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TEA关键技术.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121559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28.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LTEA关键技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LTEA关键技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LTEA关键技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LTEA关键技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LTEA关键技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LTEA关键技术.docx

《LTEA关键技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LTEA关键技术.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LTEA关键技术.docx

LTEA关键技术

LTE-Advanced关键技术及标准进展

(2010/6/1314:

13)

1 2 3 下一页

摘要

对LTE-A采用的载波聚合(CarrierAggregation)、上/下行多天线增强(EnhancedUL/DLMIMO)、多点协作传输(CoordinatedMulti-pointTx&Rx)、中继(Relay)、异构网干扰协调增强(EnhancedInter-cell InterferenceCoordinationforHeterogeneousNetwork)等关键技术及其标准进展进行了介绍。

1 引言

LTE-Advanced(LTE-A)是LTE的演进版本,其目的是为满足未来几年内无线通信市场的更高需求和更多应用,满足和超过IMT-Advanced的需求,同时还保持对LTE较好的后向兼容性。

LTE-A采用了载波聚合(CarrierAggregation)、上/下行多天线增强(EnhancedUL/DLMIMO)、多点协作传输(CoordinatedMulti-pointTx&Rx)、中继(Relay)、异构网干扰协调增强(EnhancedInter-cellInterferenceCoordinationforHeterogeneousNetwork)等关键技术,能大大提高无线通信系统的峰值数据速率、峰值谱效率、小区平均谱效率以及小区边界用户性能,同时也能提高整个网络的组网效率,这使得LTE和LTE-A系统成为未来几年内无线通信发展的主流,本文将对这些关键技术及其标准进展进行介绍。

2  3GPP LTE-Advanced需求分析

IMT-Advanced和LTE-Advanced的需求以及LTERel.8版本对需求的满足度参见表1。

表1 IMT-Advanced和LTE-Advanced的需求以及LTERel.8性能

为满足这些需求,3GPP在LTE-ASI(StudyItem)阶段对载波聚合、上下行多天线增强、多点协作传输、中继等关键技术进行了性能评估。

2009年10月,3GPP将LTE-Advanced(LTERelease10&beyond)作为IMT-Advanced候选技术方案提交ITU,包括FDD和TDD两种制式,以及初始的自评估结果。

同时基于此候选方案和评估结果,在2010年3月LTE-ASI结束后,3GPP又先后成立了CA WI(WorkItem),ULMIMOWI,DLMIMOWI,RelayWI,CoMPSI,对这些关键技术进行进一步完善和标准化。

另外,LTE/LTE-A制式内的不同功率节点同覆盖形成的异构网络系统(HeterogeneousNetwork,Hetnet)作为一种显著提升系统吞吐量和提高网络整体效率的技术在3GPP中也引起了极大关注,2010年3月也成立了eICICforHetnetWI。

中国公司一直非常重视并积极参与LTE-A的标准化过程,提交的提案覆盖了下文阐述的所有关键技术,并且突破性地取得了其中两个重要WI的报告人职位——中国移动成为eICICWI的报告人,华为公司成为ULMIMOWI的报告人。

本文将对这些关键技术及其目前的标准进展进行简要介绍。

3 载波聚合(Carrieraggregation,CA)

载波聚合是能满足LTE-A更大带宽需求且能保持对LTE后向兼容性的必备技术。

目前,LTE支持的最大带宽是20MHz,LTE-A通过聚合多个对LTE后向兼容的载波可以支持到最大100MHz带宽。

接收能力超过20MHz的LTE-A终端(UserEquipment,UE)可以同时接收多个成员载波,而对LTERel.8的终端,也可以正常接收其中一个成员载波。

频谱聚合的场景可以分为3种:

带内连续载波聚合(Intra-Band,Contiguous)、带内非连续载波聚合(Intra-Band,Non-contiguous)、带外非连续载波聚合(Inter-Band,Contiguous)。

具体参见图1。

图1 典型CA场景

带外非连续载波聚合通常会造成共站同功率的两个成员载波的覆盖不相同。

标准中曾对LTE-A每个成员载波是否都要保证对LTERel.8后向兼容性的问题进行过长时间的讨论。

考虑到频谱效率、系统简单性、终端/eNodeB复杂度和测试复杂度等因素,标准最后决定在Rel.10中,CA成员载波都是后向兼容的,在后续版本中可以考虑引入其他形态载波的可能性。

LTE-A不同终端聚合的载波数目可以不同。

FDD系统中,同一个终端聚合的上/下行成员载波的数目也可以不同;但TDD系统中,通常上/下行成员载波的数目是相同的。

在MAC到PHY映射上,无论上行还是下行,每个成员载波有独立的HARQ实体,这种方式可以最大程度地重用Rel.8的功能,并能保证较好的HARQ性能,缺点是可能需要反馈多个ACK/NACK。

LTE上行采用了单载波传输方式(DFT-S-OFDM),在LTE-A上行多载波聚合传输时,经过对OFDM和NxDFT-S-OFDM之间的评估之后,最终传输方式采纳了NxDFT-S-OFDM的形式,即其中每个成员载波按独立的DFT-S-OFDM传输。

4 多天线增强(EnhancedMultipleAntennaTransmission)

多天线技术的增强是满足LTE-A峰值谱效率和平均谱效率提升需求的重要途径之一。

LTERel.8下行支持1,2,4天线发射,终端侧2,4天线接收,下行可支持最大4层(Layer)传输。

上行只支持终端侧单天线发送,基站侧最多4天线接收。

LTERel.8的多天线发射模式包括开环(Openloop)MIMO,闭环(Closedloop)MIMO,波束成型(Beamforming,BF),以及发射分集。

除了单用户MIMO(single-userMIMO,SU-MIMO),LTE中还采用了另外一种谱效率增强的多天线传输方式,称为多用户MIMO(Multi-UserMIMO,MU-MIMO),多个用户复用相同的无线资源通过空分的方式同时传输。

LTE-A中为提升峰值谱效率和平均谱效率,在上下行都扩充了发射/接收支持的最大天线个数,允许上行最多4天线4层发送,下行最多8天线8层发送,从而LTE-A中需要考虑更多天线数配置下的多天线发送方式。

(1)上行多天线增强

LTE-A上行除了需要考虑更多天线数配置外,还需要考虑上行低峰均比的需求和每个成员载波上的单载波传输的需求。

对上行控制信道而言,容量提升不是主要需求,多天线技术主要用来进一步优化性能和覆盖,因此只需要考虑发射分集方式。

经过评估,对采用码分的上行控制信道(PUCCH)格式1/1a/1b采用了SORTD(SpatialOrthogonalResourceTransmitDiversity)的发射分集方式,即在多天线上采用互相正交的码序列对信号进行调制传输。

上行控制信道格式2的分集方式还在讨论中。

对上行业务信道而言,容量提升是主要需求,多天线技术需要考虑空间复用的引入。

同时,由于发射分集相对于更为简单的开环秩1预编码并没有性能优势,因此标准最终确定上行业务信道不采用发射分集,对小区边界的用户等可以直接采用开环秩1预编码。

目前,2发射天线和4发射天线下的低峰均比秩1~4的码本设计都已完成。

与LTE一样,LTE-A的上行参考信号(ReferenceSignal,RS)也包括用于信道测量的SRS(SoundingRS)和用于信号检测DMRS(DemodulationRS)。

由于上行空间复用及多载波的采纳,单个用户使用的上行DMRS的资源开销需要扩充,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在LTE上行RS使用的CAZAC(ConstAmplitudeZeroAuto-Corelation)码循环移位(CyclicShift)的基础上,不同数据传输层的DMRS使用不同的循环移位。

还有一种可能是在时域的多个RS符号上叠加正交码(OrthogonalCoverCode,OCC)来扩充码复用空间。

目前,关于两种扩充方式的讨论还在继续。

对于SRS信号,为了支持上行多天线信道测量以及多载波测量,资源开销相对于R8SRS信号同样需要扩充,除了延用R8周期性SRS发送模式以外,LTEA还增加了非周期SRS发送模式,由NodeB触发UE发送,实现SRS资源的扩充。

(2)下行多天线增强

因为支持的传输层数的增加,导致需要考虑更大尺寸的码本设计。

因为LTE-A下行业务信道的传输可以采用专用参考信号(dedicatedRS),因此原则上下行发送可以基于码本也可以基于非码本。

同时,对于闭环MIMO,为了减少反馈开销,采用基于码本的PMI反馈方式。

目前8天线码本的设计正在进行,初步采用双预编码矩阵码本(Dual-indexPrecodingCodebook)结构,即把码本矩阵用两个矩阵的乘积表示,通常两个矩阵中一个是基码本,另一个是根据信道变化特征在基码本上的修正。

为了进一步减少反馈开销,还可以考虑根据信道的变化快慢不同的统计特征分别进行长周期反馈(比如空间相关性)和短周期反馈(比如快衰因素)。

LTE-A采用用户专用参考信号的方式来进行业务信道的传输,同一用户业务信道的不同层使用的参考信号以CDM+FDM的方式相互正交。

为了测量最多八层信道,除了原来的公共参考信号(CommonRS)外,还引入了信道状态指示参考信号(ChannelStateIndicationRS,CSI-RS),CSI-RS在时频域可以设置得比较稀疏,各天线端口的CSI-RS以CDM+FDM的方式相互正交。

另外,LTE-A中目前正在讨论对MU-MIMO的继续增强,以充分开发多用户分集增益和联合信号处理的增益来减少多用户流间的干扰,同时也做到性能和复杂度之间的较好折中。

根据目前标准上达成的结论,MU-MIMO支持最多4个用户复用,每用户不超过两层,总共不超过4层传输。

为了增加调度灵活性,MU-MIMO调度对用户而言是透明的,即用户可以不知道是否有其它用户与其在相同的资源上进行空间复用,并且用户可以在SU-MIMO和MU-MIMO状态之间动态进行转换。

5 协作多点传输(CoordinatedMultiplePointTransmissionandReception,CoMP)

协作多点传输是一种提升小区边界容量和小区平均吞吐量的有效途径。

其核心想法是当终端位于小区边界区域时,它能同时接收到来自多个小区的信号,同时它自己的传输也能被多个小区同时接收。

在下行,如果对来自多个小区的发射信号进行协调以规避彼此间的干扰,能大大提升下行性能。

在上行,信号可以同时由多个小区联合接收并进行信号合并,同时多小区也可以通过协调调度来抑制小区间干扰,从而达到提升接收信号信噪比的效果。

按照进行协调的节点之间的关系,CoMP可以分为intra-siteCoMP和inter-siteCoMP两种。

(1)Intra-siteCoMP协作发生在一个站点(site,eNodeB)内,此时因为没有回传(Backhaul)容量的限制,可以在同一个站点的多个小区(cell)间交互大量的信息。

(2)Inter-siteCoMP协作发生在多个站点间,对回传容量和时延提出了更高要求。

反过来说,Inter-siteCoMP性能也受限于当前Backhaul的容量和时延能力(见图2)。

图2 intra-siteCoMP和inter-siteCoMP示意图

在协作多点发射(对应下行CoMP)中,按业务数据是否在多个协调点上都能获取,可以分为协作调度/波束成型(CoordinatedScheduling/Beamforming,CS/CBF)和联合处理(JointProcessing,JP)两种。

对CS/CBF而言,业务数据只在服务小区上能获取,即对终端的传输只来自服务小区(ServingCell),但相应的调度和发射权重等需要小区间进行动态信息交互和协调,以尽可能减少多个小区的不同传输之间的互干扰。

而对JP而言,业务数据在多个协调点上都能获取,对终端的传输来自多个小区,多小区通过协调的方式共同给终端服务,就像虚拟的单个小区一样,这种方式通常有更好的性能,但对Backhaul的容量和时延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种常见的CS/CBF方式是,终端对多个小区的信道进行测量和反馈,反馈的信息既包括期望的来自服务小区的预编码向量,也包括邻近的强干扰小区的干扰预编码向量,多个小区的调度器经过协调,各小区在发射波束时尽量使得对邻小区不造成强干扰,同时还尽可能保证本小区用户期望的信号强度。

在联合处理方式(JP)中,既可以由多个小区执行对终端的联合预编码,也可以由每个小区执行独立的预编码、多个小区联合服务同一个终端。

既可以多小区共同服务来自某个小区的单个用户,也可以多小区共同服务来自多小区的多个用户。

如图3所示是不同CoMP类型下的性能增益,仿真条件按照3GPP TR36.814规定。

可以看出,CoMP技术能带来显著的小区边界和小区平均性能增益。

图3 DLCoMP增益

目前,CoMP还处在SI阶段,对协作多点接收(对应上行CoMP)而言,由于主要影响调度器和接收机,可以通过实现途径达到,因此目前在Rel.10中没有标准化。

对协作多点发射,由于intra-siteCoMP已经可以达到可观的性能增益,同时又不需要对站点间的X2接口在标准化上提出新的要求,因此目前intra-siteCoMP是标准关注的重点。

CSI-RS的设计也是CoMP的一个标准化重点。

为了支持终端对邻小区信道的测量,在CSI-RS设计时需要尽量保证小区之间CSI-RS的正交性,以及考虑本小区业务信道对测量邻小区CSI-RS信号强度的影响。

6 中继(Relay)

Rel.10的Relay技术主要定位在覆盖增强场景。

Relay节点(RN)用来传递eNodeB和终端之间的业务/信令传输,目的是为了增强高数据速率的覆盖、临时性网络部署、小区边界吞吐量提升、覆盖扩展和增强、支持群移动等,同时也能提供较低的网络部署成本。

 

RN通过宿主(Donor)eNodeB以无线方式连接到接入网。

RN和宿主eNodeB间的接口定义为Un口,终端仍通过Uu口和RN相连。

Un口可以是带内的也可以是带外的,带内是指eNodeB和RN之间的链路(Link)与RN和终端之间的链路共享同一段频率,否则称为带外。

目前标准关注的场景中,eNodeB和RN之间的链路与eNodeB和终端之间的链路总是共享同一段频率(见图4)。

图4 RelayNetwork

按照RN是否具有独立的cell id,3GPP将RN分为两类:

(1)Type1Relay

有独立的cellid;传输自己的同步信道、参考信号等;终端直接从RN接收调度信令,HARQ反馈等,并将自己的控制信道等直接发送给RN;即在Rel.8终端看来,RN就是一个Rel.8基站,而LTE-A终端可能可以分辨RN和eNodeB。

(2)Type2Relay

没有独立的cellid,不能形成新的小区;对Rel.8终端是透明的,即Rel.8终端意识不到Relay的存在;可以传输业务信道,但至少不能传输CRS和PDCCH。

目前标准中主要关注带内TypeIRelay。

关于各链路的资源使用,eNodeB→RN和RN→UE两条链路在同一频带上时分复用,一个时间内只有一个传输;RN→eNodeB和UE→RN两条链路在同一频带上时分复用,一个时间内只有一个传输。

另外,关于Backhaul链路的传输资源,在FDD系统中,eNodeB→RN和RN→eNodeB分别在下行频带和上行频带上传输;TDD系统中,eNodeB→RN和RN→eNodeB分别在eNodeB和RN之间的Backhaul链路的下行子帧和上行子帧上传输。

为了完成带内回传,需要分配一些资源用来进行eNodeB和RN之间的信息传输,这些资源不能再被用作RN和终端之间的接入链路的传输。

为了保持对Rel.8终端的后向兼容性,在下行,RN通过配置MBSFN(广播多播单频网)子帧的方式来进行回传链路的传输,即在配置的MBSFN子帧中,RN实际上在接收来自eNodeB的下行信息,此时RN不再给下辖的终端发送下行数据。

而当RN向eNodeB传送信息时,可以通过调度使得RN下辖的终端在此时不再发送上行数据给RN。

目前,标准上正在对带内TypeIRelay的Backhaul各信道设计进行讨论,主要集中在控制信道设计、参考信号设计和各链路的定时关系上。

7 异构网干扰协调增强(eICICforHeterogenousNetworks)

异构网是一种显著提升系统吞吐量和网络整体效率的技术。

异构网是指低功率节点被布放在宏基站覆盖区域内,形成同覆盖的不同节点类型的异构系统。

低功率节点(LowPowerNode,LPN)包括Micro,Pico,RRH(RemoteRadioHead),Relay和Femto(毫微蜂窝基站,通常指家庭基站)等。

目前讨论的异构场景主要包括室内家庭基站、室外热点和室内热点,其他场景优先级较低(见图5)。

图5 异构网示意图

异构网中很重要的部分就是同覆盖的各节点间的干扰问题,尤其是因为宏基站发射功率较LPN大很多,导致宏站对LPN中边界用户下行接收的干扰,以及宏站边缘大功率终端对附近LPN的干扰。

另外,在家庭基站等CSG(ClosedSubscriberGroup)场景下,家庭基站的发射也会对附近的宏基站用户造成影响,因而控制信道之间的干扰是更关键的问题。

目前,对干扰进行规避和控制的方法包括完全异频,CA-based和non-CA-based。

(1)完全异频的方式下,宏基站和覆盖内的LPN完全异频,类似分层网的情况,此时基本无干扰。

(2)CA-based场景下,两种节点的控制信道可以位于不同的成员载波上,业务信道可以共道传输。

(3)non-CA-based场景下控制信道和业务信道都可以共道传输,此时可以通过频分/时分等方式来正交化两种节点的控制信道,也可以通过其它方式来实现控制信道的部分正交,目前这些方案都正在讨论中。

8 结束语

上述关键技术分别是提升系统峰值数据速率、峰值谱效率、小区平均谱效率、小区边界用户性能和整个网络效率的使能技术,以及LTE-A需求指标的对应关系(见表2)。

表2 需求指标和使能技术

LTE-ARel.10的各WI/SI预计会在2010年底或2011年初结束,之后还会考虑Rel.11/Rel.12等进一步演进。

目前的一些关键技术如CoMP和异构网干扰协调增强等在Rel.10版本中只进行了一些基本特性的标准化,预计在后续版本还会有更进一步的优化和完善。

 

提升用户体验eICIC助力LTE规避干扰

【通信产业网讯】(中兴通讯巢雄)目前全球已有93个国家的285个运营商部署了LTE网络,且有49个网络已经商用。

在LTE组网的过程中,各种技术都经历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论证,其中包括降低小区间干扰的重要技术ICIC(Inter-CellInterferenceCoordination)。

随着网络的不断部署和技术的不断创新,面向新组网形态的抗干扰技术也应运而生。

针对LTE-Advanced所出现的新的网络拓扑,eICIC(enhancedICIC)被提出并得以深入研究。

本文就小区间干扰协调技术的必要性、原理和发展进行探讨和分析。

LTE组网中的问题

LTE的同频干扰问题

LTE所采用的OFDMA本质上是一种正交频分复用(OFDM)加时分多址(TDMA)的技术,对于同一个小区内的不同用户,可以通过时间和子载波的不同来加以区分。

为了达到最高的频谱效率,LTE通常采用同频组网方式,即每个相邻小区都采用相同的载波。

此时,相邻小区的不同用户,特别是处于小区边缘的用户,存在概率在同一时间收到两个或多个小区的相同频率信号。

当来自各小区的同频信号较强时,该用户就会受到严重干扰,影响通信质量。

ICIC的引入和应用

为了解决小区间的同频干扰,3GPP在R8阶段引入ICIC技术。

ICIC的主要思想是将每个小区分为中心区域(CellCenter)和边缘区域(CellEdge),根据用户所处的位置,分别分配不同的子载波。

这样,从理论上消除两个相邻小区边缘区域使用相同频率的可能,从而降低两个小区之间干扰的可能。

ICIC的技术有几种分类:

按照调度周期来分,可以分为静态、半静态和动态;按照调度方式来分,可以分为部分频率复用、软频率复用和全频率复用等。

通常认为半静态的软频率复用方式,可以在较低系统复杂度的情况下,最大限度提升频谱效率。

相邻小区边缘采用不同的子载波,中心区域可复用子载波进行功率控制,以免影响小区边缘和相邻小区。

新的技术需求和应用

随着LTE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大,技术、设备的不断发展,新的组网形态也随之产生,ICIC技术本身也有新的增强。

组网形态的发展

LTE网络面向的是高速率高流量的用户群,传统的宏站覆盖方式在容量上会随着用户的数量增多以及带宽需求增大而逐渐捉襟见肘,而且这种同构覆盖方式难免会出现盲区,这些都会影响用户的体验。

在引入了Pico、Femto、Relay等新的概念后,组网的形态可以更加灵活,并解决上述问题。

这种组网模式在R10中被引申为异构网(Het-Net),主要是指在宏覆盖小区中放置低功率节点(LowerPowerNode,LPN),如RRU/RRH、PicoeNodeB、HomeeNodeB、RelayNode等。

网络建设从宏覆盖开始,以扩大覆盖范围为目的,然后逐渐加入LPN设备,以提高网络容量、消除盲点、完善室内覆盖并提升用户体验。

同时,为了进一步提升Pico基站的覆盖及吸收用户和话务量的能力,研究人员还提出了小区范围扩展(CellRangeExpansion,CRE)的概念。

这种方式允许用户在接收信号功率比较低的情况下接入小区,从而扩大了异构网中Pico的覆盖范围,并使Pico基站更多地分担网络负荷。

eICIC技术的引入

eICIC的必要性

相比于其他制式的网络,采用异构网形态组网的LTE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因为LTE要求采用同频组网,LPN的引入意味着更多同频干扰小区的介入,特别是存在更多与宏覆盖交叠的覆盖区域。

另一方面,CRE可以使用户在较低接收功率的情况下接入小区,也就意味着信号功率较低,而下行干扰的进一步增强使得信噪比SINR也更低,而且不止是业务信道,连控制信道也会受到更多的影响。

根据研究分析,干扰场景主要有两种:

Macro-Pico场景和Macro-Femto场景。

对于在Macro基站覆盖区域内连接到Pico基站的用户而言,容易形成Macro基站干扰Pico基站,使得该用户通信质量下降。

特别是当采用CRE方式,即该用户本身就以较低接收功率门限接入Pico基站(通常处于Pico区域边缘)时,Macro基站对其干扰会很明显。

由于Femto基站属于封闭用户组(ClosedSubscriberGroup,CSG),其他用户无法切换接入Femto基站。

而接入Macro基站的用户进入Femto区域内时,Femto基站就会对其形成较强的干扰。

为了降低异构网中的同频干扰,真正体现异构网带来的网络容量和用户体验提升的效果,在R10/LTE-A阶段引入了eICIC的技术。

eICIC的原理

ICIC的原理是通过频率划分的方式,将相邻小区交叠的部分分成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