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产科学重点任课老师给的重点.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123927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52.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妇产科学重点任课老师给的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妇产科学重点任课老师给的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妇产科学重点任课老师给的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妇产科学重点任课老师给的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妇产科学重点任课老师给的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妇产科学重点任课老师给的重点.docx

《妇产科学重点任课老师给的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妇产科学重点任课老师给的重点.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妇产科学重点任课老师给的重点.docx

妇产科学重点任课老师给的重点

第二章女性生殖系统解剖

1、女性外生殖器包括阴阜、大阴唇、小阴唇、阴蒂和阴道前庭。

P5

2、子宫:

P6(可能为选择题)

1)呈前后略扁的倒置梨形,重约50g,长7-8cm,宽4-5cm,厚2-3cm,容量约5ml。

子宫上部较宽称为宫体,宫体顶部称为宫底,宫底两侧称为宮角,子宫下部较窄呈圆柱状称宫颈。

2)宫体与宫颈比例因年龄而异:

女童期为1:

2,成年妇女为2:

1,老年期为1:

1。

3)宫腔为上宽下窄的三角形,宫体与宫颈之间形成最狭窄的部分称为子宫峡部,非孕期长约1cm,妊娠期逐渐伸展变长,妊娠末期可达7-10cm,形成子宫下段,其上端称解剖学内口,其下端称组织学内口。

4)宫颈内腔呈梭形,称宫颈管,成人长2.5-3cm,下端称宫颈外口。

未产者呈圆点状,已产者因分娩时裂伤,多呈“一”字形。

3、子宫组织结构P6(可能为选择题)

1)宫体:

宫体壁由内向外分为子宫内膜层、肌层和浆膜层。

①子宫内膜层:

分为致密层、海绵层和基底层。

前两层统称为功能层,收卵巢性激素影响,发生周期性变化而脱落。

②子宫肌层:

大量平滑肌束+少量弹力纤维。

可分为3层:

内环、中交叉、外纵。

非孕时厚0.8cm

③子宫浆膜层:

为覆盖宫底部及其前后面的脏腹膜。

在子宫前形成膀胱子宫陷凹;后方形成直肠子宫陷凹。

2)宫颈:

结缔组织+少量平滑肌纤维+血管及弹力纤维。

宫颈管粘膜为单层高柱状上皮;-粘膜内腺体分泌碱性粘液,形成粘液栓——受性激素影响发生周期性变化;宫颈外口柱状上皮与鳞状上皮交接处是宫颈癌好发部位。

4、子宫韧带P7(掌握韧带的作用、解剖位置以及手术时应切除的韧带)

1)圆韧带:

起自宫角的前面、输卵管近端的稍下方,在阔韧带前叶的覆盖下向前外侧走行,到达两侧骨盆侧壁后,经腹股沟管止于大阴唇前端。

有维持子宫呈前倾位置的作用。

2)阔韧带:

位于子宫两侧呈翼状的双层腹膜皱襞,有覆盖子宫前后壁的腹膜自子宫侧缘向两侧延伸达盆壁而成,能够限制子宫向两侧倾斜。

分为前后两叶,其上缘游离,内2/3包裹输卵管(伞部无腹膜遮盖),外1/3部移行为骨盆漏斗韧带(卵巢悬韧带),卵巢动静脉由此穿行。

卵巢内侧与宫角之间的阔韧带稍增厚称卵巢固有韧带或卵巢韧带。

卵巢与阔韧带后叶相接处称为卵巢系膜。

在输卵管以下,卵巢附着处以上的阔韧带称输卵管系膜。

在宫体两侧的阔韧带中有丰富的血管、神经、淋巴管及大量疏松结缔组织,称为宫旁组织。

子宫动静脉和输尿管均从阔韧带基底部穿过。

3)主韧带(宫颈横韧带):

在阔韧带的下部,横行于宫颈两侧和骨盆侧壁之间,是固定宫颈位置、防止子宫下垂的主要结构。

4)宫骶韧带:

起自宫体宫颈交界处后面的上侧方,向两侧绕过直肠到达第2、3骶椎前面的筋膜。

维持子宫前倾位置。

5、动脉:

1)卵巢动脉:

自腹主动脉分出;2)子宫动脉:

为髂内动脉前干分支;3)阴道动脉:

为髂内动脉前干分支;4)阴部内动脉:

为髂内动脉前干终支。

P8

6、骨盆的组成P9

1)骨盆的骨骼:

由骶骨、尾骨及左右两块髋骨组成。

每块髋骨由髂骨、坐骨及耻骨联合融合而成。

骶骨由5-6块骶椎融合而成。

尾骨由4-5块尾椎合成

2)骨盆的关节:

耻骨联合、骶髂关节和骶尾关节。

3)骨盆的韧带:

骶结节韧带及骶棘韧带。

骶棘韧带宽度即坐骨切迹宽度,是判断中骨盆是否狭窄的重要指标。

7、骨盆底P10~11

1)外层:

由会阴浅筋膜及其深面的3对肌肉及一括约肌组成。

(球海绵体肌、坐骨海绵体肌、会阴浅横肌、肛门外括约肌)

2)中层:

即泌尿生殖膈。

由上、下两层坚韧的筋膜及其间的一对会阴深横肌及尿道括约肌组成。

3)内层:

由肛提肌及其内、外面各覆一层筋膜组成。

自前向后依次有尿道、阴道和直肠穿过。

肛提肌分3部分:

耻尾肌、髂尾肌、坐尾肌

8、输尿管P11

为一对圆索状肌性管道。

长约30厘米。

由黏膜、肌层、外膜构成。

全长约30cm,粗细不一,内径最细3~4mm,最粗7~8mm。

起自肾盂,在腹膜后沿腰大肌前面偏中线侧下行(腰段);在骶髂关节处跨越髂外动脉起点的前方进入骨盆腔(盆段);并继续在腹膜后沿髂内动脉下行,到达阔韧带基底部向前内方行,在宫颈部外侧约2厘米处,于子宫动脉下方穿过,在位于宫颈阴道上部的外侧1.5~2.0厘米处,斜向前内穿越输尿管隧道进入膀胱。

结扎子宫动脉及打开输尿管隧道时应避免损伤输尿管。

第三章女性生殖系统生理

1、月经:

是指伴随卵巢周期性排卵而出现的子宫内膜周期性脱落及出血。

规律月经的出现是生殖功能成熟的标志之一。

P14(名解)

2、月经血特征:

暗红色,混有子宫内膜碎片、宫颈粘液及脱落阴道上皮细胞。

月经血中含有前列腺素及来自子宫内膜的大量纤溶酶。

月经血不凝,出血多时可出现血凝块。

P14

3、正常月经的临床表现:

P14

正常月经具有周期性。

出血的第1日为月经周期的开始,相邻两次月经第1日的间隔时间,称为一个月经周期。

一般为21~35日,平均28日。

每次月经持续时间称为经期,一般为2~7日,多为3~5日。

一次月经的总失血量为经量,正常经量为30~50ml,超过80ml为月经过多。

4、卵巢的功能:

1)产生卵子并排卵的生殖功能;2)产生性激素的内分泌功能。

P15(填空)

5、卵巢合成及分泌的性激素P17

1)均为甾体激素,主要有:

雌激素、孕激素和少量雄激素。

2)甾体激素基本化学结构为环戊烷多氢菲。

含21个碳原子为孕激素,如孕酮;含19碳原子为

雄激素,如睾酮;含18个碳原子为雌激素,如雌二醇、雌酮和雌三醇。

6、雌激素合成两种细胞-两种促性腺激素学说P17~18

卵巢雌激素的合成是在LH和FSH的作用下,由卵泡膜细胞核颗粒细胞共同完成。

卵泡膜细胞上有LH收体,LH与LH受体结合后,使卵泡膜细胞内的胆固醇转化为睾酮和雄烯二酮,睾酮和雄烯二酮透过基底膜从卵泡膜细胞进入颗粒细胞内,。

颗粒细胞上有FSH受体,FSH与FSH受体结合后激活颗粒细胞内的芳香化酶活性,将睾酮和雄烯二酮分别转化为雌二醇和雌酮,此为雌激素合成的两种细胞-两种促性腺激素学说。

如教材P18图3-5

7、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生殖激素的反馈调节P19图3-6

1)长反馈:

是指卵巢分泌到循环中的性激素对下丘脑-垂体的反馈作用。

2)短反馈:

是指垂体激素对下丘脑GnRH分泌的负反馈。

3)超短反馈:

是指GnRH对其本身合成、分泌的抑制。

8、子宫内膜周期性变化:

1)分泌期早期:

核下空泡;2)分泌期中期:

顶浆分泌。

P19

9、雌激素的生理作用P22(可能为问答、多选)

 1)促使子宫发育,肌层变厚,血运增加,增加子宫平滑肌对缩宫素的敏感性;2)使子宫内膜增生;3)使宫颈口松弛,宫颈粘液分泌增加,质变稀薄,易拉成丝状;4)促进输卵管发育,加强输卵管节律性收缩的振幅;5)使阴道上皮细胞增生和角化;6)使乳腺腺管增生,乳头、乳晕着色;

7)有助于卵巢积储胆固醇;8)对下丘脑的正负反馈调节;9)促进钠水储留;10)维持促进骨质代谢。

10、孕激素的生理作用P23(可能为问答、多选)

1)降低妊娠子宫对缩宫素的敏感性,减少子宫收缩;2)使增生期子宫内膜转化为分泌期内膜;3)使宫颈口闭和,黏液减少;4)抑制输卵管肌节律性收缩的振幅;5)阴道上皮细胞脱落加快;6)促进乳腺腺泡发育成熟;7)对下丘脑的负反馈作用;8)促进水钠排泄;9)兴奋体温调节中枢。

排卵后基础体温升高0.3~0.5℃。

第四章妊娠生理

1、受精卵着床必须具备的条件:

1)有透明带消失;2)胚泡细胞滋养细胞分化出合体滋养细胞;3)胚泡和子宫内膜同步发育且功能协调;)孕妇体内有足够数量的孕酮,子宫有一个极短的敏感期允许受精卵着床。

P25

2、胎儿循环系统的解剖学特点:

P27

1)脐静脉1条,生后闭锁为肝圆韧带。

脐静脉末支静脉导管生后闭锁为静脉韧带;2)脐动脉2条,生后闭锁,与相连的闭锁的腹下动脉成为腹下韧带;3)动脉导管位于肺动脉及主动脉弓之间生后闭锁为动脉韧带;4)卵圆孔生后开始关闭,生后6月完全闭锁。

3、胎盘由羊膜、叶状绒毛膜和底蜕膜构成。

P29

4、胎盘的物质交换及转运方式P30

1)简单扩散:

O2、CO2、水、脂肪酸、钠钾电解质;2)易化扩散:

葡萄糖;3)主动运输氨基酸、水溶性维生素及钙、铁等。

5、胎盘功能包括气体交换、营养物质供应、排除胎儿代谢产物、分泌激素、防御功能以及合成功能等。

P30

6、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P31

由合体滋养细胞产生的糖蛋白激素。

至妊娠8~10周血清浓度达最高峰,为50~100KU/L,持续约10日迅速下降,至妊娠中晚期血清浓度仅为峰值的10%,持续至分娩。

分娩后若无胎盘残留,产后2周内消失。

7、hCG的功能P31(可能为多选)

1)维持月经黄体寿命,成为妊娠黄体增加甾体激素分泌维持妊娠;2)促进雄激素芳香化转化为雌激素能刺激孕酮的形成;3)抑制植物凝集素对淋巴细胞刺激作用HCG能吸附于滋养细胞表面以免胚胎滋养层被母体淋巴细攻击;4)刺激胎儿睾丸分泌睾酮,促进男性性分化;5)能与母体甲状腺细胞TSH受体结合,刺激甲状腺活性。

8、胎膜由绒毛膜和羊膜组成。

P33

9、脐带P33(可能为选择题)

妊娠足月脐带长30~70cm,平均55cm,直径0.8~2.0cm,表面有羊膜覆盖呈灰白色;脐带断面中央有一条脐静脉,两侧有两条脐动脉,血管周围为含水量丰富的华通胶有保护脐血管作用。

脐带是母体及胎儿气体交换营养物质供应和代谢产物排出的重要通道。

脐带受压可致胎儿窘迫甚至危及胎儿生命

10、羊水P33(可能为选择题)

1)羊水的来源:

妊娠早期羊水,来自母体血清经胎膜进入羊膜腔的透析液;妊娠中期后,胎儿尿液为羊水主要来源,羊水的渗透压逐渐降低;妊娠晚期胎儿肺参与羊水生成。

2)羊水的吸收:

约50%由胎膜完成。

妊娠足月胎儿每日吞咽羊水500~700ml,脐带每小时能吸收羊水40~50ml。

3)羊水量:

妊娠8周5~10ml;妊娠10周30ml;妊娠20周约400ml;妊娠38周约1000ml;此后羊水量渐少,妊娠足月约800ml;过期妊娠羊水量明显减少,可<300ml。

4)羊水性状及成分:

妊娠足月羊水比重为1.007~1.025,pH值约为7.20,水分98%~99%,1%~2%为无机盐及有机物。

妊娠早期羊水为无色澄清液体;妊娠足月羊水略混浊、不透明可见羊水内悬有小片状物。

11、妊娠期子宫的变化P34(可能为选择题)

1)子宫体:

宫体逐渐增大变软,主要肌细胞肥大。

子宫腔容量增加1000倍(5000ml)。

子宫重量增加20倍(1000g)。

宫底于妊娠后期增长最快,子宫下段次之,宫颈最少。

自妊娠12~14周起,子宫出现不规则无痛性收缩,特点为稀发和不对称,无疼痛感觉,称为BraxtonHicks收缩。

2)子宫峡部:

非孕时长约1cm,妊娠后变软,妊娠10周明显变软。

妊娠12周以后,子宫峡部逐渐伸展拉长变薄,扩展成宫腔的一部分,形成子宫下段,临产后可伸展至7~10cm

3)宫颈:

于妊娠早期,宫颈充血及组织水肿,致使外观肥大、着色及变软。

宫颈管内腺体肥大,宫颈粘液分泌量增多,形成粘稠的粘液栓,有保持子宫腔免受外来感染侵袭的作用。

临产时,宫颈管变短并出现轻度扩张。

12、妊娠期心脏的变化P35(可能为选择题)

心尖搏动左移1~2cm,心浊音界稍扩大,心尖区Ⅰ~Ⅱ级柔和吹风样收缩期杂音,心脏容量至妊娠末期增加10%,心率于孕晚期休息时每分钟增加10~15次,心电图因心脏左移出现电轴左偏约15°。

13、妊娠期血液的改变P36(可能为选择题)

1)血容量:

于妊娠6~8周开始增加,至妊娠32~34周达高峰,增加40%~45%,平均增加1450ml,维持此水平直至分娩。

血浆增加多于红细胞增加,出现血液稀释。

2)红细胞:

红细胞计数3.6×1012/L,血红蛋白值约为110g/L,血细胞比容0.31~0.34,孕妇储备铁0.5g,易缺铁,妊娠中、晚期开始补充铁剂。

3)白细胞:

从妊娠7~8周开始增加,至妊娠30周达高峰,主要为中性粒细胞增多,单核细胞和嗜酸粒细胞几乎无改变。

4)凝血因子:

妊娠期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凝血因子Ⅱ、Ⅴ、Ⅶ、Ⅷ、Ⅸ、Ⅹ均增加,仅凝血因子Ⅺ、XIII降低。

血小板数无明显改变,妊娠晚期凝血酶原时间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轻度缩短,妊娠末期红细胞沉降率加快。

第五章妊娠诊断

1、早期妊娠的症状与体征P39

1)症状:

停经、早孕反应、尿频

2)体征:

子宫增大、黑加征(Hegarsign)、乳晕着色加深

2、中晚期妊娠的症状与体征P40

子宫增大、胎动、胎体、胎儿心音

3、胎心音P40(可能为选择题)

于妊娠12周用多普勒胎心听诊仪能够探测到胎心音,妊娠18~20周用听诊器经孕妇腹壁能听到胎儿心音。

每分钟120~160次。

4、胎产式、胎先露及胎方位的种类及关系P43表5-2

第六章产前保健

1、推算预产期(EDC):

按末次月经第一日算起,月份减3或加9,日数加7。

P44

2、骨盆外测量(所有径线的正常值及意义)

1)髂棘间径(IS):

测量两髂前上棘外缘的距离,正常值为23~26cm。

P47

 2)髂嵴间径(IC)):

测量两髂嵴外缘最宽的距离,正常值为25~28cm。

P47

3)骶耻外径(EC):

测量第5腰椎棘突下至耻骨联合上缘中点的距离,正常值为18~20cm。

此径线可以间接推测骨盆入口前后径的长度,是骨盆外测量中最重要的径线。

测得的骶耻外径值减去1/2尺桡周径值,即相当于骨盆入口前后径值。

P47

4)坐骨结节间径(IT)或称出口横径(TO):

测量两坐骨结节内侧缘的距离,正常值8.5~9.5cm。

此径线直接测出骨盆出口横径的长度。

若此径值小于8cm时,应测量出口后矢状径。

P47

 5)出口后矢状径:

为坐骨结节间径中点至骶骨尖端的长度。

正常值为8~9cm。

出口后矢状径与坐骨结节间径值之和>15cm,表明骨盆出口无明显狭窄。

P47

 6)耻骨弓角度:

正常值为90°,小于80°为不正常。

此角度可以反映骨盆出口横径的宽度。

P48

3、骨盆内测量(所有径线的正常值及意义)

1)对角径(DC):

为耻骨联合下缘至骶岬上缘中点的距离,正常值为12.5~13cm,此值减去1.5~2cm,即为骨盆入口前后径的长度,又称真结合径。

正常值为11cm。

测量时期以妊娠24~36周、阴道较松软时进行为宜。

P48

 2)坐骨棘间径:

测量两坐骨棘间的距离,正常值约为10cm。

是中骨盆最短的径线。

P49

 3)坐骨切迹宽度:

代表中骨盆后矢状径,其宽度为坐骨棘与骶骨下部间的距离,即骶棘韧带宽度。

若能容纳3横指(5.5~6cm)为正常,否则属中骨盆狭窄。

P49

4、胎动计数:

>30次/12小时为正常,<10次/12小时提示胎儿缺氧。

P51

5、胎心率基线(BFHR):

是指在无胎动和无子宫收缩影响时,10分钟以上的胎心率平均值。

振幅变动范围正常为10~25bpm,摆动频率是指1分钟内波动的次数,正常≥6次。

P51

6、胎心率减速分为3种:

P52

1)早期减速(ED):

特点是FHR曲线下降几乎与宫缩曲线上升同时开始,下降幅度小于50bpm,持续时间短,恢复快。

一般发生在第一产程后期,不受孕妇体位或吸氧而改变。

2)变异减速(VD):

特点是胎心率减速与宫缩无固定关系,下降迅速且下降幅度大(>70bpm),持续时间长短不一,但恢复迅速。

一般认为由宫缩时脐带受压兴奋迷走神经引起。

3)晚期减速(LD):

FHR减速多在宫缩高峰后开始出现,时间差多在30~60秒,下降幅度小于50bpm,胎心率回复水平所需时间较长。

一般认为是胎盘功能不良、胎儿缺氧的表现。

7、无应激试验(NST):

P52

正常:

至少有3次以上胎动伴胎心率加速>l5bpm,持续时间>15秒;

异常:

胎动数与胎心率加速数少于前述情况或胎动时无胎心率加速。

8、缩宫素激惹试验(OCT):

又称宫缩应激试验(CST)P53

1)阴性:

无晚期减速或明显的变异减速。

2)阳性:

超过50%宫缩有晚期减速,即使宫缩频率少于10分钟3次。

3)可疑阳性:

有间断的晚期减速或有明显的变异减速。

4)可疑的过度刺激:

宫缩频率>1次/2分钟,或每次宫缩持续时间>90秒,且每次宫缩胎心均减速。

5)试验不满意:

宫缩10分钟<3次,或产生不能解释的结果。

9、胎盘功能检查P54(可能为选择题)

1)胎动:

12小时>10次为正常

2)孕妇尿雌三醇值:

正常值为>15mg/24h尿,10~15mg/24h为警戒值,<10mg/24h为危险值。

 

3)测定孕妇血清人胎盘生乳素(HPL):

若该值于妊娠足月<4μg/L,或突然降低50%,提示胎盘功能低下。

4)缩宫素激惹试验:

无应激试验无反应(阴性),缩宫素激惹试验阳性提示胎盘功能减退。

5)阴道脱落细胞检查

6)胎儿电子监护与B型超声联合行胎儿生物物理监测。

10、胎儿成熟度检查P54(可能为选择题)

1)羊水卵磷脂/鞘磷脂比值:

若该值>2,提示胎儿肺已成熟。

2)羊水泡沫试验或震荡试验:

若两管液面均有完整的泡沫环,提示胎肺成熟。

 3)羊水肌酐值:

若该值≥176.8μmol/L(2mg/dl),提示胎儿肾已成熟。

 4)羊水胆红素类物质值:

若用△OD450测该值<0.02,提示胎儿肝已成熟。

 5)羊水淀粉酶值:

若以碘显色法测该值≥450U/L,提示胎儿唾液腺已成熟。

 6)羊水中含脂肪细胞出现率:

若该值达20%,提示胎儿皮肤已成熟。

第七章正常分娩

1、决定分娩的因素为产力、产道、胎儿及精神心理因素。

P60(可能为填空或选择)

2、骨产道(每个平面径线的正常值)

(1)骨盆入口平面:

其前方为耻骨联合上缘,两侧为髂耻缘,后方为骶岬。

61

①入口前后径:

也称真结合径。

耻骨联合上缘中点至骶岬前缘正中间的距离,正常值平均11cm,是胎先露部进入骨盆入口的重要径线。

P61

②入口横径:

左右髂耻缘间的最大距离,平均值约为13cm。

P62

③入口斜径:

左骶髂关节至右髂耻隆突间的距离为左斜径:

右骶髂关节至左髂耻隆突间的距离为右斜径,平均值约为12.75cm。

P62

(2)中骨盆平面:

即骨盆最小平面,中骨盆平面有两条径线。

  ①中骨盆前后径:

平均值约为11.5cm。

P62

  ②中骨盆横径:

也称坐骨棘间径。

两坐骨棘间的距离,平均值为10cm,是胎先露部通过中骨

盆的重要径线,其长短与分娩关系密切。

P62

(3)骨盆出口平面:

即骨盆腔的下口。

  ①出口前后径:

耻骨联合下缘至骶尾关节间的距离,平均值为11.5cm。

P62

  ②出口横径:

也称坐骨结节间径。

两坐骨结节间的距离,平均值为9cm,是胎先露部通过骨盆出口的径线,其长短与分娩的关系密切。

P62

  ③出口前矢状径:

平均值为6cm。

P62

  ④出口后矢状径:

骶尾关节至坐骨结节间径中点间的距离,平均值为8.5cm。

若出口横径稍短,而出口后矢状径较长,两径之和>15cm时,一般大小的胎头可通过后三角区经阴道娩出。

(4)骨盆轴与骨盆倾斜度

  ①骨盆轴:

连接骨盆各假想平面中点的曲线,代表骨盆轴。

  ②骨盆倾斜度:

一般为60°。

若角度过大,常影响胎头衔接和娩出。

3、生理性缩腹环:

由于子宫肌纤维的缩复作用,子宫上段的肌壁越来越厚,子宫下段的肌壁被牵

拉越来越薄。

由于子宫上下段的肌壁厚薄不同,在两者间的子宫内面形成一环状隆起,称为生理缩复环。

P63(名解)

4、胎头径线P64

①双顶径:

为两侧顶骨隆突间的距离,是胎头最大横径,妊娠足月时平均长度约9.3cm;

②枕额径:

为鼻根上方至枕骨隆突间的距离,胎头以此径衔接,妊娠足月时平均约11.3cm;

③枕下前囟径:

又称小斜径,为前囟中央至枕骨隆突下方相连处之间的距离,妊娠足月时平均约9.5cm。

胎头俯曲后以此径线通过产道。

④枕颏径:

又称大斜径,为颏骨下方中央至后囟顶部间的距离,妊娠足月时平均约13.3cm。

5、枕先露的分娩机制P65~67

衔接下降俯屈内旋转仰伸复位及外旋转胎肩及胎儿娩出

6、先兆临产P67

  分娩发动之前,孕妇往往出现一些预示不久将临产的症状,称为先兆临产。

 

(1)假临产:

假临产的特点是宫缩持续时间短且不恒定,间歇时间长且不规律,宫缩强度不增加,常在夜间出现而于清晨消失,宫缩时不适主要集中在下腹部,宫颈管不短缩,宫口不扩张;给予镇静剂能抑制宫缩。

 

(2)胎儿下降感:

初孕妇多有胎儿下降感,感到上腹部较前舒适,进食量增多,呼吸较轻快,系因胎先露部下降进入骨盆入口后,使子宫底下降的缘故。

 (3)见红:

在临产前24~48小时内,因宫颈内口附近的胎膜与该处的子宫壁分离,毛细血管破裂经有少量出血,与宫颈管内的粘液相混并排出,称为见红,是分娩即将开始比较可靠的征象。

7、临产的诊断P68

  临产开始的标志为有规律且逐渐增强的子宫收缩,持续30秒或30秒以上,间歇5~6分钟,并伴随进行性宫颈管消失、宫口扩张和胎先露部下降。

8、产程分期P68

  分娩全过程是从开始出现规律宫缩至胎儿胎盘娩出为止,简称总产程。

 1)第一产程:

又称宫颈扩张期。

初产妇需11~12小时;经产妇需6~8小时。

 2)第二产程:

又称胎儿娩出期。

初产妇需1~2小时;经产妇通常数分钟即可完成,但也有长达

1小时者,但不应超过1小时。

3)第三产程:

又称胎盘娩出期。

需5~15分钟,不超过30分钟。

9、 胎头下降曲线是以胎头颅骨最低点与坐骨棘平面的关系标明胎头下降程度。

坐骨棘平面是判

断胎头高低的标志。

P69

10、胎盘剥离征象有:

P73(可能为多选或简答)

1)子宫体变硬呈球形,下段被扩张,宫体呈狭长形被推向上,子宫底升高达脐上;2).剥离的胎盘降至子宫下段,阴道口外露的一段脐带自行延长;3).阴道少量流血;4)接产者用手掌尺侧在产妇耻骨联合上方轻压子宫下段时,宫体上升而外露的脐带不再回缩。

11、新生儿阿普加评分及其意义:

P73

以出生后一分钟时的心率、呼吸、肌张力、喉反射及皮肤颜色5项体征为依据,每项为0~2分。

满分为10分。

8~10分属正常新生儿。

4~7分为轻度窒息,又称青紫窒息,需清理呼吸道、人工呼吸、吸氧、用药等措施才能恢复;0~3分为中毒窒息,又称苍白窒息,缺氧严重需紧急抢救,行喉镜在直视下气管内插管并给氧。

表格见教材P74表7-1

体征

应得分数

0

1

2

每分钟心率

0

少于100次

100次及以上

呼及

0

浅慢且不规则

肌张力

松弛

四肢稍屈曲

四肢屈曲,活动好

喉反射

无反射

有些动作

咳嗽、恶心

皮肤色

全身苍白

躯干红,四肢红青紫

全身粉红

第八章正常产褥

1、子宫的变化P77

 ①子宫体肌纤维缩复:

于产后1周子宫缩小至约妊娠12周大小,在耻骨联合上方可扪及。

于产后10日,子宫降至骨盆腔内。

产后6周,子宫恢复到正常非孕期大小。

子宫重量也逐渐减少,分娩结束时约为1000g,产后1周时约为500g,产后2周时约为300g,直至产后6周时恢复至50~60g。

 ②子宫内膜的再生:

约于产后第3周,除胎盘附着处外,宫腔表面均由新生的内膜覆盖。

胎盘附着处全部修复需至产后6周时。

③子宫颈:

于产后2~3日,宫口仍可容纳2指。

于产后1周,宫颈内口关闭宫颈管复原,产后4周时宫颈恢复至正常形态。

分娩时宫颈发生轻度裂伤,多在子宫颈3点及9点处,使初产妇的宫颈外口由产前的圆形(未产型),变为产后的“一”字型横裂(已产型)。

2、阴道的变化P77

  约在产后3周重新出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