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教案幼儿园健康.docx
《愚公移山教案幼儿园健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愚公移山教案幼儿园健康.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愚公移山教案幼儿园健康
愚公移山大班教案篇1
一、活动目标:
1、欣赏、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知道做事要坚持到底、有始有终。
2、能大胆地质疑,对愚公的做法提出自己的见解。
3、能清楚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二、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
故事视频三、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
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活动难点:
能大胆地质疑,对愚公的做法提出自己的见解,能清楚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三、活动过程:
(一)问题导入,引起兴趣
1、导入
(1)小朋友,你们觉得什么样的人才能搬动一座大山呢?
(2)那么,如果搬山的人是一个老公公和他的孩子呢?
你觉得搬得动吗?
;、教、案来自:
大、考、吧幼、师网;引导幼儿重新做出选择。
(3)古代有位老爷爷打算搬山,他是怎么搬的呢?
大家先听听故事《愚公移山》吧。
2、提问
(1)堵在愚公家门前的两座大山分别叫什么名字?
(2)愚公又想出了什么办法来搬动这两座大山呢?
3、播放故事录音,幼儿倾听
(1)你觉得愚公移山辛苦吗?
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引导幼儿结合故事内容说说。
(2)智叟和愚公分别是怎么想的?
重点引导幼儿说说两人的对话。
(3)你认为他们谁说得比较合理,听了他们的话,你想要调整你的选择吗?
引导幼儿说说自己对两人的话的理解,同时调整自己的选择。
4、幼儿再次完整地欣赏故事。
(1)愚公最后把山搬走了吗?
上天为什么要帮助愚公移山呢?
引导幼儿说说上天被愚公的坚毅的精神所感动,所以帮助了他。
(2)讨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3)教师小结:
当我们遇到困难时,只要像愚公一样坚持到底。
就能取得成功。
活动反思:
《愚公移山》是一则具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我在设计本活动时决定引导幼儿从情感、态度等方面去感受故事。
虽然故事情节简单,但揭示的寓意是深刻的,从寓意中获得人生的启迪,也是寓言故事的魅力所在。
在评价愚公的行为是否愚蠢的问题上,要有意识地拓展幼儿的思维空间,培养幼儿的发散思维能力,有创意地看问题。
幼儿能自觉地有针对性地发言,表达观点,口语交际能力也得到很好的培养。
孩子是学习的主人,他们通过积极的讨论,思维更加灵活,他们能够多角度地看问题。
在孩子们不断讨论中故事中所隐藏的深刻含义显现出来,这远比我“一问一答”式的教学方法让幼儿理解故事情节要轻松许多。
愚公移山大班教案篇2
主要涉及领域:
语言
活动目标:
1.欣赏、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知道做事要坚持到底、有始有终。
2.活动中能大胆地质疑,并根据经验对愚公的做法提出自己的见解,能清楚连贯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活动准备:
《愚公移山》的故事幻灯片、图片。
活动过程:
1.交流爬山体验,导人课题。
★指导语:
你们爬过山吗?
爬很高的山会有什么感觉?
2.在自由阅读、质疑和集体解疑的过程中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1)初步了解阅读的内容,激发自己看书、提问的欲望。
★指导语: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本很有趣的图书,我们一起来看看。
如果有不懂的地方,就记在记录纸上,等一会儿我们一起来解决。
(2)讨论记录的方法。
★指导语:
在记录的时候,我们一定要用最简单的标记和图画把问题记录清楚。
(3)阅读图书。
(4)欣赏幻灯片,结合记录纸集体讨论问题,进一步理解故事的内容。
3.完整欣赏、理解故事。
4.集体讨论,用现代的方法解决问题。
★指导语:
如果我们现在再遇到这样的问题,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来解决?
延伸活动:
在幼儿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幼儿开展新编故事的活动。
资料链接:
愚公移山
北山有一位愚公,已经九十多岁了。
他家门前有一座山,正好堵住了道路,出门回家都得绕道,非常不方便。
有一天,愚公举行了一个家庭会议,计划从大门起,掘开一条道路,可以经过豫南直通汉水。
愚公率领妻子和儿女,开始挑土凿石,进行开道。
大家忙于挖山,逢年过节才能回家一次。
河曲有一个名叫智叟的人笑他们说:
“老公公,你真傻!
凭你的残年余力以及几个儿女,不要说是毁山开道,就是用尽了毕生的力气也动不了山的毫毛啊!
”愚公叹了一口气说:
“你真是固执不通,你的智慧还不如我的妻子、孩子呢!
你认为我已经这么老了,但我死了后有儿子,儿子之后有孙子,孙子再生儿子,子子孙孙,可以一代接一代的开凿,而山是死的,不会再增加,何必担心大山不能被我们一家铲平呢?
”
上帝知道了愚公这样的坚毅精神,非常感动,于是将两座大山从他的门前移开,一座放在朔东,一座放在雍南。
愚公移山大班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
2、反复诵读,做到熟读成诵,烂熟于心,出口成章,培养文言语感能力。
3、正确翻译文言文。
4、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
2、联系实际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对比、衬托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入
愚公,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里的一个知名人物,关于他,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为什么千百年来这个人物被人不断称颂?
二、作家作品
列子,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主张清静无为。
《列子》是道家重要典籍。
列御寇所著,所著年代不详,大体是春秋战国时代。
该书按章节分为《天瑞》《黄帝》《周穆王》《仲尼》《汤问》等八篇,每一篇均由多个寓言故事组成,寓道于事。
本文体裁是寓言。
三、读课文,初步把握文章内容。
1、课文朗读录音。
2、积累文言词语
方:
仞(rèn):
古代长度单位,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且:
面山:
惩(chéng):
塞(sè):
迂(yū):
聚室而谋:
。
室,
汝:
毕力平险:
毕,
指通豫南:
指,
汉阴:
杂然相许:
杂然,许,
献疑:
以:
曾(céng):
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常与“不”连用。
损:
如太行、王屋何:
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
如......何,
且:
焉:
置: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把它扔到渤海边上,隐土北面去。
诸,相当于“”。
荷(hè):
夫:
成年男子。
叩石垦壤:
。
叩,
箕畚(jīběn):
孀(shuāng)妻:
遗男:
始:
龀(chèn):
寒暑易节:
。
易,。
节,
始一反焉:
反,
四、翻译课文
1、翻译
第一遍翻译:
第二遍翻译:
五、课堂总结
学习文言文,一定要先掌握重要文言词语的解释,再逐字逐词正确翻译。
六、布置作业
1、练习册。
2、背诵课文。
参考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万仞。
本来在冀州的南面,河阳的北面。
山北有一位叫愚公的人,年龄将近九十岁,面对着山居住。
(他)苦于山的北面阻塞,出入曲折。
他集合全家来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可以吗?
”(大家)纷纷地表示赞同。
愚公的妻子提出了疑问说:
“凭借你的.力量,连魁父这样的小山丘都不能削减,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
况且哪里放置土石呢?
”(大家)纷纷地说:
“把它扔到渤海边上,隐土北面。
”愚公于是率领子孙中三个能挑担的人,凿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
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一个遗腹子,才七八岁,蹦跳着前往帮助他。
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愚公移山大班教案篇4
教学内容:
《愚公移山》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科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十四课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理解“直插云霄”“痴心妄想”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特点分角色朗读课文。
3、能概括课文大意,体会愚公移山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愚公移山精神的深刻含义。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电脑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从课题入手,提出问题:
板书课题:
《愚公移山》
(1)、同学们请齐读课题;这是一篇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也有人认为它是一篇寓言故事。
师发问:
“愚公”是什么意思?
(启发学生说出:
愚蠢的人)
(2)、读完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答,师肯定)
2、那么愚公为什么要移山?
他到底愚不愚呢?
二、初读课文,认识字理解词
1、初读课文
师:
我们来学习这篇课文,相信大家的疑问,在课文中会找到答案。
请同学们打开书103页,自由读课文,老师要提朗读要求:
读准字音,不丢字,不添字。
遇到不理解的字词用笔圈出来查查字典,也可以同桌之间互相请教。
认识生字(出示课件)
师:
这是本课的生字,谁来读一读。
指名学生认读。
师:
去掉拼音还能读出来吗?
(出示课件)通过认读生字老师看出大家的自学能力都很强,这一点老师要表扬你们。
真棒。
解决词语(课件)
师:
现在同学们看这些词语,当中一定有你们已经解决的,还有你们不理解的。
(理解词语)
体会人物特点,有感情朗读课文
2、师:
课题叫愚公移山,他为什么要移山?
(板书:
出行不便)
师:
想一想,课文当中都出现了那些人物?
他们对愚公想要移山这件事都有什么不同的意见?
生回答课文中的人物:
愚公、子孙们、妻子、智叟、寡妇家的孩子、
3、重点
(一):
师问:
愚公的妻子同意移山这件事吗?
她是怎么说的。
指学生读人物的话(出示课件)
师:
听了妻子的话,你觉得他是不同意吗?
(总结出妻子是在关心愚公)
师:
愚公的妻子是个非常心细得人,把事情想得很周到,他说出了两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人少、石头土块多没地方放)
师:
愚公是怎样回答妻子的?
(生读课文),师说明:
这说明愚公对移山这件事已是下定决心,移山不改。
师:
同学们再读一遍注意读出愚公坚定信心语气。
师:
两山高耸土石量十分大,不填入渤海就难以堆放。
移山以填海是最好的选择。
(板书:
准备移山)
重点
(二):
师:
课文里还有一个重要的人物他就是智叟,同学们,从智叟这个名字你想到什么?
(智是智慧的意思)(聪明的老人)
这个聪明的老人他同意愚公移山这件事吗?
生齐:
不同意。
(板书:
困难重重)
师:
从哪里能看出他不同意,他做了什么?
又说了什么?
(学生读智叟说的话)(出示课件)
分析重点字词,体会智叟的盛气凌人,和嘲笑愚公的做法。
学生读文字。
读出智叟盛气凌人的感觉。
愚公是怎样回答智叟的,学生读文字。
(板书:
困难重重)
师:
这句话是愚公对智叟嘲笑的回答,也是愚公决心移山不改的宣言,显现出他的信心与气势。
愚公用“子”与“孙”的绵延,表明生生不息精神世代相传,我虽肉体不在,但我的精神永远不灭。
4、愚公移山的坚定信念感到了谁?
结果怎样,谁来读课文?
(板书:
成功移山)
5、有感情朗读整篇课文。
6、分角色朗读课文。
提示学生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四、概括全文,体会精神:
1、师:
回顾整篇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师:
故事中的愚公具有怎样的精神?
生:
不怕困难、为达目的努力奋斗、锲而不舍、努力克服困难(相机板书)
2、总结归纳:
这则寓言题目为“愚公移山”,其中对愚公并没有讽刺的意味,看似愚,实则不愚,而是大智;智叟的智就是所谓的“小聪明”,自以为有智慧,实则愚笨,没有克服困难的智慧,目光短浅。
老师希望同学们在学习上要有愚公移山那种不怕困难、锲而不舍、勇于探索的精神。
板书设计:
出行不便
准备移山坚定信念
14.愚公移山不怕困难
困难重重锲而不舍
成功移山
愚公移山大班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
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文中细节的作用。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语感。
2、理读法:
引导学生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包括古今异义词、多义词、通假字及常用虚词。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同学们从小就知道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故事──愚公移山。
那就让我们在上课文之前,先回忆一下这个故事。
请看Flash《愚公移山》。
二、重点文常
1、作者: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已经散失,今本《列子》是东晋人搜集的有关古代资料编写的,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2、文体:
寓言这种体裁的特点是寄托一定的道理在一种比喻性的虚构的短小故事中,往往带有讽喻或劝戒的意味。
三、读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默读课文,根据课下注释解释全文,有问题的一会儿质疑。
2、学生质疑,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一些重点词语的解释。
四、理解全文
1、愚公家周围环境如何?
他为何要移山?
移山有什么好处?
(尽量用原句回答。
)
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移山则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2、移山有何困难?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困难有山高大、面积广、年老力衰、移山人少、运土石工具简陋,往返路途遥远。
这样写的作用可以衬托出愚公移山的决心之大。
3、智叟与愚公在移山问题上的分歧在哪里?
你认为谁的观点正确?
智叟: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眼前的,停滞的观点。
愚公: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长远的,发展的观点。
4、思考:
但也有人说愚公有愚,智叟有智,你的看法呢?
明确:
这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
寓言只是用假托的故事,就某一点来晓喻一个道理,决不能以今天的科学技术进步来看待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也不能以今天提倡的巧干来要求愚公。
5、思考:
这里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来表现人物?
通过愚公和智叟的对比,再次表现出愚公坚定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心。
智叟不智,愚公不愚,愚公实智,智叟实愚,这正是寓言给两人取名的用意。
6、不是智叟一个人对移山产生了质疑,还有愚公的妻子,那么,愚公妻子的态度和智叟的态度是一样的吗?
请你找找文章中的描写,比较分析。
学生讨论,明确:
愚公妻:
称呼:
妻称愚公君(尊敬愚公)
语气:
以君之力何?
(担心)
且焉置土石?
(献疑)
智叟:
称呼:
智叟称汝(轻视愚公)
语气:
甚矣,汝之不惠(倒装,轻蔑)
以残年余力土石何?
(嘲讽)
7、这则寓言有何寓意?
明确:
告诉人们,只要下定决心,坚持不懈,任何困难都可战胜。
8、问:
为什么用这个神话结尾?
讨论并明确:
意在说明愚公移山的精神和行动惊天地、动鬼神,也反映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9、全班朗读课文。
五、总结全文
运用对比衬托手法,通过愚公的成功,反映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要克服困难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奋斗的道理。
六、布置作业
1、积累相关的文言知识。
2、练习册上的相关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