后,就把这个小孩找回来让他做了楚王,而且用的名字还叫怀王,怀王之立就是在这一次重要的军事会议上定下来的。
范增加入到项梁项羽的集团之中,也是在这一次军事会议上参加进来的。
范增这个人从此就成为项梁跟项羽手下的谋士。
所以这一次军事会议以后,就确定可立楚王,同时以项梁作为当时军事的最高负责人。
当项梁成为当时军事的最高负责人后,这对项羽来是说无疑又是一次崛起的跳板,但是,随后不久的一件事让项羽陷入了被动,他的叔父项梁在与秦军的一次战斗中兵败而被秦军杀害。
项梁的战死对于项羽来说,既是一个重大的损失,又是一个历史的机遇,因为项梁对项羽非常信任,非常器重。
有项梁在项羽只要执行项梁的命令就可以了,但是项梁战死了以后,项羽呢,他的处境就跟前期有了一些细微的差别。
因为楚怀王,这个时候所谓的楚怀王是被项梁所立的,而这一个楚王,这一个放羊娃,也并不是一个简单无能之人。
他在项梁死了以后,因为他是项氏立的,所以他对项氏家族是有戒备的。
项氏立了他,等于说他是项氏推出来的一个傀儡,一个玩偶,所以他对他后边的牵线人他有所顾忌的。
所以项梁死了以后,楚怀王采取的第一个措施就是把项羽的军权给夺了。
所以我们前面讲到项羽的崛起有他顺利的一面,但是项梁之死是一个转折,项梁死以后,项羽的地位迅速下降了,当然这个下降楚怀王就是这个放羊娃,他在运用权力的时候做得是比较巧妙的。
因为权力的运用,你可以用得轰轰烈烈,大张旗鼓,权力的运用也可以得润物无声,和风细雨,就是可以做得很明显,让人看得出来,也可以做得很巧妙让人看不出来。
楚怀王这个孙子不愧他是个王族之后,他做了一个很小的动作,他仍然保留了刘邦的军权,而把项羽的军权给夺了,项梁死以后他的军队自然而然地由他的副将项羽接管,怀王就把他的军权给收回来了,项羽就没有军权了。
所以项梁之死对于项羽来说是个挫折,但是同时又是一个机会,因为项梁活着的时候,从公的方面讲项梁是主将,项羽是副将,从私的方面讲项梁是叔叔,项羽是侄子。
所以项羽他要受项梁的指挥,项梁的战死,固然使项羽的地位暂时下降了,但是他也给项羽提供了一个机会,项羽可以毫无顾忌地按自己的意志行事,按自己的办法去做,这又是一个历史的机遇。
我们开始讲项羽的重瞳子,重瞳子其实是一种返祖现象,它是一个瞳仁,这个瞳仁的中部黏连到一块儿形成了一个横躺着的“8”字形的瞳仁,就好象我们把一个镜头,把一个镜头中间隔开,仍然不影响它的使用一样。
他这个重瞳子对项羽的崛起也好,对项羽的挫折也好,其实没有影响。
重瞳子非常少,我们中国历史上像尧舜禹的大舜,春秋五霸之首的晋文公,这两个人都是重瞳子。
但是我们不能推论,大舜是重瞳子,晋文公是重瞳子,项羽还是重瞳子,那么项羽的崛起,项羽的称霸和重瞳子有联系,这个没有必然的联系。
项羽的崛起我们讲过,他有他崛起的原因,项羽的失败我们今后会讲到他有他失败的原因。
那么项羽的重瞳子没有影响到项羽的崛起,是不是影响到项羽灭秦之后,在群雄争霸中间影响到他后期和刘邦争夺天下呢?
请看下集《项羽入关》。
第2讲项羽入关
公元前206年项羽率领四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向西行进,准备攻打秦国的首都咸阳。
因为在此之前,项羽和刘邦在楚怀王的主持下有一个约定,谁先打败秦军进入咸阳谁就可以做关中王,此时的项羽浴血奋战,刚刚消灭秦军的主力,准备一鼓作气打进咸阳,而进入咸阳又必须经过函谷关。
函谷关是咸阳的一个重要关口,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说法,而且一定会有重兵把守,那么项羽能打下咸阳吗?
有什么事情在等待着他呢?
项羽消灭了秦军主力以后,项羽带领了四十万大军统率天下的诸侯浩浩荡荡向西进发。
他为什么向西走呢?
因为秦国的国都是在现在陕西的咸阳,所以他要进入关中到达咸阳,才算把秦国灭掉了。
结果项羽带领大军走到函谷关,函谷关在我们河南,走到函谷关,函谷关这个地方是陕西河南交界的一个关口,过了函谷关就是临潼,就到陕西了。
函谷关以东是河南,函谷关以西是陕西,到了函谷关遇到麻烦了。
首先是有军队把住他不让他进关,他一打听是刘邦的军队,再一打听刘邦,刘邦已经比他早了两个月进入函谷关,灭了秦了。
项羽走到函谷关他得到这两个消息,因为是当时的通讯联络很落后,项羽光顾着跟秦军主力决战,他不知道刘邦已经入关了,他也不知道秦朝灭亡了,结果他走到函谷关遇到刘邦的守军他才知道,知道以后项羽本能的一个反应“大怒”。
司马迁《史记》的《项羽本纪》中间写项羽最常用的词就是大怒。
项王大怒,项羽大怒,《史记》中间几乎没有写过项羽笑,项羽是最后笑了一次,在哪儿笑呢?
在他乌江自杀之前,他笑了一次,笑完就自杀了。
他大怒,一怒之下,他就让士兵打进函谷关。
当然项羽的军队很能打,刘邦的军队挡不住他,很快就打进去了。
我这里要说的就是这个“大怒”,咱们首先要研究的,项羽为什么走到函谷关“大怒”。
根据《史记》的《项羽本纪》的记载,他走到函谷关“大怒”有两个前提,一个是刘邦派军队把住他不让他进,这个是他大怒的一个原因;另一个,他听说刘邦已经进了关中了。
那么这两个原因对项羽产生了什么样的刺激呢?
我们可以分析一下。
此时,刘邦把住函谷关不让项羽进入,对于项羽来说无疑是一种羞辱,因为此时的项羽刚刚结束了历史上有名的巨鹿之战,破釜沉舟的成语就出自这场名战。
这场决战他歼灭了秦军主力三十万人,项羽的声威因此而大振。
根据史书记载,当项羽获得巨鹿之战的胜利之后,召见那些因为惧怕秦军而没有参战的各路诸侯将领,那些将领一进项羽的营门,没有一个不是跪拜前行的,没有一个人敢抬起头来看项羽。
可见,巨鹿之战的胜利极大地提高了项羽的政治地位,他已经习惯了把自己看做是秦末大起义中的最大功臣,也习惯了天下诸侯对他的尊崇。
而此时他万万没有想到刘邦竟然对他说:
不,这会给项羽带来什么感受呢?
刘邦现在竟然把住函谷关不让项羽进,这是一种什么感情呢?
这叫充满了敌意,就是把项羽当做敌人,充满敌意。
如果拿刘邦跟天下诸侯一比,一个是充满敬畏,一个是充满敌意,这个反差太大了,这个项羽确实受不了,这个对他的自尊的伤害非常大。
项羽自己认为自己功劳很大,打了这么大一个仗,来到这,你刘邦竟然把住不让我进,这是他恼怒的一个原因;另一个原因呢,他知道刘邦先进了关中,这个事前有一个背景,这个背景就是当年刘邦跟项羽分兵打秦国的时候,他们曾经有一个约定,这个约定是在怀王的主持下约定的。
刘邦的任务是向西打到秦国去,那么项羽的任务是向北打去救赵国,北上救赵。
当时约定,你们两家一个北上救赵的项羽,一个西进的刘邦,谁先入关谁做关中王。
这项羽一听说刘邦先进去了,那啥话也不用说了,那就意味着什么?
关中王是姓刘的了,这口气项羽也咽不下去。
项羽北上救赵打的是硬仗,他是和秦军最精锐的章邯军跟长城军决死殊战,打了这一仗。
这一仗有一个很有名的成语叫“破釜沉舟”,才打赢了。
我们现在讲到项羽都知道“破釜沉舟”这个典故。
“破釜沉舟”就是消灭章邯和长城军打的这一仗,这样才打赢的。
他出了这么大的力,刘邦呢,秦军主力跟项羽决战的时候,其实关中的守军已经很薄弱了。
刘邦就趁着关中秦军力量很弱的情况下打进去了,所以论出力来说,那项羽出的是牛力,出的是大力气,刘邦出的是小力气。
所以他(项羽)觉得他(刘邦)不该做关中王。
再一个约定是谁的主持之下,怀王的主持之下,怀王主持下的这个约定项羽也不满意,因为项羽对怀王就不满。
关于项羽后来杀怀王的事,我们以后再讲。
这两个原因下导致他大怒,我觉得项羽这个大怒叫怒得无知、怒得幼稚。
为什么说他怒得无知、怒得幼稚呢?
我们可以看一下,刘邦跟项羽的关系,刘邦跟项羽两家当他们共同反秦的时候,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敌人,那就是秦朝,这个时候他们有共同利益。
所以无论是北上的项羽集团或者是西进的刘邦集团,虽然方向不一样但是目标一样,利益一致,他们是并肩作战的友军。
但是,这是有时间界限的,这个界限就是秦朝灭亡。
等到刘邦一进入函谷关驻军霸上,秦王投降了,秦朝灭亡了,情况就发生变化了,刘邦跟项羽共同的敌人不存在了,秦朝灭亡了,剩下来是一个什么事呢?
谁来享用秦末大起义的胜利果实,该谁来享用?
我们看看刘邦和项羽两个人,我们可以按现在老百姓说的话,两个人都不是等闲之辈。
项羽要做西楚霸王号令天下,刘邦的野心更大,刘邦是要统一中国做皇帝,所以这个时候的刘邦集团跟项羽集团已经由当年并肩作战的友军转化成什么呢?
转化成根本利益相冲突的两个对立的军事集团,这两个集团的冲突是必然性的,没有调和的余地。
要么项羽对刘邦称臣,要么刘邦对项羽称臣,这可能吗?
他俩只能是二虎相争。
项羽的政治糊涂就在这儿,如果说项羽很清醒的话,那么项羽很好办,就知道他们俩的关系,刘、项两家的关系已经走到一个历史的拐点,秦王朝一灭亡,这个拐点一到,他两家就分道扬镳了。
以前是友军,现在变成了争夺农民起义胜利果实的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谁觉醒得早,谁意识得早,谁自觉地为本集团的利益去奋斗,谁就在政治上夺得了主动权。
如果项羽有这个认识的话,那么项羽看见刘邦把住函谷关不让他进,我觉得他不应当大怒,我觉得应该给司马迁改一个字,改成“大笑”。
我看《项羽本纪》每一次看到这儿我都想起来《三国演义》的一个故事,《三国演义》写三江口周瑜放火,诸葛亮智算华容,那两回中间写曹操在赤壁大战中间被孙刘联军烧了个一塌糊涂,然后曹操带着残兵败将就逃,逃到哪儿呢?
逃到一个地方,武陵之西,益都之北,逃到这个地方,曹操一看这个地方非常险要,这个时候曹操已经打了败仗了,一看这个地方非常险要,曹操是仰天大笑啊,他说到底是诸葛亮无智,周瑜少谋,要是我,我在这个地方埋伏下一支人马,那咱们这个逃军可就惨了。
结果话声未了是一声炮响,杀出来一支人马,为首的是常山赵子龙拦住去路,曹操手下两员大将张郃,徐晃两个人抵住赵云拼死作战,曹操才得以逃脱,这是曹操第一次大笑。
曹操为什么大笑呢?
因为曹操觉得他看出来了对方的一个破绽,这个地方很险要该埋伏的人马没有(所以)他笑,结果笑完又跑到一个地方,这个地方叫葫芦口,到了葫芦口曹军是人困马乏将士们都在埋锅造饭,曹操他是统帅不用做饭,他往小树林里一躺,他又仰天大笑,他这一笑他的手下人赶快提醒他说,说丞相前一次大笑引出来一个赵云,让我们失了这么多人,你又笑,你这笑别再给我们招来麻烦,话音未了是一声炮响又杀出一队人马,为首的是燕人张翼德,张飞又出来了,这一下子就更惨了,曹操吓得是魂飞魄散,这个时候是许褚,张辽,徐晃三员大将上去拦住张飞,曹操才得以逃窜,这一窜曹操败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