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考点解析15人物传记类文言文阅读考题练附解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613219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8.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复习考点解析15人物传记类文言文阅读考题练附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考语文复习考点解析15人物传记类文言文阅读考题练附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考语文复习考点解析15人物传记类文言文阅读考题练附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考语文复习考点解析15人物传记类文言文阅读考题练附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考语文复习考点解析15人物传记类文言文阅读考题练附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复习考点解析15人物传记类文言文阅读考题练附解析.docx

《高考语文复习考点解析15人物传记类文言文阅读考题练附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复习考点解析15人物传记类文言文阅读考题练附解析.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复习考点解析15人物传记类文言文阅读考题练附解析.docx

高考语文复习考点解析15人物传记类文言文阅读考题练附解析

2019年高考语文复习考点解析15【人物传记类文言文阅读】考题练附解析

【调研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陈循,字德遵,泰和人。

永乐十三年进士第一。

授翰林修撰。

习朝廷典故。

帝幸北京,命取秘阁书诣行在,遂留侍焉。

洪熙元年进侍讲。

宣德初,受命直南宫,日承顾问。

赐第玉河桥西,巡幸未尝不从。

进侍讲学士。

正统元年兼经筵官。

久之,进翰林院学士。

九年入文渊阁,典机务。

初,廷议天下吏民建言章奏,皆三杨主之。

至是荣、士奇已卒,循及曹鼐、马愉在内阁,礼部援故事请。

帝以杨溥老,宜优间,令循等预议。

明年进户部右侍郎,兼学士。

土木之变,人心汹惧。

循居中,所言多纳。

进户部尚书,兼职如故。

也先犯京师,请敕各边精骑入卫,驰檄回番以疑敌。

帝皆从其计。

景泰二年,以葬妻与乡人争墓地,为前后巡按御史所不直,循辄讦奏。

给事中林聪等极论循罪。

帝是聪言,而置循不问。

循本以才望显,及是素誉隳焉。

二年十二月进少保兼文渊阁大学士。

帝欲易太子,内畏诸阁臣,先期赐循及高谷白金百两,江渊、王一宁、萧镃半之。

比下诏议,循等遂不敢诤,加兼太子太傅。

寻以太子令旨赐百官银帛。

逾月,帝复赐循等六人黄金五十两,进华盖殿大学士,兼文渊阁如故。

循子英及王文子伦应顺天乡试被黜,相与构考官刘俨、黄谏,为给事中张宁等所劾。

帝亦不罪。

英宗复位,于谦、王文死,杖循百,戍铁岭卫。

循在宣德时,御史张楷献诗忤旨。

循曰“彼亦忠爱也”,遂得释。

御史陈祚上疏,触帝怒,循婉为解,得不死。

景帝朝,尝集古帝王行事,名《勤政要典》,上之。

河南江北大雪,麦苗死,请发帑市麦种给贫民。

因事进言,多足者。

然久居政地,刻躁为士论所薄。

其严谴则石亨辈为之,非帝意也。

亨等既败,循自贬所上书自讼,言:

“天位,陛下所固有。

当天与人归之时,群臣备法驾大乐,恭诣南内,奏请临朝。

非特宫禁不惊,抑亦可示天下万世。

而亨等儌倖一时,计不出此,卒皆自取祸败。

臣服事累叶,曾著微劳,实为所挤,惟陛下怜察。

”诏释为民,一年卒。

成化中,于谦事雪,循子引例请恤,乃复官赐祭。

(选自《明史》,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九年入文渊阁,典机务典:

掌管

B.宜优间,令循等预议预:

事先

C.给事中林聪等极论循罪论:

评定

D.诏释为民,一年卒释:

赦免

【答案】B

 

误区警示

1.忽略古今词义变化。

有些实词在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有区别,辨析时要关注词语的古今词义变化,如词义的扩大和缩小、词义的转移等。

2.不能联系已学知识进行推断,不能举一反三、活学活用。

高考考查的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教材上出现过的,命题者出题时注重联系教材内容,使考生学会知识迁移,举一反三,活学活用。

3.忽略语境。

文言实词大多有多个义项,在不同的语境中,其含义也大多不同,辨析时要结合语境,仔细推敲。

如上题中的B项,将“事先”代入句子“令循等预议”中,语意通畅;将整个句子代入原文中,才能判断出“事先”的解释是错误的。

技法点拨

1.联想迁移法。

利用已经学过的实词,找出相似的语境,从而推断出词语使用的正误。

2.语法推敲法。

根据词语在句子中充当的成分来判断词语解释的正误。

如上题中的A项,“九年入文渊阁”“典机务”的主语都是“陈循”,“机务”是宾语,“典”是谓语,结合语境可知,“典”解释成“掌管”是正确的。

3.结构推断法。

文言文讲究对称,一个语句中对应位置的词语往往有意思相同(近)、相反(对)的特点。

如李密《陈情表》中的“既无伯叔,终鲜兄弟”,从结构对应的角度分析,“无”与“鲜”的意思应该是一致的。

2.以下各组句子中,不能表现陈循“以才望显”的一组是()

①受命直南宫,日承顾问

②循居中,所言多纳

③以葬妻与乡人争墓地

④比下诏议,循等遂不敢诤

⑤相与构考官刘俨、黄谏

⑥循婉为解,得不死

A.①②⑥B.③④⑤C.①⑤⑥D.②③④

【答案】B

 

误区警示

1.审题时没有抓住筛选标准。

题干一般会给出明确的要求,往往有“直接”“间接”“全部”等词语,筛选时一定要注意。

2.混淆人物、事件。

题干一般要求筛选出能表现传主某种品格的句子,有些考生因为没有弄清楚,把其他人物的行为或品格当成传主的行为或品格,导致筛选错误。

技法点拨

1.确定题干关键词(人物、表范围的词语、品格或特征)。

筛选文中的信息类试题一般的表述形式是“以下各组句子中,能表现传主某种品格或精神的一组是”。

考生可以先从人物描写的角度筛选,排除不符合要求的选项,然后再从品格或精神的角度筛选剩余的选项。

如上题题干要求筛选“不能表现陈循‘以才望显’”的句子,解题时应该先从“陈循”入手,排除不是描写陈循的事迹的句子,然后再从“以才望显”的角度分析,筛选出不能表现陈循“以才望显”的句子。

2.在语境中理解句意。

考生要把要求筛选的句子放到原文中,在具体的语境中准确理解句子的含意,然后将其与题干中的筛选标准相对照,准确筛选。

如上题中的第⑤句“相与构考官刘俨、黄谏”,放到具体的语境中可以发现,这句话是说陈循与他人一起构陷考官,这是陈循做的一件不光彩的事情,不能表现他“以才望显”。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循因熟悉朝廷的典章旧例得到明成祖的赏识。

陈循在永乐十三年考中进士第一名,被任命为翰林修撰。

明成祖到北京时,命令他拿着相关书籍到自己巡幸所居之地,并留下他随侍。

B.宣德初,陈循深得皇帝喜爱:

皇帝赏赐给他住宅,到各地巡视时让他跟随;即使陈循为官出了问题,皇帝也是把他放在一边,不加追究。

C.陈循敢于为其他官员说话。

宣德年间,陈循为因献诗触怒皇上的御史张楷求情,为上疏触怒皇上的御史陈祚婉言劝解皇上,使陈祚免死。

D.陈循受到石亨等人的排挤。

陈循因为长期在政府部门工作,养成了刻薄浮躁的作风,被士人轻视,石亨等人对他进行了严厉的谴责。

【答案】B

 

误区警示

1.对某些词句的意思理解错误,导致判断失误。

2.对人物、事件、时间把握错误。

人物传记类文言文大多是对传主一生经历的概括,所以时间跨度大、事件比较多、涉及的人物也较多。

命题者命制选项时往往把不相干的人物、事件或者发生在不同时期的相关事件糅合在一起。

考生如果不细致分析,就会判断失误。

如上题中的B项,分号前的内容讲的是宣德年间皇帝对陈循的喜爱,分号后的内容讲的是景泰年间皇帝对陈循的喜爱,这里涉及两个皇帝,而选项故意混淆两个皇帝,造成选项不符合文意。

技法点拨

1.圈点勾画,梳理文脉。

阅读材料时,要圈点勾画出文中的具体时间、地点、人物等,梳理文章脉络。

2.明确错误选项命制方法。

命题者在命制归纳概括题的选项时,往往会使用下面几种方法:

①曲解文意,背离原文,即故意曲解文中词语、句子的意思,造成选项不符合文意;②歪曲言行,误解形象,即歪曲传主的言行,错误概括传主的性格、思想等;③混淆时序,嫁接事件,即颠倒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或把不同的事件杂糅在一起,或把不是传主的事件放到传主身上;④片面理解,以偏概全,即对人物的性格、事件的原因或结果表述不全面,只用其中某一个方面来代替整体;⑤胡乱联系,无中生有,即对文中的信息加以发挥,故意用文中没有的信息来表述传主的性格或事件的过程、意义等。

明确了命题者常用的设误方法,就能快速准确解题。

3.将选项内容与原文——对应辨别。

从根本上说,文言文的归纳概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所以无论命题者使用什么方法来命制错误选项,都是考查对文本中重要词语、句子的理解。

因此解答归纳概括题时,最根本的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对应辨别找出其异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也先犯京师,请敕各边精骑入卫,驰檄回番以疑敌。

(2)成化中,于谦事雪,循子引例请恤,乃复官赐祭。

【答案】

(1)也先(率领军队)侵犯京城,陈循请求皇帝下令让各边关的精良骑兵进京护卫,迅速传送公文给回人来迷惑敌人。

(2)成化年间,于谦的事得到昭雪,陈循的儿子引以为例证请求抚恤,才恢复官爵赐予祭祀。

 

误区警示

1.强行翻译专有名词。

文言文中的一些专有名词,如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器物名等,可保留原文,不需要强行翻译。

如上题中的“也先”“于谦”都是人名,不需要翻译。

2.不翻译陌生词语。

要求翻译的文言语句中会出现一些陌生词语,有些考生因为不会翻译,就照抄下来而不翻译。

如上题中的“回番”不能照抄下来,要翻译成现代汉语“回人”或“回族人”。

3.翻译不合现代汉语语法习惯。

将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要求翻译的语句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要特别注意对倒装句式、固定句式等的翻译。

技法点拨

1.对译法。

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替换要求翻译的文言词语。

2.增删法。

由于古代汉语中多是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多是双音节词,所以将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就要把古代汉语中的单音节词增扩为双音节词。

另外,要删去无意义的虚词。

3.移位法。

文言文中有很多倒装句,翻译时必须将其调整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习惯的句子。

4.保留法。

文言文中的人名、地名、官名、器物名等专有名词不必翻译,保留原文即可。

5.意译法。

不拘泥于原文的词句,适当改换词语或句子结构,使译文与原句大意保持一致。

【调研2】(2017年高考课标全国Ⅰ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谢弘微,陈郡阳夏人也。

父思,武昌太守。

从叔峻,司空琰第二子也,无后,以弘微为嗣。

弘微本名密,犯所继内讳,故以字行,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唯受书数千卷,遣财禄秩,一不关豫。

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曜、弘微并以文义赏会。

尝共宴处,居在乌衣巷,故谓之乌衣之游。

瞻等才辞辩富,弘微每以约言服之,混特所敬贵,号曰微子。

义熙八年,混以刘毅党见诛,妻晋陵公主以混家事委以弘微。

弘微经纪生业,事若在公,一钱尺帛出入,皆有文簿。

高祖受命,晋陵公主降为东乡君。

自混亡,至是九载,而室宇修整,仓廪充盈,门徒业使,不异平日,田畴垦辟,有加于旧。

中外姻亲,道俗义旧,入门莫不叹息,或为之涕流,感弘微之义也。

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

太祖镇江陵,弘微为文学。

母忧去职。

居丧以孝称,服阕逾年,菜蔬不改。

兄曜历御史中丞,元嘉四年卒。

弘微蔬食积时,哀戚过礼,服虽除,犹不啖鱼肉。

弘微少孤,事兄如父,兄弟友穆之至,举世莫及也。

弘微口不言人短长,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

九年,东乡君薨,资财钜万,园宅十余所,奴僮犹有数百人。

弘微一无所取,自以私禄营葬。

曰:

“亲戚争财,为鄙之甚。

今分多共少,不至有乏,身死之后,岂复见关。

”十年,卒,时年四十二。

上甚痛惜之,使二卫千人营毕葬事。

追赠太常。

(节选自《宋书·谢弘微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B.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C.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D.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答案】D

 

误区警示

1.误把语意停顿当作标点停顿。

文言断句考查的是标点停顿,而有些考生把语意停顿当成了标点停顿,从而出现断句的错误。

2.混淆单音节词和双音节词。

在古代汉语中,有些单音节词虽然能够组合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但在文言语句中不是一个词语,有些考生常常受现代汉语的习惯用法的影响,把两个单音节词理解为一个双音节词,以致断句错误。

3.关注语句意思而忽略语法。

如上题,从语法关系的角度分析可排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