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119570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79.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校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学校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学校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学校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学校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校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学校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校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校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学校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安徽省明光市***学校***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安徽明光市教育局

二〇一一年二月

第一章总论

1.1概论

1.1.1项目名称

安徽省明光市特殊教育学校工程

1.1.2建设性质

新建

1.1.3主管部门

安徽省明光市教育局

1.1.4建设单位

安徽省明光市教育局

1.1.5项目负责人

王吉

1.1.6建设地点

安徽省明光市城东新区

1.1.7可研报告编制单位

安徽明光市教育局

1.2项目提出的理由

安徽省明光市特殊教育学校位于明光市城区东部,校区辐射人口650000人。

为此,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司、教育部规划司《关于编报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201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建议方案的通知》要求,按照《《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标准》(征求意见稿),实施本项目。

1.3项目编制依据及研究范围

1.3.1项目编制依据

1、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司、教育部规划司《关于编报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201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建议方案的通知》;

2、中国教育事业十二五规划;

3、明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

4、明光市教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5、《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标准》(征求意见稿);

1.3.2编制指导思想和原则

1、遵照和贯彻国家有关部门的法规、标准和规范;

2、坚持科学规划、精心设计、规范施工、统一管理的原则;

3、符合学校建设总体规划要求,满足校区功能结构布局;

4、按照《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标准》(征求意见稿)的要求;

5、合理确定工程系统方案,注重工程建设的科技含量,利用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节约用地,节省材料,节约投资,降低能耗,注重“再生能源”的使用,推广应用环保节能材料;

6、充分考虑使用功能,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保证建筑物的采光通风、互不干扰;并最大程度地保证学生的疏散安全、防火安全与结构安全,严格执行国家的有关规定。

做到环境保护、安全卫生、消防等与主体工程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

7、遵守国家的环境保护法规和地方的环保有关规定,对“三废”进行处理并达到规定排放标准。

1.3.3项目研究范围

在对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论证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建设方案,制定项目实施计划,估算项目投资,进行社会经济效益分析,并提出项目建设的有关结论性意见,以供有关部门进行决策。

研究范围主要包括:

1、项目提出的背景及建设的必要性;

2、项目建设条件;

3、项目建设规模与内容;

4、工程实施方案;

5、环境保护、安全卫生和节能等方面的措施;

6、项目实施计划;

7、组织机构与劳动定员;

8、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9、效益分析;

10、可行性研究结论与建议。

1.4项目建设规模

规划项目规划占地面积约7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新建教学楼一幢,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康复楼一幢,建筑面积800平方米,宿舍楼一幢,建筑面积800平方米,生活用房400平方米。

1.5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1.5.1投资估算

本项目建设总投资为460万元。

表1-1技术指标一览表

序号

科目

单位

指标

备注

1

建设规模

1.1

占地面积

平方米

7000

1.2

总建筑面积

平方米

4000

2

项目规模总投资

万元

460

2.1

教学楼

万元

190

2.2

宿舍楼

万元

75

2.3

康复楼

万元

75

2.4

生活用房

万元

40

2.5

配套设施

万元

80

1.5.2资金筹措

项目共需资金460万元,土建约需资金380万元为中央预算内资金,购置设备需资金80万元由市财政承担。

1.6研究结论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因此对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特殊教育是使用一般的或经过特别设计的课程、教材、教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设备,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进行旨在达到一般和特殊培养目标的教育。

它的目的和任务是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的要求和特殊儿童的教育需要,发展他们的潜能,使他们增长知识、获得技能、完善人格,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通过本项目的建设,将极大改善特殊教育办学条件,推进全市特殊教育的发展,共享改革与发展的成果奠定了基础,对于统筹全市教育的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协调发展,统筹全市教育协调发展、统筹教育的发展、改革与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同时充分体现教育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满足了新时期人民群众对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推进教育的公平、公正性。

为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优化教师队伍,深化内部体制改革,加速学校健康、有序、可持续性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所以,本项目的建成,将会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

第二章项目建设背景和必要性

2.1项目建设背景

《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

特殊教育是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帮组残疾人更好的融入社会地基本途径。

各级政府要加快发展特殊教育,把特殊教育事业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列入议事日程。

全社会要关心支持特殊教育。

到2020年,基本实现市(地)和30万人口以上、残疾儿童少年较多的县(市)都有一所特殊教育学校。

近年来,在中央和地方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关心与支持下,特殊教育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办学条件得到较大改善,特殊教育学校数量不断增加,入学人数稳中有升,办学体系进一步完善,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残疾儿童少年受教育权利进一步得到保障。

从1989年起,国家设立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投资专项,用于补助地方特殊教育学校校舍建设,改扩建校舍总面积近40万平方米。

“十五”期间,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和教育部相继开展了“中西部盲童入学项目”、“扶残助学项目”、“彩票公益金助学项目”等,累计投入近1.2亿元,共资助贫困残疾学生近5万余人次。

同时,地方各级政府普遍加大了特殊教育的经费投入,社会各界也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扶残助学活动,形成支持特殊教育发展的合力。

截至2006年,全国特殊教育学校(盲、聋哑、弱智三类校)数量为1605所,在校生总数36万人(其中特殊教育学校在校生14万人,随班就读学生22万人,详见附1),分别比1990年增加了859所和29万人。

二、特殊教育事业发展尚存在较大困难

由于我国特殊教育基础薄弱,总体发展水平还不高,特别是特殊教育办学条件差、质量低,远不能满足广大残疾儿童少年接受教育的需求。

1.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滞后于特殊教育发展需求

特殊教育学校覆盖范围有限,总量尚显不足,区域差距较大。

2006年全国特殊教育学校1605所(其中中西部1012所),特殊教育学校在校学生14万人(其中中西部8万人)。

除北京、上海、天津3个直辖市和西藏外,全国现有326个地级市(州、盟),尚有74个未建立特殊教育学校,占地级市总数的22.7%,其中中西部65个,占未建特殊教育学校地级市总数的88%。

全国现有县(市、旗)1934个(不含市辖区),人口在30万以上的1246个,尚有493个未建立特殊教育学校,占县总数的39.56%。

其中中西部405个,占30万人口以上未建特殊教育学校县总数的82%(详见附2)。

2.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亟待改善和提高

全国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由于历史和经济条件制约,现有特殊教育学校存在较多问题。

一是目前60%以上的特殊教育学校设在县镇或农村,校舍建设标准较低,孝旧、陋、破以及教学生活设施不完善等问题较为突出,存在较多安全隐患;二是现有特殊教育学校多数是由原普通中小学校改造的,不仅校舍使用年限较长,而且在使用功能及设施上不能满足残疾儿童少年心理、生理及行为特征的特殊要求,与国家发布实施的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标准和建筑设计规范要求有较大差距;三是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成本较高,部分专用教学仪器设备价格昂贵,必备的教学康复训练设施配置困难,现代信息技术教育设施设备严重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正常的教育教学、生活以及康复训练活动。

根据中西部部分省份特殊教育学校实地调研情况和教育事业统计数据分析测算,70%左右的学校需要进行校舍建设和配置必备教学、康复训练设施,其中中西部约680所左右。

3.国家相关政策促使特殊教育需求不断增长

近年来,在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国家、有关部门及社会各界对残疾人教育事业的关注与关心程度在逐步提升,残疾儿童少年家庭传统观念也在进一步转变,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实施,免除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并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对残疾儿童少年入学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预计近年内入学人数将呈上升趋势,现有办学条件将日趋紧张,为他们创造接受教育所需条件已成为当务之急。

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2.1、建设特殊教育学校是落实国家发改委、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的需要

2007年9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十一五”期间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规划(2008—2010年)》。

《规划》提出的总体目标是:

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投入,在中西部地区建设1150所左右特殊教育学校,基本实现在中西部地区的地(市、州、盟)级和30万人口以上或残疾儿童少年较多的县(市、旗)有1所独立设置的综合性(盲、聋哑、弱智三类校中两类以上组合建制学校)或单一性特殊教育学校;现有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所有项目学校达到或基本达到国家颁布的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标准和设施配备要求,基本满足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要求。

该项目的建设,是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的具体体现。

2.2.2、建设特殊教育学校是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为了推动特殊教育事业发展,进一步改善残疾儿童少年接受教育状况,依据我国《义务教育法》、《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和《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2006—2010年)》,我国特殊教育事业有了长足发展。

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为特殊教育办学条件的改善提供了物质基础。

但是,由于客观条件的影响,残疾儿童少年接受教育的需求与社会平均水平还有较大差距,相当多的残疾儿童少年还不能公平地接受教育,特殊教育基础还很薄弱,办学条件差、质量低,远不能满足广大或残疾儿童少年接受教育的需求。

发展特殊教育,提高残疾儿童受教育水平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该项目的建设是落实相关规划,大力促进教育水平的需要。

是努力普及和巩固有学习能力的残疾儿童少年九年义务教育,促进特殊教育事业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2.2.3、建设特殊教育学校是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水平的需要

全国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由于历史和经济条件制约,现有特殊教育学校存在较多问题。

一是目前60%以上的特殊教育学校设在县镇或农村,校舍建设标准较低,小、旧、陋、破以及教学生活设施不完善等问题较为突出,存在较多安全隐患;二是现有特殊教育学校多数是由原普通中小学校改造的,不仅校舍使用年限较长,而且在使用功能及设施上不能满足残疾儿童少年心理、生理及行为特征的特殊要求,与国家发布实施的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标准和建筑设计规范要求有较大差距;三是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成本较高,部分专用教学仪器设备价格昂贵,必备的教学康复训练设施配置困难,现代信息技术教育设施设备严重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正常的教育教学、生活以及康复训练活动。

根据中西部部分省份特殊教育学校实地调研情况和教育事业统计数据分析测算,70%左右的学校需要进行校舍建设和配置必备教学、康复训练设施。

为了推动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改善和提高特殊教育学校的办学条件,急需新建一所市级特殊教育学校,所以,项目的建设十分必要。

2.2.4、建设特殊教育学校是满足明光市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需要。

根据国家对特殊教育的相关要求,在一个地区要有一所特校在当地起到带动和示范作用。

明光市作为地级城市,没有一所特殊教育学校,客观上限制了残疾学生入学和特殊教育的健康发展。

新建市特殊教育学校,必将为明光市残疾儿童的入学和康复治疗以及就业培训等提供更优质、更完善的服务平台。

第三章校址现状及条件分析

3.1项目选址

本项目为安徽省明光市特殊教育学校新建教学楼、康复楼、宿舍楼、生活用房房工程,项目建设地点位于明光市城区东部。

3.2区位概况

安徽省明光市特殊教育学校位于明光市城区东部,是明光市唯一一所特殊教育学校。

3.3自然条件

明光城区东部属副热带大陆性季风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均气温为15oC,年最高气温为41.5oC,最低气温-18.3oC;年平均降雨量952毫米;城市主导风向以东、东北风为主,东南、北风次之。

夏季以南、东南、东风为主。

从污染系数来看东风最大,次之为东南、东北风。

3.4区域人口

明光市位于安徽省东部,属滁州市管辖,地处北纬32о27’-33о13’,东经117о55’-118о25’之间,东临江苏盱眙,西迄凤阳,南枕江淮分水岭与来安、南谯、定远接壤,北隔淮水干流与江苏泗洪相望,全市总面积2335平方公里,共33个乡镇及办事处,全市约63万人口。

招信镇是明光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位于明光西南靠凤阳侧,津浦铁路纵贯城西,104国道由东至西穿城经过,蚌宁高速公路穿城而过,淮河的一级支流—池河,自南向北,经过明光城西流入女山湖,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水陆交通运输枢纽,交通十分便利,地理位置优越。

第四章工程技术方案

4.1设计依据及标准

4.1.1设计依据

《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标准》(征求意见稿);

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4.1.2设计标准

(1)基本参数

抗震设防烈度:

7度;

结构抗震等级:

三级;

结构安全等级:

二级;

建筑物类别:

丙类;

建筑物合理使用年限:

50年。

(2)结构型式

根据建筑功能要求,学生食堂工程主体采用框架结构,宿舍采用砖混结构。

4.2土建工程方案

4.2.1教学楼

(1)教学楼建筑设计

该工程总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框架结构。

墙体:

除钢筋混凝土墙外,维护墙和隔墙采用240毫米厚MV10以上粘土空心砖。

楼板:

现浇混凝土梁、板

外立面:

暖色调面砖及局部白色和灰色外墙涂料点缀

地面:

水磨石地面

顶棚和内粉:

石灰沙浆、水泥沙浆、乳胶漆

门窗:

塑钢窗、带纱扇、木门

卫生间:

白色面砖

(2)功能设置

一、二层设计为男生公寓,三、四为女生公寓,东西两头设两楼梯,每层在楼梯旁各配一卫生间和淋浴间。

(3)结构设计

①结构抗震

该学生宿舍楼的建筑物重要性属丙类,建筑抗震等级为三级,采用振型分解法考虑水平地震作用并进行抗震验算。

由于结构较为规整,且楼层不高,按规定可不对单体结构进行竖向地震作用计算及时程分析。

②基础设计

根据地质情况,宿舍楼拟采用现浇钢筋砼独立基础,基础垫层采用C10强度等级混凝土,基础采用C25强度等级混凝土。

③上部结构设计

采用砖混结构,在满足强度、刚度、周期、位移等各项技术指标的前提下,适当增大单体业务室的开间,利用室内空间根据功能需要自由分隔;楼面隔墙采用轻质材料,减轻结构自重,利于结构抗震,并相应减轻工程造价。

④底层地面设计

该工程地坪,先用回填土填平夯实,上用砖渣垫层并用水泥砂浆灌浆,上用1:

3水泥砂浆找平,再做1:

2水泥砂浆面层厚20mm。

⑤内墙粉刷设计

内墙粉刷为:

先用1:

6的水泥砂浆打底找平拉毛后,刷白色彷瓷涂料三遍并收光。

⑥外墙壁粉刷设计

外墙粉刷用1:

6水泥砂浆粉刷找平后,用白水泥抹面收光。

⑦门窗设计

本工程门采用普通木门,木材用杉木。

窗:

采用铝合金推拉窗,铝合金厚度为1.5mm以上,窗外加防盗窗。

4.2.2学生食堂

学生食堂设计层高为一层,建筑面积为500平方米,框架结构,并配套附属设施。

食堂主要分为餐厅和加工操作间两部分:

①餐厅设计要点

a.餐厅要有良好的通风、采光,门窗布置要考虑通风、采光的均匀,避免死角、暗角,妥善解决夏季闷热问题。

天然采光时窗地比不宜小于1/6,自然通风时通风好,面积不应小于餐厅地面面积的1/16;

b.餐厅平面布置应使进出口、售菜窗口、冷热水供应等流线避免交叉,并使其流线尽可能短捷;

c.厅内墙面、顶棚应色调明快,不易积灰。

地面材料应易于清洁,也可做成0.5%~1%的坡度,以便于用水冲洗;

d.餐厅的门厅、洗手间、收款处、小卖部、售饭票处等均可视实际需要增删;餐厅供学生用的卫生间应位置隐蔽,其前室的入口不应靠近餐厅或与餐厅相对。

②加工操作间

加工操作间主要包括主副食储藏室、主副食加工间、烧火间等。

a.主副食储藏室

主副食储藏室中的干货(粮食、调料、干菜等)和鲜货(蔬菜、鲜肉等)均要求有良好的通风。

储藏室通风开口面积不应小于地面面积的1/20,天然采光窗洞口面积不宜小于地面面积的1/10,要防潮、防鼠、防蝇、防虫等,地面应选用易于清洁的材料;

冷冻室面积不应小于4m2,房间长宽比不宜大于2.5,且应北向设置,不应开窗,不允许通过上下水、煤气、蒸汽等管道,四周均应有隔汽、隔热设施,墙壁应易于清洗。

冷冻室地面应设坡度坡向外间,并在外间设单独排水管道排走;

存放餐具的碗架、碗橱应靠近备餐间;

储藏室中的主食库应靠近主食粗加工,副食库及冷藏库应靠近副食初加工,主副食库最好有直接对外的门。

b.主副食加工间

食堂的主副食操作之间不应产生干扰,各自的流线(即从储藏室取出原材料经粗加工、细加工、热加工而成为成品的程序)应力求短捷、不迂回,严格做到原料与成品分开,生食与熟食分隔加工、存放。

为此,在副食粗加工中肉禽和水产的工作台与清洗池均应分隔设置;经初加工的食品应能直接送入细加工间,避免回流,并处理好废弃物的清除;冷荤食品应有单独的带有前室的拼配室,前室中应有洗手盆;冷食制作间的入口处应有必要的消毒设施;垂直运输生食和熟食的食梯应分别设置,不得合用。

c.烧火间

烧火间在以煤为燃料的主食热加工条件下设置,平面组合时宜使其在下风侧,其进深不应小于2m,当烧火间内有蒸汽热水锅炉时应不小于4m。

烧火间地面标高比主副食加工间可低350~500mm,和加工间有小门相通。

烧火间和室外以坡道联系,门宽以利于手推车通过为宜。

烧火间按南北地区不同,可开敞也可封闭。

烟囱应在天窗的下风向设置,其口径可为260mm×260mm或260mm×380mm,高约8m。

③食堂总体布局

4.2.3开水房及浴室

本项目拟建开水房及浴室100平方米,砖混结构,在整体的布局上要避免拥挤情况的出现。

基本做到干、湿分离。

浴室柜是浴室收纳功能最强的装饰。

根据学校需求不同量身定做尺寸规格合适的收纳柜安装,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间。

4.3给排水及电气工程

本项目新增部分管网。

4.3.1给排水部分

由于旧县中学所处地势较高,自来水水压太低,无法为学生宿舍楼供水,当初在建教学楼时为了解决这种情况,在楼顶建有一个15吨水塔,现在只要在校园内建一口水井,便可以彻底解决这一难题。

4.3.2防雷接地

宿舍楼屋面设避雷网,利用建筑物的柱内二根主钢筋作引下线,利用建筑物的外设角钢作为接地物。

4.3.3消防系统

该项目建筑耐火等级为二级,设计各功能区的消防通道和防火间距能满足规范要求。

室外消防间距不大于100米,室内按规范要求配置消防栓。

第五章环保、安全卫生及消防

5.1环境保护

5.1.1设计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3)《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4)《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

(5)《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管理办法》;

(6)《开发建设活动环境管理人员行为规范》;

(7)《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管理规定》(第十四号局令)。

5.1.2执行标准

(1)《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H3838—2002)

(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

(3)《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

(4)《大气污染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

(5)《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

(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

5.1.3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

1、施工期污染源

(1)施工期噪声污染源

施工期的噪声主要来源于包括施工现场的各类机械设备和物料运输的交通噪声。

施工场地噪声主要是施工机械设备噪声,物料装卸碰撞噪声及施工人员的活动噪声,各施工阶段的主要噪声源及其声级见表。

声级最大的是电钻,可达115dB(A)。

物料运输的交通噪声主要是各施工阶段物料运输车辆引起的噪声,各阶段的车辆类型及声级见表。

表5-1各施工阶段主要噪声源状况

施工阶段

声源

声级

施工阶段

声源

声级

土石方阶段

挖土机

78-96

装修、安装

阶段

电钻

100-115

冲击机

95

电锤

100-105

空压机

75-85

手工钻

100-105

打桩机

95-105

无齿锯

105

底板与结构阶段

混凝土输送泵

90-100

多功能木工刨

90-100

振捣器

100-105

混凝土搅拌机

100-110

电据

100-110

云石机

100-110

电焊机

90-95

多角磨光机

100-115

空压机

75-85

表5-2交通运输车辆声级

施工阶段

运输内容

车辆类型

声级/dB(A)

土方阶段

底板与结构阶段

装修阶段

土方外运

钢筋、商品混凝土

各种装修材料及主要设备

大型载重机

混凝土罐车、载重车

轻型载重卡车

90

80-85

75

(2)施工期扬尘

施工期扬尘主要来自土方的挖掘扬尘及现场堆放扬尘;建筑材料(白灰、水泥、沙子、石子、砖等)的现场搬运及堆放扬尘;施工垃圾的清理及堆放扬尘。

(3)施工期废水污染源

施工期产生的废水包括施工人员的生活污水和施工本身产生的废水,施工废水主要包括土方阶段降水井的排水,结构阶段混凝土养护排水,以及各种车辆冲洗水。

(4)施工期固体废弃物

施工期固体废弃物主要为施工人员的生活垃圾、施工渣土及损坏或废弃的各种建筑装修材料。

2、施工期控制污染的初步方案

(1)施工噪声影响

根据噪声污染源分析可知,由于施工场地的噪声源主要为各类高噪声的施工机械,这些机械的单体声级一般均在80dB以上,且各施工阶段均有大量设备交互作业,这些设备在场地内的位置,同时使用率有较大变化,因此很难计算其确切的施工场界噪声,根据项目施工量,按经验计算阶段其各施工阶段的昼夜声级见表。

表5-3各施工阶段昼、夜声级估算值单位:

dB(A)

施工阶段

昼间场界噪声

标准值

夜间场界噪声

标准值

土方阶段

75-85

75

75-85

55

结构阶段

70-85

70

65-80

55

装修阶段

80-95

85

禁止施工

55

(2)施工扬尘的影响

由于土石方过程破坏了地表结构,会造成地面扬尘污染环境,其扬尘量的大小与诸多因素有关,是一个复杂、较难定量的问题。

通过对施工期环境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