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感觉与知觉试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133784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0.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节感觉与知觉试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第三节感觉与知觉试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第三节感觉与知觉试题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第三节感觉与知觉试题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第三节感觉与知觉试题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三节感觉与知觉试题含答案.docx

《第三节感觉与知觉试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节感觉与知觉试题含答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三节感觉与知觉试题含答案.docx

第三节感觉与知觉试题含答案

第三章:

感觉与知觉知识考点P42

一、单项选择题:

1.感觉是对直接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事物的( A )属性的反映。

A.个别B.整体C.外部D.本质

2.感受身体运动与肌肉和关节的位置的肌动觉属于(D)

A.远距离感觉B.外部感觉C.近距离感觉D.内部感觉

3.人们认识外部世界的第一步是(C)。

A.视觉B.听觉C.感觉D.知觉

4.产生感觉的第一步是( B )。

A.转换B.收集信息C.神经传导D.中枢加工

5.人眼的可见光,其波长约为(D)毫微米。

A.500—600B.0—1000C.380—1280D.400—750

6.由暗处到亮处,特别是在强光下,最初一瞬间会感到光线刺眼发眩,几乎看不清外界物体,几秒钟之后逐渐看清物体。

这种对光的感受性下降的变化现象称为( B  )。

A.暗适应B.明适应C.不适应D.知觉适应

7.从亮处到暗处,人眼开始时看不见周围的东西,经过一段时间后才逐渐区分出物体,人眼这种感受性逐渐提高的过程叫(C)。

A.明适应B.光适应C.暗适应D.不适应

8.白天进入电影院,开始看不见座位情况,经过一段时间后才逐渐能加以分辨,这个过程是(C)。

A.漂白过程B.明适应C.暗适应D.感觉后效

9.味觉属于(C)。

A.内部感觉B.远距离感觉C.近距离感觉D.本体感觉

10.“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描述的是(A)

A.适应现象B.听觉适应C.嗅觉刺激D.味觉刺激

11.人耳所能接受的振动频率是多少赫兹?

(C)

A.20—2000B.200—2000C.20—20000D.200—20000

12.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叫(B)

A.感觉B.知觉C.记忆D.想像

13.看电影时,人们的知觉活动主要是(C)

A.视知觉B.听知觉C.视、听知觉D.视、感知觉

14.双眼视差是( B )知觉的重要线索。

A.时间B.深度C.运动D.所有

15.看见一面红旗时,人们立刻能认识它的心理活动是(C)

A.视觉B.色觉C.知觉D.感觉

16.将对象从背景中分化出来的知觉特性是(B)

A.整体性B.选择性C.理解性D.恒常性

17.下列不属于知觉基本特性的是(C)。

A.知觉的选择性B.知觉的理解性C.知觉的主观性D.知觉的恒常性

18.在“万绿丛中一点红”中,绿草更易被归为一组,这是知觉的(A)。

A.整体性B.选择性C.理解性D.恒常性

19.看到一朵红花,这时的心理活动为(B).

A.感觉B.知觉C.视觉D.色觉

20.双关图是____________中的现象。

(A).

A.知觉选择性B.知觉整体性C.知觉恒常性D.知觉理解性

21.把煤放在日光照射下,把白粉笔放在阴影里,尽管前者反射的光比后者更多,但看起来依然是煤较黑,粉笔较亮,这是(C)

A.知觉的理解性B.知觉的选择性C.颜色恒常性D.知觉的组织性

22.心理量与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是用感受性的______来说明的。

(D)

A.强弱B.高低C.轻重D.大小

23.心理量与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常用什么概念来表示?

(A)

A.感受性B.刺激强度C.知觉D.感觉

24.当一个人在森林里迷路时,是否看得出四周远处有微弱光亮借以辨别方向,反映了这个人的______的高低。

(C)

A.视觉适应力B.视觉差别感受性C.视觉感受性D.视知觉

25.觉察刺激之间微弱差别的能力称为(D)

A.绝对感觉阈限B.绝对感受性C.差别感觉阈限D.差别感受性

26.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称为(D)。

A.感受性B.绝对感觉阈限C.绝对感受性D.感觉阈限

27.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异量称为(C)。

A.绝对感觉阈限B.绝对感受性C.差别感觉阈限D.差别感受性

28.在刺激变化时所产生的最小可觉差异称为( D )。

A.感受性B.绝对感觉阈限C.差别感觉阈限D.最小可觉差

29.最小可觉察的刺激量叫(A)

A.绝对感觉阈限B.绝对感受性C.差别感觉阈限D.差别感受性

30.绝对感觉阈限是指(C)

A.人的一般感觉能力B.最大可觉察的刺激量C.最小可觉察的刺激量

D.差异觉察能力

31.感觉阈限与感受性的大小成(C)关系。

A.正比B.同比C.反比D.对比

32.绝对感觉阈限与绝对感受性的大小(D)

A.成正比例关系B.成正相关关系C.无关D.成反比例关系

33.重量感觉阈限值的大小与相应的重量感受性高低之间的关系成(B)

A.正比例关系B.反比例关系C.常数关系D.对数关系

34.感觉阈限与感受性的大小( B  )关系。

A.成正比例B.成反比例C.不成比例D.成准比例

35.在一个颜色中,起主导作用的波长越强,则该颜色的(C)越大。

A.色调B.亮度C.饱和度D.强度

36.颜色的基本特征或表现,称为(A)。

A.色调B.亮度C.饱和度D.中和色

37.位置学说不能解释(C)。

A.高频声音的编码B.中等频率的声音的编码C.频率最低的声音的编码D.频率最高的声音的编码

38.声音的质量特征称为(C)。

A.音强B.音高C.音色D.音波

39.如果掩蔽音和被掩蔽音都是纯音,那么两个声音(A),掩蔽作用越大。

A.频率越接近B.强度越接近C.频率相差越大D.音色相差越大

40.如果两个声音强度相差较大,则只能感受到其中的一个较强的声音,这种现象叫做(C)(200610)

A.声音的混合B.声音的起伏C.声音的掩蔽D.拍音

41.音高指声音的高低,由______决定。

(A)

A.声波的频率B.声音振动的大小C.声音的组成形式

D.声波的起伏

42._________指构成该颜色的全部光波的总强度。

(B)

A.色调B.亮度C.中和度D.饱和度

43.三原色理论中的三原色是指哪三种颜色?

(B)

A.红绿黄B.蓝绿红C.蓝白绿D.红黄蓝

44.如果掩蔽音和被掩蔽音都是纯音,下面哪一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B)(200904)

A.声音的掩蔽受频率和强度的影响。

B.二个声音频率越接近,掩蔽作用越小。

C.掩蔽音强度提高,掩蔽作用增加,覆盖的频率范围也增加。

D.低频音对高频音的掩蔽作用比高频音对低频音的掩蔽作用大。

45.音高指声音的高低,由______决定。

(C)

A.声音振动的大小B.声波的起伏C.声波的频率D.声音的组成方式

46.社会认知的过程可以划分为两个子过程:

搜集、选择信息过程和(B)。

A.比较信息过程B.整合信息过程C.组织信息过程

D.概括信息过程

47.通常人们觉得北方人是粗犷爽朗的,而南方人则是温和细腻的,这是(D)

A.近因效应B.第一印象C.晕轮效应D.刻板效应

48.“一好百好”,“一坏百坏”,这种社会认知效应称为(C)。

A.刻板效应B.近因效应C.晕轮效应D.首因效应

49.人们对社会上某一类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这是(A)

A.社会刻板印象B.印刻C.社会知觉过程D.从众

50.人们通常认为北方人直爽,南方人机警、圆滑;男人富有刚性,女人富有柔性。

这种对一类人产生较为固定看法的现象,心理学称之为(D)

A.首因效应B.近因效应C.晕轮效应D.刻板效应

二、多项选择题

1.人脑对客观事物进行直接反映的心理现象是(AB)

A.感觉B.知觉C.注意D.思维E.意识

2.皮肤觉通常包括(BCD)

A.感觉B.触觉C.痛觉D.温度觉E.痒觉

3.锥体细胞(ADE)。

A.能够反应颜色B.对光的强度反应强C.不能分辨颜色D.能够反应光的波长E.对光的强度反应差

4.棒体细胞(ACE)

A.不能分辨颜色B.反应光的波长C.对光的强度起反应D.集中于网膜中心E.对微弱光线敏感

5.黑林的拮抗理论认为构成颜色对比(或互补)的是(BCD)。

A.红与蓝B.黑与白C.红与绿D.黄与蓝E.红与黑

6.知觉的特性包括(ABCE)

A.整体性B.选择性C.恒常性D.间接性E.理解性

7.知觉的恒常性包括(CDE)。

A.气味恒常性B.温度恒常性C.大小恒常性D.颜色恒常性E.形状恒常性

8.知觉的恒常性一般表现为(BCD)等方面的恒常性。

A.温度B.大小C.形状D.颜色E.空间

9.在深度知觉中,来自视觉线索本身的深度线索有(AD).

A.双眼视差B.视野中的高度C.线性透视D.眼肌的调节与幅合E.阴影

10.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包括(ACD)。

A.个体的兴趣和情绪B.调节与幅合C.感觉通道的性质

D.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E.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性质

11.在一定时间内,_________,人们倾向于把时间估计得较长。

(BCE)

A.事件性质越复杂B.事件发生的数量越少C.对不喜欢的事情

D.事件发生的数量越多E.事件性质越简单

12.信息呈现的顺序会对社会认知产生影响,这种现象是( AB  )。

A.首因效应B.近因效应C.晕轮效应D.社会刻板效应E.远近效应

三、名词解释

1.超感知觉:

简称ESP,指通过不同于正常人类感官而获得有关外部世界、其他人或未来的信息的可能性。

2.感觉适应:

指的是在刺激物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的变化。

3.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感受性:

是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用来表明心理量与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感觉阈限:

是人感到某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

它是检验感受性大小的基本指标,是个临界值。

4.双眼视差:

由于两个眼睛位置差异,同一物体投射到两眼的图像明差异的,距离越远,差异越小,是大脑把两个不同的信息结合起来使人们知觉到一个具有深度的立体。

5.韦伯定律:

感觉的差别阈限随原来刺激量的变化而变化,而且表现为一定的规律性,用数学公式来表示这种关系——K=△I/I(I是原来的刺激量;△I指刚能引起较强感觉的刺激增加量;K是一个常数),这就是著名的韦伯定律。

6.社会知觉:

社会知觉就是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7.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

8.晕轮效应:

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来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

9.社会刻板效应是指人们对社会上某一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四、简答题

1.简述感觉产生的过程。

不同感觉虽然收集的信息不同,产生它的机构不同,但作为一个加工系统,它的活动基本上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收集信息

(2)转换,即把进入的能量转换为神经冲动,这是产生感觉的关键环节,其机构称为感受器。

(3)将感受器传出的神经冲动经过传入神经的传导,将信息传到大脑皮层。

(4)在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区域,被加工为人们所体验到的具有各种不同性质和强度的感觉。

2.简述感觉与知觉的关系。

(1)感觉与知觉的区别:

①反映的内容不同:

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则是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属性、不同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的、整体反映。

②分析器数量不同:

感觉是单一分析器活动的结果,而知觉则比感觉要复杂,它是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对复杂刺激物或刺激物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综合的结果。

③知识、经验参与程度的不同:

感觉是介于心理和生理之间的活动,一般知识经验对感觉的产生影响不大;而知觉则是以生理机制为基础的纯粹的心理活动,它以知识经验为基础,是知觉产生的不可或缺的条件。

(2)联系:

感觉和知觉是紧密联系的心理活动过程。

①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进一步发展

②感觉和知觉都具有直接性,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

3.深度知觉中来自刺激方面的深度线索主要有哪些?

距离知觉也称深度知觉。

深度知觉中来自刺激方面的深度线索主要有两个方面:

(1)是以刺激物的特性作为线索:

常使用的深度线索有大小、视野中的高度、遮挡、线性透视、纹理变化、光照与阴影等

(2)产生于视觉系统本身的特性:

眼肌的调节与幅合、双眼视差等

4.简述感受性和感觉阈限及其关系。

感受性是指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心理量与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是用感受性的大小来说明的。

检验感受性大小的基本指标称感觉阈限,是个临界值。

是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

感觉阈限与感受性的大小成反比例关系。

5.简述知觉的基本特征。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

知觉的基本特征有:

(1)知觉的整体性:

是指人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由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特性。

(2)知觉的选择性:

是指人根据当前的需要,对客观刺激物有选择地作为知觉对象进行加工的过程。

(3)知觉的理解性:

是指人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加工处理,并用语词加以概括赋予说明的加工过程。

(4)知觉的恒常性:

是指人的知觉映象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知觉条件的改变而保持相对稳定特性的过程。

它包括大小恒常、形状恒常、颜色恒常

6.简述社会认知过程。

社会认知过程实质上就是人们如何根据对周围环境中的社会信息进行推理。

这一过程可以划分为两个子过程:

(1)搜集、选择信息过程

(2)整合信息过程:

A、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B、晕轮效应;C、社会刻板效应

7.社会知觉具有哪些独特性?

社会知觉具有以下一些独特性:

(1)认知对象的独特性

(2)对他人行为的期望会影响社会知觉过程

(3)社会知觉加工过程的特殊性。

8.社会认知信息整合过程中的常见效应有哪些?

社会认知信息整合过程中的常见效应主要有:

(1)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2)晕轮效应

(3)社会刻板效应

9.晕轮效应在教育过程中有何不良影响?

晕轮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来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

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如果教师对学生的品行评价不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是受学生的外貌、衣着、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影响,就不能公正地对待学生,给教育带来负面影响。

10.简要说明社会刻板效应在教育过程中的不良影响

社会刻板印象指人们对社会上某一类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它对教育的不良影响体现在容易使人形成“先入为主”的偏见,造成社会认知的偏差,阻碍人与人之间的正常的交往。

五、论述题

1.请你论述一下什么是知觉以及它具有哪些特性。

答案要点:

知觉: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和解释。

知觉的特性:

(1)知觉的整体性:

是指人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由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特性。

(2)知觉的选择性:

是指人根据当前的需要,对客观刺激物有选择地作为知觉对象进行加工的过程。

(3)知觉的理解性:

是指人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加工处理,并用语词加以概括赋予说明的加工过程。

(4)知觉的恒常性:

是指人的知觉映象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知觉条件的改变而保持相对稳定特性的过程。

它包括大小恒常、形状恒常、颜色恒常

(以上各点需要展开说明)

(注:

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