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2讲第27讲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082560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79.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三章2讲第27讲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第十三章2讲第27讲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第十三章2讲第27讲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第十三章2讲第27讲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第十三章2讲第27讲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十三章2讲第27讲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docx

《第十三章2讲第27讲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三章2讲第27讲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十三章2讲第27讲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docx

第十三章2讲第27讲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

第27讲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考纲展示

考点扫描

切脉高考

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

本讲最近几年考查的考点和考题如下:

1.土地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措施,如2012年四川卷第4题,2009年海南卷第13~15题,2009年江苏卷第21~22题,2009年辽宁卷第37题等。

2.水土流失成因及防治措施,如2013年重庆卷第9~11题,2011年山东卷第3题等。

本讲常考查的形式如下:

1.常结合坡度、降水、植被等与河流含沙量的关系示意图,考查水土流失的原因。

2.以区域图为载体,利用图中经纬网定位、结合图中降水量等信息,考查区域荒漠化问题及其原因。

3.以区域图为载体,结合图中城镇、绿洲等的变迁,考查荒漠化的危害以及防治措施。

 

一、荒漠化

1.含义:

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一种土地退化现象。

2.产生原因:

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和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3.主要表现:

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点睛】 荒漠是一种现象和景观,而荒漠化是一个过程。

荒漠化的成因要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分析。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自然条件的东西差异

示意图

植被景观

荒漠

荒漠草原

草原

年降水量

50mm以下200mm以下400mm以下

土地生产能力

自东向西土地的自然产出和载畜量逐渐减少

2.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3.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气候异常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

【点睛】 从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考虑,一个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整个地理环境的异常。

干旱的气候使许多自然要素成为荒漠化的潜在因素。

三、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四、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1.防治内容

(1)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

(2)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3)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2.防治原则:

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

3.防治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

 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

1.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1)基本条件——气候干旱。

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有利于荒漠化发展。

(2)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3)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接近亚洲高压中心,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4)重要影响因素——气候异常。

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和荒漠化进程;持续干旱则加速荒漠化进程。

2.人为原因及相应的治理措施

人为原因大大加速了荒漠化的发展,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不同地区荒漠化形成的原因不同,其相应的治理措施也有差别。

 

人为

原因

分布区

破坏原因

治理措施

过度

樵采

能源缺乏地区

樵采天然植被作为燃料

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草原分布区

采挖药材、发菜等增加收入

增加农牧民收入

过度

放牧

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干旱的绿洲边缘

为求得短期经济利益,尽可能多放牧牲畜

规定合理的载畜量

过度

开垦

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区

从事农业(种植业)生产

调整农、牧业用地之间的关系

水资

源利

用不

当 

绿洲

中上游过度用水,导致下游水资源短缺,生态恶化

合理分配水资源

灌溉农业区

大水漫灌导致次生盐渍化

合理利用水资源

3.我国其他地区的生态问题

地区

生态

问题

形成原因

整治措施

东北

地区

黑土侵

蚀、湿地

萎缩、森

林破坏

①黑土被开垦后,自然平衡遭到破坏,引起土壤冲刷;②沼泽开垦导致湿地萎缩;③林木超采,毁林开荒,居民烧柴等导致森林资源减少

①对坡面、沟壑的治理,植树造林,土壤的培肥;②停止对沼泽地的开垦;③合理采伐,营造人工林,木材的综合利用,建设自然保护区

黄淮

海平

原 

土地盐

碱(渍)

春季干旱且蒸发旺盛;地势低洼处地下水位距地表近;不合理的灌溉方式,大水漫灌导致地下水位上升

调节、控制水盐运动

南方

丘陵

山区

水土

流失

能源短缺,农村薪柴匮乏,乱砍滥伐

①发展立体农业;②发展沼气,发展节能炉灶,营造薪炭林,推广生活用煤,解决生活用能问题

黄土

高原

水土

流失

①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②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③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和开矿导致植被破坏

采用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业技术措施对小流域进行综合治理

快速确定某一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的方法

1.熟记主要生态问题

常见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有:

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地盐渍(碱)化、森林减少、生物多样性锐减等,而在平时的试题中,主要考查的是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森林减少等。

2.准确判断某一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

第一,要强化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对典型区域的环境问题或是典型生态环境问题的分布区牢固记忆。

如一提到水土流失马上要联想到我国的黄土高原与东南丘陵地区,一提到森林破坏马上要联想到亚马孙热带雨林。

第二,要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明确典型生态环境问题形成原因的条件下,正确地进行知识的迁移,分析某一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

荒漠化的形成必然与气候干旱相联系,只有在降水稀少的区域才有可能出现该问题,如果人类活动不当,则会出现荒漠化的问题;此类地区如果灌溉不当,则与之相关的生态问题就是土地次生盐渍(碱)化。

[深度探究](教师用书独具,灵活使用)

1.土壤次生盐碱(渍)化的原因。

提示:

自然原因:

气候干旱、蒸发旺盛。

人文原因:

人类不合理的灌溉如大水漫灌,只灌不排等。

2.分析草方格沙障的作用。

提示:

(1)增加地面粗糙度,减弱风速、防止沙丘移动。

(2)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被存活。

3.我国西北地区进行生态环境建设中,如果有①植树造林、②种草、③自然恢复三种措施,你倾向于选择哪一种?

请说明理由。

提示:

选②或③。

理由:

该区域自然植被为草原与荒漠,森林生态耗水量远大于草原,过量植树,会加重区域旱情;种草或自然恢复,较植树造林更符合自然规律,且投入较少。

[温馨提示:

如果有时间,请以2009年宁夏卷第37题为例巩固该探究点]

1.土地荒漠化产生的原因

(2014·安徽模拟)科尔沁草原,曾经水草丰美,但前些年却变成荒漠化严重的沙地。

从1997年开始,科尔沁人因地制宜,防沙固沙,目前已初步扭转了“沙进人退”的局面,开始走向“沙绿民富”的道路。

读科尔沁沙地位置示意图,完成

(1)~

(2)题。

(1)科尔沁沙地曾经“沙进人退”、荒漠化严重的主要原因有(  )

①过度樵采 ②过度放牧 ③过度开垦 ④不合理灌溉导致的盐碱化

A.①②      D.②③

C.③④D.①④

(2)科尔沁沙地“沙绿民富”的主要原因不可能是(  )

A.全球变暖,冰雪融水增加

B.沙地边缘构建乔、灌、草防护林带

C.配套排灌设施,合理引用水资源

D.推广沙地植被恢复配套技术

解析:

(1)题,科尔沁沙地位于农牧过渡地带,过度放牧或过度开垦,易导致荒漠化。

(2)题,全球变暖,冰雪融水增加,但蒸发愈加旺盛,可能愈加干旱。

答案:

(1)B 

(2)A

2.水土流失的原因

读全国主要河流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情况图(单位:

km2),回答以下问题。

(1)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最大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松花江和珠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较小的共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与松花江流域相比,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更为严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题,长江流域面积大,降水多且集中,植被破坏严重,因而水土流失面积最大。

(2)题,松花江及珠江流域植被覆盖好,能有效减轻水土流失。

第(3)题,与松花江流域相比,黄河流域土质疏松、植被覆盖率较低,因而水土流失更为严重。

答案:

(1)长江流域面积广;地处湿润气候区,降水量大且多暴雨;植被破坏严重 

(2)植被覆盖率较高 (3)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土质疏松,植被覆盖率较低

3.石漠化的成因及防治

读2013年我国部分省市石漠化土地面积统计图,回答

(1)~(3)题。

(1)我国土地石漠化问题严重的地区主要是(  )

A.西南地区B.东南沿海地区

C.长江中下游地区D.南方丘陵地区

(2)贵州省土地石漠化问题严重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

①石灰岩广泛发育,多喀斯特地貌 ②植被破坏严重 ③人口多、耕地少 ④降水较多,特别是冬半年降水多,地表侵蚀作用强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③④

(3)防治土地石漠化的关键措施是(  )

A.植树造林B.调整农村生活能源结构

C.实施农业工程D.生态移民

解析:

(1)题,根据统计图可以发现,广西、贵州、云南的石漠化土地面积较大,即说明我国西南地区土地石漠化问题较严重。

(2)题,根据贵州省地理环境特点,可推断出土地石漠化的人为原因主要是人口多、耕地少,植被破坏严重等。

第(3)题,植被破坏是土地石漠化的主要原因,则植树造林就是防治土地石漠化的关键措施。

答案:

(1)A 

(2)C (3)A

土地利用图的判读

图表特征►————————————————————

 

土地利用图是指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

土地利用类型一般分为非农业用地和农业用地。

非农业用地包括城市建设用地、交通用地、工程用地等;农业用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等。

它反映了土地利用的类型,各类土地的面积或比重大小等。

[信息获取]

1.Ⅰ区域土地类型变化:

灌木林、高草地大幅度减少,农居地有所减少,平原旱地大幅度增加。

2.Ⅱ区域土地类型变化:

高草地、水浇地和农居地减少,平原旱地增加。

3.Ⅲ区域土地类型变化:

灌木林、高草地、水浇地减少,农居地增加。

判读方法►————————————————————

 

土地利用图一般判读方法如下:

1.读图例,明确土地利用类型。

2.读图表,明确各类土地利用类型的地区分布、面积大小、比重大小及其变化规律。

3.分析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原因。

典题例证►————————————————————

 

图甲为2000~2007年我国耕地面积变化图,图乙为2002~2007年我国各类土地面积变化情况示意图。

读图回答

(1)~

(2)题。

(双选)

图甲

图乙

(1)2000~2007年我国耕地面积变化的特征是(  )

A.2000~2007年耕地面积先增加后减少

B.2000~2007年耕地面积保持在1.2亿公顷以上

C.2002~2003年耕地面积减少最快

D.2003~2007年各年耕地面积减少幅度相同

(2)2002~2007年我国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有(  )

A.建设用地增加  D.粮食播种面积增加

C.退耕还林效果显著D.未利用地增加

[获取解读信息]

1.从设问中获取信息

该题主要考查我国耕地面积变化的特征及原因。

(1)题,解题关键是从图中获取有效信息。

(2)题,解题关键是从图中获取各类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

2.从图表中获取信息

【答案】 

(1)BC 

(2)AC

(2014·石家庄检测)非洲的萨赫勒地带(下图)是世界上最贫瘠的地区之一。

作为半干旱草原地区,萨赫勒地区生态环境恶劣。

特别是近年来,一些西方国家大片圈租土地,种植经济作物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原本不多的可耕地越来越少。

据此完成1~2题。

1.在萨赫勒地区大片圈地租地带来的主要环境问题可能是(  )

A.土壤污染     D.水土流失

C.湿地萎缩D.土地沙化

2.当地采取收获后留茬的方法,解决上述问题。

该措施的目的是(  )

①减小风的侵蚀力 ②增加土壤肥力 ③保持土壤水分 ④减轻流水冲刷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

第1题,萨赫勒地区位于非洲北部,位于半干旱草原地区,降水少,气候干旱,不适合发展耕种业,大片圈地租地进行不合理耕作容易导致土地沙化,故D项正确。

第2题,收获后留茬的方法可以减少风力侵蚀,增加土壤肥力,保持土壤水分(类似于我国宁夏中卫的草方格沙障),故A项正确。

当地降水较少,流水的冲刷作用并不明显。

答案:

1.D 2.A

(2014·陕西一模)草地植被指数是指草地植被覆盖率与草层高度的乘积,下图是宁夏某牧场的草地植被指数与羊只数量的相关关系图,读图回答3~4题。

3.图示信息表明(  )

A.草地植被指数越低,能饲养的羊只数量越多

B.草地植被指数越低,牧场的承载力越大

C.草地植被指数过高,不利于养羊业的发展

D.饲养的羊只数量越多,对牧场植被的破坏越大

4.针对上述问题,下列措施最为切实可行的是(  )

A.尽力削减牧场上的养羊数量

B.改变畜牧方式,大力发展先进的游牧业

C.合理规划草地载畜量,合理轮牧

D.将牧场整体改建为自然保护区

解析:

第3题,图中显示,饲养的羊只数量越多,植被指数越低,说明羊只数量越多对牧场植被的破坏越大,故D项正确。

A项因果关系颠倒了,故错误。

第4题,图中反映的是超载放牧引起的草场破坏,因此,合理规划草地载畜量,合理轮牧,既能满足经济发展需要,又能保护草地植被。

答案:

3.D 4.C

下图是植被、风速与输沙率的关系图。

读图回答5~6题。

5.图中反映出(  )

A.同一植被覆盖度条件下,输沙率与风速呈负相关

B.同一风速条件下,输沙率与植被覆盖度呈负相关

C.在植被覆盖度为10%~20%时,风速对输沙率的影响较小

D.输沙率与植被覆盖度、风速的关系不明显

6.由图可知,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是(  )

A.合理利用水资源

B.保护和恢复天然植被、植树种草

C.设置沙障固沙

D.小流域综合治理

解析:

本题组主要考查学生获取信息、解读信息的能力,难度中等。

第5题,图中显示同一风速条件下,植被覆盖度越高,输沙率越低,故输沙率与植被覆盖度呈负相关。

第6题,由图可知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是提高植被覆盖率。

答案:

5.B 6.B

7.(2014·上海黄浦二模)阅读我国西北地区土壤沙化的形成原因及其影响示意图,回答问题。

(1)分析我国西北地区土壤沙化现象严重的原因。

(2)具体说明土壤沙化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解析:

(1)获取图中信息,可知土壤沙化的原因有自然(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气候要素、地表物质)和人为(人口变化、农业生产)两方面。

(2)不利影响从图中给出的四个方面分析即可。

答案:

(1)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温带大陆性气候);纬度较高,夏半年日照时间长,蒸发旺盛(全年蒸发量远超过降水量),气候干旱;(离冬季风源地近)大风频繁;地表物质疏松(植被覆盖率低),易被风沙侵蚀;西北地区人口迅速增长,对土地需求持续增加;过度放牧、乱砍滥伐、盲目开垦等不合理生产活动加剧土壤沙化。

(2)土壤沙化导致湿地面积缩小,草地退化,土地裸露,生态环境更加脆弱,土地生产力下降,粮食、牧草减产甚至绝收,经济损失严重,并会引发风沙灾害。

[双基达标]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1.(2014·乌鲁木齐测试)下图为我国六省区天然草地面积与理论载畜量散点图。

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内蒙古和四川的天然草地面积较广

B.西藏和黑龙江的理论载畜量较大

C.单位面积天然草地理论载畜量最大的是黑龙江

D.天然草地面积较广的省区,理论载畜量也较高

解析:

选C。

由图中理论载畜量和天然草地面积的比值计算可知,黑龙江单位面积天然草地理论载畜量最大,故C项正确。

内蒙古、西藏的天然草地较广,四川天然草地面积少;黑龙江的理论载畜量较小;天然草地面积较广的西藏,理论载畜量并不高。

☆(2014·吉林一月检测)下图中①、②、③、④为四个不同地区,读图回答2~3题。

2.立足于农业可持续发展,最适合农牧综合发展的地区是(  )

A.①       D.②

C.③D.④

3.下列描述符合①、②、③、④四地区实际情况是(  )

A.①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大力植树种草

B.②地区洪涝灾害严重,加强水利工程建设

C.③地区土壤盐碱化严重,大水漫灌可缓解该问题

D.④地区土地荒漠化严重,退耕还牧

解析:

第2题,根据各地区所处的温度带和年降水量可知,③地位于暖温带半湿润和半干旱地区的交界处,这里最适合农牧综合发展。

第3题,由图可知,①地区位于热带降水较少的地区,不易出现水土流失;②地区位于亚热带降水丰富地区,降水的季节分配不均,易出现洪涝灾害,应加强水利工程建设;③地区位于半湿润、半干旱地区,大水漫灌会加重土地的盐碱化;④地区位于中温带,但该地区降水丰富,地表湿润,可以发展种植业。

答案:

2.C 3.B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回答4~5题。

4.图中甲、乙两地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分别是(  )

A.草场退化、水土流失B.土地盐碱化、水土流失

C.湿地破坏、森林锐减D.土地荒漠化、石漠化

5.治理图中乙处生态环境问题的措施是(  )

A.小流域综合治理B.建立湿地保护区

C.发展立体农业D.治理水污染和大气污染

解析:

第4题,从图中看出,甲地位于河套平原的灌溉农业区,大水漫灌会造成土地盐碱化;乙地位于黄土高原的旱地耕作区,水土流失严重。

第5题,乙地位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小流域综合治理是水土保持工作的具体措施。

答案:

4.B 5.A

(2014·临沂市一模)下图为我国50°N附近某牧区的土地利用图。

该区域最高海拔1480米,区内最大高差小于300米。

回答6~7题。

6.近年来,该区域过度的农业生产活动引发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其主要表现是(  )

①土地沙漠化扩大 ②水环境恶化 ③洪涝灾害频发 ④水土流失增加 ⑤地面大幅沉陷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②③⑤D.②④⑤

7.该区域的干流河谷地带没有形成林区的主要自然原因可能是(  )

A.河道弯曲,冻土广布B.地势较低,降水量多

C.山地背风坡,气流下沉D.山地阳坡,水分蒸发

解析:

第6题,从题干提供的纬度和海拔来看,图示区域位于内蒙古高原的东北部,过度的农业生产活动(过度放牧和过度农垦等)破坏植被,由此导致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加剧,进而河流流量减少,含沙量增加和农耕中的化肥、农药带来的水污染,使水环境恶化。

因地处高原且位于半干旱区,不会导致洪涝灾害。

第7题,河谷地带没有形成林区是由于河谷内为沼泽地,不利于树木生长。

沼泽地多的自然原因是纬度高,蒸发弱;地势低平,河道弯曲,排水不畅;冻土广布,水不易下渗等。

答案:

6.B 7.A

呼伦贝尔草原是亚洲较为肥美的草原。

近年来,该地斑点状荒漠化不断发展,呼伦湖水位不断下降,面积不断缩减,湖水变咸。

图示为呼伦贝尔地区及周边区域图。

读图,回答8~9题。

8.图中沙地形成的人为原因包括(  )

①过度放牧 ②过度农垦 ③气候干旱,蒸发旺盛

④过度樵采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9.呼伦贝尔地区的发展方向是(  )

A.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B.退耕还草,加强人工草场建设和发展畜牧产品深加工业

C.保护天然林,加强森林资源的综合利用

D.建设自然保护区,变畜牧业为旅游业

解析:

第8题,图中沙地为呼伦贝尔沙地。

近年来,过度放牧和过度农垦导致该地区荒漠化加剧;气候干旱,蒸发旺盛是沙地形成的自然原因;过度樵采主要发生在西北干旱的绿洲地区。

第9题,呼伦贝尔地区位于东北地区西部,为草原牧区,该地区应该加强人工草场建设,发展畜牧产品深加工业,使其成为我国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

答案:

8.A 9.B

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区广泛分布的某处景观。

读图回答10~11题。

10.下列对该地区“地下水滚滚流,地表水贵如油”的解释,合理的是(  )

A.降水多为急性暴雨

B.植被覆盖率高,地势平坦

C.多溶洞、暗河,地表水流失快

D.位于盆地底部,便于地下水汇集

11.下列有利于控制该地区石漠化范围扩大的措施是(  )

A.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B.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和布局,加大种植业比重

C.跨流域调水,增加地表水水量

D.加大矿产资源的开发力度

解析:

第10题,从图中可知,该景观为喀斯特地貌,它主要分布在云贵高原上,这里多溶洞、地下水漏斗、暗河,因此地表水缺乏,地下水丰富。

第11题,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有利于控制该地区石漠化的扩大。

答案:

10.C 11.A

二、综合题(共56分)

12.(26分)(2014·长沙模拟)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1:

通过统计记录,科学家们发现,我国沙尘暴的主要发生区域在青藏高原和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

其中,每年的12月到次年3月,沙尘暴发生中心集中在青藏高原上,并随时间推移中心向北推移。

现在珠峰地区海拔6300米以下,基本没有常年积雪(景观如材料2所示)。

材料2:

冰川退缩后,在珠穆朗玛峰北坡形成越来越高的戈壁滩(2013年11月拍摄)。

材料3:

“风沙滚滚天畔来,白天屋里点灯台,行人出门不见路,一半草场沙里埋”。

这是流行于内蒙古一带的顺口溜。

(1)分析每年的12月至次年3月沙尘暴中心集中在青藏高原上的原因。

(8分)

(2)现在珠峰地区海拔6300米以下,基本没有常年积雪。

这一现象可能给青藏高原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带来怎样的影响?

(6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3中所描述的地理现象产生的原因。

要缓解这种地理现象,当地应采取哪些措施?

(12分)

解析:

(1)每年12月~次年3月,青藏高原正值冬季,风力大,气候干旱,降水少,地表疏松物质多,地面缺乏植被保护,故多风沙天气。

(2)高山积雪的减少会导致冰雪融水减少,加剧干旱程度,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3)材料3中的现象与土地荒漠化有关,产生的原因以人为原因为主,要针对原因采取措施。

答案:

(1)冬季受高气压控制,大风天气多;气候干旱,降水少;地表疏松物质多;地表缺乏植被的保护。

(2)冰雪融水减少,加剧干旱的程度;地表遭受风蚀加剧;影响植被生长,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3)原因:

过度放牧;过度垦殖;过度樵采;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不当的工程建设。

措施:

退耕还林、还草;合理放牧;合理利用水资源;工矿交通建设中注意环境保护。

13.(30分)喀斯特与黄土、沙漠、高寒并列为我国的四大生态环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