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6课《表里的生物》试讲模拟课堂教学设计参考.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07560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6课《表里的生物》试讲模拟课堂教学设计参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6课《表里的生物》试讲模拟课堂教学设计参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6课《表里的生物》试讲模拟课堂教学设计参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6课《表里的生物》试讲模拟课堂教学设计参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6课《表里的生物》试讲模拟课堂教学设计参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6课《表里的生物》试讲模拟课堂教学设计参考.docx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6课《表里的生物》试讲模拟课堂教学设计参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6课《表里的生物》试讲模拟课堂教学设计参考.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6课《表里的生物》试讲模拟课堂教学设计参考.docx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6课《表里的生物》试讲模拟课堂教学设计参考

基于模板下的小学语文教师招聘试讲(十分钟左右)

重点课文教学设计参考

说明

此文档结合最新部编教材,依据新课程标准,基于本人发布的试讲通用模板,按照模板下的“教学五环节”流程,对中高年级的精读课文进行细致解读,提出合理化的试讲教学指导建议,有理论可依,有模板可循,有建议可直接为我所用,对广大一线语文教师参加试讲教学活动有很好的指导价值和借鉴意义,同时还特别适合于报考小学语文教师资格证和小学语文教师编的学员学习使用。

具体模板可在XX文库搜索以下文件名:

1.小学语文试讲通用模板精编超越梦想版(适用于教师考编逆袭和一线教师赛课)

2.小学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教师考编)模拟课堂(试讲)通用模板(绝对实用)

3.小学语文教师考编试讲不同文体通用模板(精编版内部使用)

小学语文中高年级精读课文“五环节”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精读课文,深入感悟

四、研读品读,体会表达

五、总结迁移,尝试运用

 

第五单元

16《表里的生物》试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写“脆、拦”等8个字,会写“机器、钟楼”等17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结合课文中的相关语句,说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试讲环节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图片导入

课件出示(正在走动的怀表)

同学们,这是什么?

(略停顿),“表”。

准确的说,这是怀表,就是口袋里的表,是可以佩带在胸前、怀里的表。

著名作家冯至的父亲也有一块怀表,作者就将童年和这块表有趣的经历写成了一篇文章,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第16课《表里的生物》。

(板书课题:

表里的生物)齐读课题。

2.质疑课题

【目标任务:

似信非信】

(1)问题引导:

如果让你在课题后面加一个标点符号,你会加什么?

为什么?

预设:

你会加问号,手表里怎么可能有活的生物呢?

你认为这是天方夜谭。

你呢?

你说你也会加问号,这不符合生活常识。

那你带着这种怀疑的语气再读读课题,同学们齐读。

(2)教师启疑:

是啊,表里藏着生物,搁谁谁都不信。

可冯至小时候就信,不仅信了,他还见人就说——(课件出示第20自然段,教师手指屏幕),齐读这段话

课件出示:

我有蟋蟀在钵子里,蝈蝈在葫芦里,鸟儿在笼子里,父亲却有一个小蝎子在表里。

师:

不仅他信,读完这篇文章,连老师也不知不觉地信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落实思考练习题一:

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1.出示初读要求:

默读课文,边读边勾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想想课文围绕表里的生物,在这些时间点上都发生了什么,再联系课题,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自读自悟——全班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预设: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你来:

生:

课文写了小时候的我以为凡是能发声的都是活物,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

后来父亲打开表让我看并解答了我的疑问,我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生物的事。

【目标任务:

应该相信】

3.教师引导:

同学们,作者如果把你放到作者生活的那个年代,距现在已经100多年了,你相信表里有生物吗?

(稍停顿)都相信。

不急,再给大家一次思考的机会。

请你快速地浏览课文,画画课文中让你相信的句子,找到一处标序号1,找到两处标序号。

开始吧。

4.学生自主学习——全班交流——教师相机点拨引导

我们先来交流第一处让你相信的句子

预设:

(1)你说课文开头说他小时候没有听到过机器的声音,按照这样的说法,相信表里有生物是正常的。

我们继续交流:

(2)你找的也是第一自然段,小时候的作者认为凡是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

针对自己的这个观点,他还举了很多事例来证明,很能说服我。

(3)这就是用事例证明观点,是我们这一单元训练的语文要素,那你给大家读一读作者列举的这些事例。

(生读)

(4)这段话中最后一句是反问句论证,看大屏幕,(课件出示:

哪里有死的东西会自己走动,并且能自动地发出和谐的声音呢?

)“哪里有”一词让我们感受到作者确信自己观点是正确的,我们读的时候语气要更强烈一些,再肯定一些。

齐读这句话。

还有找的其他语句吗?

(5)这位同学找到的是文中第16自然段,大家都来看这段话,父亲说“摆来摆去的是小蝎子的尾巴,一动就要蜇你。

”这是大人说的话,小孩子自然就相信。

还有吗?

三、精读课文,深入感悟.

【落实思考练习题二】

(一)学习第1-2自然段,理解的确相信相信理由之一:

有限的生活经验

1.引入:

同学们说得都很好。

我们一同把刚才所说的梳理梳理,再看看有没有道理,需要不需要补充。

相信作者所说的表里有生物,第一点理由,来自课文开头这1-2自然段(课件出示第1~2自然段),男生读第一段,女生读二段。

课件出示——指生朗读

2.刚才有同学也说这两段作者举了很多有说服力的例子。

你们觉得呢?

对,这些例子的确有说服力。

比如作者一口气列举了晨鸟、夜狗、夏蝉、秋虫四个例子,都能证明这一点。

同学们在文中圈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读一读,你又有怎样的发现?

3.你说,时间词的罗列,告诉我们“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是普遍现象。

那作者在列举具体事例的时候,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这位同学说,前面举的是正面的例子,后面举的是反面的例子。

你能结合课文内容具体说说吗?

他是这样理解的,文中晨鸟、夜狗、夏蝉、秋虫,这些是真的活的生物,这是正面的例子。

钟和三弦不是活物,只能靠人的帮助发出声音,这是反面的例子。

4.教师小结:

这一正一反的事例,都在强调——只有活的生物才会自己发出声音。

这样的自然现象,作者细致观察;这样的生活体验,作者细细品味。

于是,作者渐渐地形成自己的观点,(手指大屏幕)齐读这句话——

大屏幕出示:

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

5.感悟人物形象:

作者这样的观点,首先来源于他的已有的生活验。

(板书:

生活经验)你觉得作者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善于观察(还有,你说)善于思考。

大家在旁边写上批注。

6.比较阅读:

(1)批注完了,大家别忘了课文的一句话。

看大屏幕,来,读一读!

课件出示:

我小时候住在一小城里,(城里没有工厂,所以也没有机器的声音。

我小时候住在一小城里。

(2)现在,老师如果去掉后面括号的句子,行吗?

为什么?

不行,因为这里写出了作者当时没有见过机器,所以他才认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

(3)是的。

第一句很重要。

受当时生活条件的限制,作者有这种想法就可以理解了。

所以,相信“表里有生物”的第一条理由,在“生活经验”前面还得加一个“有限的”。

(板书:

有限的)

(二)学习3-9自然段,理解的确相信相信理由之二:

合理的趣味联想

1.我们相信作者的观点,还因为什么呢?

自由朗读课文第3~9自然段,想一想这一部分主要写了什么?

是怎样写的?

预设:

这段话运用对话描写和心理描写写了父亲不让我动表,更激发了我的好奇心,我猜想有个生物被关在父亲的表里。

2.重点学习第9自然段

(1)老师把第9自然段放到了屏幕上,同学们看一看,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呢?

预设:

作者的想象。

(2)那他的想象有依据吗?

预设:

蝉和虫都是小生物,平时都是注意隐藏起来不被人发现,父亲不让小孩儿动表,所以他觉得表里也应该是小生物。

(3)教师点拨:

是呀,这样的想象自然、有趣,却又是合理的,为他印证自己的观点增添了砝码。

(板书:

合理的趣味联想)同时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对表里的生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兴趣。

(4)指导朗读:

这段心理描写非常细腻,相信在座的同学们都曾有过类似的经历,因此读来感觉分外亲切有趣,大家读读这段有意思的想象吧。

(三)学习10-19自然段,理解的确相信理由之三:

父亲的言之凿凿

1.学习第10-11自然段

(1)引入:

作者的确相信表里有生物,还有很重要的一点,与一个人有关,是谁呢?

(稍停顿),对,他的父亲,我们一起来看看父亲的言行。

先来看第10自然段,谁来读读有关父亲的语句。

(指生读)

(2)这是父亲的语言描写和原来有什么不同?

预设:

原来是“只许听,不许动”,现在是“只许看,不许动”。

联系下文是我没有请求,父亲是自动给我看的。

(3)日思夜盼,终于等到这一天。

我们也跟着作者去看看这块打开的表。

里面到底是怎样的呢?

谁来读读这段话?

课件出示:

蓝色的、红色的小宝石,钉住几个金黄色的齿轮,里边还有一个小尾巴似的东西不停地摆来摆去。

这小世界不但被表盖保护着,还被一层玻璃蒙着。

(4)体会人物心情,指导朗读:

你觉得作者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稍停顿)激动的、兴奋的,看得很入神。

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读出这种感觉吧。

2.学习12-19自然段

(1)过渡:

表里的世界如此美丽,此后,作者就常常请求父亲把表再打开给他看看,于是就有了他们之间的一番对话。

(2)合作朗读:

我们一起合作读一读。

大家看大屏幕:

老师读一句,同学们读一句,老师先读,“有一回,父亲又把表打开了。

”——

师:

(读)有一回,父亲又把表打开了。

生:

(读)我问——“为什么还蒙着一层玻璃呢?

师:

(读)“这就是叫你只许看,不许动。

”父亲回答。

生:

(读)“为什么呢?

”我又问。

师:

(读)“这摆来摆去的是一个小蝎子的尾巴,一动就要蜇你。

生:

(读)我吓了一跳,蝎子是多么丑恶而恐怖的东西,为什么把它放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呢?

但是我也感到愉快,证实我的猜测没有错:

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

我继续问:

“为什么把那样可怕的东西放在这么好的表里?

师:

(读)父亲没有回答。

生:

(读)我只想,大半因为它有好听的声音吧。

但是一般的蝎子都没有这么好听的声音,也许这里边的蝎子与一般的不同。

(3)教师点拨:

看大屏幕(课件出示),读一读,你能找到“相信”的第三个理由吗?

课件出示:

这摆来摆去的是一个小蝎子的尾巴,一动就要蜇你。

师:

是啊,父亲的话无疑为我“凡能发出声的,都是活的生物”的观点提供了最有力的证据。

老师教大家一个词:

言之凿凿。

(板书:

父亲的言之凿凿)

(4)探究父亲的内心世界:

父亲说这摆来摆去的这小蝎子的尾巴,其实是什么?

(稍停顿)对,表里的秒针。

你们知道父亲为什么不说破吗?

预设:

因为这块表对父亲来说十分贵重,他怕作者弄坏,故意说这是小蝎子的尾巴。

你还有补充,你觉得父亲也想让作者保留一份童真,让他保持求知的欲望。

(5)教师点拨释义:

没错。

到了冯至父亲这一辈,家道衰落,只能靠他微薄的收入维持一家六口的生活。

怀表对于父亲,对于整个家庭而言,都是一件相当贵重的物品。

因此父亲不许我动,还编出“这摆来摆去的是一个小蝎子的尾巴”来吓唬我。

然而,父亲主动让我看表又不说破,更激发了我的想象和探究的欲望,这何尝不是一种好的教育方法呢?

从中我们也看到了一位严慈相济的父亲形象。

(6)进一步感悟作者形象:

反观作者,他又给你怎样的印象?

预设:

从“常常请求”和连续四个“为什么”看出作者充满好奇心,善于刨根问底,比较执着。

你有不同的意见,你说——

你从作者不断发现、猜测、证实、继续推测,体会到他是一个爱思考的孩子。

继续交流——

这位同学从“入神”“吓了一跳”“感到愉快”这些语句感受到作者的天真、可爱,对大人的话深信不疑,读了令人忍俊不禁。

小结:

同学们表现都非常棒,下面就把自己的感受批注在相应的语句旁边。

(四)学习第20自然段,理解的确相信理由之四:

作者的深思熟虑

1.引入:

刚才的理由都是你们先前就找出来的,还有一点你们没想到,是老师发现的,想听一听吗?

请关注课文里出现的时间词语,让我们从头到尾来梳理一下。

(1)作者对表里有生物这件事最早产生疑惑是在什么时候?

在文章的开头,小的时候。

(2)他是不是一开始逢人就说表里有生物呢?

(稍停顿)对,没有,只是猜测。

(3)过了许多天,有一次,看到了手表里美丽世界,他逢人就说了吗?

(稍停顿)也没有。

那是在什么时候才说的?

预设:

此后,有一回,在父亲又打开手表说摇摆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