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整理word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125079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10.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整理word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江苏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整理word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江苏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整理word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江苏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整理word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江苏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整理word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整理word版.docx

《江苏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整理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整理word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整理word版.docx

江苏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整理word版

2007-2017江苏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整理(word版)

【2007年】

“麦天”

14、文中叙写了如今关中“麦天”的哪些变化?

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6分)

参考答案:

女看娘的交通工具多了;麦客少了;收麦子用收割机了;收麦子的时间缩短了。

表现乡村在向现代化发展(或表现了农村的进步)。

15、“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突突突地吼个不停,所过之处,留下一地黄亮亮金灿灿的麦茬,散发着湿润的麦秸香。

”这句话描写关中麦收情景,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

(4分)

参考答案:

选取了麦天代表性事物,从视觉、听觉、嗅觉多角度描写;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语言表达富有韵味。

16、“男人虽然不再耍镰费胳膊,毕竟还是五黄六月,头顶一团火球,身上汗不断。

早晨起大早,白天累一天,晚上一碰枕头跌进梦乡,摇不醒叫不应。

麦天的日子,累人的日子。

”这些叙写从全文结构看有什么作用?

(6分)

参考答案:

强调麦天男人的劳累,为写女人心疼男人作铺垫;与上文男人“吃苦的日子到了”相照应;与下文“忙了一季的男人,长剌剌躺在炕上……”一节的描写相呼应。

17、文章最后说麦天的忙碌、喜悦“把农家的日子濡染得鲜鲜亮亮,有滋有味”。

请联系全文,简要说说你对“鲜亮”与“滋味”的理解。

(6分)

参考答案:

火热的劳动生活,丰收的喜悦,紧张热烈后的平和、闲散。

乡土民风的朴实,亲情的淳厚、和谐。

 

【2008年】

“侯银匠”

12、小说第二段(“侯银匠中年丧妻……很精到”),对全文情节展开有什么作用?

请具体说明。

(4分)

参考答案:

①从父女相依为命着眼,为下文选女婿,打陪嫁首饰,在女儿出嫁后父亲的孤独这些情节提供依据。

②从突出侯菊的精细能干着眼,为写侯菊改装花轿,出租花轿,成为当家媳妇等情节提供依据。

13、文中画线的两处,分别表现了侯银匠什么样的情感?

(4分) 

参考答案:

①甜:

因为女儿终于长大成人了;嫁了个好人家(女儿有了个好归宿);可以为自己女儿打首饰了。

苦:

女儿出嫁后自己会很孤独;女儿出嫁也只能给这点首饰。

②深沉的思念,难言的孤独,自我安慰。

14、小说中的花轿与刻画侯菊的形象有密切关系,请简要分析。

(6分)

参考答案:

①要花轿早有打算 ②改装花轿心灵手巧 ③出租花轿善于经营,贤惠体贴

15、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

(6分)

参考答案:

①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侯家父女相依为命,侯菊继承了父亲的精细、勤劳等品质,写侯菊就是表现侯银匠。

②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女儿出嫁是他生活中的大事,更多描写此时此刻的情景,重点突出,可以避免平铺直叙。

③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作者截取侯菊出嫁前后的片段,正面描写侯菊,间接烘托出侯银匠的人生况味。

④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作者实写侯菊,暗写侯银匠,以有形写无形,更有情趣。

⑤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更多描写女儿出嫁前后的情景,在人物关系中深刻表现中国传统的人情美、人性美,意味深长      

“纯朴的嗜血者”

18.本文认为《水浒》作者对李逵持什么态度?

本文作者对李逵持什么态度?

引用鲁迅的话有什么作用?

(6分)

参考答案:

①本文作者认为《水浒》作者对李逵的行为持欣赏态度。

  ②本文作者在情感上亲近李逵,在理智上则否定李逵。

  ③鲁迅的话与《水浒》作者态度形成对比,对本文作者观点是一个有力论据。

  

19.“连自己的生命都不怜惜的人是最可怕的,所以李逵还是活在书中的好。

”这句话如何理解?

(6分) 

参考答案:

①应当珍惜自己的生命,也要珍惜他人的生命。

 ②反对滥用暴力。

  ③李逵这类人物在现实生活中破坏性太大,“活在书中”可以对人们起警醒作用。

“杨守敬”

18、从文中看,哪几件事对杨守敬的学术生涯产生了重要影响?

(6分)

参考答案:

(1)青年时代接触考据学,临摹《舆地图》;

14、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

(6分)

参考答案:

深刻意蕴:

⑴飞渡峡谷的情景:

表现人在自然面前接受挑战。

战胜艰险;

⑵驮队的人际关系:

体现团结协作,互相信任,关心爱护;

⑶动物形象:

隐喻人应该像雄鹰飞翔、像骏马奔驰,而不是像牛那样软弱畏缩;

⑷“我”与领队的对照:

表示人会在艰苦磨练中成长。

情感取向:

⑴骏马、雄鹰、高山峡谷:

对雄奇险峻崇高的赞美;

⑵领队、精瘦汉子:

对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的赞美;

⑶牛的恐惧、发抖:

对平庸、畏难的厌弃;

⑷本文所写生存画面:

张扬了原始、野性的阳刚美。

“谈静”

16、文章题目为“谈静”,但最后一段才写到静,请简要说明全文的思路。

(6分)

参考答案:

⑴先由人生乐趣谈起,提出人生乐趣一半来自于感受;

⑵再阐述感受力有强有弱,感受力强,能“处处领略”,就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

⑶最后阐明领略趣味要“静”中得“趣”。

17、作者所说的“静趣”的含义是什么?

为什么说懂得小林一茶的俳句就懂得“静趣”了?

(6分)

参考答案:

⑴“静趣”是指心界空灵(或摆脱物欲喧嘈),在悠然遐想中获得无穷妙悟。

⑵作者心界空灵,由眼前的苍蝇而悠然遐想,悟得万物平等的真谛,泯灭了益虫害虫的功利观念,用拟人手法写出了苍蝇的自在情态,由此而获得的情趣正是作者所阐述的“静趣”。

 

【2011】

“这是你的战争!

11、文中第3节师生问答的内容,与上下文的人、事叙述有何关联?

(4分)

提示:

问答的内容是志愿者的条件——爱国、英语,照应上文“这是你的战争”、征调的内容,引出下文——工学院、中文系、生物系学生的不同表现。

参考答案:

①补充交代上文征调动员大会的内容;

②为下文具体描写不同的学生形象做铺垫。

12、文中的手帕细节描写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情感活动?

请具体说明。

(4分)

提示:

对学生爱国无法表达的赞赏、对学生的爱护、自己的激动的心情、自己爱国的心情。

参考答案:

面对洋溢着爱国热情要做志愿者的学生,递手帕的行为表现孟弗之作为老师的嘉许和关爱;

学生的递、接,表现了志同道合的同学间的忘形与契合;

师生间的递、接、还,表现了彬彬有理的师生在民族大爱的召唤下情感的水乳交融。

13、孟弗之于蒋姓学生、萧子慰于澹台玮的对话场景,对比鲜明,请从学生形象和对话情景两个方面加以分析。

(6分)

提示:

分别从形象和对话情景上进行分析即可。

形象:

以学术为名逃避战争的懦夫;为了爱国战争宁愿心爱的学术的爱国青年。

情景:

动作描写、景物描写。

参考答案:

学生形象:

同是高材生,四年级的蒋姓学生处心积虑逃避责任,灵魂丑陋;三年级的澹台玮毅然要求入伍,人格高尚。

对话情景:

前者先平和交流而后尖锐冲突,一波三折,富于戏剧性;后者对话含蓄内敛,互通衷曲,蕴含诗意。

14、请探究文中自然景物叙写的深刻寓意,以及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6分)

提示:

(1)点明时间,暗示社会背景,渲染氛围;

(2)暗示情节的发展;(3)衬托人物性格,刻画人物形象。

参考答案:

深刻寓意:

雪:

昆明很少下雪,用下雪天寒渲染气氛,暗示战事紧急,形势严峻。

腊梅林:

用傲雪的腊梅,象征爱国知识分子的高洁品格。

表现人物:

孟弗之见到雪白的腊梅林,暗喻他路遇蒋姓学生的沉重心情。

萧子蔚、澹台玮面对雪已消了大半的腊梅林,暗示他们消解了内心的淡淡的纠结,彼此之间理解更深了。

澹台玮走入腊梅林,人与梅相印,隐喻坚贞的人格。

“捧与挖”

15、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4分)

提示:

是什么(压与捧)——为什么(捧的原因、后果)——怎么办(挖)

参考答案:

首先,指出人们对可能危害自己的人物常取“捧”的做法。

其次,分析人们“捧”的动机。

再次,用例证揭示“捧”的后果。

最后,提出正确的做法,呼应开头。

16、文中的例证分别揭示了“捧”的什么后果?

例证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递进关系?

(8分)

提示:

非但不能使自己安心,反而助长了被捧者的贪心,自讨苦吃。

从笑话到现实,被捧者不满足的程度愈来愈重,捧者愈来愈不安心。

参考答案:

后果:

(1)助长贪欲,人们反受其害

(2)腐蚀人格,使之蜕化变质(3)恶性循环,造成毁灭性后果。

递进关系:

揭示“捧”的危害越来越广,危害程度越来越重。

17、鲁迅在文章结尾提出的“挖”,包含哪些深意?

(6分)

提示:

①不捧;

(2)自己解决问题;(3)不要有太多惰性;(4)打到封建统治者。

参考答案:

(1)“挖”是“自求多福”之道。

(2)“挖”与“捧”一样费力,但结果大不相同。

(3)强调“挖”是因为当时多数人还未摆脱“捧”的惰性。

 

【2012年】

“邮差先生”

11、请简要概括这篇小说中小城生活的特点。

(4分)

参考答案:

平静恬淡人际关系友善生活节奏舒缓

12、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写出了邮差什么样的性格?

请简要分析。

(6分)

参考答案:

看见学生给家长写的信,他就能大致猜到内容,并能体谅到家长的辛劳;邮差不免要送递坏消息,他为此感到遗憾,并衷心希望没有坏消息。

这两句写出了他善良仁厚的性格。

13、“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

”请分析小说结尾处这句话的含意和作用。

(4分)

参考答案:

这句话借说天气,表达了邮差对小城生活的满意心情写“这个小城”的天气好,说明是对生活通常状态的感受。

点明了文章的主题,即对于小城生活状态的礼赞。

14、作品叙述舒缓,没有太强的故事性,这样写对表现小说的内容有什么作用?

试作探究。

(6分)

参考答案:

有助于刻画邮差这一形象的特征:

经历平常;性格平和;行事从容;也有助于表现小城惯常的生活状态;淡化了情节,有助于形成作品的抒情风格。

“笑的价值”

15、文章中“笑的价值”包含哪些内容?

请简要概括。

(6分)

参考答案:

笑可以使人与动物相区别;笑可以帮助我们保持平衡感;笑可以揭示人的本来面目。

16、请简要分析文章第三段的论述层次。

(6分)

参考答案:

首先提出就本来面目看人是嘲笑的前提;接着阐述妇女和儿童能看清人的本来面目的原因;最后阐述妇女和儿童的嘲笑具有令人惧怕的力量。

17、文中画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看法?

它对论述“笑的价值”有什么作用?

(6分)

参考答案:

人们通常认为悲伤是更可贵的情感,但作者对这一看法持否定态度。

这段话反证了笑更难做到也更可贵。

【2013年】

何容何许人也

11.“他们是旧时代的弃儿,新时代的伴郎。

”请分析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4分)

参考答案:

点题;引领全文。

(每点2分) 

解析:

这句话,是对文题的回答,所以是点题;同时引出后面的“何容兄”,从而引出下文写何容兄的性格特点。

12.文章多处描述了何容身上“矛盾的现象”,请分别从交往、生活、心理三个方面加以概括。

(4分)

参考答案:

交往:

柔顺像个羊,同时硬如铁。

生活:

不常喝酒,一喝起来就认真。

心理:

心思忽细忽粗。

外表平静沉默,内心矛盾痛苦。

(1点1分) 

解析:

本题属于概括题,其要点依据题目提示可在原文中找到答案,均分布于第二段至第四段中,而且都是作者的评价语(议论性语句),只是要答出“矛盾”的双方来。

13.联系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请分析“好、坏,何容是何容:

他的微笑似乎表示着这个”这句话,并说明它表现了何容什么性格特点?

(6分)

参考答案:

不管别人如何评价,何容都坦然地展示个性。

性格特点:

坚持自我,不妥协、不改变。

 

14.“他喜爱北平,大概最大的原因是北平有几位说得来的朋友。

”探究文章最后一句的内涵。

(6分)

参考答案:

①说明朋友是何容精神和情感的寄托。

②表露出作者对何容的理解、认可之意。

③表明作者也是像何容这样的人。

④暗示了何容对时世的失望。

 

解析:

探究句子的内涵,首先要考虑句子的含义,而后要考虑作者的情感态度、写作意图。

 

“论名声”

15.文章说“立功”与“立言”是通向“名声”的两条大道,请简要分析二者的主要区别。

(6分)

参考答案:

①立功的影响是有限的、易逝的,立言则是无限的、永存的。

②立功要靠机遇,立言则无需机遇。

③立功很实际、易被理解,立言要靠诸多判断的累积、不易被理解。

 

16.文章最后一段说“名声是依靠绝对价值来评判的”,又说“名声并不代表价值”,二者是否矛盾?

请简要分析。

(6分)

参考答案:

不矛盾,这是两个不同层面的表述。

前者是指真正的名声依赖其内在价值。

后者是指因缺失条件而未获得名声的人,其内在价值同样不朽。

 

解析:

第一句话要关注其前“因此”一词及其后的解释,第二句话要关注其前“然而”一词及其后的论证。

前句是结论句,后句是观点句。

同时,第一句要把握住关键词——“绝对价值”,第二句要理解此句的潜台词:

“无名声者并不是没有价值”或“有名声者并不具有价值”。

再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取舍作答。

17.我国古代有“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说法,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认识。

(6分)

参考答案: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立德”是指树立圣人之德;“立功”包含功业和声名;立言则指创立学说。

我国传统文化认为立功优于立言;叔本华则认为立言优于立功。

但它们都强调“德”的首要作用。

 

解析:

依据答案,方知此题要求考生答出我国“三不朽之说”与叔本华之言的异同。

 

【2014年】

安娜之死

12.本文前五段写出了安娜的绝望,请简析其具体内容。

(6分)

参考答案:

尽管期待渥伦斯基的回信,但先已绝望;看信后对两个人情感的彻底绝望;由此推广到对生存背景(人生、世界、命运等)的绝望。

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对小说人物心理变化的体悟。

其实,也是考查考生对故事情节的梳理,梳理得仔细认真,此题就不难作答:

第一段,明显看出她已经绝望;等来了渥的来信,但信上的内容很让她绝望;于是她向月台走去(卧轨自杀),显然是对生活彻底绝望。

这么答来,即可获得满分了。

13.第六段中对安娜周围人的描写,具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4分)

参考答案:

特点:

既是客观描写,又体现出安娜主观的感受。

作用:

从侧面写出了安娜恍惚、敏感、神经质的心理状态。

解析:

解答此题得审好题:

“特点”是“描写的特点”,而不是“周围人的特点”;“作用”既可理角为描写的作用,也可是周围人的作用。

14.安娜投到铁轨上之后有什么样的内心活动?

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4分)

参考答案:

内心活动:

恐惧、迷惑、悔恨。

意义:

表现了安娜之死的偶然性,增强了悲剧意味。

解析:

认真捕捉安娜的心理描写句,可以体会出她的内心活动的:

“她就抛掉红皮包,缩着脖子,两手着地投到车厢下面,她微微地动了一动,好像准备马上又站起来一样,但又扑通跪了下去。

就在这一刹那,一想到自己在做什么,她吓得毛骨悚然。

‘我这是在哪里?

我这是在做什么?

为了什么呀?

’她想站起来,闪开身子,但是什么巨大的无情的东西撞在她的头上,从她的背上碾过去了。

‘上帝,饶恕我的一切!

’她说,觉得无力挣扎。

15.请探究作品结尾画线句的意蕴。

(6分)

参考答案:

“蜡烛”的比喻,写出了安娜死亡前意识从异常清醒到渐趋模糊、直到消失的过程。

这句话表现了安娜临终前的内心感受,又可以理解为作者对安娜之死的总结。

画龙点睛,暗含着作者的喟叹同情。

解析:

解答此题,要结合情节来回答。

此时的安娜已被火车碾过,是渐渐死亡的过程,亦是作者对她一生的作比。

亦是处在文尾。

“乾坤草亭”

16.请简要说明第三段中“个”的含义。

(6分)

参考答案:

“个”从具体物象到抽象观念,形成了三个层面:

竹,点,圆满具足的生命。

解析:

按照第三段论述脉络,先从对“个”的解释起——“个,也可解释为竹……”先释为“竹”;再到“我山人是天地之中的一个点”,释为“点”;最后到“充满圆足的生命”,释为“圆足的生命”,是为从具体到抽象。

其实从该段的最后两句话“八大山人笔下的一朵小花,一枝菡萏,一羽孤鸟,都是一‘个’,一点,一个充满圆足的生命。

八大的自尊缘此而出”亦可得到答案。

17.请简要分析文章第四段的论述层次。

(6分)

参考答案:

首先,提出人的境界分三个层次;其次,阐述了中国画中的小亭或小舟所体现的“台上玩月”这一境界的心灵特点;最后,指出中国画家都想达到“高台玩月”的境界。

解析:

此段的思路很是清晰,先通过清人张潮提出人的三个层次的境界,引出最高境界“台上玩月”,而后再从“画小亭和小舟”来论述这个“台上玩月”的最高境界,最后得出高明的画家都想达到“高台玩月”的境界。

18.请结合对文末“不离亭子,不在亭子”的理解,阐释“乾坤草亭”的内涵。

(6分)

参考答案:

“不离亭子”,表达了一个小“点”的生命自信;“不在亭子”,表现了生命在无限宇宙中的悠游。

草亭与乾坤的关系,写出了“小”的个体面对无限“大”的宇宙可采取的态度,反映了生命困境以及从此困境突围的可能路径。

解析:

句子的内涵,文中定有其踪影。

“不离亭子”的踪影在第二段中是“外在的物”,在第三段中是“个”是“点”;“不在亭子”的踪影在第二段中是“内在的心”,在第三段中是“圆足的生命”,是“反映出人的生命困境以及从此困境中突围的可能路径”。

把这些答上去,应该不错吧!

 

【2015】

比邻而居

12.文章③④两段写第一家的草药味,凸显了这家人什么样的生活风格?

请简要分析。

(4分)

参考答案:

病了也认真生活,凸显出一种实打实的风格;草药味的出现与消失都没有打断实打实的生活,可见此种风格的韧性。

解析:

答题时要注意:

一要审清题干要求:

是通过③④两段写的草药味来分析这家人的生活风格。

二要在相应文段中筛选出重要信息:

文中第③节写草药味出现,注意总结句“耐心,持恒,积极,执着”;第④节写草药味消失,注意总结句“照常进行”;第②节也不能忽视,如果说③④节具体写生病时的生活风格,那么第②节则是概括写平时的生活风格,两部分是有联系的,要注意筛选其中一些有价值的概括性词语如“火爆”“认真劲”“实打实”等。

三要注意答题顺序:

先概括生活风格,后结合草药味来加以分析。

“实打实”答成其它词语意对即可。

13.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第⑤段中“孱弱”的含意。

(4分)

参考答案:

相对第一家的气味,咖啡的味道较弱;生活不大有定规;日常化的生活气息不浓烈;有虚无浮华的气息,不如第一家实打实。

解析:

解答这类题目要做到“三联系一依托”,即联系语境、联系主题或作者的情感、联系写作意图和社会背景、依托修辞,当然也要因“题”制宜,不能面面俱到。

解答此题,一要联系作者写作意图:

作者主要通过“闻”几家油烟机排出的气味来“悟”几家生活风格。

第⑤节作者正是作者通过闻第二家油烟机排出的气味,来悟第二家的生活风格——“孱弱”。

二要联系语境,“孱弱”相对的词语为“充实”,这是一对相反而又相承的词语,二者是在比较中而存在的,从第⑤节具体语境看也确实如此,第二家的生活风格也正是在与第一家的比较中产生的。

联系具体内容,主要从油烟成分、气味浓淡、出现规律、生活化程度、是否实在等几方面进行比较的。

这样“孱弱”含意就比较容易把握了。

还要注意答题顺序,先答表面意义:

主要是油烟成分、气味浓淡;再答深层意义:

出现规律、生活化程度、是否实在等几方面。

答深层含意一定要联系本文写作意图。

14.文章的叙述线索是什么?

设置这一线索有什么作用?

(6分)

参考答案:

⑴线索:

气味。

⑵作用:

以“气味”为线索,串联全文,便于把不同的生活状态呈现出来;以“气味”为线索,体现不同的生活风格,便于表达理解和包容各种生活状态的思想。

解析:

把握文章线索不外从这几方面下手:

时空连“线”、因物取“线”、反复出“线”、以情导“线”、定“神”看“线”。

显然本文是因物取“线”,这物就是“气味”。

文中正是通过油烟机里排出的“气味”贯串全文,作为行文线索来表达情感,突出主题。

“气味”不仅将四家家贯穿在一起,同时这不同的“气味”又分别代表了这四家不同的生活风格,作者对这不同的“气味”的“接纳”还表达他对不同生活状态的理解和包容,也流露出作者对生活的态度。

15.请探究文章最后一段中画线句的意蕴。

(6分)

参考答案:

不同的生活状态也有相同的生活内容;蕴含了对端午等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艾草的熏烟升华了不同的生活状态,从而达成一种火辣与安静、绚烂与明净的平衡。

解析:

探究句子的内涵,首先要选择好审视角度,对于一篇散文(也有认为这是一篇小说),选择的审视角度很多(但不能脱离文本),联系文本,本句可以从文化生活的角度来发掘其深层意蕴;其次要进行层面切割,对于一个句子,我们可以对它作字面上的解读,这是浅层次的,还可以结合文本内容、文本产生时代、文本中抽象化符号化的人或事等进行深层次的解读。

本题如果结合文本内容探究的话,不难看出四家油烟机里排出的不同“气味”最终统一在弥漫散开的艾草味中,联系审视角度(文化生活),可以得出不同的生活风格,但在相同的文化背景(端午节)中亦有相同的生活内容(第1点);如果从文本中抽象化、符号化的人或事的角度探究的话,由端午节的艾草味覆盖了其它气味联想到传统文化生活的影响,特别是下文气味(芬芳)、色彩(灰、白、青)的描写,为我们展示出一幅古朴、宁静、祥和的生活氛围,表达作者对这种传统文化生活的认同(第2点);如果结合文本产生时代,作进一步探究的话,面对当前多元化生活方式,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应对,不难看出作者在该句话中的态度是理解和包容,主张“和而不同”,由此可得出第3点。

“罗丹的雕刻”

16.请简要概述第一段的论述层次。

(6分)

参考答案:

首先指出雕刻的发生源自人类的崇拜心理,接着论述雕刻家的创作要服从于约定俗成的社会要求,最后补充说明雕刻对日常生活的描写只是配曲。

解析:

这类题目关键是按照原文层次顺序依次分析,不能倒置、错乱。

第一段可分为三层:

先提出观点——“雕刻的发生源自一种人类的崇拜心理”,并对其进行举例论证,这是第一层;接着又提出一个观点——“他的创作是社会交给他的任务”,并对其进行因果论证,这是第二层;最后一层是对上文两个观点的补充说明,使论述更严密。

在理清层次的基础上再用自己的语言整合即可。

17.罗丹给雕刻带来的“根本性的变革”体现在哪些方面?

请简要概括。

(6分)

参考答案:

在雕刻观念上,罗丹是以雕刻家个人的认识和深切感受为出发点进行创作;在雕刻内容上,罗丹的雕刻体现人的生命全景;在雕刻形式上,突破具体形象的表现手段,大胆改造人体,恣意表现生命,自由表达想象中的诡奇形象。

解析:

通观全文,“根本性的变革”主要在第2至第4段中。

分别找出其中的观点句、概括句、评价句、总结句等,如第2段中的“他以雕刻家个人的认识和深切感受作为创造的出发点”,第3段中的“欣赏罗丹毕生的作品,我们也就鸟瞰了人的生命的全景”,第4段中的“在他之后的雕刻家可以更大胆地改造人体,更自由地探索尝试,更痛快地设计想象世界中诡奇的形象”等。

找出这些关键性语句,再将它们分门别类加以整合即可。

难点主要在“观念”、“内容”、“形式”这三个“类”的关键词的提炼上。

18.请结合文章,阐释文末“开向生命的窗子”的内涵。

(6分)

参考答案:

雕刻开启了以生命为表现内容的历史;雕刻成为人们思考生命的载体;雕刻呈现了罗丹对生命的思考与想象;雕刻带给艺术家们以创作的启示。

解析:

解答此题,先要弄清这句话的意思。

这是一个形象化的语句(比喻句),联系上下文完整表述应为:

“‘那些青铜和大理石’是‘开向生命的窗子’”。

“那些青铜和大理石”代指罗丹的雕刻作品,“窗子”比喻观察外界的通道;同时这一“窗子”是开向“生命”的,则说明我们观察的对象是“生命”。

这样问题指向就明朗了:

是在问“为什么说罗丹雕刻作品是人们观察‘生命’这一对象的‘窗子’?

”不过依据题目中“结合文章”的要求,这些启示又不能脱离文本内容,实际就是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依据第5节中“说在他的作品里,我们看见雕刻的源起是可以的”这句话和第1节与第3节内容,可以得出第1点;依据第5节“说在他的作品里,我们看到雕刻的消亡也是可以的。

因为他的雕刻在生命的波澜中浮现凝定,生命啄破雕刻的外壳又一次诞生”和第第6节中“那些青铜和大理石不只是雕刻”这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