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的收入分配理论.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101327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45.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特色的收入分配理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中国特色的收入分配理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中国特色的收入分配理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中国特色的收入分配理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中国特色的收入分配理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特色的收入分配理论.docx

《中国特色的收入分配理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特色的收入分配理论.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特色的收入分配理论.docx

中国特色的收入分配理论

凯恩斯认为由于不平等的收入分配会产生有效需求不足,因此要实现充分就业均衡必须解决收入分配不公平的问题。

给贫困者或失业者以救济的财政转移支付,可以刺激消费需求。

他主张国家通过制定适当的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来弥补市场失灵的缺口,甚至认为可以实行举债支出以弥补赤字的财政政策,大幅度提高社会福利和工资标准,即采取“普通福利”政策来渡过经济危机。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深入分析了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及其实施效应,上述理论从不同角度论述收入分配差距的调节问题,对本文从财政支出视角探讨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机制和对策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四、中国特色的收入分配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的发展创新。

建国初期,毛泽东坚决抵制平均主义,将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分配原则,标志着我国的收入分配理论初步形成。

1956年后,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阶段,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基本完成。

邓小平打破平均主义的传统观念,把按劳分配与经济发展理论相统一,提出了按劳分配和实现共同富裕的观点,这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分配理论的确立。

首次提出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为补充的思想理论,开创了单一的按劳分配方式向多元化分配方式转变的伟大变革,重新求解了效率与公平的矛盾,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在公平分配的基础上初露效率的信号。

十六大首次提出初次分配关注效率,再分配关注公平。

新提法为调节收人分配差距提供了一个着力点,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任务,在分配领域着重点主要在缩小贫富差距。

党的十八大更是多次提到收入分配的公平问题。

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第二节财政支出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具体路径

我国财政支出用途和内容在不断变化和调整,政府于2007年按公开透明、便于操作和参照国际经验的原则对《政府收支分类科目》进行全面改革。

新的《政府收支分类科目》在财政支出分类改革中设置新的支出功能分类体系。

功能分类体系可以更为清楚反应政府各项功能活动,从分类结构来看,不再按基建费、事业费等经费性质设置科目,而是根据政府管理和部门预算要求,按照支出功能设置类、款、项三级科目。

鉴于财政支出统计口径的变化,通过参考一些学者的观点,以下分别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及财政支出占比较高的支出项目,本文主要分析教育支出、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农林水事务这四类支出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一、教育支出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投入水平常常是衡量一国家文明程度的主要标注准,教育支出在财政支出中占有重要地位,体现了我国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国民素质的战略目标。

教育支出差异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具体机理与传导机制表现在以下几个方

面:

一是教育支出差异导致城乡人力资本差距的产生和扩大。

增长型激励导致地方政府在教育支出方面存在偏向城市的政策倾向,地方政府对城镇的教育支出水平远远高于农村。

在城市偏向的政策下地方政府对农村教育支出的相对不充足导致农村居民人力资本投资受到抑制,产生城乡居民因人力资本水平差异而造成的收入差距,并陷入失衡的陷阱。

二是教育支出差异将导致城乡收入分配的“马太效应”。

在地方政府城市偏向的教育公共品供给体制下,我国城镇居民拥有的政府教育支出远高于农村居民,同时,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水平又明显高于农村居民,城乡教育投资差异与居民收入水平的差距将进一步影响城乡收入分配,从而产生城乡居民收入分配中的“马太效应”,即如果没有政府的及时干预,可能会出现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的两极分化现象。

也就是说,收入水平相对较低的农村居民难以获得足够的政府教育支出,而收入水平较高的城镇居民反而获得了更高的政府教育支出,从而导致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的人力资本水平和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

综上,政府在教育方面的支出对于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缩小收入差距和促进社会公平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实现社会公平是一个长期目标,不可一蹴而就,对教育而言,更是如此。

政府需要进一步增加对贫困落后的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尤其是在基础教育方面的支出,越是贫困地区就越需要政府在教育上予以重视,在财政上予以支持。

收入差距可以进一步细分为财产性收入差距、工资性收入差距、经营性收入差距和转移性收入差距。

教育支出作为一种人力资本投资,对工资性收入差距影响最为直接和明显。

因为政府教育投入的增加能够促进人们知识的积累、技能的学习以及能力的提高,这些都会带来工资性收入的增长。

至2006年农村义务教育财政负担前,我国义务教育支出主要集中在地方财政,更有很多地方政府以负债形式发展教育事业,使得教育经费常年紧张,家庭教育负担过重,农村教育支出结构性不足。

我国教育经费投入逐年加大,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重已由2000年13.1%上升到2012年的21.1%。

但是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差距。

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已过财政支出的规模和结构是影响教育经费效益的主要因素。

我国目前不仅教育经费规模仍偏低,而且教育经费各级教育之间的分布不尽合理,特别是农村的普及教育长期处于落后境地。

二、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

社会保障是一种再分配手段,通过制度安排保障最基本的需求,居民在失业、退休、疾病和收入过低等情况时,社会保障可以提供救助和保障,减少居民的经济负担,提供“安全网”似的保障,以促进社会的稳定。

反之,若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社会保障资源匮乏,社会保障覆盖面狭窄,低收入者的生活得不到保障,农村居民难以享受到社会保障服务,贫富差异进一步拉大,民生保障变成空谈。

但事实上,我国各地区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对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是不同的。

一方面,城市偏向政策是地方财政体系普遍出现的问题,财政分配的城市偏向政策突出表现在基础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支出领域。

另一方面,从长期而言,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社会保障覆盖面的扩大可能会惠及农村,从而出现城市反晡农村的效应。

这样,财政社会保障支出才会有利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缩小。

在当前的财政体制背景下,地方政府对城市社会的公共服务投入往往高于农村,农民在公共服务方面难以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平等的待遇。

增加财政支出非但不能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反而可能会将收入差距扩大化。

我国的社会保障和就业与国际上的分类方法大致相同,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其中,社会保险是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覆盖了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五个方面。

此外,社会保障体系中的社会救济、社会优抚等方面的保障对象是低收入群体以及残疾人、军人和军人家属等特殊群体。

社会保障作为一种公共产品,具有很强的外部效应,单纯依靠市场机制调节可能会使社会保障偏离其本质属性。

为弥补市场失灵,政府介入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是必要的。

一方面,个人及企业履行社会保险的缴纳义务,并享受相应的社保服务;另外一方面,政府在为低收入群体提供适度的生活保障之外,还应该通过失业基金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从根本上改善低收入群体的生活状况,而不是简单的直接转移支付。

因此,政府社会保障支出在规模上要适度,在结构上要优化。

合理的社会保障支出要符合政府预算决算制度的要求,而不是盲目地追求高福利,社会保障支出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合理的社会保障支出能够保障人们的基本生活,刺激市场的有效需求,进一步促进经济增长,保证适度的财政支出规模,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对缩小收入差距、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经济稳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医疗卫生支出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

医疗卫生是一个混合的概念,它既包括医疗服务又包括公共卫生。

其中公共卫生是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核心,它是为社会公众提供健康安全的公共环境,以满足社会公众的公共卫生需求,由于公共卫生的非竞争性和排他性,其应该由政府全部负担;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健康观念逐渐增强。

医疗卫生支出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日渐提高,已经成为人们日常支出中重要组成部分。

医疗卫生支出的多少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不可小觑。

一方面,政府医疗卫生支出的增加必然使居民个人在医疗卫生方面的开销减少。

如果政府采取偏向农村的医疗卫生支出政策,就相当于增加了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因病致贫的现象也得到缓解。

另一方面,政府医疗卫生支出的增加给人们带来了良好的预期。

人们愿意花更多的钱在教育上,通过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学习,农村低收入群体的综合能力素质得到进一步提升,进一步地提高人们获得收入的能力。

2009年4月,我国正式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开始走上新的医疗改革道路。

在这份重要文件中,提出了医改从2009年开始3年间的具体工作目标和启动五项改革的框架内容。

计划逐步普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促使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城乡居民,完善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初步建立基本药物制度,实现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突破以及切实减轻城乡居民医疗费用负担。

将“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总目标。

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发展的道路上,无论是实践还是理论都证明了医疗卫生公共用品的差异会影响到社会公平的实现、城乡居民的生存状况和生活水平。

城乡医疗服务的差距又会影响到劳动者的健康状况。

健康作为一项重要的人力资本投资,对于增加劳动者的收入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个健康的劳动者更有精力投入到劳动中,发挥主观能动性,保证劳动效率、延长工作时间。

健康也可以延长劳动者的寿命,使得劳动者在工作岗位上干的更久,带来更高的收入。

总之,政府在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方面的投入也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它有利于提高广大的农村地区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生活质量,对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和社会公平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四、农林水事务支出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

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最基础、最重要的作用。

农业生产的特点决定了其受自然环境因素影响很大,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

农业生产除了面临很大的自然风险外,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也处于不利地位,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首先,我国农业生产方式粗放,小农生产者居多,生产设备和技术工艺落后,抗风险能力较弱;其次,农业生产周期长,农业生产者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羊群效应”在农业生产中尤为明显,导致农产品供给情况不符合市场需求的变化,就会使得农业生产者即使是“丰收年”也会面临很大的市场风险。

此外,由于农业生产投资回报率低、风险大,很难引入市场资本,而且政府支农支出的增加不会对市场资本产生挤出效应,具有正的外部效应。

因此,各国政府都十分重视发展和保护农业生产,并通过多种方式包括财政资金支持、税收减免等鼓励和发展农业、改善农民生活和促进农村发展。

我国也不例外,2004年以来连续十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是就“三农”问题展开的。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民人口占比较大,广大农村地区生活水平普遍不高,城乡收入差距问题已经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

政府支农支出的增加大大改善了农村的生产环境,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的采购和更新使得农业生产效率进一步提高,扩大了农业产出,增加了农民收入;一些粮食直补、税收优惠、转移支付等直接或间接地减少了农民生活负担,增加了农民的可支配收入,同时也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技术的培训推广提高了农民的知识水平和生产技能,有助于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竞争力的增强。

因此,财政支农支出对于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第三章长三角地区财政支出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定性分析

从现有的相关研究结论可以看出,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数量和政府政策引导等因素都对城乡收入差距有较大影响。

而在我国快速城镇化背景下,财政支出逐渐成为较为活跃的变动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城乡收入差距水平。

本章节通过对长三角地区城乡收入差距发展现状进行总结梳理,对财政支出和城乡收入变动轨迹等方面特征进行阐述分析,为深入探究各项因素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水平的影响机理提供理论基础。

第一节长三角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现状

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总体逐年扩大

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由表3.1可以看出长三角地区城乡居民的收入自1997至2012年呈现逐年增长趋势。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997年的4077元增至2012年的14851元,增加了10774元,增长了2.64倍。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7年的7899元增加到了2012年的34805元,增加了26906万元,增长了3.41倍。

这表明长三角地区的城乡居民在一定程度上分享了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果。

表3.11997-2012年长三角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及其差距统计表(单位:

元)

年份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城乡居民收入比

城乡居民收入差

1997

7899

4077

1.94

3822

1998

8305

4199

1.98

4106

1999

9680

4308

2.25

5372

2000

10498

4481

2.34

6017

2001

10541

4746

2.22

5795

2002

11047

5053

2.19

5994

2003

12436

5442

2.29

6994

2004

13903

5972

2.33

7931

2005

15752

6727

2.34

9025

2006

17672

7453

2.37

10219

2007

20191

8349

2.42

11842

2008

24666

9352

2.64

15314

2009

26451

10164

2.60

16287

2010

27380

11465

2.39

15915

2011

31180

13309

2.34

17871

2012

34805

14851

2.34

19954

数据来源:

整理自《中国统计年鉴》及各省市统计年鉴。

同时也应当看到,这16年间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远超过农村居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逐年扩大。

由表3.1与图3.1可以看出。

城乡收入绝对差从1997年的3822元增加到了2012年的19954元,城乡收入比从1997年的1.94扩大到2012年的2.34。

从相对差距看,表3.1,图3.1显示,自1999年以来,长三角地区的城乡收入比一直在2倍以上,最高的年份达2.64。

这表明,长三角地区的城乡贫富差距一直居高不下,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与我国最终要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背道而驰。

图3.11997年-2012年长三角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及其差距统计图(单位:

元)

二、城乡居民收入结构存在较大差异

居民收入有不同的类型和来源,下面我们将对四个不同类型的收入进行分析,我们将通过下表3.2来具体分析这几类收入历年的变化情况。

根据统计年鉴的指标注释,工资性收入是指被雇佣者出售自己的劳动所取得的所有收入。

由下表3.2和3.3可以看出,16年来长三角地区城镇居民的收入主要来源是工资性收入,占比在70%以上;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占比较低,但近年来呈逐年上升态势;经营净收入是指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规划和经营而得到的收入。

根据表3.3可以发现经营净收入是农村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原因是农民可以通过承包经营集体土地,发展现代农业,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增加收入。

但是我们发现近年来农村人均经营性收入占比不断缩小,主要是由于近年来农村居民进城务工较多,进城打工的工资性收入较经营性收入越来越多,因而农村居民在人均经营性收入上的优势逐渐消退;根据3.2表可以看出,城镇居民的经营净收入一直占比很低。

财产性收入是以家庭为单位,通过自身拥有的动产和不动产所得到的收入。

由表3.2可以看出,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占比逐年增加。

转移性收入是指不需要任何成本从国家、社会团体得到的转移支付收入。

由表3.2和表3.3可以看出该类收入差异相当明显,城镇居民转移性收入占比在20%以上,而农村居民转移性占比不超过10%,但是城乡居民人均转移性收入差距依然较大。

表3.2长三角地区城镇居民各项收入占可支配收入比重(单位:

%)

年份

工资性收入

经营净收入

财产性收入

转移性收入

1997

79.95

19.51

9.9

20.05

1998

77.8

22.78

11.1

22.20

1999

76.26

19.89

12.1

23.74

2000

72.83

17.89

12.4

27.17

2001

73.22

3.52

13.9

26.78

2002

72.23

3.89

14.1

27.77

2003

76.89

5.91

13.8

23.11

2004

77.77

6.73

15.3

22.23

2005

78.6

3.87

17.2

21.40

2006

78.74

4.20

19.2

21.26

2007

78.16

4.43

23.3

21.84

2008

78.17

4.70

22.6

21.83

2009

77.41

4.42

22.8

22.59

2010

77.17

4.55

24.7

22.83

2011

76.93

4.91

27.1

23.07

2012

76.88

4.97

26.8

23.12

数据来源:

《2013年长三角统计年鉴》

表3.3长三角地区农村居民各项收入占纯收入比重(单位:

%)

年份

工资性收入

经营净收入

财产性收入

转移性收入

1997

17.3

78.83

0.8

3.1

1998

19.15

76.34

1.01

3.5

1999

21.1

74.03

1.1

3.82

2000

22.32

71.6

1.4

4.7

2001

23.34

70.31

1.42

4.92

2002

24.6

69.4

1.5

4.6

2003

25.6

68.5

1.8

4

2004

24.7

69.4

1.9

4

2005

25.4

68.3

1.9

4.4

2006

27.4

65.9

2

4.8

2007

27.6

65.2

2.2

5

2008

27.7

64.2

2.2

5.9

2009

29

61.9

2.3

6.8

2010

29.9

60.8

2.5

6.8

2011

30.1

60.4

2.3

7.1

2012

28.9

61.2

2.1

7.8

数据来源:

《2013年长三角统计年鉴》

第二节长三角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动轨迹

一、长三角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全国相比

改革开放后,长三角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动趋势与全国相比大致相同,都是波段上升趋势。

从下表3.4和下图3.2可以看出,从1997年到2009年城乡收入比开始逐渐扩大,这一阶段是全面推进、改革攻坚的阶段,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和完善是这一阶段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的重大突破,然而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城乡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到2008年达到历史最高点2.64,农村相比城市发展速度缓慢;从2010年至今,城乡收入比有所缩小。

总体上看,长三角地区城乡居民收入比始终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共同特征就是两者都呈波段上升的总体趋势。

表3.4长三角地区和全国城乡居民收入比

年份

长三角地区城乡居民收入比

全国城乡居民收入比

1997

1.94

2.47

1998

1.98

2.51

1999

2.25

2.65

2000

2.34

2.79

2001

2.22

2.90

2002

2.19

3.11

2003

2.29

3.23

2004

2.33

3.21

2005

2.34

3.22

2006

2.37

3.28

2007

2.42

3.33

2008

2.64

3.31

2009

2.6

3.33

2010

2.39

3.23

2011

2.34

3.13

2012

2.34

3.10

图3.2长三角地区城乡居民收入比,全国城乡居民收入比

二、长三角地区内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动轨迹

由下表3.5和图3.3可得知,从1997年至2012年间,长三角16个城市的城乡收入差距与全国的变动趋势基本相同,呈曲线上升趋势,截止2012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最大的是上海和南京,分别为22385元和20306元,城乡收入差距已超过2万元。

城市居民收入差距最小的是扬州和泰州,分别为13026元和14081元,其余12个城市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均在1.5万至2万之间,从高到低依次是苏州、宁波、台州、绍兴、杭州、无锡、嘉兴、常州、湖州、舟山、镇江、南通。

表3.51997-2012年长三角地区16个城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单位:

元)

地区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上海

3161

3366

5451

6122

7013

7026

8210

9817

10397

11455

13401

15232

16355

17860

20177

22385

南京

2964

3294

3832

3443

4537

4578

4261

6069

8772

10470

12297

14172

14820

16255

17992

20306

无锡

2086

2160

2794

2626

3930

4128

4424

6473

8001

9308

10872

12325

12624

13748

15200

17154

常州

2637

2818

3560

2980

4687

4795

4879

6633

7587

8649

10056

11421

12553

13238

14721

16589

苏州

2260

2465

3098

2818

4719

4477

4726

6948

7883

9251

10785

12895

14219

15709

17391

19683

南通

3118

3395

3831

2626

4559

4507

5205

6008

6883

7952

9546

11092

10773

11911

13364

15061

扬州

2766

2844

3025

2333

3515

3907

3631

5174

6164

7132

8471

9948

9037

10075

11618

13026

镇江

2161

2088

2612

2291

3508

3750

3679

5486

6478

7574

9107

10341

11399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