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必修二背诵知识点.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090296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70.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必修二背诵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生物必修二背诵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生物必修二背诵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生物必修二背诵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生物必修二背诵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物必修二背诵知识点.docx

《生物必修二背诵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必修二背诵知识点.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物必修二背诵知识点.docx

生物必修二背诵知识点

1..细胞有丝分裂

各时期特点:

前期膜仁消失现两体。

核膜、核仁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

中期形数清晰赤道齐。

染色体形态,数目清晰,整齐分布在赤道板附近

后期点裂数增匀两极。

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翻倍,均匀向细胞两极移动

末期两消两现重开始。

纺锤体,染色体消失,核膜核仁出现,重新开始分裂

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分子数目变化曲线

2..细胞的减数分裂:

减数分裂是生物中数目减半的分裂方式。

性细胞分裂时,染色体只复制一次,细胞连续两次,染色体数目减半的一种特殊分裂方式。

减数分裂不仅是保证染色体数目稳定的机制,同且也是物种适应环境变化不断的机制。

减数分裂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末期,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减半。

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有同源染色体的联会

3.动物配子形成:

精子和卵细胞形态区别:

精子个体较小,有较长的尾部,精子只有细胞核,没有其他的细胞质。

卵细胞个体较大,含有多种细胞器。

精卵形成过程的差异:

卵细胞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的末期发生不均等分裂,精子形成的分裂均为均等分裂;每个卵原细胞分裂,只能形成一个卵细胞,每个精原细胞分裂能形成四个精细胞。

同源染色体和非同源染色体:

细胞中,形态、结构基本相同,并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时期中彼此联会的染色体,叫同源染色体,其他的叫非同源染色体。

配子结合过程中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

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数量的变化

识图:

先看有无同源染色体:

没有同源染色体的,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

有同源染色体且联会的:

减数第一次分裂

有同源染色体但不联会的:

处于有丝分裂时期

再通过染色体形态判断前、中、后、末具体时期:

染色体散乱分布:

前期

染色体整齐排列在赤道板上或两侧:

中期

染色体拉向两极:

后期

配子结合过程中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

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

交叉互换:

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发生联会时,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相互交换一部分染色体片断。

交叉互换是基因重组,结果是增加配子多样性。

4.受精作用:

受精作用的概念和特点:

指卵细胞和精子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

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的生物学意义:

通过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保证了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从而保证了遗传的稳定和物种的稳定。

5.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

 实验操作者:

格里菲斯

 实验原料:

肺炎双球菌、小鼠

 实验过程:

 实验结论:

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将无毒性的R型细菌转化为有毒性的S型细菌

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

实验操作者:

艾弗里 

实验原料:

肺炎双球菌 

实验过程:

 实验结论:

DNA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性遗传变化的物质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实验操作者:

赫尔希和蔡斯

 实验原料:

噬菌体、大肠杆菌

 实验过程:

 实验原理:

同位素标记法

 实验结论:

DNA是遗传物质(具体见P43-46)

6.DNA分子的基本单位:

脱氧(核糖)核苷酸

 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

 DNA分子是由两条链组成的,这两条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

 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

 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并且碱基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

7.基因的概念: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

遗传信息蕴藏在4中碱基的排列顺序中,碱基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而碱基的特定排列顺序,又构成了每一个DNA分子的特异性。

8.DNA分子复制

 场所:

主要是细胞核,还有线粒体和叶绿体。

原核生物在拟核

 时间:

有丝分裂或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

 过程:

解旋,合成子链并延伸,盘旋成双螺旋

 条件:

模版(DNA分子的两条链)、原料(四种脱氧核苷酸)、能量(ATP)、酶(解旋酶、DNA聚合酶等)

结果:

通过复制,可得到两个完全相同的DNA分子

方式:

半保留复制

特点:

边解旋边复制、多起点复制。

 DNA分子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版,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保证了复制能够准确地进行。

9.

DNA复制

转录

翻译

概念

以亲代DNA为模板合成子代DNA的过程

以DNA中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mRNA的过程

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

时间

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或有丝分裂间期

在生长发育的连续过程中(除分裂期)

在生长发育的连续过程中

场所

在细胞核(主要)

在细胞质的核糖体上

条件

模板

以DNA的两条链为模板

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

以mRNA为模板

原料

四种游离的脱氧核苷酸

四种游离的核糖核苷酸

20种氨基酸

解旋酶,DNA聚合酶等

RNA聚合酶

(各种合成酶等)

能量

需要ATP

碱基配对原则

A—T,T—A,G—C,C—G

A—U,U—A,G—C,C—G

A—U,U—A,G—C,C—G

产物

两个一样的双链DNA分子

一条单链的mRNA

具有特定氨基酸序列的蛋白质。

特点

边解旋边复制,半保留式复制,多起点复制

边解旋边转录(多基因同时转录)

多聚核糖体,同时合成多条肽链

遗传信息传递方向

亲代DNA→子代DNA

DNA→mRNA

mRNA到蛋白质

计算规律

DNA(基因)中的碱基数(6n)

mRNA分子中的碱基数

(3n)

蛋白质“多肽链”中氨基酸数(=参加转运的tRNA)(=mRNA分子中的密码子数)(n)

10.中心法则

从DNA流向DNA(DNA自我复制);

从DNA流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转录和翻译);

从RNA流向RNA(RNA自我复制);

从RNA流向DNA(逆转录)

11.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间接地控制生物的性状(皱粒豌豆、白化病等)

 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囊性纤维病、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等)

12.假说演绎法:

豌豆杂交试验、果蝇眼色杂交试验

步骤:

(以一对相对性状杂交试验为例)

提出问题(豌豆杂交试验在F2中得到3:

1的性状分离比)

提出假说(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成对存在,形成配子时分离,受精时自由组合)

演绎推理(设计测交实验)

实验检验(进行测交实验)

得出结论(分离定律)

13.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

正确地选用试验材料;

先只针对一对进行研究,再针对多对性状研究;

运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14.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

性状:

生物所表现出来的特性:

如豌豆的茎有高或矮,花有红或白等。

相对性状:

同种生物相同性状的不同表现型,如豌豆的高茎和矮茎,花的红色和白色等。

纯合子和杂合子:

自交后代不发生形状分离的个体,称为纯合子(基因型为:

DD或dd等),自交后代发生形状分离的个体称为杂合子(基因型为Dd)。

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

有相对性状的纯合子杂交,F1表现出的性状叫显性性状,如豌豆高茎,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称为显性基因,用大写字母表示,如:

D;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称为隐性基因,用小写字母表示,如:

d

等位基因:

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

如:

D和d(D和D不叫等位基因,d和d也不叫等位基因,它们是相同的基因)

基因型和表现型:

基因型是控制性状的合类型。

如F1的高茎豌豆的基因型是Dd;表现性是指具有特定的个体,在一定环境条件下,所表现出来的性状特征的总和,如F1豌豆的高茎。

分离和自由组合: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成对的遗传因子随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彼此分离,使得配子中只具有成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从而产生数目相等的、两种类型的配子,且独立地遗传给后代,就是孟德尔的分离规律。

具有两对或多对相对性状的亲本进行杂交,在F1产生配子时,在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随着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而发生自由组合。

一对等位基因与另一对等位基因的分离与组合互不干扰,各自独立地分配到配子中。

测交:

显性个体和隐性纯合子的杂交称测交。

测交可用于检验F1的基因型,并验证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现象。

15.伴性遗传

 生物性别决定的类型(常见的)

鸟类、蛾蝶类:

ZW型(ZZ为雄性,ZW为雌性);其他:

XY型(XX为雌性,XY为雄性)

伴性遗传的概念:

在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它们的遗传往往与生物的性别相联系,这种现象就叫伴性遗传。

不论基因只在X染色体或Y染色体上,或者在X和Y的同源区段,都有伴性遗传现象。

(人类的红绿色盲和血友病:

伴X隐性;抗维生素D佝偻病:

伴X显性;果蝇的红眼对白眼,伴X遗传)

 伴X显性遗传病的特点:

男患,母女必患

 伴X隐性遗传病的特点:

女患,父子必患

16.基因重组:

指在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

 基因重组的类型:

自由组合(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交叉互换(减数第一次分裂联会时期)

 基因重组的结果:

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重新组合

 基因重组是生物变异的来源之一,对生物的进化有重要的意义

17.基因突变

 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叫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的特点:

普遍性:

生物界中普遍存在

         随机性:

随时发生,发生在任何DNA分子上的任何部位

         不定向性:

向不同的方向发生突变,突变的结果不可预测

         低频性:

自然情况下突变的频率很低

         少利多害性:

突变往往是有害的

 诱发基因突变的因素:

物理因素(射线等)、化学因素(有害的化学物质如亚硝酸盐等)、生物因素(病毒)

 意义:

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

18.育种

 杂交育种:

原理:

基因重组(自由组合)

      优缺点:

能将两个及两个以上的优良性状组合起来,但是育种时间长,不能创造出新基因

 诱变育种:

原理:

基因突变

      优缺点:

能创造出新的基因,提高突变率,短时间内获得优良变异类型,但变异的结果不可预测

      方法:

物理因素或化学因素诱使基因突变

 单倍体育种:

原理:

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方法:

花粉离体培养→单倍体植株→诱导染色体加倍→获得可育纯合子→选择所需要的类型。

 多倍体育种:

原理:

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19.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观点:

进化的本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进化的单位是种群,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新物种形成原因:

通常是长期地理隔离,导致生殖隔离,出现生殖隔离标志着新物种的形成

20.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面,而其中,生物与生

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共同进化,导致了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的形成,进而丰富了生物的

多样性

21.染色体变异

染色体变异分为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

结构变异:

缺失(猫叫综合征)、重复、易位、颠倒

染色体结构变异会导致染色体上的基因的数目或排列顺序发生改变,改变生物性状。

数目变异:

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分为个别染色体数目的增加或减少和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的增加或减少。

染色体组:

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又相互协调,共同控制生物的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一个染色体组。

判断图中的染色体组数

个别增减:

21三体综合征;先天性腺发育不全(XO型染色体)

成组增减:

单倍体和多倍体

单倍体:

由配子发育而来的个体,体细胞中染色体的数量是本物种染色体数量的一半,这样的个体叫做单倍体。

二倍体和多倍体:

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个体,体细胞内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叫做二倍体,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叫多倍体。

22.人类遗传病

人类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疾病叫人类遗传病。

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单基因遗传病:

显性:

多指、并指、软骨发育不全、抗维生素D佝偻病(X)等。

(一对等位基因控制)隐性: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白化病、先天性聋哑、苯丙酮尿症、红绿色盲(X)、血友病(X)等。

多基因遗传病:

类型:

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哮喘、青少年型糖尿病等

(多对等位基因控制)特点:

人群中发病率高,不遵循遗传定律,易受环境影响

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类型:

猫叫综合征(5号染色体短臂部分缺失)

(染色体异常引起)21三体综合征(3条21号染色体)

23.判断人类遗传病类型和计算后代患病概率问题

口诀:

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疾病看女病,父子不病非伴性(父子都病可常可伴)

有中生无为显性,显性疾病看男病,母女不病非伴性(母女都病可常可伴)

判断下列疾病遗传类型:

①3号个体不携带致病基因,判断两种病遗传方式,计算若9号与12号结婚,后代不患病的概率。

②甲病遗传方式;乙病最可能的遗传方式。

若三代二号个体儿子全都会患病,则乙病的遗传方式为;若二代二号个体不携带致病基因,则乙病的遗传方式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