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起点模拟考试历史部分2.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128933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63.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高考起点模拟考试历史部分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新高考起点模拟考试历史部分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新高考起点模拟考试历史部分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新高考起点模拟考试历史部分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新高考起点模拟考试历史部分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高考起点模拟考试历史部分2.docx

《新高考起点模拟考试历史部分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高考起点模拟考试历史部分2.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高考起点模拟考试历史部分2.docx

新高考起点模拟考试历史部分2

2020高三起点考试模拟题二

一、单选题

1.吕思勉说“以贵族食于人,可以攘族而居。

平民食人,必逐田亩散处。

贵放治人,其抟给不容涣散,平民治于人,于统系无所知”,故西周时期“宗法盖仅贵族有之”。

据此可知

A.宗法原则与贵族政治密切相关B.小农经济不利于宗族体系的形成

C.平民阶层不重视宗法血缘关系D.宗族的贵族化导致社会等级森严

2.《史记》等史书都记载了夏朝的夏桀和商朝的商纣王在王宫里各挖了一个大酒池和后妃大臣不分昼夜地尽情嬉乐,许多人醉死在池子里。

从墓葬挖掘看,晚商普遍随葬酒器。

这些从侧面反映出

A.奴隶主把腐化发挥到了极致B.商朝农业经济的发展

C.汤武革命顺天应民实属必然D.商人生活水平的提高

3.对外战争的胜利以及统一帝国的建立,使得容克(泛指普鲁士贵族和大地主)获得了合法统治权。

当容克阶级的力量和声望如日中天时,我们很难想象在容克具有合法统治权的政府下所确定的政体会压缩这个阶级的利益,因而德国建立了二元制的君主立宪制。

据此,德意志帝国二元制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A.出于政治独立和争夺霸权的需要B.兼顾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诉求

C.具有民众认同与政治威权的基础D.适应了德国政治民主化发展趋势

4.法国年鉴学派代表人物布罗代尔曾提出过“世界时间”的概念:

意即人类文明并非均衡地发生在地球的每一个地方,每个时代都有少数两三个地区代表着那个时代人类文明的最高水平,每个民族都应该谨慎地寻找自己的方位,判断自己到底是与“世界时间”同行还是被远远抛弃在外面。

根据这个说法()

A.罗马法是古罗马处于“世界时间”中的重要标志

B.英国从文艺复兴开始跻身到了“世界时间”当中

C.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国一直处于“世界时间”之中

D.改革开放和国力增强使中国再度回归“世界时间”

5.谢国桢曾给“野史笔记”下过一个十分宽泛的定义:

“凡不是官修的史籍而是由在野的文人学士以及贫士寒儒所写的历史纪闻都可以说是野史笔记,也可以说是稗乘杂家”。

在中国历史上,作为“个人的书面历史记忆”的历史笔记于中唐出现,至两宋时期繁荣昌盛,蔚为大观。

唐宋“野史笔记”兴盛的主要原因是

A.商品经济繁荣B.政治环境相对宽松C.印刷术的发明D.科举制的推行发展

6.南京沦陷的当天,国民政府公布的作战计划指出:

“现在我军战法,应于硬性之外,参以柔性,务在交通要线上,纵深配置有力部队,使任正面阻击战斗。

同时组织训练民众,使连(联)合军队,共同施行游击。

”这表明国民政府

A.认识到不同作战方式配合使用的价值B.已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

C.表达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愿望D.转变了对中共敌后战场抗战的认识

7.我国1982年宪法规定,企业事业和国家机关退休人员的生活受到国家和社会的保障:

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2004年,宪法规定“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

这说明我国

A.法制建设取得重大进展B.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

C.公民社会福利水平降低D.仅保障弱势群体的生活

8.美国学者亨廷顿指出,冷战结束后,主导人类引发冲突的根源不再是政治因素或者经济因素而将是文化上的差异,是不同文明之间的矛盾,“西方文化"同“非西方文化”之间的冲突将是未来世界政治轴心”。

对此评论正确的是

A.冷战结束使世界政治经济冲突消失B.享廷顿意在为美国霸权主义政策辩护

C.国家冲突是文明进程中的必然现象D.文明间的矛盾是引发国家冲突的根源

9.下面为朱熹所编儿童启蒙读物一《童蒙须知》的内容简表。

据此可知,朱熹

标题

内容节录

衣服冠履

“自冠巾、衣服、鞋袜、皆须收拾爱护,常令洁净整齐”

言语步趋

“凡为人子弟,……父兄长上有所教督,但当低首听受,不可妄大议论”

读书写字

“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

……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

杂细事宜

“凡饮食,有则食之,无则不可思索。

”“凡喧闹争斗之处,不可近,无益之事,不可为”

A.注重提高民众社会生活水平B.宣扬“以民为本”的思想

C.主张完善官方基础教育体系D.倡导“理”性的社会生活可

10.恩格斯说:

“这位托庇于萨克森选帝侯保护之下的维登堡名教授(指马丁·路德),这位一鸣惊人声势煊赫而被一团趋炎附势之徒簇拥着的伟大人物,毫不踌躇地抛弃运动中的下层人民,倒向市民、贵族和诸侯一边去了。

”据此可知,马丁·路德

A.强烈反对人民群众举行合法运动B.旨在改变和扩大世俗贵族的权力

C.抛弃下层民众是其阶级本质所致D.违背了因信称义的宗教改革初衷

11.巴尔扎克的小说《古物陈列室》以19世纪的法国为背景,描绘了一位迂腐的侯爵希望儿子能谋取功名,但这个花花公子却挥霍无度,甚至被人利用,将整个家族置于破产和名声扫地的险境。

该作品

A.抨击了资产阶级的腐朽生活B.体现了浪漫主义的文学风格

C.揭露了封建贵族灭亡的必然D.讽刺了贵族阶级的唯利是图

12.下图为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宋代《村童闹学图》摹本。

有人认为这是典型的宋代风俗画,生动再现了当时村学孩童的天真本性;有人则认为画中情节印证了宋代村学管理松散,教学水平偏低的事实。

据此可知

A.书画作品真实再现客观历史B.风俗画以乡村生活题材为主

C.历史学者素养制约史学研究D.历史研究视角影响历史解释

二、材料分析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重商主义是英国最早的国家干预思想和政策体系。

都铎王朝(1485年-1603年)统治时期,经济立法多达250个左右,广泛涉及工农业、工资物价、商业金融、关税和进出口等……金融政策是禁止金银出口,鼓励进口。

贸易政策是鼓励出口,限制进口,实行保护关税;还颁布航海条例,规定商品由本国船舶运输,严禁走私和管制价格等。

政府逐渐取消地方关税,统一国内市场,维护经济秩序,规范交易行为,包括生产质量标准和规定工资水平,保障廉价劳力供应。

政府批准许多特许贸易公司,商人则利用王权进行垄断贸易。

当时,几乎所有的工商业领域都受制于非常细致的立法控制以及各行业的自我管制。

——摘编自吴必康《变革与稳定:

英国经济政策的四次重大变革》

材料二:

晚清重商思想是晚清重要的思潮之一,郑观应指出:

“古有四民,商居其末……不知商贾虽为四民之殿,实握四民之纲……商足以富国,岂可视为末位。

”马建忠认为“通商而出口货溢于进口货者利,通商而出口货等于进口货亦利,通商而进口货溢于出口货者不利。

中国多出一分之货,则外洋少获一分之利……。

”陈炽说:

“国之所立者政,政之所举者用,用之所需者财,财之所入者税,税之所出者商。

今天下商税六千万金,不能保商,何以立国。

”较之维新派的理论,洋务派更具实践性,他们自己设厂,自行制造,“以敌洋产”,乃使“彼所售出于我者复有机器制造以绝其销路”。

李鸿章“拟遴派绅商在上海购买机器,设局仿造布匹,翼稍分洋商之利“。

张之洞于1890年开办湖北织布局,“开织以来,销售甚畅,获利颇丰。

——摘编自陈爱平《试论晚晴重商思想》》

材料三:

在时代的巨变面前,晚清国人开始以近代理性思维改造中国社会,体现出时代诉求。

然而,近代中国没有一个健康、稳定的政局和一个勇于变革的政府,又始终受到社会的“结构性制约”,重商主义思潮引起的社会效应显得相当有限。

虽然社会各界对重商主义思想寄予愿望,试图通过发展经济促进社会转型,但效果并不显著,未能跨出划时代的步伐。

——摘编自王敏《晚清重商主义思潮及其社会效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早期重商主义的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重商主义与英国重商主义主张上的相同之处,并指出晚清重商主义产生的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重商思想“效果并不显著,未能跨出划时代步伐”的原因。

14.(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改革开放之前,城镇住房主要由国家投资建设;住房通过职工所在单位,按照工龄、职务、学历等打分排队进行分配;对于分配后的住房,只收取象征性的、近乎无偿使用的低租金。

这种住房制度不仅住房建设投资“有去无回”,而且收取的低租金不够支付住房的日常维修和管理费用,同时职工对住房形成“等、靠”观念。

1978年,城镇人均居住面积由1949年的4.5m2下降到了3.6m2,缺房户占当时城镇总户数的47.5%。

住房制度改革的实践,始于1979年,从新建住房全价出售起步。

1979﹣1991年,住房制度改革经历了公房出售试点、提租补贴试点和全面起步三个阶段。

经过1992﹣1993年房产过热期之后,1994年7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确定房改的根本目的是:

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的城镇住房制度,实现住房商品化、社会化;加快住房建设,改善居住条件,满足城镇居民不断增长的住房需求。

1998年7月,国务院明确提出“促使住宅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一年,中国城镇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8.66m2。

——邹东涛等《发展和改革蓝皮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9年中国启动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最初二十年中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特点。

 

15.(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张之洞踏上仕途的第一步便是出任湖北学政,在此后几十年的官宦生涯中,他把兴学育才作为强国安邦的重大举措,一生与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

时间

张之洞教育改革的举措

1884-1887年

任两广总督,创设广雅书局,后又相继创建广雅书院和北江书院;在广州原博学馆的基础上开办广东水陆师学堂,聘请外籍教师任教,学生学习外语、制造、轮船驾驶、攻战、枪炮等课程。

1889-1895年

任湖广总督,先后设立湖北方言商务学堂和湖北算术学堂;在武昌添建两湖书院并开办湖北自强学堂。

1896-1898年

上呈《选派学生出洋肄业折》,提出“选派已通西文之学生出洋肄业……”,办湖北农务学堂,聘请美国农学教习,购买美国新式农具和谷果优良品种;提出科举考试内容应讲求“实学实政”。

1901-1906年

将两湖高等学堂改为两湖总师范学堂,又相继设立师范传习所和支郡师范学堂等,开启了旧中国教师在职培训先河;创办湖北铁路学堂,以培养铁路专业技术人才为目标;在武昌城内外设初等小学堂60所,在城内设高等小学堂5所,并创办湖北第一所女子高等小学堂;请求清廷废止科举考试制度,后与袁世凯等官员联名奏请清政府立停科举,提出“科举一日不停,士人皆有侥幸得第之心……学堂决无大兴之望”,1905年8月,清政府颁布诏书,明令废除科举制。

——摘编自翟慕华《张之洞与中国教育近代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张之洞投身新式教育变革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张之洞在近代中国教育改革方面的贡献。

三、论述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二战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主流理念是自由贸易,全球的经贸规则也是按照贸易投资更尔自由、更加便利的方向在演进的。

但是到了今天,美国国内出现了所谓民粹主义、经济民族主义等思潮,美国提出了“公平贸易”、对等开放原则,这是不同于自由贸易的理念,美国正在按照新的理念推动重构全球治理体系。

自由贸易理念与其他理念的冲突,将影响到未来全球治理体系的走向。

——摘编自隆国强《准确认识三大因素,把握国际经济格局变化新趋势》

结合世界现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一个观点,指出它所反映的现代世界的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

(要求:

简要写出所提取的观点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参考答案

1.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中“宗法盖仅贵族有之”信息说明宗法原则与贵族政治密切相关,故A项正确;小农经济有利于宗族体系的发展,故B项错误;宗法观念渗透整个社会,故C项错误;社会等级森严与宗族贵族化关系不大,故D项错误。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宗法制

【名师点睛】

2.B

【解析】

【详解】

本题从侧面考查夏商农业的发展。

B对,酒是粮食酿造的,酒的大量酿造和酒器的普遍随葬,反映了农业的发展;A、C可以直接推出,不符合题意;D项错误。

【点睛】

解题的关键在于知道酒的大量存在反映出农业的发展,根据这一思路即可解答出正确答案.

3.C

【解析】

德意志帝国二元制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受到当时德意志内部政治力量的对比斗争、经济发展现状、历史文化传统、原有的政治体制和国际局势等因素的影响。

材料说明影响德意志帝国建立二元制君主立宪制的因素是容克阶级领导统一战争的胜利和统一帝国的建立,这为其建立维护贵族权益的二元制君主立宪制提供了民众认同与政治威权的基础。

A、B、D三项不符合材料意思。

4.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了学生结合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所学内容可知,罗马法是古代罗马文明成熟的重要标志,所以A符合题意;英国是从工业革命开始跻身到“世界时间”中,故排除B;鸦片战争前,中国由于闭关锁国政策等已经开始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故排除C;改革开放和国力增强使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大大增强,但还没达到“世界时间”的高度,故排除D。

故选A。

考点:

古代希腊罗马·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海禁政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对外开放

5.D

【解析】

【详解】

“野史”是“笔记”,写作者的目的并非出版发表,给其他人看,它与世俗文学的兴起,缘于市民读者群体的扩大不同,因此和商品经济的繁荣无关,A项排除;专制统治整体呈加强趋势,政治环境宽松缺乏史实依据,B项排除;由于“野史笔记”不出版,与印刷术发明关系也不大,C项排除;材料明确表示,“野史”的作者是文人学士与贫士寒儒,这些人哪里来的呢?

科举促进了全民向学风气的形成,但科举考试即使考了,也不一定能够做官,落选者及中举没能做官者的一部分,便成为材料中的文人学士、贫士寒儒,这个阶层在科举制之前虽不能说不存在,但其队伍肯定与唐宋时是没法比的,所以,D项正确。

6.A

【解析】

【详解】

依据材料中国民政府认为“硬性之外,参以柔性”“组织训练民众,使连(联)合军队,共同施行游击”等信息可以得出,国民政府认识到应该采用不同战术,因此A选项正确。

B选项错误,发动训练民众不等于国民政府接受了全面抗战路线;C选项错误,当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建立;D选项错误,虽然材料中体现出一定的敌后抗战的思想,但不等于国民政府转变了对中共敌后战场抗战的认识。

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7.B

【解析】

【详解】

从材料反映的1982年宪法作出规定、到2004年宪法规定“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过程来看,说明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社会保障体系正在日益完善。

故答案为B项。

材料信息的侧重点是社会保障体系,不是法律制度建设,排除A项;改革开放后我国公民的社会福利水平在不断提高,排除C项;社会保障体系覆盖全社会,并非仅仅针对弱势群体,排除D项。

8.B

【解析】

【详解】

亨廷顿认为冷战结束后国际社会冲突的根源将是文化上的差异,是不同文明之间的矛盾,意在说明以国为首的西方文化和基督教文明受到挑战,西方国家应当以美国为首维护他们的文明和价值观,实际上是亨顿在为美国霸权主义政策辩护,故答案为B项。

冷战后世界政治经济冲突仍然存在,排除A项。

C项“必然现象”太绝对,且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排除;引发国家冲突的根源是国家利益,排除D项。

9.D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皆需收拾爱护,常令洁净整齐”“不可妄大议论”“详缓看字”“无益之事,不可为”可知是提倡儿童要有合理的方式生活,故D项正确;“儿童启蒙读物—《童蒙须知》”没有涉及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故A项错误;“儿童启蒙读物”强调对儿童生活习惯的培养,并不是宣扬“以民为本”的思想,故B项错误;《童蒙须知》是儿童启蒙读物,并没有体现官方基础教育体系的完善,故C项错误。

10.C

【解析】

【详解】

材料无法体现马丁·路德强烈反对人民群众举行合法运动,排除A;“毫不踌躇地抛弃运动中的下层人民,倒向市民、贵族和诸侯一边去了”不能说明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旨在改变和扩大世俗贵族的权力,排除B;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毫不踌躇地抛弃运动中的下层人民,倒向市民、贵族和诸侯一边去了”是其阶级本质所致,C正确;题干无法体现马丁·路德违背因信称义的宗教改革初衷,排除D。

11.C

【解析】

【详解】

材料反映的是侯爵家的花花公子的腐朽生活,排除A。

巴尔扎克的小说《古物陈列室》揭露现实,批判现实,属于现实主义文学风格,排除B。

由材料“侯爵家的花花公子却挥霍无度,甚至被人利用,将整个家族置于破产和名声扫地的险境”来看,揭露了封建贵族灭亡的必然,故选C。

材料没有反映贵族阶级的唯利是图的信息,排除D。

12.D

【解析】

【详解】

根据“有人认为这是典型的宋代风俗画,生动再现了当时村学孩童的天真本性;有人则认为画中情节印证了宋代村学管理松散,教学水平偏低的事实”可知,对宋代《村童闹学图》的认识存在不同历史解释,说明历史研究视角影响历史解释,故D正确;书画作品存在一定的取舍,“真实再现客观历史”表述不正确,排除A;风俗画是以社会生活风习为题材的人物画,并非以乡村生活题材为主,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历史研究角度不同产生不同的历史解释,并非历史学者素养的差别造成不同的历史解释,排除C。

13.

(1)适应了早期资产阶级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要求(或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萌芽)的发展);

符合封建国家加强中央集权(或王权、或统治三取一)的需要;增强了政府的经济与立法职能;(必须有政府职能)

长远看,不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必须有长远或后来不利于之意)

(2)相同之处:

都把通商看作经济生活的核心内容;(重视商业也得分);肯定商业对于积累财富的关键作用(商业是富国之本);都重视对外贸易,强调出口;都主张国家(或政府)支持保护本国商业发展,维护民族利益。

背景:

民族危机加深,列强的经济侵略;(民族危机或列强侵略,侵略也可替换为商品输出或资本输出)

洋务运动的开展;(洋务派不得分)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或民族工业)

西学东渐,早期维新思想的兴起。

(西学东渐或西方思想传入或维新思想三取一)

(3)西方资本主义(或列强)侵略;社会动荡,政府腐败(或专制制度腐朽);(动荡或政局不稳,或腐败或专制腐朽或封建顽固势力阻挠)

小农经济(或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有阻碍之意);官办企业弊端严重;重农抑商(重农或抑商)思想的深远影响(或束缚)。

【解析】

【详解】

(1)作用:

根据“金融政策是禁止金银出口,鼓励进口”得出适应了早期资产阶级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要求;根据“重商主义是英国最早的国家干预思想和政策体系”得出符合封建国家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根据“经济立法多达250个左右,广泛涉及工农业、工资物价、商业金融、关税和进出口等”得出增强了政府的经济与立法职能;根据“几乎所有的工商业领域都受制于非常细致的立法控制以及各行业的自我管制”得出长远看,不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2)相同之处:

根据“重商主义是英国最早的国家干预思想和政策体系”“晚清重商思想是晚清重要的思潮之一”得出都把通商看作经济生活的核心内容;根据“金融政策是禁止金银出口,鼓励进口”“商足以富国,岂可视为末位”得出肯定商业对于积累财富的关键作用;根据“金融政策是禁止金银出口,鼓励进口”“通商而出口货溢于进口货者利”得出都重视对外贸易,强调出口;根据“还颁布航海条例,规定商品由本国船舶运输”“中国多出一分之货,则外洋少获一分之利”得出都主张国家支持保护本国商业发展,维护民族利益。

背景:

联系晚清的社会背景,得出民族危机加深,列强的经济侵略;根据“洋务派更具实践性”得出洋务运动的开展;根据材料“维新派的理论”结合所学知识,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西学东渐,早期维新思想的兴起分析总结。

(3)根据“近代中国没有一个健康、稳定的政局和一个勇于变革的政府”得出西方资本主义侵略,社会动荡,政府腐败;根据“结构性制约”得出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根据所学,还可从官办企业弊端严重、重农抑商思想的影响等角度分析总结。

14.

(1)城镇住房长期实行分配制度;国家投资住房无法产生效益;职工住房观念被动落后;人均住房面积下降,近半数城镇民众缺房。

(2)渐进式探索;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

【解析】

【详解】

(1)本题考查1979年中国启动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背景,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根据材料“打分排队进行分配”、“而且收取的低租金不够支付住房的日常维修和管理费用”、“职工对住房形成‘等、靠、要”观念’”、“城镇人均居住面积由1949年的4.5m2下降到了3.6m2,缺房户占当时城镇总户数的47.5%”等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概括出背景。

(2)本题考查改革开放最初二十年中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特点,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根据材料“1979—1991年,住房制度改革经历了公房出售试点、提租补贴试点和全面起步三个阶段”、“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的城镇住房制度”、“改善居住条件,满足城镇居民不断增长的住房需求”、“促使住宅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等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即可。

15.

(1)主要因素:

深受儒家重教思想的影响,认为兴学育才是强国安邦之举;培养洋务迫切需要的各类技术人才;西学广泛传入;认识到科举之弊。

(2)贡献:

首先,他创办各类新式学堂,倡导选派学生出国留学,推动了中国教育实践的近代化;其次,他奏请废除科举制,并参与制定新学制,推动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第三,他的师范教育观和中体西用的教育思想等,都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教育思想观念的近代化。

【解析】

(1)由“他把兴学育才作为强国安邦的重大举措”“开办广东水陆师学堂,聘请外籍教师任教,学生学习外语、制造、轮船驾驶、攻战、枪炮等课程”“科举一日不停,士人皆有侥幸得第之心……学堂决无大兴之望”结合张之洞的教育经历可知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由张之洞属于洋务派可知,与西学传入相关。

(2)要结合张之洞的主要教育改革措施进行评析。

可以从教育实践、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三个方面分析。

如:

从兴办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来看,推动了中国教育实践的近代化。

从废除科举制来看,推动我国教育的近代化。

从师范师范教育观和中体西用的教育思想等,都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教育思想观念的近代化。

16.评分原则:

观、正反说明、逻辑

档次

要求

第一档

观点明确,有足够史实支撑正反说明,逻辑严密

第二档

观点较明确,有较清晰史实支撑正反说明,逻辑合理

第三档

有基本观点,有史实支撑,有逻辑顺序

第四档

观点不恰当,没有史实支撑,逻辑不清晰

 

参考示例:

观点:

二战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主流理念是自由贸易,全球的经贸规则也是按照贸易投资更加自由、更加便利的方向在演进的。

现象:

经济全球化呼唤国际经济秩序的制度化与体系化概述和评价:

工业革命以后,世界市场迅速扩大。

但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加剧了世界市场的争夺。

为了转嫁危机,美英等国相继提高关税,使彼此之间的矛盾日趋激化,从而引发国际局势的动荡。

沉重的历史教训,呼唤规范的国际经济秩序。

二战结束后,世界经济一体化受阻。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的成立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署,调整了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推动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

其他合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