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名的来历.docx
《北京地名的来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地名的来历.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地名的来历
“西什库”
明正统年间建立。
明朝在改建皇宫时,为满足皇家的御用需要,在皇城内和紫禁城外之间建立了各种机构、仓库、作坊等。
当时建有皇家仓库十座,这十座库的名称是:
甲字库、乙字库、丙字库、丁字库、戊字库、承运库、广盈库、广惠库、广积库、赃罚库。
这些仓库存放着各种各样的物资,而这些物资都是从全国各地搜刮而来的。
“甲字库”存放的都是些药材,有乌梅、靛花、黄丹、绿矾、紫草、五倍子等,这些药材是从浙江等省搜刮来的,供皇家专用;“乙字库”主要存放各种纸张(有奏本纸、栾榜纸、中夹等纸)和各省解送而来的胖袄;“丙字库”主要存放每年从浙江等省搜刮来的本色丝绵、合罗丝串、五色荒丝和从山东、河南、顺天等府搜刮来的棉花绒。
那时候,“内官之冬衣、军士之布花,咸取给于此”;“丁字库”贮存生漆、桐油、白麻、黄蜡、牛皮、鹿皮、鱼胶、生熟建铁等件,“以备御用监、内官监等处奏准支给;“戊字库“主要贮藏从河南等省解到的盔甲、弓、箭、刀等武器;“承运库”主要贮藏浙江、四川、湖广等省出产的黄白生绢,“以备奏讨钦赏夷人,并内官冬衣、乐舞生净衣等项用”;“广盈库”主要贮存各色平罗熟绢、杭纱、青细棉布;“广惠库”主要存放彩织帕、梳拢抿刷、钱贯纱绽之类;“广积库”主要贮存火药,“凡京营春秋操演,咸取给于此”;“赃罚库”主要存放没官衣物等。
以上十库“各有掌库一员、贴库数员、佥书数十员不等”。
西什库大街附近的“西什库”,就是明朝皇家十库所在地,“西什库”亦由此而得名。
北京的由来
历朝历代都将北京视为重镇加以治理和保护,并不断改变着它的名称。
有人统计过,北京城的各种名称达六十多个。
就大家熟悉和史书中常见的说,北京地区上古时称幽陵,夏朝时称冀州,周朝时称蓟,春秋战国时是燕国的都城,故称燕京。
秦置广阳、渔阳,西汉设幽州,东汉为广阳、蓟县,北魏称燕都,隋改涿郡,京杭大运河的北端就从这里开始。
唐改称范阳,安史之乱时,安禄山就是从范阳起兵的。
唐以后又一度称幽州。
辽建都在上京,把这里作为陪都称幽都,也称南京,因此地在上京之南。
金朝建都于此,称中都,并对其进行了扩建。
这是北京八百余年建都史的开始。
元朝时称大都,这时的北京城已是一个相当繁华的大都市了。
马可?
波罗在他的游记中曾对大都做过详细描述。
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中心也由此开始。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将首都定在南京。
后朱棣从他侄儿手中夺得政权后,将首都迁到这里,故称北京。
明朝时,还一度称北京为京师。
清朝也建都北京,并沿用了明朝的名称。
民国建立之后仍称北京。
1928年改称北平。
北平这一名称是国民党四大家族之一的陈立夫提议改用的。
北伐战争后,陈立夫曾在南京办了一份《京报》。
这份民间报纸很敢说话,销路很好,其销出的份数比《中央日报》还多。
有一天,陈立夫忽然想到首都既决定在南京,北京这一名称应更改,以免残余军阀再图在那里起野心设政府。
于是,他让《京报》罗时实执笔,写下了《正名之重要》一文。
国民政府采纳了陈立夫的建议。
其实,历史上北京的北平之称早已有之。
那是1368年,朱元璋手下大将徐达攻占元朝大都之后,即对大都城进行改建。
第二年,朱元璋下令将元大都改称北平府,有平定了北方,从此安宁平静之意。
到1403年,朱棣定都北平时,才改名北京。
1949年,新中国成立,又将北平改为北京。
北京地名的来历
1、天桥2、大栅栏3、东四、西四4、大北窑5、亮马河6、呼家楼7、黄庄8、保福寺9、五棵松10、公主坟11、六里桥12、八里庄13、王府井14、象来街(长椿街)15、护国寺16、八王坟17、五大镇石18、北京的福禄财寿吉19、八达岭20、神路街21、和平门、复兴门、建国门22、“花椒地”——“花家地”——“画家地”23、北京胡同名24、北京动物地名25、以“营”为名的地名26、铁狮子坟27、北京的大西天和小西天28、明光村29、索家坟30、西土城路31、蓟门32、积水潭32、学院路与学院南路33、冰窖口胡同34、新街口北大街、新街口外大街与新街口豁口35、杏坛路36、小西门37、北京地名中的“居”38、北京地名中的“店”39、北京地名中的“百家姓”40、《论语》与北京地名41、北京地名的数字掌故42、北京街巷名称的由来43、北京的蔬菜地名44、京城地名的民俗情结45、北京地名中的“龙”46、被皇帝篡改過的北京地名47、北京城周边的“窑”
1、天桥
原天桥位于天坛西北,南北向跨过龙须沟。
此桥是皇上去天坛祭天的必经之桥,意为通天之桥,故称“天桥”。
原来的天桥是有桥的,明朝在此建有汉白玉单孔高拱桥,以通“御路”。
皇帝又称为天子,天子所走之桥,故叫天桥。
这就是天桥一名的由来。
天桥平时有木栅栏封起来,除了皇上老儿其他人等不许通过,一般官民只能走两侧的木桥。
桥下原有的河道后来就逐渐演变成了龙须沟。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整修正阳门至永定门的马路,将这条路上原来铺的石条一律拆去,改建成碎石子的马路,天桥也改建成矮矮的石桥。
1929年,因有轨电车行驶不便,就将天桥的桥身修平,但两旁仍有石栏杆。
1934年展宽正阳门至永定门的马路,就将天桥两旁的石栏杆全部拆除,天桥的桥址不复存在。
”
2、大栅栏
该街东起前门大街,西抵煤市街,全长近300米,街道狭窄。
旧时曾有"京师之精华尽在于此,热闹繁华,亦莫过于此","繁华市井何处有,大栅栏内去转游"的美誉。
大栅栏街原称廊房四条,距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
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迁都北京后,为鼓励工商业发展,在正阳门外设市场,修建"廊房",作为商业铺房,招商开市。
至明中叶嘉靖时,这一地区已逐渐发展成为有名的繁华闹市。
清乾隆年间,于街道两端入口处安置铁制栅栏,故有大栅栏之称,并沿习下来,成为街名。
3、东四、西四
全称应该是东四牌楼,西四牌楼,四”字即指在其十字街头的四周路口,各建有一座牌楼,合起来是因四座牌楼而故名的。
但这些宏大的牌楼群,也因交通问题而拆除了,所以只剩下这些地名的简称。
,东单、西单全称是东单牌楼,西单牌楼,“单”是指单独的一个牌楼而言。
4、大北窑
出东便门,东北方向离城3里,地势广阔,土质细腻,向来烧得好砖。
多年以来,砖窑密集。
其中最大的是在北边的一座大窑,烟囱高耸,远远就能看到。
所以远近居民到此都以大窑为标记物。
久而久之,此地就叫“大北窑”。
5、亮马河
东直门外有条小河,远来客商的马车队来到这里,经常在河里给风尘仆仆的马匹洗涮,洗完的马匹就在河岸上晾干身体,故名“晾马河”,时间长了,就叫成“亮马河”了。
6、呼家楼
大北窑向北二、三里,有地名“呼家楼”,此处有一呼姓财主,盖了楼(也就2层),高高地俯视低矮的民居,久之成为附近的地标。
被过往行人将此地称为“呼家楼”
7、黄庄
位于中关村南一站地。
原为“皇庄”,意为皇家的庄田。
明代土地分为官田和民田。
皇室的皇庄、官庄、太监庄遍于京郊,尽占丰硕之地。
北京的皇庄源于明太祖洪武23年(1390),始于永乐初年,武宗即位仅一月,就增设皇庄7处,就包括此处。
嘉靖初年,皇庄废除,但性质相尽的官庄保留到明末。
8、保福寺
位于中关村东一站地。
退了休的太监在此集资修建此寺,取福寿之意。
9、五棵松
原为清提督劭英之墓。
墓内有五棵古松树,周边荒凉,当地人便以此松树为地标,称该地方为“五棵松”。
1966年修建一线地铁,原松树死掉。
现在,在五棵松地铁站西北出口处仍种有五棵松树,以符其名。
10、公主坟
主坟位于复兴门外大街街心花园的苍松翠柏之中,据史料记载,该坟埋葬的并非真正的公主,而是顺治皇帝母亲的义女—孔四贞。
她被称为公主,并予厚葬,是有其历史原因的。
他孔四贞的父亲叫孔有德,汉族,辽阳人,在明末清初不是一般人物。
孔有德原为明朝将领,天启五年,清太宗兴兵伐明,为了招贤纳士,发布了一份带有收买性质的诏文。
孔有德看到明朝的没落腐败,于是投降了清廷。
清兵入关后,率兵驰骋疆场,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在取南京、攻江阴、征战贵州、广西,抓获明宗室王公等方面,竭力效忠清王朝,立下了赫赫战功,顺治皇帝视他为开国良将,曾多次给予重赏与表彰。
顺治九年。
孔有德率部南征柳州,与明朝将领李定国交战失败,最后于桂林和他两位夫人一起自杀身亡。
父母阵亡后,年幼的孔四贞回到北京。
顺治皇帝的母亲孝庄皇后将此功臣之女认定为自己的义女,把她留在宫中抚养,让她分享荣誉,并封她为和硕公主。
孔四贞自幼生长在军营中,善骑射,通武艺,长大后嫁给内务大臣孙延龄为妻。
后来,清王朝特赐孔四贞继承其父“定南王”的王位,并令孙延龄同其妻往广西节制军务。
孙到广西后纵兵骄横,并投靠吴三桂背叛清廷。
孔四贞坚决反对孙、吴的叛逆行为,毅然率兵进行讨伐。
孔四贞智勇双全,很快就平息了云南的叛乱,为清王朝的安定局势立下了一大功劳。
平定云南叛乱后,康熙帝召她回京,并为她赐封王爵,成为清朝的一代女王。
孔四贞逝世后,清廷以隆重的葬礼相待,将她埋葬于此,并称之为“公主坟”。
11、六里桥
位于京城西南,是西南方向进城的主要通道。
原建有石桥,因距离广安门城门还有六里地,故称”六里桥”
12、八里庄
位于京城西,是西部方向进城的主要通道。
因距阜成门城门还有八里地,故称“八里庄”。
13、王府井
隋朝燕王府,北平王罗艺之帅府”就在这里,至今仍有帅府园之称。
罗艺是《隋唐演义》小说中罗成的父亲,唐高宗封罗艺为燕王,总管幽州,在此建有燕王府。
至明代,随着紫禁城的兴建,不少达官贵人在此修建王府,所以据《明成祖实录》载,这里被称十王府、王府街,民国时期,帝王时代结束,百姓渐渐淡忘了这些,在当时,百姓最主要的看重是吃喝住行,那时候的北京,老百姓打不起井,一般的井打出的水都是苦涩的,只能用做洗衣服、蒸饭,而饮用水都是去卖,在电视上我们也经常看到推着水车卖水的人,其实卖的水也不过是相比之下苦涩味道淡一些而已,而王府街旁西侧有一口远近闻名的优质甜水井,名为甜水,其实就是无色无味,相对来说,王府井的地名也就因此而得。
14、象来街(长椿街)
象来街位于宣武门西侧一里左右,原来这里是明清时代饲养大象的地方。
明清两朝,东南亚一些国家曾带大象来华,进贡皇帝,以示友好。
明弘治八年,在宣武门内西南城根设立象房和演象所,驯养大象。
古代将大象视为太平吉祥的象征,寓万象更新之意。
每当太和殿举行盛典,象群被牵到皇宫,有驾车的、驮宝的、站班的,各有分工。
平时大臣上朝,大象站立排列于午门前御道左右,蔚为壮观。
清朝沿用明朝役使大象的制度与习俗不变,但至清代后期,驯养大象的经费被层层克扣,大象境遇不断恶化,从而被逐渐病饿而死,仅留下象来街这一名称。
15、护国寺
护国寺是北京八大寺庙之一,始建于元代。
原为元丞相托克托官邸,初名崇国寺(北寺)。
明宣德四年(1429年)更名为大隆善寺。
明成化八年(1472年)赐名为大隆善护国寺。
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蒙古王公贝勒修缮此寺,为圣祖祝寿,曾对寺庙大加修缮,名护国寺,又称西寺,与东寺隆福寺相呼应。
寺坐北朝南,规模宏大。
中轴线上依次为山门三间,单檐歇山,简瓦顶,石门额书“大隆善护国寺”;第二层殿为金刚殿;第三层殿为天王殿;第四层殿为延寿殿,东配殿曰文殊殿,西配殿曰秘密殿;;第五层殿为崇寿殿,东配殿为曰伽蓝殿,西配殿曰无量殿;第六层殿为千佛殿,东配殿曰大悲殿,西配殿曰地藏殿;垂花门后为第七层殿是护法殿;第八层殿为功德殿;第九层楼菩萨面阔三间。
垂花门处有横道相隔形成前后两部分。
今仅存金刚殿和西北角的廊房(此次部分被焚毁)以及垂花门后一层殿,寺原有石碑多已无存。
16、八王坟
八王坟,位于今日北京东四环四惠桥西南侧的通惠河北岸。
这里,曾经埋葬着清朝的“八王”阿济格。
阿济格,生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是努尔哈赤的第十二子,与十四子多尔衮、十五子多铎同为太妃阿巴亥所生。
阿济格从征察哈尔、喀尔喀、朝鲜,到与明军交手的宁远之战、锦州之战、广渠门之战,一直是后金骁将。
崇德元年(1636年)进爵武英郡王,攻略明朝保定等地,“五十六战皆捷”。
顺治元年(1644年)摄政王多尔衮带领阿济格和多铎夺取了北京城,阿济格被封为英亲王,在王爷中排位第八。
同年,他奉命追击李自成,军队开进江西。
1651年,多尔衮病死,阿济格密谋承袭摄政王位,事泄遭幽禁,后被赐死——其骨灰埋葬于通惠河畔一处荒凉之地,即后世所谓之“八王坟”。
康熙帝在位时,开始重新重视阿济格的开国功勋。
乾隆十一年(1746年),重修八王坟,有了宫门、享殿、宝顶、墙圈、驮龙碑,正坟、土坟主次分明,更有“东衙门”、“西衙门”之别,占地一顷数十亩,规模宏大,墓主人的地位可见一斑。
值得一提的是地宫大门。
据见过它的老人回忆,门后有两道弯槽,内有两个石球;关门时,石球顺着弯槽滚至门后,大门就无法推开了。
但是,辛亥革命后,王爷坟的宫门、享殿被拆除,卖作砖瓦木料,受到严重破坏。
日伪时期,王爷坟多次被盗,“东衙门”因为埋有殉葬品,更是首当其冲。
到了解放初期,八王坟已经破败不堪。
1950年,“东衙门”地皮被财经印刷厂征用,5年后转给葡萄酒厂。
正坟和“西衙门”则被度量衡厂(后迁走,原址建设为北京仪器厂)占用。
与厂区配套,八王坟一带很快形成了居民区。
随着长安街向东西两侧延长,开通了八王坟到公主坟的1路汽车,八王坟被牢牢地定在了北京交通网的主干线上,成为家喻户晓的地名。
1965年,受极左思潮影响,八王坟一度被改名为“建光东里”;1977年才恢复原名。
而今的八王坟,位于长安街东沿长线上,以大望桥(立交桥)为核心,西接建国路,东启京通快速路,南北纵贯西大望路;地铁1号线横穿于此,设站点“大望路”;几十条公交线路在此设站,去往河北三河地区的930路及其支线以八王坟东为首发站;八王坟长途汽车站也是赫赫有名。
这一切,都使八王坟成为京东近郊地区极其重要的交通枢纽。
进入21世纪后,SOHO现代城、蓝堡国际中心等一系列高楼大厦拔地而起,更使昔日的八王坟旧貌换新颜。
2006年6月7日,城建道桥公司在通惠河北路八王坟段工地施工时挖出清代一品文官石像后,几天后,北京市文物考古队又在据第一次出土石像地点约10米远的地方,挖出了武将翁仲石像和石碑等一批文物。
17、五大镇石
明清时,北京城出现了五大镇物,当时按道家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在北京的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设置了五个镇物,用来震慑妖魔,以确保京城安全。
东方属木,镇物是广渠门外神木厂的金丝楠木;西方属金,镇物是觉生寺(大钟寺)的大钟;南方属火,镇物是永定门的燕墩;北方属水,镇物是颐和园昆明湖边的铜牛;中央属土,镇物是景山,景山聚土为镇山。
18、北京的福禄财寿吉
(1)万寿宫(禄)
据《京师坊巷志稿》记载:
万寿宫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名曰:
宏仁万寿宫,为道教式建筑。
宫院内设有文昌殿,殿中供奉着文昌神像(文昌又名“文曲星”,在中国古代神话里是主宰功名禄位的神),旧时宣武区南部会馆较多,各地上京赶考的举子们常到万寿宫进香,求拜文曲星君,期盼能金榜题名、光宗耀祖。
清乾隆时期,万寿宫“遗址仅存,无椽矣”。
可士人仍将原址呼为万寿东宫。
(2)赵公口(财)
赵公即是传说中的财神赵公明。
赵公口即是财神入口。
自元在北京建都以来,该地是由南进京必经之所,原有一座财神殿,供奉财神之位。
南方求官朝贡、输送银粮、商人赴京都要先在此地暂住整顿,然后才正式进京。
故有“财聚四海、富汇五湖“之誉。
(3)保福寺(福寿)
退了休的太监在此集资修建此寺,取福寿之意。
(4)象来街(吉)
明清两朝,东南亚一些国家曾带大象来华,进贡皇帝,以示友好。
明弘治八年,在宣武门内西南城根设立象房和演象所,驯养大象。
古代将大象视为太平吉祥的象征,寓万象更新之意。
每当太和殿举行盛典,象群被牵到皇宫,有驾车的、驮宝的、站班的,各有分工。
平时大臣上朝,大象站立排列于午门前御道左右,蔚为壮观。
清朝沿用明朝役使大象的制度与习俗不变。
19、八达岭
《长安客话》中的解释:
“路从此分,四通八达。
”八达岭是居庸关的外口,北往延庆、赤城、蒙古,西去张家口、怀来、宣化、大同,东到永宁、四海,南去昌平、北京等地区,可谓是交通四通八达,所以它是古代一条重要的交通要道和防卫前哨,素有“京北第一屏障”之称。
20、神路街
朝阳门外东岳庙前神路街名字来历非常简单,就是东岳大帝这位“神”巡游所走之“路”。
明清两代,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东岳大帝诞辰,除了官民都去敬香赶庙会外,一个重要的活动就是东岳大帝出外巡游,明代的《帝京景物略》中记载“帝诞辰,都人陈鼓乐、旌帜,楼阁亭彩,导仁圣帝游。
帝之游所经,妇女满楼,士商满坊,肆行者满路,骈观之。
帝游聿归,导者取醉松林,晚乃归。
”
21、和平门、复兴门、建国门
明清遗留的老北京城,本由平面呈“凸”字形的内、外两城所组成,开有“内九外七”共16座城门。
除正阳门城楼、箭楼及德胜门箭楼尚存,其他城门均不复存在,只是保留了原城门的名称作为地名标志。
但在这16个老城门之外,还多出和平门、复兴门、建国门这三个听起来也像是城门名称的地名混杂其间。
这三处地方以前有过城门吗?
明清时期,老北京城的城门不是简单的出入通道,而是设计周密的整套城防要塞。
每座城门,均由城楼、箭楼及连接二者的瓮城所组成,瓮城之中,形成封闭的空间,敌军一旦闯入,即被“瓮中捉鳖”。
99
和平门、复兴门、建国门都不曾具备上述设施,它们只是在清朝灭亡之后,为了交通方便,陆续在老城墙上开辟的通道而已。
和平门开辟于1926年,其目的是沟通被内城南城墙阻隔的北新华街和南新华街。
北新华街在清代曾是一条南北走向的排水沟。
1913年,袁世凯政府的内务部总长朱启钤将这条排水沟改建为暗沟,在其地上兴建了一条北起西长安街,南抵内城南城墙的街道,命名为北新华街。
朱启钤原拟将该处城墙打通,使北新华街与外城新建的南新华街连成一线,再接上中南海袁总统府西墙外新建的府右街,共同形成一条新增的沟通内外城的南北干道。
但因正阳门外的富商担心此举会导致行人分流,影响正阳门外商业区的生意,遂行贿权要,游说当局,说是打通城墙会泄漏风水,不利于总统。
迷信风水的袁世凯信以为真,阻止了打通城墙的计划。
1926年4月,冯玉祥国民军将领鹿钟麟出任北京警卫司令以后,下令将南北新华街阻隔处的城墙打通,开辟了两个门洞,分为上、下行通道,并安装了铁门,命名为和平门。
1958年,为改善交通,将和平门门洞拆除,形成更为宽阔的城墙缺口。
复兴门和建国门则是日寇侵占北京时,在内城东西城墙上扒开的两处缺口。
看过北京地图就可知道,老北京城内城东面的朝阳门、东直门及西面的阜成门、西直门,位置都偏北,内城南部确实缺少横贯东西的干道。
但在军阀混战的年代,谁也不敢轻易将城墙扒开口子。
据北京市档案馆1999年第四期《北京档案史料》所载《日伪统治时期华北都市建设概况》记述,日寇于1939年起,就开始在北京西郊筹建用于商业和住宅的“西街市”,并在东郊筹建用于工业区的“东街市”。
为沟通“两新街市区域与城内之交通,特就东西两面城垣各辟一新城门(东称‘启明’、西称‘长安’)……所辟新城门仅有缺口而未设门扇与门洞,因陋就简,迄未修饰,是其物力不济之象征”。
1945年日本投降后,国民党北平市政府按照当时流行的“复兴、建国”的政治口号,将日寇命名的“长安门”改为“复兴门”,“启明门”改为“建国门”。
1946年11月何思源接任市长之后,曾“修建复兴门等城防工程共十三处”,在复兴门缺口处增建了一座10米宽的拱券门洞,并加装了铁门。
1955年,为展宽道路,将复兴门的门洞拆除,拓宽了缺口。
而建国门则从未建造门洞,一直是缺口状态。
解放后,为改善交通,将老北京城墙扒开了多处缺口,即未建门洞,也未命名为“某某门”,只是依据附近地名,称作“十条豁口”、“北小街豁口”等名称。
老北京人则称其为“城豁子”。
再后来,老城墙被拆除,有豁口的地方,大都兴建了立交桥,昔日的“十条豁口”变成了“东四十条桥”,“北小街”豁口变成了“小街桥”。
残留的少数“豁口”,已成为标注在公交线路站牌上的车站名称。
“文革”期间造反派破“四旧”,将许多带有所谓“封、资、修”色彩的地名废除更改,如“王府井大街”改为“人民路”,“东交民巷”改为“反帝路”。
但造反派们可能并不知道“复兴”、“建国”这样听起来无甚不妥的地名,却是当年由国民党北平市政府命名的,因此未做更改。
22、“花椒地”——“花家地”——“画家地”
位于北四环东北角的花家地小区,最早这里曾是一片花椒地。
“原来这里是一片农田,在上面种着大片的花椒,因此这一带也就被称为花椒地。
”老一辈的“老望京”们对记者说。
1988年初,城开集团在这片花椒地里建起了望京小区第一批住宅小区,取花椒地的谐音叫“花家地小区”。
现在花家地已经分为“花家地西里”、“花家地北里”、“花家地南里”、“花家地”等几大小区,是望京较大的一片居民区。
几年前,由于中央美术学院搬到花家地来,附近也就聚集了大量的艺术家,“花家地”也慢慢地被大家戏称为“画家地”,而其真正的原名“花椒地”几乎已经被人遗忘。
23、北京胡同名
北京胡同的叫法,最早出现在元朝的杂剧中。
《沙门岛张生煮海》中,张羽和梅香有一段对话,张问梅:
“你家住哪里?
”梅答:
“我家住砖塔儿胡同。
”这个胡同至今还在,就在今北京西四附近,是北京最古老的胡同之一,它因胡同中有一七层砖塔而得名,此塔至今仍在。
不过经清、民国两代修葺,已由七层变为九层。
据学者考证,胡同之称是由蒙古语中的“火疃”转化而来,元朝扩建大都时,城内居民按片分开,中间留有通道,这种通道蒙古语称“火疃”。
后来,北京人把它读成了“胡同”。
崇文门附近有条胡同叫“口袋胡同”。
这是一条东西走向的胡同,其地为圆形,内广而外狭,西通而东塞,很像一个米口袋,于是被称为“口袋胡同”。
类似的胡同还有很多,如喇叭胡同、月牙胡同、耳朵眼儿胡同、九弯胡同等。
北京的寺庙多,源于寺庙的胡同名也多。
如位于广安门附近的善果胡同,就因胡同内有善果寺而得名。
西城区的石类胡同,是因胡同内有一座石类庵。
南长安街路西的玉钵胡同,则是因胡同内有玉钵庵。
北京还有许多因井得名的胡同,像甜水赶时髦胡同、苦水井胡同、四眼井胡同、南井胡同、北井胡同、高井胡同、井儿胡同等。
还有些胡同名是后改的。
如将狗尾巴胡同改成了高义伯胡同,王寡妇胡同改成王广福胡同,大哑巴胡同改成大雅宝胡同,大脚胡同改成达都胡同,勾阑胡同改成钩帘胡同,劈柴胡同改成辟才胡同、鬼门关胡同改成贵人关胡同等。
24、北京动物地名
北京宣武区有条大街叫珠市口大街,原名叫“猪市口”,本是京城猪的交易市场。
清朝时,纪晓岚住在这条街上。
有一年,乾隆皇帝和他打趣对对子。
乾隆指着桌子上的两盘豆子,出了句“两碟豆”命纪晓岚对下句。
纪晓岗不假思索地对“一瓯油”。
乾隆随即改口说:
“我说的是‘两蝶斗’,两只蝴蝶在一起争斗。
”纪晓岚机敏地说:
“我对的是‘一鸥游’,一只鸥鸟在水中游。
”乾隆便又出难题,说着跷起脚来,要纪晓岚以他的脚为题,说出一个字,既要符合他的身份,又不能露出“脚丫子“等字眼。
纪晓岚马上联想到自己住的“猪市口”地名,猪的脚称“蹄”,“蹄”由“足”和“帝”组成,这不正是皇帝的脚吗?
于是,他便答道这个字是“蹄”。
乾隆一听勃然大怒,纪晓岚一解释,也就不好说什么了。
在与珠市口大街相邻的骡马市大街,同样有一段与名人有关的故事。
当年,这里曾住过一个著名的历史学家,名叫谈迁。
他是明末清初人,花费了2年心血写就了一部500万字的编年体明代大事记《国榷》。
没想到,书稿刚完成就被偷了。
悲痛过后,他决心重新撰写。
后又用了6年时间,再次完成这部巨著。
为了考证和补充书中的内容,他专门从浙江来京,住进了骡马市大街的一个宅院。
他遍访了北京城里城外的明朝遗迹,访问了前明遗臣,充实和考证了他的著作。
同时他还写了一部介绍北京人文景观的《北游记》。
骡马市大街也因住过这么一位著名学者而闻名遐迩。
北京朝阳门附近有一个胡同,名叫“吉兆胡同”。
实际上,它的原名是“鸡爪胡同”。
这个名字的来历,是因这条胡同分岔多,从高空往下看,很像一只老母鸡的爪子。
那么,为何又变成“吉兆胡同”了?
当年北洋政府的段祺瑞住在这条胡同,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