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docx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设计:
常州市清潭中学张益清
审稿:
常州市第24中学刘霞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单元文章了解中国历史上的一些历史事件,激发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
2、了解消息、通讯的特点和一些基本常识。
3、能了解消息、通讯的一些基本常识,并会写比较典型的消息。
4、能分析新闻语言的简洁,准确,生动的特点。
5、能通过看书读报,网上交流,了解信息并与人交流。
二、单元课时安排共13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 1课时
《三个太阳》2课时
《录音新闻》1课时
《“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 1课时
《新闻两篇》2课时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
诵读欣赏《七子之歌》1课时
写作3课时
写消息
修改文章专题训练
综合实践活动网上读写与交流2课时
三、教学设想:
本单元分为阅读,诵读欣赏,写作练习,综合实践活动四个部分,其中四篇阅读主要报道了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或者是新近发生的大事,属于新闻体裁,其它三个方面内容也都是围绕新闻体裁的要求编排的。
可将《三个太阳》与《“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两篇通讯放在一起,与《录音新闻》《新闻两篇》这消息进行对比教学。
从而让学生掌握消息写作的基本方法。
《三个太阳》教学设计
常州市清潭中学张益清
教学目标:
一、感受南极人的民族胆识和气概,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的意志品质和创造精神。
二、理解这则通讯“南极精神”的内涵和创造性的体会“三个太阳”的含义。
三、理解本通讯在选材和构思上的特点以及语言的特点。
四、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教学重点:
一、感受南极人的民族胆识和气概,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的意志品质和创造精神。
二、理解本通讯在选材和构思上的特点以及语言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这则通讯“南极精神”的内涵和创造性的体会“三个太阳”的含义。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了解南极洲:
1、设题讨论:
依据教材和你所收集的资料,谈谈你所了解的“南极”有哪些特点?
(最孤立的大陆、最寒冷的大陆、风最大的大陆、最高的大陆、最干燥的大陆、河流最少的大陆……海浪、冰山、雪原、暴风雪:
极其恶劣、艰苦)
2、观赏南极探险记录片
二、本课时学习目标
1、感受南极人的民族胆识和气概,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的意志品质和创造精神。
2、把握本文作者构思、选材上的巧妙之处。
3、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三、标题与作品
1、观赏图片:
南极的雪、山和中国南极科学考察站—长城站。
2、这是一篇通讯,一篇以描写一位向往南极的女画家和我国南极考察队员的生活为内容,以歌颂南极精神为主题的文艺通讯。
四、初读识音义
1、填字:
吞shìcù眉步lǚ翩xiān
2、注音:
亘()古 伫()立粗犷()俯瞰()
3、改错别字:
喜出忘外沤心沥血晶荧剔透
五、再读知人事
1、本文主要写的是女画家,而叙事线索是什么?
(属人、物、事、情的哪一种)
2、记叙顺序是什么?
[提示:
线索-——画家的切身感受。
时间顺序,部分结合插叙。
]
六、感知品标题
浏览全文,找出并概括有关女画家的主要经历事情;并与文中小标题比较优劣。
1、历尽周折,申请成功。
2、投放漂流瓶。
3、踏上南极,参加建设。
4、生日之夜,感慨良多。
5、艰苦创作“三个太阳”壁画。
领起紧密联系又相对独立的四个部分的文字。
抓住那些最能表现中国妇女的坚强意志和高尚品质,中国科学工作者的献身精神和民族气概的事例,以女画家的切身感受这一强烈感情为线索,将南极战斗生活中的一幕幕特写镜头组合有序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四个动作性很强的小标题揭示了各部分主要内容,突出了各自的侧重点。
七、探究课题义
“三个太阳”既紧扣女画家的长城站壁画内容,又突出南极的特点:
这里没有黑夜,正如南极考察队员开拓事业的忘我献身精神。
作用:
这样命题,新颖醒目,含义深长,给读者以想像、思考的空间。
八、想像与创造
朗读第15、16段,体会女画家临近南极后,向大海投下一个漂流瓶的情景;请你以此为开头,展开想像,创作一个故事。
比一比,看谁的更精彩。
九、课后作业题
1、笔头完成续写《漂流瓶的故事》。
2、用复述的方法完成练习三。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温习过渡
本文体裁是什么?
叙事线索是什么?
二、出示本课时学习目标
1、理解这则通讯“南极精神”的内涵。
2、创造性的体会“三个太阳”的含义。
3、理解本通讯在选材和构思上的特点以及语言的特点。
三、朗读、讨论、探究——南极见闻之感受
1、踏上雪原,女画家看到了什么样的南极?
为什么“迟迟不敢迈步”?
[提示:
纯洁、宁静、可爱的南极。
\\不敢相信自己真到了南极。
]
2、第44段描写南极雪原的文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
好在哪里?
[提示:
运用三个比喻,生动地写出了南极这个雪世界的奇异风光。
]
四、品味南极人
1、仔细阅读第24--27段对南极考察队员的描述,小组讨论、分析他们各有什么样的性格、品质。
(1)队长—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有巧妙的鼓动艺术
有丰富的情感世界(40段)
其他队员也各具以苦为乐、幽默、自豪的良好品质。
(2)文章为什么不更具体地写这些人物呢?
①本文是写女画家的南极之行;
②每个南极人身上都有着太多的动人故事,一篇文章无法完成。
2、课文的哪些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怎样的女画家
献身事业的执著追求,吃苦耐劳、自我砥砺的高贵品格,热爱生活、充满激情的良好气质,(从漂流瓶中字条的语言描写,从她同暴风雪搏斗后的心理活动,从她过生日接受同伴们祝贺时的情感流露……都可见一斑。
)
五、探究南极精神
仔细研读第57—59段,小组讨论南极精神的内涵。
1、艰苦卓绝、不怕牺牲的团队精神
2、献身事业、代代追求的民族胆略 和气概。
六、探究“三个太阳”的含义
读了这篇通讯,你对画中的“三个太阳”作何理解?
小组讨论、交流。
言之有理即可。
七、总结全篇
这篇通讯记叙了中国女画家经过执着努力来到南极,战胜生理和自然条件造成的困难,为中国长城站建设出力并为之作画立传的经过, 表现了南极考察队员为祖国、为事业艰苦卓绝的奋斗情景,赞颂了我国科学工作者的民族气概和非凡胆略
八、写作特点
学生讨论、归纳:
1、线索清楚,构思巧妙
问:
四个动作性很强的小标题有什么作用?
〔提示:
揭组材没有逐日逐事地悉数照录,而是抓住典型事例——最能表现中国妇女的坚强意志和高贵品质,中国科学家的献身精神和民族气概的事例。
示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
2、多处运用比喻,并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富有表现力。
3、语言准确、凝练,富有感情,表现力很强。
(1)对考察队长用个性化的描述
(2)善于运用女画家的真情流露、画画前的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
(3)还借助景物描写来烘托女画家的心理感受。
九、布置作业——语段阅读分析
阅读课文53—61段,回答下列问题:
1、女画家创作壁画运用了哪些手法?
2、你认为她赋予了这幅画什么内涵?
3、作画之前,女画家有哪些构思上的表现?
你在创作诗、文、画等之前有没有类似经历?
请举一个亲身事例谈谈。
《录音新闻》教学设计
常州市清潭中学周亚萍
一、教学设想
1、本文是一篇录音新闻,学生对此比较陌生。
因为录音新闻既不同于一般广播稿,又不同于学生常见的电视新闻。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把握录音新闻的特点,可采用听录音新闻或模拟播音的方法。
2、本文报道的是重大历史事件——我国运载火箭水下发射成功。
了解这一内容,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团结协助、为国作贡献的精神。
根据学生和教材的实际,特制定如下内容:
二、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运载火箭水下发射成功的情况,学习参试人员团结协助、为国作贡献的精神。
2、了解录音新闻的特点,模拟播音,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3、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口语和书面语自然结合。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方式学习本文。
三、学习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随着科技的发展,火箭上天已不是什么稀奇事,我们经常在电视中看到火箭发射成功的盛况,而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电视还没有走进千家万户,火箭发射还很不容易,你想了解我国运载火箭水下发射成功的盛况吗?
今天我们借助“录音新闻”来回味一下那激动人心的一刻吧。
(二)、展示目标
(三)、展示预习
同学交流积累的词语(给下列字注音):
翱 硕大 悫 顷刻 停泊
(四)、朗读课文
1、教师点拨:
本文很明显有两种文字,一是黑体字,另一种是括号内的字,你能说出这两种文字的不同作用吗?
(明确:
黑体字报道的是事件,括号内的字是现场录音,是对录音内容的说明。
文字报道和现场录音结合运用,更真实、全面地报道了事件,这是录音新闻的主要特点。
)
2、分角色朗读(模拟播音)组织方法:
一学生读黑体字,一学生读刘长乐,一学生读麻振,一学生读王惠悫。
其他同学表演括号内的内容。
要求:
要注意语速、语调,把握感情。
3、学生评析。
(五)、探究练习(投影)
结合课文理解下列句子的内容,体会下列句子在播音时所应有的感情、语速、语调。
1、这里蓝天碧海,风平浪静,阳光灿烂,运载火箭的水下发射试验就要在这里进行。
2、顷刻间,火箭升高了,尾部的火焰也越来越长,如同一条出水巨龙,扶摇直上,腾空而去。
3、各位听众,你们好,现在向你们报道我国由潜艇水下发射的运载火箭落水的实况。
4、各位听众,这时候我们看到直升机已经飞抵落点上方,对火箭落水瞬间施放的荧光染色剂进行精度照相测量。
5、指战员们拉响了汽笛,扩大器中奏起了国歌,参试人员一齐拥向甲板,欢呼雀跃。
处理方法:
1、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2、朗读句子,注意语速、语调,读出感情。
(六)、理清思路,把握内容合作讨论解决下列问题(投影)
1、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内容。
2、本文写了哪几方面内容,是按照什么顺序组织的,说说这样组织材料的好处。
3、在火箭发射成功后,记者采访了发射海区指挥所负责人,听了他的话,你有什么启发。
4、如果你在发射现场,发射成功后,你的心情这样?
你能用具体而生动的语言描述吗?
(七)、体会本文语言的特色
1、划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作赏析。
例:
它(潜艇)象一条大鲸鱼从水面行驶到海区以后,慢慢潜入水下。
赏析:
用比喻的手法,把潜艇下沉的动作写得十分具体、准确、形象。
2.口语和书面语言的自然结合是本文的语言特色,你能从文中找出例子来说明吗?
想一想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八)、课堂总结学生谈学习体会,以“我学了这篇课文,了解了……”的形式,进行说话练习。
九、布置作业
从最近的报纸上找一则新闻,进行模拟播音,再回家播给家长听,请家长评论。
《中国“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教学设计
常州市清潭中学曹国南
●〇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小通讯,记者用特写的镜头记录了神舟五号宇航员出征前的场景。
学生有了前面几篇新闻的学习基础,所以这篇通讯打算一课时完成学习任务。
在课前准备的基础上,用多媒体展示照片和录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文充满民族自豪感,描写、议论、抒情中洋溢豪情。
学习时应当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还可以借助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
激发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的热情。
●〇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航天员出征的深刻意义。
3、体会并学习点面结合、突出重点的场面描写方法。
●〇教学重点、难点
1、明白杨利伟作为一名宇航员所应具备的优秀素质。
2、学习理解场面描写的作用以及写法。
3、培养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〇课前准备
收集“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有关资料;扫清文字障碍;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〇课时安排
一课时
●〇教学内容
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引导学生学习欣赏本文的场面描写,说出杨利伟作为一名宇航员所应具备的优秀素质,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〇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畅谈飞天感受
播放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实况录像,注意如下画面:
1、发射场的壮观场面
2、杨利伟出征的装束
3、杨利伟登上神舟五号飞船的画面
2003年10月17日,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取得圆满成功。
中华民族探索太空的千年梦想实现了。
喜讯传来,举国欢腾,举世瞩目。
请看西方媒体对这一历史事件的评论。
(出示材料)请同学们来读一读,读完后请大家即兴用一句话说出你此时的感想。
二、激情朗诵,感受现场气氛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记者廖文根撰写的通讯《中国“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重温2003年10月15日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出征前的场景。
我们先来把这篇通讯朗读一遍。
朗读指导(根据课文内容,朗读时声音应该稍微高昂一些,语速要稍微快一些,但要保证吐字清晰,不浑浊,感情充沛,能感染人。
男女以小节为单位轮流播音,女同学先播,男同学随后,轮流播出。
)
三、整体感知,初步把握文章内容
1、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主要人物是谁?
2、课文记叙过程主要由几个场面构成,还插入了什么内容?
3、理解文章主要内容,体会中国首次进行载人航天飞行的重要意义。
四、了解常识,初步明确通讯特点
读完课文,想想这篇文章与其它通讯、消息比,有什么不同?
明确:
本文既非一般意义上的消息,也不是典型的通讯;它比消息要更丰富、生动,又比通讯更集中。
作者采用抓住一个场面的速写的形式对这件事情进行了报道,这样内容更集中,表现手段和表达方式更为丰富多样。
五、自主合作探究质疑
用鉴赏的眼光谈谈本文给你留下的深刻印象
明确:
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欣赏本文从细微之处入手写大场面的写法,学生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六、小组讨论
结合课文谈谈作为一名宇航员应该具备哪些素质?
板书:
坚强的意志丰富的经验强健的体魄爱国的情怀从容的心理果敢的作风
(要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回答)
七、体验反思
完成中国首次载人太空人物的杨利伟,在从内蒙古乘坐专机返回北京途中,接受了中国中央电视台的专访,记者曾问起他在飞船上想些什么,假如你是杨利伟,你会怎样回答?
(在同学们的设想表达完成之后,找来相关报导比较一下,看谁的设想最合理?
)
八、布置作业
谈谈文中给自己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地方,并写成一篇200左右的鉴赏短文。
《新闻两篇》教学设计
常州市清潭中学胡艳洁
一、《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的有关特征。
2、能根据新闻的特征理清内容、结构和体会语言的真实准确。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新闻的有关特征;能根据新闻的特征理清内容、结构和体会语言的真实准确。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以诗歌激情导入
同学们,今天在我们学习之前,首先来欣赏黑板上的这首诗歌,他是毛泽东同志在新中国解放前夕,听到中国共产党所率领的人民解放军胜利占领国民党政府的老巢南京时,挥毫写下的一首七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首诗歌用充满了激情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辉煌画面。
其中“百万雄师过大江”这一句传递出了当年一个激动人心的消息,那就是,1949年4月20日~23日,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冒着敌人的炮火,横渡长江,彻底地击溃了敌军。
今天,我们就要来感受一下在这场渡江战役中人民解放军的英勇气概,共同学习一篇经典的新闻报道《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他的作者也是毛泽东。
二.整体感知课文
1、过渡:
与刚才所欣赏的诗歌不同,本文是一篇新闻报道,这种文体我们已经接触过了,但并没有系统的归纳整理过相关的知识,因此,今天,我们就要以这篇文章为例,重点了解一下新闻的特点和结构。
2、结合文章,了解新闻的相关知识。
(1)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
读准字音,标出重音,注意语调。
(2)请同学们用三种方式把课文的内容表达出来:
A、用一句话或一个短语来概括新闻的内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B、用一小段话来概括新闻的内容:
课文开头第一、二句话。
C、用一大段话或几小段话说出新闻的内容:
课文其余部分。
(3)教师顺势讲析:
用一句话或一个短语,最简洁、最鲜明地把所报道的内容告诉人们,这就是新闻的标题。
(板书:
标题——提要)
用一小段话,简要地、概括地把所报道内容的梗概,在新闻的开头部分告诉人们,这就是新闻的导语。
(板书:
导语——概述)
用一大段话或几小段话,具体地翔实地把所报道的内容告诉人们,这就是新闻的主体。
(板书:
主体——详叙)
小结:
标题、导语和主体,是一则新闻通常所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4)再读课文,了解三路大军的进军战况,完成表格。
渡江区域
地点
时间
战况
中路军
安庆—芜湖
20日夜起的24小时
已渡过30万人
西路军
九江—安庆
21日下午5时
—22日22时
35万大军已渡过2/3
东路军
南京—九江
21日到22日
已大部渡过,余部23日可以渡完
对照表格(或者还可借助多媒体出示渡江战役示意图),复述渡江战役的大致过程。
同桌或四人小组互相复述渡江战役的经过。
教师巡视,注意发现复述较好的同学,请他(她)上黑板前面复述。
然后由其他同学评价。
三.精读课文,体会本文语言表达的一些特点。
1、题目是“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这“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
(是实数。
中路军30万人;西路军35万人;东路军35万人)
人数的确切,更体现了报道的真实、准确、严密。
2、“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其中,“不含”有什么作用?
去掉它,行不行?
(“不含”在这个表明地点的句子里,准确反映了当时的情况,因为九江尚未解放)
3、本文是一则新闻,客观、真实地报道渡江战役的经过,但是,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感情。
请你找出一两处带有较强感情色彩的语句,读一读。
组织交流评价(凝练、概括、准确:
本文语言凝缩精练,高度概括。
全文只有五百余字,但全面、清楚的报导了人民解放军三路共百万大军渡江战役的伟大历史场面。
时间、地点、人数、敌我态势一清二楚,此外,还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原因,预示了战役前景,语言极为凝练、概括。
)
四.课后学习
1、要求学生从报刊中选一篇简短而典型的新闻(消息),找出标题、导语、主体部分,巩固所学知识。
2、用简洁的语言描写学校生活的一个场面,并按新闻的结构要求写成一则简短的新闻。
二、《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
教学目的:
1、进一步学习新闻的体裁特点。
2、了解香港的历史问题和香港回归祖国的重大历史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通过朗读和对重点语句的品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4、比较阅读,活跃思维,扩大视野。
教学重点难点: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朗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比较阅读。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情境导入
(播放歌曲《公元1997》)同学们,你们喜欢这首歌吗?
(生答)对,它不仅旋律优美,而且唱出了人们对香港回归的期盼。
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怎么会涉及到回归的问题呢?
课前让大家查找了香港的历史问题的资料,有哪位同学愿意展示一下自己的学习成果呢?
(明确:
《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北京条约》割占九龙,《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租新界。
)
新中国成立以后,几代领导人为收回香港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1997年7月1日,历经百年沧桑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全世界700多家新闻媒体的8000余名记者齐聚香港,向全世界报道了这一举世瞩目的盛典。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其中的一篇——《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
二.整体感知,理清结构
1、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根据新闻的有关知识,请找出消息的标题、导语、主体部分。
想一想作者依次交代了哪些内容?
哪些是详写的?
哪些是略写的?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用以下判断题检测学生的阅读效果:
①课文对交接仪式的过程既有详写,也有略写。
②课文结尾补充交代了出席交接仪式的成员及记者人数。
③交接仪式过程中,作者突出了三个方面的内容:
查尔斯王子讲话;降旗、升旗仪式;江泽民主席讲话
④作者对查尔斯王子讲话和江泽民主席讲话都作了详写。
明确:
①、导语部分是略写,主体部分是详写。
②、结语部分补充交代了这些内容。
③、主体部分交代了交接仪式的进程,这三点是详写。
④、查尔斯王子讲话是略写。
4.学生交流阅读技巧:
①抓住表示时间的词语,了解交接仪式的进程。
②根据新闻的结构特点,理清课文的结构。
三.朗读品味,体验情感
1、香港回归是中华民族的长久期盼,是举世瞩目的大事,如果你是电台的播音员,你会选择哪些段落,通过你怎样的阅读传达出此刻的心情?
2、学生自由选择并朗读展示。
3、师生评价朗读。
(对学生朗读的评价,要侧重语气、语速、重点词语的处理的指导。
)
4、集体朗读部分段落,体会雪洗百年耻辱的那种激动。
四.视频显示,强化情感体验
1、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已经八年了,今天重读这则新闻,仍然能激荡起我们的民族自豪感,让我们感受到作为一名中国人的骄傲和振奋。
你们觉得在这30分钟的交接仪式中,最让你热血沸腾的是哪一幕呢?
对,是升旗仪式。
现在就让我们回到现场,再一次见证那神圣的时刻。
2、播放视频资料。
教师小结:
听到这雄壮嘹亮的国歌,望着这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每一个炎黄子孙都会热血沸腾,都会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自豪。
五.资料展示,明确责任
1、157年前,我们失去了香港,157年后,我们又重新拥有了她,这种失而复得,对我们来说是弥足珍贵的。
如今,香港已回归九年了,现在的香港建设得怎么样呢?
请大家展示自己搜集的有关香港发展现状的资料,让我们一起关注现在的香港。
2、学生交流课下搜集的资料。
师总结:
从同学们提供的资料来看,回归后的香港依然保持发展的势头,实践证明:
我们不仅能成功地收回香港,而且也有足够的实力建设好香港。
香港回归,这座屹立在中华民族史册中的丰碑,将激励我们努力学习,使我们伟大的祖国早日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
六.拓宽思维,比较阅读
要求:
根据新闻特点,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两篇课文作较为全面的比较分析。
1、默读后讨论。
四人小组展开讨论,选取代表发言。
(师作点评)
(提示学生可从以下方面进行比较:
体裁、内容、总体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语言等)
2、师生交流并作小结。
七.课后学习
将本文压缩为三四百字的一篇短新闻,要体现新闻结构的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