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经济学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078561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47.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府经济学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政府经济学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政府经济学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政府经济学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政府经济学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政府经济学复习资料.docx

《政府经济学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府经济学复习资料.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政府经济学复习资料.docx

政府经济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

国民经济就是国家经济

政府的经济行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政府对国家经济的管理行为

2.政府的自身经济活动

政府经济学:

研究政府的经济管理行为的科学

政府经济学研究的对象:

政府的经济管理行为

政府:

在特定区域内唯一通过政治程序建立的,行驶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的实体

政府的本质是强制性运用权力,目标是谋取社会的公共利益

企业与居民是以收益最大化为前提和目标

政府是以全社会的公平与公正为前提和目标

政府经济学中的政府包括:

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非金融的国有企业、

政策性金融机构

政府的经济管理行为最终目标是实现效率和社会公平

效率:

单位时间内所完成工作量的大小

公平的涵义:

1.投入和收入的适度平衡2.收入均等

政府经济管理要将公平作为目标的原因:

1.经过竞争达到的初始分配结果不公平

2.收入分配的不公平影响社会的稳定

3.收入分配的不公平也不符合人类社会普遍接受的道德观念

政府的经济管理包括:

1宏观管理2.微观管理3.收入分配管理4.其他方面的管理

政府经济学除了研究政府对经济的管理还研究政府的制度安排职能原因:

1.政府对经济管理的效果是与决策形成的机制密切相关

2.政府可以制定政策、条例、法规来约束市场

3.政府可以通过建立新的组织机构等方式来为市场的有效运行提供帮助和保证

政府经济学的研究包括:

1.政府经济管理的范围2.政府实施管理的目标和工具

4.政府经济决策的评价和选择

公共经济学是研究政府经济行为的科学。

公共经济学包括政府经济学

公共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包括:

1.对政府自身经济行为的研究

2.对政府经济管理行为的研究

福利经济学重点研究的三个方面:

1.共同利益问题2.公平分配问题3.社会福利问题

福利经济学是政府经济学的基础,福利经济学中帕累托最优原则,成为政府经济学的基本原则

微观经济学:

是以研究经济个体经济行为的科学。

它包括价格理论、消费者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分配理论及相关经济政策

政府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之间的连接点:

1.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管理

2.政府经济学中有关政府微观经济管理方面的分析,政府调节如何与市场调节的有机结合

宏观经济学:

将国民经济视作一个总体加以研究的科学。

它包括: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开放

经济理论、宏观经济政策。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两个方面:

1.经济周期波动的原因2.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

政府经济学所研究的政府宏观经济管理、金融经济管理、财政及收入分配管理,都要借助宏观经济学的相关知识加以解释

微观看资源配置的手段:

1.暴力手段2.家庭手段3.排队手段

4.价格手段5.行政命令手段

宏观角度看,资源配置两者基本方式:

1.计划方式2.市场方式

两种经济体制:

1.计划经济体制2.市场经济体制

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

1.资源配置职能2.收入分配职能

3.调节管理职能4.经济管理职能

政府的资源配置职能的主要表现:

1.通过立法或司法,界定和保护产权

2.通过财政手段进行资源配置

政府的收入分配职能的主要表现:

1完善与健全社会保障体系2.收入调节

福利经济学中所提出的效率和公平关系,已经成为政府经济学中判断与评价政府经济政策和合适性的价值标准

政府收入调节实施的方法:

1税收

2.政府将征收的累进所得税筹集的收入用于公共事业投资,有利于低收入阶层

3.政府对奢侈品以高税率征税,对日用品进行补贴,加重高收入阶层的负担,

尽情低收入阶层的负担

政府的调节职能主要表现:

1价格管制2.反垄断政策3.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4.其他调节与管理行为

在政府经济作用的两种意见:

1.凯恩斯(美国)主义的政府干预理论:

政府对经济进行干预

2.斯密的自由放任传统:

政府对经济无为管制

资源具有稀缺性的特征,即资源的有限性相对于人类需要的无穷性而言

世界公认的宏观经济稳定的四大目标:

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均衡

混合经济:

有控的市场经济或双重经济

混合经济的特征:

市场的自发调节与国家干预的结合

混合经济体制的典型:

美国、德国、法国、日本、瑞典

混合经济的特点:

1,经济活动不仅要实现个人目的,而且必须实现社会目的。

  2,经济活动不仅取决于个人的决策,也取决于以政府为代表的公共决策。

  3,政府与个人和企业,在分工的基础上进行合作。

  4,政府的干预减少了个人和企业在经济活动中的自由。

5.社会处理经济问题的方法是介于自由放任和政策管制这两种极端之间的“中间法”

第二章

宏观经济也叫国民经济;政府最重要的经济活动是进行宏观经济管理与决策

宏观经济管理:

国家为了实现既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通过政府及其经济

管理机构,对社会经济活动的总体和总量所进行的一种调节与控制。

目标是实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

市场失灵的两个方面:

1.在微观层面上,表现为收入分配的不公,垄断的存在,外部

性、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等

2.在宏观层面上,表现为宏观经济波动或宏观经济失衡

宏观经济失衡:

在市场总供求中发生的以超额需求或超额供给为特征的宏观经济总量

失衡

宏观经济失衡的两个方面:

1.需求过度膨胀引发的严重的通货膨胀

2.产品积压和企业债务负担过重

宏观经济运行和调控的目标从不同角度分:

按目标内容多少分:

1.综合目标2.非综合目标

按目标经历时间长短分:

1.恒常性目标2.阶段性目标

宏观调控的目标是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均衡

物价稳定:

通货稳定;通货膨胀分:

1.温和的或爬行的通货膨胀2.奔腾式的通货膨胀

3恶性通货膨胀

充分就业:

凡有能力并自愿参加工作者都能在较合理的条件下,随时找到合适的工作

经济增长:

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的产品与服务总量的增加。

国际收支平衡:

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1年)同其他国家(地区)的全部货币收入总额与支出总额相抵略有顺差或逆差

宏观经济管理的目标:

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

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

是实现宏观经济良性循环和微观经济有效运行的基础,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和必要条件。

宏观经济管理的工具:

1.政策工具2.法律工具3.制度政策4.政府管制

需求管理的内容:

1.财政政策2.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包括:

1.税收政策2.支出政策(政府支出)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关系:

都可以从需求角度来调控经济,但两者的效力不同,主要表现:

1.时滞不同2.政策效果不同3.执行主体不同

4.政策间相互制约(财政和货币之间也是相互制约)

财政执行的主体:

中央政府的财政部或地方政府机构。

货币的执行主体:

中央银行

经济增长的含义:

一个国家的产品和劳务数量的增加。

经济增长必然有资本的增加

经济增长的源泉:

资本、劳动、技术进步。

劳动是指劳动力的增加

经济稳定要政府宏观调控,是政府的重要目标,没有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经济就会有

波动,甚至恶性循环。

第三章

金融:

资金的通融,专门从事货币经营与管理的组织。

国债叫国库券、金边券

引发金融危机的要素:

1.直接因素2.间接因素3.内部因素4.外部因素5.社会因素

6.经济因素

金融危机的后果:

1.银行信用大幅度缩减2.资金呆滞

3.存款者大量提现4.部分金融机构倒闭

5.金融市场动荡不安6.国家经济大幅度衰退

货币供应的四个角色(货币的供给者):

1.中央银行:

监督银行体系并负责执行货币政策政府机构。

发行货币,管理银行的银行。

中国的中央银行是中国人民银行。

2.银行(存款机构):

从私人或机构处接受存款并发放贷款的金融中介机构。

有商业银行、储蓄贷款协会、互助储蓄银行及信用社

3.存款者:

在银行中有存款的个人和机构。

4.向银行借款者:

从存款机构借款的个人和机构,或发行由存款机构购买的债券的机构。

中央银行的特点:

1.不以盈利为目的2.不经营普通银行业务

3.具有服务和管理双重任务4.具有相对独立性

中央银行的职能:

1.货币发行的管理2.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3.提供银行业务的服务职能

4.代理政府业务5.金融监管

中央银行作为银行的银行的具体表现:

1.集中存款准备金

2.充当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最后贷款人”

3.票据清算中心,提供支付清算服务

中央银行集中存款准备金的目的:

1.保证商业银行和其他存款机构的支付和清偿能力,保障存款人的资金安全和合法权益

2.调节信用规模和控制货币量

3.增加中央银行的资金实力

代理政府业务的表现:

1.代理国库

2.代理政府债券发行并办理债券到期时的还本付息等事项

3.为政府融通资金提供特定的信贷支持

4.持有和经营管理包括外汇、黄金和其他资产形式的国际储备

5.代表国家参加国际金融组织和各项国际金融活动

中央银行对银行的监管有三方面的内容:

1.资本充足率监管2.贷款损失准备金监管

3.流动性监管

银监委:

将中央银行的银行监管职能独立而设立银行监管与管理委员会

基础货币(高能货币):

中央银行的货币性负债(包括流通中的硬币)

基础货币=流通现金+准备金存款

基础货币=贴现及放款+政府债券和财政借款+外汇、黄金储备-国库及公共机构存款

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都有存款账户

存款包括:

1.中央银行要求银行持有的储备(法定存款准备金)

2.银行在法定储备之外自愿持有的任何储备(超额准备金存款)

法定准备金率:

法定存款准备金与商业银行的存款之比

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注入基础货币的途径:

1.向银行发贷款2.购买政府债券

中央银行控制货币发行的政策工具:

1.公开市场操作2.变动贴现率

3.变动法定准备金率

公开市场操作的优点:

1.由中央银行主动进行的,规模大小由它控制

2.灵活和精巧,规模可以恰到好处的把握

3.易于逆转

4.可以迅速执行,无行政性延误

贴现政策:

变动贴现率。

优点:

中央银行可以利用它来履行最后贷款人的作用

贴现政策的功能:

用作一种信号以表明中央银行将来的货币政策的意向

法定准备金率的变动引起货币供应乘数变动从而影响货币供应。

法定准备金率的提高,减少一定水平基础货币所能支持的存款额,将导致货币供应收缩。

相反,法定准备金率的降低,将导致货币供应扩大。

用法定准备金率来控制货币供应的优点:

对所有银行的影响是平等的,对货币供应有很强的影响

用法定准备金率来控制货币供应的缺点:

对超额准备很低的银行,提高准备金率可能立即引起流动性的问题

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

中央银行针对某些特殊的经济领域用途的信贷而采用的信用调

节工具

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包括:

1.证券市场信用管制2.消费者信用管制3.不动产信用管制

其他货币政策工具:

1.直接管制2.间接管制

金融市场:

进行资金融通的场所和渠道

资金的融通:

资金借贷或转移,包括私人间的借贷、票据贴现、证券投资和银行的存

贷业务

金融市场的四要素:

1.交易对象2.交易的主体3.交易的工具4.交易的价格

金融市场交易的对象是货币资金;

金融市场的主体:

投资者(投机者)、套利者、套期保值者、筹资者、调控和监管者

这五类主体的构成:

1.存款性金融机构2.工商企业3.居民个人4.政府部门

5.非存款性金融机构6中央银行(既是行为主体,又是监管者)

流通货币:

1.产业资金2.储蓄资金3.消费资金4.财政资金

金融工具是金融市场借以进行金融交易的工具.金融市场的交易“价格“是利率

金融市场发挥功能,具有的条件:

1.完全的信息2.完全由市场供求决定价格

金融市场的类型:

1.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2.现货交易市场与期货交易市场

3.国内金融市场和国际金融市场

专门从事金融活动的主体由以金融活动为业的机构或个人组成,包括各类银行、保险公司、财务公司

金融工具:

在资金融通中贷者和借者之间货币余缺的书面证明

金融工具的特征:

1.偿还期限2.流动性3.风险性4.收益率

金融工具的种类:

1完全流动性的金融工具和有限流动性的金融工具

2.货币市场金融工具和资本市场金融工具

3.直接金融工具和间接金融工具

4.所有权凭证和债权凭证

货币市场的金融工具:

1.商业票据2.短期公债3.回购协议

资本市场的金融工具:

1.债券2.股票

所有权凭证只有股票一种。

债权凭证表明持有人对所投资金取得债权,并据此有权到期讨还本金,主要有商业票据和债券等。

资本市场:

期限在1年以上的各种资金融通活动的总称作为金融市场的一部分,与货币市场相对应

资本市场包括:

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

它们都是企业进行融资的场所,也是机构投资者和个人进行投资活动的场所

资本市场运作三原则:

公开、公正、公平

资本市场的管理模式:

1.立法制管理,即通过法治来监管资本市场。

如:

美国、日本、加拿大

2.自律性管理,由自律组织来监管和规范资本市场运行。

如:

英国

3.立法与自律相结合,这种方式由有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度国家用的。

我国用的是许可证制,各个国家采取的管理手段有法律、经济、自律、行政、技术等

资本市场交易中,严重违反“三公“原则的市场行为:

1.操作市场行为2.内幕交易行为

从广义上讲,货币市场可以定义为:

任何能够迅速转换成狭义货币(M0或M1)的短期(一年以内)金融工具的市场。

这些金融工具包括:

政府短期债券、中央短期债券、商业票据、同业拆借、债券回购、外汇调换或远期交易

货币市场的作用:

1.货币市场形成的利率有基准利率的性质;

2.它为经济活动主体提供了必要的融通流动资金的渠道,并使拥有多余短期资金的经济主体得到回报;

3.央行可以通过货币市场来贯彻其政策意图;

4.货币市场可以为长期贷款提供资金。

金融危机:

金融体系出现严重困难或崩溃

金融危机的表现:

1.所有或绝大部分金融指标的急剧恶化

2.各种金融资产价格暴跌

3.金融机构陷入严重困难并大量破产

4.对实体经济运行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5.给国家经济发展带来重大损失

金融危机造成的经济萧条:

1.货币急剧贬值2.通货膨胀居高不下

3.企业亏损和严重开工不足4.出口减少

5.失业人数大幅增加6.贫困增加

6.经济增长率变为负数多年奋斗出来的财富一夜之间化为乌有

金融危机形成的原因:

1.宏观经济恶化2.金融体系的脆弱性3.政府经济金融政策

宏观经济的恶化表现:

1.经常项目出现逆差或逆差扩大2.投资效益低下

3.经济增长后劲不足4.一国产品国际竞争力下降

5.投资方向集中于高风险、低回报行业和非外贸领域。

如股市、

房地产

金融危机的传播与扩散的原因:

1.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

2.国际金融风险的传递与扩散

金融危机的防范于化解:

1.建立强健的宏观经济基础

2.实行金融制度创新,加强金融监管

3.规范政府行为

4.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建立世界防范和化解机制

规范政府行为的几个方面:

1.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不可过度,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2.正确处理政府与中央银行的关系,即中央银行的独立性问题

货币供应模型的公式:

R(银行体系储备总额)=RR(法定储备金)+ER(超额储备金)

货币乘数公式:

m=

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

资产(资金占用)

负债(资金来源)

贴现及放款

政府和财政借款

外汇、黄金

流通中通货

国库及公共机构存款

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存款

该表负债方有三类项目,其中流通中通货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存款,通常被认为是中央

银行的货币性负债,国库及公共机构存款被称为中央银行的财政性负债

第四章

财政作为一种分配关系,是政府的一种经济行为。

在我国经济管理中要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积极作用

财政收入是国家或政府凭借政治权力占有的一定量的社会资财。

财政的作用:

1.对社会经济具有内在的自动稳定的功能

2.国家利用财政收支的制度性安排和随机调整税收

3.公共支出以及转移支付,对于缩小收入分配差距、调节社会的供求关系

4.合理配置资源,优化结构,熨平经济周期

5.实现宏观经济管理目标

税收:

国家(各级政府)为满足实现职能的需要凭借行政权力,并经过严格的立法程序确定,从而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无偿取得的财政收入。

税收的特征:

1.无偿性2.强制性3.普遍性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无偿性:

国家对纳税人征税后,不要偿还给具体纳税人,也不要承担任何代价

普遍性:

税收存在于国民经济各个方面

强制性:

通过颁布法令强制实施。

税收的固定性:

国家征税必须具有一定的标准且相对稳定,不得随意更改

税收体系一般由多个税种组成

按课税对象分

商品课税:

有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关税、地方性工商税种

它的特点是征收方便,课征普遍、税负易于转嫁

它会干扰市场正常运行并影响到公平竞争

所得课税:

以所得为课税对象的税种的总称——————含义

有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农业税、土地增值税

优点:

税负公平,有利于维护国家经济权益及调控经济

缺点:

收企业利润水平和人均收入水平制约且对征收管理水平要求高

财产课税:

以各类动产和不动产为课税对象,如遗产税、赠与税、一般财产税

按最终税负能否转嫁分

直接税:

发达国家为主,如所得税、财产税

间接税:

发展中国家为主,如商品课税

按税种的隶属关系分:

中央税、地方税、中央地方共享税

税收制度:

国家为达到特定的政治、经济目的而设置的税收体系,其关键是确定主体税种和各个税种之间的相互协调关系。

单一税:

由一个或少数几个税种组成

复合税: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多个税种组成(大多数国家实行)

由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落后,税收征管较低,间接税是在最终负税人无意识状态下收缴上来的,征收阻力小,便于征收。

我国在1994年工商税制改革,改革的总指导思想:

统一税法、公平税负、简化税制、合理分权,理顺分配关系,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税制体系。

工商改革涉及的内容:

1.以推行规范化增税为中心,相应设置消费税、营业税,建立新的流转税体系,对“三资”企业停征原工商统一税,统一实行新的流转税制

2.合并内资企业所得税,取消原来分设的国营企业所得税国营企业调节税、集体企业所得税和私营企业所得税

3.统一个人所得税,取消原个人收入调节税和城乡个体工商户所得税,对个人收入和个体工商的生产经营所得统一实行修改后的个人所得税

4.调整、撤并和开征其他一些税种

税收对微观经济主体的影响通过其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来反应

收入效应:

征税对纳税人的商品购买行为产生影响,体现为纳税人收入水平的下降,进而

纳税人支出水平降低

替代效应:

征税或增税影响商品相对价格,引起不同商品购买量的变化

税收的宏观经济效应:

政府通过税收政策来影响经济增长或经济稳定的过程。

这种效应是税收乘数引起的

税收乘数:

政府税收变动与其引起的国民收入变动的倍数

财政支出:

政府根据特定的政治、经济目的,将财政集中起来的货币资金有计划、有

步骤的分配到各种不同用途上去的一种政府行为

衡量财政支出规模的指标:

财政支出占GDP(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按是否与劳务和商品相交换,财政支出分为:

1.购买性支出2.转移性支出

按费用类别,财政支出分为:

1.经济建设费2.社会文教费3.国防费4.行政管理费

5.其他费用

购买性支出:

政府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支出。

包括用于行政管理所需支出和政府投资支出,

在我国体现为行政国防支出、文教科卫支出、经济建设支出

转移性支出:

财政资金单方面、无偿地转移。

包括社会福利支出、债务利息支出、捐赠支出

发达国家,转移性支出占的比重大;发展中国家,购买性支出占的比重大;

我国财政支出中,经济建设支出所占比重在下降,而除经济建设支出以外的其他各类

支出(公共支出)比重逐期上升。

社会文教支出比重上升,政府对社会文教的重视程

度日益提高。

国防费支出比重与国际局势密切相关,总体上处于增长缓慢态势。

行政

管理费规模扩大较快。

财政支出乘数:

1.政府购买乘数2.转移支付乘数

财政支出的经济稳定作用体现在财政支出与财政收入之间的对比进而对国民收入产

生的效用

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具有“自动稳定器”作用,增强社会有效需求,抑制经济衰退,在

经济扩张和通货膨胀时期,失业率下降,居民收入上升,缓解通货膨胀

我国财政支出的结构:

1限定财政支出的范围

2.加强社会公共性支出,包括科技、教育、卫生、环境保护、社会保障

3.增强对重要产业和领域的财政投资,包括加大对基础设施和农业方面的投入

国家预算是政府的基本财政收支计划,包括1.单式预算2.复式预算

预算外资金:

不纳入国家预算的一种财政性资金,包括地方财政部门和由预算拨款的行政事业单位自收自支的资金

预算平衡:

财政年度内预算收入与预算支出在量上的对比关系

预算平衡的结果:

1.收大于支有盈余2.支大于收有逆差,发生赤字3.收支相等

预算赤字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经济现象,是一种常见的财政范畴。

弥补预算赤字的办法:

1.动用财政结余2.向中央银行借款和发行公债

公债(又称金边债券):

政府向社会公众发行债券所形成的债务

公债的作用:

1.筹集建设资金2.调节经济,实现社会资源的重新配置

3.弥补财政赤字

衡量公债限度的指标:

1.公债负担率,即用当年国债余额占GDP的比重表示

2.债务依存度,用公债发行额与当年财政支出的比例表示

公债发行的两个阶段:

1.建国初到1958年2.1981年至今

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

两级之间的收支划分和收支往来方面的相互关系。

它涉及的三个方面内容:

1.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和支出划分2.税收及相关权限划分

3.政府间转移支付

政府间税收划分的准则:

1.有益于资源配置原则2.便于征收原则

3.相互协调原则

中央与地方税收划分的方式:

1.划分税种2.划分税额3.划分税制4.划分税率

5.混合型

政府间划分收支的标准不同,形成的结局:

地方支出偏多,中央收入偏多。

出现中央收大于支有盈余,而地方支大于收有赤字的现象。

中央财政必须通过地方财政的转移支付来弥补地方财政缺口,维持各级财政收支平衡。

我国的分级分税财政体制改革包括:

1.“财政包干”体制与调动地方积极性

2.分级分税财政体制改革

1993年12月15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决定》,从1994年1月1日起全国实行这一新的财政管理政策。

分税改革的指导思想:

1.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分配关系,调动两个积极性,促进国家财政收入合理增长

2.合理调节地区之间财力分配。

3.坚持统一政策与分级管理相结合。

4.坚持整体设计与逐步推广相结合。

分税改革的内容:

1、重整税收结构,取消一些不合理的税种(如产品税),代之以较符合市场化改革的税种,例如征收增值税和规范消费税。

2、重新划分中央税,地方税,中央地方共享税。

使中央取得更大的财源。

3、为了保护个省市(特别是富有的省市)的既得利益,中央设计了一套税收返还制度。

第五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收入分配基本制度:

1.坚持以按劳动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3.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4.优化资源配置

5.促进经济发展

6.坚持社会稳定

政府追求的社会目标是:

效率与公平

国民收入就是国民生产总值,经济总量包括:

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狭义)、个人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

国民生产总值:

经济社会(一国或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