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减排评估师考前节复习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125305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53.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节能减排评估师考前节复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节能减排评估师考前节复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节能减排评估师考前节复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节能减排评估师考前节复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节能减排评估师考前节复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节能减排评估师考前节复习题.docx

《节能减排评估师考前节复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节能减排评估师考前节复习题.docx(5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节能减排评估师考前节复习题.docx

节能减排评估师考前节复习题

节能减排考前节能法复习题

1、为了推动全社会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保护和改善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

调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

2、本法所称能源,是指煤炭、石油、天然气、生物质能和电力、热力以及其他直接或者通

过加工、转换而取得有用能的各种资源。

3、本法所称节约能源(以下简称节能),是指加强用能管理,采取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

理以及环境和社会可以承受的措施,从能源生产到消费的各个环节,降低消耗、减少损失

和污染物排放、制止浪费,有效、合理地利用能源。

5、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节能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年

度计划,并组织编制和实施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年度节能计划。

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

各级人民政府每年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报告节能工作。

6、国家实行节能目标责任制和节能考核评价制度,将节能目标完成情况作为对地方人民政

府及其负责人考核评价的内容。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每年向国务院报告节能目标

责任的履行情况。

7、国家实行有利于节能和环境保护的产业政策,限制发展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发展节能

环保型产业。

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加强节能工作,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企业结

构、产品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推动企业降低单位产值能耗和单位产 品能耗,淘汰落后的

生产能力,改进能源的开发、加工、转换、输送、储存和供应,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国家

鼓励、支持开发和利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

8、国家鼓励、支持节能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示范和推广,促进节能技术创新与进步。

国家开展节能宣传和教育,将节能知识纳入国民教育和培训体系,普及节能科学知识,

增强全民的节能意识,提倡节约型的消费方式。

9、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应当依法履行节能义务,有权检举浪费能源的行为。

 新闻媒体应当

宣传节能法律、法规和政策,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11、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节能工作的领导,部署、协调、监督、

检查、推动节能工作。

12、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和有关部门应当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加强对

节能法律、法规和节能标准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依法查处违法用能行为。

履行节能监督管理职责不得向监督管理对象收取费用。

13、国务院标准化主管部门和国务院有关部门依法组织制定并适时修订有关节能的国家标

准、行业标准,建立健全节能标准体系。

国务院标准化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强制性的

用能产品、设备能源效率标准和生产过程中耗能高的产品的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标准。

国家鼓励企业制定严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企业节能标准。

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严于强制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地方节能标准,由省、自治

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报经国务院批准;本法另有规定的除外。

14、建筑节能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由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组织制定,并依照法定程序发

布。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可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严于国家标准

或者行业标准的地方建筑节能标准,并报国务院标准化主管部门和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备

案。

15、国家实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

不符合强制性节能标准的项目,依

法负责项目审批或者核准的机关不得批准或者核准建设;建设单位不得开工建设;已经建

成的,不得投入生产、使用。

具体办法由国务院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

制定。

16、国家对落后的耗能过高的用能产品、设备和生产工艺实行淘汰制度。

淘汰的用能产品、

设备、生产工艺的目录和实施办法,由国务院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

定并公布。

生产过程中耗能高的产品的生产单位,应当执行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标准。

对超过单位产

品能耗限额标准用能的生产单位,由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权限责令限期

治理。

对高耗能的特种设备,按照国务院的规定实行节能审查和监管。

17、禁止生产、进口、销售国家明令淘汰或者不符合强制性能源效率标准的用能产品、设

备;禁止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用能设备、生产工艺。

18、国家对家用电器等使用面广、耗能量大的用能产品,实行能源效率标识管理。

实行能

源效率标识管理的产品目录和实施办法,由国务院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会同国务院产品质

量监督部门制定并公布。

19、生产者和进口商应当对列入国家能源效率标识管理产品目录的用能产品标注能源效率

标识,在产品包装物上或者说明书中予以说明,并按照规定报国务院产品质量监督部门和

国务院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共同授权的机构备案。

生产者和进口商应当对其标注的能源效率标识及相关信息的准确性负责。

禁止销售应当

标注而未标注能源效率标识的产品。

禁止伪造、冒用能源效率标识或者利用能源效率标识

进行虚假宣传。

20、用能产品的生产者、销售者,可以根据自愿原则,按照国家有关节能产品认证的规定,

向经国务院认证认可监督管理部门认可的从事节能产品认证的机构提出节能产品认证申请;

经认证合格后,取得节能产品认证证书,可以在用能产品或者其包装物上使用节能产品认

证标志。

禁止使用伪造的节能产品认证标志或者冒用节能产品认证标志。

21、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统计部门应当会同同级有关部门,建立健全能源统计制度,完

善能源统计指标体系,改进和规范能源统计方法,确保能源统计数据真实、完整。

国务院统计部门会同国务院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定期向社会公布各省、自治区、直辖

市以及主要耗能行业的能源消费和节能情况等信息。

22、国家鼓励节能服务机构的发展,支持节能服务机构开展节能咨询、设计、评估、检测、

审计、认证等服务。

国家支持节能服务机构开展节能知识宣传和节能技术培训,提供节能信息、节能示范和

其他公益性节能服务。

23 国家鼓励行业协会在行业节能规划、节能标准的制定和实施、节能技术推广、能源消费

统计、节能宣传培训和信息咨询等方面发挥作用。

24 用能单位应按照合理用能的原则,加强节能管理,制定并实施节能计划和节能技术措施,

降低能源消耗。

25 用能单位应当建立节能目标责任制,对节能工作取得成绩的集体、个人给予奖励。

26 用能单位应当定期开展节能教育和岗位节能培训。

27 用能单位应当加强能源计量管理,按照规定配备和使用经依法检定合格的能源计量器具。

用能单位应当建立能源消费统计和能源利用状况分析制度,对各类能源的消费实行分类计

量和统计,并确保能源消费统计数据真实、完整。

28 能源生产经营单位不得向本单位职工无偿提供能源。

任何单位不得对能源消费实行包费

制。

29 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推进能源资源优化开发利用和合理配置,推进有

利于节能的行业结构调整,优化用能结构和企业布局。

30 国务院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电力、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石

油加工、化工、煤炭等主要耗能行业的节能技术政策,推动企业节能技术改造。

31 国家鼓励工业企业采用高效、节能的电动机、锅炉、窑炉、风机、泵类等设备,采用热

电联产、余热余压利用、洁净煤以及先进的用能监测和控制等技术。

32 电网企业应当按照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的节能发电调度管理的规定,安排清洁、高效和

符合规定的热电联产、利用余热余压发电的机组以及其他符合资源综合利用规定的发电机

组与电网并网运行,上网电价执行国家有关规定。

33 禁止新建不符合国家规定的燃煤发电机组、燃油发电机组和燃煤热电机组。

34 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建筑节能的监督管理工作。

35 建筑工程的建设、设计、施工和监理单位应当遵守建筑节能标准。

不符合建筑节能标准的建筑工程,建设主管部门不得批准开工建设;已经开工建设的,

应当责令停止施工、限期改正;已经建成的,不得销售或者使用。

建设主管部门应当加强

对在建建筑工程执行建筑节能标准情况的监督检查。

36 房地产开发企业在销售房屋时,应当向购买人明示所售房屋的节能措施、保温工程保修

期等信息,在房屋买卖合同、质量保证书和使用说明书中载明,并对其真实性、准确性负

责。

37 使用空调采暖、制冷的公共建筑应当实行室内温度控制制度。

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建设主

管部门制定。

38 国家采取措施,对实行集中供热的建筑分步骤实行供热分户计量、按照用热量收费的制

度。

新建建筑或者对既有建筑进行节能改造,应当按照规定安装用热计量装置、室内温度

调控装置和供热系统调控装置。

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

39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城市节约用电管理,严格控制公用设施和

大型建筑物装饰性景观照明的能耗。

40 国家鼓励在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中使用新型墙体材料等节能建筑材料和节能设

备,安装和使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系统。

47 公共机构应当厉行节约,杜绝浪费,带头使用节能产品、设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本法所称公共机构,是指全部或者部分使用财政性资金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

织。

48 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管理机关事务工作的机构会同同级有关部门制定和

组织实施本级公共机构节能规划。

公共机构节能规划应当包括公共机构既有建筑节能改造

计划。

49 公共机构应当制定年度节能目标和实施方案,加强能源消费计量和监测管理,向本级人

民政府管理机关事务工作的机构报送上年度的能源消费状况报告。

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管理机关事务工作的机构会同同级有关部门按照管

理权限,制定本级公共机构的能源消耗定额,财政部门根据该定额制定能源消耗支出标准。

50 公共机构应当加强本单位用能系统管理,保证用能系统的运行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公共机构应当按照规定进行能源审计,并根据能源审计结果采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措

施。

51 共机构采购用能产品、设备,应当优先采购列入节能产品、设备政府采购名录中的产品、

设备。

禁止采购国家明令淘汰的用能产品、设备。

节能产品、设备政府采购名录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的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会同同级有

关部门制定并公布。

52 国家加强对重点用能单位的节能管理。

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办法,由国务院管理节能

工作的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

53 重点用能单位应当每年向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报送上年度的能源利用状况报告。

能源利

用状况包括能源消费情况、能源利用效率、节能目标完成情况和节能效益分析、节能措施

等内容。

54 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应当对重点用能单位报送的能源利用状况报告进行审查。

对节能管

理制度不健全、节能措施不落实、能源利用效率低的重点用能单位,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

应当开展现场调查,组织实施用能设备能源效率检测,责令实施能源审计,并提出书面整

改要求,限期整改。

55 重点用能单位应当设立能源管理岗位,在具有节能专业知识、实际经验以及中级以上技

术职称的人员中聘任能源管理负责人,并报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和有关部门备案。

能源管理负责人负责组织对本单位用能状况进行分析、评价,组织编写本单位能源利用

状况报告,提出本单位节能工作的改进措施并组织实施。

能源管理负责人应当接受节能培

训。

56 国务院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会同国务院科技主管部门发布节能技术政策大纲,指导节能

技术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

57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把节能技术研究开发作为政府科技投入的重点领域,支持科

研单位和企业开展节能技术应用研究,制定节能标准,开发节能共性和关键技术,促进节

能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

58 国务院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并公布节能技术、节能产品的推广

目录,引导用能单位和个人使用先进的节能技术、节能产品。

国务院管理节能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组织实施重大节能科研项目、节能示范项目、

重点节能工程。

59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讲求效益的原则,加

强农业和农村节能工作,增加对农业和农村节能技术、节能产品推广应用的资金投入。

农业、科技等有关主管部门应当支持、推广在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储运等方面应用节

能技术和节能产品,鼓励更新和淘汰高耗能的农业机械和渔业船舶。

国家鼓励、支持在农村大力发展沼气,推广生物质能、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

技术,按照科学规划、有序开发的原则发展小型水力发电,推广节能型的农村住宅和炉灶

等,鼓励利用非耕地种植能源植物,大力发展薪炭林等能源林。

60 中央财政和省级地方财政安排节能专项资金,支持节能技术研究开发、节能技术和产品

的示范与推广、重点节能工程的实施、节能宣传培训、信息服务和表彰奖励等。

61 国家对生产、使用列入本法第五十八条规定的推广目录的需要支持的节能技术、节能产

品,实行税收优惠等扶持政策。

国家通过财政补贴支持节能照明器具等节能产品的推广和使用。

62 国家实行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的税收政策,健全能源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促进能源

资源的节约及其开采利用水平的提高。

63 国家运用税收等政策,鼓励先进节能技术、设备的进口,控制耗能高、污染重的产品的

出口。

64 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节能产品、设备政府采购名录,应当优先列入

取得节能产品认证证 书的产品、设备。

65 国家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节能项目的信贷支持,为符合条件的节能技术研究开发、节能

产品生产以及节能技术改造等项目提供优惠贷款。

国家推动和引导社会各方面加大对节能

的资金投入,加快节能技术改造。

66 国家实行有利于节能的价格政策,引导用能单位和个人节能。

国家运用财税、价格等政策,支持推广电力需求侧管理、合同能源管理、节能自愿协议

等节能办法。

国家实行峰谷分时电价、季节性电价、可中断负荷电价制度,鼓励电力用户合理调整用

电负荷;对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化工和其他主要耗能行业的企业,分淘汰、限制、允

许和鼓励类实行差别电价政策。

67 各级人民政府对在节能管理、节能科学技术研究和推广应用中有显著成绩以及检举严重

浪费能源行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68 负责审批或者核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机关违反本法规定,对不符合强制性节能标准的

项目予以批准或者核准建设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建设单位开工建设不符合强制性节能标准的项目或者将该项目投入生

产、使用的,由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责令停止建设或者停止生产、使 用,限期改造;不能

改造或者逾期不改造的生产性项目,由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报请本级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

规定的权限责令关闭。

69 生产、进口、销售国家明令淘汰的用能产品、设备的,使用伪造的节能产品认证标志或

者冒用节能产品认证标志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的规定处罚。

70 生产、进口、销售不符合强制性能源效率标准的用能产品、设备的,由产品质量监督部

门责令停止生产、进口、销售,没收违法生产、进口、销售的用能产品、设备和违法所得,

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吊销营业执照。

71 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用能设备或者生产工艺的,由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责令停止使用,

没收国家明令淘汰的用能设备;情节严重的,可以由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提出意见,报请

本级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权限责令停业整顿或者关闭。

72 生产单位超过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标准用能,情节严重,经限期治理逾期不治理或者没有

达到治理要求的,可以由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提出意见,报请本级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

定的权限责令停业整顿或者关闭。

73 违反本法规定,应当标注能效标识而未标注的,由产品质量监督部门责令改正,处三万

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违反本法规定,未办理能源效率标识备案,或者使用的能源效率标识不符合规定的,由

产品质量监督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

伪造、冒用能源效率标识或者利用能源效率标识进行虚假宣传的,由产品质量监督部门

责令改正,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吊销营业执

照。

74 用能单位未按照规定配备、使用能源计量器具的,由产品质量监督部门责令限期改正;

逾期不改正的,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75 瞒报、伪造、篡改能源统计资料或者编造虚假能源统计数据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

统计法》的规定处罚。

76 从事节能咨询、设计、评估、检测、审计、认证等服务的机构提供虚假信息的,由管理

节能工作的部门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77 违反本法规定,无偿向本单位职工提供能源或者对能源消费实行包费制的,由管理节能

工作的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款。

78 电网企业未按照本法规定安排符合规定的热电联产和利用余热余压发电的机组与电网并

网运行,或者未执行国家有关上网电价规定的,由国家电力监管机构责令改正;造成发电

企业经济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79 建设单位违反建筑节能标准的,由建设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二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

下罚款。

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违反建筑节能标准的,由建设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十

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由颁发资质证书的部门降低资质等级或者吊销

资质证书;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80 房地产开发企业违反本法规定,在销售房屋时未向购买人明示所售房屋的节能措施、保

温工程保修期等信息的,由建设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三万元以上五

万元以下罚款;对以上信息作虚假宣传的,由建设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五万元以上二十

万元以下罚款。

81 公共机构采购用能产品、设备,未优先采购列入节能产品、设备政府采购名录中的产品、

设备,或者采购国家明令淘汰的用能产品、设备的,由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给予警告,

可以并处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并予通报。

82 重点用能单位未按照本法规定报送能源利用状况报告或者报告内容不实的,由管理节能

工作的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83 重点用能单位无正当理由拒不落实本法第五十四条规定的整改要求或者整改没有达到要

求的,由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处十万元以上三十万元以下罚款。

84 重点用能单位未按照本法规定设立能源管理岗位,聘任能源管理负责人,并报管理节能

工作的部门和有关部门备案的,由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一万元

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

节能减排 改善燃料燃烧的措施 综合类

改善燃料燃烧的措施:

1、燃烧装置类型及其特性参数的选择,必须适合燃料种类及其理化性能,适合

热设备与工艺的要求,并且要有足够的可调范围,以满足加热负荷变化的要求。

2、供风引风系统必须保证必要的风量与压力,供风、引风系统的能力必须和燃

料主体、设备相匹配,其富裕度不应过大,尽量采用变速调节系统。

3、安装燃烧控制装置,应根据排出烟气中的含氧量(或二氧化碳量),调节空

气—燃料的比例,使之符合空气系数管理的要求,并使排出炉膛烟气中可燃成

分降低到最低值。

4、使用多个燃烧装置时,应分组(段)或分个调节与控制各组,各燃烧装置间的

供入燃料量比例,以提高热设备的总热效率。

5、研究采用新的燃烧方法、燃烧装置及其布置方式时,应采用合理的炉型结构,

以进一步提高热效率。

6、燃烧设备与所使用的燃料品种应相互适应并保持质量相对稳定,对燃料应进

行合理调配合理加工(如动力配煤和型煤)与合理存放,鼓励开展劣质燃料、

煤矸石等的综合利用。

7、遇有严重结渣而无法调整时,可采用化学除渣剂给予清除,所选用的化学除

渣剂应不损害受压元件和耐火衬里。

选择燃烧设备应满足如下的基本要求:

燃料能够及时、连续、稳定的着火;具

有高的燃烧效率,即能最大限度利用燃烧释放的 化学能,减少各种不完全燃烧

造成的热损失;具有高的热负荷,以减少锅炉的尺寸,降低钢材的消耗;可以

安全可靠运行,具有良好的燃料适应性,调节灵敏,机械 化及自动化程度较高,

低负荷时炉内的燃烧工况稳定等。

传热的合理化

传热管理要求:

1、对被加热或被冷却物体的温度,用于加热的蒸汽或其他载热体的温度、压力

及能量,应根据工艺要求和节能的原则制定合理的控制指标及有关的管理要求。

2、对企业内主要用热设备,应制定热效率或单位产品产量热耗定额行业标准,

作为评价该类设备合理用热的依据。

3、厂房等采暖、降温和空气调节管理,要根据建筑物的构造、设备的配置、作

业的工艺特点,制定相应的温度和通风次数等管理要求

改善传热的措施:

1、根据工艺过程的可能,合理制定加热(冷却)温度的规定值,以降低综合能耗。

2、按照工艺条件的规定,准确控制被加热或被冷却物体的温度,防止超出规定

的温度范围。

3、对于使用蒸汽等载热物体的设备,准确控制载热体的温度、压力与流量,降

低热量的损耗。

4、对于温度稳定、连续工作的加热设备,应控制各点的供热量,以保证被加热

物按规定的温度制度加热。

为进一步提高热效率,应研究改进温度制度,合理

分配各点的供热量。

5、对于周期性工作的热设备,在各工作阶段应按规定的供热制度控制供热量,

为提高热效率,应研究更为合理的供热制度。

6、根据可能,尽量采用直接(明火)加热、浸没燃烧等加热方法,以提高加热速

度,降低燃料消耗;同时应研究新的直接加热的燃烧方式和装置,进一步缩小

间接加热的范围,对尚不能采用直接加热的工艺,亦应改进间接加热的效果。

7、加热设备的排烟系统应有适当的抽力,多台设备共用同一排烟系统时,每台

设备均应有单独的调节闸阀,整个排烟系统应有良好的气密性,以保证设备内

压力分布的调节能力。

8、改善工业炉内壁表面的性能和形状。

9、改善热设备换热部分的性能和形状,

10、改进加热设备的本体、台架以及运送被加热物的台车、链爪、辊道等的结

构,减少其重量,采用比热及导热率小的材料。

11、采用增加多效重复利用罐的级数、合理延长炉子长度,增设并合理布置热

交换装置、高温与低温加热设备配合使用等方法,多次利用热量,提高系统综

合热效率。

改善传热设备的运行管理:

1、调整被加热或被冷却物体的数量,使每台设备接

近额定产量,防止因产量过低或过高而增加热耗。

2、多台热设备并列运行时,

应根 据单产热耗最低的原则,调整开动台数及各台负荷。

3、对连续生产中周

期工作的加热设备,或对问一被加热物反更加热的设备,应尽可能缩短两个加

热周期间的空 烧停歇时间,在重复加热的工序中,应缩短工序之间的等待时间。

4、间断运行的加热设备,应通过调整,实现集中运行。

5、在工艺条件允许的

情况下,应采用被 加热物热输热装技术,并尽可能提高热装温度。

6、对热效

率过低或热耗过高的设备,应改进结构、调整操作,必要时及早淘汰更新。

国家有关部门公布的淘汰产 品按规定限期淘汰。

采用高效的设备与节能工艺流程

改造与新建热设备时,必须采用能够提高设备热效率的结构型式、建造材料及

操作制度。

应尽量创造条件推广采用节能型工艺流程。

减少热损失的管理要求;从输送载热体的管道、装置、热设备的保温、保冷以

及炉体外表面温度、工业锅炉排烟温度进行要求的。

减少热损失的措施;

1、热设备的砌体(外壳)包括炉底、掉挂炉顶、炉门等、均应具有完好有效的

绝热层。

在技术经济合理的前提下,适当增加绝热层的厚度,采用多层绝热,

采用耐火纤维等新型保温材料,以提高热设备的隔热性能,降低间歇工作热设

备的蓄热损失。

2、尽量减少工业炉窑内水冷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