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全珍式干部事迹.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076124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2.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龚全珍式干部事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龚全珍式干部事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龚全珍式干部事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龚全珍式干部事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龚全珍式干部事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龚全珍式干部事迹.docx

《龚全珍式干部事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龚全珍式干部事迹.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龚全珍式干部事迹.docx

龚全珍式干部事迹

1、温昌柏先进事迹材料

他是一位大山深处农民的儿子,从事乡镇规划工作,一干就是整整14个春秋;他是一位80后的年轻干部,有着80后的朝气与果敢,却没有80后的浮躁与享乐;他14年如一日,全身心投入工作,更把人民群众放在心间;他累计调解建房矛盾纠纷600余起,帮助农户建房放线2300余户,丰山乡122.9平方公里的每一寸土地上都有他踏过的足迹;他曾多次荣获石城县建设系统“先进个人”称号,连续三年被评为“石城县新农村建设先进个人”,连续四年被评为“石城县优秀共产党员”。

他,就是石城县丰山乡规划所所长温昌柏。

爱岗敬业刚正不阿

在百姓眼里,他是平易近人的“昌柏”;在同事眼里,他是不辞辛苦、努力工作的“拼命三郎”;在亲人眼里,他是一个刚正不阿、铁面无私的“包青天”。

他虽身兼多职,但统筹兼顾、加班加点。

他即是丰山乡规划所所长、新村办副主任,又是乡里的危改办成员、财务出纳和驻丰山村干部。

面对繁重的工作任务,温昌柏总是以高度的责任心对待。

在新农村建设、危旧土坯房改造上,他亲力亲为、耐心细致地为每位建房户做好选址、设计、管理等服务,打造出示范点70余个;在圩镇建设上,他勇担丰华园和丰华嘉园的各项重点工作任务,打造出一个个丰山标志性工程。

丰山乡的村民动工建房都要挑个好时辰图吉利,有时选在凌晨一两点钟放线动工,但再晚再远他从不推脱,即便是节假日,他也亲力亲为、加班加点。

平凡而琐碎的乡镇规划工作,已经成为温昌柏孜孜不倦的乐趣。

在他的笔记本中写着这样一句话:

“干一行,就要爱一行,更要精一行。

温昌柏不但工作尽职尽责,也刚正不阿,尽管他是丰山乡的“女婿”,也从未徇私。

今年5月,圩镇丰华园的建房户邓益明不按规定,私自违章建第四层,并把钢筋焊接好了,又请来温昌柏的岳父帮忙说情,想请温昌柏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他多建一层。

温昌柏心想:

“要是开了违建的口子,那其他人也跟风违建,那可得了!

”他不但没答应还主动上门教育,并把邓益明作为违建重点监管对象,每天往邓益明家跑好几趟,耐心的跟他做思想工作,温昌柏不厌其烦的敬业态度把邓益明感动了,邓益明最终放弃了违建的想法,并把已焊接的钢筋拆除,其它想违建的村民也跟着打消了念头,按照规划图纸统一建设。

如今在整个丰山,几乎没有“两违”建设,在温昌柏的努力下,一条条宽敞的水泥道路把丰山乡各村串连起来,村子里一排排客家建筑整齐划一,宗氏祠堂修缮了,水塘加固了,篮球场建好了,太阳能路灯安上了,家家户户住上了新房、喝上了自来水……

服务百姓一心为民

让丰山乡的每一位百姓都能告别破旧阴暗的土坯房,住上安稳舒适的砖墙房,是温昌柏从事村镇规划建设岗位十几年来最大的梦想。

他用谦卑、服务的心态对待每一位群众,村里的男女老少见到他,总要亲切地唤一声“昌柏”。

面对乡村的贫困户和建房困难户,他踏破门槛悉民意,千方百计解民忧,用责任与担当谱写出一曲曲鱼水情深、水乳交融的乐章。

今年6月初,在丰山村的走访调查工作中,温昌柏在该村最偏远的土田坑小组发现了78岁的抗美援朝的老战士张连宝。

当时,偌大一个危旧土坯房村落像一个沉睡的怪兽,安静得可怕。

原来的十几户村民早已移民搬迁到圩镇或邻村居住,空荡荡的村子里只剩下张连宝老人一人独守。

温昌柏发现他的时候,原来健康的他,如今身体不适地蜷缩在床上瘦骨如柴,生活不能自理。

温昌柏连忙将他扶起,二话没说地将老人背在肩上,并行走了十几里山路到乡卫生院,自掏腰包为他治疗。

原来,张连宝妻子早逝,只有一个50来岁的儿子在外打工,可是儿子不务正业,尚未成家,张连宝老人的生活靠政府每月几百元的补助勉强度日。

温昌柏了解情况后,在丰山乡圩镇为他租房子,找来60岁的孤寡老人陈美金照料他的生活起居,自己掏出200元帮他添置日常生活用品,还经常抽时间去看望他。

每当有人提起温昌柏,张连宝总是翘起大拇指说道:

“要是没有昌柏的帮忙,我早就见阎王爷了,他比我亲儿子还亲啊!

2013年7月,温昌柏在丰山乡下坑村负责和谐秀美乡村建设工作时,了解到该村村民温土根的家境异常贫困,实在没钱建新房。

温土根的弟弟与妻子是智障,无劳动能力,一双儿女还在读小学,全家五口人的生活来源全靠他一人种地和政府的补助金。

温昌柏了解情况后,连忙把温土根的情况向相关领导汇报,把他家列为乡村统建户,又帮忙向上级争取兄弟俩建房补助金5.6万元,向“三送”挂点单位争取扶助资金1万元。

在温昌柏的帮助下,温土根兄弟俩建起了新房。

如今,温土根总是喜笑颜开,逢人便夸温昌柏是个真心为民干好事、办实事的好干部。

踏实肯干淡薄名利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温昌柏是石城县岩岭堂下村人,一位大山深处农民的儿子,大山的伟岸与静谧培养了他踏实肯干、淡薄名利的性格。

2000年温昌柏毕业后,被分配在丰山乡规划所工作,这一干就是整整14个年头。

在这5000多个日日夜夜里,温昌柏勤勤恳恳、踏实工作。

白天,他与建房百姓打交道;晚上,他挑灯研究规划图纸。

这14年来,温昌柏共调解建房矛盾纠纷600余起,帮助农户建房放线2300余户,丰山乡122.9平方公里的每一寸土地上都有他踏过的足迹。

他扎实的工作作风和出色的工作业绩得到了同事与领导的认可与肯定。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宽大无以兼覆,非慈厚无以怀众,非平正无以制断。

”是温昌柏一直以来的座右铭。

2008年他被推选为丰山乡政府的后备干部,至今已整整6年了。

这6年来,由于体制原因,身为事业干部的他一直未被提拔,虽然如此,但他毫无怨言,依然勤恳工作。

面对大好的的提拔机会,他仍然把手头工作放在第一位。

2013年10月,赣州市组织举行乡镇副科选拔考试,丰山乡党委书记杨北荣劝他把手头工作先放一放,多花点时间和精力准备考试。

可是温昌柏却挥一挥手说:

“不行啊,丰华园的建设项目才刚刚启动,很多事情都等着我去做呢,选拔考试以后还有机会嘛!

”简单朴实的话语中,道出了他对工作的负责与对名利的淡泊。

2、邓扬聪先进事迹材料

2014年6月5日晚9点,石田村村民温扬雄家中发生家庭纠纷,其儿子温祖宜向温扬雄夫妇索要6000元,扬言如果不给就要杀死父母。

正在村里开会的邓扬聪同志接到求救电话后,第一时间赶到温扬雄家中调解,调解过程中温祖宜情绪激动殴打其父母,邓扬聪同志在制止其暴力行为的时候被温祖宜出其不意捅了两刀,一刀在左腋下,一刀在右胸腔,险些致命。

细微之处见真情,危难之中见精神。

作为一名普通党员干部,他在关键时刻以实际行动保护了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向群众交出了合格答卷。

在群众需要的时候,以群众利益为重,挺身而出,勇于担当,是自觉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是小松镇党员干部中涌现出的爱岗敬业、心系群众的先进典型。

他的事迹充分展示了基层干部临危不惧、敢于担当的精神风貌,集中体现了基层干部无私奉献、清正爱民的政治素养。

胸怀全局心系群众冲锋在前

2009年4月,连日的大雨使小松村山塘水位严重超过警示线,溢洪道被杂物堵塞,山塘随时可能有溃堤的危险,山塘下200多户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邓扬聪同志是100多名参加支援抢险队员中的一员,在此紧急关头,邓扬聪同志不顾天气寒冷,冒着暗涌的漩涡和浑浊的洪水,多次潜到四、五米深的山塘溢洪道口,拔开泄洪闸,使山塘水位及时下降到警戒线内,保证了安全。

2010年11月,紧邻石田老街区的东头小组发生民房火灾。

这里人居密集,通道狭小,绝大部分建筑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土木房屋,火势很大并迅速蔓延。

若不及时扑灭大火,后果不堪设想。

邓扬聪看到这个情形,赶紧报警及组织人员扑救,自己带头拿着水管,冲入大火。

在他的感召下,石田村民及消防人员众志成城、齐心协力,大火被及时控制。

可他身上却多了十多处烧伤,一部手机也被大火灼烤报废。

学习邓扬聪同志,就要像他那样,困难面前不低头,在平凡岗位和日常工作中,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敢于打头阵、当先锋,主动有为,建功立业。

大公无私友爱互助迎难而上

2012年6月9日,石田村遭遇50年一遇的特大洪灾,时任石田村党支部书记的邓扬聪立马组织人员投入抗洪抢险,及时转移、安置受灾群众,在祠堂、村部安置不下的情况下,他还把受灾群众安置在自己家里,睡在自己母亲的床上,因为处置及时、安排妥当,石田村无一人伤亡,无一人因此挨饿受冻。

家没了,重建家园是受灾群众的头等大事,在镇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邓扬聪和村干部带领群众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土坯房改造。

目前,石田村已拆除危旧土坯房1万多平米,新建住户126户,极大改善了村民的居住条件。

学习邓扬聪同志,就要心里装着群众、时刻想着群众、一切为了群众,牢固树立基层党员干部可亲、可信、可敬的良好形象。

爱岗敬业攻坚破难开拓进取

邓扬聪经常讲,作为村里的带头人,就应该带领村民致富。

石田村人多地少,为了培植支柱产业,增加农民收入,他着实费了一番脑筋。

办养鸡场、养牛、搞规模种养,在前进的路上他不断探索。

2013年,他带头种了80亩烤烟,虽然因“6.9”洪灾导致收成大幅缩水,但为了不打击村民种烟的积极性,2014年他又种了70亩,村民的种烟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了,烤烟成为了石田村的支柱产业,烟农户平增收1.8万元。

此外,为了加强石田村精神文明建设,2010年邓扬聪带领村委会一班人多方筹资,投入20多万元,兴建了标准化的石田村组织活动场所,为村民举办活动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场所。

3、黄湘云先进事迹材料

石城县琴江镇福利院女院长黄湘云,在福利院工作17年,获得“全国孝敬敬老之星”“江西省敬老先进个人”“十大感动赣州人物”“赣州市十佳敬老好儿女”“赣州市十大孝亲敬老之星”等荣誉

从零开始,她无怨无悔

1998年担任琴江镇福利院任院长前,她先后担任过琴江镇西外村村主任,琴江镇印刷厂厂长。

当时的福利院是一栋七十年代的破旧土坯房,建筑面积不足300平方米,20多位老人衣衫褴褛,日常工作人员也只有两人,老人生活费由政府下拨每月65元,院长及管理人员工资自筹解决。

责任使她放弃蒸蒸日上的印刷厂事业,来到条件艰苦的福利院,从零开始。

用心用爱筑就“暖巢”

责任催生爱心,爱心促使她努力工作。

以前,福利院的开支全靠政府拨款补助和社会捐助,资金十分紧张。

黄湘云利用福利院撂荒的28亩低产田和自留地,带领两名工作人员,在地里种上了花生、红薯和白莲、蔬菜等。

同时,养上了生猪、番鸭、肉兔等牲畜。

当年,福利院的庭院经济纯收入就达5万多元,成为改善福利院条件的第一笔资金。

福利院的房子是老旧的土坯房。

为建设改造福利院,她多次和县主管部门领导沟通,请领导带她到省、市争取扶助资金。

她还发动自己的亲友团,多渠道争取社会人士募捐。

有一次,她听说有一位老乡有捐资意向,她立即赶往深圳,到达时已是深夜12点多了,第二天清早,她便早早来到老乡的厂门口等候,最终感动了这个老乡,很快就确定了捐资事宜……

正是她的这片真情真心,换来上级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使福利院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建起了一栋栋崭新的楼房,娱乐室、健身室、医疗室等一应俱全,固定资产由最初的15万增加到400多万元。

奏响爱心进行曲

黄湘云常说,能跟老人、孤儿在一起是缘分,让他们住得舒心,玩得开心,是自己最大的安慰。

在孤寡老人心里,黄湘云胜过“亲闺女”。

75岁的黄有连老人偏瘫卧床。

她天天坚持给老人揉擦,常常抽出空来陪老人聊家常、谈心事,以解除老人的寂寞。

在她的细心照料下,去年8月,卧床8年之久的黄有连老人终于可以慢慢走动了。

孤寡老人许连秀中风卧床,屎尿失禁,黄湘云一日三餐给老人喂饭,天天为老人端粪端尿,擦背洗澡,就这样,黄湘云一直服侍了老人8年多时间。

93岁的许连秀老人在弥留之际,紧紧拉着黄湘云的手,连声喊着“女儿”,令在场的人无不动容。

真情无限,大爱无边。

17年里,黄湘云用热情和笑脸,为孤寡老人、孤儿、智障老人撑起了一片晴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奏响了一首首爱心进行曲。

4、刘丽玲先进事迹材料

人们都说,计划生育工作是天下第一难事。

县计生服务站长刘丽玲从事计生工作17年来,凭着敢为人先和脚踏实地的作风,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爱岗敬业出成效

1998年12月,学校毕业的刘丽玲走上了计生工作岗位,先后做过计生统计员、宣讲员、服务员。

她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成为计生工作的多面手。

记得2005年她任法规股长时,一天晚上7点多钟,刚刚拿起饭碗的刘丽玲接到电话通知,要求她连夜去做引产对象的思想工作。

听说几天没见面的母亲又要走,一向乖巧的幼小女儿拉住母亲不让走。

刘丽玲只好带着幼小女儿和几名队员一起登门上户做工作,让小女儿当了一回“编外”计生工作队员。

在宣传动员过程中,对象突然情绪暴躁,拿起菜刀就要砍人,场面一度失控。

最后虽然经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思想工作,对象施行了引产手术,但刘丽玲面对受到惊吓的女儿那份深深的自责至今难忘。

2006年,组织上把刘丽玲推到了县计生服务站长的岗位上,当时,石城计生服务站无论业务管理还是硬件设施,在全市都属倒数行列,真可谓是受命于危难之中。

上任伊始,她找职工谈心,听取意见建议,寻求治站方略,争取各方支持。

功夫不负有心人。

2009年,计生服务站被评为全市“优质服务先进县”。

如今,她带领10多名干部职工担负着全县90%的计生技术服务工作任务,却没有出现过一次差错。

我县计生工作2010年被列入全省倒数二十名后,刘丽玲再次被委以重任,负责分管、指导全县计生业务工作。

凭着多个岗位的锻炼,熟悉全面业务的刘丽玲立即配合单位主要领导调思路、建机制、定目标、出方案,计生工作面貌得到彻底改变,连续两年获市先进和省进步奖。

优质服务暖民心

刘丽玲在实践中体会到计生工作只有做好生命全周期服务,才能满足群众的需求。

她的建议得到组织的重视,拨出专款添置阴道镜、红外腺扫描仪等设备,开展生殖健康检查服务,连续多年深入140多个村(居),为数万育龄群众提供免费普查。

小松镇耸岗村育龄妇女邓佩琼,起初害羞不好意思参加检查。

经过刘丽玲的耐心宣传教育,才消除了顾虑,结果被查出早期宫颈癌。

她经过手术治疗,挽救了宝贵的生命。

邓佩琼逢人都说,是刘站长给了她第二次生命。

计生后遗症是一类特殊群体。

刘丽玲怀着无限爱心,为她们落实医疗救助、享受低保、结对帮扶奔走呼吁,如今,这类群体虽然身体上还有病痛,但心灵上却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

廉洁自律讲原则

计生工作的需要,刘丽玲经常带队进村入户督促检查。

大家都认为她手上有一份权利,有的请她高抬贵手不要追究责任,有的要求给予“照顾”减免社会抚养费。

她常说,讲人情给照顾,助长不正之风就是愧对良心,“砸”自己饭碗。

一次,生育了两个小孩的亲戚找到刘丽玲,请求她开一张假结扎证。

刘丽玲语重心长地说,你是我的亲戚,可以不结扎,四邻八舍知道不乱了套?

作为亲戚,你应该带头支持我的工作呀。

刘丽玲一番入情入理的话语说得这个亲戚点头称是,主动施行了绝育手术。

汗水结出丰硕果。

刘丽玲多次被评为全市“计生工作先进个人”、全县“优秀党务工作者”和“优秀共产党员”,获市、县“三八红旗手”,县第七届“十大杰出青年”等称号。

 

5、朱思才先进事迹材料

朱思才今年44岁,已经在这所艰苦的山区边远小学任教20多年。

20年,是一段漫长而久远的时光;20年,是朱思才人生最宝贵、最美好的年华。

朱思才用20年的执着坚守,20年的默默付出,20年的自甘清贫,浓墨重彩地书写着人间的大爱与大美,也收获了人生的累累果实:

他先后荣获县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等20多项荣誉。

选择:

20年坚守,一辈子执着

石城县横江镇小姑管理区开坑村,位于赣闽两省交界处,距石城县城50多公里。

开坑村交通十分不便,通村道路婉蜒崎岖,穿行于群山峻岭、峡谷峭壁之间。

夏季,暴雨引起的山洪常会冲毁路面。

到了冬季,路旁的大树又常被冰雪压断,倒在路上阻断通行。

险峻的高山、密布的丛林、艰苦的自然条件,使得这里的村民生活普遍贫困。

在群山的包围中,开坑小学静静的躺一片农田边上。

两排低矮、破旧的房屋,用来作教室、厨房和教师办公室。

走进校园,映入眼帘的是青灰的屋瓦、残破的玻璃、裹满铁锈的钢筋、破旧的桌椅……学校没有电视,没有网络,手机信号时断时续,条件之艰苦不言自明。

多少年来,考上大学,走出大山,是开坑村民改变命运的唯一机会。

能教好孩子的老师,是村民眼中的福星,也一直是开坑小学最稀缺的资源。

每年开学,主管开坑小学的小姑中小学校长刘燕都要为开坑小学的老师配置发愁。

因为环境太差、条件太苦,新老师分配到校,往往任教不到半年,便以种种理由要求调走。

但就是这样一个无比偏远艰苦、他人避之而不及的地方,朱思才却无怨无悔地坚守了20多年。

朱思才1990年宁都师范毕业后参加工作,被分配在开坑小学任教。

当地乡政府看中了他的文才,他被借调到乡镇党政办当文书,深得领导赏识,同事们都觉得他前途一片光明。

但是两年后,朱思才得知开坑小学又无老师愿来任教,便毅然向书记请辞,返校上课。

此后20年,朱思才再没离开过开坑小学教师岗位。

因为朱思才语文教学能力强,小姑中小学一直想把他拉到中心校来当教务主任,但都被他以种种理由谢绝。

朱思才说:

“我从小在这里长大,能够深切地体会到山里的孩子对知识的企盼,能够深切的体会到家长对好老师的渴求。

我要留在这里,给孩子们带来知识,给乡亲们带来希望。

20年来,朱思才一心扑在工作上,没有时间照顾家庭。

他的妻子在家务农,他那两千多元的微薄收入,是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

时至今日,他家依然住在父辈修建的土坯房中,屋内阴暗潮湿,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

朱思才说,他也想过要调到更好的学校,也想过要去外面赚更多的钱,给妻子、孩子带来更好的生活,但只要开坑小学依然需要老师,他就会一直留在那里,哪怕一辈子!

责任:

不惧艰难困苦,教学精益求精

朱思才说:

“学校条件差,孩子们基础差,我需要付出百倍的努力,才不会让山里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他在办公室的墙上,写下这样几句话:

“声音亮、纪律好、教得会、字端正”,作为自己教学基本要求。

开坑小学学生少,两个年级的学生拼成一个班进行复式教学。

复式教学班的学生和普通教学班的学生相比,老师直接讲授和指导的时间少了一半。

为了不耽误学生的学习,朱思才总是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对教学过程的时间控制精确到分,每堂课都上得十分紧凑、精彩。

开坑小学图书、教具少。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知识面,朱思才经常收集资料,给学生出黑板报;为学生绘制有趣的漫画,自制各种简易的教具。

朱思才的笔记本上,详细地记录着每一位学生的现实表现情况,然后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辅导。

他常常利用课外时间、双休日,免费给学生补课,对个别学生进行单独辅导,培优补尖。

对于后进生,朱老师总是设法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对他们进行不断的鼓励。

有位叫张铖焰的学生生性调皮,成绩差,考试从不及格。

有一次批改作文时,朱思才发现张铖焰的作文中有一句:

“小蚂蚁回家叫了弟兄们赖(来)帮忙”的句子,朱思才觉得这句话中“弟兄们”用得好,于是借机对他进行鼓励。

他给张铖焰的习作加上大红的批语,并把这篇习作贴在班上的“佳作欣赏”栏中。

张铖焰露出了难得的笑容,从此变得听话,成绩也越来越好。

梅花香自苦寒来。

由于辛勤努力、方法得当,他的教学成绩一直在小姑管理区名列前矛,辅导的学生多次在全国、省、市各类比赛中获奖。

开坑村的村民们都说:

“朱老师认真负责,课上得也好。

有他在学校教书,我们很放心。

挚爱:

待学生如儿女待学校如家园

在学习上帮助学生,在生活上关爱学生。

20多年来,朱思才把所有的爱和心血,都倾注给了开坑的孩子。

学校老师少,朱思才既是“校长”、班主任、语文老师,也是学生的生活老师。

每天上午,他都要利用课间,择柴、生火给学生热饭、烧开水。

放学后,又要将一个个滚烫的饭饭从锅中取出,端给学生。

开坑山高、路险,暴雨、山洪、冰雪灾害时有发生,很容易危及学生的安全。

朱思才每带一个班,第一件事就是到每个孩子家中家访,将孩子上学须经过的路段探得一清二楚,将安全隐患点默默记下。

遇上雨雪天气,他便早早起床,到最容易发生险情的路段接孩子们上学。

20年来,他自己不知背着孩子爬过多少陡坡,踩过多少木桥,淌过多少溪流。

山里“留守儿童”多,朱思才主动做起了“代理家长”。

学生衣服脏了,他帮着换洗;学生病了,他赶忙送去医院,在孩子病床前守护。

学生张某年纪小,冬天裤子穿得多,不会自己脱裤子,经常把大小便拉在身上,朱思才从不嫌脏嫌臭,总是第一时间帮他把衣服换洗干净。

作为学校的负责人,朱思才把学校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视作珍宝。

自来水管坏了,他去接;屋顶漏水了,他上屋去捡;课桌凳坏了,他去修……2007年冬,看到校舍的木梁朽蚀,他十分焦急。

学校没有钱,他便利用晚上的时间冒着严寒挨家挨户去募捐。

村民被他打动了,纷纷捐款捐款。

维修动工后,朱思才亲自动手,和工人一起扛抬木料、翻修屋顶。

以前开坑小学的操场,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不堪。

朱思才总想筹到一笔钱,给操场铺上水泥。

后来,听说有“三送”干部驻村为民办实事,朱思才马上就找到他们,请他们帮助争取项目和资金。

在朱思才和“三送”干部的共同努力下,64000元的资金很快到位。

项目资金一到,朱思才便立即着手硬化操场,但一算账,他又发愁了——资金缺口还有1万多元。

朱思才又开始走村串户募捐,自己也带头捐出了几百元。

不久,新操建好了,装好了篮球架、乒乓球桌,他和学生们都十分高兴。

近年来,在朱思才的多方努力和当地党委、政府的关心之下,学校面貌越变越好,设施也日渐完善。

20年前,朱思才在校园内种下的两株梧桐,如今已是枝繁叶茂。

它们见证了朱思才20年来的执着、坚守与付出;也见证了一批又一批的孩子在朱思才的教导下,努力学习成长,最后考上大学,走出大山,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6、陈裕华先进事迹材料

县文化局原局长陈裕华同志退休十多年来,身退心不退,以一个老共产党员的风范,始终如一,严谨求实,辛勤耕耘在县老年体协副主席的岗位上,用一腔热忱抒写了服务社会、回报人民的情怀,赢得了全社会的赞誉。

致力传承客家文化

数十年文化事业工作的岗位使陈裕华同志积累了丰厚的文化知识,退休了,陈裕华同志想到的是自己积累下来的东西不能丢,萌发如何更好地为保护、传承和发展石城客家文化出一份力的念头。

十多年来,为了编辑《石城民间传说》,他夏战三伏,冬克三九,不辞劳苦跋山涉水,走村串户虚心求教,废寝忘食调查比对,足迹踏遍山山水水。

一天,陈裕华顶着高温酷暑从大由乡濯龙村茜坑出发,步行二三个小时,前往香炉山(八卦顶)察看杨文广学法的地方。

然后,马不停蹄来到屏山镇秋口村,披荆斩棘重开山路,找到杨文广的试刀石,此时已夕阳西下,他和同伴深一脚浅一脚摸黑下山回家……,多少风里雨里,多少日日夜夜,陈裕华自己也记不清了。

近二十万字的《石城民间传说》文稿得以完成,此时他才确实感到心力交瘁。

为了使自采自编的文章变成电子版,陈裕华同志从零开始学习电脑打字。

2012年6月,图文并茂的《石城民间传说》出版了,许多文人志士阅后赞不绝口,普通老百姓看了更是爱不释手。

2013年,年逾古稀的他又全心投入到工程浩瀚的《江西省文化志》、《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志》石城部分的资料收集编撰工作中。

热心社会和谐稳定

2006年,屏山镇陈坊村廷寿公祠的数百名裔孙聚集在一起为收回祖堂准备“大闹”一场。

陈裕华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心急火燎赶到屏山,稳住百姓,以党的政策及相关法律知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说他们不要鲁莽行事,一场一触即发的事态逐渐平息下来。

陈裕华深知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

他和陈标柏等人一起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

好心人劝陈裕华别多管“闲事”;有的人冷嘲热讽说闲话。

他却耐心说,闹事对社会安定不利,对个人也不利,问题又得不到解决。

经过陈裕华情真意切的说服,大家同意捐点钱把祠堂厢房赎回来,消除了不稳定因素。

全心助推体育发展

陈裕华任县老年体协副主席兼柔力球协会会长十一年间,着力抓网络制度、活动平台建设,实现了有组织、有人员、有经费、有场地、有活动“五个有”。

如今,26支县直单位球队,16支乡镇球队,有3000多人参加柔力球运动。

他集中精力每年举办一二期培训班,培养技术骨干。

他带头参加每周一、三、五的练球,同大家一起研究新技术、开发新套路。

柔力球运动已经在全国颇有名气。

2008年代表江西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