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重点自己整理的.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118203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51.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态学重点自己整理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生态学重点自己整理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生态学重点自己整理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生态学重点自己整理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生态学重点自己整理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态学重点自己整理的.docx

《生态学重点自己整理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学重点自己整理的.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态学重点自己整理的.docx

生态学重点自己整理的

绪论

名词解释:

1.生态学:

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2.相互作用:

即有机体与非生物环境的相互作用和有机体之间的作用。

3.生物圈:

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它包括岩石圈的上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

简答题:

1.简述生态学研究对象的主要层次

答:

宏观生态学:

在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生态系统、生物圈等宏观层次上探讨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微观生态学:

对其内在机理进行研究,就是在分子、细胞等微观水平上探讨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2.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野外的、实验的、理论的。

3.生态学发展的四个时期:

萌芽时期、建立时期、巩固时期、现代生态学时期。

4.试举例说明生态学是研究什么问题的,采用什么样的方法。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很广,从个体的分子到生物圈,但主要研究4个层次:

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在个体层次上,主要研究的问题是有机体对于环境的反应;在种群层次上,多度与其波动的决定因素是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问题,例如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年龄结构和性比等等;在群落层次上,多数生态学家在目前最感兴趣的是决定群落组成和结构的过程;生态系统是一定空间中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的复合体,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

生态学研究方法可以分为野外的、实验的和理论的三大类。

5..比较三类生态学研究方法的利弊。

分类

野外的

可获得大量全面、真实的资料。

过程复杂,条件不能控制。

实验的

条件控制严格,对结果分析较可靠,重复性强,过程简单。

获得的资料可靠性有别于现实。

理论的

直观,过程易实施,可通过修改参数使研究逼近现实。

预测结果需通过现实来检验正确性。

1.生物与环境

名词解释:

1.环境:

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2.生态因子:

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

3.生态环境:

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

4.生境:

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称生境。

5.密度制约因子:

如食物、天敌等生物因子,其对动物种群数量影响的强度随其种群密度而变化,从而调节了种群数量。

6.非密度制约因子:

指温度降水等气候因子,它们的影响强度不随种群密度而变化。

7.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

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物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8.限制因子:

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素称为限制因子。

9.耐受性定律:

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10.生态福:

每一种生物对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

在最低点和最高点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福。

11.大环境指的是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

12.小环境指的是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

13.大环境中的气候称为大气候,是指离地面1.5m以上的气候,由大范围因素决定。

14.小环境中的奇虎称为小气候,是指近地面大气层中1.5m以内的气候

15.广温性是指生物对环境中的温度因子的适应范围较宽,这种生物对温度耐受限度较广的特点。

具有这种特点的动物叫做广温性动物。

16.狭温性是指生物对环境中的温度因子的适应范围较窄,这种生物对温度耐受限度较窄的特点。

具有这种特点的动物叫做狭温性动物。

简答题:

1、生态因子的分类

a)按其性质分为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

b)按有无生命的特征分为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

c)按生态因子对动物种群数量变动的作用,将其分为密度制约因子和非密度制约因子。

d)按生态因子的稳定性及其作用特点,分稳定因子和变动因子两大类。

2、生态因子作用特征(也可提问为生态因子相互联系表现在那些方面?

1)综合作用:

环境中的每个生态因子不是孤立的、单独的存在,总是与其他因子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2)主导因子作用:

对生物起作用的众多因子并非等价的,其中有一个起决定性作用。

3)阶段性作用:

在不同发育阶段,生物需要不同的生态因子或生态因子的不同强度,这是由于生态因子规律性变化所导致生物生长发育出现阶段性。

4)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

对生物作用的诸多生态因子虽然非等价,但都很重要,一个都不能缺少,不能由另一个因子来替代。

5)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生态因子对生物的行为、生长、繁殖和分布的作用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有时还要经过中间因子。

2.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包括(作用)(适应)和(反作用)。

2.能量环境

名词解释:

1.外温动物(ectotherm):

指依赖外部热源的动物,如鱼类、两栖类和爬行类。

2.内温动物(endotherm):

指通过自己体内氧化代谢产热来调节体温的动物,如鸟类和哺乳类。

3.异温动物(heterotherm):

指的是产生冬眠的内温动物。

4.驯化气候驯化:

内温动物经过低温的锻炼后,其代谢产热水平会比在温暖环境中高,这些变化过程是由实验诱导的,称为驯化(acclimation),如果是在自然界中产生的则称为气候驯化(acclimatization)。

5.适应性低体温:

内温动物的受调节的低体温现象称为适应性低体温。

6.发育阈温度或生物学零度:

生长发育是在一定的温度范围上才开始,低于这个温度,生物不发育,这个温度称为发育阈温度(developmentalthresholdtemperature)或生物学零度(biologicalzero)。

7.春化:

由低温诱导的开花,称为春化(vernalization)。

8.黄化现象:

暗中生长的植物幼苗,叶片小而呈黄白色的现象,称为黄化现象。

9.光合作用:

绿色植物依赖也叶绿素将辐射能转换成具有丰富能量的糖类的过程。

10.光合有效辐射:

光合作用系统只能够利用太阳光谱的一个限带,即380~710nm波长的辐射能,称为光合有效辐射。

11.光合能力:

当传入的辐射能是饱和的、温度适宜、相对湿度高、大气中的CO2和O2的浓度正常时的光合作用速率,称为光合能力。

12.光周期现象:

对日照长短的规律性变化的反应,称为光周期现象。

13.有效积温法则:

植物和外温动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总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过程,而各个阶段所需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称总积温或有效积温。

K=N(T-C)

14.阳性植物:

对光要求比较迫切,只有在足够光照条件下才能进行正常生长。

15.阴性植物:

对光的要求远较阳性植物低,光补偿点低,呼吸作用、蒸腾作用都较弱,抗高温和干旱能力较低。

16.阿伦规律:

寒冷地区的内温动物较温暖地区的内温动物外露部分有明显趋于缩小的现象,是减少散热的适应。

17.贝格曼定律:

生活在寒冷气候中的内温动物的身体比生活在温暖气候中的同类个体更大,这种趋向称贝格曼定律是减少散热的适应。

简答题:

1.地球上光的分布及其原因(p15)

2.光质的生态作用:

光质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不同色素有不同的光吸收;

光质不同影响植物的光合强度;

光质影响水中藻类的分布;

光质不同对植物形态形成、向光性及色素形成影响不同。

3.生物对光照会产生哪些适应?

光照对生物的影响包括光质、光照强度、光照周期的影响。

不同光质对生物的作用不同,生物对光质也产生了选择性适应,光质不同影响着植物的光合强度,在红橙光下光合速率最快,蓝紫光次之,绿光最差,不同植物的光合色素有一定差异,这些色素种类的差异,反映了不同植物对生境中光质的适应。

植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表现为阴地植物和阳地植物两类,这种差异是由于叶子生理上的植物形态上的差异造成的;另外,单株植物叶冠内不同结构的“阳叶”和“阴叶”的产生,是植物对自身存在的光环境的一种回应。

光照强度不仅使动物在视觉器官形态上产生了遗传的适应性变化,而且与动物的活动行为密切相关,有些适应于白天强光下活动,成为昼行性动物,有些适应于黑夜或晨昏的弱光下活动,,成为夜行性动物或晨昏性动物。

光照周期的变化对生物起了信号作用,导致生物出现日节律性的与年周期性的适应性变化,它使生物的生长发育与季节变化协调一致,对动植物适应所处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4.生物对极端的高温和低温会产生哪些适应?

生物对极端高、低温的适应表现在形态、生理和行为等各个方面。

低温的形态适应:

植物的芽和叶片常有油脂类物质保护,树干粗短,树皮坚厚;内温动物出现贝格曼规律和阿伦规律的变化。

在生理方面,植物减少细胞中的水分,增加糖类、脂肪和色素等物质以降低植物冰点,增强抗旱能力;内温动物主要增加体内产热,此外还采用逆流热交换、局部异温性和适应性低体温等适应寒冷环境。

行为上的适应照顾要是迁徙和集群。

生物对高温的适应也表现在上述三个方面。

生理上,植物主要降低细胞含水量,增加糖和盐的浓度,以及增加蒸腾作用以散热;动物则适当放松恒温性,将热量储存于体内,使体温升高,等夜间再通过对流、传导、辐射等方式将体内的热量释放出去,一些小的内温动物以夜行加穴居的方式,避开沙漠炎热干燥的气候,夏眠或者夏季滞育、迁徙,也是动物度过敢惹季节的一种适应。

4.物种的分布完全由温度决定吗?

地球上主要生物群系的分布称为主要温度带的反映,年均温度、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都是影响生物分布的重要因子,但物种的分布并不完全由温度决定,温度可能与其他环境因素或资源紧密联系,例如相对湿度和温度间的关系,二者共同作用决定了地球上生物群系分布的总格局。

5.简述火的生态作用。

在生态系统中,火既是一种自然因素,又是人类增加的因素,火的燃烧破坏了生态平衡,同时也为土壤提供了新养分,促进了生物生长,因此火是一个重要的生态因子。

火的生态作用分为有益和有害两个方面,有益作用是促使有机物转变为无机物,同时清除地面杂物,有利于植物吸收水分和养分;有害作用是破坏了生态平衡,降低了土壤吸水与保水的能力。

6.简述风的生态作用。

风对生物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强风常能降低植物生长高度,引起植物矮化,还影响动物的地理分布及体表形态特征。

连续的单向风可形成旗形树。

风是风媒植物的传粉工具,是某些无脊椎动物迁徙的运输工具,大风具有破坏力,防护林可以减轻风的危害。

7.变温的生态作用有哪些?

答:

(1)促进种子萌发

(2)促进植物生长(3)提高植物产品品质(4)促进干物质的积累(5)加快昆虫发育速度(6)增加产卵数

3.物质环境

名词解释

1.湿生植物(hygrophyte):

通常是指一类生长于隐蔽潮湿环境中,抗旱能力弱的植物,这类植物不能长时间忍受缺水,通气组织发达,以保证供氧。

2.中生植物(mesad)指一类具有一套保持水分平衡的结构与功能的植物,这类植物根系与疏导组织比湿生植物发达,叶面有角质层。

3.旱生植物(siccocolous)是指一类生长在干热草原和荒漠地带,抗旱能力极强的植物,叶片极度退化为针刺状,具有发达的储水组织。

4.腐殖质(humus)是土壤微生物分解有机物时,重新合成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多聚化合物,是植物营养的重要碳源和氮源。

5.不同大小颗粒组合的百分比,称为土壤质地(texture)。

6.土壤颗粒排列形式、孔隙度及团聚体大小和数量称为土壤结构(soilstructure)。

7.盐碱土植物是指一类能够生长在盐土和碱土及各种盐化、碱化土上的植物。

8.相对湿度:

表示空中的水汽含量,即单位容积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含量(e)与同一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含量(E)之比,用R.E表示相对湿度,则R.E=e/Ex100%

简答题:

2.简述陆地上水的分布及其变化规律。

陆地上的水分布不均匀,潮湿冷空气遇冷形成降雨,降雨是陆地上重要的降水,占绝大部分,而在高纬度地区,降雪是主要的水分来源之一。

陆地上的降雨量随着纬度发生很大变化,在赤道南北两侧20°范围内,降雨量最大,向南北扩展,纬度为20°~40°地带降雨量丰富,南北半球40°~60°地带为中纬度湿润带,极地地区成为干燥地带。

此外,陆地上降雨量多少还受到海陆位置、地形及季节的影响。

3.水生植物任何适应于水环境?

对于很多水生植物来说,要适应水环境,必须具备自动调节渗透压的能力,特别是要有一定的适应水环境盐度的机制,有的植物的细胞质中有高浓度的适宜物质,从而增加了渗透压,除此之外,还可通过盐腺将盐分泌到叶子外表面;另一方面,水中氧浓度含量很低,水生植物为了适应缺氧环境,使根、茎、叶内形成一套相互连接的通气系统;水生植物长期适应于水中弱光及缺氧,使叶片细而薄,多数叶片表皮没有角质层和蜡质层,没有气孔和绒毛。

4.水生动物如何适应于高盐度或低盐度的环境?

在低盐度(淡水)环境中,淡水硬骨鱼血液渗透压高于水的渗透压,属高渗透性,鱼呼吸时,水通过鳃和口咽扩散到体内,同时体液中的盐离子通过鳃和尿可排出体外,进入体内的多余水分,由肾排出大量低浓度尿,保持体内水平衡。

在高浓度(海水)环境中,海洋硬骨鱼渗透压与环境渗透压相比是低渗性的,它们的渗透调节需要排出多余的盐及补偿失去的水,通过吞进海水补充水分,同时减少排尿,进入体内的盐分则靠鳃排出。

5.陆生动物如何适应干旱环境?

在干旱环境中,水分是陆地动物面对的最严重的问题。

陆生动物要维持生存,必须使失水与得水达到动态平衡,得水途径可通过直接饮水,或从食物所含水分中得到水。

动物减少失水的适应形式表现在多个方面,首先是减少蒸发失水,然后大多数陆生动物呼吸水分的回收包含了逆流交换的机制;在减少排泄失水中,哺乳动物肾的保水能力代表了另一种陆地适应性,陆地动物在蛋白质代谢产物的排泄上表现出对干旱环境的适应;陆地动物还通过行为变化适应干旱,昆虫的滞育也是对缺水环境的适应。

6.简述大气中CO2与O2浓度同生物的关系。

大气中的氧气与二氧化碳关系到生物生存,二氧化碳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不同植物利用二氧化碳的效率不同。

氧气是动物生存的必需条件(厌氧动物除外),动物能量代谢要消耗氧。

大气压氧分压随着海拔升高而下降,高海拔低氧是内温动物生存的限制因子,内温动物对高海拔低氧的适应表现在加大了呼吸深度,增加了肺泡气体弥散能力,增加了组织肌红蛋白数量,增加了红细胞数量及血红蛋白浓度,提高携氧能力。

7.土壤的物理性质对生物有哪些作用?

土壤是由于固体、空气、水分组成的三相复合系统,它主要从以下4个方面影响生物:

①质地与结构,这关系到通气性、蓄水性合保肥性,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土壤动物生存以及土壤微生物活动具有重要意义;②水分,可直接被植物根系吸收利用,同时影响土壤动物的生存和分布;③空气呈现高二氧化碳低氧气,影响土壤微生物种类、数量和活动,进而影响植物营养状况;④温度对植物生长发育密切相关,导致土壤动物产生行为适应变化。

8.土壤的化学性质对生物有哪些作用?

土壤酸度影响矿质盐分的溶解度,从而影响植物养分的有效性,此外土壤酸度还通过影响微生物的活动而影响养分有效性和植物生长,土壤酸度还影响了土壤动物区系及其分布;有机质是土壤肥力的一个重要标志,其中很多成分可促进种子发芽、根系生长,增强植物代谢活动,土壤腐殖质还是异养微生物的重要养料和能源,可活化土壤微生物,土壤有机质对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保水、供水、通气、稳温有重要作用,从而影响植物的生长。

9.土壤动物如何适应土壤中高二氧化碳与缺氧的环境?

土壤中栖息着一类地下兽,它们终生在地下而不上到地面,对土壤中低O2和高CO2浓度产生很好的适应性。

地下兽对低氧的适应表现在血红蛋白的浓度增加,血红蛋白的携氧能力增加,同时降低能量代谢,降低体温,以减少对氧气的需求。

地下兽的脑中枢对CO2敏感性降低,随着吸入二氧化碳气体浓度升高,呼吸通气量增加缓慢,大量CO2在体内会造成高碳酸症,地下兽通过肾调整盐离子排泄速度,以及提高血液缓冲能力,对高CO2环境产生代偿性适应。

10.土壤有哪些生物学特性?

土壤的生物学特性是土壤中动植物和微生物获得产生的一种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学特性。

土壤微生物是土壤中重要的分解者或还原者,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期重要作用,此外,土壤微生物生命活动中产生的一些物质能促进植物生长,增强植物抗病能力,总之,土壤微生物对土壤肥力具有重要作用。

土壤动物是最重要的土壤消费者和分解者,其生命活动影响了土壤肥力和植物生长,总而言之,活动于土壤中的动物,扎根于土壤中的植物与众多的微生物对土壤的作用,促进了成土作用,改善了土壤的物理性能,增加了土壤中的营养成分。

4.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名词解释

1.种群:

是在同一时期内战友一定空间的各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2.单体生物(unitaryorganism):

个体由一个受精卵直接发育而成,形态、发育可预测

3.构件生物(modularorganism):

受精卵先发育成构件,再发育成更多的构件,形态、发育不可预测

4.无性系分株(ramets):

构件生物个体连接部分死亡后形成的个体集合

5.种群生态学:

研究种群的数量、分布以及种群与其栖息环境中非生物因素和其他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

6.内分布型(internaldistributionpattern):

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状态或布局,一般可分为均匀的、随机的、成群的。

7.建筑学结构:

植物重复出现的构件的空间排列,称为建筑学结构。

8.性比:

指的是种群中雌雄个体的比例。

9.动态生命表:

根据对同年出生的所有个体存活数目进行动态监察的资料而编制的生命表,又称同生群生命表、特定年龄生命表。

10.静态生命表:

根据某一特定时间对种群作一个年龄结构调查,并根据结果而编制的生命表。

又称特定时间生命表。

11.内禀增长率(rm):

当环境无限制(空间、食物和其他有机体在理想条件下),稳定年龄结构的种群所能达到的最大增长率

12.环境容纳量(K):

环境条件所容纳的种群最大值

13.生态入侵:

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该生物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这种过程称为生态入侵。

14.集合种群:

所描述的是生境斑块中局部种群的集合,这些局部种群在空间上存在隔离,彼此间通过个体扩散而相互联系。

15.年龄结构:

把每一年龄群个体的数量描述为一个年龄群对整个种群的比率。

简答题:

1.什么是种群,有哪些重要的群体特征?

种群(population)是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体的集合,该定义表示种群是由同种个体组成,占有一定领域,是同种个体通过种内关系组成的一个系统。

自然种群有3个基本特征:

①空间特征,即种群具有一定的分布区域;②数量特征,每单位面积上的个体数量是变动着得;③遗传特征,种群具有一定的基因组成,即系一个基因库,以区别于其他物种,但基因组成同样处于变动之中。

2.种群各种学说的主要观点

Ø外源性种群调节理论:

认为种群数量变动主要是外部因素的作用

a)非密度制约的气候学派:

认为生物种群主要是受对种群增长有利的气候的短暂所限制。

b)密度制约的生物学派:

主张捕食、寄生和竞争等生物过程对种群调节起决定作用。

Ø内源性自动调节理论:

主张内源性自动调节的学者将研究焦点放在动物种群内部,强调种内成员的异质性,特别是各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在行为、生理和遗传特性上的反映。

1)行为调节——Wyune-Edwards学说:

认为社群行为是一种调节种群密度的机制。

2)内分泌调节——Christian学说:

解释某些哺乳动物的周期性数量变动。

该学说主要适用于兽类,对其他动物类群是否适用尚不清楚。

Ø遗传调节——奇蒂学说:

认为种群中具有的遗传多型是遗传调节学说的基础。

3.什么是集合种群,集合种群与通常所说的种群有何区别?

集合种群所描述的是斑块生境中局域种群的集合,这些局域种群在空间上存在隔离,彼此间通过个体扩散而相互联系。

通常所说的种群是指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集合种群是种群的概念在一个更高层次上的抽象和概括,也就是说多个局域种群集合而组成的系统,因此有人将集合种群称为一个种群的种群。

4.种群的年龄金字塔有哪几种基本类型?

各个类型的特点如何?

答:

Ⅰ增长型种群:

年龄锥体呈典型金字塔形,基部宽、顶部狭,表示种群中有大量幼体,而老年个体较小。

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是迅速增长的种群。

例:

孟加拉国、非洲等。

Ⅱ稳定型种群:

年龄锥体形状和老、中、幼比例介于1、3两类之间。

出生率与死亡率大致相平衡,种群稳定。

例:

西班牙等。

钟型。

Ⅲ下降型种群:

锥体基部比较狭、而顶部比较宽。

种群中幼体比例减少而老体比例增大,种群的死亡率大于出生率。

例:

俄罗斯

5.种群的空间结构的类型及类型形成的原因

种群的内分布型一般可分为3类:

a)均匀的。

这种分布在自然界中较少见,形成原因主要是种群内个体间的竞争。

b)成群分布。

是最常见的内分布型,其形成原因有:

资源分布不均匀;植物种子传播方式依母株为扩散中心;动物的集群行为。

c)随机分布。

这种分布模式也很少,多出现在资源分布均匀、丰富的情况下。

6.逻辑斯蒂方程模型构建时期特点

1)有一个环境容纳量(通常以K值表示)

2)增长率随密度上升而降低的变化是按比例的。

“S”型曲线有两个特点:

曲线渐进K值,即平衡浓度;曲线上升是平滑的。

7.种群的动态:

种群增长、季节消长、种群波动、种群波动、种群的爆发、种群平衡、种群的衰落和灭亡、生态入侵

5.生物物种及其变异与进化

名词解释

1.变异:

包括遗传物质的变质、基因表达的蛋白质的变异和表型的数量性状的变异。

2.基因库:

种群内所有个体基因的总和构成种群的基因库。

3.基因型:

决定特定性状的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组合。

4.基因型频率:

种群内每个基因型所占的比率。

5.基因频率:

在种群中不同基因所占的比例。

6.多态现象:

多态现象是指种群内出现二种以上不同体型的个体,有不同的结构和生理上的分工,完成不同生理机能使群体成为一个完整整体的现象。

7.哈代温伯格定律:

指在一个巨大的、个体交配完全随机、没有其他因素的干扰的种群中,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将世代保持稳定不变。

8.地理变异:

分布在不同地区的同一物种在形态、生理行为和生态特征等方面有显著的差异。

9.遗传瓶颈:

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导致基因频率变化和总遗传变异的下降。

10.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基础。

简答题

1.怎么理解生物种的概念?

生物种概念认为种是一组具有相似形态和遗传特性的可以相互交配的自然种群,它们与其他种群之间具有繁殖隔离。

生物种有如下特点:

①生物种不是按任意给定的特征划分的逻辑的类,而是由内聚因素联系起来的个体的集合;②物种是一个可以随时间进化改变的个体的集合;③物种是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单位。

2.为什么说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

进化生物学认为,变异位于生命科学研究的心脏地位,因为变异既是进化的产物,又是进化的根据,种群内的变异包括遗传物质的变异、基因表达的蛋白质的变异和表型的数量性状的变异,遗传物质的变异主要来自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突变。

同一种群内个体共有一个基因库,物种的进化过程表现为种群世代间基因频率的变化,由于突变、迁入、选择、漂变等原因,使大部分种群内存在相当多的遗传变异。

综上所述,因此可以认为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

3.经历过遗传瓶颈的种群有哪些特点?

如果一个种群在某一时期由于环境灾难或过捕等原因导致数量急剧下降,就称其经历过瓶颈。

经过瓶颈后,若种群一直很小,则由于遗传漂变作用,其遗传变异会迅速降低,最后可能致使种群灭绝,另一方面,种群数量在经过瓶颈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