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幼儿告状行为及其指导策略的研究.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135160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6.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幼儿告状行为及其指导策略的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关于幼儿告状行为及其指导策略的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关于幼儿告状行为及其指导策略的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关于幼儿告状行为及其指导策略的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关于幼儿告状行为及其指导策略的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幼儿告状行为及其指导策略的研究.docx

《关于幼儿告状行为及其指导策略的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幼儿告状行为及其指导策略的研究.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幼儿告状行为及其指导策略的研究.docx

关于幼儿告状行为及其指导策略的研究

摘要..........................................................................................................Ⅰ

ABSTRACT..............................................................................................Ⅱ

第一章绪论..........................................................................................1

(一)选题背景..................................................................................1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2

第二章幼儿告状的含义及种类..........................................................3

(一)幼儿告状的含义......................................................................3

(二)幼儿告状的种类及分析..........................................................3

第三章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分析........................................................7

(一)幼儿方面的原因......................................................................7

(二)教师方面的原因......................................................................8

(三)家长方面的原因......................................................................8

第四章幼儿告状行为的指导策略....................................................11

(一)教师方面的指导策略............................................................11

(二)家长方面的指导策略............................................................12

参考文献..................................................................................................13

致谢..........................................................................................................14

 

摘要

在幼儿园的日常管理中,幼儿的告状行为尤为突出,并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师工作的正常秩序。

爱告状其实是幼儿很常见的一种现象,对于这些告状,每一位老师所持态度各有不同,有的老师能耐心的倾听幼儿的告状,为幼儿解决他们的问题,而有些老师却对幼儿的告状给予不正确的方式,例如:

不予理睬,态度粗暴,或者是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抱有某些偏见,这样不仅伤害了幼儿幼小的心灵,还会让幼儿感受到压抑,没有地方诉说自己的委屈,有话无处讲,对幼儿的心理发展不利。

因此,正确认识和妥善的处理幼儿的“告状”行为极其重要。

本文依据自己在幼儿园实习的经历以及阅读相关文献总结出幼儿告状的相关原因,并尝试提出几点解决幼儿告状行为的策略。

 

关键字:

幼儿研究;告状行为;指导策略

 

ABSTRACT

Children’sbehavioroftellingonisparticularlyprominentinkindergarten’sdailymanagementandinfluencesthenormalorderofteachers’worktoacertainextent.Lovingcomplainingisactuallyaverycommonphenomenonofchildren.Eachteacherhasdifferentattitudetowardsthesecomplaint.Someteacherscanpatientlylistentochildren’scomplaintsolvetheirproblems.However,someteachershavegiventhechild'scomplainttothewrongway.Forexample,ignore,berude,orhavesomeprejudiceindealingwiththeproblem.Thiswillnotonlyhurtthechildren,butalsoletthechildrenfeeldepressed,thereisnoplacetotelltheirowngrievances,thediscoveryofyoungchildren.Therefore, it is extremely important to correctly understand and properly handle the adolescent behavior.This article based on their own experienceinkindergartenpracticetheirownreadingtherelevantliteraturesummedupthereasonsforchildrencomplain,andtrytoputforwardafewtipstosolvethebehaviorofyoungchildrencomplain.

 

Keywords:

Childhoodstudy;Actofcomplaint;Guidancestrategy

 

第一章绪论

(一)选题背景

告状,从人际关系,心理学角度上来说,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发生某种冲突,矛盾而不能自行解决时出现的,借助第三方力量来解决纠纷的一种特有的人际行为。

在幼儿园里,告状这种情况是十分常见的,屡见不鲜。

几乎大部分幼儿在幼儿园内会进行这种告状行为,师幼互动中最多的也是告状行为,告状其实也是幼儿社会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幼儿的社会认知是极其之少的,他们主要是通过向成人告状,凭借成人对事物的判断来影响以后幼儿对这类事物的判断标准。

总的来说,幼儿告状指的是当幼儿受到了其他幼儿的侵犯,或者某一些幼儿的举止行为违反了教师平时所制定的行为规范,集体规则等原因从而向老师发起告状行为的言语行为。

在幼儿园,幼儿告状行为十分常见,是师幼互动中出现次数最多的一种行为,但也是最复杂的行为,也是幼儿社会生活的一部分。

在多次的实习期间,我见证了幼儿是如何如何向老师告状的,大部分幼儿在一天内都会向老师进行告状,更有甚者一天不止一次的告状,次数多的令老师头疼。

虽说幼教这个行业的确很辛苦,每天要面对那么多的幼儿,不仅要组织幼儿的教育教学活动,还要照顾幼儿的日常生活以及保证幼儿的安全,遵守规则秩序的幼儿还好,容易管理,然而那些调皮捣蛋的,不遵守老师所定下的规则的幼儿是十分令人头疼的。

在这种状态下的老师,每天又有很多幼儿来向老师告状,老师难免会觉得心烦气躁。

虽说这样,有的老师即使再累,也会匀出一点时间来倾听幼儿的告状,解决幼儿之间的矛盾。

老师耐心询问幼儿告状的原因,不仅询问当事人的原因,而且还会询问当时有谁正在旁边目睹了这件事的幼儿原因。

然后老师会认真的思考和客观地分析到底谁对谁错,给予幼儿积极的反应。

而有些老师,可能是当时心情极差,对于幼儿的告状是不予理睬的,更有甚者,还会大声训斥幼儿,这样的消极反应对于幼儿来说是很不好的,很可能会对幼儿产生负面影响,幼儿会想:

“为什么老师会训斥我?

我什么事情也没有做错,难道是老师不喜欢我吗?

”会让幼儿意志消沉,不利于幼儿性格品行的健康发展。

我认为,教师应该重视幼儿的告状行为,幼儿的告状都是有其原因的,对于不同的动机,我们应该给予不同的应对措施,对症下药帮助幼儿解决问题。

幼儿的事情如果处理不当,不仅会影响幼儿之间的关系,还会影响幼儿和老师之间的关系,幼儿之间越来越不和睦,幼儿会越来越

不信任老师,越来越疏远老师,因为你从来没有好好解决我向你发起的问题。

因此正确的处理幼儿的告状行为是十分必要的。

(二)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刘晶波,杨翠美的《5-7岁幼儿告状行为动机分析》中提到,他们两人把收集到的231个幼儿告状行为事件进行整理分析,得出来一个结果,那就是幼儿告状行为动机主要分为求助,求赏,求罚,试探和陈述这类,这五类发生的频率是存在差异的,对于5-7岁幼儿来说,他们告状的主要动机就是求助和求赏。

孔京东的《关于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指导策略》中指出,由于幼儿园的“小学化”现象愈发突出,这说明这一阶段的幼儿的生活活动范围正在逐步地扩展,而且幼儿是具有好奇心,探索欲望得,幼儿的告状现象也愈发的突出。

对于幼儿的告状行为我们不能进行简单的遏制,告状的动机各有不同,所以解决措施也应该具有针对性,找到解决的方法,区别对待每一位幼儿,同时也要公正公平的对待每一位。

顾燕萍的《谈幼儿的“告状”行为与疏导》中指出幼儿的告状行为只是很普遍的一种行为。

一般分为:

以自我为中心型,检举他人过失型,规则导向型等等。

对于幼儿的告状,老师应该及时地加以疏导解决,促进幼儿人格的健康成长。

疏导的方式主要有:

细倾听,宽容对待;分清类别,区别对待;拒绝“推销”,培养自控;克服厌烦,重视诱导。

 

第二章幼儿告状的含义及种类

(一)幼儿告状的含义

告状,从人际关系,心理学角度上来说,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发生某种冲突,矛盾而不能自行解决时出现的,借助第三方力量来解决纠纷的一种特有的人际行为。

幼儿园出现的最多的一种现象就是“告状”。

告状行为是儿童特有的一种社会行为,在幼儿的社会化过程中很常见,但这种行为也很复杂。

告状行为其实也是师幼互动的一种,具体的来说,告状行为是指幼儿受到同伴侵犯或发现同伴某种行为与老师所制定的行为规范不想符合,违背了老师制定下来的规则,就会将此事告诉老师,借助老师的力量来解决问题的行为。

(二)幼儿“告状”的种类及分析

幼儿的告状行为如此频繁,我认为这与幼儿的年龄特征是密不可分的,这个时期的孩子是那么的纯洁,天真烂漫,生活的自由自在。

对于他们来说,和自己玩的小朋友就是好的,不和自己玩,甚至抢自己玩具,东西的小朋友就是大坏蛋,是十恶不赦的大坏蛋,也只有这种年龄阶段的幼儿才会把人际关系想得是这么的简单。

幼儿很开心的话,那么他的小脸蛋上就会呈现灿烂的微笑;幼儿很难过的话,她的小脸蛋上就会有很委屈的表情,甚至还会有眼泪从眼眶中滑落;幼儿很愤怒的话,他的小脸蛋上就是十分的狰狞,还会殴打小朋友和老师,更有甚者会举起板凳砸向地面。

因此,幼儿的想法和情感常常就显露在自己的小脸上。

在幼儿园中,幼儿不会像我们成人一样懂得理解体谅他人,这个时期的孩子大多都是以自我为中心,不管做什么事我都是对的,你不能为违背我,幼儿常常会因为一点点小小的事情,在大人的眼中都不算做什么事的事情都会引起彼此之间的不满,从而会引发争吵,或者更严重的行为,比如说打架等行为。

在幼儿自己解决不了事情的时候,他们就会转向老师,向老师寻求帮助,所以告状的也就越来越多。

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心理,社会性方面也随之增长。

幼儿由原来的不辨是非的告状逐渐转变为有一定是非辨别的告状。

幼儿的告状动机主要有以下几点:

1.“求助”型告状

“求助”型告状是指当幼儿受到同伴的伤害时向成人告状的行为,意在寻求成人的保护。

幼儿的告状一般来说都属于求助型,是寻求成人的保护与帮助。

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由于认知的不完善,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在玩游戏过程中产生了纠纷解决不了,他们就会求助老师,想得到老师的帮助,在老师的帮助之下慢慢的学会如何解决伙伴之间纠纷的方法。

例如:

大班外面有过很多的角色扮演区,例如:

中餐馆,蛋糕店,娃娃家,

小医院,表演区等。

某个周二的早晨,到了玩角色区的时间,悠悠和贻皓这两个小朋友都选了面包店,正好这个面包店是两个人玩,但是他们两个却一直在因为谁当收银员,谁当店员一直在争执,正好主班老师看到了他们两个在吵架,悠悠立马向刘老师求助:

“刘老师,我想要当收银员,但是贻皓不让我当收银员。

”王老师说:

“那老师给你们想一个主意,谁先来插插牌的,谁就能先决定当什么,以后遇到这类的问题也可以用这种方法解决。

”最终经过协商,先来插插牌的悠悠当了收银员,专门来收钱找钱。

此类告状由于两个人都选了同一种游戏,两个人都想要当收银员,却一直争执不下,闹得不可开交,却也没有找出结局的办法,最终转向老师以获得求助。

老师教授他们如何解决以后类似这样问题的办法,那就是谁先来的就可以先决定自己想干什么。

2.“检举”型告状 

“检举”型告状是指幼儿为了维护规则而采取的检举他人不良行为的告状行为。

该年龄阶段的幼儿,他们对事物的是非观没有正确的认识,他们只有通过向老师检举其他的幼儿,看老师是怎么样判断这件事情,从而知道,这件事到底是对的还是错的。

他们喜欢把老师判断是非的观念当成自己判断事物是非的的标准,该年龄阶段的幼儿特别崇拜老师,十分在意老师对事情的看法,幼儿一但遇到事情就特喜欢告诉老师,因此幼儿就无止境的告状。

例如:

在上课期间,贻皓随意的离开位置,彦欣就说:

“老师,贻皓随意离开位置,打扰到我们看东西了。

彦欣为了维护班级秩序而告状,说明她已经对正义有了认知,懂得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努力维护班级秩序,道德责任感萌芽。

幼儿经常把他人的行为与老师平时所规定的行为准则,道德规范相比较,来判断他人的行为到底是对的还是错的。

这是幼儿道德评价发展的第一种标志。

彦欣想通过告状来求得老师的帮助,从而矫正他人的不好行为,也说明这是她处理问题能力的一种进步。

3.“关爱”型告状

该类型告状是指幼儿对争执中弱势一方产生同情而采取的告状行为。

例如:

童童和浩鑫是很好的朋友,在一次午休的过程中,很多小朋友都在午睡房玩恐龙,浩鑫手里拿着恐龙在美工区玩耍,贻皓想要浩鑫手上的恐龙玩,浩鑫不同意,贻皓就拉着浩鑫不让他走,还动手抢浩鑫手里的恐龙,拉扯的过程中致使浩鑫头撞到了桌角,起了一个大包,童童立马跑到老师的面前告诉了发生了什么事情。

上述案例中,当浩鑫受到别人欺负时,童童就会很仗义的向老师告状。

这说明有些幼儿已经初步懂得了一些道德是非观念,知道什么行为是好的,什么行为是错的,幼儿有的时候能分清行为的是非好坏,但是仍然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依赖于老师。

这种现象表明,当幼儿看见其他人有欺负人的不良行为时,就产生同情心进而向老师报告。

4.“辩解”型告状

幼儿意识到自己犯错误后,想要逃避自己的责任,同时也是想免于老师的批评。

该阶段的幼儿大多是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谦让,认为自己做什么事情都是正确的,自己做错了事情,又不想自己承担责任,就会出现辩解型告状。

例如:

有一天中午吃完午饭,有的小朋友坐在自己的座位上看书,有的小朋友拿着小恐龙在建筑去玩耍,到了去散步的时间,我让小朋友们把书合起来送到书柜里面去,建筑区玩恐龙的小朋友把恐龙归回原位,恐龙收的有点慢,我走到了那里请小朋友快点收,没想到,站的差不多间隔两个人距离的悠悠突然用手打了贻皓一下,贻皓也不甘示弱,立马就也用手打了悠悠一下,我见状立马拉开了他俩,但是悠悠这个孩子本来情绪就比较暴躁,见贻皓回手打自己,没分开几秒钟,就又冲了上去抓了贻皓一下,把贻皓的脸都抓破了,流血了。

这时候配班老师回来了,见状,让保育老师先带贻皓去保健室检查一下,敷敷冰袋。

然后在教室里面先询问发生了什么事,悠悠这个孩子却向配班老师说:

“是他先打我的,是他先打我的。

”一直在重复这句话。

对于在现场的我所看到的画面,很明显就是悠悠这个孩子在说谎,明明是自己无缘无故的就先打了贻皓,虽说贻皓也回手打了自己,但是明明是自己先犯了错误,而且还把贻皓的脸给抓破了。

明明是自己有错在先,却撒谎说别人先打的自己,从而来逃避自己的责任。

 

第三章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分析

师幼互动中发生次数最多的就是告状,幼儿告状的原因主要有:

(一)幼儿自身方面

1.幼儿的评价多依赖于成人

幼儿期,幼儿的评价意识还处于萌芽阶段。

他们对于是非、善恶的的判断与理解,常常依赖于成人对于是非善恶的判断。

所以他们通过告状这种方式让大人们帮助自己判断一些事情的对与错,从而确定自己的判断。

比如说“我”吃饭的时候把饭菜全部都吃光光了,老师摸摸“我”的头,夸我真棒,把饭菜吃光光的行为是很棒的,那么幼儿就会认为,那些在吃午饭的时候不把饭菜吃光,甚至把不吃的菜挑了出来,放在了盛垃圾的盘子里的幼儿的做法就是错误的,就会向老师告状:

“老师,某某小朋友不吃菜,把菜偷偷的挑了出来放在了盘子里。

在幼儿园,老师的形象是十分高大的,幼儿以老师为中心,老师说的话就是对的,从而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作出评价,所以,一旦某某小朋友出现了一些与老师所说的规则不相符合的行为,就会向老师告状。

老师经常在班级里面提到,打人是不好的行为。

所以某些时候幼儿遇到了其他幼儿欺负别的小朋友的,就会产生同情心,为了阻止这种坏行为,他们就会向老师告状,说:

“老师,某某打了某某。

”我们班的悠悠平时正常还好,只是喜欢到处走,静不下心来,坐不住,老师就会让他呆在老师的身边玩玩具,总的来说没有影响到其它的小朋友。

但是一旦一旦他的情绪非常激动,就会大声的吵闹,并伴随着的有推翻教室里的东西,打别人,甩椅子。

那些无辜的小朋友就会受到他的牵连,平白无故的被打,那些看到悠悠打人的小朋友说就会立马冲到老师身边,向老师检举悠悠打人这件事,保护其他的小朋友免受伤害。

2.幼儿为了引起老师的关注与承认

这个时期的幼儿是以老师为中心的,相比父母,这个时期的幼儿还是更在意老师对自己的关注与评价。

幼儿又具有极强的表现欲望,希望老师注意到自己,希望自己受到表扬,希望老师承认自己的能力。

由于老师经常在幼儿午睡脱衣服的时候说:

“表扬某某小朋友,衣服脱得很快,冰蝶还把衣服叠得整整齐齐的放在了自己的小板凳上,奖励一颗小星星。

”等等诸如此类的话。

幼儿听了这种话也会深受其影响,所以经常有的幼儿会在老师的面前说:

“老师老师,我昨天回到家里后自己脱的衣服,,早上起来也是自己穿的衣服呢!

”老师听了往往会给予口头上的奖励,夸一夸幼儿。

幼儿真能在家能如此独立的自己脱穿衣服,也是很不错的行为。

3.幼儿自身容易受动画的影响

《熊大熊二熊出没》,《喜羊羊与灰太狼》等对幼儿的影响较大,很多幼儿都喜欢看这种动画片,并且里面的画面大部分都是暴力行为,危险行为和一些粗俗的语言,幼儿看了会模仿其中的语言和行为,长时间的影响使幼儿攻击性行为增加,或以动画为内容进行游戏,追逐打闹,引起告状。

我们班的悠悠由于最近常常看《熊大熊二熊出没》,深受其影响,总是说“俺”,老师好几次纠正他要讲“我”,“俺”是不标准的语言,同时这部动漫中的暴力语言也很多,悠悠每次特别激动的时候就会说一些“我要拿刀杀死你”之类的。

可见,幼儿是极度容易被这种类型的动画影响,从而也影响了自身的习惯,不利于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

(二)教师方面:

教师评价标准的影响

教师以整天都要忙教育教学任务以及幼儿的一日生活活动,还有保证幼儿的安全,大部分老师管幼儿会管的很紧,不让幼儿做任何麻烦事情,几乎都是老师把所有的麻烦事情都做完了,因为在老师看来,自己做远比幼儿来做要快得多并且不会很乱,幼儿遇到麻烦的事情会束手无策,就会浪费大把的时间。

虽说老师包办了绝大部分的事情,,让活动很有序的进行了下去,但幼儿却失去了很多独立动手操作的机会,动手操作能力得不得及时的锻炼。

由于老师管得太紧太多,许多幼儿什么事情都不会做,只会听老师的话,做一个乖乖的宝宝。

幼儿因为经常听见老师向他们提出要乖乖的听话,遵守班级的规矩,在他们的眼中,只有做到了老师要求的孩子是乖宝宝就会得到老师的表扬,而那些调皮捣蛋的小朋友老师是不喜欢的,所以一旦出现了调皮捣蛋的幼儿,这类幼儿就有可能会成为被告状的对象。

(三)家长方面:

家长不正确教育观念的影响

(1)棍棒底下出孝子

在这种思想支配下,许多父母对于孩子的管理十分的严格,只要说错了话,做错了事,逃不了一顿毒打,家长认为,只有挨了打才会长记性。

殊不知,这

种暴力的培养方式,会使孩子滋生出很多怨念,会变的极度容易发脾气,长年累月这样下去,你利于幼儿的发展。

例如,我们班的贻皓就是一个容易发脾气,发怒的人,只要别人有一丁点违背了自己的意愿,就会变得十分狂躁,易怒,而且狂躁的时候力气特别的大,一个成人都无法将其控制住。

而且我们也了解到,贻皓的妈妈也是一个很容易发脾气的人,经常在家里当着孩子的面与孩子的爸爸吵架,可能发怒的情况下也会有打骂孩子的情况。

这种家庭环境致使孩子的情绪也变得易怒,爱发脾气和打人。

(2)过于宠溺幼儿

早几年前,还没有实行二胎政策,几乎每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除多胞胎之外),孩子是家里的掌上宝,捧在手心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

有些家长竭尽自己所能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什么事都不让孩子做,孩子只需要开开心心的生活就好了,无忧无虑的,什么都不用烦恼。

对孩子什么事都插手,不让孩子去尝试和体验,只重视孩子智力的开发,却忽略了幼儿合作、关心他人、相互友爱等品德的培养,缺少责任心。

例如:

在班级中,保育老师请两三位小朋友帮老师挂毛巾,有的小朋友不愿意去挂,就一直坐在座位上玩自己的玩具,父母对幼儿的过于宠溺,养成了幼儿太以自我为中心,任性等不良行为习惯,而且还缺乏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独立性差。

班级里的萱萱的动手能力就很差,有一次班上举行叠衣服比赛,就是请小朋友将反着的衣服先正过来,然后把衣服叠好。

然而比赛开始了,其余的小朋友快速的拿起衣服翻衣服叠衣服,只有萱萱没有动手,老师提醒了她三下次,她才不情愿地开始叠衣服。

之后了解到,萱萱的妈妈在家几乎包办了所有事情,从来不让萱萱动手做事情,长期的包办,导致了萱萱动手操作能力的缺乏。

(3)教育是学校的事

教育并不是只是学校的事,这是一种推卸责任的行为。

“人之情性莫先于父母”,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不可能超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

最了解孩子的莫过于父母。

学校不是培养孩子的唯一场地,学校只是教授孩子书本上面的知识。

而家庭是孩子教育的大本营,家长可以事先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对其施行兴趣培养,早期的智力开发。

(4)让老人带孩子,省心又省力

很多家长因为工作忙的关系,在外面工作,没有时间在家里面带孩子,陪孩子就让老一辈的人来帮自己带孩子。

然而老人大多数是不知道如何带孩子的,他们的观念过于陈旧,只知道只要孩子开心就好,一般表现为:

让孩子看电视,玩手机,玩电脑没有个限度等等,根本就不会管孩子,不利于幼儿早期智力的开发。

同时,老人也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笔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