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四川省成都市龙泉第二中学届高三模拟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099614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09.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首发四川省成都市龙泉第二中学届高三模拟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首发四川省成都市龙泉第二中学届高三模拟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首发四川省成都市龙泉第二中学届高三模拟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首发四川省成都市龙泉第二中学届高三模拟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首发四川省成都市龙泉第二中学届高三模拟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首发四川省成都市龙泉第二中学届高三模拟语文试题.docx

《首发四川省成都市龙泉第二中学届高三模拟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首发四川省成都市龙泉第二中学届高三模拟语文试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首发四川省成都市龙泉第二中学届高三模拟语文试题.docx

首发四川省成都市龙泉第二中学届高三模拟语文试题

成都龙泉第二中学2015级高考模拟考试试卷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

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3题。

如果将西方文化特别是西方近现代价值观与中华价值观进行一番比较,我们就会发现中华价值观特别强调义务先于权利。

换言之,西方近现代价值观非常强调个人权利的优先性,而中华价值观特别是儒家价值观则更强调义务的优先性。

 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梁漱溟认为,中国文化在人和人的关系中强调义务为先,互相承担义务是中国伦理的根本特色。

他认为近代以来西方个人主义盛行,形成了一种个人本位的社会,其弊甚多,而中国则是以伦理为本位的社会,他说:

“人生必有与其相关系之人,此即天伦;人生将始终处在人

与人的相互关系中,此即伦理。

亲切相关之情,发乎天伦骨肉;乃至一切相关之人莫不自然有其情,情谊所在,义务生焉。

父义当慈,子义当孝。

兄之义友,弟之义恭,夫妇朋友至一切相与之人莫不自然互有应尽之义,伦理关系即表示一种义务,一个人似不为自己而存在,而以对方为重,近世之西洋人反是,处处形见其本位主义,一切从权利观念出发。

梁漱溟认为,中国人的伦理特别强调义务感。

这种义务感是开放的,从家庭可以放大到宗族、社区,再到郡县、国家、天下、宇宙。

以义务为基本取向的德行不强调张扬个人权利,而主张努力承担对他人的义务、履行自己肩负的责任。

这种义务取向特别表现为如何对待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在他看来,西方是

个人本位,强调以自己为主;中国则是义务为主,强调尊重对方,“从个人本位出发则权利的观念多,从尊重对方的意思出发则义务的观念多。

在现代社会,个人生存发展权利为宪法和法律所确认,当然也为社会价值观念所承认。

但这并不意味着个人权利是最重要的价值,或社会价值观仅仅为个人权利提供支持。

在价值和伦理问题上,权利话语和权利思维是有局限性的,以个人权利为中心的价值观甚至是当今众多问题产生的根源之一。

权利话语往往联系着个人主义。

个人主义的权利优先态度,其基本立场是把个人权利放在第一位,认为个人权利优先于集体目标和社会共善。

在这样的立场上,个人的义务、责任、美德都很难建立起来。

个人权利优先的主张过分强调保障个人的自由,而忽视促进个人对社会公益的重视,不能正视社会公益与个人利益的冲突,因而对于现代社会健康运行来说弊大于利。

《摘编自陈来《充分认识中华独特价值观——从中西比较看》)

l.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华价值观强调义务优先,是相对于西方近现代价值观轻视义务强调个人权利而言的。

B.在梁漱溟看来,西方一直盛行个人主义,形成一种个人本位的社会,因而其流弊甚多。

C.尽管个人权利为宪法和法律所认可,也为社会价值观所承认,但它决非最重要的价值。

D.个人的德行如以义务为基本取向,就不会张扬个人权利,而会努力承担对他人的义务。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舒中高三仿真卷语文第2页(共8页)

()

A.文章前三段将中西方价值观并举而论,突出了中华价值观中义务优先的观念。

B.文章大量引用梁漱溟的话,暗示西方过分强调个人权利的价值观导致了西方人的自私。

C.文章采用引证法:

第二段明引,使论述富于说服力;第三段暗引,使论据富于概括性。

D.本文既从理论层面详论中西方价值观,也对现实问题作了深入分析,很有指导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伦理关系表示人与人之间的义务,有伦理关系的一切相关之人自然都应该互尽义务。

B.在对待自己与他人关系上,中华价值观主张努力承担对他人的义务,强调尊重对方。

C.若个人利益优先的价值观占了上风,那么个人的义务、责任、美德就很难建立起来。

D.当今,众多问题产生于以个人权利为中心的价值观,此价值观有损于社会健康运行。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夜半歌声

安谅

初春的子夜,依然寒冷砭骨。

街头人车稀落。

夜风,舔弄起了一张纸片,它时而半空中飘舞,时而匍匐在地面上,喘息着,抵抗着风的侵扰。

明人刚为一部作品画上句号,一时无法入眠,就到街上溜达几圈,就看见一个佝偻着腰的老人,裹着老式的围巾和中山装,在街上踽踽行走。

他走得很慢,像是在寻找或者等待什么。

明人迎面走来,他停了步,弱弱地问了一句:

“你见到那个街头艺人了吗?

”明人正想着自己的心事,有点恍惚,下意识地摇了摇头,顾自走了。

后面传来老人的一声深长的叹息。

那一声叹息把明人的心神又抓了过去。

他站住,回望,老人已转身蹒跚而去。

明人迟疑着是不是要快步追去,因为他感到了老人不可名状的失落。

他迟疑着,老人的苍老的背影渐行渐远。

忽然,街头想起了一阵悦耳的声响。

明人定了定神。

循声望去,那盏路灯下,出现了一个人影。

稍顷,一个男人低哑的歌声,在吉他的伴奏下,在夜晚的街头飘掠。

与此同时,他瞥见那个苍老的背影也停滞了脚步,凝然不动,如树,好一会儿,他才缓缓转身,蹒跚着回走。

那边的歌声在冷寂的夜晚,显得苍凉深幽,甚至有一种悲壮。

明人轻步走过去,他想,此刻街头卖唱的,必是十分困苦落魄的艺人,他从口袋里摸到了一张十元纸币,准备赐予艺人。

是一个精壮的中年男人,正闭着眼投入地歌唱。

手指在吉他的弦上熟稔地拨弄着。

那位老人在马路对面又站住了。

他仿佛在侧耳倾听,身子骨都在激动地颤栗。

明人走近艺人,掏出纸币,塞入艺人冰凉的手心。

艺人猛地睁开眼,五指伸开,毫不犹豫地推辞了。

明人尴尬间,男子轻声耳语:

“这位老年痴呆了,没法和我们交流了,每晚,只有我的歌声,能唤醒他,让他早早地回家。

明人惊讶了。

他禁不住又瞥了老人一眼。

他看见老人正注视着他们,像街头的一尊雕塑。

男子又轻声说道:

“他很孤独,神情整日暗淡,但只有听到我唱这首《春夜冷吗》,他就像换了一个人。

  男子继续说道。

  明人的心弦被拨动了,他想告诉他,刚才那老人还在记挂他,他不像是个痴呆者。

这时,老人竟迈着难以想象的矫健的步伐,快步走来。

他像一个阳光少年一样,向艺人,还有明人道了一声,你们好呀!

  他还老友似的拍了拍艺人的肩膀,说:

“你唱得挺棒,很到位,只是个别词没唱准。

”说完,他竟亮开嗓子哼唱了起来。

  这回,艺人也吃惊了,一时不知说什么好。

  老人朗声笑了:

“你不知道,这是我年轻时所作的最后一首歌,我以为没人会知道这首歌,没想到,这些日子,在街头天天听到了你的歌声……”

  “爸爸!

”明人忽然听到一声呼唤。

是艺人!

他此时扶住了老人的臂膀说:

“爸爸你是真正的艺术家!

我们,回去吧……”

  老人的眸子闪亮,他似乎点了点头,面带微笑,与艺人相伴而去……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以一张纸片的拟人化描写,烘托并渲染了夜风侵扰的具体场景,表现了初春子夜的寒冷和孤寂。

  B.老人的叹息透露内心不可名状的失落,明人的心被那叹息声抓住,但迟疑中他错失了老人,说明救人当及时。

  C.小说善于运用语言表现人物,如“听到我唱这首《春夜冷吗》,他就像换了一个人”,表明儿子善解、善待父亲。

  D.熟悉的旋律、亲切的音符能唤醒痴呆老人灵魂深处的记忆,这正印证了歌声温暖生命、艺术点亮人生的道理。

5.小说以“夜半歌声”为题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说明。

(5分)

6.小说最后两段的设计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2017年,作为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地区的上海、浙江两地的首届高中毕业生迎来高考检阅。

这一轮试点改革中提出了很多新的理念,取得了不少成果,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比如“六/七选三”模式下的学科失衡问题。

据初步调查,2016级高中生在2017年选定选考科目时,浙江省某中学近千人中只有7个学生选考物理;某一级普通高中特色示范学校也只有不到50人选考物理;某县所有中学只有不到100人选考物理;某市2016级约一万名学生,只有不到900名学生选考物理。

这些现象虽然仍在动态

变化中,但是“惧选物理”的情绪由落后地域向发达地域、由二级普通高中特色示范学校向一级普通高中特色示范学校快速蔓延,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选自搜狐网《尴尬的物理:

浙江新高考下的学科失衡与制度改进》,2017.9.14)

材料二:

“物理遇冷”的直接原因不是选考,而是新高考为了平衡不同学科的难度和分值,对选考

科目采取了赋分制。

赋分制,即不以卷面实际分数为考生最后得分,而是根据考生的卷面成绩在全部成绩中的位置,给出一个相对分数。

具体到本次高考,每门选考科目卷面成绩的前1%为100分,2%为97分,以此类推,以

每3分为一个分差档设置21个得分档,直至最低分40分。

“物理学科本身偏难,选考物理的一般都是成绩较好的学生,因此导致许多成绩不好的学生不愿意成为分母。

”杭州市一所普通高中副校长对《中国新闻周刊》举例说:

比如短跑比赛,一组是10个速度较快的高手,另一组是10个跑得较慢的人,两组的竞技水平并不相同,但都按同样的规则赋分,最后在两组内排名相同的人,成绩就相同了。

(选自《中国新闻周刊:

新高考改革引争论“物理遇冷”是无解之题?

》,2017.10.27)

材料三:

2017年在上海、浙江招生的1400多所高校中,有70%的高校对选考科目有要求。

其中浙江高校要求选考的科目比例如下:

(选自搜狐网《高考改革后物理到底有多重要?

》,2017.7.13)

材料四:

怎样针对物理选科问题调整高考改革方案?

其一,在目前选科制度不变的情况下,适当调整物理科目的等级和赋分比例。

这并不涉及学生选择学科的公平公正问题,如果各科等级比例在学生选择前就告诉学生,那学生完全可以根据政策来选择学科,这对所有学生都是公平的。

其二,改革选考科目设计,允许学生自主选择3门以及3门以上选考科目,在完成选考之后,自主确定用哪3门分数参加高考、填报志愿。

如果6门(或者7门)选考科目都允许学生参加考试(考试次数限定为1次),要参加高考录取的学生,必须至少选3门,在考试完成后,再自行决定用哪3门的分数去报考大学,这会进一步扩大学生的选择权,也能避免功利选科的问题,还有助于实现教招考分离。

其三,推进大学招生改革,调整大学专业招生的选科要求。

大学必须专门开设高中学习中心,配合高考改革,引导中学生理性选科,需要大学规范专业选科要求。

目前存在于高考选科中的问题,根源在于高考录取还是实行按总分录取模式,因此,学生选科主要关注的是等级、分数,而非自身的兴趣和长远的学业发展规划。

在高考改革中,要真正扩大学生的学科选择权,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个性、兴趣、学业发展规划选择考试科目,还需要在科目改革基础上,推进录取制度改革,真正实现大学和学生之间的双向选择,这是高考改革的关键所在。

(选自澎湃新闻《新高考改革中的物理科目究竟怎么办》,2017.10.30,有删改)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认为新的高考改革,虽然取得了很多积极的成果,但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比如选考学科失衡的问题。

B.材料二认为“物理遇冷”的直接原因,是众多学生的畏难心理。

再加上赋分制所存在的漏洞,最后导致了物理学科的尴尬境遇。

C.材料三中的图表数据表明,在所有的选考科目中高校要求选考物理的比例最高,这体现了高校对物理学科的青睐和物理学科的重要性。

D.材料四探讨了三种针对物理选科问题的改革方案,并指明选科问题的根源在于高考依旧实行按总分录取的模式。

8.下列对材料的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因为“惧选物理”的情绪由落后地域向发达地域、由二级普通高中特色示范学校向一级普通高中特色示范学校快速蔓延,所以“物理遇冷”成为改革中最重要的问题。

B.赋分制让学生在选择选考科目时产生趋易避难的心理,增强了高考的博弈性。

对选考科目的选择成为高考的重要环节。

C.大多数高校在招生时毫不掩饰对物理学科的偏爱,这与学生对选考科目选择的实际情况有出入,说明这些高校并不配合高考改革。

D.扩大学生的学科选择权,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个性、兴趣等选择考试科目,就能推进高考录取制度改革,真正实现大学与学生之间的

双向选择。

E.尽管高考改革过程中会存在许多问题,但改革依旧取得了不少积极的成果。

这表明,高考改革是在摸着石头过河,遇到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因噎废食。

9.根据材料,分析“物理遇冷”的原因,并找出一条可行的解决方案。

(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3题。

张昭字子布,彭城人也。

少好学,善隶书,与琅邪赵昱、东海王朗俱发名友善。

弱冠察孝廉,不就。

与朗共论旧君讳事,州里才士陈琳等皆称善之。

刺史陶谦举茂才,不应,谦以为轻己,遂见拘执。

昱倾身营救,方以得免。

孙策创业,命昭为长史、抚军中郎将,升堂拜母,如比肩之旧,文武之事,一以委昭。

策临亡,以弟权托昭,昭率群僚立而辅之。

上表汉室,下移属城,中外将校,各令奉职,权悲感未视事,昭谓权曰:

"夫为人后者,贵能负荷先轨,克昌堂构,以成勋业也。

方今天下鼎沸群盗满山孝廉何得寝伏哀戚肆匹夫之情哉乃身自扶权上马陈兵而出然后众心知有所归。

权每田猎,常乘马射虎,虎常突前攀持马鞍。

昭变色而前曰:

"将军何有当尔?

夫为人君者,谓能驾御英雄,驱使群贤,岂谓驰逐于原野,校勇于猛兽者乎?

如有一旦之患,奈天下笑何?

”权谢昭曰:

"年少虑事不远,以此惭君。

"魏黄初二年,遣使者邢贞拜权为吴王。

贞入门,不下车。

昭谓贞曰:

"夫礼无不敬,故法无不行。

而君敢自尊大,岂以江南寡弱,无方寸之刃故乎!

"贞即遽下车。

昭每朝见,辞气壮厉,义形于色,曾以直言逆旨,中不进见。

后蜀使来,称蜀德美,而群臣莫拒,权叹曰:

"使张公在坐,彼不折则废,安复自夸乎?

"明日,遣中使劳问,因请见昭。

昭避席谢,权跪止之。

昭坐定,仰曰:

"昔太后、桓王不以老臣属陛下,而以陛下属老臣,是以思尽臣节,以报厚恩,使泯没之后,有可称述。

若乃变心易虑,以偷荣取容,此臣所不能也。

"权辞谢焉。

昭容貌矜严,有威风,权常曰:

"孤与张公言,不敢妄也。

"举邦惮之。

年八十一,嘉禾五年卒,谥曰文侯。

(节选自《三国志·吴书·张昭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方今天下鼎沸/群盗满山/孝廉何得/寝伏哀戚/肆匹夫之情哉/乃身自扶权/上马陈兵而出/然后众心知有所归

B.方今天下鼎沸/群盗满山/孝廉何得寝伏哀戚/肆匹夫之情哉/乃身自扶权上马/陈兵而出/然后众心知有所归

C.方今天下鼎沸/群盗满山/孝廉何得寝伏哀戚/肆匹夫之情哉/乃身自扶权/上马陈兵而出/然后众心知有所归

D.方今天下鼎沸/群盗满山/孝廉何得/寝伏哀戚/肆匹夫之情哉/乃身自扶权上马/陈兵而出/然后众心知有所归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以示成年。

但还比较年少,所以称“弱”。

此外,表示年龄的特定称谓还有总角(幼年)、髫年(男孩7岁)、龆年(女孩8岁)、金钗之年(女孩12岁)、及笄之年(女孩15岁)、不惑(40岁)、耄耋(八九十岁)等等。

B.举茂才,即推举为秀才。

茂者,美也,茂才者,有美才之人也。

西汉时,举茂才只是特举而非常科。

东汉光武帝下诏茂才由特举变成了岁举常科,成为了仅次于孝廉的一种察举科目。

C.田猎是一种围猎的形式,人类进行田猎的起因是为了生存,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田猎逐步演变成了由官府或皇家举办的具有军事意义的活动。

周礼规定,田猎不捕幼兽,不杀有孕之兽,不伤未长成的小兽,不破坏鸟巢,要围而不合,留有余地,不能一网打尽。

D.谥,是对死去的帝王或大臣、贵族按其生平事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始于西周。

帝王的谥号,由礼官议上;臣下的谥号,由朝廷赐予。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昭先后辅佐孙策、孙权兄弟开创并巩固了东吴政权。

他少而好学,博览群书,长而有谋,才冠当世。

B.张昭忠心护主。

孙策死后,张昭率领其他官员拥立孙权为君并辅佐他,亲自扶孙权上马,率兵出战,从此以后大家都有了归属感。

C.张昭性情直爽,敢于犯颜谏诤,从不偷容取合。

孙权好田猎,常冒险射虎,张昭谏言,认为作为君主

不应驰逐于田野,和猛兽比较武勇,而应驾驭英雄,驱使群贤。

D.蜀国使者到访,群臣没有人能对付,孙权派人慰问,请求拜见张昭,张昭不愿改变志向逢迎使者,坚持离席,孙权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向他道歉。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夫为人后者,贵能负荷先轨,克昌堂构,以成勋业也。

(2)使张公在坐,彼不折则废,安复自夸乎?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

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岁暮归南山①

孟浩然

北阙②休上书,南山归敞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③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注】①写这首诗时,诗人正是四十岁,长安科考落第。

②北阙:

指帝宫。

③青阳:

指春天。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北阙休上书”,实际上表达的正是“魏阙心常在,金门诏不忘”的情意。

现实是这样令人失望,因而一腔幽愤。

  B.说“不才”既是谦词,又兼含了有才不被人识、良骥未遇伯乐的感慨。

而这个不识“才”的不是别人,正是“明主”。

  C.“多病故人疏”写得委婉深致,一波三折;本是怨“故人”不予引荐或引荐不力,而诗人却说是因为自己“多病”而疏远了故人。

  D.白发、青阳(春日),本是无情物,缀以“催”“逼”二字,恰切地表现诗人看破红尘以后愿意以白衣终老此生的坦然心情。

  E.这首诗语言显豁,诗人对自己进行一连串的自责自怪,把自己说得一无可取,说明这次应试失利后他能严格解剖自己。

15.请简要分析“松月夜窗虚”在全诗中的作用。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5分)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以“,"两句,阐明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国家常常容易灭亡。

(2)《赤壁赋》中苏轼用“,"来表达客人吹洞箫的惊人魅力想象奇特。

(3)《离骚》中,诗人说自己即使身体被肢解也不会改变自己的初衷,并用反问句“"来表明对志向的坚守。

第Ⅱ卷表达题(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在我国古代,人们盛物用的器皿除陶器等之外,还有

一种容器,是葫芦。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①最早的记载见于《诗经》,如《公刘》篇中“酌之用匏”的“匏”就是指葫芦

②用葫芦作容器是先民们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结果

③葫芦是一种葫芦科爬藤植物的果实

④葫芦成熟后,掏空里面的籽瓤,即可当容器使用

⑤它大多呈哑铃状,上面小下面大

⑥我国劳动人民使用葫芦盛物的历史非常悠久

A.⑥②③⑤④①B.⑥①④②③⑤

C.③⑤④⑥①②D.⑤③④①⑥②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市场,计划禁止生产和销售内燃机轿车,这一计划将对石油需求产生连锁反应。

B.这些企业之所以能在竞争中取得难以匹敌的成绩,专家认为把企业文化和市场竞争结合起来是它们最为突出的优点。

C.通过开展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掌握农村土地流转、农业生产等新情况,反映农村发展新面貌和农民生活新变化。

D.越来越多的内地年轻人在相亲时把学历背景作为最重要的条件来考虑,有着精英院

校教育背景的人士受到更多的青睐。

19.下列各句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

A.请假条:

亲爱的老师,我身体偶染贵恙,不能参加今天的升旗仪式,特向您请假。

B.求职信:

本人获悉贵公司欲招聘业务员,特写此求职信毛遂自荐,请速与我洽谈。

C.邀请函:

我校戏剧社于本周五举办戏剧节汇报演出,诚邀各位嘉宾莅临指导为盼。

D.倡议书:

在5·15国际家庭日到来之际,学生会

倡议大家热爱家人,传递好家风。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8个字。

(6分)

全面实施乳制品加工工艺标准化监管,彻底消除企业过热加工的现象是优质乳工程的保证。

即使拥有优质原料奶, ___①___,也不能生产出优质乳制品。

我国的乳品加工企业普遍存在过热加工现象,主要是因为企业低价收购低质的原料奶,细菌数量高,_②___,可谓“一热遮百丑”。

但是, __③_____,比如维生素C昀损失率达到30%,使牛奶失去应有的营养作用。

21.下面是某老师给学生讲解的抒情方式架构图,请以“间接抒情”为陈述对象,介绍该图的基本内容。

要求:

内容完整,语言表述准确、简洁、连贯,不超过80个字。

(5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当前,放眼各新闻网站、微博、App及公众号等平台,“痛感新闻”扑面而来。

  31岁的富士康员工在结束iPhone装配线的夜班工作后跳楼自杀;32岁的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英语教师

刘伶利因患癌症被学校开除后不治身亡;18岁的南京邮电大学女生徐玉玉,接到诈骗电话被骗走9900元学费后心脏骤停离世……

  有人说,这些新闻,会让我们失去对社会的信任,无益于正能量的传播;也有人说,正是这些新闻,让我们对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还有人说,社会本身就是包罗万象的,应该淡定面对才是。

    面对“痛感新闻”,你怎么看?

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

,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成都龙泉第二中学2015级高考模拟考试试卷

语文参考答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1.C(3分)A项错在“西方近现代价值观轻视义务强调个人权利”上,原文说的是“西方近现代价值观非常强调个人权利的优先性”,因而说西方近现代价值观轻视义务没有根据。

B项错在“一直”,原文的“他认为近代以来西方个人主义盛行”说明并非“一直”,而是“近代以来”。

C项的意思从第四段第一句中可概括出来。

D项错在“就不会”,曲解文意。

原文说的是“不主张张扬个人权利”,并非不会张扬。

2.B(3分)“西方过分强调个人权利的价值观导致了西方人的自私”的说法无中生有。

3.D(3分)本项错在“众多问题产生于以个人权利为中心的价值观”。

原文说的是“以个人权利为中心的价值观甚至是当今社会众多问题产生的根源之一”。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4.B【解析】B项“救人当及时”有误。

5.【参考答案】交代特定的时间和事件,为故事设置悬念;(2分)成为父子之间联系的纽带,推动情节的发展。

(3分)

6.【参考答案】①揭

示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