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诗词鉴赏试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101590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6.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诗词鉴赏试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中考语文诗词鉴赏试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中考语文诗词鉴赏试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中考语文诗词鉴赏试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中考语文诗词鉴赏试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诗词鉴赏试题及答案.docx

《中考语文诗词鉴赏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诗词鉴赏试题及答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语文诗词鉴赏试题及答案.docx

中考语文诗词鉴赏试题及答案

中考语文诗词鉴赏试题及答案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89题(3分)

兰溪棹歌①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注释】①兰溪,在今浙江兰西县西南棹(zhào)歌:

船歌

8.对兰溪山水的美妙景致,作者主要是通过“□□□”一词启发读者去想象的(分)

9.“半夜鲤鱼来上滩”一句极为生动传神,写活了诗歌意境,请你发挥想象,对

这句诗的画面加以描写(2分)

8.(1分)镜中看

9.(2分)示例:

鱼抢春(新)水,(调皮地)涌上溪滩,(拨鳍摆尾)啪啪蹦跳

铜仁

阅读杜牧《赤壁》,回答问题

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在初中阶段我们学习了几十首古诗词,有的咏史,有的写景,有的叙事……请问杜牧的《赤壁》属于那一种写法?

本诗在运用这种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3分)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一句中“东风”指什么?

简要谈谈你

对这句诗句的理解(3分)

13、3分

(1)咏史诗(1分)特点:

借史实抒情(2分)

3分

(2)“东风”指火烧赤壁一事(1分)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2分)

河北

一、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7~8题门分)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才匕篇,兼怀子由

明月儿时有?

把酒问青天不多天上官闭,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高处不胜寒鱼生元竟色j勉座上且转朱阁,低绩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国?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婢娟

7.请就词中加线句子的内容质疑(只提一个疑问,不作答)(2分)

答:

                                     

8.简析“转朱阁,低椅户,照无眠”一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表达效果(2分)

答:

                            

7.示例一:

是在月宫(天上)起舞,还是在人间起舞?

示例二:

“何似在人间”是说天上好,还是人间好?

示例三:

“清影”是月亮的影子,还是人的影子?

8.“转”和“低”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无眠”准确

地表现了离别之人因不能团圆而难以放眠的情景

(一)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题目(4分)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4.本诗首联作者写春望所见一个“”字,使人怵目惊心;一个“深”字,让人

虽是写景,但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2分)

15.请对本诗尾联刻画的诗人形象作简要赏析(2分)

14.破满目凄然(意思相近即可)

15.描画出了诗人苍老的形象,展示出了诗人悲凉的心情(意思相近即可)

(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7—8题(5分)

使至塞上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7.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

结合诗句具体说明(2分)

8.颈联中的“直”、“圆”两字用得十分传神,请说说它们的好处

7.(2分)可从诗题“使至塞上”,诗句中“边、居延、汉塞、胡天、大漠、萧关、燕然、属国、都户”等词语(地名、官名)看出这是一首边塞诗

8.(3分)“直”字,表现了打磨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1分);“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1分)这两个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塞外雄奇壮观的

自然之景,而且巧妙融入了诗人的孤寂情绪(1分)(意思对即可)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8.本诗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表现了守边将士什么精神?

(2分)

               ▲                   

9.“黑云压城城欲摧”是千古名句,试分析其成为名句的原因(3分)

               ▲                   

8.要点:

浴血奋战、誓死报国(视死如归,忠君报国)

9.示例一:

运用比喻、夸张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示例二:

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

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江西

落日怅望

唐·马戴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9.这首诗是日落时分作者遥望家乡所作,请找出诗中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2分)

10.试说说首联中“千里”与“片时”的表达效果(2分)

9.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1分);临水不敢照,惊恐平昔颜(1分)

10.以“千里”与“片时”作强烈比照,点明云、鸟的自由和飞行之速,进而引

发作者久客异地的乡思(大意相同即可)(2分)

阅读李清照的两首词,完成第911题(4分)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

一滩鸥鹭。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

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9.找出《武陵春》中词人化虚为实,描摹愁思的句子(1分)

10.说说《如梦令》“惊起一滩鸥鹭”一句中“惊”字的妙处(1分)

11.这两首词分别是词人南渡前后的作品,它们在情感上有何不同?

(2分)

9.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1分)

10.“惊”字既暗写出了船行之快,又生动地写出停栖在小洲上的鸥鹭被吓得惊

慌失措的情态(1分)

11.前一首:

愉悦、欢快、热爱生活(1分);后一首:

悲伤、愁苦、孤单寂寞(1分)

古诗词鉴赏(3分)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7.展开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展现的画面(2

分)

8.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分)

7.略评分:

共2分开放性试题,描绘应表现出平也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

景色特点,语言流畅即可

8.思念故乡评分:

共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25题

(一)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8.分析颔联中“垂”“涌”二字的好处(3分)

9.诗的尾联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

(2分)

10.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分)

8、答案示例:

"垂"和"涌"赋予景物以强烈的动感,突出了舟中观景的典型特征,

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评分:

3分,意思对即可

9、答案要点:

①比喻、设问②寓情于景(情景交融)③对比、反衬评分:

2分,答出一点即可

10.答案示例:

怀才不遇的苦闷,飘泊无依的感伤评分:

2分,意思对即可

东营

敷浅原①见桃花

刘次庄

桃花雨过碎红飞,半逐溪流半染泥

何处飞来双燕子?

一时衔在画梁②西

注释①敷浅原:

古地名,在今江西境内②画梁:

彩绘屋梁

7.有人评价本诗“避俗避熟”、自出心裁,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

(2分)

8.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和志趣?

(2分)

7.答案:

示例一,立意新颖,跳出借落花写惜春或伤春之情的窠臼,通过写飞花的活泼灵动和美好际遇来抒写情志,不落俗套示例二,构思独辟蹊径,别出心裁,将桃花飘落与燕子衔花联系起来,写飞花的经历曲折有致示例三,发现独到,捕

捉飞燕衔花的细小情景,并从中发现其审美价值,独具慧眼

评分:

答对一种示例即得2分意思对即可

8.答案:

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执着追求评分:

情感、志趣各占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一)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7、8两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7.本诗以“春”为着眼点,抒发了的感情诗中直抒胸臆

表达这种感情的一个词语是(2分)

8.“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中的两个动词很有表现力,请说说这

两个动词好在何处(3分)

7.答案:

喜爱钱塘湖春天美景爱(最爱)评分:

每空1分,共2分

8.答案:

“争”和“啄”两个动词,写出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

动态场景,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机

评分:

本题共3分找出动词1分;赏析2分,每个要点1分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89题(6分)

【双调】寿阳曲

江天暮雪

马致远

天将暮,雪乱舞半梅花半飘柳絮

江上晚来堪画处,钓鱼人一蓑归去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8.请赏析《江天暮雪》中“半梅花半飘柳絮”的妙处(2分)

9.

(1)这两首诗歌描绘的画面有何不同?

(3分)

(2)寄托了两位诗人什么样的共同情感?

(1分)

8.把纷飞的雪花比喻为盛开的梅花和飘飞的柳絮,具体形象地表现了“雪乱舞”

的景象

9.

(1)《江天暮雪》描绘动态的“雪乱舞”的自然景象和钓后归去的人物形象;《江雪》描绘静态的千山无鸟、万径无人的空寂雪景和孤舟垂钓的人物形象

(2)

都通过孤傲的钓翁寄托了作者清高脱俗的感情

(二)阅读下面的词,完成第78题(4分)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7.“浓睡”在词中的意思是(4分)

8.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雨疏风骤”的意思是雨点稀疏,晚风急猛

B.“海棠依旧”是此人对“卷帘人”的回答

C.“绿肥红瘦”描写出雨后海棠花的情景

D.这首词篇幅短小,有人物,有对话,意味深长

7、酣睡8、B

达州

阅读《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完成17——18题(4分)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

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7.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词的上阕、下阕的内容(2分)

上阕:

下阕:

18.下面对该词的理解品味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此词是苏轼的第一首最具豪放风格的作品,表现他决心抗击辽、夏侵略的爱国壮志自此,他树起了“自是一家”的旗帜,提高了词品,扩大了词的界境

B.开篇着一“聊”一“狂”两字,更见作者的潇洒豪放,也隐约透露出怨愤之情;再用一个“卷”字,写出众多人马像疾风一样驰骋山冈的壮观的出猎场面

C.用典故是古诗词创作常用艺术手法之一,用典故能含蓄委婉地表情达意词中下阕采用冯唐持节赦免魏尚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希望朝廷悯恤年老,免去罪名的

愿望

D.结尾三句卒章显志,表明作者想要驰骋沙场、为国杀敌、一展宏图的强烈愿

望和远大的志向,其耿耿忠心溢于言表,凸显了刚强威武的英雄气概

17.上阕写出猎盛况(场面)下阕写报国情(2分,意同即可)18.C(2分)

过零丁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1)诗歌中“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两句诗各是一个完整的主谓句子诗人将两个陈述的对象摆在一起,要表达什么意思、抒发什么感情?

答:

(2)诗歌尾联采用的抒情方式是什么?

抒发了什么感情?

答:

(1)(2分)

答:

从国家山河破碎、局势危急,说到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将“国家”与“自

身”联系在一起,(1分)表达了诗人的爱国深情(1分)

(2)(2分)

答:

尾联采用的抒情方式是“直抒胸臆”(1分)抒发了诗人“以死明志”(或“为

国捐躯”、或“举身赴国难”)的坚贞情怀(1分)

 

二、诗歌鉴赏

2.古诗文阅读

(甲)临皋闲题

苏轼

   临皋亭下八十数步,便是大江,其半是峨眉雪水,吾饮食沐浴皆取焉,何必归乡哉!

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闻范子丰新第园池,与此孰胜?

所不如者,上无两税及助役钱耳。

(乙)记游松风亭

苏轼

   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林止息。

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

良久忽曰:

“此间有歇不得处   A  ”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

当甚时也不妨熟歇   B  

(丙)纵笔三首(其一)

苏轼

寂寂东坡一病翁,白须萧散满霜风。

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酒红。

【注】甲文为苏轼贬黄州时所作,乙文为苏装贬惠州时所作,丙诗为苏轼贬惠州再贬儋州时所作。

(1)根据语境,给下列加下划线词选择正确的选项。

①与此孰胜(________)   A.通“熟”   B.谁,哪一个   C.成熟

②思欲就林止息(________)   A.完成   B.即使   C.靠近

③若人悟此(________)   A.好像   B.如果   C.你

(2)用现代汉语写出甲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

其半是峨眉雪水,吾饮食沐浴皆取焉,何必归乡哉!

(3)结合语境,在乙文A、B两处填上合适的标点,并说明理由。

(4)丙诗意蕴丰富,选择下列一组词语,结合全诗,描摩诗人情感。

A“白须”和“酒红”   B“误喜”和“一笑”

(5)乙文中“熟歇”意为“充分休息”,它是苏东坡人生境界的一种标志。

结合你的阅读体验,说说苏东坡“熟歇”的人生境界在甲文《临来闲题》中是如何体现的。

【答案】

(1)B;C;B

(2)长江水很大一部分是峨眉山上的雪水,我平时吃喝沐浴都是从江里打水,为什么一定要回家呢!

(3)A处,示例1:

填感叹号,更切合语境,更能表现苏东坡当时突然醒悟到就地休息的惊喜,一种大悟似的“忽得解脱”之感跃然纸上。

示例2:

填问号,形成自我反问,更强烈肯定地体现苏东坡当时突然醒悟到就地休息的惊喜,一种大悟似的“忽得解脱”之感跃然纸上。

B处,示例1:

填句号,更能体会苏东坡经过一番彻底领悟后的宁静。

唯有这种宁静才是苏东坡,才是豁达、闲适的苏东坡,才是看淡生死、看淡一切的苏东坡。

示例2:

填感叹号,因为“熟歇”是苏东坡对人生的一种幡然醒悟,是他对人生的深刻体察。

(4)示例1:

A:

“白须”和“酒红”相对(写“对比”也对),通过颜色的变化,先描绘了自己容颜的衰老,“白须萧散满霜风”满带凄寒之气。

末句忽借酒后脸上暂现红色一事,情绪轻快。

色彩从霜白转入绚丽,传达出自己不以衰老为意的自我解脱,表达他对自己贬官且多病的境遇的超脱和旷达。

示例2:

B:

“误喜”写出了“小儿”把老父亲“酒红”的醉面误当成是体健的“朱颜”的欣喜;诗人自己“一笑”点破“小儿误喜”,对儿子之喜进行否定,回到对衰老的肯定。

两词对照,让人感受到诗人对自己病后饮酒的一种自嘲,表现出诗人的旷达和超脱。

(5)写作《临皋闲题》时,苏东坡被贬黄州,此次贬官是苏东坡人生的一大灾难。

因“乌台诗案”差点丢了脑袋的苏东坡并没有沉浸在伤感之中,而是转而排遣痛苦。

他在临皋亭下,生活得自在舒服,“饮食沐浴”皆取自“峨眉雪水”,竟无归乡之心!

这种感受就是苏东坡被贬他乡、不为困境所绊的“熟歇”。

而寄情山水,做江山风月的主人,更是一种旷达、超脱的人生至境,更是苏东坡的人生“熟歇”。

【解析】【分析】

(1)本题①中的“孰”古义既可以是通假字,通“熟”,也可以翻译成“谁,哪一个”,今义为“成熟”,根据文意和句意可知应选择B;②中的就即可翻译成“完成”,也可以翻译成“即使”和“靠近”,根据文意和句意可知应选择C;③中的若即可翻译成“好像”,又可翻译成“如果”和“你”,根据文意和句意可知应选择B。

(2)本题翻译为“长江水很大一部分是峨眉山上的雪水,我平时吃喝沐浴都是从江里打水,为什么一定要回家呢!

”,其中注意“半”翻译成“大部分”;“皆”翻译成“都”;“何必”翻译成“为什么一定要”。

(3)文中A处前面的一句表明心中有疑问,但从“良久忽曰”中的“忽”可知有突然明白之意,故可用感叹号,若用问号,形成自我反问,也可体现“忽得解脱”的惊喜和轻松之感,故也可用问号;B处是结尾句,用句号,平淡结尾,体现的是苏轼大彻大悟后的平静,用感叹号,表达的是他对人生的深刻体察,故用句号或者感叹号均可。

(4)A中白红颜色的对比,表达他对自己贬官且多病的境遇的超脱和旷达;B中两词对照,让人感受到诗人对自己病后饮酒的一种自嘲,表现出诗人的旷达和超脱。

(5)乙文中的“熟歇”二字体现的是作者不畏人生的挫折,在寄情山水之中依旧悠闲自得的豁达情怀;甲文中从“其半是峨眉雪水,吾饮食沐浴皆取焉,何必归乡哉!

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中可知他称自己是“闲者”,说明他内心的豁达,这与乙文的“熟歇”相对应,据此可以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

⑴B;C;D;

⑵长江水很大一部分是峨眉山上的雪水,我平时吃喝沐浴都是从江里打水,为什么一定要回家呢!

⑶A处,示例1:

填感叹号,更切合语境,更能表现苏东坡当时突然醒悟到就地休息的惊喜,一种大悟似的“忽得解脱”之感跃然纸上。

示例2:

填问号,形成自我反问,更强烈肯定地体现苏东坡当时突然醒悟到就地休息的惊喜,一种大悟似的“忽得解脱”之感跃然纸上。

B处,示例1:

填句号,更能体会苏东坡经过一番彻底领悟后的宁静。

唯有这种宁静才是苏东坡,才是豁达、闲适的苏东坡,才是看淡生死、看淡一切的苏东坡。

示例2:

填感叹号,因为“熟歇”是苏东坡对人生的一种幡然醒悟,是他对人生的深刻体察。

⑷示例1:

A:

“白须”和“酒红”相对(写“对比”也对),通过颜色的变化,先描绘了自己容颜的衰老,“白须萧散满霜风”满带凄寒之气。

末句忽借酒后脸上暂现红色一事,情绪轻快。

色彩从霜白转入绚丽,传达出自己不以衰老为意的自我解脱,表达他对自己贬官且多病的境遇的超脱和旷达。

示例2:

B:

“误喜”写出了“小儿”把老父亲“酒红”的醉面误当成是体健的“朱颜”的欣喜;诗人自己“一笑”点破“小儿误喜”,对儿子之喜进行否定,回到对衰老的肯定。

两词对照,让人感受到诗人对自己病后饮酒的一种自嘲,表现出诗人的旷达和超脱。

⑸写作《临皋闲题》时,苏东坡被贬黄州,此次贬官是苏东坡人生的一大灾难。

因“乌台诗案”差点丢了脑袋的苏东坡并没有沉浸在伤感之中,而是转而排遣痛苦。

他在临皋亭下,生活得自在舒服,“饮食沐浴”皆取自“峨眉雪水”,竟无归乡之心!

这种感受就是苏东坡被贬他乡、不为困境所绊的“熟歇”。

而寄情山水,做江山风月的主人,更是一种旷达、超脱的人生至境,更是苏东坡的人生“熟歇”。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能力.文言词语的解释要放在具体的语句中识记更事半功倍。

另外,在积累的基础上积累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比如:

字形推断法,语境推断法,结构推断法等。

另外还要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

⑵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

我们在翻译句子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语句通顺就可以拿满分了。

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

⑶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要想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必须熟练掌握常用的标点符号及其用法。

答题时,要结合语句内容选择合适的标点符号。

⑷本题考查概括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注意阅读时要逐句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作者的感情,特别要关注诗歌中抒情的语句,然后再用简洁、恰当的语言进行概括。

概括思想感情的格式为:

这首诗通过描写(叙述)……的景色(事件),抒发(表达或赞颂了)……的感情。

⑸本题考查体会作者心境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作者的生平,这是理解作者感情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然后在此基础上逐句逐词分析诗歌内容,通过体会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心境。

【参考译文】

【甲】:

临皋亭下不远处就是长江,长江水有很大一部分是峨眉山上的雪水,我平时吃喝洗涮都是从江里打水,何必要去人多的地方住呢?

江山风月,本来是没有主人的,谁在用便可以说是主人。

听说范子丰新买了园子,不知和我这里比怎么样?

我比他差的,也就是我这不能缴税吧。

【乙】:

我曾经借住惠州嘉佑寺。

一日,在松风亭附近散步,感觉脚力不堪疲乏,想到树林里休息。

却看见松风亭的屋檐还在树林的远处,心里想什么时候才能走到啊?

后来转念又一想,突然有了体会:

“这里为什么就不能休息呢?

”一下子有了顿悟,就好比上钩的鱼儿,忽然得到解脱。

如果能悟解到这一点,即使在短兵相接的战场上,战鼓如雷霆,冲上去就要死于敌人之手,退回来就要死于军法,这时,不妨好好先歇息一下。

【丙】:

我这个多病的老翁在寂寥中打发时光;白须稀疏,面对着冷漠的秋风。

小儿搞错了,庆贺我脸色红润健康;我不禁宛然一笑,这是喝了点酒,脸才有些红

3.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观刈麦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1)这首诗歌给我们描绘了哪三幅画画?

(2)请简要分析“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一句蕴含的思想感情。

【答案】

(1)一、惜时收割,妻儿送茶饭;二、丁壮勤收割;三、有贫妇拾遗穗,居易感悲伤。

(2)写夏天天热昼长,而人们却竭力苦干,就怕浪费一点时间,体现人们对即将到手的麦子的珍惜。

“惜”字用得非常好,用一种违背人之常情的写法来突出人们此时的感情烈度。

【解析】【分析】

(1)《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

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

全诗分四层,第一层四句,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

第二层八句,通过具体的一户人家来展现这“人倍忙”的收麦情景。

婆婆、儿媳妇担着饭篮子,小孙儿提着水壶,他们是去给地里干活儿的男人们送饭的。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这四句正面描写收麦劳动。

笫三层八句,镜头转向一个贫妇人,她被捐税弄得破了产,现时只能以拾麦穗为生。

第四层六句,写诗人面对丰收下出现如此悲惨景象的自疚自愧。

据此概括即可。

(2)“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正面描写收麦劳动。

他们脸对着大地,背对着蓝天,下面如同笼蒸,上面如同火烤,但是他们用尽一切力量挥舞着镰刀一路向前割去,似乎完全忘记了炎热,因为这是“虎口夺粮”,时间必须抓紧呀!

舍不得浪费。

天气如此之热,白天又如此之长,而人们却竭力苦干,就怕浪费一点时间,可见人们对即将到手的麦子的珍惜程度。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句写出农民劳作的辛苦,以及对农民的同情。

故答案为:

⑴一、惜时收割,妻儿送茶饭;二、丁壮勤收割;三、有贫妇拾遗穗,居易感悲伤。

⑵写夏天天热昼长,而人们却竭力苦干,就怕浪费一点时间,体现人们对即将到手的麦子的珍惜。

“惜”字用得非常好,用一种违背人之常情的写法来突出人们此时的感情烈度。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掌握能力。

考生要结合诗句,用流利、连贯、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此题的关键在于考生对诗句内容的理解。

⑵本题是对诗歌诗人的情感的考查。

考生要理解诗句的意思,针对诗句的表现手法和用语进行分析,概括出诗人在诗句中所蕴涵的情感。

4.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