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人教版 现代生物进化论 单元测试.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086476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25.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人教版 现代生物进化论 单元测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届人教版 现代生物进化论 单元测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届人教版 现代生物进化论 单元测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届人教版 现代生物进化论 单元测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届人教版 现代生物进化论 单元测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人教版 现代生物进化论 单元测试.docx

《届人教版 现代生物进化论 单元测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人教版 现代生物进化论 单元测试.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人教版 现代生物进化论 单元测试.docx

届人教版现代生物进化论单元测试

2018届人教版现代生物进化论单元测试

1.根据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图解如下),下列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补充、完善等内容中,不正确的是(  )

A.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在研究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B.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C.物种形成包括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三个基本环节

D.种群中每个个体都含有该种群基因库的全部基因

解析 本题是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考查。

解答本题需要了解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了解当时由于受科学水平的限制,自然选择学说无法解释遗传的本质和进化的实质。

然后根据选项进行分析解答。

逐项分析如下:

选项

内容指向·联系分析

A

种群的基因频率是经常发生变化的,基因频率的改变导致种群中具有某一特征的个体增多或减少,使生存下来的个体更加适应环境,因此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B

生物的进化是指生物群体的进化,即物种的进化,单个个体无法进化,因此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

C

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因此三者是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

D

种群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一个个体所含有的基因只是基因库中的一部分,而不可能含有基因库的全部基因

答案 D

2.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看,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缺陷主要是(  )

①自然选择学说不能科学地解释生物进化的多样性的原因 ②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生物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③自然选择学说对遗传和变异的本质未能作出科学的解释 ④自然选择学说不能解释物种大爆发等现象 ⑤自然选择学说不能科学地解释生物适应性的原因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①②④D.②③④

答案 D

3.(2016·南京模拟)如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对图示分析正确的是(  )

A.a表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B.b表示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生物进化的标志

C.c表示新物种形成,新物种与生活环境共同进化

D.d表示地理隔离,新物种形成一定需要地理隔离

解析 突变(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生物进化的标志是基因频率的改变,不是生殖隔离;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但有些生物没有地理隔离也会形成新的物种,如植物多倍体的形成。

答案 C

4.下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基因型,进而基因频率会改变

B.同一物种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导致种群基因库的差别越来越大,但生物没有进化

C.地理隔离能使种群基因库产生差别,必然导致生殖隔离

D.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产生生殖隔离的前提条件

解析 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表现型,进而基因频率改变;同一物种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能导致种群基因库的差别变大,而生物进化的本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地理隔离能使种群基因库产生差别,但不一定会导致生殖隔离。

答案 D

5.下图表示种群与物种的关系,关于它们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从图中可以看出,一个物种可以有很多种群,这些种群间只是因为地理隔离,阻碍了基因交流

B.若物种2是由物种1形成的,则物种1一定发生了基因频率的改变

C.由物种1形成物种2的必要条件是地理隔离

D.若种群1与种群2的基因频率都发生了改变,则这两个种群都在进化

解析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新物种的形成通常要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而达到生殖隔离,但并不是所有新物种的形成都需要经过地理隔离。

答案 C

6.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自然选择的实质是保留种群的有利基因,不决定新基因的产生

B.两个种群间的生殖隔离一旦形成,这两个种群就分别属于不同物种

C.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不仅仅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

D.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也就是新的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

解析 自然选择是指自然环境对个体进行选择,保留种群的有利基因,新基因的产生是基因突变的结果,A项正确;两个种群间的生殖隔离一旦形成,这两个不同种群的个体之间就不能进行交配,或者即使能交配,也不能产生可育后代,故这两个种群就分别属于不同物种,B项正确;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C项正确;生物多样性表现在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新的物种的形成只是其中一个方面,D项错误。

答案 D

7.下列关于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共同进化就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影响而进化

B.环境条件的改变导致了适应性变异的发生

C.进化过程中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D.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种群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解析 共同进化是指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而共同进化,A项错误;适应性变异是本来就存在的,环境条件的改变只是筛选出适应性的变异,B项错误;地理隔离不一定导致新物种形成,但形成新物种的标志是生殖隔离,C项正确;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D项错误。

答案 C

7.对某校学生进行色盲遗传病调查研究后发现:

780名女生中有患者23人,携带者52人;820名男生中有患者65人。

那么该群体中色盲基因的频率是(  )

A.4.4%B.5.1%

C.6.8%D.10.2%

解析 色盲基因的频率=

=6.8%。

答案 C

8.蜗牛的有条纹(A)对无条纹(a)为显性。

在一个地区的蜗牛种群内,有条纹(AA)个体占55%,无条纹个体占15%,若蜗牛间进行自由交配得到F1,则A基因的频率和F1中Aa基因型的频率分别是(  )

A.30%,21%   B.30%,42%

C.70%,21%D.70%,42%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计算相关知识。

根据题意可知,Aa个体占30%,蜗牛间进行自由交配时,产生A配子的基因频率=55%+30%×1/2=70%,a配子的基因频率=15%+30%×1/2=30%,自由交配得到F1各基因型的频率比例为AA∶Aa∶aa=49%∶42%∶9%,统计得到A基因的频率为49%+42%×1/2=70%,故D项正确。

答案 D

9.(2015·安徽卷)现有两个非常大的某昆虫种群,个体间随机交配,没有迁入和迁出,无突变,自然选择对A和a基因控制的性状没有作用。

种群1的A基因频率为80%,a基因频率为20%;种群2的A基因频率为60%,a基因频率为40%。

假设这两个种群大小相等,地理隔离不再存在,两个种群完全合并为一个可随机交配的种群,则下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是(  )

A.75%         B.50%

C.42%D.21%

解析 本题考查基因频率以及基因型频率的相关知识。

基因频率是指某基因占整个种群基因库的比例。

基因频率不变的前提条件是种群足够大,个体间随机交配,没有迁入和迁出,无突变,自然选择对其不起作用。

根据题意,两个种群合并为一个种群后,A基因频率为(80%+60%)÷2=70%,a基因频率为(20%+40%)÷2=30%,则随机交配,下一代Aa的基因型频率为:

2×70%×30%=42%,故C项正确。

答案 C

10.(2016·江苏卷)如图是某昆虫基因pen突变产生抗药性示意图。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杀虫剂与靶位点结合形成抗药靶位点

B.基因pen的自然突变是定向的

C.基因pen的突变为昆虫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D.野生型昆虫和pen基因突变型昆虫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解析 本题考查基因突变与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与分析能力。

杀虫剂与靶位点结合不会导致抗药靶位点的形成,A项错误;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B项错误;突变(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C项正确;基因突变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但没有形成新物种,故野生型昆虫与pen基因突变型昆虫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D项错误。

答案 C

11(2017·沧州名校联考)玉米的高秆(H)对矮秆(h)为显性。

现有若干H基因频率不同的玉米群体,在群体足够大且没有其他因素干扰时,每个群体内随机交配一代后获得F1。

各F1中基因型频率与H基因频率(p)的关系如图。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0

B.只有p=b时,亲代群体才可能只含有杂合体

C.p=a时,显性纯合体在F1中所占的比例为

D.p=c时,F1自交一代,子代中纯合体比例为

解析 本题考查生物进化中基因频率的相关计算。

亲代群体中都可能只含有纯合体,且显性与隐性比例不同,后代的H基因频率介于0~1之间,A项正确。

p=b时,Hh所占比例是1/2,即HH和hh占1/2,所以亲代基因型可能是Hh,B项正确。

p=a时,hh=Hh,即a2=2a(1-a),可知a=2/3,即H基因频率为1/3,h基因频率为2/3,F1中HH的基因频率为1/9,C项正确。

p=c时HH=Hh,c2=2c(1-c),可知c=2/3,即H的基因频率为2/3,h的基因频率为1/3。

F1HH=4/9,Hh=4/9,hh=1/9,F1自交后代中纯合体占7/9,D项错误。

答案 D

12.(2017·石家庄质检)下表是某种生物迁入新环境后,种群中A和a的基因频率变化情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年份

1900

1910

1920

1930

1940

1950

1960

1970

基因A的频率

0.99

0.81

0.64

0.49

0.36

0.25

0.16

0.10

基因a

的频率

0.01

0.19

0.36

0.51

0.64

0.75

0.84

0.90

A.分析表中数据可知该种群发生了进化

B.1970年,该种群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18%

C.基因a决定的性状是适应该环境的

D.基因频率的改变是通过环境对生物个体的选择实现的

解析 表格中数据表明不同年份基因频率发生变化,可知该种群发生了进化,基因频率改变是环境对生物个体表现型进行选择,进而使种群基因库改变的结果。

从1900—1970年来看,每年基因频率都因环境对个体的淘汰而发生变化,说明该种群还没有达到遗传平衡,不能用平衡定律来推测1970年Aa的基因型频率,B错误。

答案 B

13.(2017·长春调研)如图表示某小岛上蜥蜴进化的基本过程。

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图中X、Y、Z分别表示的是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以及隔离

B.小岛上蜥蜴原种全部个体的总和称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C.地理隔离一旦形成,原来同属一个物种的蜥蜴很快就进化为不同的物种

D.小岛上蜥蜴新种全部个体所有基因的总和称为蜥蜴新种的基因库

解析 蜥蜴产生不同性状,原因可能是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的多种性状中有利的被保存,而不利的被淘汰,属于自然选择的结果,新物种产生的必要条件是隔离,故A项正确;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即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的个体,故B项正确;由于地理隔离,不同环境内的生物进化方向可能有差异,但进化是个漫长的过程,故C项错误;一个种群内所有个体的所有基因的总和称为该种群的基因库,该小岛上全部的蜥蜴新种即为一个种群,故D项正确。

答案 C

14.下列各项说法中,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不符的是(  )

①通过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可使庞大种群中出现大量的可遗传变异 ②可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③环境改变可使生物产生适应性变异 ④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⑤突变和基因重组可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⑥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⑦一个种群的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会影响另一个种群的基因频率

A.①②④B.②④⑤

C.④⑤⑥D.③⑤⑦

解析 对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理解,要特别注意:

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可遗传的变异只是为生物的进化提供原材料,并不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产生了生殖隔离,才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另外要注意,由环境改变引起的变异(无遗传物质的改变),是不可遗传的变异,不能作为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由于不同物种间存在生殖隔离,不能进行基因交流,所以,一个种群的突变和基因重组对另一个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影响。

答案 D

15.(2016·泉州质检)安第斯山区有数十种蝙蝠以花蜜为食。

其中,长舌蝠的舌长为体长的1.5倍。

只有这种蝙蝠能从长筒花狭长的花冠筒底部取食花蜜,且为该植物的唯一传粉者。

由此无法推断出(  )

A.长舌有助于长舌蝠避开与其他蝙蝠的竞争

B.长筒花可以在没有长舌蝠的地方繁衍后代

C.长筒花狭长的花冠筒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长舌蝠和长筒花相互适应,共同(协同)进化

解析 长舌蝠是长筒花的唯一传粉者,长筒花不可能在没有长舌蝠的地方繁衍后代,B项错。

由于长舌蝠具有长舌而得到花蜜可有效避开与其他蝙蝠的竞争;长筒花的各种性状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与长舌蝠相互适应共同(协同)进化。

答案 B

16.(2017·苏北四校联考)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一个池塘内所有生物构成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进化的原材料只能由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

C.二倍体草莓与四倍体草莓存在生殖隔离

D.若种群中显隐性个体的数量保持不变,则没有发生进化

解析 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为种群,而一个池塘内所有生物构成一个群落,A错误;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可遗传变异的来源有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B错误;二倍体草莓和四倍体草莓交配后产生的三倍体草莓不可育,因此二倍体草莓和四倍体草莓不属于同一物种,存在生殖隔离,C正确;发生进化的标志是基因频率发生变化,跟显隐性个体的数量没有必然关系,D错误。

答案 C

17.(2017·河南洛阳统考)如图表示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后某个种群中A和a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Q点表示环境发生了变化,A控制的性状更加适应环境

B.P点时两曲线相交,此时A和a的基因频率均为50%

C.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

D.该种群中杂合子的比例会越来越高,逐渐取代纯合子

解析 题图中从Q点开始A的基因频率增加,说明环境变化后A控制的性状更适应环境,A正确。

曲线交点处A与a的基因频率相等,均为50%,B正确。

自然选择会使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C正确。

图中a的基因频率越来越低,说明纯合子AA的基因型频率越来越高,杂合子所占比例越来越低,D错误。

答案 D

18.(2016·湖南株洲检测)北美洲某种臭虫以当地无患子科植物的气球状蔓生果为食,臭虫需要用锋利的喙刺穿果实,据统计喙长如图1所示;1920年,有人从亚洲引进平底金苏雨树,其果实的果皮比较薄,据统计到1980年以它为食的臭虫的喙长如图2所示。

下列叙述不合理的是(  )

A.平底金苏雨树与臭虫间发生了共同进化

B.平底金苏雨树与当地植物存在竞争关系

C.臭虫体内控制喙长度的基因发生突变可能早于引进平底金苏雨树

D.生活在无患子科植物和平底金苏雨树上的臭虫间形成了生殖隔离

解析 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相关内容,意在考查考生在理解及识图分析方面的能力。

平底金苏雨树引进后,臭虫喙长变短,因此它们在相互影响中发生了共同进化;平底金苏雨树与当地植物竞争阳光和土壤中水分和养分;臭虫体内控制喙长度的基因发生突变的时间可能早于引进平底金苏雨树的时间,平底金苏雨树只不过起了选择作用;生活在无患子科植物和平底金苏雨树上的臭虫种群,由于自然选择有差异,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导致两个种群的基因库有差异,从图中无法判断已达到生殖隔离的程度。

答案 D

19.(2016·四川宜宾二诊)下列有关种群及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个体的基因型,并决定了生物的进化方向

B.只有突变和基因重组才能导致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C.被捕食者大多是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利于种群的发展

D.研究种群间差异的关键是它们能否出现地理隔离和形成生殖隔离

解析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

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个体的表现型,并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A错误;导致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的因素很多,如有突变、基因重组、迁入和迁出等,B错误;被捕食者大多是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利于促进种群的发展,C正确;研究种群间差异的关键是研究它们的种群特征,D错误。

答案 C

20.(2016·河南郑州质检)鼠尾草的雄蕊高度专化,成为活动的杠杆系统,并与蜜蜂的大小相适应。

当蜜蜂前来采蜜时,根据杠杆原理,上部的长臂向下弯曲,使顶端的花药接触到蜜蜂背部,花粉便散落在蜜蜂背上。

由此无法推断出(  )

A.雄蕊高度专化的鼠尾草将自身的遗传物质传递给后代的概率更高

B.鼠尾草属于自花传粉植物

C.鼠尾草雄蕊的形态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鼠尾草花的某些形态特征与传粉昆虫的某些形态特征相适应,属于共同进化

解析 雄蕊高度专化的鼠尾草能够通过蜜蜂传粉,有利于自身的遗传物质传递给后代;鼠尾草通过蜜蜂携带花粉并将花粉传授到其他的花上,这说明鼠尾草能进行异花传粉,从题中信息不能看出鼠尾草能进行自花传粉;鼠尾草雄蕊的形态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不同生物之间在相互影响中共同进化。

答案 B

21.(2017·辽宁大连统考)研究者对分布在喜马拉雅山东侧不同海拔高度的358种鸣禽进行了研究,绘制了该地区鸣禽物种的演化图表(部分)及其在不同海拔分布情况的示意图(图中数字编号和字母代表不同鸣禽物种的种群)。

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种群①内部个体间形态和大小方面的差异,体现了遗传多样性

B.在②③④⑤四个物种中,亲缘关系最近的物种是②、③

C.种群X分布区域扩大有利于在⑥⑦原种群之间形成地理隔离

D.不同海拔高度的选择有利于不同种群的基因频率朝相同方向演化

解析 同一种群中不同个体表现型的差异(即种群①内部个体间形态和大小方面的差异)体现了生物多样性层次中的遗传多样性,A正确;分析演化图表可知,四个物种中②和③由同一物种形成的时间最晚,两者亲缘关系最近,B正确;由于喜马拉雅山地区地形和气候条件复杂,若种群分布区域扩大,则有利于原种群间形成地理隔离,从而使⑥和⑦之间失去交配机会,C正确;自然选择决定生物的进化方向,不同海拔高度的选择有利于种群的基因频率朝着不同方向发展进化,D错误。

答案 D

22.(2017·河北三市联考)下列有关生物进化和物种形成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自然选择能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B.新物种的形成通常要经过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三个基本环节

C.人为因素和物种入侵都可能会改变生物进化的速度和方向

D.生活在神农架的野兔与狼都能迅速奔跑,是长期共同进化的结果

解析 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从而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新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是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人为因素和物种入侵都可能改变种群基因频率,从而改变生物进化的速度和方向;物种间在相互作用中共同进化。

答案 B

23.(2017·山东教科研协作体联考)达尔文在加拉帕戈斯群岛上发现13种地雀,分别分布于不同的小岛上,下列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解释错误的是(  )

A.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而达到生殖隔离,导致原始地雀物种形成现在条件的地雀物种

B.自然选择对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的作用有差别,最终导致这些种群的基因库相差较大,并逐步出现生殖隔离

C.这些地雀原先属于同一雀种,从南美大陆迁来后,逐渐分布在不同的小岛上,出现不同的突变和基因重组

D.地理隔离一旦形成,不同小岛上的地雀的基因频率就逐渐出现差异,原来属于同一物种的地雀很快进化形成不同的物种

解析 物种形成的三个环节:

①可遗传的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②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③隔离导致物种形成;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关键。

加拉帕戈斯群岛上发现的13种地雀是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而达到生殖隔离后形成的,A正确;自然选择能够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导致种群间基因库的差异增大,并逐步出现生殖隔离,进而形成新物种,B正确;这些地雀原先属于同一雀种,分布在不同的群岛(地理隔离)后出现不同的突变和基因重组,经过自然选择,逐渐形成生殖隔离,进而形成新物种,C正确;往往要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才能形成生殖隔离,D错误。

答案 D

24.研究显示,该图示长尾巴恐龙是目前已知体形最大的窃蛋龙,与鸟类有密切的渊源关系。

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判断,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种恐龙的化石不可以作为研究该种生物进化的依据

B.窃蛋龙的基因库与鸟类的基因库应存在一定的相似性

C.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不同种类的窃蛋龙构成一个种群

D.在窃蛋龙的进化历程中,基因型频率逐渐发生改变是其进化的实质

解析 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

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历程的重要依据,A错误;因“窃蛋龙与鸟类有密切的渊源关系”,且该恐龙的前肢和尾巴都有羽毛,头顶有冠,所以窃蛋龙的基因库和鸟类的基因库应存在一定的相似性,B正确;种群指的是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和,不同种类的窃蛋龙不能构成一个种群,C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D错误。

答案 B

25.在用杀虫剂防治害虫时,敏感型个体容易被杀死,抗药型个体易生存,但在越冬期,容易生存下来的却是敏感型个体。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抗药基因在使用杀虫剂前已经存在

B.若停止使用杀虫剂,抗药基因频率会逐年下降

C.该实例说明杀虫剂和严寒决定了害虫进化的方向

D.抗药基因的出现,对该害虫来说是有利的

解析 抗药基因的出现,在使用杀虫剂时对害虫是有利的,但在冬天却是不利的,说明基因的有害、有利是相对的,取决于其生存的环境,D项错误。

答案 D

26.(2016·河南郑州质检)某动物的基因A、a和B、b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当只存在一种显性基因时,胚胎不能成活。

若AABB和aabb个体交配,F1雌雄个体相互交配,F2群体中a的基因频率是(  )

A.40%B.45%

C.50%D.60%

解析 AABB与aabb交配,F1的基因型为AaBb,F1的雌雄个体相互交配,F2的基因型有AABB(1/10)、AABb(2/10)、AaBB(2/10)、AaBb(4/10)、aabb(1/10)(注意:

A_bb和aaB_均胚胎致死),只考虑A和a基因,则F2的基因型为AA(3/10)、Aa(6/10)、aa(1/10),则a的基因频率为1/2×6/10+1/10=40%。

答案 A

27.(2016·安徽合肥质检)某动物种群中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3、0.4和0.3,且种群数量足够大、不发生基因突变、自然选择不起作用、没有迁入迁出,则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

A.如果种群中个体间随机交配,该种群的子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0.25

B.如果该种群的子一代再随机交配,其后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会发生改变

C.如果该种群只在相同基因型之间进行交配,其子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