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112136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114 大小:143.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消化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4页
消化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4页
消化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4页
消化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4页
消化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消化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docx

《消化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消化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docx(1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消化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docx

消化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

消化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

第一节 消化系统解剖生理

  一、食管的解剖生理概要

  食管上连咽部,下端与贲门相连接,长约25cm。

  三处狭窄:

食管上端

       主动脉弓水平

       食管下端

  这三处狭窄是生理性的,但常为瘢痕性狭窄、憩室、肿瘤等病变的好发区域。

  二、胃的解剖生理概要

  胃位于腹腔左上方,为一弧形囊状器官,上连食管,入口为贲门,出口为幽门,连接十二指肠。

胃壁从外向内分为浆膜层、肌层、黏膜下层和黏膜层。

  黏膜层有丰富的腺体,由功能不同的细胞组成:

  ①主细胞:

分泌----胃蛋白酶和凝乳酶原;

  ②壁细胞:

分泌----盐酸和抗贫血因子;

  ③黏液细胞:

分泌----碱性黏液,有保护黏膜、对抗胃酸腐蚀的作用。

  胃底和胃体:

由主细胞、壁细胞和黏液细胞组成。

胃窦:

只含黏液细胞;

  ④胃窦部有G细胞:

分泌----促胃液素;

  ⑤胃底部尚有功能不明的嗜银细胞。

  胃的功能:

胃是贮存和消化食物的重要脏器,具有运动和分泌两大功能。

  混合性食物从进食至胃完全排空约需4~6小时。

  三、小肠的解剖生理概要

  小肠包括----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

十二指肠:

长约25cm,分为球部、降部、横部和升部四部分。

功能:

分泌碱性十二指肠液,内含多种消化酶。

空肠:

大部分位于上腹部

  回肠:

位于左下腹和盆腔,末端连接盲肠。

小肠的功能:

食物消化和吸收的主要部位。

分泌含有多种酶的碱性肠液,使食糜在小肠内分解和吸收。

  四、大肠的解剖生理概要

  1.结肠----包括盲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下接直肠。

  结肠功能:

吸收水分、储存和转运粪便,吸收部分电解质和葡萄糖。

结肠内存在大量细菌,利用肠内物质合成维生素K、维生素B合物和短链脂肪酸等,供体内代谢需要。

  2.阑尾:

起于盲肠根部,其体表投影约在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中外1/3交界处,称为麦氏点。

  3.直肠:

位于盆腔的后部,上接乙状结肠,下连肛管,长约12~15cm。

以腹膜反折为界,直肠分为上段直肠和下段直肠。

  肛管直肠环:

由肛管内括约肌、直肠纵肌的下部、肛管外括约肌的深部和部分肛提肌----共同组成肛管直肠环。

功能:

括约肛管的功能,若手术切断后,可引起肛门失禁。

齿状线是直肠和肛管的交界线,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肛管长约3cm。

  齿状线的临床意义:

  1)上皮组织、神经支配、动脉来源、静脉回流、淋巴引流以齿状线为分界,以上:

黏膜、自主神经、直肠上下动脉、门静脉分支汇入腹主动脉旁淋巴结;以下:

皮肤、躯体神经、肛管动脉、下腔静脉汇入腹股沟淋巴结。

  2)直肠与肛管周围有数个间隙,常见的有骨盆直肠间隙、坐骨肛管间隙和肛门周围间隙,其内充满脂肪结缔组织,是容易发生感染的部位。

  直肠的主要功能:

排便,能吸收少量水、电解质、葡萄糖和部分药物。

还能分泌黏液以利排便。

  五、胆道系统的解剖生理概要:

  胆道系统包括肝内胆管和肝外胆道组成。

肝外胆道包括:

左右肝管、肝总管、胆总管、胆囊、胆囊管。

胆道系统功能:

具有分泌、贮存、浓缩和输送胆汁的功能。

  六、胰腺的解剖生理概要

  正常成人胰腺长约15~20cm,分头、颈、体、尾四部。

胰管是胰腺的输出管道,其近端多与胆总管汇合成壶腹,共同开口于十二指肠乳头。

这种共同通路或开口是胰腺疾病和胆道疾病相互关联的解剖学基础。

功能:

胰腺具有外分泌和内分泌功能。

1)胰腺外分泌功能:

产生胰液,每日分泌量约750~1500ml,主要成分为水、碳酸氢盐和消化酶。

胰消化酶以胰酶、脂肪酶和胰蛋白酶为主。

胰腺的内分泌功能:

由胰岛的多种细胞构成。

B细胞:

数量最多,分泌胰岛素;A细胞:

分泌胰高血糖素;D细胞:

分泌生长抑素;还有少数胰岛细胞分泌胰多肽、促胃液素、血管活性肠肽等。

  七、儿童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一)口腔

  足月新生儿出生时已具有吸吮吞咽功能;

  新生儿及婴幼儿口腔黏膜薄嫩,血管丰富,唾液腺不发达,口腔黏膜干燥,易受损伤和发生局部感染。

  3个月以下小儿唾液中淀粉酶含量低,不宜喂淀粉类食物。

  3~4个月时唾液分泌开始增加,婴儿口底浅,不能及时吞咽所分泌的唾液,常出现生理性流涎,5~6个月最明显。

  

(二)胃 

  婴儿胃呈水平位,

  幽门括约肌发育良好而贲门括约肌发育不成熟

  吸奶时常吞咽过多空气易发生溢奶和胃食管反流。

  (三)肠

  易发生肠套叠和肠扭转。

  肠乳糖酶活性低,易发生乳糖吸收不良。

  (四)肝

  解毒能力较差。

婴儿期胆汁分泌较少,对脂肪的消化、吸收功能较差。

  (五)肠道细菌

  婴幼儿肠道正常菌群脆弱,易受内外界因素影响而致菌群失调,引起消化功能紊乱。

  (六)健康小儿粪便

喂养方式

粪便颜色

次数

性状

气味

纯人乳喂养

黄色或金黄色

2~4次/日

糊状

酸味,不臭

人工喂养

淡黄色或灰黄色

1~2次/日

  易发生便秘

较稠,量多

碱性或中性,较臭

混合喂养

黄色

1~2次/日

较软,接近成人

 

第二节 口炎病人的护理

  口炎是指口腔黏膜的炎症,如病变仅局限于舌、齿龈、口角亦可称为舌炎、齿龈炎或口角炎。

  本病多见于婴幼儿

  可单独发生或继发于急性感染、腹泻、营养不良、维生素缺乏等全身性疾病。

  一、病因

  口腔解剖生理特点;

  食具消毒不严;

  口腔不卫生;

  各种疾病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等因素均可导致口炎的发生;

  鹅口疮又称雪口病,为白色念珠菌感染所致;

  多见于新生儿和营养不良、腹泻、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或激素患儿;

  新生儿多由产道感染或使用不洁奶具、哺乳时乳头不洁所致;

  疱疹性口腔炎由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所致;

  溃疡性口腔炎主要由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等感染引起;

  多见于婴幼儿;

  常发生于急性感染、长期腹泻等抵抗力下降时,口腔不洁有利于细菌繁殖而致病。

(选择题)

  二、临床表现

  

(一)鹅口疮

  本病特征是口腔黏膜表面出现白色乳凝块样物,初呈点状或小片状,可逐渐融合成大片,不宜擦去,强行擦拭剥离后局部黏膜潮红、可有渗血。

  患处不痛,不流涎,不影响进食。

  重症时整个口腔均被白色斑膜覆盖,甚至可蔓延到咽、喉头、食管、气管、肺等处,出现拒食、吞咽困难等。

  

(二)疱疹性口腔炎

  多见于1~3岁婴幼儿,传染性强,可在托幼机构发生小流行。

起病时发热,体温可达38~40℃,牙龈、舌、唇、颊黏膜等处出现散在或成簇的小疱疹,水疱迅速破溃后形成浅溃疡,上面覆盖黄白色纤维素性渗出物,有时累及上颚及咽部。

口角及唇周皮肤亦常发生疱疹。

  局部疼痛,出现流涎、烦躁、拒食,颌下淋巴结常肿大。

  体温在3~5天后恢复正常,病程1~2周。

  本病应与由柯萨奇病毒引起的疱疹性咽峡炎鉴别。

后者常发生于夏秋季,疱疹主要在咽部和软腭,不累及牙龈和颊黏膜,颌下淋巴结不肿大。

  (三)溃疡性口腔炎

  初起时口腔黏膜充血、水肿,继而形成大小不等的糜烂面或浅溃疡,散在或融合成片,表面有纤维性炎性渗出物形成的灰白色假膜,易拭去,但遗留溢血的创面。

  全身表现为患儿哭闹、烦躁、拒食、流涎,常有发热,体温可达39~40℃,颌下淋巴结肿大。

  三、治疗原则

  以清洁口腔和局部涂药为主

  发热时可用退热剂

  有继发细菌感染时可选用有效抗生素

  注意水分和营养的补充。

  四、护理问题

  1.口腔黏膜受损与口腔不洁、抵抗力低下及病原体感染有关

  2.疼痛与口腔黏膜炎症损伤有关

  3.体温过高与感染有关

  4.知识缺乏患儿及家长缺乏口炎的预防及护理知识

  五、护理措施

  

(一)促进口腔黏膜愈合

  1.保持口腔清洁:

用3%过氧化氢溶液或0.1%依沙吖啶(利凡诺)溶液清洗溃疡面,较大儿童可用含漱剂。

  鹅口疮患儿宜用2%碳酸氢钠溶液清洁口腔,每日2~4次,以餐后1小时左右为宜。

  鼓励患儿多饮水,进食后漱口,保持口腔黏膜湿润和清洁,减少口腔细菌繁殖。

  对流涎者,及时清除流出物,保持皮肤清洁干爽,避免引起皮肤湿疹及糜烂。

  2.按医嘱正确涂药

  鹅口疮患儿局部涂抹10万~20万U/ml制霉菌素鱼肝油混悬溶液,每日2~3次;

  疱疹性口腔炎患儿局部可涂碘苷(疱疹净)抑制病毒,亦可喷西瓜霜、锡类散等中药。

为预防继发感染,可涂2.5%~5%金霉素鱼肝油。

  溃疡性口腔炎可涂5%金霉素鱼肝油、锡类散等。

涂药前应先清洗口腔,然后将纱布或干棉球垫于颊黏膜腮腺管口处或舌系带两侧以隔断唾液;再用干棉球将病变部黏膜表面吸干净后方能涂药。

涂药后嘱患儿闭口10分钟再去除隔离唾液的纱布或棉球,嘱患儿不可立即漱口、饮水或进食。

婴儿不易配合可直接涂药。

  

(二)减轻口痛

  以微凉流质或半流质为宜

  在清洁口腔及局部涂药时,动作要轻、快、准,涂药时应用棉签在溃疡面上滚动式涂药,不可摩擦,以免使患儿疼痛加重。

  因疼痛影响进食者,可按医嘱在进食前局部涂2%利多卡因。

  (三)防止继发感染及交叉感染

  洗手,患儿的食具、玩具、毛巾等要及时消毒

  鹅口疮患儿使用过的奶瓶、水瓶及奶头应放于5%碳酸氢钠溶液浸泡30分钟后洗净再煮沸消毒。

  疱疹性口腔炎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应注意与健康儿隔离,以防传染。

  六、健康教育

  1.向家长介绍口炎发生的原因和治疗要点。

  2.指导家长清洁口腔及局部涂药的方法。

  3.指导家长做好清洁消毒工作,食具专用,哺乳妇女勤换内衣、喂奶前后应清洗乳头。

  4.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吮指,正确刷牙,进食后漱口。

  5.宣传均衡营养对提高机体抵抗力的重要性,避免偏食、挑食,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

  以下哪项不符合小儿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A.足月新生儿出生时即有较好的吸吮能力

  B.婴儿哺乳时咽入空气易发生溢乳

  C.小儿易患肠套叠和肠扭转

  D.婴幼儿肝脏右肋下可及1cm~2cm

  E.2个月小儿可试喂淀粉类食物

  

[答疑编号700232030201:

针对该题提问]

 

『正确答案』E

第三节 慢性胃炎病人的护理

  慢性胃炎是由各种疾病引起的胃粘膜慢性炎症,是胃部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发病率在胃疾病中为首位,而且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在慢性胃炎的病程中,炎性细胞浸润仅在胃小凹和粘膜固有层的表层,腺体没被损害,称为慢性浅表性胃炎。

如累及到腺体并发生萎缩、消失、胃粘膜变薄。

称其为慢性萎缩性胃炎。

如腺细胞发生肠腺化或假性幽门腺化生、增生,增生的上皮和肠化的上皮发育异常,形成不典型增生,到达中度以上被认为癌前病变。

  一、病因

  1.幽门螺杆菌(Hp)感染:

病变以胃窦部为主,目前认为多由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引起

  2.自身免疫反应:

病变以胃体和胃底部为主,此型主要由自身免疫反应引起

  影响维生素B12的吸收而发生恶性贫血

  3.理化因素影响

  4.其他有人认为慢性胃炎与年龄有关。

 

  二、临床表现

  为消化不良的表现:

中上腹部不适、腹痛

  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

  呕吐物为不消化食物

  三、辅助检查

  胃镜及活组织检查---胃镜检查是最可靠的确诊方法

  四、治疗原则

  

(一)幽门螺杆菌根治治疗

  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胃炎,尤其有活动性者应给予灭菌治疗

  治疗方案——阿莫西林、克拉霉素、替硝唑等和(或)枸橼酸铋钾二联或三联治疗

  

(二)针对病因处理

  1.胆汁反流——氢氧化铝凝胶吸附

  2.消炎药引起的——立即停服

  用制酸剂或硫糖铝等胃黏膜保护药。

  用法:

硫糖铝在餐前1h与睡前服用效果最好

  如需同时使用制酸药,制酸药应在硫糖铝服前半小时或服后1h给予

  (三)对有烟酒嗜好病人,应劝其戒除。

  (四)有恶性贫血者,可注射维生素B12加以纠正

  (五)护理问题

  1.疼痛与胃黏膜炎症有关

  2.营养不良低于机体需要量与消化吸收障碍有关

  3.活动无耐力与胃炎所致贫血有关

  4.焦虑与疼痛症状反复出现,病情迁延不愈有关

  五、护理措施

  1.休息

  2.饮食护理:

  1)慢性胃炎的急性发作期病人一般可给予无渣.半流质的温热饮食。

  如少量出血可给予牛奶.米汤等以中和胃酸,有利于黏膜的修复。

  2)剧烈呕吐.呕血的病人应禁食,可静脉补充营养。

  3)恢复期可食富含营养.易消化的饮食,避免食用辛辣.生冷等刺激性食物,定时进餐.少量多餐.细嚼慢咽,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4)如胃酸缺乏者可酌情食用酸性食物如山楂.食醋.浓肉汤.鸡汤

  3.疼痛的护理---遵医嘱给予局部热敷.按摩.针灸或给止痛药物等

  4.心理护理

  5.因慢性胃炎可有10%病人转为胃癌,慢性胃炎病人坚持定期门诊复查,防止病情进展是很重要的。

  例题:

1.慢性胃炎临床表现一般不包括

  A.食欲不振

  B.餐后饱胀

  C.恶心呕吐

  D.反酸嗳气

  E.规律性上腹痛

  

[答疑编号700232030301:

针对该题提问]

 

『正确答案』E

第四节 消化性溃疡病人的护理

  消化性溃疡主要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即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

由于溃疡的形成与胃酸及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故称为消化性溃疡。

临床上十二指肠溃疡较胃溃疡为多见。

十二指肠溃疡可见于任何年龄,但以青壮年居多,胃溃疡的发病年龄较迟,平均晚10年。

  

(一)病因

  消化性溃疡的病因较为复杂,研究表明,与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酸分泌过多、胃黏膜保护作用减弱等因素有关。

概括起来,是胃、十二指肠局部黏膜损害因素和黏膜保护因素之间失去平衡所致,这是溃疡发生的基本原理。

  1.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感染为消化性溃疡的重要发病原因。

幽门螺杆菌感染破坏了胃十二指肠的粘膜屏障,幽门螺杆菌分泌的空泡毒素蛋白和细胞毒素相关基因蛋白可造成胃十二指肠黏膜上皮细胞受损和炎症反应,损害了黏膜的防御修复机制。

幽门螺杆菌感染还可引起高胃泌素血症,胃酸分泌增加,这两方面协同作用促使胃十二指肠黏膜损害,形成溃疡。

  2.胃酸和胃蛋白酶 在损害因素中,胃蛋白酶的蛋白水解作用和胃酸都对胃和十二指肠黏膜有侵袭作用,胃酸的作用占主导地位。

  3.非甾体抗炎药 如阿司匹林、布洛芬、吲哚美辛等,除具有直接损伤胃黏膜的作用外,还能抑制前列腺素和依前列醇的合成,从而损伤黏膜的保护作用。

另外,肾上腺皮质激素也可与溃疡的形成和再活动有关。

  4.粗糙和刺激性食物或饮料 可引起黏膜的物理性和化学性损伤。

不定时的饮食习惯会破坏胃酸分泌规律。

刺激性饮料、烈性酒除直接损伤黏膜外,还能促进胃酸过度分泌。

这些因素均可能和消化性溃疡的发生和复发有关。

  5.持久和过度精神紧张、情绪激动等精神因素 可引起大脑皮质功能紊乱,使迷走神经兴奋和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导致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增多,促使溃疡形成。

  6.研究证明吸烟可增加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率,同时可以影响溃疡的愈合。

  7.研究发现,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与遗传因素有关,O型血型者比其他血型患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率高达1.4倍。

家族中有患消化性溃疡倾向者,其亲属患病机会比没有家族倾向者高3倍。

  

(二)临床表现

  消化性溃疡病程以慢性病程、周期性发作、节律性上腹痛为特点,一般春秋季节易发作,容易复发,其发作常与不良精神刺激、情绪波动、饮食失调等情况有关。

  1.症状

  

(1)腹痛:

上腹痛是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症状。

其疼痛性质、部位、疼痛时间、持续时间等依溃疡部位的不同而有其特殊性。

胃溃疡的疼痛部位在剑突下正中,疼痛常在进餐后0.5~1小时出现,持续1~2小时后逐渐缓解,下次进餐后疼痛复发,其典型节律为进食-疼痛-缓解。

十二指肠溃疡病人疼痛为饥饿痛或空腹痛(位置偏右),其疼痛节律为疼痛-进食-缓解。

临床上少数溃疡病人可无症状,称为“无症状性溃疡”,这类病人首发症状多为呕血和黑便。

  胃肠道症状还可表现为反酸、暖气、恶心、呕吐等消化不良的症状,以胃溃疡较十二指肠溃疡为多见。

  

(2)全身症状:

可表现为失眠、多汗等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的症状,也可有消瘦、贫血等症状。

  2.体征 缓解期多无明显体征,发作时可有上腹部局限性压痛点。

  3.并发症

  

(1)出血:

是消化性溃疡最常见的并发症,十二指肠溃疡比胃溃疡易发生。

可表现为呕血与黑便(硫化铁)。

出血量大时甚至可排鲜血便。

  

(2)穿孔:

常发生于十二指肠溃疡,主要表现腹部剧痛和具有急性腹膜炎的体征。

当溃疡病病人腹部疼痛变为持续性,进食或用抑酸药后长时间疼痛不能缓解,并向背部或两侧上腹 部放射时,常提示可能出现穿孔。

  (3)幽门梗阻:

少数病例可出现,主要发生于十二指肠溃疡或幽门管溃疡。

主要表现为餐后上腹部饱胀,频繁呕吐宿食,严重时可引起水和电解质紊乱,并有营养不良和体重下降症状。

  (4)癌变:

少数胃溃疡可发生癌变,尤其是45岁以上的病人,发生率1%以下,十二指肠溃疡则少见。

  (三)辅助检查

  1.胃镜检查 与黏膜活检可直接观察溃疡病变部位、大小、性质,并可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测,对消化性溃疡有确诊价值。

  2.X线钡餐检查 溃疡的X线直接征象为龛影,是诊断溃疡的重要依据。

  3.幽门螺杆菌检测 是消化性溃疡的常规检查的项目,检测结果常可决定治疗方面。

  4.胃液分析 胃溃疡病人胃酸分泌正常或稍低于正常,十二指肠溃疡病人则常有胃酸分泌过高。

  5.粪便潜血试验 活动性十二指肠溃疡或胃溃疡常有少量渗血,粪便潜血试验阳性,一般经治疗1~2周内转阴,若胃溃疡病人粪便潜血试验持续阳性,应考虑有癌变可能。

  (四)治疗原则

  治疗目的在于消除病因,缓解疼痛,促进溃疡愈合,减少复发、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1.首先给予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 质子泵阻滞剂或胶体秘剂和两种抗菌药物如氨节西林、克拉霉素、甲硝唑等三联治疗,可使幽门螺杆菌根除率可达80%以上。

  2.抑制胃内酸度的药物

  

(1)H2受体拮抗剂:

能阻止组胺与H2其受体相结合,使壁细胞分泌胃酸减少。

常用药物有西咪替丁、雷尼替丁和法莫替丁。

主要副反应为乏力、头昏、嗜睡和腹泻。

  

(2)质子泵阻滞剂:

以奥美拉唑为代表的,是目前最强的胃酸分泌抑制剂,作用时间长,可以抑制壁细胞分泌H+离子的最后环节H+离子、K+离子、ATP酶(质子泵),减少了胃酸分泌。

常用的药物有奥美拉唑、兰索拉唑等。

  (3)制酸剂:

使胃内酸度降低,常用药物有氢氧化铝、碳酸氢钠、铝碳酸镁等。

  3.保护黏膜的药物在酸性环境中,与溃疡面渗出的蛋白质相结合,形成一覆盖溃疡的保护膜。

  

(1)枸橼酸铋钾:

可形成一层防止酸和胃蛋白酶侵袭的保护屏障。

此外,还具有抗幽门螺杆菌的作用。

常用枸橼酸铋钾240mg,每日2次口服。

  

(2)硫糖铝:

是一种硫酸化蔗糖的氢氧化铝盐,可与溃疡面上带阳电荷的渗出蛋白质相结合,它还可能刺激局部内源性前列腺素的合成,对黏膜起保护作用。

  (3)前列腺素类药物:

如米索前列醇,也具有增强胃黏膜防御能力。

因价格昂贵,不作为治疗首选的药物。

  4.手术治疗 适应证:

适用于内科治疗无效的顽固性溃疡;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胃、十二指肠溃疡大出血;胃、十二指肠溃疡瘢痕性幽门梗阻;胃溃疡恶变者。

手术方式:

最主要的胃大部切除术:

胃远端2/3~3/4,包括胃体、胃窦、幽门、十二指肠球部。

①毕Ⅰ式胃大部切除术:

胃大部切除后,将残胃与十二指肠吻合。

优点是重建后的胃肠道接近正常解剖生理状态,多适用于治疗胃溃疡。

②毕Ⅱ式胃大部切除术:

适用于各种胃十二指肠溃疡,特别是十二指肠溃疡。

切除远端胃大部后,缝闭十二指肠残端,残胃与上段空肠吻合。

优点是即使胃切除较多,胃空肠吻合也不致张力过大,术后溃疡复发率低。

缺点是胃空肠吻合改变了正常解剖生理关系,术后发生胃肠道功能紊乱的可能性较毕Ⅰ式多。

  (五)护理问题

  1.疼痛 与消化道黏膜溃疡有关

  2.营养不良:

低于机体需要量与腹痛导致摄入量减少、消化吸收障碍有关

  3.特定知识缺乏:

缺乏溃疡病防治的知识

  4.焦虑 与疼痛、症状反复出现、病程迁延不愈有关

  5.潜在并发症:

上消化道出血、胃穿孔

  (六)护理措施

  1.非手术护理

  

(1)注意病情观察,观察病人疼痛的特点,包括疼痛的部位、程度、持续时间、诱发因素,与饮食的关系,有无放射痛、有无恶心、呕吐等伴随症状出现。

  

(2)病情较重的活动性溃疡病人或大便潜血试验阳性病人应卧床休息,病情较轻的病人可边工作边治疗,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紧张,保持良好的心情,对有烟酒嗜好的病人,应劝其戒除。

  (3)嘱病人定时进餐,少量多餐。

进餐时应细嚼慢咽,不宜过快、过饱,溃疡活动期病人每天可进餐5~6顿。

同时以清淡、富有营养的饮食为主,应以面食为主食,或软饭、米粥。

避免粗糙、过冷、过热、刺激性食物或饮料,如油煎食物、浓茶、咖啡、辛辣调味品等。

两餐之间可给适量的脱脂牛奶,但不宜多饮。

  (4)遵医嘱正确服用药物,如抗酸药应在餐后1小时及睡前服用,避免与牛奶同时服用;抗胆碱能药及胃动力药如吗丁林、西沙必利等应在餐前1小时及睡前1小时服用。

用药期间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和药物的配伍禁忌。

  (5)注意关心病人心理变化,鼓励其说出心中的顾虑与疑问。

帮助病人减轻焦虑紧张心理,以避免由于精神紧张所造成的迷走神经兴奋,从而减少胃酸的分泌。

采用适当方式给病人补充消化性溃疡的自我护理知识,指导病人使用松弛术、局部热敷、针灸、理疗等方法,以减轻腹痛。

  (6)对于年龄偏大的胃溃疡病人,应嘱其定期到门诊复查,防止癌变。

  2.手术治疗护理

  

(1)手术前护理:

做好心理护理,增加病人的营养支持,除按手术前常规护理外,还需做好下列特殊护理。

  1)急性穿孔伴有休克者应平卧,禁食、禁饮、胃肠减压,可减少胃肠内容物继续流入腹腔。

输液,应用抗生素,作好急症手术前准备。

严密观察病人生命体征、腹痛、腹膜刺激征、肠鸣音变化等。

  2)合并出血者观察和记录呕血、便血、循环血量不足的表现。

取平卧位,暂时禁食,输液、输血,按时应用止血药物。

若经止血、输血而出血仍在继续者,应急症手术。

  3)合并幽门梗阻者,若非完全性梗阻者可进无渣半流质,输液、输血,纠正营养不良及低氯、低钾性碱中毒。

术前3天,每晚用300~5OOml温等渗盐水洗胃,以减轻胃壁水肿和炎症,有利于术后吻合口愈合。

  

(2)手术后护理

  1)一般护理:

血压平稳后取低半卧位,禁食、胃肠减压、输液及应用抗生素。

观察生命体征以及胃肠减压和引流管吸出液的量和性质。

肠蠕动恢复后,拔除胃管后当日可少量饮水或米汤,第2日进半量流质饮食,鼓励病人术后早期活动。

  2)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

  ①术后胃出血:

术后短期内从胃管引流出大量鲜血,甚至呕血和黑便。

多采用非手术疗法,包括禁食、应用止血药物和输新鲜血。

若非手术疗法不能达到止血效果时,应手术止血。

  ②十二指肠残端破裂:

是毕Ⅱ式胃大部切除术后近期的严重并发症。

一般多发生在术后3~6天。

表现为右上腹突发剧痛和局部明显压痛、腹肌紧张等急性弥漫性腹膜炎症状。

应立即手术处理。

  ③胃肠吻合口破裂或瘘:

多发生在术后5~7日。

多数因吻合处张力过大、低蛋白血症、组织水肿等致组织愈合不良而发生。

吻合口破裂引起明显的腹膜炎症状和体征,需立即行手术处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