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医临床病理学.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611032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35.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兽医临床病理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兽医临床病理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兽医临床病理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兽医临床病理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兽医临床病理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兽医临床病理学.docx

《兽医临床病理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兽医临床病理学.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兽医临床病理学.docx

兽医临床病理学

 

兽医临床病理学

 

一.概述

1.课程名称

兽医临床病理学是兽医临床诊断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它主要是运用病理学的研究方

法,从实验检验的角度,来诊断和分析动物疾病的一门科学。

实际上可称之为“兽医实验诊断学”或“兽医临床检验”。

2.发展历程

从主观→客观;从手动→自动;从复杂→简单。

最早的临床检验始于医生对病人尿液的肉眼观察,经历漫长的发展,以后逐渐演变成目前的全自动化超微量的临床检验。

 

二十世纪以来,医学领域大量地引进现代科学技术,加快了实验医学的发展步伐。

别是近20年来,电子技术、计算机、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生物医学工程等多学科的发展,促进了实验诊断学科的飞速发展。

现在已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

3.现有的参考资料

①VeterinaryClinicalPathology

美国肯色斯洲立大学兽医学院实验医学主任Embert

H.Coles(科尔斯)教授所著。

综合了动物病理生理学、实验诊断学等资料;介绍了兽医临诊实验室检查技术;

分析和解释了各种检测数据和检验结果;

对兽医教学、科研和临床实践都有应用和参考价值。

②《兽医临床病理学》

王小龙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国内唯一的教材;

③《兽医临床检验技术》

郭定宗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④兽医临床病理学,湖南农业大学自编教材。

二、临床医学检验的发展趋势

1.检验医学的现状

①检验人员结构和素质逐步提高

全国现有27所院校设有医学检验专业,有3个博士点和

业的学生上千人。

在岗的检验人员素质得到了普遍提高。

②质量控制管理体系逐步趋于完善

保证了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③设备和技术得到发展

检验仪器的大量引进和运用,使医学检验实

现了自动化、微量化、标准化,原来无法测定的

项目现在能得到了准确测定,而且检验结果更

加快速、客观、准确。

 

17个硕士点,每年毕

2.医学检验存在的问题

 

①检验医学体系不完整

对检验医学的理论研究重视不够,医学检验目前在一定程度上还只能称之为“实验医学检验学”,尚未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新的理论体系,与其他学科的交流融合也不够,阻碍了检验医学获得更大的发展。

②资源没有合理利用

机构设置重复,人员臃肿,力量分散,资源浪费。

③质量控制不到位

质控的意识逐步淡化,认为有了自动化仪器和进口试剂盒,仪器做出的结果是“准确”的,无需质量控制。

 

④人员素质存在问题

由于医学检验高等教育起步晚,现在我国从事医学检验工作的主体相当一部分人甚至未受过任何专门教育,整体素质差;

高级医学检验人才严重缺乏,制约着医学检验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影响临床医疗工作的质量。

 

3.医学检验的发展趋势

 

①向信息化发展

在临床检验领域,建立以收集加工信息,实现信息共享为目的的信息系统已是必然

趋势。

建立检验信息系统,将对推动我国检验医学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②向自动化发展

目前一般都是单机的自动化→联机自动化→构成流水作业形成大规模的全实验室自动化→进入电脑网络→提供给临床科室。

三、兽医临床病理学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1.临床检验的现状

 

①新方法和自动化仪器得到广泛应用

如:

WBC自动分类仪:

计数1000个WBC,且得出百分比;如:

纸片法检测尿液、粪便,检查项目多、很方便;

如:

离子的测定

最初用滴定法→火焰光度计法→离子选择电极法→原

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②检验质量逐步提高

自动化检验,减轻了劳动强度,减少了检验误差,从而保证了检验质量。

 

③生化检验趋向用酶做为检验试剂

如:

酶法测定Glu,已在全国范围内广泛采用;

④酶法测定已延伸到了免疫学领域

如:

ELLSA检测多种病毒性疾病;

 

放射免疫法测定激素等。

⑤免疫学检测发展迅速

如:

检测体液和血液中的IgG,已成为检验的常

规项目;

如:

用血凝、对流电泳、免疫电泳等检测抗原

抗体,特异性高、灵敏度好。

 

⑥酶学检验

 

测定项目不断增加;

检测的样本由体液向细胞方面扩展。

2.兽医临床检验的发展趋势

 

①项目多

检验的项目将会越来越多;

 

②要求高

对检验工作的要求将会越来越高;

如:

心血管疾病、骨科疾病、胚胎移植、癌症等的诊

断与治疗,都有求于实验室的检验;

如:

药物的监测、监控;β-兴奋剂的检测等。

 

③结论快

报告检验结果要快。

也就是说检验方法不但要求操

作简单、结果准确,而且报告检验结果要快。

3.兽医临床检验的研究方向

 

①改进检验方法,提高检验的准确性;

②建立新的检验项目;

③协助临床对疾病作深层次的研究;

④对治疗进行监测、监控;

⑤对预后进行监测等。

第二节

 

血液学检验

一、造血器官与造血

 

1.造血器官及功能

1.1骨髓

幼畜骨髓均呈红色,说明造血功能旺盛,

胞生成多;

高龄畜只有肋骨、颅骨、盆骨才有红骨髓;

其他部位则为黄骨髓,表明造血功能已下降。

 

功能:

骨髓制造RBC、WBC、M、Pt。

1.2淋巴结

功能:

制造L&组织细胞;

吞噬细胞和异物;

破坏衰老的RBC;

产生抗体等。

1.3脾脏

功能:

制造L&M;

贮藏血液:

收缩→使血中RBC增多;

处理衰老的RBC和异物;

由Hb→胆红素;

贮存Fe,并参与Fe的代谢;

产生抗体等。

2.血细胞生成

淋经过胸腺,在胸腺素的刺激下

胸腺依赖L(T细胞)细胞免疫

祖不经过胸腺

骨髓来原性L(B细胞)体液免疫(Lymphocyte)

→原粒→单幼→中幼粒→晚

幼→粒细胞(granuloyte)

→原单核→幼单核→单核

C(Monooyte)

巨核系祖C→原巨核→幼巨核→颗粒型→产板型→血小板(

Platelets)

红系祖C→原红→原幼→中幼→晚幼→网质红→红细胞

(Erythrocyte)

二、血细胞发育演变规律

1.细胞体

由大变小;

2.细胞浆

数量

由少变多;

颜色

由深变浅:

RBC

深兰→兰红→桔红;

L

深兰→天兰;

M

深兰→烟灰色。

胞浆颗粒

从无到有

3.细胞核

 

大小:

由大到小,RBC核最终消失

形状:

圆形椭圆→凹陷、分叶(粒细胞)

→折叠(M)

→破裂消失(RBC)

 

核仁:

从有到无

原始细胞均有核仁,随着细胞的成

熟,核仁逐渐模糊,最终消失。

三、血细胞的代谢与破坏

 

1.RBC

1.1成熟红细胞代谢的特点

1.1.1糖原无氧酵解经路

成熟RBC的主要能量来源是血浆葡萄糖。

由于RBC内没有线粒体有氧氧化径路,

酵解是RBC获得能量的基本过程。

1mol的Glu通过酵解产生乳酸的过程可获得2mol的ATP。

酵解过程中某些酶的缺乏,可引起贫血。

1.1.2磷酸己糖通路

通过这条代谢路径,RBC中的谷胱甘肽维持在还原状态,能防止氧化剂对巯基的破坏作用,从而保护细胞膜中含巯基蛋白和含巯基的酶不被氧化。

磷酸己糖通路产物还原型辅Ⅱ(NADPH)能使红细胞中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还原成还原型谷胱甘肽(GSH)。

这条路径功能低下,可因

贫血,RBC中便出现海恩茨小体。

RBC

还原型辅

II(NADPH

)含量减少而产生溶血而导致

1.1.3高铁血红蛋白(

MHb)还原径路:

 

通过这条径路使血红蛋白变成还原状态,

由于某种酶的缺乏,形成高铁Hb,使RBC

 

而还原型Hb对于氧的运输则是不可缺少的。

失去携带氧的能力,引起动物呼吸困难(发绀)

1.1.42,3—二磷酸甘油酸支路(

2,3—DPG)

 

RBC糖酵解与其他细胞不同,

具有调节RBC运输氧的功能。

 

RBC

 

糖酵解能生成

 

2,3—二磷酸甘油酸。

 

2,3—DPG

当2,3—DPG升高时,Hb对氧的亲和力降低,促进氧由RBC向组织细胞释放。

乃是一种代偿机制,有利于业已降低了的Hb运送更多的氧给组织器官。

1.1.5维生素对

RBC

成熟的影响

RBC是体内更新较快的细胞,各种动物

裂增殖的基本条件是DNA的合成,而叶酸、VB12

RBC的寿命从45~160天不等。

对其合成均具有重要的影响。

RBC

当叶酸缺乏时,核苷酸特别是胸腺嘧啶脱氧核糖核苷酸减少,致使RBC中DNA合成受阻,细胞分裂增殖速度下降,细胞体积增大,核内染色质疏松,引起巨红细胞性贫血。

当VB12缺乏时,转甲基反应受阻,从而影响胸腺嘧啶脱氧核糖核酸的合成,同样可引起巨红细胞性贫血。

其他某些营养物质,如铜、VB6、VE等缺乏,均会对RBC的正常代谢产生影

响。

1.2RBC的破坏

RBC在动物体内是担负着一定生理功能的生命体,它不停地进行新陈代谢,因

此不断地产生、衰老乃至破坏。

随着RBC日龄的增加,其酶的含量与膜的结构相应地发生着变化,使其变形能力降低,脆性增加,易于在脾肝中被破坏和清除。

清除途径

主要是通过巨噬细胞吞噬径路被清除;

其次是通过血管内溶血而清除:

 

RBC→Hb(游离胆红素、球蛋白、Fe);

溶血性贫血的患病动物主要是取第二条路径。

1.3RBC的平均寿命:

红细胞平均寿命(

d)

160

绵羊(成年)

70-153

绵羊(3月)

45

山羊

125

140-150

62

107

68

人类

120

57-59

大鼠

55

小鼠

20-30

2.白细胞

 

2.1

白细胞分类

B—Basophil

Leukocyte

E—Esinophil

Leukocyte

LeukocyteN—NeutrophilLeukocyte

M—Monocyte

L—Lymphocyte

2.2

各类白细胞的功能及动力学

2.2.1B—BasophilLeukocyte

功能:

目前尚不十分清楚。

一般认为嗜碱粒细胞和肥大细胞是诱生炎症介导物的源泉,是产生肝素和血浆脂蛋白激活剂的唯一场所。

动力学:

B在大多数动物体内是稀少的,而某些几乎没有组织肥大细胞的动物则具有较多的B。

肥大细胞并非从B衍生而来,而是来源于骨髓中的所谓“持续细胞”。

B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