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宁对口帮扶的成效问题及对策.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084017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96.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闽宁对口帮扶的成效问题及对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闽宁对口帮扶的成效问题及对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闽宁对口帮扶的成效问题及对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闽宁对口帮扶的成效问题及对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闽宁对口帮扶的成效问题及对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闽宁对口帮扶的成效问题及对策.docx

《闽宁对口帮扶的成效问题及对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闽宁对口帮扶的成效问题及对策.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闽宁对口帮扶的成效问题及对策.docx

闽宁对口帮扶的成效问题及对策

  

 

  

闽宁对口帮扶的成效、问题及对策

 

  

 

 

 

 

 

 

 

   

 

 

 

 

 

东西合作已成为加快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如何继续发挥其重要作用也已成为广大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

东西对口帮扶对于东西合作来说,既是一种重要形式,也是一个重要阶段。

2006年4月,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长、扶贫办主任刘坚在福州召开的“闽宁互学互助对口扶贫协作第十次联席会”上高度评价了闽宁扶贫协作工作,“闽宁协作是东西扶贫协作中,坚持得最规范、最全面、最有成效的协作典型,为全国东西扶贫协作树立了榜样,两省区创造的经验,对全国东西扶贫协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本文在陈述闽宁对口帮扶形成背景的基础上,对其取得的成绩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搞好此项工作的一些建议,并对进一步加强东西合作提出了一些相应对策。

一闽宁对口帮扶形成的背景

20世纪8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后,中国不同区域的经济社会都得到了快速发展。

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东西部地区的差距日益扩大,西部地区的贫困问题日益突出。

宁夏的南部山区,包括宁夏固原市的原州区、彭阳县、泾源县、西吉县、隆德县,中卫市的海原县,吴忠市的盐池县、同心县。

尽管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在国家的组织下开始了大规模的连片扶贫开发,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到第一期“三西计划”结束时仍有大量的贫困人口存在,反贫困任务依然艰巨。

单靠自身的努力和国家的扶持,难以有效、快速地改变这一现状。

福建省,作为我国东南沿海的重要省份,充分发挥自身特有的东部优势、沿海优势,台港优势,借助国家改革开放的春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迅速成为发达地区之一,自身实力不断增强。

为了解决西部地区的贫困问题,有效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缩小东西部差距,国务院于1996年7月下发了《关于组织经济较发达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开展扶贫协作的报告》,指出“经有关地方政府同意,决定由北京市与内蒙古自治区,天津市与甘肃省,上海市与云南省,广东省与广西壮族自治区,江苏省与陕西省,浙江省与四川省,山东省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辽宁省与青海省,福建省与宁夏回族自治区,大连、青岛、深圳、宁波市与贵州省,开展扶贫协作。

”就此拉开了东西对口帮扶的序幕。

1996年11月,福建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联合在福建省福州市召开了“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第一次联席会议”,标志着福建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对口扶贫协作开始启动。

二闽宁对口帮扶取得的成效

十余年来,在两省区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对口扶贫协作始终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结合西部大开发战略,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以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和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协调发展为中心,坚持“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创新扶贫机制,提升协作模式,扩大扶贫协作效果,探索对口扶贫协作的有效形式,形成了政府、企业、社会三大主体相结合的帮扶机制,广泛开展对口帮扶与交流合作,闽、宁扶贫协作不断深入发展,并且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力地促进了宁南山区的经济发展、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一)宁南山区的各项基础设施得到了改善

十余年来,宁南山区的各项基础设施得到了改善,突出表现在:

①在基本农田建设方面,共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20.8万亩,打井窖1.5万眼。

②在文化教育方面,福建省先后向宁南山区八县派遣支教教师468名,填补了许多农村学校无任课教师的空白;同时为宁夏代培研究生138名、教师1476人,救助失学和辍学学生3.4万人,帮助数百名贫困大学生重返校园,表彰奖励宁南山区中小学教师1600名。

新建和扩建学校126所,并捐赠了大批课桌椅、教学器材、电脑、图书、体育器材和服装,缓解了贫困地区的教学困难;同时,建成78个科技文化活动中心。

③在医疗保健方面,福建省先后分批选派了131名青年医疗志愿者到同心县等医院帮助工作,援建医院82所。

(二)干部群众素质得到了提高

1.进行实用技术培训,提高了群众致富能力

11年来,福建省先后对7.5万多人次进行实用技术培训,培训并组织赴闽劳务人员2.5万人。

其中前9年,宁夏在福建的务工人员达20998人,劳务收入3.15亿元,相当于2004年宁南山区8县地方财政收入的2倍。

2.互派干部挂职锻炼,提高了干部素质

宁夏先后选派80名县乡级干部到福建挂职,选派700多名县乡级干部、妇女干部、企业管理干部、医疗技术骨干到福建省接受培训。

福建省在宁夏固原市和8个贫困县任副市长、县委副书记和常务副县长、县长助理等挂职市县干部和政法系统干部已达70多名。

(三)支柱产业得到了培育

1.劳务产业快速发展

宁夏劳动力富裕,缺乏就业岗位;福建省工业发展较快,企业缺乏员工。

因而闽宁两省区一开始就把劳务产业作为重点予以发展。

目前,宁夏有两万名剩余劳动力在福建省各地从事劳务活动,每年从福建省获得的劳务收入达1亿元。

他们在打工挣钱的同时,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转变了观念,学到了技术。

有些打工人员从福建省挣了钱后,回到家乡利用学到的技术开店办厂,带动了本地经济的发展。

2.菌草产业初具规模

自1997年起,福建农林大学菌草研究所先后派出8批129名技术人员到宁夏传授菌草扶贫技术。

福建农林大学菌草研究专家林占火喜教授亲自到宁夏指导培训技术骨干,先后在宁夏全区发展菌草种植农户1万多户,并分别在宁夏彭阳县、原州区、海原县和闽宁村建立食用菌示范点。

一些农户由原来不懂种食用菌到会种,进而利用种食用菌脱贫致富,走出了一条由传统型农业转变为科技型农业的道路。

3.其他产业也在壮大之中

福建省充分利用自身的科技优势,发挥宁南山区的土特产品优势,在发展菌草产业的同时,还发展了隆德县、彭阳县和西吉县的中药材业,彭阳县、原州区和同心县的经济林(果业),海原县、泾源县和盐池县的种草养畜业;泾源县、西吉县的种桑养蚕业等。

这些因地制宜的种养项目,得到了快速地发展,有的已初具规模,有的已基本形成了产业。

(四)经贸合作得到了加强

目前,福建省在宁夏的各类企业和商户已达1000家以上,投资总额超过50亿元。

投资项目主要涉及淀粉加工、铝型材加工、抗旱产品、皮毛加工、化工原料、建筑材料、电焊条生产、机械产品销售、房地产开发、旅游和社区医疗服务等。

其中宁夏亚弯铝业股份有限公司、宁夏新思路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宁夏西部实业有限公司、宁夏太阳神大酒店有限公司、宁夏中天创新工程有限公司、宁夏日盛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等已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

(五)农村小城镇建设得到了发展

1.建立新型农村小城镇

(1)闽宁镇。

为解决宁夏贫困地区“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问题,由两省区共同投资在宁夏有水利条件的地方,建设移民基地,作为两省区对口扶贫协作的示范工程。

1997年7月~1998年9月在宁夏贺兰山下的荒滩上建成了一座新型的村镇——闽宁村。

从远在300多公里的西吉县,搬迁移民1100户、6000人,在闽宁村安家落户。

在两省区的共同关怀下,闽宁村的贫困人口不但很快解决了温饱,有些已脱贫致富。

目前,闽宁村已改名为闽宁镇,经济和社会有了较大发展。

(2)石狮镇。

福建省的石狮市与对口帮扶的宁夏同心县合作在同心县建设石狮镇,1998年8月破土动工,目前已开发土地7000亩,搬迁1400人,农民搬入新居后,生产生活都有了较快发展。

2.设立闽宁温饱示范村

在加大项目到村到户的过程中,福建省重点抓了闽宁温饱示范村的建设工程。

目前,已在宁南山区建成了90个闽宁温饱示范村,取得了良好的扶贫效果与示范效应。

三闽宁对口帮扶取得的经验

闽宁两省区在对口帮扶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的扶贫协作形式,使闽宁扶贫协作范围不断扩大,力度不断增强,推动了闽宁协作不断深入发展。

(一)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1.建立对口帮扶机构

对口帮扶任务明确后,闽宁两省区分别成立了闽宁对口帮扶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福建省对口帮扶宁夏办公室和宁夏扶贫开发办公室,从组织上为各项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2.定期召开联席会议

根据闽宁扶贫协作第一次联席会议的决定,闽宁两省区每年都要召开一次联席会议,会议由两省区轮流召开。

1996~2007年已连续召开了11次。

会议重点总结上一年度扶贫协作工作,安排部署下一年度工作,研究和解决扶贫协作中出现的问题,指导闽宁协作健康发展。

(二)明确对口帮扶对子

1.县级对口帮扶

为使对口帮扶真正落到实处,两省区商定,由福建省经济实力较强的8个市区,对口帮扶宁夏八个贫困县区。

11年来,先后由福建省厦门市的同安区、湖里区对口帮扶宁夏的海原县;福建省厦门市的开元区、集美区、思明区对口帮扶宁夏的泾源县;福建省福州市的福清、鼓楼区对口帮扶宁夏的盐池县;福建省福州市的长乐、台江区对口帮扶宁夏的隆德县;福建省莆田市的莆田县、涵江区、荔城区对口帮扶宁夏的西吉县;福建省漳州市的龙海、芗城区对口帮扶宁夏的彭阳县;福建省晋江市、泉州市鲤城区对口帮扶宁夏的原州区;福建省石狮市、泉州市惠安县对口帮扶宁夏的同心县。

2.部门对口帮扶

随着帮扶协作进程向广度和深度拓展,福建省又组织宣传、团委、妇联、计委、财政、经贸、人事、劳动、教育、文化、卫生、科技、旅游、法院、检察、安全、工商、税务等部门与宁夏相对应部门发展帮扶协作关系,相互间开展工作交流与研讨,培训人员,进行项目合作。

经济部门和工商联、各行业协会积极发动企业与对口地区开展经济合作。

教育、卫生、农业等部门组织开展支教、支医、支农和业务培训交流。

(三)科学制定帮扶目标和发展思路

在对口帮扶中,福建省始终坚持开发式扶贫,以智力帮扶为主,物质帮扶为辅。

把主要精力和财力放在开发式扶贫上,大力开展科技扶贫和项目扶贫,开展支教支农活动,举办各种技能培训班,侧重于提高贫困人口的整体素质,增强其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实现长效解决温饱脱贫致富。

同时积极寻求开发式扶贫的有效手段,不断拓展开发式扶贫的实施领域。

(四)多方筹集协作扶持帮扶资金

1.设立闽宁扶贫协作发展资金

自1997年起,福建省每年从财政中拿出1500万~1800万元资金,设立闽宁协作发展资金,无偿支持宁夏贫困地区改善生态环境,解决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困难。

11年来,福建省共无偿援助宁夏闽宁对口扶贫协作发展资金1.65亿元,对口帮扶县(市、区)共无偿投入资金9520.6万元。

2.动员社会力量捐款捐物

对口帮扶任务艰巨,单靠政府的力量难以完成。

福建省委、省政府在对宁夏贫困地区实施援助的同时,积极发动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协作,一些社团、民间组织也纷纷加入到扶贫行列,捐资捐物,救灾济困。

福建省社会各界共捐赠物品折款约6988.2万元,用于宁南山区8县到村到户项目建设。

主要项目有修建基本农田,打井打窖,改善水利设施;结合各县调整产业结构、劳动力转移培训等,重点在山区各县发展菌草、马铃薯种植。

社会各界捐资建设学校、医院等。

(五)建设帮扶协作示范工程

在充分认识到宁南山区扶贫工作任务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后,两省区达成共识,即要在贫困地区加快建设步伐,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建立先进典型。

这样做,既可以让人们感受到在外界力量的帮助之下,贫困地区也可以大力发展小城镇,加快区域发展;又可以让人们感受到榜样的力量,使人们有努力的方向。

闽宁镇、石狮镇以及闽宁温饱示范村等工程的建设与完成,确实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六)注重提高帮扶实际效果

对口帮扶不能给钱了事,重要的是要把沿海先发展过程中积累的发展观念、先进技术、管理方法带到对口地区,与对口地区的艰苦创业精神结合起来,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

福建省坚持开发式帮扶、长期帮扶、长效帮扶的指导思想,坚持“让千家万户得益、让千家万户致富”的帮扶工作宗旨,坚持“典型示范、项目带动”的帮扶工作思路,坚持“动感情、动真格”、“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办好”的帮扶工作作风,坚持“互相学习、交流合作”的帮扶工作方式,加强与对口地区的沟通协调,统一思想,密切配合,促进帮扶工作有序进行,并把每一项工作落到实处。

(七)提高干部群众整体素质

1.建立互派干部挂职制度

为加强贫困地区干部队伍建设,闽宁两省区商定,互派干部挂职锻炼,并定期组织宁夏区县两级干部到福建省进行培训。

其中福建省挂职干部先进的思想观念和管理经验、扎实灵活的工作作风、吃苦敬业的执著精神,为贫困地区干部群众树立了榜样。

通过培训,使宁夏到福建省挂职和培训的干部开阔了眼界,转变了观念,学到了经验,增长了才干,回到原岗位后,工作效率有了明显提高。

2.多种途径提高群众致富能力

一方面,加大对学校教育的支持力度,力争使未来的劳动者具有较高的素质;另一方面,通过举办形式多样的培训班,普及科学知识,提高人们通过科技脱贫致富的意识;同时,还通过典型带动,使科学技术变成现实的生产力,激发人们科技致富的动力。

(八)培育支柱产业

宁南山区之所以贫困落后,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缺乏与当地实际情况相吻合的产业的发展。

因而,两省区经过充分调研、摸清区情、认真论证后,根据当地的资源状况,因地制宜地提出了宁南山区应大力发展劳务产业、菌草产业、蚕茧产业等,并在资金、技术、市场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

目前,劳务产业方兴未艾,菌草产业已具规模,其他产业也在不断地壮大之中。

四闽宁对口帮扶存在的问题

闽宁对口帮扶确实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也受到了相关部门的表彰和奖励,两省区曾被双双评为对口帮扶先进单位。

当然,在看到成绩的同时,还应该看到现实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同其他省区相比,在帮扶过程中存在一些共性问题,如各市县各部门对口帮扶发展不协调,企业合作成功率很低,统筹规划、项目论证不够完善,观念有待进一步更新,投资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等之外,目前应当重点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对口帮扶力度有所减弱

对口帮扶工作已开展有十余年了,两省区都有了较快发展,然而帮扶的水平基本上与十年前相比并无太大的提高,突出地表现在资金的扶持力度和项目的扶持方面,这与两省区实际发展的情况不相匹配。

一方面,福建省发展速度明显快于宁夏,积累了更多的发展资金,帮扶潜力明显增强,但未付诸实施;另一方面,宁南山区尽管也取得了快速发展,但其已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更需要在资金、项目等方面予以更大的支持,为形成自我发展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对口帮扶领域非“贫”化突出

纵观闽宁合作现有的领域不难看出,已经由原来的以“农”为主、以“贫”为主,逐步转向了以“非农”为主、以“非贫”为主,即从资金流向和项目建设等方面已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转移,而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与扶贫的关联度已经很低。

对这一点,应当引起两省区政府的重视和关注,特别是如何处理好扶贫与合作的关系问题。

(三)对口帮扶层次依然较低

从对口帮扶开始至今,政府始终起着重要的领导和协调作用,为工作的顺利进行奠定了良好基础。

然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政府的经济职能正在弱化。

这就给新时期的对口帮扶工作提出了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即如何在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前提下,使对口帮扶工作由原来的以政府为主导逐步转向以企业为主导,充分发挥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主观能动性,加强企业与对口帮扶地区政府、企业、民间的合作,使对口帮扶工作由政府层次的合作逐步转向以企业为主导。

(四)对口帮扶合作潜力有待挖掘

应当看到,改革开放30年来,宁夏和福建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特别是在福建省对口帮扶的前提下,宁夏的扶贫工作有了可喜的进展。

一方面,宁南山区贫困面貌有了较大的改观,贫困人口逐步减少;另一方面,特色产业也得到了培育和发展。

到目前为止,已经形成了以劳务产业和马铃薯产业,淀粉产业、菌草产业等一批与宁南山区土特产品为主的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产业。

不但为宁南山区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较为丰富的资源,同时也为闽宁合作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福建省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与美国、欧盟等国家以及中国的香港、台湾地区合作在进一步加强,迫切需要劳动力、资源等方面的支持,尤其是在特色产业、特色产品等方面更需要宁夏的支持,这就为闽宁合作的继续进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合作潜力巨大。

然而由于受发展水平差距与空间的限制,再加上企业合作还未全面展开,双方这些优势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开发和利用。

(五)对口帮扶政策有待完善

东西对口帮扶是在国家为加快解决西部地区贫困问题而采取的有效措施,因而与其相关的政策一样也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形成的。

这些政策在发展过程中,确保了对口帮扶工作的顺利进行。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的变化,相关政策已经不能适应东西对口帮扶工作的正常进行,特别是在东西两省区合作领域日益广泛,已由最初的扶贫合作,扩展到了领域更为广泛的合作。

如何使现有的合作局面得到良好的发展,有待于国家从宏观层面以及两省区从微观层面制定出更能适合现有局面的合作政策,以有利于两省区的协调发展。

比如,怎么样看待对口协作帮扶“非农”化、“非贫”化;如何从政策上规范和引导这种趋势,使其既可以继续加强东西对口协作扶贫工作,又可以通过合作领域的不断扩大来更好更快地促进对口帮扶工作。

五进一步搞好闽宁对口帮扶的建议

闽宁对口帮扶是东西对口帮扶合作工作中最成功的,这既是闽宁两省区政府精诚合作的结果,也是闽宁两省区人民合作的巨大成功。

当然,我们在正视成绩的同时,也要想方设法克服存在的一些具体问题,以使其更好、更快地发展,以此来促进两省区特别是宁夏的发展。

为此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此项工作。

(一)发扬闽宁合作精神,拓宽合作领域

闽宁两省区领导应在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的指引下,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大”报告精神,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继续搞好闽宁对口协作扶贫帮扶工作;同时,在现有合作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合作领域,特别是在非“农”非“贫”领域能有更大的发展,力争使宁夏的扶贫工作有一个更为扎实的基础。

(二)改善投资环境,提高企业效益

应该看到,以政府为主体的扶贫协作工作虽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由于企业在对口帮扶中的主体地位并没有真正确立,其作用尚未完全发挥出来,因而对口扶贫协作工作力度略显不足。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投资环境相对较差,突出表现在企业效益普遍低下。

为此,我们必须改善投资环境,解决企业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资金、技术、人才等,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目前国家应尽快出台《东部地区企业帮扶西部贫困地区政策》以及建立“东部地区企业帮扶西部贫困地区基金”等。

(三)完善合作政策,激励企业投资

闽宁合作是在原对口扶贫协作政策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相关的政策已经不符合对口合作的现实状况,所以有必要对已有的政策进行补充和完善,以促进闽宁合作继续长期有效的发展。

若企业的性质主要是以扶贫为主,且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就应该为其提供相应的资金和技术以及人才等方面的帮助和支持;若企业的性质不是以扶贫为主,但其可以间接地带动相关扶贫工作的进行,也应该在政策方面予以支持。

(四)发挥两地优势,培育支柱产业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闽宁合作已经具有良好的基础。

要使这一良好的趋势得以继续,就必须充分地发挥两地所具有的优势。

对于宁夏来说,就是发挥特色农副产品优势,如羊绒、枸杞、葡萄、马铃薯等;对于福建来说,就是其已经拥有的技术、人才、市场、管理等优势,建立独具特色的支柱产业,如羊绒产业、枸杞产业、葡萄产业、淀粉产业、有色金属产业等。

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两地的优势;另一方面也可以为两地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机遇。

(五)抓住合作机遇,提升发展能力

对口扶贫协作工程是国家为了加快西部地区发展,缩小地区差距所采取的一项重要工作,它具有一定的时效性,贫困地区的发展最终取决于自身能力的强弱。

因此,应该紧紧抓住东西合作的机遇,把重点放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培育重点产业、提高民众发展素质等方面,力争在外界的帮助下,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发展能力、为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六闽宁对口帮扶对东西合作的启示

(一)东西对口帮扶有利于加强东西合作、加快西部地区脱贫致富步伐

尽管中央已经采取了多项措施和政策来加快西部地区脱贫致富的进程,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西部地区却面临着许多严峻的问题和挑战,如资金、技术、人才、市场、信息等,而这些正是加快脱贫致富进程所必不可少的因素。

现在,闽宁对口帮扶已经有了质的飞跃。

一方面,宁夏通过接受福建省的帮扶,改善了当地的条件,经济得到了发展;另一方面,福建省也通过跟宁夏的合作,拓宽了自己的市场腹地,真正实现了双赢。

正因为在闽宁合作机制的引导下,福建省为宁夏提供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有力地促进了宁南山区的发展。

(二)东西合作新兴镇目标定位应合理可行

由东西合作机制所建立起来的新兴镇,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基础弱、高起点、高目标、快发展。

以宁夏为例,基础弱是指,这些新兴镇一般都是在条件相对较差村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农业生产条件差,农民综合素质低,区位条件较差等;高起点是指,为了充分发挥东部地区所具有的优势,往往在制定新兴镇发展规划时都提出了比实际情况要高的一些要求,如基础设施建设、农田基本建设等;高目标是指,由于这种类型的镇是由两个省区共同兴建的,特别是作为东西合作的形象工程,对其都提出了一些新要求。

如要把宁夏闽宁镇建设成为“异地移民脱贫示范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庭院经济示范区”。

快发展是不言而喻的,由于发挥了两个省区的积极性,再加上新兴镇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其发展势必会快于一般镇。

经过十年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出,闽宁镇确实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四个示范区”目标实现速度缓慢,尽管都有所发展,但效果均不显著,并未形成自己的特色。

笔者认为,应该重新审视过去确定的“高目标”,结合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已经取得的成功经验,下大力气将其搞好。

近期应把“农业产业化示范区”作为主攻方向来抓,这既是大力发展菌草产业、葡萄产业所必需的,也是实现其他“三个示范区”所必须达到的。

(三)帮扶地区既要抓住合作机遇,更要坚持自力更生

东西合作加快了西部贫困地区的发展,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广大群众都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合作机遇,把东西合作政策、办法用好、用活、用足,并努力加快自身的发展,用事实说明合作是加快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因而可以继续发挥这一合作机制,加快发展。

但是,也应该清醒地看到,东西合作机制是特定环境下的产物,是为了加快西部地区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目标而建立起来的,行政行为色彩浓厚,其存在有可能是长期的,但也有可能是短暂的;或者会由于现实条件的变化、帮扶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增强等,这种机制可能会发生新的变化,致使失去合作机制所带来的机遇。

因此,贫困地区在现阶段既要抓住良好的合作机遇加快自身的发展,同时更要通过各种途径提高自身的发展能力。

一旦外部力量失去之时,也可以继续凭借自己已有的实力继续发展。

(四)东西合作应侧重于特色产业建设

帮扶地区在建设时,必须充分发挥两个地区已经具有的优势,因地制宜确定主导产业,尤其是将特色产业作为重点予以扶持。

当然,在发展过程中,既要重视产业本身的建设,同时,还要重视与其相关的配套项目的建设。

如,宁夏闽宁镇在发展菌草产业时,逐步认识到,要把菌草产业做大做强,除了在项目上派遣技术人员、帮助农民提高技术素质外,还应该建立必要的信息机制,帮助寻找市场,打开销路,才能形成特色产业,从而在加快菌草产业发展的同时,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五)东西合作应注重农户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和建设

东西合作地区往往是发展条件相对滞后、区位条件较差的地区,相应地来说农户的自我发展能力也较差。

如宁南山区现有农户普遍文化素质低、运用现代科技发展农业能力弱,缺乏发展资金。

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努力,经济状况有了很大的改观,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但其自我发展能力还是相对较差。

东西合作必须加大农户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和建设。

一方面继续加大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